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消息,仅在二零四二年六月底到二零四三年六月底之间,中国海军就接受了三十四艘大型战舰,还有二十八艘在进行码头舾装,十二艘预计在二零四三年底之前服役。

    到了年底,衡泰集团向陆军交付了第一套四十八辆“未来地面战平台”。

    按照陆军的要求,其中十四辆是反装甲型、十辆多用途型、十辆火力支援型、八辆防空型与六辆工程型。这些坦克战车将用于技术与战术测试,包括在各种环境下按照陆军的标准进行实战测试。

    与空军的战斗机不同,如果这些坦克战车能完成陆军测试,就不会做太大的变动。

    也就是说,只针对测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只要改进后能达标,陆军就会下达正式订单。

    当然,陆军的测试也极为严厉。

    比如,五种型号的作战平台都要去塔里木盆地,在夏季四十五度的高温下,连续行军三万公里,期间不得更换润滑液与制冷液,只要有一辆平台没有过关,就要重新开始,再次跑满三万公里。

    可以说,所有测试都是在模拟极端作战环境。

    用陆军的话来说,合格的装备就是能在任何情况下正常使用。

    当然,只要通过了测试,衡泰集团、北方重工、南方机械就能顺利获得高达十多万亿元的巨额订单。说得不客气一些,陆军的订单,能让这三家军火商在未来二十年内赚得盆满钵满。

    第五十八章新班子

    进入二零四三年,很多在二零三八年立项,在二零四零年或者二零四一年进入高展期的装备项目,在二零四三年都陆续结出成果,由开期进入制造期,并且陆续交付部队列装。

    当时,最引人瞩目的还是J…31与J…33。

    六月份,沈飞就向军方交付了第一批工程制造型的J…31,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小规模量产型。一个月后,第一批J…33也交付给了海军。在大规模装备之前,空军与海军将进行军方试飞,即弄清楚战斗机的飞行包线,进行武器系统整合测试,以及利用这些战斗机培训第一批飞行员。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之后,这些战斗机都将移交给飞行教导部队,做为教练机使用。

    事实上,到这个时候,J…31与J…33量产已经不是问题了。

    只是为了保险起见,厂方还是得等到军方试飞完成之后,才会安排量产,因为在军方试飞中有可能遇到问题,厂方必须在量产之前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拿到军方的订单,也才能正式量产。

    紧接着,陆军的“未来地面战平台”也完成了军方验收。

    在长达大半年的验收工作中,五种平台都经受住了最为严酷的考验,比如在塔里木盆地的高温行军测试中,反装甲平台的最大无故障行军里程达到了四万七千六百五十三公里,比陆军的要求高出了接近百分之六十。在青藏高原无人区的极端低温高原环境下,五种平台的低温启动性能都远远过了陆军提出的要求。当时,陆军还提高了极限测试,即在没有润滑液与制冷液的情况下,能够正常运行多久,而最佳结果是行军一千三百多公里,最差的也过了八百公里。

    当然,也不是没有问题。

    在火力性能测试中,北方重工研制的三十五毫米线圈电磁炮在高温环境下,没有能够达到陆军提出的射要求,主要就是电磁炮的冷却系统余量太小。此外在穿甲能力测试中,也没能达到陆军的要求,主要是北方重工开的新式穿甲弹的外弹道不够稳定,降低了穿甲能力。

    总体来说,五种平台均已达到陆军的要求。

    年底,陆军向总参谋部提交了采购申请,即先量产反装甲型与多用途型,在二零四四年六月份量产火力支援型与防空型,工程型则在二零四四年底量产,确保能在二零四五年之前装备两个主力集团军。

    这就意味着,陆军在二零四四年的装备费用将高达三万亿元。

    显然,这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要知道,在陆军之前,空军与海军已经提交了采购申请,在二零四四年的装备费用分别为一万七千亿与二万一千亿元。这还没有算上陆战队的装备采购计划,就接近七万亿元,把陆战队的算上,恐怕离八万亿也不远了。在二零四零年,军费总开支也就这么多。如果把其他方面的开支算上,那么二零四四年的军费肯定会突破十三万亿元,比二零四零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三。

