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资本大唐-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极为热闹,总算是给这次接风宴增添了几分生气。
其实李愔也知道,自己这位王嫂可不是像表面上那么简单,她知道丈夫李佑和自己关系不好,而现在两人的命运又捏在李愔手中,所以自然要刻意讨好,只不过李愔却不是那么好说服的,因此她便转移目标,先与文心打好关系,毕竟谁都知道,文心与李愔的感情极好,只要能让文心在李愔面前说上几句话,那么他们夫妇以后的生活也会好过些。
李愔对韦氏的心思了解的十分清楚,不过在他看来,韦氏难免有些小看了自己,虽然他和李佑的关系不好,但是对方毕竟是他的兄长,不过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李佑是被李世民特意发配给他的,虽然什么话都没交待,不过李愔却知道,这是李世民让自己好好照顾李佑,毕竟都是兄弟,李世民绝对不希望自己身上的悲剧在儿子的身上重演。
通过韦氏和文心之间的交谈,李愔才第一次知道,原来李佑还有几个孩子,这次也一块发配到泗沘,只不过却没有被韦氏带来,至于原因韦氏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李愔也能猜到,估计是韦氏过分小心,担心几个孩子的吵闹惹怒自己,索性就不把孩子带来了。
对于这几个侄子侄女,李愔倒是关心的问了几句,韦氏的运气不错,几年前就生下一个男孩,而且还是长子,名字叫李道,今天已经四岁了。结果这倒是让文心羡慕不已,数次要求韦氏带李道来王宫中玩,她也好见一见。
正是因为有韦氏从中调和,才终于使得这次宴会能够比较圆满的结束,不过在送走李佑夫妇后,陆洪却忽然找到李愔,刚一见面就开口问道:“殿下,您打算如何处置蜀王殿下?”
李愔听后却是白了陆洪一眼,语气讪讪地道:“还能怎么处置?不就是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暂时将他们养起来,然后等哪一天父皇的气消了,再让他下一道圣旨把人招走就是了。”
李愔对自己那位皇帝老爹的脾气可谓是十分了解,分析的也极有道理,无论李佑犯下的罪再大,可毕竟也是李世民的儿子,所以对方肯定不会想杀他,最多就是让他在自己这里避避风头,然后再召回去就行了。
不过陆洪听后却是摇了摇头,一脸可惜的对李愔说道:“殿下,若是您只是想白养着蜀王,那可就太暴敛天物了!”
第三百六十四章 崔二回家
崔二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小心翼翼的顺着木板走下船,他身后的大船是航行于登州、泗沘和金城之间的客船,这里是离金城不远的一处港口小城,与他一起下船的大都是从登州或泗沘来金城的客商,这些客商绝大部分都是汉人,也有少量来自海上的胡商,不过唯独没有三韩的本地商人。
崔二提着行李小心地避让着,以免碰到身边的客商,从而惹上麻烦。毕竟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不是他可以惹的起的,特别是经过在外做了近一年的工后,使得他对这些外地来的客商们更加的敬畏。
下了船后,崔二找了一辆往金城运货的大马车,给了车老大几文铜钱,终于让对方同意捎带自己到金城,说起来这个港口小城离金城并不算远,若是走路的话,大概也就是一天多的路程,若是放在以前的话,崔二可能会走回去,不过现在他却也不缺那几个钱,所以就乘了一趟顺风车。
车老大也是金城人,年纪也不小了,头发胡子全都白了,问过之后崔二才知道,这位姓郑的车老大都已经六十多了,以前是给金城的一位贵人做车夫,一手赶车的手艺十分精湛,不过后来那位贵人去了泗沘,郑老头年纪大了,不愿意离家太远,所以就向主人家辞了工,靠着以前的积蓄买了辆马车,一直靠帮着别人运货。
“郑叔,您这车上拉的是什么货啊,我听着里面叮当乱响的,不会是罐头厂里的罐头吧?”崔二有些好奇地问道,说完还不由自主的舔了一下嘴唇,之前在外面给主家做工时,偶尔也能吃到这些罐头,那种美味的味道让他至今难忘。
郑叔听后却是奇道:“听小兄弟你的口音,应该是金城人,可是却好像对金城不怎么熟悉啊?否则怎么会不知道,从金城出来的货车上拉的才是罐头,而回金城的货车上一般拉的都是空罐头瓶?”
