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3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我看来,阻止战争对我们最为有利。”

    康拉德叹了口气,说道:“我们这么想,可是并不表示中国当局也这么想。我已经跟中国总理通了电话〃》,对方的态度非常强硬,先谴责我们向澳大利亚部署航母战斗群,表示中国海军只是进行常规性的检查与维护,没有挑衅我们的企图。很明显,中国总理是在拖延时间。”

    卢卡斯没有开口,因为中国总理的这番话能够有另外一种注释。

    作为外长出身的总理,杜小蕾非常通晓外交事务,也知道如何处理外交问题,因而在言辞上更像外交家。说得简单一些,杜小蕾的答复只是一种外交辞令,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结果却被康拉德误解了。

    “总统……”国家安全顾问鲍威尔迟疑了一下,说道,“如果别无选择,我们就得为开战做好准备。”

    “你们就这么想得到战争吗?”。

    鲍威尔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康拉德也没有吭声。只是,两人的态度很明显,战争已是唯一选择。

    卢卡斯长出口气,说道:“如果现在开战,我们基本上没有胜算。要知道,只需我们无法打击中国本土,那么中国就能在半年到一年之内完成全面动员,而中国的战争潜力远远过了我们。”

    “总统,中国没有这么可怕。”

    “是吗?”。

    鲍威尔迟疑了一下,说道:“击败中国,先就得对中国进行战略封锁,切断中国的所有海外航线。中国的战争力量是建立在地区经济体上的,主要范畴就是东南亚与南亚。只需对中国现实战略封锁,中国的经济活力就将大幅度降低,战争潜力也将遭到影响,根本不可能对我们形成严峻要挟。相反,我们拥有无与伦比的地缘优势,至少在丧失制海权之前不会遭到中国的战略封锁。”

    卢卡斯的眼皮跳了几下,没有间接反驳鲍威尔。

    “如果能够把握住机会,一举消灭中国海军,或者重创中国海军,我们就有能力对中国进行战略封锁。”康拉德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中国进行战争动员,我们也会进行战争动员。相对而言,至少在三到五年之内,我们拥有非常大的优势,有足够的把握把有利态势转化为胜利果实。”

    “关键就是,能否一举消灭或者重创中国海军。”鲍威尔补充了一句。

    “也许,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康拉德看了卢卡斯一眼,说道,“根据我的判断,中国海军在完成检修工作之后就将达到最佳状态,而且能够维持一年以上。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一年间,中国海军的战备率将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我们很难获得同样的机会。等到一年之后,恐怕就算我们不动手,中国也会主动挑起战争。没有了主动权,我们将在三到五年之内战败。”

    卢卡斯也看了康拉德一眼,觉得国务卿与乔丹上将的言辞几乎如出一辙。

    “总统……”

    “不管怎么说,中国战舰不可能在一天之内返回港口,而且国防部与参联会也没有拿出可行的作战计划。”卢卡斯知道必须表态,不然两位主要幕僚会不断规劝下去。“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静观其变。在获得具体的作战方案之前,我不会表态,也没有必要表态,所以我们必须耐心等待。”

    总统说完,康拉德与鲍威尔似乎都松了口气。

    虽然卢卡斯依然没有做出让步,在战与和的问题上态度模糊,但是最后这番话表明,他已经倾向于动战争,只是欠缺一个必要条件,即对中国现实先制人军事打击所需要的作战计划。

    与此同时,中国高层也彻夜不免。

    第五章是战是和

    第五章是战是和T!~!

    ..

第六章 争取和平

    第六章争取和平

    与美国国务卿康拉德通了电话#39;》后,杜小蕾就急慢慢的赶往元府,参加由黄瀚林召开的高层会议。

    这起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杜小蕾心里非常清楚。

    说得简单一些,在里面推波助澜的,正是中美两国的军方将领,特别是那些掌握实在权的高级将领。

    问题是,能够就此证明军人做错了吗?

    杜小蕾早就看了出来,牧浩洋的目的只是捍卫国家利益,避免队在战争迸的时候遭到致命打击。

    如果战争已经无法避免,那么牧浩洋所做的一切就没有错。

    那么,战争还能够避免吗?

