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较穷。

    现在何常春婚事不顺似乎也是正常的。

    问过何智后,顾青云才知道何智跟何常春的关系就像他和顾青明的关系一样,都是很亲近的血缘关系,难怪今天师娘出门会让他跟来。

    何智似乎看出了顾青云的想法,笑道:“只是碰巧,二堂哥是要去桃山寺采药,顺便跟着我们而已。”

    顾青云这才知道,原来何常春家里有一家药铺,他爹是镇上唯二的大夫之一,大哥现在在跟着何大夫学医,何常春则侧重于采药,经常进山的。

    说起何大夫,顾青云就明白了。他小时候因为早产经常生病,镇上的两个大夫都去看过他,其中何大夫很和蔼可亲,医术还算是不错的,起码他吃了他开的药后,虽然治愈时间长了点,但总会好起来。

    毕竟,天底下有他那么配合吃药的宝宝吗?要知道中药的味道可是很苦涩的,吃了药后根本就不想吃饭,只有他这种还带点记忆的人才会努力吃吃喝喝,最后把身子养好了。

    想想就觉得很励志。

    不过现在他觉得,桃花镇真的很小,兜兜转转都会遇到认识的人。

    “阿智,你们俩慢了。”两人正说着开心呢,就听到何常春的喊声。

    他们对视一眼,原来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落后了,赶紧把脚步加快。

    到了桃山寺后,还要爬两百级的台阶,牛车上不去,老仆年纪大了,就留下来看管牛车,师娘也只能下车跟着走路。此时天色还早,山脚下的道路两旁已经有人在摆摊卖东西,还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市。

    师娘姓赵,四十多岁,头上插着一根鎏金银簪,是个风韵犹存的中年女子,保养得还算是符合她的年龄,不像她的同龄人,总会比实际年龄大个几岁,就是他娘小陈氏,现在才32岁,看起来已经和四十岁的人差不多了,说到底还是干农活风吹日晒造成的。

    以后他有钱了,他娘不用干活,好好保养,也会像师娘这样的。

    顾青云很少见到赵氏,毕竟她很少在前院的学堂走动。此时见她面容严肃,对着顾青云三人就说了几句客气话,之后视线就再也没扫到他们了。

    她只跟何谦竹说话。

    她身边跟着满脸兴奋的何小娘子,一身粉色的衣裳,头发上绑着的粉红色发带随风飘动,更显得她玉雪可爱。

    “青云,有没有觉得师娘很像夫子,都是一样板着脸的。”赵玉堂凑到顾青云身边,轻声道,“你不要怕,师娘除了对何谦竹,对谁都这样,都是淡淡的。”

    “我没怕。”顾青云摇摇头,见附近的人虽多,不担忧对方听到自己的话,但还是不排除有些人开了金手指耳力敏锐,就不想说这个话题,“我们跟上去吧。”

    何谦竹已经在招呼他们了。

    他们一行人开始爬山,台阶都是一块块大青石砌成的,有些很平整,有些则凹凸不平,但走起路来方便多了。

    顾青云就想着,看来桃山寺还是挺有钱的。

    路上不止是他们,还有很多人一样在爬,听他们的口音就知道都是县城附近的人,有老有少,有富贵有贫穷,有人神情欢喜有人脸上带着忧愁,人生百态就在这一级级的台阶中一一展现。

    这么多人!

    一问才知道今天是六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的日子,这天桃山寺会举行一场法会,所以大家才赶着来参拜呢。

    顾青云恍然大悟,难怪今天那么多人来,连小商贩都来凑热闹了。就连他娘今天早晨给他准备干粮的时候都说他们也会来桃山寺。

    “青云,可还撑着住?”见顾青云擦汗,何谦竹在一旁问道。

    顾青云点点头,他是能撑住的,要不是身上的书箱比较重,他还会更轻松。

    “我不要紧,你看看文轩师兄。”

    两人看过去,发现赵文轩身上的汗流得比顾青云多多了,他的脸色有些发白,现在正在频频擦汗呢。

    “都说了,文轩你应该要多多活动,要不然身子骨会受不了,现在你知道厉害了吧?”走在前面的赵玉堂回过头来,语气有些幸灾乐祸,以前赵文轩还讥笑他为壮汉莽夫呢,就因为他那健壮的身板。

