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活传说-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浩和些有心人却知道其实在国内,这两家还不是国内最早出现的万元户家庭。

    早在月19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新华社通讯。文章说:光州省中山县小岚公社埒西二大队的黄心文社员,靠勤劳致富年收入超过一万元。同时还发表了题为《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应该受到鼓励》的评述。

    在这一年,返城知青容至仁在邻居的帮助之下块钱起家,在光州的司马街口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个体早餐店,取名‘容光饮食店‘。一个小小的早餐店就此让容至仁成为中国第一代个体户之一。到80年代,他转行做时装,创办的凯纱琳服装店成为当时名演员潘红等人的常驻地。

    也在同一年,天常县李文民东挪西借,凑了2000元钱,在家中偷偷地办了个卫生香加工厂,一家人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然后再将卫生香偷偷地销售出去。到了1979年年底,父子两一拨算盘,年产值近纯收入年,父子俩在该县副县长的鼓励和撑腰前往外地考察后,筹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又办起了砖瓦厂和汽车配件厂,与此同时,又操起贩运粮食和家禽的生意,家庭经济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而光州小岚公社在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很明确地提出小岚公社要坚定不移地走农工商综合发展的道路,尽快地使农民富裕起来年末,小岚公社的“万元户”增加到1800多户。

    正应了那句老话,“人怕出名猪怕壮。”82年前,谁也不敢露富,这些人都只是在下面偷偷致富,没人敢承认他们年收入过万。即便是被报道采访的人,也遮遮掩掩不敢向世人公布他的实际收入。

    直到上津嘉锭的一位农民陆容根公开宣称:“我承包养鸡,去年收入超过一万五。成为上津郊区第一个主动亮相的“万元户”。

    当“万元户”正大光明地浮出水面,掀起国人致富潮流的时候,却也引起红眼病。在胡北方县有个靠承包集体果园致富的农户,在两年内不仅大队干部以各种名义上门吃喝,连各种会议、上级来人、大队放电影、演戏等等都要他家管饭。这些人大都吃完嘴一抹,不给钱也不给粮。搞得这户社员叫苦不迭,表示不愿意再承包果园了。

    为此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先富的苦恼:干部揩油群众眼红》,文章指出:“红眼病”是长期形成的“越穷越革命的思潮和绝对平均主义在农村的表现。群众说,“红眼病”不治,致富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致富的门路就打不开。

    当然,“红眼病”也只是个别现象,并不代表普遍性。正如陈浩知道的光州小岚公社的领导干部不但不眼红社员们致富,相反还会带着猪头去为他们的庆祝。

    陈浩也明白大伯的担忧,像他们这一代人总是担心政策的改变。所以一边想致富,一边又怕被整治。

    照实了报?”

    听到陈浩的回答,陈景玉说这句话时感到心里非常轻松,疑问的语气里带有诙谐。说完和陈浩两人相视一笑,当下不再提这个话题。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历来是国内的国情,陈家村往年往上面报数据时都有所保留,他不知道藏富于民的道理,却知道每年作出什么样的数据可以糊弄上面的检查。其实,陈景玉何尝不知七弟等几个有心的县领导对这种做法心知肚明,只不过不说出来而已。

    现在,他既然决定把家底抖出去,在不用遮遮掩掩地费脑筋伤神,自然感觉到压在心中的巨石被刹那间搬开的轻松。

    一老一小盘腿坐在炕上就着凉菜喝着陈浩带来的五粮液,谈论着其他方面的话题。

    在一旁坐着的大妈生怕冷落了孔钊,把家里准备的吃食直往他跟前放,笑着说道:“你可劲吃,别管他俩,这两人一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

    “陈浩,俺就猜你躲在俺爹这。”

    这时,大开的院子里陈建设大步流星地向屋里走,人还没进来话已进入屋内。

    “建设哥,过年好。”陈浩忙下炕穿上鞋迎上去。

    “你小子不在丈母娘家陪他们,跑到我这来干什么?”谈兴正浓的陈景玉貌似对儿子的到来毫无喜悦之情,其实他知道儿子是专程跑来看望陈浩他们的。

    陈建设被他爹这么一说,顿时气焰矮了几分,挠着后脑勺只会嘿嘿地傻笑。

    陈景玉的老伴在下面拍了老汉一下,意思让他不要在把出父亲的威严,吓着了儿子。

    看到这么大个的汉子在陈景玉面前如同猫见了老鼠般乖巧,孔钊这才见识到大禹集团掌门人的威势。

    几人重新在炕上坐好,喝了几杯酒后,陈浩说道:“建设哥,你们试验的五十亩大棚蔬菜效果怎么样?”