崔二听说是罐头瓶才明白,怪不得听起来和罐头差不多,接着又立刻对郑叔笑着说道:“不瞒郑叔,小子去年就被主家招去到外面做工,今天才刚刚回来,所以对金城里的事并不怎么了解。”
听到崔二是刚从外面回来,郑叔心道怪不得,去年国中饥荒,多亏了汉人让他们以工换粮,这才让不少人家活了下来,想必这崔二就是其中之一。不过郑叔当初给贵人家做车夫,所以家中并不缺粮,对这件事了解的不多,所以他并不知道,当初招工最少都要签三年的合约,甚至还有签的是十年,干不满的话,是没办法回来的,而崔二却只干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回来了,这实在有些奇怪?
通过和郑叔的交谈,让崔二对金城这一年来的变化了一许多了解,比如据郑叔所说,因为金城附近的人口比较稠密,所以不少汉商都在这附近建立了工厂,而且大多是一些纺织厂和食品加工厂,这些厂里的活不重,一般只招收女人,而刚好金城附近的男人战死的战死,外出做工的做工,剩下的都是一些女人,再加上生活艰难,所以这些女人就进了工厂做工,挣的虽然不多,但却能养活自己和家人。
郑叔他就是靠给工厂里运输各种原料和产品过活,一般来说,从金城出来的时候,他的马车上装的都是各个工厂里的产品,回来的时候拉的却都是各种原料,比如像今天的罐头瓶。
金城本来就离海边不远,再加上脚下的路也已经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这让郑叔可以放开马匹快跑,所以不到半天的时间,他们就回到了金城。
辞别了郑叔后,崔二立刻毫不停留的向家里赶,毕竟离开家都快一年了,若说他不想家的话,那绝对是骗人的,特别是想到家中还不到三岁的孩子,更让他是心急如焚。
崔二家离城门并不远,从金城的正门进到城中后,再向前走上两百米就到了,可以说地理位置极好,另外他家中还有间临街的铺子,以前他大哥还在的时候,兄弟两人就靠着这间铺子开了个小酒馆,以此来养家糊口,可惜后来大哥被抓去当兵,去年又遇到饥荒,他不得已跟着汉人出去做工,以此来换取粮食给家里的妻儿老母。
现在已经是晚饭时分,城中的各家百姓都在准备晚饭,街道上的行人也少了许多,当崔二赶到离家不远时,就遇到不少以前的街坊邻里,只不过这些街坊们看到崔二回来了,脸上都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毕竟他们家中也有人在外做工,所以他们十分清楚地知道,外出的男人没个三五年是回不来的。
看到街坊们惊讶的表情,崔二却显得有些得意,挥手和街坊们打着招呼。而这时街坊们也都醒悟过来,纷纷回上来向崔二打听他是怎么回来的?有几个家中男人是和崔二一起出去的,于是围着他打听家里男人的情况,一时间这些人七嘴八舌的围在一起,吵的崔二脑袋都大了,再加上他急着回家,所以也不想细说,只不过被街坊们围住,一时间脱不得身。
最后终于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开口笑道:“崔二好不容易回家,想必是急着去见媳妇,大家这么围着也不是办法,我看还是等崔二回家之后,大家再去问也不迟!”
街坊们也都是讲事理的人,听到老者的话后,都是讪笑一声,然后让出路来,而崔二则向众人做了个罗圈揖道:“各位街坊们不必着急,有什么想问的可以去我家里,至于和我一起出去的几个大哥,他们也都很快,而且还都托我带了信回来,一会各位可以去我家里取!”
