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3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正是如此,牧浩洋认为中国海军要到二零五四年底,才有机会获得战略优势。

    当然,这是非常乐观的估计,因为美国也会以同样的速度、以至是更快的速度建造大型战舰。

    十二月上旬,牧浩洋在战争部长位置上,签署的第一份部长令就是扩大“泰山”级航母的建造规模。大文学

    按照他签署的命令大主要造船厂除了在年内开工建造八艘“泰山”级之外,还要在二零五三年三月底之前开工建造四艘,并且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之前,完成四座新增大型船台的建设工程,争取在二零五三年九月底开工建造四艘超级航母,最终目标是在二零五三年底把能够建造超级航母的大型船台增加到二十座,在二零五四年底达到三十六座,使超级航母大批量建造。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雄伟,但是又非常难以实现的目的。

    别的不说,大连造船厂、青岛造船厂、江南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就算扩建,也最多只能建设二十座大型船台。如果要继续扩大超级航母的建造数量,就得开辟新的造船厂,或者提高其他造船厂的建造能力,而这就绝对不是一年、以至两年就能完成的工作,保守估计至少需要三年。

    明显,牧浩洋的这道部长令,像是在拔苗助长。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也与紧迫形势有关。此后不久,牧浩洋就认识到了他所下达的部长令根本不可能完成,即便造船厂能够修建足够多的船台,配套工业设备也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造船需求。

    结果就是,到二零五三年初,牧浩洋修改了这道命令。

    按照他重新做的规划大造船厂的主要任务不是扩大造船规模,而是通过改进建造技术缩短船台周期。如果能把超级航母的船台周期缩短到一年之内,就算只有十六座大型船台也足够了。

    现实上,到战争结束的时候,中国也就只有十六座大型船台在建造超级航母。

    当然,海军要建造的不仅仅是航母。

    客观的讲,如果中国海军把重点放在航母上,肯定无法在二零五四年底超越美国,因为美国有着规模愈加庞大的航母建造计划,而且在战争迸发的时候,美国就拥有比中国更强的航母建造实力。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在大战迸发时,第二批三艘“美国”级航母已经下水,估计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完成舾装,第三批六艘“美国”级与第四批六艘“美国”级将分别在二零五三年年初与年底下水。随后,美国将建造一种愈加庞大的航母,而且很有可能在二零五三年下半年开工,在二零五五年下半年服役。如此一来,就算牧浩洋在二零五二年底下达的部长令能够实现,到二零五四年底,美国海军依然拥有二十四艘航母,而中国海军最多只有十六艘航母。即便到了二零五五年底,美国海军的航母将达到三十六艘、其中十二艘将是新式超级航母,中国海军最多只有三十二艘航母、而且没有一艘是新式超级航母,双方舰队规模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还扩大了。乐观估计的话,最快要到二零五六年底,中国海军才能在舰队规模上追上美国。

    当然,这些评估,没有考虑到战斗消耗。

    如果把战斗消耗算上去,而且中国海军继续保持之前的战绩,在二零五五年间,就有可能与美国海军持平。

    问题是,谁能保证中国海军将常胜不败?

    要知道,就算牧浩洋返回舰队,也只能指挥一支舰队作战,而随着舰队规模扩大,中国海军肯定不止一支舰队。

    能够说,在做最坏打算的情况下,中国海军必须另辟蹊径,开辟新的竞争领域。

    毫无疑问,必须是对中国有利的竞争领域。

    当时,正好有一个选择摆在牧浩洋面前,即提高护航战舰在未来海战中的地位,充分利用护航战舰的价值。

    为了搞清楚护航战舰的价值,牧浩洋在十二月底秘密组织了一次演习。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这次演习的主要目的就是验证新式末段拦截系统对反舰导弹、反舰制导炸弹与大口径电磁炮炮弹的拦截能力。演习结果证明,口径为七十毫米的电磁速射炮能够有效拦截所有类型的反舰导弹、一千公斤级反舰制导炸弹。在适当改进之后,还能拦截两千公斤级反舰制导炸弹,只是效率并不高。要想对付两千公斤级反舰制导炸弹,电磁速射炮的口径必须提高到一百毫米。演习还证明了一个结果,七十毫米电磁速射炮对大口径电磁炮弹没有拦截能力,即便把口径增加到一百毫米,也只能应付低密度炮击,在高强度炮击中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这次演习的结果十分重要,因为间接影响到了中国海军的造舰计划。

