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走在半路,顾青云突然问道:“大哥,你知道夫子的名字吗?”

    顾青明一愣,摇摇头,很是奇怪地说道:“好像大家都一直叫他何秀才,没有人说过他的名字。”

    顾青云无语。

    于是,从这一天开始,顾青云和顾青明两人就开始了走读生涯,两人同去同回,倒是没遇到什么麻烦。

    而顾青云也和甲班的同窗们渐渐熟悉了,他虽然年幼,但言谈举止不会显得幼稚,加上旁边有何智这么一个早熟的天才儿童在,顾青云的老成就一点也不显眼了。

    顾青云笑脸迎人,功课不错,尤其在算学这一门课上更是独占鳌头。有实力,有情商,他在学堂混得是如鱼得水,和大家的关系都挺好的。

    还有另外一个收获就是,在混熟后,他试探性地向何秀才提出想借他书架上的历史书看。何秀才虽然不喜他分心,可见他心情迫切且想开阔自己的眼界,就同意了。

    在看了前朝的史书,特别是开国皇帝华援朝的事迹后,顾青云很是感叹了一把。

    和对方一比,自己就是个渣渣,不,连渣渣都不如啊。

    话说华援朝出生在宋朝末年的一个官宦之家,当时政治极度**,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太监专权,贪官污吏横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他揭竿而起,很快就从者云集,收了许多小弟。华援朝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逆天的运气,据说他身具真龙之气,和他作对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当时他不是势力最大的,实力只是中等偏下,但最后只要是和他对上,对方都会发生意外或莫名其妙地死去,于是追随他的人就更多了,认为天命在他。

    总之,华援朝的崛起就像是顾青云前世看的某点升级文,连对女色方面都是如此,他的后宫堪称三千佳丽,对此他还不满足,经常微服私访,于是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寡妇,甚至是名妓都出现在他的后宫里,当时还因为他的举动,青楼里的章台柳挺受人追捧的。

    可惜他的死也很传奇,是突然猝死的,官方的记载是突发疾病,野史说是死于女人的争风吃醋,总之死因很不光彩。

    顾青云觉得很可惜,虽然对方的一些行为很种马,但起码对方还是做了很大贡献的。比如番薯、土豆、玉米就是他当政期间努力推广的,而且他还打算改革税制,规定即使是有功名的知识分子和官员也要按田亩数纳税。此外,他还大力发展商业,关注海军和船只的建设问题,努力提高女人的地位等。

    遗憾的是,他的新政刚刚开始,就遭到一大批人的反对,特别是改革税制,更是遭到了全国上下精英阶层的强烈反对,结果还没等华援朝想出办法,只做了八年皇帝的他就驾崩了,留下的政策几乎被他的继任者全部否决。

    看他做的诗,里面有什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顾青云就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是穿越的。

    他总觉得对方死得时间太巧了,不能小看古人啊。

    现在说起华援朝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影响力,顾青云觉得就是数学了。当时他很注重数学,还和隋唐一样增设了明算科,可惜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很多优秀的人才都读四书五经去了,明算科受到鄙视,认为这是小道,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会去读,就是升官也升不快。

    直到后来有人发现,把明算科的人扔进户部算数去,工作效率大增,顿时,明算科就火了一阵,可惜当时的党争非常厉害,明算科的人经常被上司拿去顶缸,渐渐地,就成为了高危职业,最后几乎没有人想考明算科了。

    在古代中国,因为有科举制度来缓解社会矛盾,寒门有上升渠道,而科举制度考察的是学子们对于四书五经等典籍的掌握和熟悉程度。相对而言,当然是能让他们当官的四书五经更受人关注。

    而前朝的明算科考试时也只是考察书生们处理实际问题的算数能力。华援朝又死的太早,还没来得及把算学的地位提高。

    在这时候,如果大家研究出来的数学没有实用性,那就几乎不会有人关注。相应的,也很少有人会去研究数学理论。中国的数学水平很早之前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是顾青云从后世知道的,可他也知道,之后因为大家都不重视,数学就一直发展得很缓慢。

    所以到了现在,算学虽然引起了一定的重视,连科举考试都会占一定的比重,但比重的大小取决于当年科考的主考官或皇帝的意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算学终究比不过四书五经的传统力量。毕竟只要你的经义典籍考得足够优秀,算数其实不优秀也是可以的。