崔二的话一说完,立刻让急于知道家中男人情况的街坊们定下心来,不过还没等他们向崔二道谢,却只见崔二转身就向家里赶去。
离着家还有老远,崔二就年到家里冒出一股炊烟,这让他心中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出门在外的这一年里,他最担心的就是家里的情况,毕竟家中除了老母外,只有妻子和嫂子两个女人,另外还要照顾三个孩子,万一有什么事的话,连个顶事的男人都没有。
崔二家的铺面还是关着门,毕竟他们兄弟不在,家中的饭馆没人打理,自然不会开门迎业,不过饭馆旁边的一处大门却虚掩着,这个大门直通后院,那里是他们一家住的地方,前面则是饭馆。
崔二走到家门口看了看,摸了摸油漆已经掉光了的榆木门,上面裂开的口子还是和自己当初离开时一样,这让崔二忽然间激动起来,重新将身上的大包小包整理了一下,然后兴冲冲的推开大门走进去。
穿过一个狭窄的过道,很快就来到居住的后院,这个院子的面积不大,正中是一间堂屋,那里是崔二的老娘和大哥大嫂住地的方,左侧是一间厢房,以前住着崔二夫妇,厢房正对着的是一个小棚子,棚子里搭着灶台,里面一个妇人正在做饭。
正在做饭的妇人听到有崔二的脚步声,立刻扭过头来,结果刚好看到一张熟悉之极的脸庞,这让妇人一时间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才呜咽着开口道:“崔……崔二,你……你怎么回来了?”
这个妇人正是崔二媳妇,事先她并没有得到任何消息,所以在见以崔二时,才会显得如此惊讶,甚至连说话时都有些打颤。
而崔二也是十分兴奋,拖着大包小包闯进棚子里,兴奋地对老婆问道:“咱娘呢,孩子们怎么样,怎么没见到大嫂?”
“咱娘和孩子都挺好的,现在都在屋里,大嫂去城外的纺织厂做工了,估计也快回来了!”崔二媳妇边说边帮忙把崔二身上的东西卸下来,然后又仔细看了看自己的男人,等到发现崔二并没有缺胳膊少腿时,这才放下心来,同时想到男人回来,脸上也是兴奋的通红。
这时屋子里的崔母也和孩子也听到外面的动静,结果三个孩子拥着崔母一起挤出来,刚好看到崔二站在好里,这下让老人家高兴得不得了,拄着拐棍上前打量着儿子,激动的连话都说不出来,而崔二的儿子一看到他,立刻高叫着‘爹’就扑了上来。
一家人团聚,自然有着说不完的话,其中最让崔母和崔二媳妇好奇的是,当初崔二明明和主家签的是三年的工期,可是现在却才不到一年就回来了,这显然让人想不通,甚至崔母还有些担心地问儿子,他是不是偷偷跑回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崔二却没急着回答,只是说等嫂子回来再说也不迟,然后从包袱里拿出给老娘买的布料,媳妇和嫂子也都有一份,另外三个孩子的零食也占了一个包袱,这让三个孩子高兴得不得了。
等分完礼物后,崔二又让媳妇到街上割了点肉,炒了几样荤菜,另外崔二媳妇还特意打了点酒。等到崔二的嫂子回来后,也是吃了一惊,说了几句家常后,一家坐到一起吃团圆饭,不过对于崔二忽然回来这件事,崔母和两个媳妇都十分好奇,所以没吃了几口,就再次对崔二询问起原因来。
第三百六十五章 店中的讨论
听到家人再次问到自己为何提前回来的事,崔二却忽然站起来,给大嫂倒了杯酒道:“嫂子,本来按照当初的约定,我是要干满三年才可以回来的,不过前段时间大哥在军中立了功,所以他就拿军功将我换了回来,虽然兄弟之间不言谢,不过我却要敬大哥一杯,这次就由大嫂你代喝吧!”
