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4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强大的空运力量,足以让蒋博文高枕无忧了。

    当然,中东战场有其特殊性。

    与澳洲战场相比,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战场范畴愈加狭窄,因而战术空运力量比战略空运力量愈加重要。

    现实上,从海湾的港口到叙利亚的前线战场,也就一千多公里。

    在控制了曼德海峡之后,从埃及在红海的港口到西奈半岛前线,只有几百公里。

    明显,战术运输机就能承担全部空运任务了,而战略运输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运送大型装备上。

    正是如此,蒋博文对进攻战术做了调整,主要就是缩小了进攻规模。

    说得间接一点,就是以愈加稠密的空中进攻行动来瓦解敌人的防线,把战略级别的空中突击降低到战役与战术级别。

    能够说,这也是一大创新。

    与澳洲会战相比,蒋博文这次需要重视的只有一个问题:前线指挥。

    提高空中攻击的频次,意味着指挥强度大幅度提高,必须以更高的效率指挥前线部队作战,才能充分发挥出空中突击的战术灵活性,也才能在复杂的战场上抓住机会,而不是被敌人围歼。

    要知道,战术级别的空中突击,每一支突击部队的规模都不是很大。

    按照蒋博文的部署,空中突击也以突击集群为主,每支突击部队的兵力在一千到两千人之间,每次突击行动的目的都非常有限,突击部队的作战行动得限制在较小的范畴之内,以确保不超出部队的作战承受能力。

    为此,蒋博文以至亲身改编了六个巴军装甲师。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算不上创新。

    原因就是,空中突击的本质没有改变,而且作战方式也没有改变,即便是突击的目的也没有改变,都是以越过敌人的防线,间接攻占敌后军事目标为主,并且以此来包围与歼灭聚集在前沿防线上的敌人,迫使敌人在后方设立新的防线,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发动下一轮进攻。

    现实上,这也正是空中突击的精髓,而且是无法防御的根本所在。

    要知道,任何一支部队在进行防御作战的时候,都不可能把兵力平均分摊到所要守卫的整个战场上,必须有重点,也就必然会出现防御空缺,从而给进攻一方留下破绽,最终被进攻一方击败。虽然通过扩大防御纵深,在后方保留足够的防御部队,能够抵抗空中突击,但是绝对不可能取得胜利,因为防御部队只能通过地面机动,而进攻部队则是空中机动,因而防御部队的战场机动能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过进攻部队,也就不可能在局部战场上获得兵力优势。当战线后方落入敌手之后,战线附近的防御部队就将遭到包围,也将因而丧失防御能力。

    在整个大战中,西方同盟集团都没有找到应对空中突击的有效防御手段。

    战后,马歇尔就承认,队首创的空中突击战术,是导致美军在地面战场上迅速战败的主要原因。当时,他为美军在地面战场上迅速战败总结了三个原因。一是中国陆军首先获得地面战平台,而美军晚了两年才开始列装地面战系统。二是中国陆军首先建立起了以空运为主的后勤保障与支援体系,而美军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建立起来。最后就是中国陆军的空中突击进攻战术。

    明显,这…实际上都与空中突击进攻战术有关。

    在中东战场上,美以联军在次遇到了无法避开的难题。

    当时,巴拉姆采用的是全线布防的防御战术,即不管后方还是前线,在所有重要军事据点都部署足够的防御兵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是对付空中突击战术最有效的手段。

    可惜的是,要想让这种防御战术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拥有足够多的兵力。

    要知道,守卫一条战线与守卫一块战场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即便采用大纵深防御战术,守卫战线所需的兵力,也只有守卫战场的十分之一,以至更少。

    能够说,在当时的军事体制下,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组建起足够守卫一块战场的部队。

    要知道,空中突击部队的进攻距离能够达到数千公里,几乎能够横跨一块大陆,而要在整块大陆上部署防御部队,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中东战场比较小,但是美以联军的兵力依然不足以守卫整个战场。

    与大陆战场一样,当队发动进攻的时候,中东战场的结局就没有悬念了。

    当时,连巴拉姆都极为悲观,认为以色列将在年底之前战败,最应该做的不是努力在战场上击败敌人,而是尽快想办法把以色列的一千多万犹太人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不然这场战争将毁灭犹太民族。