    感谢自己的外婆,她年老后干不了什么农活了,自己又不想闲着,知道城里人喜欢吃土鸡蛋,就自己养了十几只鸡,下蛋后想给他和城里的女儿吃。

    可前世他的母亲根本就不领情,于是剩下的鸡蛋就越来越多,吃都吃不完,最后他外婆就指挥他把鸡蛋给腌制了,咸蛋的味道非常好。

    现在,他记起来了,于是忙教给家人。

    刚开始顾青云说要腌咸蛋的时候,老陈氏她们还不以为然,因为腌咸蛋这活儿村里的婆婆媳妇们大都会,包括她们。可是顾青云觉得她们腌制的咸蛋不好吃,难推销出去,就要求先用自己的法子来腌制。

    具体制法是:将新鲜的鸡蛋洗净,晾干(不能放在阳光下晒干),放入坛罐内。然后在锅中,按每五十只鸡蛋用四公斤水的比例,把适量的生姜、八角、花椒放入水中煮。待煮出香味后,加粗盐两斤、少许白糖及白酒或黄酒。等卤水完全冷却后,倒入摆入鲜鸡蛋的坛内,以没过蛋面为宜。将坛加盖,密封,存放二十天左右才可以启封食用。

    这个法子比其他人的做法复杂多了,村里人腌制鸡蛋就是放盐,几乎没放其他调料。

    刚开始老陈氏还不同意顾青云胡搞,但顾青云为了说服她,说这是从一本发黄的旧书上看到的,估计是秘方呢,结果第二天书就被买走了。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顾青云肯定不会把最适宜的比例说出来,他只是让老陈氏一一来试。最终,少量鸡蛋的实验后,发现有一种办法腌制出来的咸蛋出油非常多,味道还特别香。

    顾家人心花怒放,老陈氏一再强调,这是家里的秘方,谁也不能说出去,否则就是家里的罪人。

    众人都高兴地点头。

    通过实验,大家发现放酒是咸蛋多出油的关键,而且等咸鸡蛋腌制结束后,如果把腌好的咸鸡蛋放在太阳下暴晒半天后,会出更多的油。

    作者有话要说:  待会改错别字。

    明天的更新时间不定。(⊙o⊙)

第200章 等待

    v章购买比例超过50%的读者可以看到正文; 否则要等12小时。し  读了十几年的书,总会有点用处的; 顾青云也有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很快; 在实施这种方法后,他的背诵速度大增; 这让顾伯山都很惊讶。

    解决了背诵的问题后,顾青云又把简体字和繁体字相互转换了; 务必要能准确地写出正确的字出来,不要少一笔或一划。

    当顾青云专注于读书的时候; 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

    一转眼; 六年过去了,他十岁了。

    十岁的他个子已经长高了许多; 相比六年前与同龄的小孩相比矮一截的样子; 他现在已经和同龄人无异,身体也恢复了健康。

    对于立志要科考的顾青云来说; 有一个好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君不见很多秀才在考举人的时候就因为一点点受凉; 再加上考场的压力和自身的焦虑,最后考出来了; 人也差不多废了。运气好点的还可以养几个月就养好,运气不好的就直接来个病逝了。

    具体的可参考《红楼梦》里的贾珠,在贾府那么好的条件支持下; 他考试都能考到英年早逝,更别提顾青云这种寒门弟子了。读书是很耗心血的一件事,没有补药可吃; 那就只能自己懂得保养身体了。

    特别是他这么一副早产的身体,他更是要好好养了,不求能长命百岁,只求能活到六十岁就足以。对于他而言,能活着真是太好了。

    对于养生,他并不陌生,这要再次感谢他有前世的记忆。

    前世,他和外婆的感情很好,等他毕业回家乡工作的时候,那时可以每天回家住了。和外婆在一起的时间一长,突然惊觉她真的很老了,出于对失去外婆的恐惧,那段时间,顾青云经常翻看老年人养生的书,也经常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

    所以对于养生,他还是有一点的了解。现在,那些知识就成了他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的底牌之一。

    养生不是中老年人才要做的事,如果从小就开始注重保养的话,他一定会越活越好的。

    现在每天早晨起来,他都要喝一杯温白开,能迅速缓解刚起床的不适应,清醒头脑。而且他喝水一定是一口一口慢慢喝,这样才能起到养脾胃的功效,不能一下子喝一大杯,要不然反而会伤脾,造成腹胀。

    起来后他先在院子里走一圈,舒展身体,再把太极拳打几遍,动作不正宗不要紧,反正要把身体和筋骨活动开了,完了后才吃早饭。吃完早饭这才慢吞吞地走到顾伯山家里,开始一个上午或一个时辰的学习,具体学习时间看顾伯山的安排。