    演习结束一周后,也就是二零五三年一月四日,牧浩洋签署了第二份部长令,批准了另外八艘“黑龙江”级大型综合战舰的建造合同,并且要求各大造船厂在三个月内提交新式大型综合战舰的设想草案,争取在二零五三年下半年敲定建造方案,在二零五四年底之前建成服役。

    随后,中国海军对航母战斗群进行了调整。

    在第二批八艘“黑龙江”级大型综合战舰服役后,每支航母战斗群里的大型综合战舰增加到了四艘,而不是最初的两艘、也不是最初规划的三艘。更重要的是,这四艘大型综合战舰中,两艘为防空配制、两艘为打击配制。

    同时进行的,还有新一代大口径电磁炮、以及远程电磁炮炮弹的研制工作。

    结果就是,到二零五三年三月底,中国海军就接收了第一批射程高达一千二百公里的远程电磁炮炮弹。

    相对而言,建造大型综合战舰要比建造超级航母容易得多。

    当时,中国有八家造船厂能建造大型综合战舰,船台总量超过三十座,而且建造周期只有一年半。

    也正是如此,中国海军的基本战术肯定要进行调整。

    第七十九章另辟蹊径

    第七十九章另辟蹊径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八十章 转变

    第八十章转变

    虽然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中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兵有着惊人表现,引起了众多国家高度关注,比如法国代表就在十二月中旬秘密来到中国,希望中国能够出售j…31/j的生产技术,以至把此当成支持中国的基本条件。大文学但是牧浩洋却有着迥然不同的看法,因为这场海战,暴显露了舰载航空兵的致命问题,即在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的现代化的防空系统面前,舰载航空兵的打击效率急剧下降,作战丧失则大幅度提高,使得舰载航空兵的作战效率大受影响。

    现实上,这场海战,已经预示了舰载航空兵正在走向衰败。

    当然,不是说舰载航空兵不重要了。在未来的海洋战场上,制空权依然是重点,而且是制海权的保障,因而舰载航空兵依然拥有非常高的价值。只是在舰队交战中,舰载航空兵的打击效率出了问题。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对手的制空能力非常有限,那么舰载航空兵就是一支非常致命的打击力量,能够摧毁任何一种海上力量。可是当对手有足够强大的制空能力,或者是在交战双方的制空能力旗鼓相当的时候,舰载航空兵的打击效率就远达不到摧毁对手的程度,也就无法充分利用制空权。

    这个显现,已经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反映了出来。

    在这场战斗中,特遣舰队丧失了百分之九十的舰载战斗机、美军联合舰队丧失了百分之九十八的舰载战斗机,结果双方都没能夺得制空权。如果仍然采用以往的战术,那么交战双方应该在二十七日清晨的战斗之后撤离战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不是第四舰队遭到重创,难以离开交战海域,第三舰队早就撤走了。即便是在打击第四舰队的战斗中,舰载航空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遭受了极为惨重的丧失,而且间接导致在接下来与第三舰队交战时,特遣舰队没有足够的空中打击力量。以至能够说,如果第四舰队没有前出,而是与第三舰队一同活动,特遣舰队在二十六日夜间的打击行动根本不可能成功,反而有可能被对手重创。大文学

    这场战斗,给牧浩洋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在以舰载航空兵为核心的战斗中,海战变成了残酷的消耗战。

    当然,双方拼的不是战舰,而是战斗机。

    毫无疑问,这对中国海军极为不利,因为中国海军消耗不起。

    以事后的角度来看,牧浩洋在这场海战初期采取极为保守的战术,而不是像往常那样积极谋求进攻机会,就与他的这个认识有关。也就是说,在海战打响之前,牧浩洋就知道这会是一场消耗战。