    牧浩洋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的为军方搞到这笔开支。

    可问题是,现在已经不是二零四二年了。

    年中的换届选举中,黄瀚林顺利当选国家元,杜小蕾则出任国务院总理,钟盛林出任国家副元,万宏涛出任常务副总理,黎平寇没有退休,而是以军事统帅的身份继续在中央任职。

    当然,牧浩洋也顺利成为了总参谋长。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几年后,牧浩洋才知道,当时为了保他出任总参谋长,黎平寇向黄瀚林妥协,没有坚持让钟盛林出任国务院总理,而是换上了较为温和的杜小蕾,而作为副元,钟盛林基本上没有实权。如果不是牧浩洋出任总参谋长的话,那么就是母祁铁。以当时的情况,不管是黎平寇、还是腾耀辉,都不会支持母祁铁,因为在战争即将爆的情况下,母祁铁没有统领全军的能耐。

    作为政治交易,万宏涛出任常务副总理,也算是一个解脱。

    要知道,如果他继续担任国防部长,牧浩洋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让牧浩洋稍感欣慰的是,黄瀚林并不软弱,而且与黎平寇有相似的从政经历,因此在处理军队事务的时候比较理智。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比较好说话。

    当然,这也与黎平寇的影响有关。

    作为新上任的国家元,黄瀚林在军队里缺乏影响力,黎平寇又是军事统帅,所以在处理军队事务的时候,黄瀚林肯定会偏向于军队,而不是处处跟军队做对,以此来博取军方的好感。

    赶在元旦假期前,牧浩洋带着二零四四到二零四五财年度军费预算报告去了元府。

    “需要这么多?”

    “这还是保守估计。”牧浩洋说的是实话,因为他知道,在军费问题上耍客气,受伤害的是军队。“陆军只计划为两个集团军换装,空军也把战斗机采购量压缩到了四百架,海军还推迟了大部分战舰的建造进度。如果完全按照二零三八年制定的装备规划进行,仅装备预算就需要十万亿元。”

    “这么说,军队还挺客气的。”

    牧浩洋勉强笑了笑,知道黄瀚林在开玩笑。

    “你跟总理商量了吗?”

    “我觉得,总理那边应该没问题,关键在全体代表大会。”

    黄瀚林点了点头,说道:“全体代表大会那边,我会帮你解决。上个月,李明阳提供了一份情报,美国电力公司在印度建造的第一座可控聚变核电站已经并网电,虽然只有三千万千瓦,要到明年才能达到五千万千瓦的电量,但是这已表明,印度正在加快国防工业建设度。”

    “很明显,美国与印度都知道,我们的耐心即将耗尽。”

    “作为军人,你觉得我们有必要为此打上一场吗?”

    “元,这不是我们的选择。”牧浩洋长出口气,说道,“我们也愿意和平相处,可是总有人不希望看到我们展壮大,所以总会给我们制造麻烦。忍让总得有个限度,如果没有限度,那就会丧失尊严,丧失一切。军事情报局提供了确切情报,美国援助给印度的武器装备已经足够武装六十个师了,还提供了上千架战斗机。不出所料的话,第一艘航母将在一个月内抵达印度。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相信,到了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得面对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印度。”

    黄瀚林也长出了口气,说道:“看来,确实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元,也许你认为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份子,但是我认为,在这个时候,任何与和平有关的幻想都不切实际,也没有任何好处。既然我们已经做出了决定,而且局势没有向好的方向展,我们就没有必要感叹惋惜。”牧浩洋稍微停顿了一下,语气坚定的说道,“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考虑该如何打赢这场战争,而且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让尽可能多的将士载誉而归。”

    “你是否觉得,我没有这个决心与勇气?”

    “不,当然不是,只是……”

    “只是不如傅老?”

