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3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对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推迟登陆作战时间。

    当然,用不着等到四月底,只要陆军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取得重大胜利,把印军主力吸引了过去,或者站稳了脚跟,陆战队就能在恒河河口地区上岸。按照戚凯威的承诺,大概在四月下旬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可是即便如此,也得考虑为陆军解决后勤保障的难题。

    在跟黄瀚林通了电话,获得了元的授权之后,牧浩洋在四月十日夜间飞往孟买,亲自找到孟加拉国国防军总参谋长,希望孟加拉国能够提前开放港口与铁路线,并且在后勤保障上给予支持。要知道,在此之前,孟加拉国只承诺,在中**队攻占印度东北地区、或者在恒河河口登陆之后,才正式参战。孟加拉国这么做,也主要出于安全考虑,即印度军队很有可能主动攻入孟加拉国境内。

    为此,牧浩洋不得不做出保证,而且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保证。

    按照他的承诺,只要孟加拉国开放港口与铁路线,中国就会派遣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部分部队进驻孟加拉国西部与北部地区,建立一道面向印度的战略防线,并且派舰队进入孟加拉湾。

    到此,戚凯威制订的作战计划完全变了样。

    第一百零九章东线开打

    四月十二日,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先头部队进驻孟加拉国。

    戚凯威出动的不是空降部队、也不是空中突击部队,而是不大擅长在山区作战的机械化步兵部队。为此,中国空军动用了一百二十架大型运输机与近两百架战术运输机,在当天飞行了近千架次,把机械化步兵师的一万六千多名官兵、数百辆坦克战车、数百门牵引式火炮运往孟加拉国。

    这次空运行动,对中国空军来说绝对是一次考验。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行动中,空军运输机的主要任务是运送物资,还没有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兵力投送。

    当然,投送兵力本来就是运输机的主要价值体现。

    通过这次空运,也证明了运输机的价值,特别是大型运输机的战略价值。

    如果没有规模庞大的战略运输机群,中国空军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将一个整编机械化步兵师送到一千多公里之外。从表现出来的空运能力来看,中国空军的兵力投送能力绝对不亚于美国空军。

    当然,在这次空运行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空运24式主战坦克的时候,就不得不拆掉外挂装甲,需要两架大型运输机才能运送一辆完整的主战坦克与一个基数的弹药。又比如,在运送步兵战车时,受货舱的容积限制,一架运输机只能运送一辆,而无法运送两辆,因此只能配搭一些货物,不然就得浪费运输能力。

    这些问题,也为运输机群的展指明了方向。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空军与陆军得加强合作。

    之前,空军与陆军基本上是各干各的,在展运输机的时候,陆军提出了要求,空军却不见得会采纳。比如在研制大型运输机的时候,24式坦克已经问世,陆军提出新式运输机的载重能力与货舱尺寸必须达到运载一辆整备24式主战坦克的基本水平,而空军则以研制难道过高,没有采纳。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型运输机的载重能力达到了要求,货舱尺寸却偏小。

    作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投送手段,空军的新一代运输机必须考虑陆军装备。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随着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进驻,孟加拉国也立即兑现了承诺。

    四月十三日,第一支船队进入吉大港,孟加拉国陆军也在当天接管了由吉大港通往锡尔赫特的铁路线。

    这一天,第三陆战师与第十三陆战师攻入了肯帕德湾对岸的巴罗达。

    十四日凌晨,在空军与远程炮兵的支援下,第四十二集团军越过停火线,沿着雅鲁藏布江谷地攻入印度境内。

    在藏南地区,也就是印度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空中突击部队在四个小时之内就控制了所有交通要道,围困了由印军控制的几座城镇。只是在作战行动中,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没有攻击印军,也没有攻打城镇。因为这里是中国的领土,战后重建工作得由中国承担,所以戚凯威决定以围困的方式,逼迫印军投降。只要能够顺利攻占印度东北地区的其他几个邦,驻守藏南地区的印军就会不战而降,没有必要为了一时的需要,让当地居民受到影响。

