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纪小,显得圆润可爱。
这个体型被这个时代的人认为是健康有福气的,在村里一众瘦子中显得格外地醒目,也格外地受大人们的欢迎。现在,他也可以自己挣钱了,村里每次有人成亲的时候,都会请他当滚床童子,业务非常熟练,每次都能得3至5文钱的收入呢。
为此,可把村里的小娃儿妒忌坏了。
“是你太肥了,你一下水就沉下去了,你哥哥都拉不动你。”旁边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个瘦小的小泥猴,估计刚在哪里滚过,全身脏兮兮的。
这才是村里小孩的常见面目。
“哼,你乱讲,才不是呢。”顾青亮瞪了他一眼,辩解道:“我这不是胖,是壮,是有福气。”
两人立马就吵嘴了。
顾青云没理会他们,他可是要干正经事的,吭哧吭哧地挖了一会儿,有两人的帮忙,他很容易就挖到了几条蚯蚓。
不久,二丫把网兜、小木桶、钓鱼竿都拿来了,这是顾季山特意给顾青云做的。
“二姐,你去玩吧,我来钓鱼。”顾青云指指小河的上游,那里有一帮小女孩也在玩,不过她们没下水。
这条小河河面比较宽大,有四米宽,最深的地方只有一米高,河水清澈,有些河面还可以看见河底的鹅卵石,加上不远处的农田里有大人,所以小孩在这边玩水都是比较安全的,没听说出过事故。
二丫看了看周围,有些犹豫,最后她看到顾青明,于是点头同意,叮嘱他不要乱跑,这才走了。
顾青云把蚯蚓用树枝弄成几段,再拿钩穿虫身就可以垂钓了。
这种方法虽然传统,但非常简单有效,足够他钓一些小鱼小虾了。
这才一个时辰的时间,他的小木桶就装满了小鱼和小虾,当然,被小孩们拿去玩耍的网兜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让二堂哥顾青亮去叫二丫过来,撇下还在玩耍的小孩们,顾青云和二丫回家了。
把小鱼剁碎扔给家里的七只母鸡吃,顾青云今天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在这个家,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喂鸡了,为了鸡可以每天下蛋,他没少去找蚯蚓和小鱼虾。
鸡蛋可是他每天的口粮之一。
这个喂鸡的法子是从种田文里看到的,当时他还回乡问了外婆,确有其事。只是蚯蚓要煮熟,麻烦一点。
见家里的其他人还在忙,顾青云就悄悄地来到堂屋,爬上一张凳子,把墙壁上的日历拿下来,开始每天要做的功课。
他在学认字。顾大河是教他识字了,可他爹本来识的字就不多,有些许久不用还忘记了,能教给他的来来回回就三十多个,有些还很简单——主要是复杂的字体已经记不清了,更别提他爷爷顾季山了。
家里唯一有字的书就是日历,所以这三个月来,家里人偶尔会看到顾青云捧着一本日历在翻看。大人们见他没有乱撕,警告一番后也就不在意了。
日历上的字能看懂的他都懂了,也暗暗记住它们的笔画,还有一些艰涩难懂的他就无能为力。
用手比划一番后,把自己会的字又复习一遍。别以为这很简单,繁体字毕竟和简体字不一样,为了不让自己弄错,他可是花了大力气去学的。
老陈氏这时端着一个盆子从厨房里走出来。
“奶奶,爷爷怎么还没回来啊?”虽然知道一般没到天黑,男人们不回来是正常的,但顾青云还是问了下。他看见前院的木柴多了两捆,知道他爹已经砍柴回来了,可是现在还不见人影,连爷爷和二叔都一个下午没见到。
“你爷爷和你爹、你二叔去苗家做活去了,苗二郎要打一架织布机。”老陈氏满脸的笑意,继续道,“等有了钱,奶奶就给你买糖吃。”
在林溪村,打制一架织布机的费用不算昂贵,但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
织布机的部件很多,除了有一个让人可以坐在上面织布的木框架外,还要有综、梭、卷布轴、踏板等部件,构造比较复杂,所以赚的钱也会多些。
这活顾季山会做,不过为了加快速度,一般都会叫两个儿子去打下手。
村里的织布机几乎都是顾季山打造的,别的村也有少许人叫他做,不过每个木匠几乎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一般本村的人都会请本村的木匠做,除非是他不会做的才可以请别的木匠来。要不然随意接活和抢活的话,就容易结仇。
因为木匠活很多时候都要刨板,每天还要花一定的时间磨斧子修锯子磨铁刨,这活烟尘大、噪音响,所以家里的木工房就建在后院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那也是自家的宅基地,其实也不是房,只是用木料、竹子和稻草搭的一个草棚子而已。
里面还放着一些平时到山上砍回来的树木,都放在草棚子里晾干。
平时有活的时候顾季山不是到雇主家干,就是在草棚子里干,这样就不会吵到家里了。
此时一听,顾青云很是高兴地点点头,想了想,假装一脸肉痛地说道:“也给爷爷奶奶一起吃。”
这话让老陈氏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菊花,她空出一只手摩挲着顾青云的小嫩脸,夸奖道:“奶奶的小乖孙就是懂事。”
二婶李氏从厨房里走出来,见到这一幕,眼神一暗,连忙摸摸自己的肚子,顿了顿,提高嗓门道:“娘,木薯饼做好了,你看什么时候下锅?”
