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3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面积上看,旺乌努岛是冲绳岛的两倍多,而且外形比较规整,最宽与最长都在四十公里左右。也就是说,集中部署末段防御系统的话,不足以掩护整座岛屿,只能把末段防御系统部署在重要地点附近。

    司马文正的部署方式没有错,在战斗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他忽视了对兵营的保护力度。当时,部署在兵营附近的是八套第一代末段防御系统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司马文正这么部署,最主要的原因是送上岸的小型聚变供电系统总共只有四套,因而只能通过电缆向部署在兵营的末段防御系统供电,而第一代的电能消耗只有第二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受电力供应影响,只能在兵营附近部署第一代末段防御系统。

    突破舰队防空网的一百五十枚重型巡航导弹中,只有不到五十枚突破了陆战队的战区防空系统。

    当时,只有六枚重型巡航导弹飞向兵营,其中五枚被击落。

    可是,就是没有被击落的那一枚,击中了兵营西北角的士兵餐厅,而当时餐厅里至少有八百多名军人正在用餐,还有上千名军人在附近。这枚导弹,间接夺走了六百四十七名官兵的性命,还导致八百多人受伤。

    现实上,这也是美军收获的唯一的战果。

    当时,其他重型巡航导弹均被末段防御系统击落,只有一枚导弹的残体落在了岛屿西北的港口里面,恰巧砸中了一艘驳船。幸运的是,驳船上的四名水手都活了下来,只有一人受了轻伤。

    收到兵营被炸的消息后,司马文正一下就呆住了。

    拿到官兵伤亡演讲,他更是悔恨不已。后来,陆战队在兵营西北角,也就是导弹爆炸点附近建了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负责修建纪念碑的,正是司马文正中将。当时,陆战队里没有人知道,司马文正中将的两个儿子都在这份阵亡名单中。只是,他早已离婚,两个孩子都判给了前妻,而且用的是前妻的姓。

    美军的这次反击,间接导致了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国空军对澳大利亚的战略大轰炸。

    在这场轰炸中,中国空军出动了一千八百架战略轰炸机,一次性投下了两万多枚射程超过一千公里的巡航导弹,攻击了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所有人口在五万以上的城镇,导致十多万澳大利亚平民伤亡。

    也正是这场轰炸,在澳大利亚引发了新一轮反战浪潮。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美军的大规模空中反击过去后,也基本上丧失了反击的能力,短期内再也难以对旺乌努岛上的陆战队形成间接要挟。

    第一百六十六章百密一疏

    第一百六十六章百密一疏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一百六十七章 无所不用其极

    第一百六十七章无所不用其极

    陆战队在旺乌努岛站稳脚跟之后,才算正式拉开了血战所罗门群岛的帷幕。大文学

    接下来的一年多里,交战双方为了控制这座群岛,几乎无所不用其极,而且谁都不肯退让半步。

    按照牧浩洋的部署,陆战队没有急于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

    从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在二零五三年底,陆战队以至没有制定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作战计划。主要原因就是,陆战队当时只能凑齐四个师的兵力,要到二零五四年中期,才能获得新编陆战师。虽然庞跃龙在制订计划的时候提出间接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但是被牧浩洋否决了。随后庞跃龙也不再坚持,主要是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让他意识到,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绝对不是件易事。

    在没有必要立即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情况下,旺乌努岛成为陆战队的立脚点。

    十一月三十一日,在万事准备妥当的情况下,陆战队配合舰队,对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美军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炮击。

    在这场长达一整天的炮击中,陆战队动用了四百门电磁炮,投射炮弹十二万枚,平均每个小时投射五千枚,在舰载侦察机、大型无人侦察机、岸基侦察机的指导下,对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美军进行了无规律的炮火打击。只是,真正的主角不是陆战队,也不是舰队,更不是舰载航空兵,而是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的战略轰炸机。当天,中国空军至少动用了一百二十架战略轰炸机,投下了两百多枚被称为“地下工事终结者”的超级钻地炸弹,重点打击了美军的地下防御工事。

