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4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产生重元素的条件。在第二颗太阳坍塌之后发生的大爆炸,把大量重元素抛洒到附近的轨道上,再经过十亿年左右融合成了现在的几颗类地行星,而产生的第三颗太阳由缩小了许多。从太阳系的总质量也能推算出来,即在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与奥尔特云的总质量太大,只有可能是一颗质量更大的太阳在坍塌后发生大爆炸,所遗留下来的产物。

    现在的太阳系形成初期,是一片巨大的星云,或者说是由气体构成的云状体。大文学在大约十亿年的时间里,星云开始缓慢聚集,先后形成了现在的太阳、八大行星、矮行星与众多的小行星。

    最初的时候,月球是一颗轨道与地球非常接近的矮行星。

    大概在三十亿年前,月球与地球撞击,撞击点很有可能就是现在的太平洋,直接结果是月球的大部分质量被地球掠夺,剩下的部分被地球俘获,变成了地球的卫星,也就是现在的月球。

    之前已经提到,中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从俄罗斯与美国获得了一些绝密资料。

    在美国的绝密资料中提到,美国宇航员曾经在月球上遭遇了外星文明,而且随后对月球背面的探测活动,也受外星文明干扰而被迫终止。中国科学家在月球背面的发现,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在月球背面,确实有外星文明留下的痕迹。

    这就让科学家得出了一个推论,或者说是一种猜测,即月球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绝对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外星文明有意为之的结果,而且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隐藏月球背面的秘密。

    也就是说,在远古时期,外星文明改变了月球的自传周期。

    随后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猜测。

    在探月飞行器到达月球后不久,登月计划就启动了。初期依然以无人飞船为主,即首先向登月地点运送建造永久性殖民地的原料与设备,由机器人修建基础设施,然后再让宇航员前往月球。

    这项工程持续了十年,直到二零七二年才全部结束。

    在此期间,科学家对月球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考察,其中有一项考察极为重要,即利用废弃的绕月飞行舱来撞击月球,然后用设置在月球表面的地震探测仪,探测地震波在月球上的传递方式。

    这项科考工作,与一个极为大胆的猜想存在直接关系。

    早在第一次登月之后,美国就做了类似的科学实验,即用登月舱撞击月球,然后测量地震波的传递方式。

    后来,一些科学家由此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月球是空心的。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地震波只在月球表面,也就是月壳上传递,而没有进入内部,因此月球内部肯定是空心的。

    只是,这个推论没有得到更多的证实,主要是在初期探月活动中,地震探测仪的分布范围比较有限,测得的结果也不大精确。

    月球是空心的吗?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即外星文明是否改造过月球。

    结果很简单:月球是空心的。

    在二零六五年到二零六七年之间,中国在月球上进行了十多次月震实验,而且把地震探测仪分别安置在了月球的南北两极,还在月球赤道相隔大约五千公里的范围内,安置了十多个地震探测仪。

    测得的结果,证明了科学家在差不多一百年前就做出的猜测。

    地震波确实是在月球表面、也就是月壳内传递,没有进入月球内部,证据就是地震波到达各个地震探测仪的时间间隔。

    要知道,波在某种介质中的传递速度是一定的,因此就可以根据传递的时间,计算出传递距离。当时,中国科学家做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测试,即在月球赤道上制造了一次地震,而地震波传到两极的时间是传到赤道背面时间的二分之一,如果地震波通过了月心,那么传到两极的时间就不应该是传到赤道背面的二分之一,而是二的平方根的倒数。只有地震波通过月壳传播,才是二分之一。

    这个巨大的发现,直接导致了新一轮秘密探测工作。

    根据中国官方记录,在月球基地正式开建之后,中国就在月球的北极基地开始进行深钻探测,即在月球上打一口钻井。

    当然,宇宙人类早就知道,月球不是完全空心的,而是一种复杂的蜂窝结构。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科学研究都证明,月球确实被某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改造过,而且改造得非常彻底。

    后来,这个发现在宇宙人类中引发了一轮思潮,并且演变成了对人类诞生的质疑,

    说得简单一些,某些人就认为,人类是某种高等级文明的遗孤,是曾经失落在宇宙空间里的难民。人类的祖先在到达太阳系之后,首先改造了月球,等到地球的生态环境适应人类生存之后,再移居地球。只是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些非常严重的事情,导致人类文明在远古时期出现断裂。

    当然,还有一些更加玄乎其玄的论点,比如有人认为,改造月球的是火星人,而在二十亿年前,地球的环境还极端恶劣,无法让生命存活,所以火星人没有登陆地球,而是在耗光了月球上的资源之后离开了太阳系。

