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桑田人家-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安静着小红送走倪重阳,继续认真的服用这些药。

    没过几天,林安静突然发现,这个月的月信竟然还没来,找倪重阳确诊后,原是已经怀孕一月有余,大喜!

    谢灵知道了这个好消息后,当天就去通知杨端午,“端午,你不知道娘现在有多么高兴呢,你二姐姐怀胎两个月了,如今你大嫂也怀上了,娘顿时觉得这几年的辛苦,也没有白忙活了。”

    杨端午安慰谢灵,不要太操劳了,接下来要享受儿孙绕膝的快乐才是。

    然后取出一袋银子,交给谢灵:“娘,这是医馆近半个月的收入,是你应得的。”

    “你这傻孩子,快收起来,娘怎么能收你辛辛苦苦赚的银子呢?”谢灵连忙推辞,一面还回头看,“你婆婆看到了,会有想法的。”

    “娘,这医馆是卖技术才得到的,用不了多久,女儿就要去谢家作坊,给谢家的人,传授技术,这一次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对你的希望,你获得真的一丝,是位了人们和大家。(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439 番外六

    时值初夏,天气晴好,刚成熟的枇杷,几乎占据了每家每户的餐桌。

    倪宅里,也不例外,个大皮白的枇杷,是最甜的,不仅倪重阳喜欢吃,倪以勒和倪以琳,也是喜欢的很。

    杨端午照顾着一家大小的起居饮食,自然也是挑选最好的食材给家里人享用。

    虽然倪宅里条件很好,可以说是想吃什么就可以买什么,并不差钱。

    但持家有道的杨端午,还是能把几乎每一点食材,都利用起来。

    白天,杨端午给家里人做了一道美味的酥排骨,而在做的时候,煮了一锅排骨汤。

    这排骨汤味道很是鲜美,但单单喝汤,又觉得太过简单了些。

    看见厨房里还有一些食材,杨端午便琢磨着,给大家来个排骨煲仔。

    很快,杨端午便把食材整理出来了,有白菜,有鱼肚,有虾肉,有豆腐,还有一把鲍鱼干。

    而在下锅之前,杨端午就已经想好了这道菜的名字,叫做骨汤海鲜豆腐煲。

    在锅内加入适量的排骨汤,并加入适量的烧酒,等排骨汤烧开之后,再放入适量的胡椒粉末和盐。

    这时候,就可以将洗好的白菜放进锅里了。

    简单的用排骨汤水汆烫一下,就得赶紧将白菜捞出来,然后放入另外一个砂锅内。

    这砂锅待会儿还要上火去煮,而这白菜,是打底的。

    等白菜弄好之后,就轮到豆腐了。

    这豆腐的准备过程和白菜一样,也是在排骨汤里简单的汆烫一下,然后就可以捞出来,也放在砂锅内准备。

    因为待会还要在砂锅内煮,这豆腐选用的,是卤水点的豆腐。

    将这两个汆烫好后,杨端午便把一股脑的海鲜都倒进了排骨汤中,什么鲍鱼片啊,虾肉啊,鱼肚啊,统统一锅煮。

    因为这些都是之前做菜后剩下的,虽然东西很鲜,但量比较少,单单烧一个不好看,而这样放在一起煮,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很快,海鲜那独特的香味,就弥散开来,将在外院的花猫,都吸引了过来。

    杨端午看花猫可爱,便扔了一小块鱼内脏给它。

    这花猫也是不含煳,一口便将这人间美味给吞了进去。

    这边,等虾肉烧到八成熟,慢慢变得不透明的时候,杨端午将一碗薄薄的水芡粉倒了进去。

    然后,又倒了点辣椒油和芝麻油进去。

    最后,将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倒进了砂锅内,将砂锅放在火上再煮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

    这锅骨汤海鲜豆腐煲,就算成了。

    当杨端午将这一个热气腾腾的砂锅端给倪重阳的时候,倪重阳的鼻子,也是不由自主的勐的一嗅。

    “好香,什么好东西!”倪重阳站了起来,走近了这骨汤煲。

    当杨端午打开砂锅盖子的那一刹那,混合了海鲜香,豆腐香气,辣椒麻油香等各种香气的气息,像强盗一样,肆意的攻击着倪重阳的味蕾。

    虽然已经吃过不少山珍海味,但这道骨汤煲,却还是让倪重阳眼前一亮。

    “我看你也应该饿了,先吃吧。”杨端午站在一边,笑着对倪重阳说,“米饭,我也给你带过来了。。”