    这种悲观情绪,从上到下弥漫笼罩着整个以色列。

    第二百二十九章守无可守

    第二百二十九章守无可守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三十章 重压之下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三十章重压之下

    在所有战线都频传捷报的时候,牧浩洋没有清闲下来。大文学

    二零五五年六月,牧浩洋开始策划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在他看来,这将是太平洋战场上的“终结之战”。

    取胜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夺取夏威夷群岛。

    最初,牧浩洋打算在年内攻打夏威夷群岛,最好安排在年底进行,因为到年底,陆战队基本上腾出手来了。更重要的是,到年底的时候,海军舰队规模将再次膨胀,第四批超级航母将加入作战序列。到时候,中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规模不是十五支、也不是二十三支、而是足足二十七支。到这个时候,美国海军最多只有二十一支航母战斗群,而且配套战舰远少于中国海军。

    现实上,主力舰队规模膨胀,只是海军舰队战斗力增强的因素之一。

    到二零五五年底,海军的“二级舰队”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所谓的“二级舰队”,主要指用民用船只改造的战舰,包括护航航母、火力支援舰、武装护航舰等等。

    到年底的时候,中国海军的护航航母将达到一百二十八艘、火力支援舰将达到三百六十艘、武装护航舰将到达四百多艘。

    虽然这些舰船都没有达到海军的作战标准,但是聚集在一起,绝对是一支谁都不敢小觑的作战力量。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支“二级舰队”,主力舰队就能得到解脱,能够全力进行制海作战。

    能够说,到了年底,中国海军能够毫无悬念的打下夏威夷群岛。

    当时,牧浩洋以至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动用多少陆战队,强大的海空打击能力就能打垮夏威夷群岛上的美军,然后占领群岛东部的某座岛屿,将其开辟成前进基地,成为进军北美大陆的跳板。大文学

    只是,到了六月底,情况发生了转变。

    首先,魏成龙指挥的部队在六月二十二日攻入圣彼得堡,终结了俄罗斯政权,大陆战争宣布结束。虽然战斗还没有结束,溃散的两百多万俄军逃到了北乌拉尔地区,继续与中国陆军**,直到大战结束,还有一些俄军游击队藏在极北地区的大山里面,有的以至到战争结束后十多年还在继续抵抗。但是大规模作战行动已经结束,魏成龙正在向白俄罗斯与乌克兰方向调集兵力。

    不出所料的话,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很快就会屈服。

    紧接着,蒋博文指挥的中东军团在六月二十四日攻入以色列本土,一百多万美以联军在戈兰高地附近被围,最终在七月三日投降,而在此之前,中埃军团在西奈半岛上大胜,围歼了近八十万美以联军。接下来,蒋博文就将指挥中东军团攻打特拉维夫,完成中东战场上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

    明显,以色列**已经无法避免了。

    队在二零五五年上半年,连续在三个主战场上取得战略性胜利,或多或少都有点出人意料。

    当然,看清本质,就应该知道,这绝对不是奇观。

    到六月底,队的运输机群规模已经超过了八万架,其中两万四千架是大型电动运输机、四万八千架是电动战术运输机、另外还有将近一万架战术运输机。如此庞大的运输机群,几乎让队能在任何时间、在任何战场上、以任何方式、击败任何敌人,西方联军不败才是怪事。

    三场严峻战略胜利,足以引发一场全球性的政治地震了。大文学

    六月三十日,法国总统、德国总理与意大利总理在罗马签署联合宣言,宣布“欧洲联邦国”正式成立。在此的前一天,法国、德国与意大利三国议会均批准了由全民公决所通过的建立欧洲联邦国家的法案。