    作为外交家,杜小蕾当然希望战争永远不会迸,但是作为现实主义者,她愈加相信战争已经无法避免。

    年初的时候,就有很多迹象表明,美国正在积极策划战争。

    在春节过后的第一次高层会议上,杜小蕾就提出,应该密切留意美国,警惕美国制造与挑起战争的行为。

    当时,杜小蕾拿出一份谁也无法忽视的证据。

    在二月初,美国副总统访问莫斯科的时候,与俄罗斯总统签署了一份秘密协议,即在俄罗斯遭到入侵的情况下,美国将提供包括军事在内的各种援助。在这份协议中,美国还许诺协助俄罗斯调整军事指挥体系,建立效率更高的作战指挥系统,使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得到全面提升。

    这份秘密协议,能够看成是美俄同盟条约。

    当然,不是对等的同盟条约,即俄罗斯不承担义务,只有美国单方面对俄罗斯的战略安全负责。

    问题是,不管怎么注释,这是美国迈向战争的关键一步。

    只需美俄结成同盟关系,中国将别无选择。说得简单一些,就算美国不挑起战争,中国也会在必要的时候动战争。

    站在外交家的角度,美俄秘密结盟已经使开战进入倒计时阶段。

    问题是,黄瀚林并不是外交家。

    在那次高层会议上,黄瀚林没有批准军方提出的建议,即制订一份针对俄罗斯的全面战争计划,而是要求杜小蕾进行外交努力,争取稳住俄罗斯,阻止局势进一步恶化,避免战争迸。

    为此,杜小蕾在四月初访问了莫斯科,会见了俄罗斯总统与总理。

    虽然会晤的气氛很和谐,但是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俄罗斯总统与总理都没有接住杜小蕾伸出的橄榄枝。

    能够说,这已经是中国当局为阻止战争进行的最后一次努力了。

    当时,杜小蕾在莫斯科开出了非常高的条件,包括不再向中亚国家提供援助,以至暗示只需俄罗斯承认中国在东亚、东南亚与南亚的地位,中国就会促成扶桑当局放弃对北方四岛的领土要求。在领土安全问题上,杜小蕾还提出,中国愿意签署一份双边性质的边境安全协议,即中俄同时将边境地区的军队后撤两百公里以上,在离边境两百公里范畴内的军事部署与调动都将提前通报对方。在蒙古问题上,杜小蕾也表明了立场,即中国无心吞并蒙古,也不会采取任何破坏中蒙俄三边关系的行动,但是要求俄罗斯也做出同样的保证,不在蒙古采取单方面行动。

    总而言之,为了安抚俄罗斯,杜小蕾几乎做出了所有让步。

    可惜的是,俄罗斯当局依然认为杜小蕾没有诚意,她做出的所有安全保证都无法确保俄罗斯的根本利益不受要挟。

    当然,杜小蕾没有就此放弃。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杜小蕾的主要工作就是与俄罗斯打交道,想方设法的改善中俄关系。

    直到十月份,随着美国宣布向澳大利亚增派舰队,局势才变得不可收拾。

    当时,杜小蕾就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压垮和平的最后一根稻草。

    十月十二日,杜小蕾专程找到牧浩洋,提到了美国向澳大利亚增兵的事情,而牧浩洋的立场非常明确:美国增强在西南太平洋与印度洋方向上的军事力量,已经对中国的安全与利益形成了间接要挟。

    只是,杜小蕾怎么也没想到,牧浩洋会在五天之后做出回应。

    虽然杜小蕾不是军事家,但是她知道,牧浩洋下达的命令,等于是在告诉美国:再过几个月,中国就有能力动战争。

    所幸的是,在此之前,杜小蕾已经做了总理该做的事情。

    来到元府,在高层会议上,杜小蕾先对国内情况,特别是与战争有关的情况做了全面分析。

    当时,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在战争初期处境不利的情况下,如何扭转局面。

    这其中,最重要的又是中国自身的战争潜力。

    在这份演讲中,杜小蕾明确提到:因为从二零三八年开始,国内经济建设就根据战争需要做了调整,所以在进行战争管制的前提下,所需的八十六种战略物资的自给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在需要进口的百分之二十中,有大约八成能够通过陆路口岸输入,只有大约百分之四的战略物资需要海运。