    很快,倪重阳就在杨端午的注视下,一个人将一砂锅的骨汤海鲜豆腐煲给吃完了,而那碗白米饭,也似乎比平时香了很多,也是吃的一粒不剩。

    从此以后,倪重阳就深深的记住了这道美味的私房菜,逢人便夸杨端午烧的这个菜如何如何,很快,不仅周瑜恒知道了,就连当今的皇上,也都知道了杨端午会烧一个骨汤海鲜豆腐煲,很是特别,也很是美味。

    终于,好奇心驱使下的朱秋怀让杨端午也给自己和大臣们烧了一锅的骨汤海鲜豆腐煲。

    而当太监们将骨汤海鲜豆腐煲端出来的时候,强烈的香味,大家的喉咙,都不由自主的吞咽了一下。

    如果说御膳房里,还有什么是让朱秋怀所不满意的,那恐怕就是太过浪费食材了。

    而杨端午可以变废为宝的能力,让这道菜,变得更加有口皆碑。

    很快,征得了杨端午的同意,朱秋怀将这道菜的配方和烹饪的方法,都昭告了天下。

    而这骨汤海鲜豆腐煲,自此,也成为了一道人人皆知的名菜而流传了下来。

    杨府内,柳树垂在湖面上,在清风的吹拂下,柳树树梢在水面上来回扫动,划出细细的波痕。

    在湖面的两旁,桃花点点,粉红色的气息,将杨府的氛围,也带出了一丝俏皮的活泼。

    如今,谢灵的生活变得很是简单,每日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晒晒太阳,陪杨康说说话,或者,等着哪个孩子过来看自己和杨康。

    而此时的杨康,早已经是满头白发,连胡须,都也是一片白了。

    但仍然保持练武习惯的杨康,双眼依然炯炯有神,任何一个人看见这样的眼神,心中无名都会徒添几分畏惧之情。

    到了巳时,谢灵习惯性的开始在后花园闲逛,如今年纪大了,需要多活动活动,好让身子骨也利索点。

    孩子们都不允许谢灵做杂事,但一天到晚闲在那儿,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这个时候,谢灵特别羡慕杨康,无论怎么说,杨康想做什么,孩子们都还是不反对的。

    午后,杨康和谢灵都有午休的时候,只是此时,一个喜欢在屋外的藤椅上休息,一个是要进房间,在床榻上休息。

    暖暖的太阳,晒在杨康的身上,很快,杨康就睡着了。

    但不多一会儿,天色渐变,又起了风。

    担心杨康的谢灵从屋内出来,小心翼翼的给杨康盖上被子。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谢灵已经做了几十年了,而当杨康睡醒的时候,身上的被子,让他也很是温暖。

    晚上,天气渐凉,年纪大了之后,谢灵的双脚,特别的怕冷,每晚睡觉前,一定要用热水泡泡脚。

    而这个时候,杨康是不允许别人倒这个泡脚水的。

    用多少的水,多少的温度,全天下,只有杨康知道谢灵最需要的是什么。

    虽然已经分床睡,但每晚,杨康都会伺候着谢灵上床睡觉。

    等谢灵睡好了,杨康才会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

    而第二天一大早,谢灵常常比杨康先起床,亲自给杨康准备早餐。

    知道杨康喜欢吃豆腐脑,谢灵每天都会做两碗豆腐脑,一碗给自己,不加糖的,一碗给杨康,加一勺砂糖。

    另外,谢灵还要煮两个鸡蛋,一个给自己,需要沾点盐吃,而另外一个给杨康的,则是不能蘸盐吃。

    虽然都是一些生活上的琐事,但也正是这些琐事,才构成了两人相濡以沫的生活,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

    有时候,吃完早饭后,两人就一起喝个茶,聊聊之前的事情,或者一起等孩子过来看自己。

    当知道杨端午和倪重阳会来看自己的时候,谢灵就一直开心的在东准备西准备。

    准备杨端午喜欢吃的,准备倪重阳喜欢喝的,也要准备两个外孙,外孙女喜欢吃的东西。

    而杨康也是难得的没有去练武,而是和谢灵一起,准备这些东西。

    虽然这些都是可以让下人去做,但谢灵是不舍得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来了,来了,端午小姐回来了。”一个一直跟随在谢灵身边的丫鬟,一脸激动的跑过来报信说。