    必须承认,戚凯威还是有点政治头脑。

    虽然中国一直宣称印度在藏南地区的占领不具有合法性,藏南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这里已经被印度占领了八十多年,主要居民不再是原来的藏族同胞,而是从印度内地迁徙而来的印度人。

    根据印度当局公布的数据,到战争爆前,阿鲁纳恰尔邦的三百多万居民中,二百四十多万是印度人,还有部分阿萨姆人,原住民的数量不足十万,而且大多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山区乡村里面。

    对中**队来说,收复藏南地区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为此,就得妥善解决居民问题。不管是遣返、还是就地安置,都不能制造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引难民潮,中国在外交上就会遇到麻烦。

    为了避免出现难民潮,就不能直接攻打人口集中的城镇,甚至不能扩大交战区域,必须严格限制作战行动。

    如此一来,围困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还好,这也正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拿手好戏。

    正面战场上,第四十二集团军基本上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或者说印军的抵抗根本没有价值。

    与印度西北地区的战斗一样,面对全部用“未来地面战平台”武装起来的中**队,印军不但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甚至没办法守住经营了数十年的战线,只能赶在中**队之前撤退。

    只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

    与西北战场上不同的是,攻占雅鲁藏布江谷地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要扫荡周围山区里的残敌。

    到三天之后,真正的战斗才打响。

    四月十七日,第四十二集团军攻入杰尔拜古里,打开了通往恒河平原的大门,而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也在这一天正式成为主力,开始在印度东北山区里面扫荡残余印军,攻打由印军防御的军事要塞。

    山区里的战斗打得非常艰难,虽然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得到了有力的空中支援,还得到了第四十二集团军炮兵部队的支持,但是印军据险防御,给第十五集团军制造了不少麻烦,也使中**队尝到了苦头。

    在攻打科希马的时候,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突击部队在一场战斗中就损失了七架倾斜旋转翼飞机与四架直升机,导致三百多名官兵阵亡,其中一架倾斜旋转翼飞机上的三十七名官兵全部阵亡。仅此一场战斗的伤亡,就过了第十三集团军在印度西北地区作战半个月的伤亡总量。

    从四月二十日开始,戚凯威不得不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回过头来收拾残敌。

    当时,他采取了同样的战术,即让装甲部队与步兵部队混编成突击集群,只是规模小得多而已。一个突击集群往往包括一个装甲连、一个机械化步兵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侦察排、一个航空连,后来还增强了一个自行高射炮连。主要是在山区的战斗中,进攻部队往往得面对盘踞在高处的敌人,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的火力仰角都不够高,而迫击炮又没有足够的压制能力,因此高射炮成为了理想的压制火力。

    随着装甲部队到来,战斗情况才有所改善。

    虽然,当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装甲部队的补给非常困难,很多时候不得不让部队撤到出阵地上补充电能,从而把好不容易取得的战果让给了印军,然后再次去攻占已经被印军控制的地区。但是,装甲部队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空中突击部队遇到的问题,增强了进攻能力。

    此外,装甲部队对印军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攻打科希马的战斗中,空中突击部队连续进攻了三天都没有进展,而装甲部队到来之后,只用了一天就迫使守军缴械投降。当时,印军指挥官承认,他们根本没有信心战胜中国陆军的装甲部队。

    在东北地区的战况有所改善后,戚凯威才让第四十二集团军继续向西推进。

    四月二十三日,第四十二集团军从杰尔拜古里出,沿铁路线前进,在当天下午就到达了布尔尼亚郊外。

    虽然情报显示,印军在这里部署了十个师的重兵,但是在第四十二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到达时,根本没有遇到抵抗。占领布尔尼亚后,戚凯威才得知,印军只是用一些民兵冒充了主力部队。