    由此可见,中国海军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取得的灿烂战果,一半是因为牧浩洋正确的指挥策略,另外一半则是对手的愚蠢做形成的。如果当时牧浩洋遭遇的是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比如随后在太平洋战场上大出风头的弗伦奇将军,那么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的结局肯定会大不一样。

    站在牧浩洋的立场上,他要做的就是如何避免与敌人打消耗战。

    这一点,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后半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即在二十六日重创第四舰队之后,牧浩洋没有在舰载航空兵已经遭受惨重丧失之后撤离战场,而是在二十七日继续追杀第三舰队,最终在当天晚上大获全胜。

    虽然很多人认为,牧浩洋不顾一切的追杀第三舰队,主要是在为随后攻打迪戈加西亚的作战行动做准备,但是看得更长远一些就能发觉,牧浩洋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消灭美国海军舰队。

    既然已经打成了消耗战,就没有理由半途而废。

    当然,在战术上,中国海军还消耗得起,因为在太平洋舰队覆灭后,中国海军有富余的舰载航空兵。大文学

    问题是,在战略上,中国海军肯定消耗不起。

    如果不能避免消耗战,中国海军就永远无法夺得战略主动权,而且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必须以保存实力为主,以至得为此放弃难得的战略反击机会,从而让美国有条不紊的完成战略计划。

    真要打成这个样子,中国离战败就不远了。

    问题是,如何改变?

    牧浩洋知道要改变、龚继飞知道要改变、连周渝生都知道要改变,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该如何改变。

    要知道,航母称霸海洋一个多世纪,从来没有被取代过。

    在谁都不知道应该如何改变的情况下,牧浩洋回到了问题的原点,即寻找一种效率更高的打击方式。

    现实上,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从这个本质出发就不难发觉,航母能够取代横行海洋数百年的战列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舰载航空兵的打击效率远远高于大口径火炮,不但能把弹药投掷到更远的地方,投掷能力也高得多。

    这里,有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即单位时间内在单位距离内的投弹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最强大的战列舰的单位投弹量也不到每分钟每公里两千吨,即在一分钟内向四十公里外投射四十五枚一吨重的炮弹。虽然一艘排水量只有一半的攻击型航母所搭载的舰载战斗机的单位投弹量只有每分钟每公里一千吨左右,即七十架战斗机在一个小时内向四百五十公里外投掷两吨重的炸弹或鱼雷,但是在攻击阶段,即除掉中途飞行时间,这个数值能够达到每分钟每公里五千吨以上。如果算上舰载战斗机在打击距离上的优势,打击效率明显高于战列舰上的舰炮。随着航空技术发展,舰载战斗机的打击效率将继续提高,而在火药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舰炮的打击效率很难得到实质性突破。比如几十年后,一艘超级航母的舰载航空兵的单位投弹量已经达到了每分钟每公里二十万吨,是战列舰在顶峰时期的一百倍。

    只是,技术上取得的突破,已经要挟到了舰载航空兵。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中国海军的大型综合战舰在只配备一套打击系统时,单位投弹量达到了每分钟每公里八千吨,如果配备了三套打击系统,还能提高两倍,相当于一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新技术,电磁炮在最终攻击阶段的单位投弹量能达到每分钟每公里四万吨以上。也就是说,只需要五套打击系统,其瞬时打击效率就相当于一支舰载航空兵联队。

    当然,电磁炮也有缺陷,比如投送距离不够远。

    只是,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处理,在技术上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

    从理论上讲,电磁炮的射程已经没有限制了,因为中国海军早就开发出了一种初速能够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的电磁炮,配合适当的炮弹,就能用电磁炮向近地轨道发射人造卫星,也就具备了全球打击能力。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东西,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实现。

    只是与航空兵相比,电磁炮确实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不需要过于在乎战损率。除此之外,还有更高的突防效率、更突出的打击效果、更高的火力密度等至关重要的优势。