    一天之后,欧洲联邦政府成立,由法国总统担任临时总统。

    按照同一天生效的联邦临时宪法,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之内,将进行全民选举,首先组建联邦议会。欧洲联邦议会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由邦国为主的高层议会,二是通过全民选举产生的基础议会。前者有六十个议席,暂时由法德意各占有二十个,如果今后有其他国家并入欧洲联邦,则重新分配,原则上每一个邦国拥有同样多的议席。后者有三百个议席,按照邦国的人口数量进行分配,如果今后有其他国家并入欧洲联邦,则根据邦国的人口按比例增加议席。在欧洲联邦议会组建之后,将再次进行全民选举,产生表面上的总统,并且由议会推举产生联邦总理,由联邦总理组建联邦政府,并且行使行政权。最后,将从邦国政府推选代表中产生九为联邦最高法官,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联邦最高法院,形式司法权,并且对联邦法律做出注释。在此期间,将由联邦议会的宪法委员会对临时宪法进行修改与完善,推出正式宪法,最终进行第三次全民公决,在获得三分之二多数支持的情况下,正式宪法将成为联邦最高法。

    明显,这是一个较为烦琐的政治过程。

    只是,整个过程只需要两个月就能完成。

    也就是说,在八月底,欧洲联邦的政治架构就将成型,欧洲联邦也将因而成为一个实质性的国家。

    按照法国总统,准确的说是欧洲联邦临时总统在七月一日公布的消息,如果联邦宪法在第一次全民表决中获得通过,欧洲联邦将把九月一日定为国庆节,并且在当天举行全国性庆祝活动。

    能够说,欧洲终究在统一行动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问题是,法德意组成欧洲联邦,几乎把其他欧洲国家都排除在外,不但没有让英国与西班牙这样的亲美国家参与进来,连荷兰、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亲华国家也被排除在外。

    当时,法德意给出的理由,是要尽量简化统一程序。

    现实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德意已经意识到,如果再不出手,恐怕欧洲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统一国家了。要知道,队已经推进到了俄白边境,离欧盟成员国波兰只有一步之遥。其实,中国已经与欧盟“接壤”了,因为队在向圣彼得堡进军的时候,已经推进到了波罗的海三国的边境线上,而这三个国家也是欧盟成员国。也就是说,中国的军事要挟已经变成现实。

    能够说,欧洲拖不起。

    如此一来,法德意就得抛下其他欧洲国家,因为只需有其他欧洲国家参与进来,英国与西班牙等亲美国家就会唱反调,对统一大业形成负面影响,以至会导致欧洲完全分裂成两大阵营。

    当法德意统一之后,也就成为了欧洲的中心。

    好像万有引力一样,这三个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组成的欧洲联邦,足以把周围的小国引进进去。

    七月一日当天,荷兰与奥地利就表示,愿意加入欧洲联邦。

    到八月底,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与卢森堡都先后向欧洲联邦发出照会,提出了加入联邦的请求。

    在进行政治统一的时候,法德意没有忘记做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事情:军事统一。

    七月二日,欧洲联邦国防军总参谋部就在柏林宣布成立,暂时由前德军总参谋长鲁道夫上将担任总参谋长。按照鲁道夫下达的命令,法德意三国国防军将在七月底之前整编成欧洲联邦国防军。

    以法德意三国国防军为基础,欧洲联邦国防军的总兵力高达一百八十万。

    当时,欧洲联邦急于整合国防力量,一是应付来自东面的要挟,终究数百万队在边境线上枕戈待旦,可不是说着玩的事情。虽然中国早就宣布不会入侵中立国家,而且不断在跟欧洲国家进行外交接触,积极拉拢欧洲国家,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气势如虹的队不会像当年的蒙古大军一样越过多瑙河,把欧洲搅个天翻地覆,把刚刚形成的欧洲联邦扼杀在摇篮之中。要知道,中国在千辛万苦击败美国之后,肯定不希望在欧亚大陆的另外一端出现一个能够与之抗衡的强大国家。只需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出现稍微偏差,队就会挥师西进。

    其次,就是向其他欧洲国家施压,或者说让其他欧洲国家认清形势。美国远在大西洋对岸,而且自身难保,任何小国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中,都很难保持**自主的地位,只有加入欧洲联邦,才能获得安全保障,也才能够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之中获得一席之地。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欧洲联邦以至秘密制订了入侵其他欧洲国家的军事计划。