    在此之前,印军主力就退往加尔各答了。

    显然,印军的战略是死守加尔各答。

    二十四日,戚凯威收到了最新情报,印军不但增强了加尔各答的防御,还在兰契部署了重兵。

    这下,印军的企图就很明显了。

    在中国陆战队的威胁下,印军显然不会指望把中国陆军挡在东北地区,而且非常清楚中国陆军会沿着东部海岸线南下,以东西两路齐头并进的方式攻占印度半岛,因此印军只能退守加尔各答,才有希望守住东部战线。问题是,加尔各答是滨海城市,根本没有险要的地形可以防守,而且中国陆军在进入恒河平原之后,完全可以绕过加尔各答,从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南下,因此在死守加尔各答的时候,印军还得守住兰契,挡住中国陆军的前进道路,把中**队挡在高原之外。

    这下,陆战队参战就很有必要了。

    按照戚凯威的要求,牧浩洋在四月二十五日联系了庞跃龙,要求陆战队最迟得在四月三十日起登陆作战行动。

    所幸的是,到这个时候,登陆的大部分问题都已解决。

    最重要的是,陆战队已经在四月二十三日攻入了孟买,之前一直在阿拉伯海活动的特遣舰队就能赶往孟加拉湾了。

    事实上,打到这一步,牧浩洋更加倾向于以西线为主的进攻战略。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让陆战队从孟买南下,并且让第十三集团军跟上来,东线的第四十二集团军负责扫荡恒河平原。

    只是,牧浩洋没有干预地面作战行动。

    既然戚凯威已经决定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南下,而且战争进程比预料的顺利得多,也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

    第一百一十章败局已定

    其实,打到四月二十三日,第三陆战师攻入孟买时,这场战争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

    在新德里沦陷后,印军士气一落千丈,即便不考虑装备上的差距,印军官兵也没有信心击败中**队。

    当时,印军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打,而是如何稳定军心。

    根据中国国防部在战后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在四月二十日之前,在没有交战的情况下向中**队投降的印军官兵就过了十五万,大部分都是逃兵,而且这些官兵大多来自印度西北地区。

    事实上,印军的情况比此严重得多。

    为了稳定军心,印军在三月底就把宪兵派往各个营级部队,授权宪兵可以在未审判的情况下枪决逃兵。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一些学者统计,印度在战争期间至少枪决了数千名逃兵。

    问题是,这么做根本没有用。

    高压措施能够阻止部分士兵逃亡,却不能提升士气。更重要的是,宪兵不可能随时都跟在军人身后。

    在前线地区,一些部队甚至有半数以上的官兵当了逃兵。

    直接向中**队投降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逃兵都藏在民间,有的还想方设法的返回了占领区内的故土。

    到了四月下旬,印军不得不施行更加严厉的军法来整顿军纪。

    当时,印军总参谋长明确要求宪兵看好基层军官,并且采用连坐制度,即各级军官都得为下级部队负责。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班长当了逃兵、排长就得负责,如果排长逃跑、连长就得负责。

    如此严厉的措施,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到四月下旬,印军逃兵的数量大大减少。

    可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士气更加一蹶不振。

    比如在孟买的战斗中,很多印军根本没有用心作战,一些士兵甚至躲在战壕与工事里面不肯出去。

    打到这个地步,印度不败才是怪事。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牧浩洋坚持己见,即以西线为主、东线为辅的进攻战略,战争将在五月中旬结束。要知道,在印军集体丧失抵抗意志的情况下,两个陆战师与第十三集团军能在十天之内打到班加罗尔。如果能顺带夺取科钦、卡利卡特等港口,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就算守卫班加罗尔的是印军王牌部队,陆军与陆战队也能在一周之内攻占班加罗尔,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

    可惜的是,牧浩洋没有坚持己见。

    主要原因就是,牧浩洋不是陆军将领,而且早就向戚凯威承诺,不会插手陆军的作战行动。

    结果就是月三十日,第四陆战师与第十四陆战师在巴拉索尔附近登陆。

    这个时候,第四十二集团军的先锋部队已经到达加尔各答附近,而且出动突击集群包围了印度军队。在兰契方向上,第四十二集团军的突击集群也已挺进了三百多公里,即将到达兰契城外。