听到原来是崔大用军功将崔二换回来,崔母等人这才松了口气,而崔大媳妇也是十分自豪,端起酒杯代丈夫喝了这杯酒,然后立刻说道:“二弟能回来就好,你大哥在军中身不由己,自然是希望你能回家照顾,所以也谈不上什么谢不谢的,只是不知道你大哥在军中怎么样了?”
崔大媳妇说到最后一句时,脸上也露出了担忧之色,毕竟崔大与崔二不同,当初崔二只是外出做工,一般没什么危险,不过崔大却是要上阵拼命的,上次齐王殿下攻打百济时,崔大就被调上了战场,一直也没有他的消息,现在总算知道他还活着,而且还立了功,不过这军功可不是那么好立的,也不知道他受伤了没有?
看到大嫂担忧的神色,崔二却是笑道:“大嫂你不必担心,这次我从登州坐船回来,途中经过泗沘,在那里见到了大哥,原来上次他们占领百济后,又被调到百济各地镇压叛乱,大哥就是在那时立了功,倒没受什么伤,不过后来又被调到泗沘,现在正在接受训练,听说暂时不会再上战场了,而且大哥现在已经是队长了,手下管着一百人,可威风了!”
“真的!”崔大媳妇听到丈夫不但立功,而且还升官了,立刻是惊喜莫名,同时暗道自己总算没有嫁错人,虽然现在吃了些苦,但若是崔大真的能混出个官身,那自己也能做上官太太了。
崔母听到儿子做了军官,也是连连向佛祖祷告,多谢佛祖的保佑之恩。三个孩子虽然还不明白做官的意义,但这却不妨碍他们也跟着大人高兴。
一家人为崔大成为军官的事高兴了好一阵子后,崔母又问起崔二这一年来的经历,而崔二说起自己外出的经历,却也是十分兴奋,连说自己的运气好,虽然苦了点,但却是大开眼界,若不是家中还有母亲和孩子,他还真不想回来。只不过他最后一句实话却惹来老母的妻子的不满。
原来崔二在被招工之后,立刻从他来的那个港口乘船出海,然后一路南下,先是去了登州,在那边做了一个月的苦力后,又乘船南下走了好长时间,然后到了一座名叫台湾的海岛,不过说是海岛,但是这座岛的面积极大,听人说与他们当年的新罗国相比,也小不了多少。
崔二被送到台湾后,又在一座名叫基隆的港口城市里做工,这次主要是帮着建城,一开始活比较累,不过因为崔二当初开店时,就能听懂汉语,在登州时就已经会说一些,所以颇受工头的赏识,让他帮着管理其他新罗工人,后来因为工头嫌工地上的饭菜难吃,而刚好崔二开过饭馆,做饭是他的强项,所以就又被派去管理伙食,等到他接到通知回来时,工头对他还十分不舍,甚至提出给他加工钱,想让他自愿留下来,可惜崔二是个顾家的人,所以还是拒绝工头的好意,乘船又回来了。
当然了,崔二讲的肯定与上面的经历的有些差异,比如刚到登州时干活累得半死,却还要在工头的催促下去干活,否则就没有饭吃,再比如到达台湾时,因为水土不服生了场大病,差点死在那里。这些事情崔二都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细说,毕竟事情都过去了,说出来也是让老娘和妻子伤心,还不如不说。
对吃过的苦可以略过,不过崔二对这一路上的各种见闻是大讲特讲,比如在登州见到的捕鲸船,一头数丈长的巨鲸都逃不过这种船的捕杀,另外还有登州的火车,不用牛马,只吃一种黑色的石头就可以在路上跑。