“就来就来,真是的,没了我你就不会干活吗?”老陈氏咕哝了一句,又和顾青云说了几句话这才离开了。
顾青云于是又把日历小心翼翼地挂回原处。
必须要有一个老师了,他想。
只能指望大爷爷顾伯山。
于是,从这天开始,随着温度的上升,家里人对他的看管也放松了,顾青云去找堂哥们玩耍的机会也就多了,出入大爷爷家的机会也大增。
毕竟是一家子兄弟,对内虽然老陈氏对丈夫的大哥有些怨言,但对外他们的态度绝对是一致的,也因为顾伯山是一村之长,整个顾氏家族,包括一起逃荒迁移过来的另外血缘关系稍远的三房人,大家都对他唯首是瞻。
而顾青云到他们家也是很受欢迎的,因为他虽然年纪小,可没有到处疯跑乱翻别人的东西,身上的衣裳都是干干净净的,白白嫩嫩的脸蛋上没有一般小孩儿鼻涕直流的埋汰样。
大概是日子比较好过,大奶奶虽然年纪比老陈氏大,可看起来要年轻几岁,脸上的皱纹都是舒展的,显得格外地和蔼,小孩子们都不怕她。
顾青云严肃地点点头,道:“我只在门外听,我不进去。”
“也不知道你一个小孩儿去书房能听些什么。”顾青云走远的时候还听到大奶奶嘀咕的声音。
第232章 爆
v章购买比例超过50%的读者可以看到正文,否则要等12小时。
这一次来桃山寺; 他们相当于放了一次风。好不容易能出来; 怎么能那么快就回去?就是顾青云也觉得陌生的风景比较新鲜漂亮。
他们找的凉亭比较僻静,离青石台阶还有一段路; 现在亭里只有几个人在; 顾青云一看就知道是女主人带着孩子来上香; 出身应该不错,身边有一男一女的下人伺候。
顾青云没敢细看; 毕竟是女眷,只匆匆扫了一眼。吸引他注意力的是女主人貌似都三十岁了,却有一个才二岁多的幼儿,这在古代都属于高龄产妇了。
“咿呀咿呀……”粉嫩嫩的幼儿奶声奶气的咿呀声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只见小孩穿着一身红色的绸缎锦衣,显得白嫩可爱,正胡乱地挥着小手呢,看着他们的眼睛是黑溜溜的,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机灵。
他们走过来的时候对方已经差不多把东西收拾完了。
女主人和师娘赵氏微笑地互相见礼; 稍稍说了两句,女主人就抱着小孩,带着下人离开了。
顾青云注意了下; 发现他们是上山去的。
这只是一个小插曲。
在凉亭分男女坐下后; 山风吹拂; 格外地凉爽。
大家第一件事都是开始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
顾青云把书箱的盖子掀开,只见里面除了放有一本书和常用的笔墨纸砚外,其他的就是一些杂物; 比如一件可以替换的里衣,一把油纸伞,一块棉布巾,一只装有白开水的葫芦,还有早上大丫给他煮的几个红薯,几个白煮鸡蛋。
他先不吃东西,把包着棉布巾和里衣的小包袱拿出来,和何谦竹打声招呼。大家以为他要方便,不以为意,赵文轩还说要陪他一起去。
顾青云连忙拒绝了,虽然他现在是男的,但他可不想看到别的男人的身体,也不想别的男人看到自己的身体。
他走到一旁的桃林里,桃林里的桃子已经被摘过了,只在高处还零星挂着几个藏头露尾的漏网之鱼。往四周一瞧,没什么人,这才开始脱下衣服,把身上的汗都擦了,换下湿答答的里衣。
换好衣服后,他回到凉亭,觉得又累又渴又饿。先把葫芦拿出来,慢慢喝了一小口,没吞,把水含在嘴里,过了一会儿才吞下去。
为了身体的健康,即使现在天气炎热,他也不想喝凉水。
喝了水后,觉得舒服多了,一看,大家已经把带来的干粮都拿出来准备吃了。这一大早就出发,现在都中午了,大伙儿早就饿了。
大家拿的都是包子馒头烧饼之类的食物,只有师娘赵氏带来的是模样精致的点心。点心没有用一般的麻纸包着,而是用一个食盒装着。
顾青云把鸡蛋和红薯拿出来一起分享,除了师娘和何小娘子自己吃点心,其他人都接过去了。
顾青云慢悠悠地吃了两个红薯,还吃了一个不知谁拿来的馒头后就不想吃了。
何谦竹等三位同窗和何智早就陆陆续续吃完了,现在去不远处的水潭里洗手洗脸。一时间,除了自己,凉亭里只剩下师娘赵氏和何小娘子。