    在陆军强有力的支援下,陆战队的登陆行动非常顺利。

    除了在抢滩阶段遇到了抵抗之外,在陆战队主力部队上岸之后,印军就主动放弃了滩头阵地。

    当天,陆战队就巩固了滩头阵地。

    五月一日上午,陆战队攻入巴拉索尔,控制了渔港,让第一批运输船卸下了作战物资与主战装备。

    巴拉索尔沦陷后,加尔各答的印军已经失去了突围希望。

    五月三日,加尔各答的守军向第四十二集团军投降,并且把港口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没有进行大规模破坏。

    当然,这也是第四十二集团军接受印军投降的条件。

    按照第四十二集团军的要求,只要印军保存了港口基础设施,就将给予印军投降官兵最好的待遇,并且允许部分印军官兵编入地方治安部队,大部分印军高级军官的职位也将得到保留。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把加尔各答的守军改编为治安警察部队。

    当然,印军得上缴所有重装备,只保留枪支等轻武器,并且听从占领军指挥。

    事实上,这也成为了后来安置投降印军官兵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前,中国陆军收编了近七十万印军,其中四十余万成为了临时治安警察。直到战争结束后,中**队才对治安警察部队进行整编,剔除了部分不那么安分守己的捣乱份子。后来,在印度全民大选之后,治安警察部队才全部解散,由印度国防军与军事警察部队取缔。

    随着加尔各答沦陷,印度当局也失去了打下去的意志。

    五月四日,在国际青年节这一天,印度总理通过法国,正式向中国提出停战请求,希望暂时停止军事行动。

    只是,中国的回答非常干脆:除非印度政府立即解散,不然战争不会停止。

    显然,印度总理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要求,也不可能就此错过停战机会。

    五月五日,印度总理再次提出,只要中国承诺在印度进行全民大选,并且由国际社会全程监督,他就愿意辞去总理职务。

    可惜的是,中国政府仍然没有做出让步。

    原因很简单,印度总理提到的大选,是建立在原来的政治基础之上的,即选举产生的政府将直接取代原政府,而中国想要的是一个崭新的、与过去没有任何瓜葛的印度,因此大选只能按照中国的安排进行。

    当然,到这个时候,中国当局也确实得考虑在印度举行全面大选了。

    五月六日,黄瀚林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提到,在战争结束后的一个月之内,就将在印度进行全民大选,并且将行政管辖权移交给印度民选政府,除了按照与印度民选政府达成的协议在印度保留部分驻军之外,中国将在战争结束后的半年之内撤走全部军队,使印度恢复正常秩序。

    这个表态,立即得到了欧盟的欢迎与支持。

    当然,关键是战争在什么时候结束。

    五月七日,法国总统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提出,既然中国已经承诺不对印度进行永久性军事占领,就应该考虑尽快结束战争,减轻印度平民受到的影响,尽快使印度恢复正常秩序。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法国支持中国加快进攻度。

    从政治上讲,这也意味着法国将会承认印度的民选政府。

    显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与法国的立场一样。

    在法国总统表态后,美国国务卿就在新闻布会上提到,中国出兵推翻一个国家的合法政权已经违反了国际法,美国过去与现在只承认印度的合法政权,因此在将来也只会承认印度的合法政权,不会承认由中国操控选举出来的新政权,并且号召国际社会共同反对与抵制中国在印度的军事行动。

    问题是,美国的反对,根本没有用。

    用一些西方新闻媒体的话来讲,美国没有在关键时刻为印度提供军事支援,现在表态已经错过了良机,即便美国直接出兵参战,也不可能扭转战局,而且中国的印度政策肯定会全面排斥美国。

    说得简单一点,美国根本无法对战后的印度产生影响。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在印度的政策,实际上是在报复美国。

    要知道,在二零一一年,美国策划推翻利比亚政权的时候,中国在利比亚的直接投资高达一千多亿美元,而利比亚内战结束后,这些投资全都了汤。这次,美国在印度的直接投资高达上万亿美元,如果中国执意把美国排除在外,那么美国在印度的所有投资也将化为影。