    村里有些人家只吃两顿饭,但对于曾经家里是小地主的顾家来说,吃三顿饭是正常的,这已经是习惯了,实在不行就把两餐的量改成三餐也行。不过自从顾青云身体好了后,家里的情况也变好了。

    而且现在有比较高产的土豆、苞谷和红薯,加上青菜瓜果什么的,还是可以吃饱饭的。

    于是顾青云在吃完中饭后,就站立大约一刻钟,之后又在房里走上两刻钟,就小睡一会,时间大约在两刻钟到半个时辰之间。

    午睡起来后,顾青云一般还会继续读书。后来他六岁后,就开始练习毛笔字,因为科考要求字面整洁,所以大家练习的都是圆筋光黑大的小楷,他也不例外,一般这个时候,他就会在房里读书或练字。

    中途他会像现代一样,学个45分钟就会站起来活动一下。活动时间他都会去打扫鸡舍,或者帮他奶奶和娘亲做点家务活,这绝对是刷好感度的最好方法之一。

    当然,有时候他还会去抱抱自己的小堂弟。是的,小堂弟,在三年前,他七岁的时候,二婶终于生了个儿子,取名狗蛋。一年前,她又生了一个,还是儿子,现在刚满周岁呢,小名是狗剩。

    顾青云一下子就有了两个堂弟,对于他们名字的奇葩度,他报以了深切地同情,觉得自己的小名还是挺好的。不过顾家人实在是被吓怕了,越低贱的名字感觉越安全。

    在生完儿子后,顾青云觉得二婶的精气神一下子就变得不一样了。以前没生儿子的时候,她总是沉默寡言的,对他娘也是谦让居多。现在生了儿子,尤其是两个后,她的精神一下子就好起来了,对家里的事情也参与进来,多了一股“主人翁”精神。不像以前,好像游离在这个家之外。

    对于这种情况,顾青云是不担心的,因为他有一对堪称是神助攻的爹娘啊。

    可能是为了防止二房那边对自己读书有意见,顾大河和小陈氏经常在家里说一些以后顾青云读书有成后怎么报答爷爷奶奶啊、二叔二婶啊之类的话,还时常把顾伯山对他的夸奖在家里一说再说。

    对于这个,老陈氏很有兴趣,对于夸奖自己的乖孙子她总是不留余力的,恨不得从头夸到脚,连一根头发丝都不放过。当然,只在家里说,她毕竟是精明的,还不准备去村里八卦,树大招风,惹得大家都注意力放在自家身上。

    加上顾青云自己也懂得做人,他不走面无表情那一套,反而笑脸待人,而且他长得白嫩可爱,嘴巴也甜,常年读书熏陶出来的文雅,还是可以糊弄人的。

    时间日久,好像大家都被洗脑了,对于顾青云读书抱着期待和支持的态度。要不是顾青云保持头脑冷静,知道爹娘的深意,他还真的以为自己很聪明,读书考秀才是件很容易的事呢。

    所以,即使多了两个小堂弟后,顾青云在家中的地位还是没变,依然稳坐顾季山和老陈氏心中的第一宝座。

    之后,吃过晚饭,他在院子里开始散步消食,洗澡之前还会做俯卧撑,直到他自己觉得累了才停止。

    洗澡后,他也不会立即睡觉,反而开始背书。先把今天学的知识再背一遍,不记得的也先不翻书,然后再开始从《三字经》开始背起,一直背到今天学到的新内容。

    到了这一步,他就可以点油灯翻书看了,把自己刚才忘记的内容再看一遍,然后熄灯,开始疏通头发,尤其在冬天的时候更加会多梳头,因为头上的血管很多,多梳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

    最后,他终于可以躺在床上了,于是就把刚才忘记的内容心里默读一遍,如果还是不记得的话,不会再起床,只能等明天早上了。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记忆力好的人来说是笨办法,但顾青云没办法,自己不是那种聪明人,而想要成为人上人,怎么不吃点苦?