这时师娘赵氏把顾青云招呼过去,先仔细地打量了他一会儿,才开始询问他家里的情况。
何小娘子正在旁边对着手心的一块点心嘟起嘴巴,满脸的不情愿。此时见赵氏把顾青云找来,就好奇地看了他一眼。
顾青云觉得这没什么见不得人的,而且何秀才和顾伯山有交情,肯定也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于是就老老实实地说了。
听完后,赵氏的脸色不变,直接就拿着剩下的点心递给顾青云,微笑道:“吃吧,这是桂花糖蒸栗粉糕,家里厨娘做的,你刚才还没吃饱吧?”
顾青云摇摇头,拒绝了,感激地说道:“不用了,师娘,我已经吃饱了。”
“你一定没吃饱,师娘见你只吃了那么一点,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喏,这个都给你,小丫头都吃腻了,怎么哄都不愿意吃。你吃完它吧,省得浪费了,毕竟你从来没吃过吧?很好吃的。”赵氏不容拒绝地把装有点心的食盒放进他的手里。
顾青云一愣,隐隐约约觉得有点不对劲,不过对方的身份是他的师娘,长者赐不敢辞,于是他条件反射地说道:“谢谢师娘。”
好吧,他来这里长到十岁,的确没见过这么精美的点心。
赵氏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好了,你过去吧,他们快回来了。”
顾青云捧着盒子走了几步到他们的地盘,放下来后就听到赵氏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好了好了,小祖宗,你不想吃就扔了吧。一有点不如意就不肯吃,外面多少人想吃都吃不上这个呢。”
“奶奶,人家就是不想吃嘛,今天这个糕点的味道不新鲜。”
“这都放了半天,又不是刚出锅的时候,当然不新鲜了。”
……
顾青云暗自琢磨了一会,把刚才的事情重新想了一遍,越想越不对味。
怎么师娘好像对自己有意见?难道是自己太敏感了吗?还是自卑心态在作祟?可是自己有什么好自卑的?
他正在郑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视线转到赵氏身上的时候,发现她和之前没什么区别,态度自然,仿佛刚才的话很普通一样。
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
就在这时,何谦竹他们带着一身的凉气回来了。
“青云,那边的潭水很凉爽,你可以去洗洗脸。”何谦竹俊秀的脸庞干干净净的,笑着提出建议。
“不用了,我不觉得热。”顾青云摇摇头。
“太阳正大,再等一会才回去吧?”赵文轩有点担忧自己能不能受得住这热气。
众人同意了。
这次轮到师娘和何小娘子出去了。
剩下的人在凉亭眺望,只见远处阡陌交通,金黄色的水稻田里稻浪滚滚,被风吹得一浪接一浪,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凉爽的山风扑面吹来,心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畅。
顾青云见此情景,连刚才的想法都暂时放下了。
何谦竹忍不住诗兴大发,随口做了几句诗,是咏叹眼前景色的,众人听了拍掌叫好。
顾青云狗腿地在一边帮他磨墨。
何谦竹提笔写下,众人聚在一起观看,还讨论是不是哪个字要改一下。
顾青云在一旁读了一遍,很是郁闷,难道古代人都那么厉害吗?几乎可以说是出口成章了。
赵文轩见何谦竹大出风头,也不甘示弱,自己也写了一篇。
大家又分析了一遍,把其中几个字改了一下,又赞了赵文轩。
顾青云虽然觉得有点心得和收获,但心里更郁闷了,他看向赵玉堂,对方正满脸的赞叹,似乎没有想写诗的冲动。
他忍不住松了口气,看来不是每个人都有看看就能写一首诗的天赋的,还是有人和自己一样,写个诗要抓耳挠腮,斟酌再斟酌,最后出来的成品还被夫子说成是不堪入目!