上面都是些大方面,另外崔二还讲了许多在大唐见到的趣闻,比如那里的人天天吃白面大米,甚至吃不完拿去喂狗,另外他们难得吃到的罐头也是人家饭桌上的常客,大街上的人大部分都是衣着光鲜,而且还有人骑着两个轮子的车四处跑等等。
崔二的这些见闻让全家人听的是津津有味,几个孩子更是听如痴如醉,甚至连饭都多吃了几碗,等到晚上睡觉时,还非缠着崔二讲故事,而不肯去睡。
等到好不容易把三个孩子都哄睡后,崔二又和妻子、嫂子商量了一下重新开店的事,毕竟他回来也要生活,而且金城不但恢复了往日的繁华,甚至还犹有过之,所以开店之后肯定有客人,至于开店要用到的钱,这个也不是问题,崔二做工是用粮食抵工钱,倒没有什么钱,不过在泗沘见到大哥崔大时,对方把积攒下来的粮饷全都给了他,加在一起有十好几贯,足够他们开店了。
崔二的开店的提议得到全家人的赞同,第二天就开始忙碌起来,不过周围的街坊邻居也来向他打听事情,特别是那几家和自己同去的男人家里,更是想知道自己男人的消息,而崔二则帮他们带了封信回来。
借着街坊们都在,崔二顺便就把重新开店的消息散布了出去,而这些街坊在听到崔大已经升为军官时,也都是十分惊讶,不少人更是主动来帮忙,所以崔二的小店很快就重新开了起来。
当崔二的饭馆重新走上正轨后,生意比以前更加兴隆,最后崔二干脆又顾了两个十二三岁的小伙计,帮着一起招呼客人。本来他也想招两个大一点的,可惜前段时间的招工实在太狠了,十四岁以上的男人大都被招走了,留下的也都干着比较抢手的活,他根本挖不动,剩下十二三的也有不少在工厂里打工,他能找这两个小厮,那还是因为和对方沾亲带故,好不容易才从工厂里挖出来的。
今天一大早,崔二饭馆里已经坐满了人,而店里也早就准备好了稀饭和馒头,早上出去做工的人懒的早起做饭,就会到他店里喝上碗稀饭,馒头叫上两个,吃一个,另外一个放在怀里,准备半晌饿了再吃。
崔二坐在柜台后面一边算帐,一边听店里的客人谈话,这些早上起来做工的都是本地人,说起话来也没什么顾及,比如离他不远有人道:“齐王把百济的那帮兔崽子全都迁到咱们新罗,这显然是拿咱们的地盘做好人,毕竟与百济那种穷地方相比,咱们这里的土地可是肥沃的多。”
北韩与中韩州大部分都是原来的新罗领土,这里的百姓也是原来新罗的百姓,虽然被李愔划分成两个州,但是新罗的国号还在,新罗女王金胜曼也还在位,所以这些新罗百姓平时也只以新罗人自居,根本不承认什么北韩中韩。
说话的人声音大了点,周围几桌的人也听到了,其中一个脾气火暴的家伙拍着桌子道:“百济人算个什么东西,他们要是敢来咱们新罗,老子非把他们的头给拧下来!”
这个人的话一出口,周围的人根本没有分辨他说的是真心话还是吹牛,反正全都是一片叫好,甚至还有人称其好汉,而说话之人也是洋洋得意,好像真的杀了迁来的百济人一般。
不过这时也有见多识广的人开口道:“各位有所不知,咱们这里虽然比百济那穷地方好多了,但是正所谓故土难离,而且汉人又开了不少工厂,百济那里的人还不至于非得迁移才能活下去,我看这一切都还只是上头有人在作怪!”