    对于顾青云来说,保养身体更重要的是不要老是生气,他时常面带笑容,和别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好一些,产生的矛盾也会少一些,这样一来,生活中能令他生气的事就越来越少。生气对神心脏都非常不好,所以顾青云会时常告诫自己遇事要想开点,尤其是古今不同,经常会遇到一些在现代觉得莫名其妙的奇葩事,自己要淡定,想开点,按照当地的习惯来。

    此外,还有一个养生的小手段,那就是多擦面。他平时有机会就多擦擦脸,据说这样能使面部更加有活性,红润。

    加上他家虽然不是有钱人,但还是可以吃饱的,他还天天有鸡蛋可以吃,隔三差五的,还可以吃顿荤腥,或是小河和沟里的鱼虾,或是山上倒霉掉进顾大河和顾二河挖的陷阱里的野物,或是便宜的大骨汤和猪下水。

    总之,六年的时间,让时光把他雕琢成了一个头发乌黑,面色红润,举止文雅的小少年,在村里拥有一定的人气,在家里也拥有一定的地位。

    这六年,顾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银钱花费增多。他读书后一年起码要花费3…4两的银子,这是他单单在读书上的花费,不包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

    主要是他六岁后就要开始描红练字,为了练成一笔好字,他在用清水练习后,觉得自己这个字写得好了,才开始真正在纸上写。虽然这样花费的纸张变少了,但总归是要花费的,而纸张的费用不可能是顾伯山帮他们出,他自己还有两个孙子要读书呢。

    所以这些钱就花费在笔墨纸砚上了,即使他一再节省,还是要这么多。

    二是人口增多,人口赋税也增多,花费也跟着增多。

    这名幼童,小名栓子,大名顾青云,他看着庭院内的桃树和李子树盛开的花儿再次吐出一口气,身边半大的小黑狗也汪汪叫了一声。

    顾青云看了小黑一眼,不理会它甩得飞快的尾巴,坐在小凳子上再次出神。

    来到这个时空已经四年了,他是传说中的“胎穿”,早产儿,才7个多月就出生了,以古代的生活条件,可想而知,他能长这么大是多么不容易了,要不是他有成年的芯子,估计真的活不过去了。

    以他现代的标准来看,他生长的顾家真的是太穷了!

    最重要的是,他这一世是男的!男的!男的!

    因为事情很重要,所以要说三遍。

    前世她父母在她三岁的时候离异,作为拖油瓶的她跟在外婆身边,离异的理由是她身为一个女娃,不能传宗接代。她父母都是当地市里单位的人,当时计划生育政策抓得严,在不能生二胎,又舍不得工作的前提下,最后牺牲的只有她了。

    作者有话要说:  早上改错别字。

    我今晚写着写着突然发现有个错误,今年小石头应该是十七岁,因为他十四岁时才有过一次乡试,乡试三年一次,十七岁才能再考。

    郁闷,我回头改一下,不会改动多少,大家不用回头看,知道这个事情就可以了。纠结,我怎么犯这种低级错误呢?明明我的笔记本上写有哪一年是院试还是乡试、会试的。

第201章 恭喜

    “爹爹; 哥哥是不是上榜了?”顾永辰见顾青云的脸上不自觉地露出笑容,赶紧开口问; 语气是疑问; 实际上已经是笃定了。。しw。

    一旁的简薇和顾景同样期待地看着他。

    顾青云没有吊人胃口,直截了当承认:“是的; 你们哥哥考上举人了,是解元。”

    “啊?好; 太好了!”顾永辰跳了起来,高呼道; “哥哥好厉害!好厉害!是解元; 解元!”他说着就扭扭屁股,激动得把怀里一直搂着的鞠抛起来; 双脚上下起伏; 把鞠耍得花样百出。

    顾景白嫩的脸蛋也跟着露出灿烂的笑容,只听她脆声道:“爹爹; 我去告诉太外公和太外婆; 他们听了一定很高兴。”

    “咱们一起去。”顾青云的嘴角不可遏止地翘起,和满脸喜悦的简薇相视一笑; 沉声道,“现在就去告诉他们。”

    “我也要去!”顾永辰一听赶紧停下脚下的动作,一手抱着鞠; 一边还紧紧地挨着顾青云,叫道:“爹爹,我也想去参加县试了; 我都十三岁,不小了。”

    “等你什么时候升到甲院,能顺利从书院结业我就让你去考。”顾青云伸出手使劲地揉揉他的头发,却发现自己的手有些湿润,仔细看他,竟是满头大汗,不知道刚才和谁去蹴鞠了。先前他一门心思都放在信上,还真没发现。

    相对于小石头的全面发展,小鱼儿在经义方面的学习有所欠缺,顾青云经常在逢五或逢十时去接他回家,他认识书院的一些老师,于是就利用每次接送的时间去和老师交谈,所以能很清楚地了解他的学习情况。