“青云,到你了。”何谦竹左手负在身后,右手按在腰间,山风吹过,衣袂翻飞,显得格外地风度翩翩。
“你们看到这个可以写诗,我看到稻田只想着家里的稻谷该收割了,夫子是不是可以放田假了?”顾青云一脸的苦恼。田假相当于现代的农忙假,有十天。
众人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
这时,赵氏已经回来了,她见大家都很高兴,就忙询问情况。
何智连忙献宝似的把两人做的诗给她看,何谦竹想阻止都来不及。
赵氏是识字的,她仔细看了一遍,又看看何谦竹和赵文轩,微笑道:“不错,不错,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作出这么一首诗,你们也算是才思敏捷了。”
何谦竹和赵文轩的脸顿时红了,呐呐地说不出话来。
几人又等了一会,见路上的行人少了,诗兴也发了,就准备下山。
路上,顾青云忍不住在赵玉堂面前赞叹道:“我之前还以为何师兄的诗比文轩师兄好,文轩师兄的经义比何师兄的好,没想到现在一看,两人做的诗都不相上下,看来这段时间文轩师兄在家很努力。”这是他的真心话,他虽然没什么作诗水平,但一点鉴赏力还是有的。
两人的水平虽然比不上大家,但以他们的年龄来看,委实不错了。
赵玉堂噗嗤一笑,趁着大家不注意,就笑道:“你还真信他们是现场做出来的?我估计从我们预定要来这里的时候,他们早就在家准备好了。”
顾青云一听,表情都凝固了。只见前面的赵文轩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再一看何谦竹红彤彤的耳根……
顾青云在练习毛笔字的时候也想过这个办法,不过认真考虑后,还是没有实行。主要是他现在太年幼了,骨头没长成,他怕到时自己的手会变成残疾或弯曲变形,影响之后的科举考试。于是,他最终只能选择在墙壁上日书上千字,寒暑不歇,这才把字练得像样点。
要准备去镇上做点抄书的行当了。他想,不能光靠家里,虽然现在经济状况好了些,但以后赶考需要的钱更多,自己能赚点钱也不错,还可以顺便练字。
还有,自己到底要去哪家私塾读呢?
第二天,他照常去顾伯山家上课,进门和大奶奶行礼问安后,这才走进书房。
书房里,顾青亮和顾青明正在读书,顾伯山还不见人影。
看到顾青云来了,两人同时停下读书的动作,对着他笑。
“不用理我,你们继续,大爷爷呢?”顾青山摆摆手,顾青亮晚他一年开蒙,可惜他有个溺爱他的娘亲,加上他自己心思不在读书上,三天晒网两天打渔的,顾伯山主要的心思都在他和顾青明身上,有时候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今天苗家那边有人要闹着分家,我爷爷要去见证,顺便还要写分家文书。”顾青明神秘兮兮地眨眨眼,道,“昨晚我还见苗二朗他娘子拿着一篮鸡蛋来我家呢,可惜我爷爷没收。”
“爷爷当然不收了。”顾青亮站起来,挨挨擦擦地在屋里转转,遗憾地说道,“爷爷说这种事不能掺和进去,他们怎么分都由得他们,只要不是太离谱就行了。”
“反正我觉得苗大朗不会吃亏,他可是长子呢,就是苗家老大娘偏心二儿子,可她以后还是得跟老大一起住。”顾青明说完就斜睨地看了一眼顾青亮。
顾青亮顿时跳了起来,怒道:“哥,你这是什么意思?怎么这么看我?”