    那兴奋的神情,似乎是自己的女儿回来了似的。

    “啊,回来啦!”谢灵眼前一亮,开心的跟着丫鬟快步走了出去,一旁的杨康,也是很开心的跟了上来,要是在以前,杨康都是像钟一样,坐在屋内,等别人过来看自己的。

    “爹,娘,你们怎么出来了!”杨端午看见两个老人远远的走过来,赶紧快步走了上去。

    “你们两个,快去扶着外祖母和外祖父!”倪重阳给倪以勒和倪以琳使唤了一句,两个孩子,就飞一样的跑了过去。

    “姥姥,姥爷!”两个孩子,嘴巴像抹了蜜一样,叫的谢灵和杨康心里跟吃了蜜一样。

    “乖,乖!”谢灵布满皱纹的双手,将倪以勒和倪以琳左右搂住,不停的看,不停的摸。

    “哎呦,都长这么高啦,”杨康看见外孙倪以勒,也是开心的一直笑。

    “姥爷好,姥爷身体都好吗?”倪以勒很有礼貌的向杨康问好。

    “很好,很好呢!”杨康听见这问好,心情顿时比封侯了还开心。

    而另外一边,倪以琳也是很讨喜的双手搀住谢灵的胳

    这次真这么严重吗?我们都要住这儿吗?可是逸辰是独自上京城读书呢,这可怎么办。”

    李延说:“逸辰就不必太担心,京城书院不比镇上学堂,只有秀才才能入读,每人都配一个房间,谢家的人想要算计逸辰,还是省省吧。不过逸辰若是出了书院就麻烦了,岳母可以写一封信,让他眼下少出书院。以防万一。”

    “早就想让你们住过来了。有你们在,我养胎也安心了。”二丫挺着大肚子走了出来,拉着端午的手很是高兴。

    美丫也高兴,看到桌子上的苏州方糖就咬进嘴里,“我也爱住二姐夫家里,要吃什么就有什么。”

    看着大家都很高兴,谢灵的心稍宽了些。

    一户人家要嫁女儿,拿了好些布匹给林安夜,要林安夜给染些漂亮的花布,好给女儿做衣服这类的。

    林安夜收了钱,这事情便也上了心,既然人家愿意把女儿出嫁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自己,林安夜的心里,还是很受用的,便也想给这家人染个特别的,经过考虑,林安夜决定用扎染的技艺。

    这扎染出来的布匹,自然天成,很是漂亮,而且,不会重复,用扎染出来的布匹做的衣服,也绝对是天下独一,很是特别。

    这扎染,第一关键便是扎花。要用针线,在白布上缝画出各种图案,这是很精细的一个手工活,林安夜特意选了几位熟练的老手,很快便扎成了。只是因为还是白布一块,各种图案都显不出来,乍看上去,也并不觉得有多么好看。

    扎好花之后,便是浸染了。还在扎花的时候,林安夜便已经让木铁牛早早去准备浸染的东西。这要想浸染的效果好,需要提前把染缸准备好,不同的颜料,草木灰,辅料什么的,除了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合好,更重要的是要提前发缸。发缸充分之后,各种配料充分作用,颜色才能更加稳定,这样染出来的色,更正,也更牢固些。之后,再把扎花后的布匹浸泡在染缸里,让白布上色。

    林安夜很讲究名声,因此也很看重自己的产品品质,这浸染是关键的一步,林安夜都是要亲自查看过之后,才允许白布下缸里浸染。

    按照花色的不同,浸染时间也是有长有短。

    有些时候,还需要反复的浸染。

    大约一天的时间,这染缸里的布便可以拿出来了。

    转而需要出缸。

    木铁牛把布匹从染缸里挑出来,放在染缸口的染棒上滤水。这出缸也是很讲究,木铁牛还在染缸边上准备了一个盛满清水的小缸,这样,把多余的染料都重新漂洗回去,也节省了很多染料。

    出缸后,林安夜又指派人将这些布匹拧干,晾晒。而这之后,便是另外一个关键的步骤拆线。

    这拆线需要绝对的心细手巧。如果拆坏了线,那么图案便完全被破坏了,整个工序便也前功尽弃。林安夜在这方面吃过亏,因此,当需要拆线的时候,林安夜会亲自监督,也只选择之前扎花那批妇人来拆线。因为,只有那批妇人最懂这里面的针法。