    顾青云觉得小鱼儿还需继续在书院读书,趁着他年纪小,基础能打得更好,不必急着去参加科举考试。

    他和小石头的性格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那您等着好了,我马上就可以了。”顾永辰拍一下胸脯,信誓旦旦。

    顾青云正想说什么,就注意到走在他另一边的简薇欲言又止。

    “夫君,瑜哥儿上榜吗?”简薇见顾青云看过来,想了想,还是问了出来。

    顾青云一愣,忍不住摇摇头,笑道:“我一看到开头那两句话就顾不得其他事了,你等等,我再仔细看看。”归根结底,自己还是太兴奋,竟然破天荒地没有把信看完。

    想到自己把其他孩子的情况忘记了,顾青云还真有些不好意思。

    他停下脚步,站在紫藤花旁边,重新拿起信纸,这次他很快把全部的内容看完了,接着心情就受到了影响。

    简薇见状,无奈地问道:“是不是瑜哥儿又落榜了?”之前他和小石头一起参加县试、府试和院试,他就倒在最后一关,直到去年才考上秀才,现在落榜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顾青云点点头,欲言又止。

    “小舅舅下次一定能考上的。”顾永辰安慰简薇,“他和我一样聪明,兴许三年后就能考上了呢,娘,你不要伤心。”

    大家分隔两地,按理说顾永辰和简瑜的感情不会有多好才对,只是这些年来,京城这边和简家的通信频率,几乎和林溪村的一样,加上顾永辰回老家时,和简瑜气味相投,就算有年龄的差距,两人的感情还是不错。

    顾景仰头看了一眼顾永辰,细声道:“二哥就会自吹自擂,娘亲,爹爹第一次考乡试都落榜了,舅舅落榜是正常的。”

    顾青云一窒,只觉得胸口遭到一记重击,看着他家女儿娇嫩的脸蛋,看似天真无邪的眼神,终究只能默默地忍受下来,装作不在意地说道:“确实,考科举落榜是正常的事。他们还年轻,这次四个人一起去考试,除了小石头,其他人都是榜上无名。”

    他几乎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看榜时小石头纠结的心情了,高兴是肯定的,可身边的小伙伴都落榜,那就得绞尽脑汁去安慰他们,一个弄不好就会被人看成是“炫耀”。不过还好,都是自家人,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简薇见三人都在使劲安慰自己,那一点失落早就抛到脑后了,想到自己的儿子中了解元,这可是件大喜事,就不再为她弟弟担忧。

    几人加快脚步继续往隔壁的方家走去,正好碰到方仁霄和连氏从外面钓鱼回来。

    “太外公、太外婆,收到哥哥的信了!”顾景见到他们就赶紧说道。

    “来信了?”连氏一喜,忙问道,“你哥哥考得如何?”实际上,她只是看了一眼几人的神情就能猜出来,更别提跟在他们身后那浑身喜气洋洋的下人们。

    顾景没有回答,先去看看下人手里提着的木桶,夸赞几句后才说道:“小舅舅没有考上,看来要再等三年。”

    这话一出,方仁霄和连氏的好心情就受到了影响。

    “老夫早就说过,让囡囡把孩子送到京城这里,老夫正好没事可以教他,偏偏她就是舍不得孩子吃苦。”方仁霄的脸沉了下来,虽说他早有心理准备,但看到自己女儿唯一的儿子落榜了,还是忍不住失望,“这世上想要取得好成绩,哪有不辛苦的道理。小石头都能受得住,他怎么就受不住?他还是长辈。”

    囡囡是方氏的小名。

    “唉,囡囡这孩子把瑜哥儿看得跟眼珠子似的,最在乎他的身体,生怕他读书熬坏了身子骨,所幸她还能督促瑜哥儿上进,上次还能考个秀才回来。”连氏倒是没有流露出不高兴的神情,很是理解女儿的想法,“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由得他们去吧。”

    毕竟这是女儿求了多年才无意中得来的孩子,自然待之如珠如宝。

    顾青云和简薇互看了一眼,没有说话。

    他们听小石头说过,上次回乡考秀才时,简瑜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都待在老师和外婆身边,如果不是有那一年的精心教导,估计简瑜还考不上秀才呢。只是大概是老师对他太过于严厉,即使知道这是为了儿子好,岳母还是有些心疼,言语中就流露出来,当时还惹得老师不大高兴,据说还把岳母骂了一顿,说她把孩子宠坏了。