    另外一种说法是,人类实际上就是火星文明的后裔,在二十亿年前,火星上的气候就像现在的地球,不但有浓密的大气、还有水与合适的温度,只是高度发达的火星文明耗光了火星的资源,被迫选择迁居,第一站就是月球。不久之后,大部分火星人离开了太阳系,剩下的则留了下来,并且在大约十万年前登陆地球,灭绝了当时已经出现的智慧生命,最终演变成了现在的人类。

    当然,这些都是两百多年后的事情了。

    在取得这个巨大的发现之后,中国没有公布消息,而是继续封锁消息,只是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的工程仍然继续进行着。

    ¥b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八十三章第一步

    第二百八十三章第一步

    月球殖民工程到二零七二年才初具规模,第一批宇航员在当年到达月球。大文学(下IAZAILO

    此时,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国际空间站已经建成,并且运行了五年,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之中。

    事实上,此时国际空间站已经成了月球工程的前进基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月球工程,使得国际空间站的规模不断扩大,最终演变成覆盖地球同步轨道的第二家园。

    当时,所有参与登月工程的宇航员,都要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两年。

    准确的说,是进行两年的系统培训。

    此外,所有准备用在月球工程上的设备都先送往国际空间站,进行轨道测试之后,再运往月球。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安排。

    只是,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即这么做是为了保密,封锁任何与月球工程有关的秘密。

    当时,最重要的秘密,就是月球的内部结构。

    虽然要到一百多年之后,人类才全面掌握月球的秘密,可是在当时,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月球曾经是外星文明的基地,而且很有可能是监视人类的前站,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外星文明离开了月球,而且一去不复返。如此重要的秘密,如果公布于众,肯定会引发社会灾难。

    事实上,这也是由牧浩洋来负责月球工程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如果想保守秘密的话,最好就让军队来做,因为军队的保密体制比任何政府机构都要好得多。大文学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牧浩洋为了保密,采取了很多措施。

    首先,所有参与月球工程的人员,都得接受保密培训,而且得在接触到机密之前,宣誓永远保守秘密,并且从此与过去断绝关系,一切活动都得在安全保密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甚至与家人通电话,也要受到监控。当时,牧浩洋使用了一套由美国情报机构开发的绝密信息监控软件,可以自动过滤掉所有敏感词汇,或者是在出现敏感词汇的时候终止通信,以免绝密信息外泄。

    其次,所有与秘密工程有关的工作,都要冠以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比如当时运往月球的钻探系统,都被标成了资源探测与开采设备,而且是分批次送往月球的,参与运送工作的人员都不知道实际情况。

    最后,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了保密而采取极端措施。在十年的第一期工程中,总共出现了二十四次宇航事故,导致一百多名宇航员丧生。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这些事故都与保密有关,而丧生的宇航员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违反了保密条例,或者是打算把知道的秘密泄露出去。

    事实上,很多极端手段在当时是无法想像的。

    比如,一帮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专门用来探测脑电波活动情况的仪器,而且做得非常小,可以伪装成通信设备、照明设备等各种手持设备,而专门负责保密工作的情报人员可以通过该仪器,发现宇航员的反常思绪,从而判断宇航员是否存在泄密的潜在可能,以便及时采取强制控制措施。要知道,任何人在发现惊天秘密之后,脑电波都会有反常表现,也就会被探测到。

    又比如,在另外一个项目中,方秘密开发了人类克隆技术,准备在必要的时候用克隆人去顶替那些已经被秘密逮捕的宇航员。只是该技术一直不太成熟,主要是无法克隆一个健全人的思想,也就无法用克隆人冒充宇航员。要不然的话,牧浩洋控制的情报系统也不会制造那么多次宇航事故了。

    总而言之,在当时,保密是绝对必要的。大文学

    事实上,正是随着大量与外星文明有关的资料公布于众,才最终导致了人类文明在二十三世纪初期分裂成宇宙人类与地球人类。一百多年之后,人类文明已经改头换面,在众多科技领域,比如量子力学、空间推进学、纳米材料、生物基因学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渡过了最为凶险的婴儿时期,获得了进入宇宙空间的能力,因此对外星文明,也不再仅仅是恐惧与好奇。设想一下,如果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当数十亿人知道,一直围绕着地球运转的月球曾经是外星文明的基地,甚至是监视人类文明的前哨站,恐怕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理智的对待这个发现。