    现在的人审美观还是趋向于身材修长显瘦的白面书生,像赵玉堂的这种的只有少数人才能欣赏。

    比如顾青云。

    “玉堂,你看着师弟和师妹点,他们人小。”何谦竹是四人中最有威严的,毕竟他和夫子有亲缘关系,加上他本身学识也很好,能服众。

    赵玉堂顿时闭嘴了,开始乖乖跟在两个小孩身后。索性他身边还有何常春在,两个少年总能看得住两个小孩的,而且还有赵氏在身边呢。

    行到半途,何常春就抱着何小娘子走路,只有何智倔强,不好意思让赵玉堂背,非要自己走。

    大家也只能跟着他的脚步慢慢走了,这样一来,赵文轩走得也比较轻松,可以慢点。

    “青云,你在找什么?”见顾青云偶尔会转头到处看,赵玉堂不甘寂寞,忙问道。

    “我娘他们今天也会来这里,我想看看能不能遇到他们。”要不是事先答应何谦竹了,他应该会和家人一起来的。

    “人太多了,十里八乡的人能来的都来了,你要找到人很难。”赵玉堂很老实地说道,“我娘就不喜欢这个时候来,说人太多了,她挤着慌。”

    一边说话,一边慢走,好不容易才走到山腰处的桃山寺,才发现上面的人也很多,但因为有和尚们的指引,一切显得热闹而有秩序,进进出出各有章程。

    大家松了口气,何常春这时才告辞离去,他还要继续上山去采药。

    余下的人随着人流去参拜各个菩萨。

    何谦竹等人是读书的,有些读书人会讲究子不语怪力乱神或敬鬼神而远之,一般都不会参加烧香拜佛等迷信活动;有些就不讲究这些,君不见在每次大考前,都会有很多考生在临考前虔诚地祭拜什么文昌帝君、魁星和文曲星等。

    现在他们还没到要考试的时候,而且背着书箱,不方便参拜,所以只是跟着他们走动,参拜的主力就是赵氏和何小娘子了。

    看着大家虔诚的样子,顾青云也顾不得嫌弃大殿里浓郁的檀香味了,他现在只希望真的有神仙,保佑他在这个世界活得长长久久,活得衣食无忧,保佑他的家人平平安安,无病无灾。

    最后捐功德的时候,顾青云把腰间的荷包取下,直接放进功德箱里。

    好吧,他是有点不好意思,毕竟他捐的钱应该是最少的,来之前不知道要捐功德,他的荷包里只放了10文钱。

    赵玉堂和何谦竹投的是一块碎银子,赵文轩是一串铜钱,师娘赵氏的也是一个荷包,布料比他的好多了,里面鼓囔囔的。

    第一次见到银子,顾青云心里好奇,面上还要作出视若无睹的样子,纠结极了。

    长这么大,第一次离银子那么近,平时周围人使用的都是铜钱。

    参拜完菩萨,还完愿后,今天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桃山寺的斋饭远近闻名,但大家都没有去吃,一是价格有点小贵,二是人实在是太多了,大家不愿意等,况且大家都带有干粮呢。

    顾青云所说的方法,一个就是套种,苞谷(玉米)地里可以套种大豆、南瓜、黄瓜和豌豆,大蒜可以和土豆、油菜一起套种,这样可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土壤。这些都是现代他读书的时候学到的知识,加上在村里耳濡目染,到现在还记得,就赶紧说出来了。

    刚开始顾季山还觉得他在胡闹,种苞谷就种苞谷,没听说和大豆一起种,两个都能提高产量的。不过后来顾青云说了几次,他想了想,觉得这也没见浪费什么地,于是就打算试试。

    主要是给孙子一个面子。如果关系到稻谷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结果那一年的苞米和大豆大丰收,每亩苞米比往年都多了一二十斤,八亩旱地还额外收了大豆200余斤。

    虽然如果卖出去的话只能多得330…360文钱的收入,但对于农家而言,这已经可以每月多吃两次肉了。

    自那以后,顾家觉得让顾青云读书真是太明智了!

    顾季山见此情况,就乐颠颠地跑去跟顾伯山说起这个情况,还埋怨他怎么没早点告诉他种地还有这么一个方法。

    顾伯山也很郁闷,他从不下地,怎么会看那些什么农书?