    当然,这种说法有点过头了。

    不管怎么说,中国政府不可能为了报三十多年前的一箭之仇,拿国家的未来做赌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报复美国,对中国也没有多少好处。只能说,中国在印度的政策是为了打击美国。

    美国的立场,也不是为了重返印度,而是希望延长战争。

    这场战争拖得越久,印度的战争损失就越大,因此战后的印度就更加无足轻重,对中美战略平衡的影响将大大降低。如果印度当局过早的承认战败,主动向中国投降,那么印度必然改变中美战略平衡。

    要知道,一个还算完好的印度,绝对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战略因素。

    这一点,在中**队的作战行动中也反映了出来。

    地面战争打响之后,中国空军就没再重点轰炸印度的工业设施,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基础建设的工业设施,也没有重点轰炸印度的基础设施,比如道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等等,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战场支援上,集中力量打击印度陆军,为中国陆军减轻负担,加快进攻度。

    虽然从战术上讲,这是在配合陆军作战,而且也应该这么打,但是从战略上看,这却是在保存印度战后复苏的基础,减轻战后重建的压力,让印度能够在战争结束之后尽快恢复元气。

    显然,对中国来说,一个较为完好的印度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事实上,展到这一步,重点已不是印度会不会战败,而是印度将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战败。

    从军事上讲,中**队要做的就是加快进攻度,迫使印度当局尽快承认战败。

    第一百一十一章长远考虑

    五月十日,牧浩洋把戚凯威招了回来,让魏成龙顶替他指挥陆军作战。

    牧浩洋没有解除戚凯威的职务,只是让他回国商讨印度的战后重建问题,并且正式任命他为驻印军队总司令。

    这次,牧浩洋没有偏袒庞跃龙。

    虽然陆战队已经在印度战场上投入了四个师的兵力,第二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也将在五月十五日抵达加尔各答,总兵力将达到六个师、近十七万官兵,不比陆军投入的四个集团军少多少,但是牧浩洋没有安排庞跃龙在驻印司令部担任职务,而是由戚凯威统一指挥地面部队。

    这么做,主要就是避免两人生矛盾。

    虽然戚凯威与庞跃龙没有私人矛盾,但是两人早就结下了梁子。比如,在展“未来地面战平台”的时候,陆战队承担了四分之一的研制经费,结果戚凯威却没有履行协议,陆战队没能享受到好处。

    可以说,两人早已水火不容。

    如果不是牧浩洋从中调解,恐怕两人早就闹翻脸了。

    当然,牧浩洋也没有把庞跃龙晾到一边。如果只照顾戚凯威,肯定会让陆军坐大,陆战队将受到压制。

    当时,牧浩洋给庞跃龙安排了一个重要任务:考察印度的军事基地。

    虽然战争还没有结束,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印度是个什么样子,黄瀚林也没有在驻印军事问题上表明立场,但是牧浩洋早就有想法,即中国不占领印度,也不会从印度全面撤军,肯定会保留几处军事基地。

    为此,也就有必要考察印度各地,确定哪些军事基地才具有战略价值。

    此外,在战后驻军的问题上,牧浩洋也倾向于使用陆战队,因为按照他的设想,陆战队是完全对外的地面部队,而陆军的主要任务还是确保本土安全,只有在大规模战争中才具有对外价值。

    也就是说,战后驻扎在印度的地面部队应该已陆战队为主。

    庞跃龙不是傻蛋,因为这已经表明,驻印军队总司令只是一个临时性职务,或者说是过渡性职务,在印度恢复正常秩序之后,肯定会做出调整,到时候将由驻印军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谁是司令官。