    说白了,到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其他欧洲国家愿意还是不愿意加入欧洲联邦的问题,而是必须加入欧洲联邦,特别是欧洲大陆上的那些小国,如果不加入欧洲联邦,肯定没有生存空间。

    当然,法德意也知道,仅仅三个国家,还不足以组成欧洲联邦。

    在极端情况下,军事手段也是谋求统一的合理选择。

    第二百三十章重压之下

    第二百三十章重压之下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三十一章 是敌是友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三十一章是敌是友

    欧洲联邦横空出世,给中国的冲击也不小。大文学

    当时,中国确实制订了一份入侵欧洲的作战计划,只不过还在战争部的档案柜里,没有交给黄瀚林审批。

    下令制订这份计划的,就是牧浩洋。

    做为军人,牧浩洋的首要任务就是捍卫国家利益,而做为战争部长,牧浩洋就必须考虑大战后的国家利益。

    要知道,在澳洲会战结束之后,已经能够看到胜利的希望了。

    结果就是,五月底,牧浩洋就让周渝生组织了一批参谋军官,秘密制订了入侵欧洲大陆的作战计划。

    当时,这份计划还处于雏形阶段,很多细节部分都没处理,而且也没有陆军参与。

    牧浩洋做这些事,说白了就与法德意最担心的问题有关,即为了防止在战后出现一个强大的西方国家,中国肯定会完全打垮西方同盟集团,并且瓦解西方的同盟基础,让西方保持分裂状态。虽然欧洲国家还没有卷入这场战争,连英国都保持中立,但是一个统一的欧洲肯定是潜在要挟,以至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要挟。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中国都应该阻止欧洲统一,特别是在中国已经掌握了战略优势,坚定的迈向最后胜利的时候,更得盯住欧洲。

    对牧浩洋来说,如果外交手段发挥不了作用,军事手段就是唯一选择。

    以队的战斗力,以及欧洲的状态,占领欧洲大陆绝对不是什么难题,也不存在多大的难度。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在七月初,牧浩洋专程找到返回北京的魏成龙,向他询问了几个与欧洲有关的问题,即能够在多短的时间内征服欧洲大陆、需要为此投入多少兵力、有没有无法处理的难题。当时,魏成龙给出的都是正面答复,如果动用大陆战场上的兵力,能在半年到一年之间征服欧洲大陆,没有无法处理的难题。大文学

    现实上,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牧浩洋开始认真考虑欧洲战略。

    根据周渝生的回忆,在六月底到七月初,牧浩洋以至暂时放下了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

    也就是说,如果有必要,牧浩洋会选择首先攻打欧洲。

    这一点,在中国陆军的部署上也看得出来。

    到了七月初,魏成龙没有从俄罗斯大举撤军,在前线保持了四十个集团军,其中二十个集团军部署在俄罗斯的西部地区,面向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与乌克兰,此外在伏尔加河与乌拉尔地区,还有二十个集团军处于待命状态。也就是说,只需中国高层做出了进军欧洲的决定,中国陆军能投入六十个集团军,首批参战部队就将超过二十个集团军,足以保证迅速击败欧洲联邦国防军。

    能够说,当时的局势紧张到了极点。

    有证据表明,在六月底到七月初,黄瀚林听取了牧浩洋的军事汇报,而且肯定考虑过进军欧洲的问题。

    以至能够说,当时黄瀚林有点动心。

    根据欧洲联邦在战后披露的一些外交资料,在二零五五年七月初,欧洲大陆战争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当时,欧洲联邦领导人没有一个能够睡上个安稳觉。

    队在战场上展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特别是惊人的战略进攻能力。要知道,严格算起来,俄罗斯是在哈萨克斯坦会战之后才显露败像的,而到失败仅仅只有一年半。这期间,队还在太平洋战场与中东战场上取得了严峻胜利,打赢了伊朗战争与东北非洲战争,攻占了马里亚纳群岛与所罗门群岛,并且扫荡了澳洲大陆。如果队没有在这些方向上投入重兵,而是集中兵力攻打俄罗斯,恐怕在二零五四年中期,俄罗斯就战败了。

