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4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形式的密约,没有面文本,因此欧洲联邦公布的只是记录文件。大文学(免费小说请牢记

    问题是,两位国家领导人受到的评价却完全不一样。

    战后,欧洲人对皮诺的评价几乎都是反面的,即便不骂他是卖国贼,也认为他把欧洲联邦带上了一条错误的发展道路。可是在中国,对黄瀚林的评价都是正面的,其地位甚至超过了开国元勋。

    事实上,不管两人做了什么,都不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因为决定中国与欧洲联邦关系的绝对不是两名政治家的个人意愿,而是两个国家的实力对比,强者通吃、弱者恒弱的规则并没改变。

    当然,黄瀚林绝对是一名技艺高超的政治家。

    这一点,从他如何对待欧洲联邦就看得出来。

    当时,中国与欧洲联邦的密约不仅仅针对英国,还针对俄罗斯、以及欧洲地区的独联体国家。

    根据欧洲联邦公布的绝密资料,当时黄瀚林为了肢解俄罗斯,在东欧问题上做出了极大的让步。首先,解除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统一条约,恢复白俄罗斯的独立地位。其次,承认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与『波』罗的海三国为欧洲联邦的势力范围,而且将默认欧洲联邦吞并这些国家。第三,敦促战后重建的俄罗斯政fu把加里宁格勒地区割让给欧洲联邦,而该地区原本是德国东普鲁士的一部分。最后,中国不谋求独霸俄罗斯,将与欧洲联邦共同分享俄罗斯的战略利益。

    对皮诺来说,这绝对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甚至可以说,皮诺一下就被这个巨大的馅饼给砸晕了。大文学

    要知道,就算不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立陶宛、拉托维亚与爱沙尼亚六国,加上加里宁格勒地区的面积相当于西欧的三分之一,等于在欧洲联邦统一了欧洲大陆之后,把国土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

    在历史上,包括极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在欧洲的领土范围也没有如此广阔。

    当然,这还不是唯一的好处。

    为了得到这些好处,欧洲联邦就必须接受中国对待俄罗斯的政策,即在战后把俄罗斯肢解成三十四个国家,保留下来的俄罗斯,仅为乌拉尔山脉与伏尔加河以西的欧洲地区,亚洲部分将分裂成三十三个国家。

    如此一来,中国与欧洲联邦分享的,只是欧洲的俄罗斯。

    至于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将全部划入中国的势力范围,而且欧洲联邦不能涉足。

    显然,皮诺不会反对。

    说白了,就算没有欧洲联邦的支持与默认,中国也会肢解俄罗斯,确保新生国家中,没有一个有成为大国、哪怕是地区强国的资本,从根本上消除中国本土受到的威胁,全面改善中国的战略安全环境。

    事关本土安全,中国绝对不会有任何含糊。

    要知道,在这场大战中,中国阵亡将士中的三分之一与大陆战争有关,而中国战争支出的百分之四十用在了大陆战场上。

    做为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绝对不能容忍本土受到威胁。

    显然,皮诺在这件事情上根本没有办法反对,也就只能顺水推舟,再趁机捞取一些看得见的好处。

    当时,最明显的好处不是领土扩张,而是把国境线向东推进了上千公里。大文学

    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中国分享俄罗斯的战后利益,等于在中国与欧洲联邦之间建立起了一道纵深超过一千公里的战略缓冲区,从而极大幅度的改善了欧洲联邦的战略处境,使欧洲联邦不用顾虑来自东面的威胁。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统一行动中,欧洲联邦可以把重点放在西欧。

    可以说,这才是最大的好处。

    只是,皮诺在欢天喜地的吞下这个巨大的馅饼时,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即欧洲联邦的胃口有这么大吗?