    “这……”

    黄瀚林笑了笑,说道:“也许,你们都认为我是一个较为软弱的领导人,没有在重大问题上做出关键决策的魄力。不管你是否相信,你得知道,我们是一代人,有着相似的经历与阅历,也有着相似的价值观。我只是认为,在关系到国家、民族、人民的重大决策上,我们必须慎重。要知道,我们做出的任何一个重大决策,特别是战争决策,都将对成千上万的人产生影响,也将让成千上万的将士赴汤蹈火。为国效忠、为国而战是军人的职责,可是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军人就应该战死沙场,军人就应该抛头颅洒热血。只有慎重决策,我们才能让军人的牺牲变得最有价值。”

    牧浩洋的眉头跳了几下,觉得黄瀚林一下变了个样。

    “当初,在做出决定的时候,老黎找我单独谈了半个小时。你也应该知道,在后来的表决上,我先支持老黎的战争决策。”

    牧浩洋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黄瀚林的意思。

    黄瀚林叹了口气,说道:“你明白就好,其他的我也不用多说了。这份预算报告,你拿回去重新整理一下,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必须的,二是有需求的。其他的事情,我会帮你解决。”

    “元……”

    “如果战争在二零四五年爆的话,那么这份预算报告将起到关键性作用。”黄瀚林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虽然我在最初的时候不打认同老黎的决定,但是只要我们下定了决心,就不应该犹豫。”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行,我整理好之后再来找你。”

    “不用急,时间还很充足。”

    牧浩洋没再多说什么,起身告辞离去。

    对二零四四到二零四五财年度的军费预算来说,时间确实很充足,因为要到四月份才提交给全体代表大会审议。可是对即将爆的战争来说,时间一点都不充裕,即便预算报告得到通过,情况也不容乐观。

    第五十九章起始点

    按照黄瀚林的要求,牧浩洋把军费预算报告弄成了两部分。

    在国务院审批阶段没有遇到什么麻烦,杜小蕾还建议牧浩洋把预算提高一些,这样才能在全体代表大会审议阶段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不留余地的话,全体代表大会肯定会习惯性的砍掉一截。

    当时,杜小蕾还提到了一点,即美国国防预算的增长幅度也不小。

    也就是说,完全可以拿美国国防预算说事,让全体代表大会的那些代表知道,如果不提高国防预算,国家安全就没有保证。按照前几年的情况,全体代表大会一般会批准略微过美国的国防预算。

    到了三月份,预算就不再是悬念了。

    当月,美国联邦政府向国会提交了总额为六万七千六百四十三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并且在经过三天审议之后,以微弱多数票在众议院获得通过,随后在参议院获得了七十四名议员支持。

    折换成人民币的话,相当于十六万五千亿元。

    这么一比较,牧浩洋在年初提交给国务院的国防预算就算非常客气了,总额才十五万八千亿元。

    为此,杜小蕾还把牧浩洋叫了过去,让他想办法再弄两万亿元的预算项目进去。

    当然,增加预算项目根本不是问题,因为被牧浩洋压住,没有写进预算报告的项目总额高达好几万亿元呢。

    四月份,杜小蕾向全体代表大会提交了总额为十七万九千亿元的国防预算。

    经过长达一周的审议,全体代表大会最终通过了其中的十六万七千亿元,砍掉的一万二千亿元都是没有必要性的装备项目。

    与前一财年度相比,国防预算增幅高达百分之三十七。

    可以说,这是自二零四一到二零四二财年度之后,国防预算增幅最大的一年。

    虽然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幅度也不低,但是仍然比不上国防预算的增长幅度。在扣除了通货膨胀等因素之后,中国在二零四四到二零四五财年度的国防预算总额相当于二零四三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一,创造了自二零三五到二零三六财年度之后的最高纪录。

    要知道,在对日战争期间,包括战争开支在内的国防开支也仅占上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点七。

    当然,不仅仅是中国在增加国防预算。

    在同一财年度,美国国防预算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二点八,是自美国侵越战争之后的最高点。

    更重要的是,这仅仅是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中国与美国的国防预算同比增幅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上,双方都不遗余力的把资源用在了军事建设上。