第233章 纠结
顾青云消息是比一般人灵通,但如今还没有多少新的消息传出; 只知道泉州和宁波的战舰已经出海; 先锋水师稍胜了一局,击落一艘船; 但最终的结尾如何还得靠水师用命。这又是在海上; 没有无线电; 不能时刻有消息传回来。
朝廷对于这一战早就有了准备,但战争爆发比大家意料的快; 比预先估计的时间提前三个月以上,有些准备还不够完善,不过既然战争已经来临,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内阁的安排下,给战场上的将士们提供各种便利,努力想让战争胜利的天平往自己这边倾斜。
六部中,现在最忙的是兵部和户部,工部先期的工作已经完成; 战船早就改造好,交付给兵部,如今的任务是要建造更大、更先进的战船。
前朝早有名将指出; “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 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 以多铳胜寡铳”,本朝的将士深以为然,而这几年; 得益于海外商贸的发展,朝廷在造船方面一直有投入,特别是南京和山东的船坊,这是国内最大的。
除此之外,东南部的沿海地带,从南到北的造船作坊数量极多,其中有官办的,也有私人的。
针对造船,有些地区还产生了相配套的产业链,有卖木材、铁钉、绳索、桐漆等作坊。
这些发达的造船产业同时也给他们工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起码他们可以把某段材料外包给私人作坊。这里面的利益纠葛极为复杂,顾青云接手后,有上面左右侍郎的提醒,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多管。
他唯一牢牢抓住的是成品船的质量验收权力,质量不合格就不给予通过,不会让任何一艘质量不达标的船只驶出船坊,不会让其出现在战场上,这是关于自己身家性命的问题,不能糊里糊涂,否则他宁愿辞官,也不愿意继续做下去。
所幸在这一点上,只要头脑还清醒的人还是能理解和支持的。总而言之,上面的官员摆出这种态度,下面具体办事的人自然知道该如何去做。
再者,如今可不是文贵武贱,一个不好,让兵部的人发现工部拿一些滥竽充数的战船给他们,那肯定会把事情捅出去,整个官场都得震一震,没有人站出来负责是不可能平息得了的。
海战还在继续,京城里绝大多数的人日子还是照常过,所幸事先有准备,粮食的价格保持平稳,百姓的生活暂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这天下午,顾青云终于把今天的公文处理完毕,等他站起来活动手脚时,发现已经过了散值时间,司务厅的吏员还在他办公房的茶水间候着。
“大人。”吏员小跑过来,神态恭敬地询问,“您需要什么?”
顾青云摆摆手,微笑道:“不用,本官准备离开。对了,司里的人可是全都散值了?”
“还有米大人在办公。”
米主事?顾青云想了想,就道:“本官这里不用侍候,你可以回去了。”这是都水司司务厅的小吏,郎中和员外郎都有一人贴身侍候,做些倒茶端水跑腿的活计,一般而言,顾三元也会在茶水间一起待着,只是他今天不在,这才有其他人走近前。
顾三元不在,他是跟着顾永良到翰林院去了。方行到底经验不足,顾青云不放心,就让顾三元先带他一段时间,以便能早日帮上顾永良的忙。
把小吏打发走,顾青云收拾好东西,把机密的文件锁好,刚想清洗毛笔时,就看到陈小满回来了。
小满原来姓陈,无父无母,成亲后就用回自己的本姓。
“老爷,这种小事您让小的来做就行,怎么能让您亲自动手?”陈小满一见顾青云在干活,就赶紧快走几步,也不敢伸手抢,只能可怜兮兮地望着他,“这种活还是让小的干吧?万一被太太知道了,小的肯定挨骂。”
太夸张了吧?简薇可不会管这种小事。顾青云见他表情丰富,只能放手让他来清洗,一边问道:“领完冰块了?”现在是八月初,天气很是炎热。
今天又是工部发冰块的日子,顾青云有职务之便,工部的人自会帮忙把冰块运到他家里,只是他还需要去签字确认,这个步骤不能省,一般是由官员的贴身随从或管家代签。
“回老爷,事情都办好了,来领冰的人排队排得老长。”陈小满清楚顾青云的性子,有什么话都敢直说,“还有人仗着自家老爷的品级高就插队,惹得其他人敢怒不敢言。”
顾青云默然,这种事还是偶有发生的,总有官员性子颇为跋扈,俗话说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下人,不足为奇。