    能够说,中国的自给率非常高。

    按照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美国的自给率只有百分之六十,而且进口物资中只有百分之四十能够通过陆路运抵,总物资的百分之二十四需要走海运,此外美洲经济体对海运的依赖程度在百分之四十左右。

    此外,中国的战略储备也较为充足。

    在演讲中,杜小蕾明确提到,即便在战争初期丧失了制海权,海运线路被切断,中国储备的战略物资也能坚持一年以上,确保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在建军事项目顺利完成,并且能够通过空运的方式,获取必要的战略物资,确保在战争的第二年里,仍然有百分之七十的军事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当然,杜小蕾没有忘记最重要的部分:战争动员。

    按照在二零三八年制订的动员计划,战争迸后,将分五步完成战争动员,即征召适龄退役军人、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全面动员、恢复义务兵役制、社会生产体系总动员与全民总动员。整个动员行动将耗时一年以上,半年内能完成前三个阶段的动员工作,把军现实力提高两倍以上。

    因为涉及到军队动员,所以这不仅仅是国务院的事情。

    在随后的说明中,牧浩洋提到,在完成了前三个阶段的动员之后,因为新征召的兵员需要接受三个月到半年的锻炼,部分技能与技术性兵种的锻炼周期在一年以上,所以要到战争迸后一年,陆军与空军的作战能力才会有明显增长。因为装备建造周期更长,所以海军与陆战队的实力要到战争迸后的第二年才会有明显增长,而且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装备建设完全依照战时体制进行。

    正是如此,牧浩洋强调了第二阶段动员的重要性,提出应该同时进行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动员。

    问题是,进行战争动员的前提是战争已经迸。

    在这个问题上,黄瀚林的态度依然有点犹豫,似乎在他看来,仍然有挽回余地,还没有到非打不可的地步。

    会议进行了六个小时,最终仍然没有得出结论。

    现实上,这完全在杜小蕾与牧浩洋的预料之中。

    黄瀚林不是没有战争的魄力与决心,而是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他必须顾虑战争产生的严峻后果。说得间接一点,不管黄瀚林怎么想,和平能**持一天就算一天,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到了二零五二年,这似乎是能够看到的结果,即持续下去的军备竞赛,肯定会导致美国破产,从而使美国输掉这场持续了四十年的冷战,中国将以非战争的方式取代美国。

    当然,黄瀚林并不是理想主义者。

    会议结束之前,黄瀚林批准了由牧浩洋提出的军事预备方案,即在十月底之前使现役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取消所有休假,前沿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后方部队也将提高警惕,作好战争准备。

    能够说,这是非常有必要的防备准备。

    就算黄瀚林不想挑起战争,也得防止美国动突然袭击。

    现实上,这是中国针对当前局势,所能采取的最为有限、影响最小的措施了,而黄瀚林的企图依然是维护和平。

    会议结束之后,黄瀚林把杜小蕾留了下来,让她尽快对美国进行紧急访问。

    黄瀚林没有在会议上间接提出来,而是在会议后单独找到杜小蕾,主要就是不想就这个问题与牧浩洋等将领生争论。要知道,积极主战的不止是牧浩洋,还有戚凯威、母祁铁等高级将领。

    说白了,在战争问题上,军方的态度高度一致。

    现实上,这也表明黄瀚林对和平不抱多大希望,不然他应该在会议上间接提出为和平做最后的努力,而不是顾虑军方的感受。

    对于元的良苦用心,杜小蕾也非常感慨。

    如果中美双方的政治家都能像黄瀚林这样,竭尽所能的争取和平,恐怕中美关系就不会走到这步田地了。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政治家,因为策划战争的往往不是政治家。

    离开元府后,杜小蕾没有立即返回国务院,而是去了总参谋部。

    外交上的努力能够取得多大的成果,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由军方决定,即军事行动与部署才是更有效的外交信号。

    第六章争取和平

    第六章争取和平T!~!