    当然,要想做到绝对保密,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特别是在宣传机器面前,偶尔泄露的机密,不但不会产生严重危害,还会带来一些正面效果。这就好免疫接种,在一百多年里,与外星文明有关的话题,逐渐改变了大部分人,也逐渐让人类文明变得成熟起来,不再对外星文明存在巨大的好奇。

    不可否认,牧浩洋在这个时期做出了最为重大的贡献。

    事实上,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持大型国家工程。要知道,到二零七二年,牧浩洋已经多岁的人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月球工程是人类文明发生蜕变与进化的第一步。

    在此之前,哪怕是国际空间站,人类所从事的航天活动,都是围绕着地球进行,而且所需资源全部来自地球。

    说得简单一些,离开了地球,人类什么都不是。

    月球工程,为人类开辟了第二个可以生息繁衍、而且能够获得生存所必要的一切资源的场地。

    当然,在二零七二年的时候,月球殖民地的规模仍然非常

    第一批进驻月球基地的宇航员只有一百二十人,其二名宇航员来自中国,另外三宇航员来自十九个共同参与国。原则上,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参与国的宇航员都是男女各一人。有趣的是,在这十九对宇航员中,有十六对是夫妇,另外三对也在到达月球之后不久成为了夫妇。在八十二名中国宇航员中,只有二女性,其中二十二人与共同生活与工作的男性宇航员结为夫妻。

    他们不是临时宇航员,而是永久宇航员。

    按照签署的协议,一百二十名宇航员将永久生活在月球基地里,每年只有一周回地球探亲的假期。

    在这些宇航员中,只有三分之二是宇航科学家与工程师,另外三分之一都是从事与生活有关的职业,比如有两名外科医生、一名护士、三名厨师,甚至还有三名神职人员,而他们的工作,就是把月球基地变成宇航员的家。

    仅仅一年之后,月球基地迎来了第一个新生命:美国夫妇的第一个孩子。

    这个叫朱利亚克里斯的男孩,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太空人”,而他也被后来的宇宙人类当成始祖。

    到二零七七年,也就是月球基地正式运行的第五年,居民已经超过一千,在月球上诞生的婴儿超过了二十个。

    当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月球婴儿应该加入哪一个国家的国籍。

    原则上,婴儿可以加入父母中任何一方的国籍,只是中国政府做出规定,只要父母愿意也可以让其加入中国国籍。后来,这一规定做了调整,即只要父母不反对,婴儿将同时拥有二十个基地创建国的国籍。

    事实上,在月球基地里,国籍已经是一个很不重要的概念了。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太空人”出现,才产生了一个新的族群,即“宇宙人类”,而国籍问题,也正是宇宙人类谋求独立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而言之,月球基地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到二十一世纪末,月球基地的人口已经超过十万,而且建立起了完整的生态圈与经济基础,能够自给自足的生产所有生活必备物资,还为地球输送了大量物资,即把产品出口到地球。

    当时,还称不上是出口,因为月球基地属于创建国。

    毫无疑问,独立的经济能力,是月球基地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月球工作与生活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独立的经济能力,必然产生独立的政治思潮,也就必然会导致独立运动。

    可以说,月球基地的独立经济能力,正是宇宙人类发展壮大的根基。

    当然,有了第一步,也就有第二步。

    虽然月球上有很多极为宝贵的资源,特别是进行宇航活动所必须的稀有金属,但是与浩瀚的宇宙空间比起来,月球上的资源根本算不了什么。即便在太阳系内,小行星带里的资源也远远超过了月球。

    结果就是,在月球基地规模逐渐扩大之后,向小行星带进军成为人类的下一个目标。

    这种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精神,正是人类能够发展壮大,能够从东非高原上走下来成为智慧物种的源动力。

    当然,人类是不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恐怕还值得商榷。

    只是,在这条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波折,也充满了挑战与风险。在迈出第二步的时候,人类文明就遇到了一个极为巨大的挑战,而能否克服这个挑战,将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能否走出太阳系。

    事实上,这不是挑战,而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巨大担忧而引发的恐惧。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八十四章 转变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八十四章转变

    前面已经提到,陆雯在科研领域做的最后一个贡献,就是在营造国际空间站期间,在小行星带上部署一万二千个重力场波动探测仪。大文学{彩虹文学网caig这向浩大的工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那些进入太阳系的外星文明。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项工程根本完成不了。

    要,其花费很有可能超过了中国的国家承受能力,甚至远远超过了人类文明的承受能力。

    在持怀疑态度的人中,就有陆雯的牧浩洋。

    所幸的是,这些难题,没有难住陆雯,而是被她一一解决了。

    到最后,这项工程不但顺利完成,花费还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少得多,并没有对中国经济造成过于严重的影响。