    一怒之下,第二天他就把顾青云带到县城,询问是哪几本农书。

    顾青云熟门熟路地在书架上找出《泛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这四本书给他看。

    顾伯山赶紧拿出来翻了翻,看了好大一会,还是放弃了,摇头苦笑道:“嗳,大爷爷对这些实在是……”

    顾青云咧嘴一笑,拿出一本更厚的农书,笑道:“大爷爷,这本是前朝出的,内容很全面,我说的内容里面就有。”

    顾伯山接过来看了看,足有三指厚的书本重量很足,看看价格,呃,还不如不看呢。

    两人最后还是没买,虽然知道这书对农业有用,可价格实在是感人,舍不得啊。最后,顾伯山给顾青云买了一刀(100张)的纸,自己也买了两刀。

    另一个多出的收入就是出售鸡和鸡蛋的收入了。顾青云并不是那种只顾着读书,其他的事都不管的人。他每天总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喂鸡、给鸡找食物,打扫鸡舍等。基本上,只要是有关鸡的,都是他在干,慢慢的,家里人就默认鸡是他在管了。

    刚开始顾季山和老陈氏还不让他干活,但经他劝说后就默认了。这样一来,二叔和二婶对他的意见也没什么大了。

    顾青云觉得现阶段还是团结最重要的,家里的劳动力缺乏,10亩水田8亩旱地,三个男性劳动力放在平时还勉强可以,农忙时节就不行了,根本就做不过来,还得家里的女人去帮忙。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分家,大家有劲往一处使才行。

    话说自从顾青云四岁开始喂鸡后,他就一直很注意总结养鸡的经验。刚开始他们家只有7只母鸡2只公鸡,慢慢的,每当母鸡要抱窝的时候,他就会让它抱。

    于是,不知不觉的,家里的鸡越来越多。顾青云就让顾大河专门起了一间鸡房。材料不用多好,就是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作者有话要说:  错别字待改。

第263章 水利

    顾青云早已有计划; 要把西方先进的数学、天文学、地、水利等方面的著作翻译出来,不指望能造成多大的影响; 只希望能影响到一小撮人; 让他的力气没有白花。

    这次他的水利学完本,顾青云不用像以前一样请其他人给他“斧正”了,他是鸿胪寺卿,翻译过多本著作,精通多门外文;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在这方面,他已经是权威人物之一; 因此翻译完毕; 他只需再校对一遍; 找不出错误就可以直接印刷。

    这本有关于水利的书籍他是翻译荷兰的; 毕竟荷兰长期与水打交道; 在修筑堤坝、围海造田、抵御洪水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值得夏朝借鉴,顾青云自然会优先翻译他们的书籍。

    只是对于围海造田他是不赞同的; 这涉及到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问题; 所幸他们夏朝地大物博,目前还不用走到这一步。于是在书本的最后; 他提出自己的观点; 比如人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重要性,事物之间是有联系,如今种什么因以后结什么果等; 这些理念观点皆是他在前世学到的,当他翻译完这本书时,自然而然就记起来了。

    顾青云不是思想家,他只是把自己还记得的一些理论知识用笔写出来,至于是否起作用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夫君,要不要我帮你校对?”这天晚上,当顾青云在聚精会神地校对书籍时,简薇突然敲门进来,试探性地问道。

    顾青云一愣,随即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活动一下手脚,对着她笑道:“怎么还未睡?”

    “还不想睡。”简薇“哼”的一声,“你还未睡我怎么睡得着?数数看,你这几天晚上比平常睡晚多久了?”

    顾青云一愣,看了看时辰,的确,已经比往常迟半个小时。

    “这不是忘了看时辰吗?”顾青云有些不好意思,道,“以后还是让丫鬟提醒我,免得我又忘了时间。”之前是有下人提醒的,但有一次提醒打断了顾青云的思绪,就取消了,如今看来得重新加上。他其实也不想太晚睡觉,这对身体不好,他还想以后活得长长久久呢。

    他希望自己能见证几十年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想看看他们国家会不会更加强大。

    简薇听他这么一说,满意地点点头,又重复道:“夫君,你还没有说是否要我帮忙校对。”

    “不用,你的荷兰语还不够熟练,而且这本书和水利有关,术语不少,我在工部都水司待过,翻译过来其他人能理解。”这里有专业词汇,简薇一向对这些没兴趣。

    至于顾永良,他虽然早几年就开始学外语了,但他学的是英语,荷兰语还没开始学。且他刚进入仕途的时间不长,大多数的时间还是用在提升自己的实力方面,能用在学习语言的时间不多。

    儿子像以往的他一样,有空就去藏借书阅读,还要翻看翰林院以前的档案等。

    “再说了,你也忙得很,整个家都要你管理,你的时间也没多少。”顾青云摇摇头,既然简薇来催促,他只能去休息了。

    简薇理解,她是看过原文的,当然知道自己的水平:“不管怎么说,事情总是做不完的,你以后不止翻译这一本,要保重身体才行。要不然让爹娘知道了,肯定会心疼。”