把事情做完后,顾青云就关门准备回家,他刚想到米主事的办公房看看,就正好见到对方从里面出来。这下好了,两人可以一起走。
谈论了一会儿战事后,顾青云二人不知怎么的就说起最近木材价格上涨的事。
“如今造的船多,所需木材也多,以后上了年头的好木材就会越来越少,那时价格肯定上涨。”米主事吐槽,“从海外运回来的木材大都是珍贵的檀木、鸡翅木等,这种可不会用来造船,都是用来做家具。”
他言者无心,顾青云听者却有意。他也看到相关的公文,这两年木材的价格的确逐渐提高,为了以后的可持续发展,貌似这里面有文章可做。
适合造船的木材主要有杉木、松木、柚木、榆木、樟木等,船只不同的部位要求不同的木料,而树木的生长环境大都要求不高,完全可以号召造船坊附近地区的人种植这些树木,最好是全国的人都在种,即使只在屋前屋后、庭院、村路两侧种植,若干年肯定能派上用场。
毕竟蒸汽机时代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临,铁船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建造。
这可以写成一篇奏章上报,行不行是另一回事,他做不做是自己的事。
还有他自己也可以写信回老家,让他爹买几座荒山,再种植适宜的树种,几十年后又是一笔留给后代的财富,这些树木还是可以做成家具的。
就这么办!回去就写信。
这边,米主事不知道这短短的几步路顾青云的脑袋里就转了几个念头,他又说起其他事。
见他把话题转到孩子们的婚事上,顾青云终于打起精神来,笑道:“是的,孩子们的婚嫁事的确难办,如今不是咱们年轻那会儿,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现在的年轻人自由多了,他们可以在各种宴会上见面,再有各家的老夫人喜好做媒,最后还有每年的上巳节可以去游玩……咱们做父母的不好强迫,总归要孩子们自己愿意才好。”
米主事一听,微微一愣,随即回过神来,附和道:“是这个理,是这个理。”心里已经明白顾青云的暗示,他也不恼怒,毕竟这婚事讲究你情我愿,要不是他觉得顾家的儿子优秀,他也不会主动提出,毕竟他认为自家的姑娘不愁嫁。
顾青云忍不住一叹,他应该没有和米主事做亲家的机会了,据简薇所说,顾永辰似乎对卢家的二姑娘有意。
其实米家也是很不错的,是个大家族,三代都有人出仕,在官场的根基比他们顾家深厚,米家大姑娘还是嫡长女,顾青云听简薇赞扬过,对方是个优秀的女孩。加上米主事的品级比他低,相比卢家,他们和米家是门当户对。
只是顾青云想到顾永辰是小儿子,有个得力的岳家是件好事,自然不会反对。
是的,顾青云听简薇的意思,大概是因为卢开云的关系,有先入为主的想法,顾永辰就和卢家二姑娘看对眼了。
还有,如果这门亲事能成的话,那嫁到他们家的儿媳就都是排行第二的姑娘。
真是缘分啊!顾青云暗暗感叹,脸上不自觉地露出笑容。
如果能顺利解决小儿子的婚事,这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和米主事分开,顾青云不到半个时辰就回到家,刚进门就看到顾永良和庞庭深在前院那里拉弓射箭。
相比顾永良的准头,庞庭深有些惨不忍睹,不过看他的样子,那是乐在其中,练习得很认真。
见到他,顾青云不由得升起一股嫌弃之感。
“顾伯伯,您回来了?”庞庭深一见到顾青云,立即把手中的弓箭放下,直接迎了上来,嘘寒问暖,比顾永良这个做儿子的还要尽责。
顾青云扶额,挥手道:“我很好,深深,你忙你的,我先去换身衣裳。”
“好吧,那我继续和良大哥一起。”庞庭深笑眯眯的。
等顾青云回房换衣服时,简薇就先问起战事。
“暂时没有消息传来,不过先前小胜了一局,大家的情绪还是很乐观的。”顾青云嗅着简薇身上传来的淡淡香气,问道,“今天你不是去方家帮忙了?”方姝儿和六皇子的成亲时间定在今年九月下旬,为了这场婚事,夏氏他们早早就从南京赶回来了。
现在方子茗已经调到河南洛阳任知府,一下子升为正四品,他是单独上任的,父母妻儿都回到京城准备婚事。
除了方子茗升官外,顾青云认识的人中,庞喜林也升了,是正六品的通判,还是在贵州,他原先任县令的府。
顾青云自己官职没有变动,这是他早就有心理准备的。
“早就回来了,现在大伙儿都在关心战事,这场婚事还不知能否按时完成。”简薇有些忧虑,“希望一切顺利,咱们的水师能胜利。”
顾青云点点头,接着就问起庞庭深的事。
庞庭深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