    事实上,稍微冷静一点就能,确实没有必要为经济承受能力担心。

    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深空”号飞船的造价大概是一百二十亿元,而一艘相似的飞船在量产情况下的造价还能减少三分之一,控制在八十亿元左右。事实上,最终的造价比八十亿元还低得多。主要就是,飞船中最关键的可控聚变反应堆是现货,不需要专门制造,即中**队在大战期间的过剩物资。

    大战结束的时候,中**队总共拥有近两万套小型可控聚变反应堆,其中一万四千套在陆军与陆战队手里,空军有大约四千套,另外两千套还海军手里。大战结束后,中国开始大规模裁军,即便最后保留了二百四十五万常备兵力,也需要裁减百分之九十的作战部队,因此有大量装备得做退役处理。

    当时,大部分过剩军事物资都以极为粗暴的方式处理掉了。

    比如,海军中,半数以上的航母被直接拆掉以废钢铁的价格出售,陆军则把大量装备无偿提供给了友好国家。大文学

    总而言之,中**队处理过剩物资的态度非常坚决。

    这也可以理解,大批装备放在仓库里都需要维护保养,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还不如直接处理掉。

    结果就是,陆雯非常轻松的获得了一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

    当时,也有人在打这些小型聚变反应堆的主意,比如认为可以转变成民用发电站,为生活与生产服务。''

    问题是,中国、以及几乎所有同盟国都存在电力供应过剩的情况,而且第二代可控聚变核技术已经问世,以前的聚变反应堆都要淘汰。就算有民用需要,也主要是帮助战败国进行战后重建,而遭到战争严重毁坏的美国与澳大利亚,总共也就只需要大约四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至于中立国,就算有很多国家依然缺乏电力,中国也不可能出售含有大量绝密技术的军用反应堆。

    毫无疑问,拆废这些反应堆,需要很多的钱。

    结果就是,还不如拿来搞宇航探测,直接用掉划算。

    可以说,陆雯几乎没有花一分钱,就搞到了一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这些反应堆用在宇航工程上,只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改进,比如改变输出功率,拆除一些没有太大用途的附加设备等等。

    这样一来,剩下的工作就是生产一万二千套重力场波动探测仪,已经足够多的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了。

    前面已经提到,反重力场推进系统其实非常简单,在工程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可言。

    要,到了宇宙人类时代,只要有原材料,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能制造出反重力场推进系统。

    当然,关键就在原材料,特别是反重力场屏蔽挡板的制造工艺上。

    所幸的是,在大战结束之后,中国已经掌握了大规模生产工艺,而且成本也降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大文学要不然的话,中国也不可能带头发起建造国际空间站、开辟月球基地的宇航工程活动。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陆雯主导的这项工程,实际花费在二十万亿到三十万亿之间。

    不可否认,这依然是一项花费巨大的工程,可是与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高达上千万亿的外债比起来,那就不算了。

    问题是,仅仅建立起一套被动探测的警戒网就够了吗?

    在陆雯离开科研岗位之后,接替她的中国国家科研项目总负责人海德钦就提出,除了被动探测之外,还必须针对外星文明,进行全面的搜索行动,以便建立起更加完善、能够提供更多的警戒系统。

    海德钦的提议,立即得到了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

    当然,陆雯也赞同这么做,只是她已经没有精力去负责这些规模浩大的工程了,数十年的科研工作,已经使她精疲力竭。

    所幸的是,海德钦是一个非常有组织能力的人。

    严格说来,海德钦根本就不是科学家,因为他只有学士学历,而且学的是管理学,可是他协助陆雯工作了二十多年,在最后五年里,一直负责各个项目的管理工作,是陆雯最主要的助手。

    要不然,陆雯在退休的时候,也不会推举他。

    当时,海德钦提交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规划报告,准备花二十年,完成对外星文明的探测与甄别工作。

    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外星文明可能存在的地点。

    说白了,就是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里,搜寻类地行星。

    当时,这件事情,在科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主要问题就是,那些有潜在威胁的外星文明就一定居住在类地行星上吗?

    显然,答案也是模棱两可的。

    首先可以肯定,如果外星文明也是碳基生命体,那么就一定得居住在类地行星上,因为只有类地行星的重力环境能够适应碳基生命,而向木星这样的巨行星,巨大的重力场根本不会产生碳基生命。

    其次还能肯定,可以供碳基生命存在的类地行星,必须处在生命带上。说得稍微简单一些,这颗行星必须围绕着一颗质量与太阳类似的、正处于稳定期的恒星运转,而且离恒星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至少得保证水以液体的形式存在。另外,还必须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地磁场,这样才有可能存在大气层。当然,最后一个条件是不必要的,因为生命体能够在水中存在,也就不需要大气层了。

    说白了,液态水是碳基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

    问题是,外星文明一定就是碳基生命体吗?