这个人的话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在座的人都知道,所谓上头的人,其实就是指齐王府,除了实际统治新罗和百济的齐王府外,再也没有人能够将南韩州的人全都迁到他们这边。
“嘿嘿,齐王是女王的夫婿,看在女王的面子上,有些话咱们不能明说,但有些话却又不得不说,百济的兔崽子和咱们新罗都让人给耍了,我看他们根本不想好好治理咱们这块地方,而是把咱们当成牛马一样圈养起来,男人外出为他们出力作工,女人也要到他们开办的工厂里做工,甚至连孩子也不例外,这一代代的传下去,和那些奴隶又有什么两样?”一个别有用心的人开口说道,说完还冲着周围的人冷笑几声,让听的人更是心头发冷。
“这位兄弟说的好,咱们金城可比泗沘繁华多了,可是齐王却常驻在泗沘,而且分成三个州之后,南韩州那里显然与咱们这里不一样,军队和最好的官员大都在那里,而且我还听说,南韩州的刺史是齐王最看重的人,反观咱们这里,两个州虽然也派了不少官员,但是刺史却还没有定下来,军队更是极少,现在又把南韩的人迁到这里,只允许汉人进入南韩州,这显然是把咱们这里当成一块可有可无的地方了。”又一个金城百姓开口道,而听到的人则都是纷纷叫好,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赞同。
不过就在崔二店里讨论的正热闹之时,忽然店外的街道上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只有大唐的军队才会发出这么整齐的脚步声。而街道上的行人也纷纷向两边躲,路中间空出一条长长的通道来,一辆华贵的马车在一支唐军的拱卫下,慢慢的驶进了金城。
第三百六十六章 风议郎
崔二店里的人看到外面华贵的马车,一个个全都惊诧莫名,不知道来的是什么大人物,竟然要齐王府的正规军护送?
有几个腿脚快的好事客人跑出去打听消息,很快就又跑了回来,一脸惊喜的大声叫道:“各位,来的是齐王殿下的兄长,也是一个王爷,不过听说好像犯了什么事,所以来找齐王殿下,现在被任命为咱们新罗的总督大人!”
听到来人是齐王的兄长,客店里的所有人都露出了几分惊容,虽然之前他们话中对李愔有些不敬,不过那也只是嘴上说说罢了,若是放在平时,别说是见到李愔本人了,哪怕是见到一个普通的唐商,他们也都要上前讨好两句,更何况现在来的竟然是李愔的兄长,大唐的皇子之一。
“什么叫做总督,是不是和大唐的都督差不多?”有些心思的人注意到总督这个陌生的称呼,因此在震惊之后,立刻开口问道。
不过跑出去的人也只是粗问了一下,打听到来人的身份后就立刻跑了回来,至于总督是个什么官职,他们却也不太清楚,只是听别人说,他们新罗分成的两个州中,好像就数这个总督的官最大。
刚才店中的人还在抱怨齐王不重视他们,派来的官吏都是些不重要的人,可是没想到这才一转眼的功夫,竟然来了一位自己的兄长来做总督,虽然他们还不明白总督是干什么的,不过光听这个名字也知道,手中的权力肯定不小,这个巨大的意外让店中的人都有些尴尬,一个个低头吃着早饭,嘴巴也都老实起来。
不过就在这时,柜台中的崔二却忽然敲了敲桌子,然后笑呵呵地说道:“各位街坊可得抓紧时间了,再晚一点的话,那可要迟到扣工钱了!”