    也正是如此,很多人都把二零四四年当成了中美全面战争爆的起始点。

    虽然战争还没有爆,但是从这一年开始,两个级大国不约而同的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积极为战争做准备。

    照这个趋势展下去,十年之后,中美国防开支就将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

    从经济学角度讲,这绝对是战争爆的临界点,因为再继续拼下去的话,中美两国的经济都将崩溃。

    要知道,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最激烈的一九四三年,美国的国防开支也只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十三。当时,最极端的情况出现在苏联,国防开支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十四。

    在和平时期,一个国家的国防开支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说得直接一点,只有战争,才能避免国民经济崩溃,而且得是一场足够大的战争。

    正如牧浩洋所说,制造麻烦的不是中国。

    巨额国防预算得到批准之后,中国的战争机器就全运转了起来。

    因为实际获得的预算比真正需要的多了九千亿元,所以在保证必须装备的制造与研制工作顺利进行的情况下,牧浩洋把这九千亿元全部用在了军事基础与军事工业基础建设上,比如扩大军事基地规模,增强军事工业生产力。别的不说,当时大连造船厂、青岛造船厂、江南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等十二家大型造船厂就获得了总额三千六百亿元的基建费用,用来扩充造船实力。

    可以说,牧浩洋非常具有战略眼光,而且这笔钱花在了刀刃上。

    有了这三千六百亿元,中国造船厂的十万吨级船台由十二个增加到二十个、五万吨级船台增加到三十六个、三万吨级船台增加到四十八个、一万吨级船台增加到八十八个,总体造船能力提升了百分之四十。

    当然,这只是理论值。

    与造船能力有关的,还有造船工人、特别是熟练技术工的数量,钢铁生产能力,电力生产能力,机械生产能力等等。只有在这些因素得到相应提高的情况下,总体造船能力才能达到理论值。

    显然,这不是军方能够办到的事情,而是国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所幸的是,中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造船国、第一大钢铁生产国、第一大电力生产国、第一大机械生产国,而且中国造船厂的效率也名列世界前矛,只要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提前储备人力资源,在战时进行动员,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总体造船实力,让国家战争机器全运转。

    除了提高造船能力,剩下的五千多亿元,也花到了该花的地方。

    比如,沈飞与成飞各得到了八百亿元的基建经费,把J…31/J…33与J…30/J…32的生产线各增加了一条,确保在战保障时情况下,能够达到年产八千架战斗机的水平,并且确保每条产线都足额配备技术工人。显然,后者才是重点,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每条产线上只需要三分之一的技术工人就能正常运行。也就是说,世界大战爆后,成飞与沈飞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比如半年之内,再扩充四条产线,把战斗机的年生产能力提高到二万四千架,并且以每年都能扩充一倍以上。

    此外,在这一千六百亿的特殊拨款中,大概三百亿元用来启动第六代战斗机研制工作。

    没有这笔钱,第六代战斗机最快要到二零四五年底,也就是二零四五到二零四六财年度才会列入装备计划。

    有了这笔钱,意味着第六代战斗机能提前一年上天。

    在谁也不知道世界大战将在什么时候爆的情况下,提前一年获得新式战斗机,绝对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时,还有大约二千二百亿元用于扩充军事基地的容纳能力。

    别的不说,横滨港就因此在两年之后,成为了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前沿战略港口,而浩洋港、加勒港、瓜达尔港、那霸港与舟山海军基地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建。还有八座海外空军基地、四座海外陆战队营地、四座海外陆军基地也得到了足额基建拨款。连当时刚刚租借给中国的苏比克湾也开始大兴土木,在三年后成为了一座综合性军事基地。

    很多人在评价牧浩洋的时候,都记住了他在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却没有记住他在军事基础建设上做出的重大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牧浩洋在二零四四年做的事情,为中**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牧浩洋在二零四四年的英明决定,花数千亿元去增强军事基地与军事工业的基础设施,那么在随后爆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肯定无法爆出远远过美国的战争潜力。