    一听到这个问题,陈建设精神立马上来,兴高采烈地说道:“好着呢,比还真别说,这菜比别的大棚里的菜要好吃的多,就是病虫害有些多,大禹研发所那些专家正想办法解决这件事。”

    陈浩有感于最近这几年国内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产量尽管比以前高出不少,但品质却是大大下降,还引发化肥、农药污染。尤其是农药的使用,现阶段主要使用“六六六”、DDT等高毒、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尽管今年国内将于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有机氯农药,但它的替代品有机磷农药毒性也很大。

    所以他上次来陈家村和陈建设说起建试验田的事时,陈建设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陈家村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村民们早已摆脱贫困状态。有了这个基础,陈建设底气十足,越是新鲜东西他越想尝试,更何况这建议出自陈浩之口。

    他在村西头划出五十亩大棚做实验,只施用农家肥,并且不打任何农药,全部都采用陈浩提出的方法进行人工管理,发现病株就拔出。还真别说,种出的蔬菜口感就是好,他打算等研发所拿出一套方法,再在村里推广。

    其实,这五十亩大棚蔬菜正是陈浩前世人们常说的绿色蔬菜。当然,陈浩也有他的打算,今年他想拿这些蔬菜送领导们尝尝,要是这些蔬菜能成为大内的贡品,更是他所愿。

    当其它地方的农村追求高产拼命往地里施化肥打农药时,已富足的陈家村人已然在追求纯天然的绿色农业,这就是贫与富的差别。

    '。。'

    (如果章节有错误,请向我们报告)

    

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礼(一)

    正月初三。

    宜:安床纳财栽种结网扫舍宇祭祀沐浴裁衣进人整手足

    忌:远行理发牧养纳畜造畜稠伐木做梁安葬破土开生坟

    ……

    在堂屋等收拾东西的母亲这点空暇世家,陈浩注意到墙上贴着的年画,年画上写着黄历上宜忌事项,让陈浩感觉这古代人还真是神了。这么复杂的事物都能倒腾出来,上面有些东东他看得头都晕,人家偏能捯饬的煞有其事。

    捯饬不要紧,他偏偏整个忌出远门,与陈浩打算今天出远门的意愿相背,让他差点说出神马都是浮云的不屑。要是按照它上面行事,遇到诸事不宜的论断,人一天啥也别做,连喘气都不能喘,岂不是要了人命。正在陈浩无聊地在这个问题上推断时,母亲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胡思乱想。

    “浩儿,走了。”

    李霞从里屋走出来,一只手牵着小草,另一只手拿着洗漱用品。由于丈夫的工作安排,而陈浩则是要去别的地方给人拜年,所以她们今天要回肃县。

    那辆军中吉普之王的后面已是被塞得满满当当,里面有陈家村人强塞进去的各种土特产,当然少不了陈浩要送礼的蔬菜。

    爷爷奶奶拉着陈浩的手,甚是舍不得他离开,奶奶一边抹着泪一边千叮嘱万嘱咐他抽时间回来看看。陈景玉则带着村民们站在院子外等着送他们,场面煞是壮观。

    孔钊这次要在陈家村呆一段时间,没跟他们一起回去。

    陈浩一家四口在众多人的送别下,依依不舍地开车离去。而陈家村人直到看不见车影子,兀自站在外面迟迟不肯散去,一天的相聚时间的确太短暂。

    尽管陈浩不允许赵燕来送他,她也知道陈浩最怕分离的场面。但她还是早早地登上屋顶,目送着车消失在天的尽头。

    当陈浩把父母送回家,进他的房间准备拿些东西带上时,兜里的军用电话响起。拿出来一看是京城方面的号码,他还以为是虎哥打来的。他接起电话还没开口,话筒里传来的沉稳声音让他一愣,脸上的笑容迅速消失,换上一种肃容。

    “你好,是陈浩同志吗?”

    “是。”

    “我是秘书长杨得志,一号首长要见你。”

    陈浩咋听到这句话,全身如过电般情不自禁地有些颤抖,这消息实在太雷人。这年头,大概还没有人敢冒充军委秘书长,更何况电话上显示的特殊号码别人也冒充不来。

    他没想到军委秘书长在这个时间给他打电话,更没想到首长在过年时间要见他。尽管他和首长已见过两次面,但单独的见面还是第一次,而且这次是秘密召见绝对不是一两句话那么简单。

    “喂,你在听吗?”杨秘书长仿佛能看透陈浩的心思,透过话筒点醒他。

    “首长,在听。”

    杨秘书长另一个身份是军委委员,准副国级,所以他称呼为首长也是理所应当。

    听着杨秘书长的话一字字地从话筒里传出来,陈浩立即收拢心神注意聆听,他知道下面首长讲的话相当重要,生怕漏掉一个字。在这种关键时刻,他决不能听错一个字。否则,他根本进不去那的门。

    杨秘书长把见面的时间、地点事项交代清楚,并嘱咐他到时提前给他打电话,有人接他。

    等首长收线,陈浩还恍如在梦中,他实在不敢相信这样的奇遇竟然会落在他的头上,尽管这次属于秘密召见,但已是足以让他兴奋的差点嗨过去。身为小人物的他已有两次和老人家见面的机会已是异数,没想到还有第三次。