    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电磁炮取代航空兵承担远程打击任务,就不再是幻想了。

    现实上,正是这些因素,使电磁炮拥有比航空兵更高的打击效率,也就具备了取代航空兵的基础。

    当然,这并不是说航空兵不重要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反而提高了航空兵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掌握了制空权,没有对空作战能力的电磁炮才具有发挥能力的机会。只是,航空兵的作战使用必须做出调整,即不再以打击为主。

    这也是牧浩洋对中国海军航空兵做出调整的理论基础。

    按照他的安排,海军航空兵将用jb、即制空强化型逐步取代j,然后再取代部分j…32。在第六代战斗机服役之前,还将采购j,即完全按照沈飞的原始设想,以制空作战为主要任务的空中优势型。这种战斗机,将是全世界第一种最大机动过载能够达到二十g的舰载战斗机。

    明显,这个调整很有欺骗性。

    要知道,j是按照多用途标准来设想的,而且初期全部是多用途型号,即便是制空强化型,也有完备的对地打击能力。更重要的是,牧浩洋首先取代了j,而不是已经服役十多年的j…32。按道理说,他应该首先用j…32b全部取代j…32,因为这两种战斗机在用途上完全堆叠。

    这种欺骗性,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即没人知道中国海军航空兵正在发生变化。

    有趣的是,在获得了相关情报之后,美军还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断,即认为中国海军在强化舰载航空兵的打击能力。原因是,美国情报机构把jb看成了是j的改进型,而不是制空强化型。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等美国海军发觉真相的时候,已经被中国海军远远抛下了。

    当然,牧浩洋的新式战术从来没有经受过实战考验,所以在经战火洗礼之前,没人知道这套战术能否正确。

    第八十章转变

    第八十章转变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八十一章 进攻制胜论

    第八十一章进攻制胜论

    十二月中旬,战斗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

    虽然以军在德拉与戈兰高地方向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战场依然处于胶着状态,双方都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随着中国陆军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到达,以军在十二月十七日停止了进攻。

    这一天,到达以色列的美军已经增加到了三个师,即第一装甲师、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全是美军的王牌部队。

    只是,在指挥权问题上,美以生了争执。

    以色列当局坚持要求把美军编在以军的指挥体系之下,由以色列总参谋部调遣,而美军则坚持要单独作战。虽然在几番磋商之后,双方都同意组建联合司令部,但是在如何组建司令部,以及由谁指挥的问题上,依然存在严重分歧。主要就是,美军不想接受以军将领指挥与领导。

    在这个问题上,以色列当局的态度同样强硬。

    虽然从道理上讲,美军有主导权,毕竟以色列离不开美国,没有美国的支持,早就战败了。但是在现实中,以军却拥有主导地位,一是以军规模更大,二是以军更加熟悉战场与对手。

    直到中**队得到加强,情况才有所改变。

    当然,这也与迪戈加西亚方向上的战斗有关,因为中国已经打通了印度洋航线,增援部队将源源不断的赶到。

    最终,美以相互妥协,美军获得了单独作战的机会,以军获得了联合指挥权。

    事实上,当时成立的联军司令部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机构,即美军与以军都有各自的司令官,都只向各自政府负责。在最重要的总体战略上,美以存在更大的分歧,导致双方在作战行动上很难协调一致。

    当时,美军主张进攻,以军主张防御。

    这让人有点奇怪,因为以军一直以擅长进攻为主,而美国投放到中东战场上的兵力还不足以动一场大规模进攻。

    只是看得深入一些,就能现其中的缘由。

    在以军内部,真正主张防御的只有一个人,即以军总参谋长巴拉姆上将,而其他以军将领要么没有主张,要么认为应该积极进攻,而且把美国援军看成是以军动决定性战略进攻的主要条件。

    必须承认,巴拉姆是最冷静、也最有战略眼光的将领。

    纵贯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在军事才华上能够与戚凯威齐名的陆军将领,恐怕就只有巴拉姆上将了。