    ..

第七章 直觉

    第七章直觉

    “总理,你不会认为我是战争狂人?少字”把茶杯放下后,牧浩洋才坐到杜小蕾对面的沙上。“我们认识二十多年了,不断以来,我都是积极的反战份子,因为在战争上流血牺牲的是军人。”

    “牧总,你是什么人,我非常清楚。”

    “是吗?”。

    “以往,陆工经常在我面前提到你。”

    牧浩洋笑了笑,知道杜小蕾与陆雯非常谈得来。

    “我相信你的判断,也认为你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可是在这个时候,我仍然希望你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什么贡献?”

    “明天,我就飞往华盛顿,跟美国国务卿康拉德进行面对面的会晤,因而我希望你能提供一些协助。”

    牧浩洋没有开口,等着杜小蕾说下去。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化解这场危机。”

    “你觉得有可能吗?”。

    杜小蕾笑了笑,说道:“我的观点并不重要,我们的认识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能否为和平做了全部努力。”

    “总理,你应该知道,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当然,外交家也是现实主义者。”

    “那么,你就应该知道,我们的努力不会有任何价值,也不可能有任何报答。”

    “如果只是为了报答,那是不是太功利了呢?”

    牧浩洋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本来就是功利性质的,我们所做的事情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那我们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争取和平。”

    “明显,这不是你我的问题,以至不是我国的问题。”

    “至少,我们应该做该做的事情。至于对方怎么选择,我们无法决定,也不会抱有任何奢望。”

    牧浩洋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杜小蕾的意思。

    “牧总,适当的让步,不是退缩,更不是怯懦的表现。至少在东方文化中,这是一种值得表扬的高尚品德。”

    “好,你要我做什么?”

    “暂时不要调动舰队,给美国传达和平消息。”

    “你觉得,会有结果吗?”。

    “也许会,即便希望很苍茫,也值得努力尝试一下。”

    牧浩洋沉思了一阵,说道:“行,我能够这么做。太平洋舰队将维持现状,只需美国不再向澳大利亚增派舰队,印度洋舰队就不会有较大规模的举动。总而言之,我们不可能做出单方面让步。”

    “这已经足够了。”

    “你什么时候去美国?”

    “明天一早,到达的时候应该是当地清晨。”

    “行,随时保持联系。”

    杜小蕾没有多耽搁,她还要去国务院处理相关事务。

    等杜小蕾走后,牧浩洋打电话#39;》把周渝生与章玉廷叫了过来。

    “这么做,等于向美国示弱,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

    “示弱还是其次的,这会使局势变得愈加难以揣测。”章玉廷长出口气,说道,“按照我们之前的判断,在我军进行战前动员之后,美国肯定会加快战争步伐,用偷袭我军海军基地的方式来动战争。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舰队在海上活动,就算海军基地被毁,舰队在短期内也不会遭到影响,美国就没有能力在开战后掌握主动权。也就是说,这很有可能使美国放弃开战的想法。问题是,这么做不可能避免战争,只是推迟了战争到来的时间,而我们今后将愈加难以对美军的行动做出准确判断,也就很难采取针对性的防备措施,等于错失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你们觉得总理此行能够取得成果吗?”。

    周渝生与章玉廷都是一愣,随即都摇了摇头。

    “我的判断与你们一样,总理的华盛顿之行不会收到任何成果。”牧浩洋停顿一下,又说道,“总理来找我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即我们只是在做该做的事情,至于结局如何根本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很明显,总理对华盛顿之行也不抱太大的希望,只是她必须去华盛顿。”

    “你的意思是……”

    “以当前的局势,不管我们做出多大的让步,战争都会迸,或者说美国都会在近期动战争。”

    “这……”

    “原因很简单,美国已经没有退路了。”牧浩洋笑了笑,说道,“拖上一年半载,局势将变得对美国非常不利。即便不考虑国民经济的问题,在军现实力上,随着第二批‘泰山’级航母在明年下水,美国海军将丧失微弱的优势。美国肯定会在此之前动战争,而现在也许是唯一的机会。”

    “这么说,就算我们不让舰队回港,美国依然会动战争?”