    等他慢慢从狂喜中清醒过来,才想起这次不是让他陪老人家聊天,老人家也没时间听他唠嗑。杨秘书长已为他设定谈话的范围为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他自然要为这次召见做足功课。

    初五晚上九点召见,意味着他中间只有两天多时间准备。想起恩师让他在学习期间社会实践了一年,又安排他在基层工作了一年时间,现在他倒有些怀疑这一切是不是恩师早已布置好。但又想想不太现实,一个搞经济研究的学者,即便能参加国务院召开的经济类会议,也没那个能力。

    好在陈浩不是转牛角尖的人,想不通就放下,这件事对他有百益而无一害,何必自寻烦恼。现在看来,他得加快送礼的速度,好争取早点到京城,对于发生在他身上具有非凡意义的召见,他自然得腾出时间好好整理下自己的思路。

    “加油。”陈浩暗自给自己鼓鼓气,拿着东西走出房门。

    看见陈浩这么长时间才出来,站在车旁等着送他们的陈景天夫妇俩只是相互对视了一眼,并没有问他原因。儿子长大了,他们不可能什么事都过问,该知道的时候儿子自然会告诉他们。

    李霞在小草的小脸蛋上亲亲,嘱咐她要好好学习,听姐姐的话。

    小草连连点着头,小模样有说不出的乖巧。见陈浩走过来,立马在座位上坐好。

    陈浩和父母道别后,在小草“爸爸、妈妈,再见。”的声音中启动车慢慢地驶离县委大院。

    陈景天看着车拐出大门,拉着妻子的手向家门口走去。尽管他们也颇舍不得儿子离去,但他们也理解儿子,人在社会,身不由己。

    一路上有小草相陪倒也不寂寞,尤其是小家伙不停地说着她们学校的趣事,间或看见陈浩超车发出惊喜的叫声,让他一路喜乐平安。

    肃州市市委大院,当陈浩提着新鲜的绿色蔬菜和小草来到宋小刚书记家时,开门的是宋书记的小女儿宋丹,看见陈浩倒显得有些羞涩,接过他手上的菜让他们进来。

    宋丹和陈浩同年,算的上是陈浩的校友。只不过陈浩已毕业一年,宋丹刚上大二,是他的小师妹。

    其实,对于陈浩在苏南大学的传奇,一直是女生宿舍的热议的话题,即便是他已离开学校,但学校宣传栏上对这位为学校争得荣誉的风云人物的介绍让他一直没有淡出学弟学妹们的想象中。

    宋丹还在上高三时便已见过陈浩,起因还是在菜上,陈家村第一批大棚蔬菜收获时陈浩就到她家送菜。当时,她并没有在意,甚至是有点瞧不起。像陈浩这种提着东西来她家的人实在是太多,大部分都是求他父亲办事的人,像这种不靠自己努力只知道往领导家跑的人,她挺反感。

    到了苏南大学才知道那个看起开还很阳光的男孩竟然是她们学校的名人,还是动乱后的第一批留学生。那时她才开始重新审视起她这位师兄,可这位师兄在她眼里和邻家大哥哥没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是他比人家年轻。

    如果按这样的交往也就是普通的师兄妹关系,她倒犯不着见到他脸红。但有次陈浩走后,她无意中听到母亲对父亲说要是将来她能找个像陈浩这样的女婿她就心满意足了,她父亲当时没发表任何言论。

    自那以后,她见到陈浩的笑脸便想起母亲的话,所以总有点做贼心虚的感觉。

    陈浩哪知道这档子事,自从身边有周雅这般祸水级的美女后,他的眼光也养的非常刁。自然不会留意姿色中等的宋丹小女人心态,和她打过招呼后,牵着小草大步流星地走向客厅。

    “小陈,快来坐。”宋小刚一家正围坐在餐桌准备吃午饭,见到陈浩进来他拍拍自己身边的位置,示意陈浩坐下来吃饭。哪料到陈浩身后钻出位小姑娘,灵动的眼睛不停地在他的身上巡视。“好俊俏的小丫头,她是……。”

    好领导就要学会赞美,宋小刚尽管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这样的道理。他是第一次见小草,陈景遇又是他的爱将,深知陈浩家庭成员的他猛然见到陈浩带着一个小丫头来到家里,当然感到很意外。

    “伯伯,我是小草,他是我哥哥。”

    小草不知道眼前这位是多大的官,更没有类似的概念。如同陈浩的乡党委书记,在她眼里可比眼前这位伯伯威风的多。无知者无畏,小草毫不怯场地抢在陈浩前头回答,模样甚是自得。

    但凡是人,都喜欢被人表扬。尤其是女人,不管大小,都喜欢别人夸她的容貌,宋小刚的夸奖让小草的小脸上笑开了花。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