    毫无疑问,刚刚统一的欧洲联邦在军现实力上根本比不上俄罗斯。大文学

    更重要的是,欧洲联邦没有美国撑腰。

    现实上,就算欧洲联邦与美国结盟,也很难获得美国的援助,因为队肯定会立即发动进攻,等到大批美军到达欧洲大陆时,恐怕柏林、巴黎与罗马已经沦陷了。当然,欧洲联邦也不会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因为美国都是泥菩萨过河,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来保卫欧洲。

    这下,欧洲联邦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跟中国结盟。

    从时间上看,在六月底,即欧洲联邦宣布成立之前,法德意就在积极与中国进行外交接触,并且主动提出结盟。

    只是,在最初阶段,欧洲联邦的策略是拖延。

    说白了,就是尽可能的稳住中国,让中国相信欧洲没有要挟,从而不太重视欧洲,让欧洲有时间完成统一。

    可是,当欧洲联邦问世后,拖延政策就不管用了。

    要知道,不管有多少国家加入欧洲联邦,这个由欧洲人组成的大国,对中国都是一个潜在的要挟。

    只需有要挟,中国就会把欧洲联邦视为敌人。

    真要拖下去的话,中国很快就会得到耐心,而且会为了战后的利益,不惜代价的把欧洲联邦扼杀在摇篮里面。

    不能拖,那就只能向中国摊牌。

    七月二日,法国、德国与意大利驻华大使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了联合照会,或者说是欧洲联邦的外交照会,正式提出,欧洲联邦在与中国结盟的基础之上,继续保持中立,但是为中国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比如允许队过境、向中国开放港口与军事基地、为队提供物资保障等等。

    只是,这份秘密照会没有引起杜小蕾的兴趣。

    有趣的是,在此前一天,杜小蕾与牧浩洋商讨过欧洲局势,因而应该非常清楚军方的态度。

    从这个方面来看,杜小蕾的冷淡态度,肯定遭到了牧浩洋的影响。

    当然,就算没有遭到牧浩洋的影响,做为外交家,杜小蕾也非常清楚,保持冷淡态度才能探得欧洲联邦的底牌。

    现实上,这也确实产生了效果。

    七月三日,欧洲联邦临时总统亲身跟黄瀚林通了热线电话,提出派遣总统特使,跟中国全权商讨结盟的事情。

    结果,黄瀚林的态度也很冷淡。

    很明显,问题出在欧洲联邦提出的结盟条件上。

    如果欧洲联邦不参战,与中国结盟干嘛?

    黄瀚林早就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向全世界的所有国家保证,中国不会在战争期间入侵中立国,也不会主动要求中立国做破坏中立的事情,比如向中国提供军事基地,因而欧洲保持中立,就能得到安全保障。至于欧洲提供的那些好处,对中国来说意义不大,因为中国还没有考虑把战线推进到大西洋上去。现实上,就算队推进到了大西洋东岸,也不一定要依靠欧洲,在北非西部地区照样能够获得港口与军事基地,而且跟摩洛哥等国打交道,明显比跟欧洲联邦结盟好得多。

    结果,中国的冷淡态度,差点使欧洲联邦瓦解。

    当时,法国与德国主张参战,认为只有参战才能保证欧洲联邦在战后获得足够高的国际地位,意大利却反对参战,认为跟中国结盟就足够了,没有必要为了这场与欧洲没有间接关系的战争流血牺牲。

    问题是,意大利的立场根本无法实现。

    中国的态度,让法国与德国当局相信,中国正在准备入侵欧洲,而欧洲联邦国防军肯定打不过队,不参战就等于灭亡。

    最终,意大利做出了让步,或者说认识到了局势的紧迫性。

    七月七日,欧洲联邦总统特使秘密到达北京,正式向黄瀚林提出,欧洲联邦将在完成统一之后参战,只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只有在邦国超过十个的情况下,欧洲联邦才算真正完成了统一。

    让欧洲联邦特使没有想到的是,黄瀚林提出了一个建议。

    这条建议就是:法德意以武力完成统一,中国愿意为此提供协助,比如出兵协助欧洲联邦国防军作战。

    毫无疑问,这把欧洲联邦特使吓得不轻。

    问题是,欧洲联邦能够拒绝中国的协助吗?