    “肯定会,只不过在时间上有很大的弹性,也许不在今年,而是在明年年初。”牧浩洋看了章玉廷一眼,说道,“果真如此的话,局势将变得很难预测,而且我们也不可能对美军可能采取的行动做出准确判断。”

    “那为什么还要答应总理的请求?”

    牧浩洋笑了笑,说道:“如果总理在华盛顿的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比如美国没有把派往澳大利亚的舰队撤回去,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进行战前动员,即按照原定计划让舰队返回港口。对美国来说,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因为在此之后的一年之内,美国不可能获得同样的机会。等到一年之后,随着我们的新航母下水,美国就更难获得一举打垮我们的机会了。”

    “也就是说,美国肯定会在这个时候动战争。”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确切的时间点,所以能够愈加准确的判断出美国动战争的时机,也就能够进行针对性的防备,降低我们在战争初期遭受的丧失。”

    章玉廷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牧浩洋的意思。

    “现实上,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愈加准确的预测美国动突然袭击的时间,以便降低遭到突然打击所产生的丧失。”牧浩洋敲了敲沙的扶手,说道,“不管怎么说,我们必须顶住美军的突然袭击,才有可能在开战后扭转战局,不然局势将变得非常不利,以至有可能让我们输掉这场战争。”

    “你打算怎么做?”

    “我已经跟总理说好了,她会及时通报谈判情况。”

    “这……”

    “当然,这还不够。”牧浩洋笑了笑,说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找你们过来,就是告诉你们,在总理到达华盛顿之后,战争就随时有可能迸,所以我们要做好最坏的准备。”

    周渝生与章玉廷都点了点头,等着牧浩洋说下去。

    “先,潜艇部队必须保持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在航率。如果舰队遭受重创,潜艇将是我们在战争初期最重要的、以至是唯一的作战力量。”牧浩洋看了周渝生一眼,说道,“相对而言,潜艇的行迹比较隐蔽,而且我们的潜艇基地以洞库为主,所以潜艇部队的部署也更具有保密性。具体怎么做,我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强调一点,即在战争迸前,尽量避免与美军接触。”

    周渝生点了点头,说道:“没问题,我马上就去部署。”

    “记得联络正在巡查的潜艇。”

    周渝生没有多说什么,点头答应了下来。

    “老章,你得去印度洋舰队。”

    “瓜达尔港?”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虽然没有确切情报,但是直觉告诉我,如果战争迸,印度洋将是第一个决战战场。说得简单一些,美军将先在印度洋上起进攻,而且会先对付印度洋舰队。”

    “要我怎么做?”

    “舰队得留在港口里面,但是得做好随时出港的准备。只需收到消息,必须立即离开港口,避免遭到突然打击。”

    “行,我今天就赶过去。”

    “记得召集舰队官兵,说明当前的情况。”

    “要不要向巴基斯坦海军说明情况?”

    “暂时没有这个必要,而且我们也不能指望巴基斯坦海军。”

    章玉廷点了点头,说道:“如果战争迸,舰队离开瓜达尔港之后,该怎么做?”

    “小心为上,没有绝对的把握,千万不要与美军接触。”牧浩洋长出口气,说道,“我不是害怕什么,而是有足够多的理由让我们相信,战争初期的局势对我们不太有利,所以得以保存舰队实力为主。只需舰队还在,我们就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如果连这个基础都没有,我们离战败就不远了。”

    “行,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会及时向你通报最新情况,你也得及时汇报情况。”

    章玉廷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又谈了一些与海军有关的事情,牧浩洋才送周渝生与章玉廷离开,然后给留在海军司令部的晏鹰搏打了电话#39;》,让他适当调整海军岸基航空兵的部署与巡查安排,增强在西太平洋上的巡查力量。

    做完这些,牧浩洋愈感到不安。

    能够说,考虑得越深入,那种战争即将迸的感觉就越强烈。

    经历了这么多场战争,牧浩洋很少怀疑自己的直觉,有的时候以至更愿意相信直觉,因为这不仅仅是直觉,而是他服役四十多年、指挥大大小小数十场战争累积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正是一名高级将领最宝贵的财富。

    第七章直觉

    第七章直觉T!~!