    即便是牧浩洋本人,也认为他在二零四四年做的事情最为重要。

    当然,在二零四四年,牧浩洋先要考虑的还是对印战争。

    作为总参谋长,牧浩洋没有想过去指挥这场战争,毕竟他已经在战场上立下了足够辉煌的功劳,军事指挥才能已经得到了承认,即便再打一次胜仗,也不会带来更多的荣誉,反而会耽搁他人前程。更重要的是,牧浩洋非常清楚,即便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他担任总参谋长期间爆,他也不可能独自挑起大梁。中**队需要一名无往不胜的统帅,更需要大批常胜将军。

    正是如此,六月初的时候,牧浩洋正式向黄瀚林提名,让戚凯威担任对印作战总指挥。

    结果却大出他所料,黄瀚林直接驳回了牧浩洋的请求,而是任命他为总指挥,并且由他全权任命各级指挥人员。

    这让牧浩洋非常恼火,甚至让他觉得,黄瀚林在故意给他制造麻烦。

    别的不说,戚凯威对这个位置觊觎已久,他显然不会知道这是黄瀚林的安排,就算知道了也会认为是牧浩洋影响了黄瀚林。虽然牧浩洋与戚凯威的关系非常不错,加上黄峙博还经常请两人过去喝茶,但是真要闹出矛盾的话,两人说不定会斗得你死我活,而这绝对没有任何好处。

    问题是,牧浩洋无法改变元的决策,而且黎平寇也支持由他出任总指挥。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牧浩洋只能任命戚凯威为地面作战总指挥,并且在昆明建立地面作战司令部,全权任命指挥人员,并且全权负责地面作战行动。母祁铁仍然是空中作战总指挥,司令部也设在昆明,配合与协助戚凯威。在周渝生拒绝之后,牧浩洋只能任命章玉廷为舰队作战总指挥。

    至于他自己,则留在总参谋部,担任名义上的总指挥,负责协调工作。

    第六十章精锐之师

    在牧浩洋安排指挥机构的时候,陆军与空军的换装工作也开始了。

    先换装的陆军部队是部署在重庆的第十三集团军,该集团军也被戚凯威选为对印作战的头号部队。

    这里,不得不提到腾耀辉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做出的最大贡献。

    事实上,这也是黄峙博想做,却没有做成功的事情,即用战区制替代军区制。

    从性质上讲,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就是军队的职能。军区制,最主要的职能就是维护国内稳定与保卫国土,属于典型的战略防御型军事结构。战区制的主要职能是捍卫本土与维护国家利益,属于典型的战略进攻型军事结构。

    可以说,用战区制取代军区制,正是中**事力量战略转型的关键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讲,由黄峙博起的军事改革,就是要把中**队打造成一支战略进攻型军事力量。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战略转型有关。

    在黄峙博之前,中国的主要利益在国内,即以本土防御战略为主。在黄峙博担任总参谋长期间,中国的海外利益逐步提高,急需一支具备战略进攻能力,能够在世界各地维护国家利益的军事力量。

    可惜的是,如此重大的军事变革,仅仅十五年肯定不够。

    离开总参谋部的时候,黄峙博只为接下来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剩下的事情,就轮到腾耀辉来做了。

    事实上,这也是黄峙博积极支持腾耀辉出任总参谋长的主要原因,因为腾耀辉是海军将领,而且是“大海军主义者”,注定他是一名积极主张战略进攻的军事统帅,也就会完成黄峙博的军事改革。

    同样的,这也是黄峙博在退役后一直住在北京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军事改革,重点不是海军与空军,因为与陆军相比,海军与空军的根基都不够扎实,所以是军事改革的积极推动者,而不是阻挠者。相反,陆军的影响力足够大,而且注定会在军事改革中遭受损失,所以陆军才是军事改革的阻挠者。腾耀辉是海军将领,在陆军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黄峙博。如此一来,只有黄峙博坐镇北京,挡住那些阻挠军事改革的陆军将领,腾耀辉才不会受到影响。

    即便如此,这轮军事改革进行得也很不顺利。

    有本质上的变化,肯定就有形式上的变化,而当时影响最大的,就是撤消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的七大军区。