    这种炸弹重达十二吨,由陆军报废的大口径火炮身管做弹体,采用三极串联战斗部,主战斗部装填了一百五十公斤烈性**,由智能引信起爆,能够钻透一百二十米厚的土层、或者四十米厚的混凝土、或者二十五米厚的花岗岩,一枚炸弹就能摧毁容积超过十万立方米的地下工事。

    能够说,这是当时世界上能力最大的钻地炸弹。

    只是,实战证明,对付美军最坚固的地下防御工事,这种炸弹依然有点力不从心。

    后来,队又研制了两种特地对付地下工事的炸弹,一种是重达二十吨的“掩体毁灭者”,一种是重达十六吨的“开罐器”。前者依然是钻地炸弹,即通过增强弹体的强度与前置战斗部的能力,来增加钻地深度。后者则算不上是钻地炸弹,而是用来破坏地下掩体顶部加强结构的炸弹。实战证明,把这两种炸弹结合起来使用,基本上能够对付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地下掩体。主要就是,先用“开罐器”抛掉地下掩体上方的土层、岩层与钢筋混凝土加固层,再使用“掩体毁灭者”进行终极打击。如果一枚“开罐器”还通不过,能够反复使用几枚来摧毁地下掩体的加固层。

    当然,能够使用这些巨型炸弹的,不仅仅是战略轰炸机。

    后来,空军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投弹方式,即用载重能力超群的大型电动运输机从尾部舱门把炸弹抛出去。

    只是,这两种炸弹问世的时候,所罗门群岛战役已经快要结束了。

    打到这个地步,美军除了想方设法守住所罗门群岛之外,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要知道,在澳大利亚的民间反战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的情况下,美国没有退路,只能不惜代价的守卫所罗门群岛。如果所罗门群岛迅速沦陷,澳大利亚肯定会反水,至少会单方面退出战争。

    结果就是,美军只能无所不用其极。

    十一月三十日,弗伦奇就签署了太平洋舰队的总动员令,命令所有部队参与所罗门群岛保卫战。

    当然,这只有宣传效果。

    别的不说,当时弗伦奇就没有动用已经回归的第五舰队,并且顶住了白宫的压力,坚定不肯派第五舰队出战。大文学

    必须承认,弗伦奇非常理智。

    以当时的情况,他真把第五舰队派出去的话,结果不会比第三舰队好多少,肯定会被中国舰队全歼。

    要知道,中国海军的第一舰队不断没有进入珊瑚海,就是在等待美军第五舰队。

    只是,弗伦奇也就只有这点能力了,除了保全第五舰队之外,他把能够调集到的所有战舰都派了过去。

    当时,美军最主要的舰艇,就是数量众多的攻击核潜艇。

    到二零五三年底,美国海军攻击核潜艇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一百六十四艘,在太平洋舰队里面有一百二十艘。这些潜艇中,至少有三分之二能够出海作战,另外三分之一要么在港口里维护,要么在返航途中。

    也就是说,美军能够动用的战略核潜艇多达八十艘。

    要知道,大战迸发前,美军拥有的战略核潜艇总共还不到八十艘。

    这些潜艇中,有二十艘被派往澳大利亚,在珊瑚海与塔斯曼海活动,主要用来对付南下的中国潜艇。

    其余六十艘,全部被弗伦奇派往西太平洋。

    按照弗伦奇的部署,这些潜艇只一个任务:伏击前往所罗门群岛的船队与舰队,阻止中国海军向前线增兵。

    能够说,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策略。

    到达旺乌努岛的陆战队只有四个师,不足以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因而中国陆战队要想继续进军,就得增派作战部队。即便中国陆战队不打算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而是以火力打击的方式压制该岛上的美军,也得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特别是弹药,后勤补给的压力不会小到哪里去。

    只需切断了海上航线,旺乌努岛上的中国陆战队就不足为惧。

    只是,仅靠潜艇,明显不可能完全切断海上航线。

    为此,弗伦奇开始在威克岛做手脚,在这里部署了数十架反潜巡查机,用来监视从马里亚纳群岛到所罗门群岛的航线,主要是监视南下的运输船队,为潜艇提供战场消息,协助潜艇作战。