    到这个时候,其实已经不难看出黄瀚林遏制欧洲联邦的策略了。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给欧洲联邦打气,让这只还不是很大的气球因为膨胀速度过快而爆裂。

    在英国问题上,黄瀚林做出的最大让步,实际上是默认欧洲联邦以武力实现统一。

    可以说,这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这场大战,不但彻底打垮了美国,也打醒了西方世界,特别是一直沐浴在和平阳光之下的欧洲人,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捍卫其利益,任何弱小的国家都没有独立生存空间。

    只要欧洲人选择独立,而不是依附于中国,那就必须谋求强大。

    显然,欧洲人不会依附于中国。

    如此一来,欧洲就必须发展强大,而发展强大的基础就是建立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也就必须实现统一。

    客观的讲,只要策略得当,大战结束后的二十年之内,欧洲联邦就能以和平手段统一大陆上的其他国家,根本没有必要采取武力征服手段,因为绝大部分欧洲人已经认识到,不统一就没有未来。

    这个时候再来看黄瀚林的策略,就能发现,其实他已经让欧洲联邦服下了一剂毒『药』。

    当然,这是一剂慢『性』毒『药』,不会立即致命。

    有理由相信,欧洲联邦在参战前犯的错误,也就是二零五五年底,在列支敦士登全民公决后得到的错误信息,以及随即出兵斯洛伐克,都是中国的功劳,很有可能是中国情报机构的杰作。

    在这个时候,欧洲联邦就迈出了错误的一步。

    由此导致的致命后果就是,欧洲联邦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如果和平手段无效,用武力统一欧洲大陆也无不可。

    当然,要让这个认识变成行动,需要一些动力。

    黄瀚林在英国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是第一动力,因为这等于在警告欧洲联邦,既然实力不够强大,就不要跟中国对着干。紧接着,在东欧问题上的让步,又是一个动力,或者说是『诱』『惑』力,既让欧洲联邦的野心家认为有机会迅速发展壮大,而且暂时不用担心来自中国的直接威胁。

    这一推一拉,结果就非常明显了。

    大战结束的第二年,欧洲联邦军队就跨过了比利牛斯山脉,攻入伊比里亚半岛,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

    虽然在中国的默认下,欧洲联邦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统一大业,把整个西欧都划在了版图里面,随后还征服了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立陶宛、拉托维亚与爱沙尼亚,让俄罗斯割让了加里宁格勒,但是在这一系列的征服之后,欧洲联邦已经为自己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要知道,通过军事征服统一到一个政fu之下的几十个民族,绝对不会和睦相处。

    更别说,在这个政fu里轮流坐庄的是法德意这三个主要邦国,其他大部分邦国都没有发言权。

    这样的欧洲联邦,算得上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吗?

    也许,表面上很强大,可是,内在却极为脆弱。

    问题是,欧洲联邦背上的还不止这一个负担,其扩张的步伐并没有在到达第聂伯河之后停下来。

    到此,就得提到黄瀚林与皮诺达成的第三个密约,即地中海问题。

    虽然罗马帝国早就被历史的尘土所掩埋,但是每一个欧洲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永远也不会消亡的罗马帝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欧洲与中国历史差别最大的地方。

    在历史上,真正统一过全欧洲的,就只有罗马帝国,而这个罗马帝国,被所有欧洲人看成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要不然后来也不会有第二罗马帝国与第三罗马帝国,要不然第二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也不会称自己为“恺撒”,要不然哈布斯堡王朝也不会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人而自居,要不然沙皇也不会把自己看成是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要不然也没有那么多欧洲史学家去研究罗马帝国。

    相反,在中国历史上,统一了全国的王朝与帝国数不胜数,而且统治时间较长的就有好几个。如果从秦朝算起的话,中国的两千多年历史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统一在一个王朝之下,分裂的时间并不多。结果就是,中国人把统一当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不统一才是真正的不正常。

    显然,在欧洲,统一是不正常的事情,分裂才是正常现象。

    可以说,自拿破仑王朝之后,欧洲联邦是两百多年来,欧洲大陆上出现的唯一有可能统一整个欧洲,而且达到罗马帝国历史高度的国家。结果就是,欧洲联邦的野心极易在外界的刺『激』与引『诱』下而迅速膨胀。

    黄瀚林的高明之处,就是用极其隐蔽的手段,悄然吹胀了欧洲联邦的野心。

    这个手段,就是拿地中海做文章,准确的说是拿地中海南岸那几个信仰伊斯兰的阿拉伯国家做文章。

    *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五十四章 海市蜃楼

    第二百五十四章海市蜃楼

    战后,欧洲人在痛批皮诺、甚至骂他是卖国贼的时候,却给予了黄瀚林极高的评价。大文学(赢话费,)