    巴拉姆主张防御的出点就是:中国已经增派作战部队,抵消了美军做出的努力,战场形势对联军不太有利。

    可以说,这个判断极为准确。

    要知道,一个第十三集团军就遏制了以军的进攻势头,而第二十七集团军肯定能够抵消美军三个师。

    从战斗力上讲,第二十七集团军还在第十三集团军之上。

    虽然第二十七集团军没有参与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也没有多大的名气,但是该集团军是中国陆军第一支完全按照新的战略与战术标准进行改编的部队,也是第一支能够在完全依靠战略空运的情况下,执行任何作战任务的主力集团军,其编制结构更加合理,也更适合在远离本土的地区作战。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第二十七集团军是中国陆军中,第一支全合成部队。

    与第十三集团军相比,第二十七集团军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一支完全独立的、规模庞大的战术空运力量。这支主要由倾斜旋转翼飞机组成的战术空运部队隶属于陆军航空兵,而且在编制上由集团军司令部指挥。

    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从道理上讲,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拥有优先权。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戚凯威应该是对第二代地面战平台抱有很大的希望,所以没有急于让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改编,而是先在第二十七集团军身上做试验,等到第二代地面战平台大规模服役之后,再让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在换装的时候进行改编,一次做完两件事,成为中国陆军最强大的集团军。

    由此可见,第二十七集团军的独立作战能力与战术突击能力过了第十三集团军。

    除此之外,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也已到达中东地区,只不过主力部队集中部署在伊拉克与沙特的西部边境地区。

    正是如此,巴拉姆才认为,进攻的时机还没有成熟。

    根据他提交给以色列总理的作战计划,进攻行动最快能在二零五三年三月开始,而且前提是美国再增派三个师,并且中国不再增派作战部队。更重要的是,巴拉姆的进攻计划不面向叙利亚,而是面向伊拉克。在他看来,叙利亚方向上的突破已经没有意义,只有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延长战线才能获得更好的机会。虽然沙特是不错的选择,但是阿拉伯半岛腹地的沙漠将成为美以联军的天然障碍。相对而言,从约旦进军伊拉克,直接攻击中**队的大后方,才能收到更加突出的战略效果,也才有望击败中东战场上的中**队,为接下来的战略胜利奠定基础。

    当时,巴拉姆的这个计划有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即美军必须守住吉布提,堵住进入红海的航道。

    在美以联军高层会议上,巴拉姆就明确提到,如果美军丢掉吉布提,联军将不可避免的进行两线作战,甚至会遭到三面围攻。只要有决胜的希望,中国就会继续增兵,彻底击败美以联军。

    可以说,在军事战略上,巴拉姆很有远见。

    也正是在他的推动下,美军开始加强吉布提的防御部署,并且随后出兵控制了周边的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与北索马里等地,最后还导致美军出兵南苏丹,在东北非洲投入了数十万地面部队。

    只是,在中东战场上,美军将领依然主张进攻。

    当时,担任美军中东军团指挥官的是由马歇尔上将推荐的罗林森中将,一名典型的新英格兰移民后裔。

    大战爆前,罗林森就非常有名了。他不仅仅是西典军校的高才生,还是“战争学院研讨会”的积极份子,而这个组织是由美国各大军校的学生成立的,集中了美国国内最狂热的战争份子。十多年前,罗林森还是美国陆军参谋部的少校参谋时,就积极鼓吹战争,认为中美决战在所难免。

    只是,罗林森在美军中混得并不如意。

    从军校毕业十四年后,他才成为少校,而且次进入陆军参谋部,当年与他同期毕业的军官中,当时已经有人晋升为准将了,而且大部分的成绩都比他差。这不是别人的原因,而是罗林森个人的作风问题。在他还是少尉的时候,就爆出了婚外恋,并且最终离婚,随后又跟一起军队性丑闻扯上了关系,差点被革职。如果不是才华出众,当时已是陆军少将的马歇尔肯定不会全力保护他。

    可以说,罗林森能够在进入陆军参谋部后平步青云,主要就是得到了马歇尔的照顾。

    在军事才能上,罗林森确实很突出,其最大特点就是十分注重进攻,高度扬了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战术思想,成为美军中最积极的“进攻致胜论者”,而且完善了很多进攻战术。