    当时,弗伦奇还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地区部署了一百多架反潜巡查机,并且让这些巡查机冒险从巴布亚新几内亚北上,在密克罗尼西亚南面、以及菲律宾海巡查,搜索从琉球群岛前往所罗门群岛的运输船队。这些巡查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至少有六支船队遭到潜艇伏击与之有关。只是在这个方向上,美军巡查机必须面对中国战斗机的拦截,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到所罗门群岛战役结束的时候,美军在这个方向上丧失了近两百架巡查机,以及大约一千八百名机组成员。当时,美军把前往密克罗尼西亚与菲律宾海搜索运输船队的行动称为“死亡任务”,就是因为出动的巡查机中,有四成无法返回基地,而且被击落的飞行员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打破交战是弗伦奇的一个办法,但不是全部办法。

    到年底,聚集在澳大利亚的舰艇已经超过了八百艘,大部分都是小型舰艇,特别是导弹艇与水翼艇。后来,美军还利用澳大利亚的造船厂,大批量生产速度在六十节以上的新式水翼导弹艇。

    这些小型舰艇对登陆舰队、运输船队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要挟。

    从某种意义上,其形成的丧失超过了美军其他作战部队。特别是在夜间,这些由玻璃钢等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小型舰艇很难被雷达发觉、也难以被肉眼看到,往往能够出其不意的发动袭击。大文学后来,美军还研制出了由燃料电池驱动的高速导弹艇,就更难以被探测到了,因为这种导弹艇没有明显的红外辐射特征,也就不容易被红外设备探测到,而在夜战中,红外夜视仪是最主要的探测设备。

    针对美军的导弹艇突击,中国海军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

    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由驱逐舰组成编队扩大巡查范畴,而且为驱逐舰配备特地用来对付小型舰艇的武器与弹药。最有效的武器,就是七十毫米电磁速射炮,所需要做的,只是为电磁炮提供高爆弹。

    实战证明,稠密的弹雨在对付小型舰艇时同样有效。

    除了被动防御,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主动进攻,打击美军舰艇所在的港口。

    从二零五四年四月份开始,在轰炸机群规模扩大之后,中国空军就开始重点轰炸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港口,还数次从马里亚纳群岛出动轰炸机,长途奔袭新西兰,轰炸了惠灵顿等地的港口。

    当然,袭击运输船队,也是打击美军的有效手段。

    “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大批量服役之后,就集中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动,伏击美澳航线上的运输船队。为了支持潜艇作战,陆战队还随后攻占了新乔治亚岛,并且在这里修建了三座特地供远程巡查机使用的机场。此外,海军在二零五四年,用大型电动运输机改装了航程超过两万公里的远程巡查机,特地用在太平洋战场上,执行搜索美国船队、协助潜艇作战的任务。为了掩护这些远程巡查机,海军还在J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作战半径达到三千公里的J。

    总而言之,双方都在想方设法的压垮对手。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的最后一个月,另外一场重头戏开始了。

    第一百六十七章无所不用其极

    第一百六十七章无所不用其极

    第一百六十七章无所不用其极

    陆战队在旺乌努岛站稳脚跟之后,才算正式拉开了血战所罗门群岛的帷幕。

    接下来的一年多里,交战双方为了控制这座群岛,几乎无所不用其极,而且谁都不肯退让半步。

    按照牧浩洋的部署,陆战队没有急于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

    从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在二零五三年底,陆战队以至没有制定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作战计划。主要原因就是,陆战队当时只能凑齐四个师的兵力,要到二零五四年中期,才能获得新编陆战师。虽然庞跃龙在制订计划的时候提出间接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但是被牧浩洋否决了。随后庞跃龙也不再坚持,主要是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让他意识到,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绝对不是件易事。

    在没有必要立即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情况下,旺乌努岛成为陆战队的立脚点。

    十一月三十一日,在万事准备妥当的情况下,陆战队配合舰队,对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美军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炮击。