一听崔二的话,客中人这才发现,现在日头已经升起来了,离上工也没多少时间了。这下所有人都着急起来,端起大海碗几口喝光了稀饭,然后抓起馒头塞到怀里就往外跑,眨眼间的功夫,刚才还坐满人的大堂已经跑的一干二净,只剩下崔二和两个小厮收拾东西。
不过崔二收拾了一会后,吩咐两个小厮小心收拾,自己却转身进了旁边的库房,库房里放着一些粮油等物,另外还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着饭馆的帐薄,不过崔二走到桌子边却没有记帐,而是从桌子底下拿出一个本子,将今天店中客人说的话全都记录下来,等到天黑之时,自然会有人来找他取这些记录。
崔二这次回来,有些事并没有对家人说,比如他在泗沘除了见到大哥崔大,另外还见到一个齐王名下的神秘组织,这个组织派人和他接触,让他做组织中的‘风议郎’,所谓风议郎,其实就是将自己周围所能听到的一些消息,特别是与齐王统治这里有关的消息,全都记下来上报,而这个组织则会给他们丰厚的报酬,而且还有一些特权,比如他开店所需要的各种材料,都有专人给他送来。
崔二只是个小人物,根本没什么国家民族的概念,在他看来,只要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做什么都无所谓,更何况这个风议郎的身份虽然不能公开,但却有着实实在的好处,所以崔二考虑了一下也就答应了,来到金城这段时间,他每天都会把周围听到看到的事情记录下来交上去,相当于做了齐王府的一名眼线。
等到天黑饭馆打烊之后,崔二按照以前的规矩,将写好的东西交给一名样貌普通的人,而这个人则带着这些记录回到金城王宫后侧的一处小院子里,这里是一片十分机密之地,除了有特殊腰牌的人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得进入。
崔二的记录送到这里后,立刻被这里的书吏将其中的关键提炼出来,然后再次记录上交,这次却是交到一个年轻人手中,而这个人正是武媚娘手下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也就是那位阎王杨老先生的义子杨十手中。
崔二的所谓风议郎,其实正是武媚娘手中情报组织的外围成员,这些风议郎的成份五花八门,开店的、卖菜的、杀猪的等等什么人都有,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为谁工作,只知道每天将听到看到的消息上报,然后按照情报的价值,每月领取丰厚的报酬,其中崔二能写会算,所以算是风议郎中比较重要的成员,他提供的消息也比较受重视,经过删减之后,可以直接送到杨十手中。
杨十将崔二和其他一些风议郎送来的消息整理了一遍,然后又送到王宫之中。金城的王宫本来是李愔居住的地方,不过后来李愔离开后,这里就空置下来,而今天李佑来到金城,以他的身份,住在王宫里倒也合适,只可惜他身上的王爵丢了,李愔只得给他封了个总督之职,虽然没有爵位,但至少官位极高。
杨十的情报送到王宫里,但却不是给李佑的,说起来李佑这个总督只是挂个名字,李愔根本不会真的让他掌权,而李佑也不会真心帮李愔,所以这次李佑来金城,除了他们一家外,另外陆洪也跟着一起来了,他暂时充任李佑的副手,全权处理北韩和中韩的所有政事。
金城王宫已经被改为总督府,前半部是各级官吏办公的地方,进进出出的人不在少数,而在最中心的一处房屋中,陆洪坐在椅子上正在处理政务,当他看到杨十送来的情报后,疲惫的脸上却露出一丝笑容,口中也是自言自语道:“看来以蜀王担任总督一职,以此来安定新罗故民之心的计策,总算是起了效果。”
当初李佑被发配到泗沘见到李愔,李愔知道这是李世民不想杀儿子,所以把李佑送到自己这里避难的,所以无论他再怎么不喜欢李佑,却也不能真的拿他怎么样,最多是给对方点脸色看,可最后还是得好吃好喝的养着。不过陆洪却认为李佑有大用,然后将原因讲了出来。
原来据陆洪得到的情报,北韩和中韩,也就是原来的新罗故地,最近情况有些不稳,当初李愔之所以能控制住新罗,主要就是靠着和金胜曼的联姻,然后又借着新罗饥荒,以粮食来安定民心,不过现在饥荒已经过去,而且新罗的国号和女王都还在,再加上李愔这段时间一直专注于南韩的发展,毕竟那里离登州最近,所以这让新罗人对故国念念不忘,甚至已经有了一些不稳的迹象。
对于这种情况,陆洪分析出原因后,立刻就想到了应对之法,那就是派一名重量级人物坐镇在金城,最好是李愔的至亲之类的,以此来镇定人心。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比如李世民就把几个儿子分封到控制力比较薄弱的南方为王,就是出于这种目的。
不过李愔的身份特殊,老爹是皇帝,兄弟也都是亲王,至于儿子,更是还没有生出来,只有一个才刚刚满周岁的女儿,根本无人可派。但正所谓天随人愿,陆洪正在为此事发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