    有趣的是,马歇尔本人是一个防御论者,与罗林森完全不搭边。

    也许,正是认识到了自身的缺陷,马歇尔才会重用罗林森。

    正是如此,罗林森刚到特拉维夫就叫嚣着要立即动进攻,率领美军攻占大马士革,打破中东战场上的僵局。

    当时,他手里只有一个美军步兵营。

    随着美军大部队陆续到达,罗林森坚持不懈的宣扬他的进攻理论,并且在各个场合抨击巴拉姆的防御战略。

    为了让他进攻理论有市场,他还在竭力获取联军司令的位置。

    可惜的是,在这件事情上,连马歇尔都不支持他,因为这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涉及到美以两国的政治问题。

    可以说,如果罗林森成了联军司令官,他肯定会立即动进攻。

    即便没有成为联军司令官,他也在鼓动进攻,而且一再宣称,巴拉姆是被中**队吓破了胆,所以不敢进攻。

    到了十二月下旬,罗林森的吵闹终于有了结果。

    在以色列当局做出让步之后,美国总统答应在年底前让第四个师就位,条件是在年底前动一场大规模进攻。

    显然,这不仅仅与中东有关。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美国向以色列施压,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俄罗斯已经决定在十二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基督教圣诞节的前一天进攻伊朗,需要美以联军在中东动进攻,牵制中**队。

    也就是说,美国总统批准的是一次规模有限的进攻。

    问题是,到了罗林森手里,规模就不是有限的了。要知道,他的目的是一路打到大马士革,彻底击败叙利亚。

    虽然以军前锋离大马士革不到一百公里,但是这绝对不是一段很短的距离。

    更重要的是,罗林森在中东战场上动的大规模进攻,肯定会对高加索方向上的战局产生负面影响。

    至于有多么严重,还得看这位狂妄的美军将领会做出多么疯狂的事情来。

    第八十一章进攻制胜论T!~!

    ..

第八十二章 战火再起

    第八十二章战火再起

    进入十二月下旬,俄罗斯进攻伊朗的征兆越来越明显。

    当时,最明显的征兆就是,进入外高加索的俄军突然在十二月十九日,停止了边境地区的巡逻活动,也就是突然安静了下来。可以说,这是非常反常的事情,因为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俄军特种部队一直在边境地区活动,还经常渗透到伊朗境内,期间还与伊朗军队生过小规模战斗。

    十二月二十二日,一名叛逃的俄军军官带来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

    当时,伊朗军队与情报机构都不太重视,认为这是俄军设下的圈套,故意向伊朗泄露错误信息。

    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叛逃的是一名高级军官。

    直到两天后,李明阳得到消息,才立即联系伊朗情报机构,希望能够让军事情报局审讯俄军军官。

    虽然当时伊朗还不是中国的盟国,但是两国在情报领域已经展开合作。

    很快,李明阳就认为,这名俄军军官不是间谍,而且带来的情报很有价值:俄军将在二十四日夜间攻打伊朗。李明阳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有两个,一是这名俄军集团军参谋的母亲是一名伊斯兰教徒,有较强的亲伊斯兰思想,二是他在三个月前受到俄军安全机构调查,差点被革职,调查原因就是他的亲伊斯兰倾向。在获知俄军即将进攻伊朗之后,他才带着俄军的作战计划逃往伊朗。

    李明阳做出这个判断的时候,离战争爆只有四个小时了。

    可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四个小时。

    在李明阳出警报后,伊朗情报机构将信将疑的通知了军方。虽然延迟了两个小时,但是伊朗军队、特别是伊朗空军立即采取行动,让绝大部分战斗机升空待命,并且让防空部队进入战备状态。

    此举,至少拯救了伊朗空军三分之二的作战力量。

    二十四日夜间八点,在伊朗大部分军队用晚餐的时间,俄罗斯空军先起突击,重点轰炸了伊朗空军基地。

    当时,已经是北京时间二十五日凌晨了。

    收到消息后,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