    也许,这与黄瀚林统帅中国打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有关。也许,这与他处理战后世界秩序的手段有关。

    在欧洲,很多人把黄瀚林跟“铁血宰相”俾斯麦相提并论,认为黄瀚林是唯一能与俾斯麦齐名的级谋略家。

    如果从影响上讲,黄瀚林所做的事情,绝对过了俾斯麦。

    当时,黄瀚林没有直接提到地中海的势力划分问题,而是提到了一个相关问题:阿拉伯国家联盟。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虽然在大战期间,阿拉伯国家是中国的盟友,叙利亚、埃及、约旦、伊拉克、沙特等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利益同盟。

    这种同盟关系,很难在战后维持下去。

    要知道,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结盟,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借助中国,来抵消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霸权,最终实现阿拉伯世界大统一。别忘了,纳杰夫早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前十多年就提出了类似的想法。

    大战结束了,还有什么办法能够阻止阿拉伯世界大统一?

    中国直接出面干预,显然说不过去,而且会步美国的后尘。更严重的是,以色列已经成为历史,如果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翻脸,在中东地区就没有立足点了,也就无法借助第三方来牵制阿拉伯国家。说得直接一点,到时候,中国只有直接出面,甚至要因此在中东引几场战争。

    毫无疑问,黄瀚林再自信,也应该知道,民众绝对不会让他在大战结束后动战争。

    结果就是,黄瀚林想到了欧洲联邦,而且知道一个统一了阿拉伯世界的国家,不但对中国构成了威胁,也对欧洲联邦构成了威胁。大文学

    要知道,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容忍在周边存在另外一个大国。

    如此一来,当黄瀚林提出了阿拉伯问题,就与皮诺有了共同语言,而且很快就引起了皮诺的共鸣。

    只是,皮诺不会轻易上当,更不会心甘情愿的充当黄瀚林的打手。

    问题是,在对待阿拉伯世界的态度上,皮诺的转圜余地比黄瀚林小得多,因为北非国家都属于阿拉伯世界,而离中国最近的阿拉伯国家在印度洋西北,因此阿拉伯世界大统一对欧洲联邦造成的影响大得多。

    最突出的就是,欧洲联邦不可能称霸地中海。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即巴尔干半岛上的阿尔巴尼亚与阿拉伯国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阿拉伯统一运动展起来,那么欧洲就会受到影响,而欧洲联邦也就不可能统一欧洲大陆了。

    当然,黄瀚林没有这么露骨的提到地中海的势力归属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让皮诺不可能拒绝的条件,即中国先通过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孟加拉国与伊朗等伊斯兰国家,起泛伊斯兰运动,以此削弱埃及与叙利亚的泛阿拉伯运动的影响力。作为对等条件,欧洲联邦必须拉拢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削弱泛阿拉伯运动。

    很明显,这次当排头兵的是中国。

    要知道,泛伊斯兰运动是泛阿拉伯运动的死对头,而且埃及与叙利亚一直在想办法削弱伊朗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

    在皮诺看来,既然中国肯带头遏制阿拉伯世界,欧洲联邦做点贡献也无不可。

    只要咬了钩,皮诺就得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当时,黄瀚林暗示皮诺,如果欧洲联邦与中国合作,中国就会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任何行动来阻止出现一个统一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国家,而中国只希望欧洲联邦在必要的时候,提供一些道义上的支持,并且承认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以便让中国能够在处理阿拉伯问题时不用瞻前顾后。大文学

    这下,皮诺放松了警惕心理。

    当然,黄瀚林的暗示,也让皮诺意识到,中国正在构筑针对欧洲联邦的包围圈,其核心目的不是压制阿拉伯统一运动,而是把欧洲联邦限制在欧洲大陆上,使其没有机会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

    要知道,中东是世界的口,谁控制了中东,谁就控制了世界。

    中国妄图霸占中东,肯定损害了欧洲联邦的利益。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阻止中国独霸中东呢?