    “老师、外婆,不必担心,你们大概很快就能见到瑜哥儿了,他现在已经在路上,准备和小石头一起上京。”顾青云终于把话说出来,不等他们高兴就继续说道,“只是他们这次没有走海路,走的是内湖,还要在路上游玩,估计很久才到京里。”

    这个“很久”就是不知道多久,如果小石头想回来参加明年三月的会试还好,如果他打算下一次再考,那时间真的是说不准了。

    先前顾青云就说过,只要小石头能中举,他就是成人了,可以为自己做决定,只需在做某些事前告诉父母即可。他没想到的是,小石头还真把这话听进去了,先斩后奏,打算一路从越省玩到京城。

    想想十一月份就开始变冷的天气,顾青云有些担忧,又不能反对。

    “无妨无妨,能来就好。”方仁霄收敛情绪,捋着胡子笑呵呵的,问一直跃跃欲试的顾永辰,“你哥哥是不是考中头名解元了?”

    “咦?太外公,你是如何猜出来的?”顾永辰和顾景都惊讶地看着他。

    方仁霄恢复了以前的淡定,笑而不语。

    那副高深莫测的模样顿时引来顾永辰和顾景不依的撒娇,两人一左一右地搂着他的胳膊不断地追问,让旁边自觉受到“冷落”的连氏吃味不已。

    “哈哈,老夫就知晓咱们小石头有出息,这样吧,晚上咱们要好好庆祝一番,娘子,今晚咱们喝酒庆祝?”等众人终于在堂屋落座后,方仁霄率先开口,“咱们去年酿的菊花酒可以开封了,这可是老夫亲手酿造的。”

    “不行!”顾青云等人异口同声地反对。

    话说,自从他致仕后,顾青云每半年都会请相熟的大夫上门为他搭脉看看身体状况,不是说方仁霄有什么大的毛病,只是他觉得既然自家有钱,当然要注重身体健康,又不是现代,去一趟医院体检还有些麻烦,这里可以直接让大夫上门,多简单,所以定下这个规矩,就是为了有病就治,没病就预防。

    老家林溪村的长辈们也是同样的待遇,顾青云再三叮嘱过,只是可能因为他不在家,长辈们没有照做。不过还好,有大姐那边的何大夫在,他心里会放心些。

    这个措施还是有用的,起码顾青云知道方仁霄被大夫诊断为有些“阳亢”,让他平时情绪不能太激动,最好不要喝酒。

    听到这个词,顾青云翻了翻医书,知道这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高血压,他估计是因为方仁霄以前应酬喝太多酒造成的,而且他之前还生过几次病,身体大不如以前,于是就叮嘱家人,轻易不让方仁霄再饮酒。

    此时见他们这么坚决的样子,方仁霄很是不服,他自觉自己的身体已经好多了,于是一番讨价还价后,得到只允许喝一小杯的承诺,即便这样,他心里也快活得很。

    唉,以前还年轻那会不大喜欢喝酒,没想到老了老了,越不肯让自己喝的东西就越想喝。方仁霄抽出一点时间咂摸自身的毛病后就没有再多想。

    今天家有喜事,给下人们下发赏钱后,让他们先不要把消息传出去,顾青云一家也跟着庆祝一番,行事很是低调。

    他们没有把消息传出去,主要是官方的消息还没有出来。

    一直到了第三天,顾青云终于得到礼部和翰林院传来的消息,确认小石头的确是中了头名解元。

    顾青云估摸着主考官那群人肯定是在越省的郡城逗留了几天才回京的,否则消息不会比小石头让商人带回来的时间迟。

    这消息一出,还引起了小范围的轰动。

    父子两解元!还都是十七岁就成为解元!这是多么大的巧合啊!想想顾青云,再想想顾永良一向的表现,没有人怀疑顾永良不能考中进士,毕竟他还那么年轻!

    与此同时,顾家收到的帖子也多起来,时不时有人邀请他们去参加宴席,特别是邀请简薇的。而顾青云在户部也会遇到恭喜自己的官员,特别是熟人,一时之间,他有个错觉,自己似乎很受他人欢迎的样子。

    这天,接到谢长亭的邀请,顾青云散值后就去赴约。

    面对谢长亭的恭喜,顾青云依然笑得很开怀。

    谢长亭仔细打量他的脸色,笑道:“这几天你的脸皮没有笑僵?”说着面上就带了点感慨,“你生了个好儿子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