    显然,如果驻军主体是陆战队,就不可能由陆军将领来担任司令官。

    五月十五日,在第二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到达加尔各答的这一天,庞跃龙就向牧浩洋提交了第一份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庞跃龙明确提到,维沙卡帕特南、科钦、金奈与莫尔穆冈是必须控制的四座具有战略价值的港口。其中维沙卡帕特南的条件最为优越,有具备成为东印度洋舰队母港的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维沙卡帕特南位于孟加拉湾腹地,南面的斯里兰卡与东南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是天然屏障,因此可以把维沙卡帕特南建设为一座综合性海军基地,兴建包括造船厂在内的基础设施。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维沙卡帕特南,中国部署在印度洋上的战舰就不再需要回国维修了。

    相对而言,科钦的战略地位就没有这么突出了。

    主要是,科钦位于印度半岛南端,极易遭到打击,因此在战争时期,科钦很难为舰队提供有效支持。

    至于金奈与莫尔穆冈,前者离维沙卡帕特南不算远,可以作为物资储运基地与陆战队驻地,而后者的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如果将其建设成为大型军事港口,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效费比并不高,只益作为辅助性军事基地。

    这份报告,正对牧浩洋的胃口。

    虽然在安排任务的时候,牧浩洋没有明说,但是庞跃龙非常清楚,牧浩洋更关心的还是海军的利益。

    事实上,这也是牧浩洋让庞跃龙前去考察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陆战队可以跟陆军对着干,却不可能跟海军对着干,因为从本质上讲,陆战队绝对离不开海军。说得简单一些,适合陆战队的基地,必须能够容纳登陆舰队,也就能够容纳海军舰队。

    必须承认,牧浩洋有点私心。

    好不容易打败了印度,牧浩洋不可能不考虑得更加长远一些。此外,中美矛盾已经因为这场战争全面激化,谁都知道下一场战争、而且很有可能是世界大战将在所难免,因此牧浩洋必须有所准备。

    从战略上讲,印度洋必须是“中国的海洋”。

    虽然在与美国对抗的时候,太平洋是主战场,谁能在太平洋上取胜,谁就能赢得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但是对中国来说,在太平洋上击败美国之前,必须得毫无悬念的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把美国的军事触角赶出印度洋。只有在后方稳定的情况下,中国才有能力在太平洋上击败美国。

    对中国海军来说,同样如此。

    原因很简单,战争时期,海军的要任务是争夺制海权,而制海权的主要价值就是确保海上航线畅通无阻。受地缘因素影响,中国海军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比如在面向美国的时候,因为已经控制了西太平洋上的第一道链,也就等于把本土防线向外延伸了数百到上千公里,从扶桑到东南亚的岛屿防线,足以让中国本土安然无恙,因此就算必须在战争初期以防御为主,中国海军也不会承受多大压力。只有在打出第一岛链,向太平洋对岸推进的时候才需要投入重兵。

    问题是,中国能否打出第一岛链,关键就得看战争潜力能否挥出来。

    也就是说,海军能否守住至关重要的战略航线,确保国内的战争机器能否顺利完成动员工作。

    当时,中国的所有战略航线都要经过印度洋

    如此一来,保住印度洋的制海权,把美军、特别是美国海军挡在印度洋之外,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头号重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牧浩洋积极主张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牧浩洋为什么要在印度洋上寻求海军基地,建立军事基地网络了。

    要知道,美国在印度洋上有不少的军事基地。

    除了迪戈加西亚,还有澳大利亚西部地区。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牧浩洋肯定考虑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需求,即在战争初期,中国海军就得夺取迪戈加西亚,封锁澳大利亚,阻止美军向印度洋渗透,必要的时候甚至得对澳大利亚进行战略打击。

    事实上,牧浩洋随后做的事情,就能印证这一点。

    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的第二年,牧浩洋就以总参谋长的身份,在参加联合军事演习的时候访问了雅加达,跟印度尼西亚当局就租借军事基地的事情进行了谈判,最终从印度尼西亚获得了四座大型空军基地的使用权。随后,牧浩洋还前往菲律宾,以中国投资、中菲共用的方式,在苏比克湾进行了大规模基础建设,还在附近修建了菲律宾规模最大的战略空军基地。如果算上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