    要,科学家已经在地球上了非碳基生命体。比如在一些充满了硫化物的地下岩洞里面,存在着一种以硫为基础的简单生命体,因此在广袤的宇宙空间内,很有可能存在非碳基生命。

    事实上,还有可能存在更高级别的、不依附于物资的文明。

    在这个问题上,海德钦的处理方式很简单,他要寻找的,就是那些能够供碳基生命体存在的类地行星。

    按照他的说法,如果外星文明是非碳基生命,即便进化到了比较高的程度,与人类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因为这些非碳基生命的生存环境与人类完全不一样,因此在资源需求上与人类没有冲突。如果外星文明更加高级,比如已经摆脱了对物质的依附,那就不会对人类产生兴趣,也不会觉得人类是个威胁,更不会出手毁灭人类。即便这种极高级别的外星文明打算毁灭人类,人类所做的任何抵抗行为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类在可以预知的未来,都不可能拥有如此高的科技手段。

    说白了,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就是科技程度相当的外星碳基文明。

    事实上,海德钦只对了一半,即超越了宇宙文明阶段的外星文明,确实没有把人类文明看成威胁。只是,在宇宙中确实存在着大量非碳基文明,而且这些文明肯定在资源上与人类存在冲突。

    不管说,这个管理型的科研人才,一改陆雯时代的科研政策,对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是海德钦,陆雯时代的科研工作就将终结在陆雯手里。

    要,在陆雯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她那样,从国家手里获得科研经费,粗放型的科研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下去了。如果不做改变,那么在陆雯退休之后,她所建立的科研体系绝对会因为经费问题而轰然倒塌。

    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灾难性的后果。

    海德钦所做的贡献,就是改变了科研工作的发展模式,不再盲目的进行科研工作,而是精打细算的用每一笔钱,而且争取把每一笔钱都用到刀刃上,做出成绩来,以此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说白了,就是把科研当成一项产业来做。

    当然,这有好处,也有坏处。

    为此,海德钦也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在月球工程启动之前,海德钦就向牧浩洋提议,拍卖月球上的土地,以此凑集月球工程款项。当时,牧浩洋也确实动心了,因为他也在为经费发愁。只是,最后这项疯狂的建议没有变成事实,因为另外十九个参与国都坚决反对,认为月球应该是工程所有参与国的共同财富,而不是私人财富,也就不能拍卖。所幸的是,经过这么一闹,经费问题也就得到顺利解决了。

    只是,海德钦并没就此收手。

    第二百八十四章转变

    第二百八十四章转变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八十五章 行星大发现

    海德钦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启动“类地行星探测计。

    事实上,这是在炒冷饭。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美国、欧洲、俄罗斯就有类似的计划,而且还动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搜索,欧洲还发射了一颗名为“伽利略”的探测卫星。到了二零年代,中国也加入了类地行星探测行动,在全球自然灾害爆发之前,发射了数具专门用来探测类地行星的太空望远镜。

    当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望远镜,而是一些更加专业的探测设备。

    到全球自然灾害爆发前,人类已经在其他星系发现了上万颗行星,只不过绝大部分都是木星那样的巨行星。

    事实上,远在几十光年、甚至几百光年之外的行星,最容易探测到的,就是巨行星。

    相对而言,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即木星跟外星系里的巨行星比起来,简直就不值得一提。比如在二零二二年,美国科学家在天鹅座发现了一颗巨行星,其体积与质量是木星的一百多倍,也主要由氢元素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已经是最大的行星了,因为再增大一些的话,其质量就足以使内核温度达到核聚变所需的最低温度,从而演变成一颗恒星,只不过绝对是一颗短命的恒星。

    当然,也发现了不少类地行星。

    最有名的一颗类地行星也在天鹅座,而且很有可能处于生命带里,只是其运行轨道不是近圆形,而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因此就算这颗行星上有水,也只有在进入生命带之后才有液态水,而在靠近恒星的时候,行星表面的水将全部蒸发掉,而在远离太阳的时候则将全部凝结。根据科学家推测就算这颗行星上有生命存在,也只能存在于地下,而且肯定是低等生命体。

    当时,总共发现了一百多颗类地行星只是没有一颗完全处在生命带内。

    海德钦要做的,就是进行更大规模的探测活动。

    二零六三年,中国发射了第一具超级太空望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