    到此,皮诺主动提到了地中海的势力划分问题,希望黄瀚林能够承认地中海是欧洲联邦的势力范围。

    当然,这也只是希望。

    别忘了,中国舰队早就开进了地中海,还进入了北大西洋,而且中国当局已经在跟马耳他谈判,准备租借一座港口,加上仍然在中国手里的直布罗陀要塞,由中*队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可以说,中国才海的霸主。

    如果中国不肯退出地中海,那么欧洲联邦也只能干着急。

    黄瀚林没有立即答应皮诺的提议,而是提出了一个疑问,即欧洲联邦有没有能力控制地中海?

    毫无疑问,这个疑问与阿拉伯世界产生了关系。

    谈到最后,黄瀚林明确表示,中国没有进军地中海,也没有控制地中海的企图,因为这里离中国本土太远了,也远离中国的核心利益区,至于在马耳他获取军港,虚乌有的事情。至海是谁的势力范围,中国不可能为了一个盟国去得罪十几个盟国,更不会替欧洲联邦出头。

    说白了,就是搞不定阿拉伯世界,中国就不会承认地中海是欧洲联邦的势力范围。

    到这一步,皮诺已经没有选择,只能抛出橄榄枝,主动提去跟中国联手粉碎阿拉伯统一运动。

    既然是皮诺主动提出来,黄瀚林就不会喧宾夺主。

    当时,黄瀚林只表示,中国只关注中东利益,即中国不会容许其他国家在中东有足够大的影响力。

    事实上,这是在暗示皮诺,中国不会让阿拉伯世界统一到一个政府之下。

    皮诺不是笨蛋,立即就明白了过来,也紧跟着表示,只要中国不反对,欧洲联邦会考虑吸收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与利比亚,并且承认中国在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利益,只是建议让黎巴嫩成为永久中立国,因为在中东地区,黎巴嫩是在以色列灭亡之后唯一的非阿拉伯国家。

    谈到这个时候,黄瀚林已经达到了目的,只是他没有立即表态。

    当时,黄瀚林提出了两个新的问题,即必须在地中海沿岸地区,设立一道缓冲区,避免中国与欧洲联邦生直接冲突。结果就是,利比亚与土耳其被端上谈判桌,最终成为了中国与欧洲联邦的利益均分国。

    为了把这颗定时炸弹埋得更深一些,黄瀚林还提到,中国不会支持欧洲联邦吞并北非国家,只承认欧洲联邦在地中海南岸的利益,因为北非国家是中国的盟国,中国不会出卖盟国的利益。

    显然,黄瀚林的意思表达得不够明确。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黄瀚林肯定是故意含糊其词,让皮诺产生误解。

    虽然皮诺在战后就下台了,但是继任者确实误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即认为中国会默认欧洲联邦吞并北非三国。说得简单一些,只要欧洲联邦的吞并行动不越过俄罗斯、土耳其与利比亚,就不会触及到中国的底线。

    到这个时候,黄瀚林已经完全达到了目的。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黄瀚林处置欧洲联邦的方式,那就是:欲擒故纵。

    不可否认的是,黄瀚林只是完成了战略布局,而一个巴掌拍不响,欧洲联邦何去何从则不是黄瀚林能够掌握的,毕竟欧洲联邦的政权掌握在欧洲人的手里,黄瀚林的影响力再大也不可能让欧洲联邦听从他的指挥。

    可以说,只要欧洲联邦妥善处置战后事务,黄瀚林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

    比如,不急于完成统一,而是把选择权留给各个欧洲国家的人民,让其他欧洲国家自觉自愿的并入欧洲联邦。比如,不对东欧的领土抱任何野心,让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东欧国家保持独立。比如,不对地中海存任何幻想,充分利用中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对北非国家产生影响等等。

    只要做到这些,欧洲联邦绝对能展壮大。

    可惜的是,不管是皮诺、还是那些通过贬低他当上欧洲联邦总理的政治家,都没有能够避免这些误区。

    最关键的就是,欧洲联邦和平展壮大所需的时间太多了。

    非常可惜的是,在战后,欧洲联邦的时间并不充裕,因为拖得越久,欧洲联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就越低。