    在这场长达一整天的炮击中,陆战队动用了四百门电磁炮,投射炮弹十二万枚,平均每个小时投射五千枚,在舰载侦察机、大型无人侦察机、岸基侦察机的指导下,对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美军进行了无规律的炮火打击。只是,真正的主角不是陆战队,也不是舰队,更不是舰载航空兵,而是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的战略轰炸机。当天,中国空军至少动用了一百二十架战略轰炸机,投下了两百多枚被称为“地下工事终结者”的超级钻地炸弹,重点打击了美军的地下防御工事。

    这种炸弹重达十二吨,由陆军报废的大口径火炮身管做弹体,采用三极串联战斗部,主战斗部装填了一百五十公斤烈性**,由智能引信起爆,能够钻透一百二十米厚的土层、或者四十米厚的混凝土、或者二十五米厚的花岗岩,一枚炸弹就能摧毁容积超过十万立方米的地下工事。

    能够说,这是当时世界上能力最大的钻地炸弹。

    只是,实战证明,对付美军最坚固的地下防御工事,这种炸弹依然有点力不从心。

    后来,队又研制了两种特地对付地下工事的炸弹,一种是重达二十吨的“掩体毁灭者”,一种是重达十六吨的“开罐器”。前者依然是钻地炸弹,即通过增强弹体的强度与前置战斗部的能力,来增加钻地深度。后者则算不上是钻地炸弹,而是用来破坏地下掩体顶部加强结构的炸弹。实战证明,把这两种炸弹结合起来使用,基本上能够对付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地下掩体。主要就是,先用“开罐器”抛掉地下掩体上方的土层、岩层与钢筋混凝土加固层,再使用“掩体毁灭者”进行终极打击。如果一枚“开罐器”还通不过,能够反复使用几枚来摧毁地下掩体的加固层。

    当然,能够使用这些巨型炸弹的,不仅仅是战略轰炸机。

    后来,空军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投弹方式,即用载重能力超群的大型电动运输机从尾部舱门把炸弹抛出去。

    只是,这两种炸弹问世的时候,所罗门群岛战役已经快要结束了。

    打到这个地步,美军除了想方设法守住所罗门群岛之外,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要知道,在澳大利亚的民间反战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的情况下,美国没有退路,只能不惜代价的守卫所罗门群岛。如果所罗门群岛迅速沦陷,澳大利亚肯定会反水,至少会单方面退出战争。

    结果就是,美军只能无所不用其极。

    十一月三十日,弗伦奇就签署了太平洋舰队的总动员令,命令所有部队参与所罗门群岛保卫战。

    当然,这只有宣传效果。

    别的不说,当时弗伦奇就没有动用已经回归的第五舰队,并且顶住了白宫的压力,坚定不肯派第五舰队出战。

    必须承认,弗伦奇非常理智。

    以当时的情况,他真把第五舰队派出去的话,结果不会比第三舰队好多少,肯定会被中国舰队全歼。

    要知道,中国海军的第一舰队不断没有进入珊瑚海,就是在等待美军第五舰队。

    只是,弗伦奇也就只有这点能力了,除了保全第五舰队之外,他把能够调集到的所有战舰都派了过去。

    当时,美军最主要的舰艇,就是数量众多的攻击核潜艇。

    到二零五三年底,美国海军攻击核潜艇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一百六十四艘,在太平洋舰队里面有一百二十艘。这些潜艇中,至少有三分之二能够出海作战,另外三分之一要么在港口里维护,要么在返航途中。

    也就是说,美军能够动用的战略核潜艇多达八十艘。

    要知道,大战迸发前,美军拥有的战略核潜艇总共还不到八十艘。

    这些潜艇中,有二十艘被派往澳大利亚,在珊瑚海与塔斯曼海活动,主要用来对付南下的中国潜艇。

    其余六十艘,全部被弗伦奇派往西太平洋。

    按照弗伦奇的部署,这些潜艇只一个任务:伏击前往所罗门群岛的船队与舰队,阻止中国海军向前线增兵。

    能够说,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策略。

    到达旺乌努岛的陆战队只有四个师,不足以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因而中国陆战队要想继续进军,就得增派作战部队。即便中国陆战队不打算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而是以火力打击的方式压制该岛上的美军,也得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特别是弹药,后勤补给的压力不会小到哪里去。