    “好好好,我以后一定注意,不再犯。”一听简薇说起顾大河和小陈氏,顾青云忙举起双手投降。

    自从二老来京后,在生活习惯方面,大家再次磨合起来。

    顾青云觉得吧,有父母在身边他有一种满足感,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因为离得远而担心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可以让他有机会孝顺他们。

    这段时间,他有空就会带着父母去京郊佛寺道观走走。不止是他,家里的其他人也是如此,努力帮他们融入京城的生活圈子。要不是因为守孝,外出的机会肯定很多。

    这无疑是一种好现象,只是顾青云发现父母对自己太过于关注有时候还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万一被他们知道自己熬夜,那绝对会被念叨几天的。

    简薇抿嘴一笑,就知道搬出公婆有用。

    “对了,小丫的嫁妆准备得如何?”顾青云经过这段时间的冷静,已经能接受顾景即将嫁出去的事实,对顾景的嫁妆自然看重。

    前几天庞喜林已经回信,还寄过来一只玉镯,两家约定,等庞喜林出孝就给顾景和庞庭深正式定下婚事,现在是口头约定而已。

    即便这样,顾景的嫁妆还是要早早准备。加上明年还有顾永辰的婚事,简薇要忙的事情也很多。

    “从小丫出生咱们家就一直在慢慢准备,好木料、首饰这些不必多说,布匹也容易买,就是铺子、田产这些还没确定给哪些。”简薇有些头疼,她当然想把最好的给女儿,可她还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还成亲了,那就需要顾及一下儿媳的感受。

    万一陪嫁太过于丰厚,让儿媳对女儿不满就不好了。

    “最简单的方法,你把咱们家现在拥有的产业平均分为三份,再把其中一份给小丫。这个家是我们夫妻一起奋斗出来的,怎么安排财产是我们的自由。”顾青云倒是不以为然,“儿子们不会有什么意见的,儿媳也是明理之人,你放心。”

    宁瑶是国公府出来的,嫁妆又丰厚,为人明理大方,顾青云不觉得她会有什么意见。再说了,还有顾永良在呢。

    “这样也行,只是……”简薇还是有些迟疑,她这方面没有经验,可是她听说过类似的例子,因为嫁妆和聘礼闹得家人失和的事时有发生,就算她对孩子们有信心,还是需要考虑这些。

    “你不用担心,到时跟其他人商量后才做就好了。”顾青云牵着简薇的手往卧室走去,“女儿毕竟不同,她嫁妆丰厚咱们才能安心。”他暗地里算了算自己的私房钱,发现不知不觉中还是挺可观的。

    至于私房钱的来源,大部分是他的零星稿费,还有一部分是简薇给他的零花钱。

    简薇舒出一口气:“就是这个理。”她也有自己的嫁妆,到时肯定会补贴一部分的,至于二儿子,女儿出嫁后,她还有几十年可以攒钱呢。

    毫无疑问,以顾永良兄弟俩对顾景的感情,对于嫁妆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还想着多给点。

    “爹,还可以多给。我和弟弟有功名在身,养活自己绰绰有余。妹妹是女儿家,有嫁妆傍身更好。”顾永良正色道。

    顾永辰猛地点头:“就是就是,哥哥说的就是我想说的。”他开始盘算起自己的私房钱,哎呀,原来自己竟然有八百两身家了,看来自己攒钱的功力不浅。要不是他还要科考,肯定不止这个钱,早就把钱投入到朋友开的店子里了。

    听到这里,顾青云和简薇相视一眼,忍不住露出微笑。

    没有什么比孩子们能和睦相处更让他们高兴了。

    敲定顾景的嫁妆后,顾青云翻译的《荷兰水利学》也终于定稿,已经开始正式刻书。

    又完成一本!顾青云把书拿给谢长亭的松竹书斋后,自己又投入到工作中。

    “对于这次外商事件,你说陛下会如何处理?”十月份的一个休沐日,顾青云和何谦竹有约,两人在一间茶楼见面,不知不觉中就谈到这个话题。

    “应该会公正处理,毕竟陛下对海贸态度是支持的。”顾青云倒是不大担心,新帝登基前还组织过商队出海贸易,对于海贸的利润肯定很清楚,不会轻易改变。再说了,还有太上皇在一边看着。

    永安帝在退位后就搬到京郊的避暑山庄去居住,看似对朝政漠不关心,一切丢给新帝处理,但其实大家都知道,太上皇他老人家对朝政的掌控力还是很强的,尤其是新皇没有为大臣们动手的前提下。