    甚至可以说,如果欧洲联邦不能尽快展壮大,甚至会被战败的美国越。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欧洲联邦只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也就不可避免的为自己埋下了覆灭的祸根。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瀚林的高明之处,就是一把抓住了欧洲联邦的要害,让欧洲联邦不可避免的沿着他设计好的道路走下去,最终因为迅膨胀,像过了极限的气球一样,在盛极之后迅衰落。

    ¥b

    ;注册用户天天登陆送Q币;话费真给力!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五十五章 最后方案

    第二百五十五章最后方案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与欧洲联邦的密约是在二零五六年六月份的第九次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形成的,实际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根据欧洲联邦后来公布的资料,早在第八次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期间,也就是二零五六年初,黄瀚林与皮诺就商讨过与密约有关的话题。大文学

    也就是说,中国与欧洲联邦已经秘密谈判了将近半年。

    在第九次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黄瀚林与皮诺只是以共识的方式,在密约中落实为条款。

    六月二十四日,首脑会议正式召开。

    为了表明尽快结束战争的立场,黄瀚林命令中国空军在当天停止战略轰炸,并且以东方同盟集团主席的身份,要求美国立即停止无谓抵抗,向东方同盟集团投降。这等于是黄瀚林向美国发出了最后通牒。

    明显,卢卡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投降。

    要知道,很多与投降有关的事情还没有商量好呢,现在投降就等于无条件投降。

    美国没有做出反应,并没影响首脑会议。

    进行了两天的全体会议之后,进入到了细节讨论阶段,黄瀚林初次提出,不管美国能否投降,战争都将在半年之内结束。

    明显,这不是在夸海口。

    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黄瀚林向其他国家首脑提供了一份极为细致的战争计划,主要内容就是对美战略轰炸。

    在这份计划中,中国空军将以每天摧毁美国两座大城市的速度,在半年之内,摧毁美国中部与东部地区的所有大城市,以及百分之八十的中等城市与百分之五十的小城镇,估计将导致一亿到两亿平民伤亡。大文学中国陆军与陆战队也有配套的作战计划,即在一个月之后,进攻蒙大拿州、爱达荷州、内华达州、犹他州与亚利桑那州,在三个月之后攻打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内布拉斯加州、堪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与得克萨斯州,在五个月后攻打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艾奥瓦州、伊利诺伊州、密苏里州、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密歇根州、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肯塔基州、田纳西州与亚拉巴马州,在最后一个月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重点攻打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里士满、亚特兰大与迈阿密,以攻占华盛顿为首要目的。当时,陆战队还有一份备用计划,即在必要的时候,以由海到陆的作战方式,间接攻占华盛顿特区。为此,在战争结束前的一个月,中国海军将向北大西洋转移。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在三个月之后,中国陆战队将攻打巴拿马,占领巴拿马运河。在附带方案中,包括了攻占加拿大南部地区、攻占墨西哥城等作战规划。

    明显,肯定有人提出质疑。

    当时,印度总理就提出,规模如此庞大的作战计划,需要至少一千万地面部队,而中国只有大约六百万能够调动的地面部队,不可能完全实现该作战方案,因而提出,应该动用盟军。

    印度总理肯出头,其他国家首脑立即附和。

    中国真的没有能力实现这份作战方案吗?

    答案明显能否定的。

    就算这份作战方案带有很大的政治色彩,以宣扬中国的军现实力为主,可是其可行性非常高,以至能够说还有点保守。

    战略轰炸方面,空军本来就比较保守。

    当时,中国空军的轰炸机总量已经超过两万架。虽然牧浩洋已经削减了轰炸机产量,但是未来半年之内,每个月至少还能获得五百架轰炸机。如果投入所有轰炸机,中国空军能够在一天之内毁灭三座美国的大城市。如此一来,即便按照每作战五天休息一天计算,半年之内也能摧毁美国的所有城市。大文学不仅仅是大城市,而是所有人口在五万以上的城市。另外,还能摧毁百分之八十的小城镇。