    成功拆线之后,便是最后一道工序了,那便是漂洗。

    为了让漂洗出来的布匹颜色最正,林安夜亲自选了上好的木头做了一个木桶。

    木铁牛将拆线后的布匹放在装满清水的木桶里,反复的漂洗。可每一次漂洗,都不会超过一刻钟的时间。

    因为只要时间一久,这布匹上的颜色就会受影响,洗出来的花色会模煳掉。(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440 番外七

    正

    倪宅里,几只乌鸦盘旋上空,张开黑亮的翅膀,好像保护伞一样,遮在倪以勒的头顶之上。

    倪以勒伸出手来,抚摸这些让人畏惧的鸟儿们,可是,他的脸上却是充满着疼爱。

    这是他父亲,倪重阳的乌鸦,留下来的孩子们。

    乌鸦也会生出乌鸦的,这些乌鸦们,还继承了父辈们的忠诚,对倪以勒唯命是从。

    当然,倪以勒从小在父亲身边,已经不怕乌鸦了,还学会了如何调教乌鸦们。

    并不是所有的乌鸦,都能被调教的,这需要一种缘分,一种际遇。

    因为很早就开始接触西洋教,倪重阳的很多想法,就显得跟其他同龄人很不一样。

    虽然倪宅在清河县数一数二,可以说是位高权重。

    但是倪以勒却从来没有仗势欺人,而且处处为他人着想,也为百姓们,做了很多好事。

    每年夏季的时候,酷暑常常让人晕倒,连田地,也常常是渴得直冒烟。

    但为生计所迫,百姓们,还是要照常出门,该做买卖的做买卖,该下地的下地干活。

    而这时候,倪以勒都会拨出不少钱两,专门雇佣嬷嬷们烧伏茶,免费供给给过路的人群。

    而当看见百姓们一张张知足的笑脸,倪以勒的心中,也是十足的满足感。

    这伏茶的配方,也是倪以勒从父亲倪重阳那里得到的。

    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君臣佐使搭配,却凝聚了倪重阳几十年的经验心得。

    但凡喝了这特制的伏茶,没有一个人会中暑。

    而且那略带甜味的味道,也是让人很是喜欢,特别是孩童们,大人们最没办法的,就是孩童们嫌弃药味苦,而这伏茶,却常常是孩童们点名要喝的。

    除了伏茶,倪以勒还建了一点免费施粥的地方,专门给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准备。

    刚开始的时候,知道的人不多,常常只需要准备十斤大米,但是慢慢的,随着口碑的不断传播,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免费施粥点,便都争相前来,其中甚至也有那些不缺吃穿的人。

    这时候,有人建议倪以勒,要派人去监督,防止那些鱼目混珠的人。

    但倪以勒却是微微一笑,只要有人要,无论是谁,都照样给。

    就这样,倪以勒不求回报的付出,终于引起了一些爱心人士的跟随。

    这个免费的施粥点,也渐渐汇聚了几个上了年龄的嬷嬷们,她们也都不求回报的参与这个免费施粥的工作中去。

    而这,是倪以勒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这种良好的回馈,让倪以勒更加主动的去做更多的公益活动。

    也通过这种活动,倪以勒将西洋教中的爱人如己的精髓,给大大的扩散了出去,

    其中,也有好多人最终信仰了西洋教。

    在不断做公益的同时,倪以勒也是继承了父亲倪重阳的衣钵,开始了救死扶伤的事业。

    因为有扎实的基础,又有医圣父亲的指导,倪以勒的医术,可谓是突飞勐进。

    在方圆十里内,只要时间允许的,都会找到倪以勒。

    而倪以勒也是认认真真,急人所急。

    无论是否已经休息,倪以勒不会让哪怕一个人白跑。

    而为了让四面八方的人方便,倪以勒在村口,又搭建了一处院子。

    这院子不小,里面单单是马车队,就可以停上三四支。

    除了普通的搭脉开药,倪重阳还开辟了给马匹养料的专区,也象征性的收一点点钱。

    因为如今清河县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的重镇,来往的商旅,也是络绎不绝。

    这个院子,算是驿站,也是倪以勒给出门在外的人们的一个温暖的港湾和保障。

    在这个院子里,不仅仅可以得到疾病上的医治。

    里面还有可以休息的床榻,以及可以吃饱足的饭菜。

    如果倪以勒想靠这个赚钱,那其实很快就可以盈利。

    但此时,赚钱对于倪以勒而言,绝对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能够让更多的社会底层的人,生活得到保障,才是让倪以勒最有幸福感的时刻。