    在第二天的会晤中,欧洲联邦特使首先感激中国支持欧洲统一大业,表示欧洲联邦政府会考虑中国提出的建议,只是希望中国能够给予欧洲联邦更多的时间,以便争取到更多的邦国。

    黄瀚林没有咄咄逼人,表示能够耐心等待,但是不会不断等下去。

    到了第三次会晤,黄瀚林才正式提出,二零五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是最后期限,因为中国计划在二零五六年结束这场战争,因而不可能拖到二零五六年才与欧洲联邦结盟,必须在此之前处理好这件事情。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向欧洲联邦下达的最后通牒。

    随后,黄瀚林让魏成龙从俄罗斯撤出了二十个集团军,并且让部署在俄罗斯西部地区的部队后撤两百公里。

    能够说,这是中国在表达诚意。

    当然,这并不表示中国与欧洲联邦的问题就处理了。

    七月十日,黄瀚林就正式指示牧浩洋,着手制订进军欧洲大陆的作战计划,并且在年底之前完成。

    说白了,皮球踢到了欧洲联邦脚下,何去何从将由欧洲联邦决定。

    问题是,这个安排,却难住了牧浩洋。

    第二百三十一章是敌是友

    第二百三十一章是敌是友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三十二章晚打不如早打

    虽然得到元首的指示,让牧浩洋在对欧问题上有了较为明确的目的,但是却打乱了他的战略计划,因为他准备在年底攻打夏威夷群岛如果与欧洲联邦的谈判破裂,那么在年底就得进军欧洲大陆。大文学

    问题就在这里。

    从军事上讲,进军欧洲大军的任务,与海军没有多大关系,可是海军肯定不能错过这场好戏,总得意思一下,比如派遣一支舰队进海,实现进军大西洋的梦想,在欧洲战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此一来,海军能够用在太平洋上的兵力就将减少。

    虽然到年底的时候,中国海军的兵力优势将较为明显,但是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在两条战线上作战的地步。如果派遣六支航母战斗群去地中海,那么在太平洋上,中国海军主力舰队就没有优势了。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要么提前、要么延迟。

    显然,延迟不是理想选择。

    虽然黄瀚林没有明确提出必须在二零五六年结束战争,但是牧浩洋却知道,肯定有希望在二零五六年结束战争,而且越早结束战争,好处就越大。另外,在战争部长的位置上,牧浩洋能够掌握很多连杜小蕾都不清楚的资料,因此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这场战争对国家造成的影响。

    从经济上看,中国在二零五五年的战争开支将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高的比例,也是在国内经济秩序基本上维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比例。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在二零五五年把百分之六十的产出都用在了战争上。

    这就意味着,国内劳动者在付出了艰辛劳动之后,只能获得百分之四十的劳动成果。大文学

    如果在和平时期,国民经济早就崩溃了。

    即便在战争时期,这种状况也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通过从同盟集团中获取利益,中国早就爆发经济危机了。当然,能够维持如此高的战争开支,也与社会生产效率有很大的关系。

    说得简单一点,即便只能分享百分之四十的劳动成果,中国公民也能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受战争影响微乎其微。比如当时中国基本上没有对粮食、药品等生活物资进行管制,只制订了一个较为宽松的限购政策,规定以家庭为单位,成年人每月限制够五十公斤粮食、二十公斤肉类、十公斤鱼类、十公斤禽蛋、二十五公斤蔬菜、五公斤食用油,并且严厉打击市场投机倒把行为,故意炒作生活物资物价、金额超过一百万元的为严重刑事犯罪,最高可以判处无期徒刑。事实上,如此宽松的限购政策,使任何炒作物价的行为都不可能得逞,因为即便参与高强度的社会劳动,一个成年人一个月也消耗不了如此多的食物。要知道,如果折算成粮食的话,相当于人均年消费两千公斤,而在战前,中国的人均粮食年消费量也不到两千公斤。

    从某种意义上讲,稳定的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