    空军把轰炸规模缩小三分之一,不是轰炸机不够,而是弹药不够。

    要知道,除了两万多架轰炸机,空军手里还有四万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其中有将近三万架是dy…2型,而这种大型电动运输机能够方便的改装成大型电动弹药运载与投掷平台,协助轰炸机作战。

    能够说,不考虑战术航空兵,中国空军的打击能力还能提高两倍。

    关键就是,后方的兵工厂能否生产出足够多的弹药。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因为提高弹药产量并不容易。

    五月底,牧浩洋就调整了弹药生产计划,所有重型巡航导弹全部停产,战术巡航导弹的产量也降低了百分之八十,兵工厂开始集中力量生产炸弹,而且主要是价格低廉、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制导炸弹。为了提高炸弹的产量,牧浩洋以至找到戚凯威,从盟军手里获得了上千万根大口径火炮的废旧炮管。要知道,这些炮管能够用来制造炸弹弹体,不但性价比高,性能也非常突出。

    可惜的是,就算无偿获得了一千万根炮管,也只够使用一周。

    除了缺乏制造弹体的材料,或者说制造弹体的速度太慢了,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即**产量跟不上。

    要知道,中国在二零五五年就生产了差不多一亿吨各类**与发射药。

    只是,按照空军的规划,在二零五六年下半年,至少需要一点五亿吨**,而实际产量不会超过六千万吨。

    为了处理这个问题,牧浩洋想尽了办法,以至下令采购氨肥与氮肥。

    原因很简单,这两种肥料都能够拿来制造**。要知道,氨肥与氮肥的全球年产量在二十亿吨以上,而且主要产地是中东与东南亚,因而在中国的盟国手里,肯定有大量积货,不会存在短缺的问题。

    只是,用肥料制成的**,在能力上肯定比不上军用**。

    当时,还有一个问题,即引爆药的生产速度也不满足不了需求。所幸的是,工程师已经改善了电子引信,大幅度提高了产量与可靠性,使其能在绝大部分时候取代引爆药,做为炸弹的单一引信使用。

    能够说,只需弹药的生产速度跟得上的话,只需要半年,中国空军就能炸垮美国。

    可惜的是,各方面的难题都限制了弹药的生产速度,也就让牧浩洋不得不考虑战略轰炸之外的进攻手段。

    结果就是,陆军终究获得了出头的机会。

    从西向东攻占美国的作战方案出自魏成龙之手,只是在庞跃龙的要求下,魏成龙给陆战队留了一个位置。

    当然,魏成龙与庞跃龙合作,不是想与陆战队平分战果,而是他必须跟庞跃龙合作。

    原因就是,陆军的弹药生产系统早就被空军接管,也就是说,之前生产陆军弹药的兵工厂都在为空军服务。在空军的弹药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陆军的肯定愈加没有保证,所以就不得不跟陆战队合作。要知道,陆战队的弹药生产系统是与海军和在一起的,而海军基本上没有大规模作战任务了,而且还有不少的库存弹药,特别是对海打击弹药,所以弹药的采购量不大。结果就是,原本为海军服务的兵工厂,都转而为陆战队服务,生产陆战队所需的各类弹药。

    当时,为陆战队生产弹药的兵工厂大约占了四分之一。

    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是足以保证陆战队的弹药补给绰绰有余了。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

    不拉拢陆战队的话,陆军就别想获得足够的弹药。只有在拉拢陆战队之后,陆军才能获得充足的弹药。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与陆军的主要弹药是通用的。

    明显,就算魏成龙不大愿意,也必须拉拢庞跃龙,不能把陆战队撇到一边。

    至于兵力,根本就不是首要因素。就算队只有六百万能够调动的地面部队,也足以攻占整个美国了。就算占领区扩大之后,需要更多的占领军,中国也不会在此之前让盟**队参加地面战斗。

    当然,在美国东海岸地区登陆,也不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

    现实上,正是陆战队在地面作战中有很大的发言权,所以庞跃龙才提出了在三个月后攻打巴拿马、占领巴拿马运河,然后把舰队转移到北大西洋,在战争的最后一个月,也就是二零五六年底间接攻打华盛顿特区。

    能够说,当时中国在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提出的战争方案不但经得起推敲,还有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