    要知道,在腾耀辉当上总参谋长之前,海军与空军基本上脱离了军区。

    也就是说,七大军区,实际上是以陆军为主。

    撤消军区的话,意味着数百名将领、数万名校官、十数万低级军官要么退役、要么打入冷宫、要么丢掉职务,这等于一下动了几十万人的蛋糕,特别是军区制的既得利益者,即七大军区的主要将领。

    为此,腾耀辉不得不采取“曲线救国”的方针。

    当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集团军固定隶属于某个军区的陈规,先把卫戍北京的第三十八集团军派往南京军区,然后陆续对所有集团军重新做了部署,切断了军区与集团军的直接关系。随后,腾耀辉开始裁减陆军规模,把十一个甲类集团军缩减为八个,七个乙类集团军全部并入甲类集团军,借此机会对集团军指挥阶层大换血,从而切断了集团军内部根深蒂固的“血缘关系”。最后,腾耀辉才在新的陆军指挥体系下,逐步把一些军区合并为战区司令部,比如沈阳军区、北京军区与济南军区合并为中央战区司令部,南京军区与广州军区合并为南方战区司令部,成都军区与兰州军区合并为西部战区司令部,另外增设了印度洋战区司令部与西太平洋战区司令部。

    必须承认,在对日战争爆前,腾耀辉的改革并不彻底。

    为了降低军队的抵抗情绪,腾耀辉保留了大部分在职将领,结果就是,五个战区司令部都人满为患。

    直到对日战争爆后,腾耀辉才开始大刀阔斧的裁减人员,特别是高级将领。

    对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陆军的在职将领总人数已经由七千多人减少到了四千多人,而且平均年龄由五十三岁降低到了四十一岁。

    当时,腾耀辉做的最引人瞩目的一件事情,就是裁减掉所有非指挥性质的将领。

    说得直接一点,主要就是针对文工部队。

    在腾耀辉之前,中国陆军中,仅文工部队就有两百多名将军,而这些人不但不会领军作战,甚至算不上真正的军人,而他们最大的能耐就是唱歌跳舞,搞些娱乐活动。如果这样的人都能当上将军,那么中**队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对于稳定军心来说,也必须禁止非指挥人员晋升为将领。

    在退役前,腾耀辉还推动了“国防法补充案”,对将领性质做了明确规定。

    直到二零四一年前后,腾耀辉才基本上完成了由黄峙博规划的军事改革,建立起了以战区为主的指挥体系。

    当然,与军区制相比,战区制有一个极为明显的特点,即五大战区司令部都没有常备作战部队,所有作战部队,不管是陆军、空军、海军、还是陆战队的作战部队,都直接隶属于总参谋部,只是在有作战需要的时候,由总参谋部分派给战区,并且接受战区司令部下达的作战命令。

    可以说,这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灵活性。

    同时,这也提高了对军人素质的要求。

    要知道,在军区制下,各个军区的作战部队基本上不用考虑到其他军区所在地方执行作战任务,因此在建设与训练的时候,主要针对本军区内的独特情况。比如,沈阳军区的部队就主要针对在东北平原地区作战,更加重视在寒冷条件下的大规模机械化战争,而广州军区的作战部队则主要针对在南方水网地区作战,更加重视在炎热潮湿气候下的作战能力,从而导致两个军区的作战部队在装备、训练、人员素质、战术战法、甚至是官兵的文化观念都有很大区别。

    如果仅仅为了保卫本土,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可是,要想在面向全世界的战争中取胜,这就是个大问题。

    说得严重一点,像第三十九集团军这样的王牌部队,拉到南方丛林战场上,恐怕连游击队都打不过。

    问题是,谁能保证中**队不会到陌生环境下作战。

    因此为了打赢下一场战争,而且很有可能是在其他国家、在完全陌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下进行的战争,中**队就需要改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需要通过更加严厉的训练来适应新的战争环境。

    如此一来,战区制就成了必然选择。

    由此可见,黄峙博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预料到,中国陆军将打出国门,去遥远的战场上作战。

    毫无疑问,军事改革的成效非常显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