    至于外商事件,是前阵子有藩国和外国商人前来告状,状告市舶司的某些官吏欺诈他们,还对他们做出危害行为的事。因为上了小报,闹得整个京城沸沸扬扬。

    因为是有关于外商,所以这事先由鸿胪寺接手,顾青云早就报上去了,还提出处理意见,主要意思还是保持公平公正,无论是外商还是本国的人,凡是违背律法,那是一定要依法处理的,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贸易环境云云。

    “这事和咱们大理寺有关,我就这么一问。”何谦竹笑笑,转而说起明年会试恩科的事,叹道,“可惜乡试没有恩科,要不然我家虚年就可以参加了。”

    何虚年早早就是秀才,可因为身体的缘故,这些年每到乡试,身体总会出一点小状况。何谦竹就这么一个儿子,他知道乡试的强度,自然不放心儿子回乡科考,因此一直拖到现在。

    现在他说起这个,顾青云也想起了何虚年,忍不住摇头,这身体不好也实在是无奈。

    “明年辰哥儿去考,青云,你觉得他有几分把握?”何谦竹又问。

    “这个可不好说。”顾青云想起最近这几个月刻苦读书的顾永辰,微笑道,“看他的造化吧。”

    时光飞逝,第二年的三月初九凌晨,在全家人的祝福下,顾永辰第一次踏入会试的考场。

第264章 探寻

    这次会试远在湘省的陈桥也来参加了; 因此顾家是一起送两人进场。‘‘‘‘陈桥有过经验,不用担心。顾永辰虽是第一次; 但该交代的都交代了; 顾青云还算是比较放心。

    道理是这样,但顾青云在鸿胪寺处理公务时偶尔还会想到在考场的小儿子。

    中途休息时,他走出温暖的房间,在庭院内望了望天,紧紧身上的衣袍。

    天空阴沉沉的; 没有风。还好,今年会试的天气不算太冷; 有皮衣在; 还在能忍受的范围。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这意味着身体影响的因素减少; 考的就是大家的实力。

    封少卿端着一杯热茶从隔壁的房里走出来; 见顾青云正在庭院里踱步,就笑着问道:“大人,我这里有上好的茶叶; 来一盏?”

    顾青云回头望他; 摇摇头:“不用了。”在鸿胪寺的时间久了,他和封少卿能说的话也逐渐变多。

    不得不说; 封少卿出身名门望族; 父亲还高居户部尚书之位,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还是极好的,没有丝毫的高傲跋扈之举。

    封少卿知道对方不大喜欢喝茶; 也不以为意,走近他,跟着看了下灰蒙蒙的天空,叹道:“看样子是要下雨了,一下雨,考场上的小子们就得受罪,希望今年贡院的屋顶真的好好检修过。”每年会试碰到下雨天还是比较郁闷的,因为贡院已经有几十年历史,容易发生漏雨。

    “他们会的。”顾青云轻轻说了一句,毕竟是新皇开的恩科,下面那帮人不敢糊弄了事。

    “大人是在担心令郎吧?”封少卿踱步,收敛笑容,“我家大郎也在场上,说真的,昨晚下雨,我是一晚上没睡好觉。”

    顾青云深有同感。仔细算起来,他家小鱼儿的运气不大好,从会试到亲事,总会有突发事件冒出来,弄得他和卢家的二姑娘现在都双双踏入二十大关了还没能成亲。

    至于封少卿,两人年纪相仿,他家的大儿子年纪只比顾永辰大几岁,是京城有名的青年才俊,这次金榜题名的呼声很高。

    当然,顾永辰同样如此待遇,虽说他中举的名次不好,但耐不住他有一个传胪父亲,状元哥哥,本人又年轻,从小在京城长大,最近在文会上也传出不错的文名。

    想到顾永辰进场之前那个笑嘻嘻的样子,顾青云叹了口气。大儿子小时候活泼可爱,大了后反而一派严肃正经的模样,小儿子则从小到大都是活力十足的样子,现在面临会试这件大事,表现竟然和往常一样,让他忍不住暗地里嘀咕,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心太大了?