    ..

第八章 倒计时

    第八章倒计时

    美国东部时间,十月二十日清晨,杜小蕾到达了华盛顿。

    当天上午,她就与美国国务卿康拉德进行了第一次非正式会晤,提到了当前的局势,并且提出通过双边的对等行动化解危机,具体的方案是:美国撤回派往澳大利亚的舰队,中国则停止战前准备。

    康拉德没有接受杜小蕾的提议,而是提出中国海军的行为已经对美国形成了要挟,所以中国应该先采取行动,停止战前准备工作,而美国向澳大利亚派遣舰队,只是应盟国请求采取的合理行动。

    针对这个问题,杜小蕾提到,中国没有权力干涉美国与盟国间的事务,但是美国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即美国的军事部署已经对中国形成了要挟,已经让中国产生了误解。

    当时,杜小蕾提到,美国应该许诺让部署在澳大利亚的舰队只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动。

    康拉德仍然表示拒绝,因为澳大利亚的安全保障不仅仅在西南太平洋上,还在其他各个方向上,因而没有理由限制舰队的部署区域。如果仅让舰队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动,就无法确保澳大利亚的安全。

    明显,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

    正如杜小蕾所说,她为和平做了最大的努力。

    在二十一日的会晤中,杜小蕾明确提出,只需美国对舰队的活动做出限制,中国不但会立即停止战前准备工作,还能够在政治上为澳大利亚提供安全保障,即与澳大利亚签署一份安全协议。

    康拉德仍然坚持原先的观点,即中国得单方面停止战前准备工作。

    到这一步,谈判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当天下午,杜小蕾准备放弃的时候,康拉德突然提出在二十二日进行第三次会晤,美国将提出一套全新的处理方案。

    晚上,杜小蕾收到了美国国务院来的会晤内容摘要。

    康拉德提到的全新处理方案,覆盖了中美两国在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方向上的所有军事力量,包括双方的军事基地,而主要内容就是,中美采取双边行动,在澳大利亚与东南亚之间设置一道军事隔离带,同时撤出隔离带内的军事力量,以此为澳大利亚提供切实的安全保证。

    当然,具体内容,要等到正式会晤的时候才会公布。

    只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无疑是处理危机的有效办法,以至能够说是化解危机的唯一办法。

    似乎,和平又有了一线希望。

    当然,杜小蕾作为资深外交家,非常清楚康拉德提出的这套处理方案背后的玄机。谈得成,一切都好说。如果谈不成,那么这将成为中美在第三次世界大战迸前最后一次外交接触。

    也就是说,只需谈判破裂,战争就会迸。

    更重要的是,当时杜小蕾并不清楚康拉德的根本企图,以至不知道康拉德能否会就舰队的问题做出让步。

    明显,杜小蕾心里非常没底。

    从外交上讲,这已经不是谈判,而是美国出的最后通牒,而这么做对中国来说明显很难接受。

    正是如此,当天晚上,杜小蕾就向黄瀚林汇报了情况,并且向牧浩洋出了警报。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杜小蕾还让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收拾好了行李,做好了撤离美国的准备工作。

    很明显,杜小蕾已经预感到战争即将迸,对次日的谈判不抱任何希望。

    杜小蕾在这个晚上出的警报,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元府的高层会议上,牧浩洋明确提出,应该尽快提高军队的戒备状态,让舰队出港活动,避免遭到美军偷袭。只是在做出决策的时候,黄瀚林仍然对和平抱有一线希望,认为通过军事要挟就能促成和解,或者说促使美国当局在二十二日的谈判中做出让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受此影响,黄瀚林只同意恢复战前准备,而没有答应让部队进入战备状态。

    结果就是,中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数支航母战斗群在当天晚上接到命令,连续返回各自母港,按照原定计划进行维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