    只需切断了海上航线,旺乌努岛上的中国陆战队就不足为惧。

    只是,仅靠潜艇,明显不可能完全切断海上航线。

    为此,弗伦奇开始在威克岛做手脚,在这里部署了数十架反潜巡查机,用来监视从马里亚纳群岛到所罗门群岛的航线,主要是监视南下的运输船队,为潜艇提供战场消息,协助潜艇作战。

    当时,弗伦奇还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地区部署了一百多架反潜巡查机,并且让这些巡查机冒险从巴布亚新几内亚北上,在密克罗尼西亚南面、以及菲律宾海巡查,搜索从琉球群岛前往所罗门群岛的运输船队。这些巡查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至少有六支船队遭到潜艇伏击与之有关。只是在这个方向上,美军巡查机必须面对中国战斗机的拦截,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到所罗门群岛战役结束的时候,美军在这个方向上丧失了近两百架巡查机,以及大约一千八百名机组成员。当时,美军把前往密克罗尼西亚与菲律宾海搜索运输船队的行动称为“死亡任务”,就是因为出动的巡查机中,有四成无法返回基地,而且被击落的飞行员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打破交战是弗伦奇的一个办法,但不是全部办法。

    到年底,聚集在澳大利亚的舰艇已经超过了八百艘,大部分都是小型舰艇,特别是导弹艇与水翼艇。后来,美军还利用澳大利亚的造船厂,大批量生产速度在六十节以上的新式水翼导弹艇。

    这些小型舰艇对登陆舰队、运输船队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要挟。

    从某种意义上,其形成的丧失超过了美军其他作战部队。特别是在夜间,这些由玻璃钢等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小型舰艇很难被雷达发觉、也难以被肉眼看到,往往能够出其不意的发动袭击。后来,美军还研制出了由燃料电池驱动的高速导弹艇,就更难以被探测到了,因为这种导弹艇没有明显的红外辐射特征,也就不容易被红外设备探测到,而在夜战中,红外夜视仪是最主要的探测设备。

    针对美军的导弹艇突击,中国海军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

    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由驱逐舰组成编队扩大巡查范畴,而且为驱逐舰配备特地用来对付小型舰艇的武器与弹药。最有效的武器,就是七十毫米电磁速射炮,所需要做的,只是为电磁炮提供高爆弹。

    实战证明,稠密的弹雨在对付小型舰艇时同样有效。

    除了被动防御,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主动进攻,打击美军舰艇所在的港口。

    从二零五四年四月份开始,在轰炸机群规模扩大之后,中国空军就开始重点轰炸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港口,还数次从马里亚纳群岛出动轰炸机,长途奔袭新西兰,轰炸了惠灵顿等地的港口。

    当然,袭击运输船队,也是打击美军的有效手段。

    “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大批量服役之后,就集中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动,伏击美澳航线上的运输船队。为了支持潜艇作战,陆战队还随后攻占了新乔治亚岛,并且在这里修建了三座特地供远程巡查机使用的机场。此外,海军在二零五四年,用大型电动运输机改装了航程超过两万公里的远程巡查机,特地用在太平洋战场上,执行搜索美国船队、协助潜艇作战的任务。为了掩护这些远程巡查机,海军还在J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作战半径达到三千公里的J。

    总而言之,双方都在想方设法的压垮对手。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的最后一个月,另外一场重头戏开始了。

    第一百六十七章无所不用其极

    第一百六十七章无所不用其极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一百六十八章 暴风雪

    第一百六十八章暴风雪

    戚凯威的大陆进攻行动原本计划在十一月底开始,只是受天气因素影响,被迫推迟到了十二月初。大文学

    十一月下旬,欧亚大陆遭遇了自全球自然灾害之后,规模最大的一场暴风雪。

    这场暴风雪东起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西到东欧的波兰,覆盖了欧亚大陆北部地区,从十一月二十六日开始,不断持续到十二月二日。在这七天内,局部地区的降雪量超过了五百毫米。有的地方,一夜之间的积雪深度就超过了一米。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新西伯利亚的降雪量更是达到了创历史记录的四百七十毫米。仅仅一个晚上,这座被战火完全摧毁了的城市就被大雪淹没了。