    想当年轮到他考试,他还是有些紧张的,只是他善于自我调节。

    “咱们该庆幸这几天没有倒春寒。”顾青云想起借着顾永辰科考这件事在后院设一个小佛堂的小陈氏,笑道,“这是老天保佑。”

    话说到这里,天空突然下起了毛毛细雨,两人无奈一笑,赶紧走回长廊。

    好的不灵坏的灵,顾青云刚说完那句话没两天,到最后一场考试时还真刮起了北风,气温突然下降许多,正儿八经地倒起了春寒,让他恨不得吞回两天前的说过的话。

    家有考生,顾家几乎所有的人都围着顾永辰和陈桥转,生怕他们中途会出什么岔子。好不容易,漫长的九天终于过去。等把他们二人接回来后,顾青云看着顾永辰下颌冒出来的胡子,疲惫的面容,赶紧让大夫上前把脉。

    等听到大夫说顾永辰和陈桥没事,只是太过于消耗心神和疲惫时,顾青云和简薇对视一眼,终于放下心来。

    接下来就是注意保养,顾永辰在睡了一天起来后,不顾顾青云的劝阻,愣是把答案默写下来,再眼巴巴地看着顾青云:“爹爹,您赶紧给我看看,看是不是能中。”

    顾青云低头看了看答案,先瞪了他一眼:“你答题答得如何自己心中没有数的?”

    “我当然觉得我答得十分好,只是考官又不是我,谁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顾永辰撇撇嘴,“我可不想再考第二次了,每次进场都要我们脱衣裳过水,旁边有人的目光龌蹉得很,哼,还以为我看不到呢。”

    顾青云一惊,忙上下打量他:“有人惹到你了?”他当然清楚科考进场搜身的郁闷,对他而言,真是一场折磨,只是规则如此,大家只能默默忍了。

    “没有。”顾永辰摇摇头,“是苏省来的一位举人,长得貌美如花,嗯,就比年轻时候的谢叔差那么一点点。”他没好意思说,当时对方下水时,自己光明正大看了。不过他绝对没有什么龌蹉的想法,他就想看看对方到底是不是真的男人。

    顾永辰做了个“一点点”的手势,叹道:“别看人家长成那样,其实性子火爆得很,我看他的眼神很不对劲,要不是旁边有人看着,指不定和另一位举人能当场打起来。”

    顾青云沉默了一会,突然问道:“他是不是姓欧?”

    “爹爹,你怎么知道?他叫欧缜。”

    “那是你欧夫子的儿子,是八年前过继过来的,一直待在老家那边,具体怎么过继的不知,只知道上次我到苏省做副主考官时,欧缜榜上有名。嗯,他性格是火爆一点。”顾青云嘴角微微翘了下,“你想结交的话过几天就去欧夫子家里找他,这孩子人品不错。”

    不好的话欧夫子也不会选择过继,谢长亭还曾经和他提起过,说他是个可怜的孩子,幸好被他舅舅欧夫子过继过来了。

    “这么大年纪了也可以过继吗?”顾永辰喃喃自语,故意偷偷地瞄了一眼顾青云。

    顾青云伸手揉揉他的脑袋,笑道:“放心,你太外公不会要你的,你年纪大了,养不熟。”

    去年他回林溪村,趁着有时间就去了方家村一趟,主要是为了寻访合适的过继人选。

    虽说连氏没有催促,但顾青云还是很上心的,加上方家对他十分热情,所以他能把顾大河提议的孩子接触一遍,结果发现总有那样这样的不足,于是只能暂且把过继的心思按捺下来。

    因为此事,顾永辰知道了当初自己被差点过继的事。

    顾永辰嘿嘿一笑,故作憨厚地挠挠脑袋,又猛地搂住顾青云的腰,撒娇道:“爹爹,我是很喜欢很喜欢太外公和太外婆啦,但我更喜欢你和娘亲啊。”

    顾青云拍拍他的肩膀,轻轻地叹了口气。这辈子他对方仁霄是极为愧疚的,当年方仁霄说不用过继,他顺水推舟同意肯定是带着私心的,因此现在就想找到一个完美的过继人选。

    “行了,都快要成亲的人了还做小儿之态。”顾青云笑骂他一句,终于在顾永辰身边坐下,把答案移过来,认真看起来。

    听到成亲的事,顾永辰脸上有了一点点羞赧,道:“五月份就成亲,时间会不会太紧了?”因为卢家二姑娘今年二十岁,佳期已过,不能再让对方等待,因此在看过日子后两家就选择在五月份办婚事,那时无论顾永辰中不中事情都已经尘埃落定,大家有心思筹办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时顾大河和小陈氏还在孝期,婚礼的某些环节需要避讳一下。不过以二老的想法,当然是孙子的亲事更为重要,他们是恨不得顾永辰马上成亲生子,总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