    而渐渐的,这个院子,也被很多不留名的人给一点点建了起来。

    每过一段时间,院子里都会突然多出一个东西。

    有时候,院子里是多了一个石凳,而有时候,又是多了一棵果树。

    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也是倪以勒很享受的过程。

    渐渐的,院子越来越大,里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一些受恩于这个院子的人,也开始不断的给这个院子捐钱,而这,反过来,又让这个院子越来越出名。

    以至于后来,江湖上就有这样的一种流传,没有到过这个院子的人,是没真正闯过江湖的人。

    而这个院子,后来也有了自己的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龙门客栈。

    而倪以勒,却几乎不再出现在这个客栈里了。

    这个客栈,完全交给了那些在江湖中的人。

    每逢夜黑的时候,总会有马儿在客栈的院子里吃草料,而客栈里面,人们也是睡的很安稳。

    至于后来,龙门客栈的变化,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江南的屋檐下,总会有那么几个燕子窝。燕子妈妈们飞出去觅食,小燕子们在温暖的窝里,缩成一团,张着嫩黄光滑的小尖嘴。

    那毛茸茸的的样子,让人看了可爱的想摸一摸。

    可是,谁敢未经过燕子妈妈同意,摸它们呢?别欺负它们小,虽然燕子的力量弱,可是,母爱散发出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如果让燕子妈妈感觉到,你会对小燕子们有危险,燕子妈妈可是会对你拼命呢。到时候,那嘴,那爪子,都将成为最最锋利的武器,比老鹰还要勐烈呢。

    倪以勒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去做公益的事情。

    但最重要的,还是他自己的事业。

    只不过,倪以勒没有继承皇家医馆的职位,而是选择了自由身,在百姓中给人治病,而他,也创建了永寿堂,将父亲倪重阳的医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心得,一起整理下来,传给喜欢歧黄之术的人。

    这永寿堂,刚开始的时候,是一间在清河县的小医馆。

    只有一间门面,一块简单的匾额,一张桌子,和一排的药罐。

    但很快,大家都慕名而来,常常将永寿堂挤得满满当当的。

    为了更好的将歧黄之术传播开来,倪以勒特地在医馆边另买了一间屋子,用来开设学堂。

    而这个学堂,也是倪以勒比倪重阳更有突破性的地方。

    因为父亲的名声在外,全国各地,很多人都带着行囊过来求学。

    虽然倪以勒想把他们都接收下来,但无奈个人的能力有限,最后只能挑选了其中一些资质比较好的。

    而对待这批幸运的人,倪以勒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所学的,全都倾囊相授。

    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倪以勒也是很多创造。

    将这些人分成两组,进行考核竞争式学习。

    哪一组最先把所有的汤头歌诀记住,哪么另外一组的成员,就要负责旬日的卫生。

    哪一组可以最准确的将所有的药材都一一鉴别出来,那么就可以有机会,跟随倪以勒参与日常的诊治过程七天时间。

    这种互动性的考核,让所有人都是卯足了劲的学习。

    而在教授歧黄之术的同时,倪以勒还是把倪重阳教授给自己的武学,也进行的传承。

    这在外人看来,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却有很深的蕴意在里面。

    一个好的大夫,自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另外,一个好的针灸郎中,自身的功力,也是很重要的。

    在倪以勒的叮嘱下,这些学生也很是配合的艰苦训练。

    春风又吹桃花树。犹记当年别样红。这世界上最锋利的武器,不是宝剑,而是人心。所以,倪以勒知道,还有比习武,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改变人心。

    而改变人心最重要的手段,便是读书。

    所谓读书改变命运,便是对这一论述的经典解析。

    一个好的医者,最重要的,也是医德。

    而这,也是从倪重阳开始,永寿堂所秉持的最高理念。

    几年之后,随着这批学徒的学成归家,永寿堂,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而这些学徒,也是谨遵倪以勒的教导,以仁义行医,将永寿堂良好的口碑,不断的传播开来。

    而这其中,有一个女学徒,没有选择回家,而是最终留在了倪以勒的身边。

    这个女学徒,名字叫余秋雨,是一个很安静的女生。

    在来永寿堂学习之前,是京城内一大户人家的闺女,而且还是四个哥哥下,唯一的一个女孩子,自幼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当所有人都以为余秋雨会嫁给权贵,富贵一生的时候。