    伴随着暴风雪到来的是急剧降温。

    十一月二十六日,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的温度就骤降了十七度,夜间最低温度为零下四十二摄氏度。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位于图拉北郊的一座气象站测得了除全球自然灾害期间,有气温记录以来的最低温度:零下八十四摄氏度,而当天受暴风雪影响的其他地区的最低气温都在零下四十度以下。

    这是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往常在这个时候,俄罗斯的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即便是最低气温也只有零下四十度。

    恶劣的天气,带来了非常严峻的问题。

    当时,中国陆军的寒带冬季作战服是针对零下四十度的气温设想的,而极限使用温度也只有零下六十度。在气温低于零下四十度的时候,寒带冬季作战服的保暖效果就会降低,导致官兵不适。

    结果就是,在严寒中,官兵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气温比较高的室内。

    现实上,就算处理了被服问题,大部分主战装备也无法在如此低的气温下正常使用,因为地面站平台的设想指标是在零下四十度以上,只有极少数极地型能在零下八十度的环境下正常运转。

    明显,中国陆军不可能为二十个集团军全部装备极地型地面战平台。

    当时,只有执行侦察任务的部队获得了极地型地面战平台,其他部队装备的都是普通的地面战平台。

    这还不仅仅是地面战平台的问题。

    在暴风雪的影响下,铁路肯定得停运。

    虽然利用风暴间隙,能够让运输机起降,但是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极限使用气温也只有零下四十度。

    也就是说,气温再低的话,大型电动运输机就得停飞。

    相对而言,队的处境还是非常好的。即便不能长期呆在室外,也至少有一间温暖舒适的卧室,而且大部分活动能在室内进行。更重要的是,电能供应不是问题,能够确保空调与供暖设备正常工作。

    在战线对面,美俄联军的处境就没有这么理想了。

    俄军自不必多说,因为扩军的速度太快,后方生产又跟不上,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俄军官兵没有领到冬季作战服装,穿的还是秋季作战服装,只能在里面加上一件羽绒服,有的以至只有棉服。

    更要命的是,在如此恶劣的气象环境下,俄军还得应付神出鬼没的中国侦察兵。

    当时,获得了极地型地面战平台的侦察部队没有闲着,几乎每天都要出动,侦察只是次要任务,主要就是骚扰美俄联军。

    结果就是,驻守一线的俄军军官用枪逼着士兵去冰天雪地里放哨。

    很多时候,清晨去换岗的俄军士兵发觉,在夜间执勤的岗哨已经被冻成冰棍了。大批俄军官兵,就这么被冻死在了哨卡上。

    到了最冷的十一月二十九日,俄军在室内也不安全。大文学

    当时,俄军以至没有足够的燃料用来取暖。

    为了应付严寒,俄军开始焚烧一切能烧的东西,包括搭建营房的木板、铺设在泥泞路面上的毛毡、以至是牲畜的粪便。

    结果就是,很多困在房间里的俄军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这场暴风雪,至少夺走了十五万俄军官兵的生命。

    现实上,美军的处境也不容乐观。

    虽然得益于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而且早就有所准备,美军为每一名官兵配发了两套冬季作战服,但是其设想指标也太低,无法低于酷寒。所幸的是,美军部署在战线后方,不用冒着风雪去站岗放哨,而在营地附近放哨的哨兵,每两个小时就轮换一次,被冻死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只是,美军也遇到了难题,即电力供应不足。

    当时,美军还没有小型聚变供电设备,主要依靠燃油发动机供电,或者间接从俄罗斯的国家电网获取电能。

    明显,这无法满足所有取暖设备的电力需求。

    结果就是,美军开始用油炉来取暖,大量宝贵的作战用燃油被用掉了。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在这一周里,近六十万美军官兵烧掉了一百二十万吨燃油,还有六十万吨燃油“借”给了俄军。

    要知道,向乌拉尔前线运送一百八十万吨燃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即便如此,在暴风雪过去之后,仍然有百分之四十的美军官兵染上了肺炎,俄军的患病率更高。

    现实上,队里也有不少官兵染上肺炎,只是比例低得多。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队的营地里有完善的供暖设备与通风设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