    她却大胆的选择了自由。

    非但让她的父母很是诧异,她的哥哥们,也是很不理解余秋雨的想法。

    但余秋雨却心意已决,这歧黄之术的神奇和伟大,就像一个魔咒一样,牢牢的吸引着她,让她宁可改名换姓,女扮男装,也要混进永寿堂。

    而在永寿堂学习的过程中,余秋雨也是处处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竟把其余的男生,都比试下去了。

    后来,要不是余秋雨自己揭穿自己的身份,恐怕,所有人都会以为,永寿堂又出了一个好大夫。

    当余秋雨脱下男装,换上罗衣裳的时候,那飘逸的身姿,让倪以勒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虽然倪以勒见过很多长的漂亮的女孩子,但却没有任何一个女孩子,如余秋雨这般独立。

    犹如寒冬中的梅花,又如酷暑下的荷花,余秋雨所展示出来的气质,远不是普通女子所具备的。

    这跟家世无关,跟年龄无关,甚至也跟相貌无关。

    这种感觉,也许就是天生的,就像余秋雨天生喜欢歧黄之术一样。

    两人一见钟情后,倪以勒就在大家的祝福声中,将余秋雨娶回了家。

    婚后,余秋雨没有一般大小姐的脾气,很好的扮演起了贤内助的角色,又因为有很好的歧黄之术的功底,也能很好的配合倪以勒展开行医治病的工作。

    而有了余秋雨的协助,倪以勒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整理总结之前的一些经验,也跟父亲倪重阳一样,准备着书立作。

    余秋雨很是支持倪以勒这样的决定,也是更多的支撑起了家里的事情。

    而很快,余秋雨就给倪以勒生了一个男孩。

    而倪以勒将这男孩取名叫倪璞圭,寓意美好的意思。

    从此以后,倪以勒的生活中,就多了很多愉悦的欢声。

    余秋雨常常抱着倪璞圭在院子里玩耍,而倪以勒则坐在书房里,埋头写书。

    但倪以勒写累了,就会走到院子里,蹲下身子,和倪璞圭一起玩耍。

    倪璞圭长的,跟小时候的倪以勒很像,但比倪以勒要讨喜很多,圆嘟嘟的脸上,让每一个人,都有想上去掐一下的冲动。

    而有了倪璞圭的加入,倪以勒的生活节奏,也加快了很多。

    很快,就完成了一部医学着作《倪氏医案》。

    而这本医案,后来也成为了所有学医之人的必读经典。

    为了让倪璞圭有更好的开始,倪以勒开始让余秋雨一心在家带孩子。

    而倪以勒,则完全的支撑起家里的经济来源。

    但是,哪怕身体很是疲惫,倪以勒的心,却是温暖和幸福的。

    每当回到家里,温暖的厨房里,总是有最贴心的饭菜,诱人舌尖,谁让倪以勒,娶到一个好妻子呢,做的菜肴,色香味俱全,简直看了就让人暖心。

    而这时候,淘气的倪璞圭,也会很主动的爬上倪以勒的膝盖,用自己那柔软的双手,在倪以勒的身体上东瞧瞧,西打打,似乎是在给倪以勒做按摩。

    不用两下,倪以勒就又觉得全身充满了力气。

    春去秋来,日复一日。

    清河县的人们,又完成了新一轮的接替,很多倪以勒不认识的新面孔,又出现了。

    只是那县城山脚下的那棵大松树,依然屹立在原地,而且越长越大,几乎都要将整个山脚都覆盖住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441 番外八

    正

    燕子带着剪刀,漫天飞舞,百灵鸟儿在林间欢快的唱歌,绿鹦鹉在蹦蹦跳跳的,就连河里的鸳鸯,也成双成队的在交头接耳,抓鱼喂给自己的伴侣吃。

    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充满着生机勃勃。

    倪以琳换上了色彩鲜艳的藕色褙子,里面套一件杏色绣缠枝纹的短袍,领口和袖口都绣着银边,下穿一件湖绿色的多褶马面裙,扎着样式简单的飞天髻,雪嫩的耳朵旁散出几丝鬓角,斜斜插着一朵绢花,后面的发髻上,配着一对蝴蝶簪子。真的是,又青春,又水嫩。

    这样的脸庞,倒好像,永远不会老似的。

    再加上,倪以琳的容貌,继承了杨端午的美貌,水灵灵的大眼睛,高而秀气的鼻子,英气的眉形,这性格,却是融合了倪重阳的善良温和。真真是远看,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