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2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亮前,十个以军旅先后从迪莫纳与哈莱瓦出,向埃拉特港进军。

    以色列国防军的部署与意图都很明显:把埃及军队挡在二号公路南面,围绕着从第五站通往埃拉特的四号公路决战。

    在这个区域内,以色列国防军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先号公路南面是提赫高原,埃及军队只有在攻占了塞迈德之后才能东进,进攻埃拉特,或者转向南下,到达努韦巴后,沿亚喀巴湾西岸北上攻打埃拉特,不然只能从奈赫勒北上,突破以军在二号公路线上的防线,在以军选择的战场上决战,因此以军能在奈赫勒与塞迈德阻击埃军。

    其次号公路的情况比二号公路糟糕得多,通行能力非常有限,埃及军队很难沿着四号公路展开。如果埃军强行向东推进,除了将在奈赫勒与塞迈德遭到阻击之外,就算能够到达埃拉特,也是强弩之末。在后勤保障困难的情况下,埃军别说攻占埃拉特,能否稳住战线都是个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是攻打以色列本土最为遥远的线路。即便埃及军队攻占了埃拉特,离以色列本土核心地区也非常遥远,而且只有两条公路线北上,没有铁路线,后继进攻将遇到很多麻烦。就算埃及军队能够打通海上航运,不再通过西奈半岛的公路运送物资,也无法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综合这几点,以色列国防军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埃及军队肯定会在埃拉特之前北上。

    说得简单一些,埃及军队不会去埃拉特,而会在奈赫勒转向北上,突破以色列国防军在二号公路线上的防线,然后沿二号公路线向盖济奥特推进,再攻打贝尔谢巴,夺取至关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

    为了迫使埃军在奈赫勒北上,以色列国防军必须夺取塞迈德,而且守住这座重镇。

    对埃及军队来说,也得夺取塞迈德,因为即便北上与以军决战,也要夺取塞迈德,确保侧翼安全。

    天亮后,埃军与以军再次展开“行军大战”。

    这次,以军先行一步,两个装甲旅从埃拉特出,以最快度向塞迈德挺进,另外一个装甲旅沿着三号公路南下,急向奈赫勒挺进。埃军出的时间稍微晚了一些,担任突击任务的是第三集团军的第三装甲师。

    显然,优势在以色列国防军手里。

    埃及军队要想到达塞迈德,先得占领奈赫勒,而在这里很有可能遭到以军阻击。更重要的是,第三集团军还在强渡苏伊士运河,在二十四日清晨,只有两个师到达对岸,第三装甲师在二十三日还进行了数百公里的急行军,因此在行军度上,肯定比不上以军,作战状态也不怎么样。

    从侦察机提供的战场信息也看得出来,以军的行军度快得多。

    要知道,从埃拉特出的两个以军装甲旅是预备队,状态比埃军好得多,也没有后勤保障之忧。

    针对这一情况,戚凯威没有抱多大希望。

    在第三装甲师出后,戚凯威对埃军的部署做出调整,第一集团军继续南下前往苏伊士城,第二集团军派遣两个师加强第五站的防御部署,其他部队则沿运河西岸展开,防止以军起反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最需要提防的就是以军打过苏伊士运河。

    只要以军指挥官稍微冷静一点,就能现一个关键问题,即在西奈半岛作战,埃军有后勤补给上的优势,如果无法消除这个优势,以军不但难以取胜,还很有可能使西奈半岛上的战斗演变成持久消耗战。消除这个优势的最佳办法就是打过苏伊士运河,用一次决定性的快突击端掉埃军的后勤保障基地,像打击叙利亚军队那样,使埃及军队丧失突击能力,根本不与埃及军队正面决战。

    达到这个目的,根本动用不了多少兵力。

    如果西奈半岛的以军能够达到巴拉姆少将指挥的那三个旅的战斗力,最多只需要投入五个旅,就能在运河西岸打一场快战术突击,在埃及军队做出反应之前,取得至关重要的胜利。

    果真如此,埃及军队的处境将非常凶险。

    要知道,埃及陆军的三个主力集团军全部靠前部署,留在后方的不是预备役部队,就是后勤保障部队,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也就是说,在戚凯威的部署下,埃及军队的后方防线非常空虚。

    虽然直到战争结束,以色列国防军都没打过苏伊士运河,但是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当时确实存在这种风险。按照比较可靠的说法,在二十三日夜间,以色列国防军就获得了美国提供的情报,得知埃及军队后方空虚,而且大批作战物资囤积在运河西岸,以色列总参谋部也制订了类似的突击计划,准备在二十四日夜间在塞得港方向起突击,然后沿着运河西岸向南突击,从苏伊士城再次渡过运河,返回西奈半岛,整个突击行动将在一天之内结束,而埃及陆军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结果在二十三日下午,美国当局出警告,迫使以色列国防军放弃了这个作战计划。虽然没人知道美国为什么要警告以色列,但是以当时的情况,很有可能与中国有关。说得简单一些,如果以色列国防军打过苏伊士运河,中国很有可能出手干预。

    可惜的是,戚凯威在二十三日上午,根本不可能做出以军不会渡过运河的判断。

    结果就是,他不得不让第二集团军沿运河设置防线,等于把埃及陆军三分之一的主力部队放在了后方。

    在只有两个集团军的情况下,戚凯威很难在两个方向上起突击。

    他的选择是:把重点放在舍特,集中优势兵力控制半岛南部地区,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与以军决战。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戚凯威手里有足够多的兵力,肯定不会这么打。

    最有效的战术应该是两路突破,即在第三集团军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让第一集团军在第五站集中,打开第二个突破口,对以军防线侧翼构成威胁,迫使以军在右侧留下足够多的兵力,达到分散以军的目的,然后再由第三集团军向北突击,歼灭分散部署在二号公路上的以军。

    达到这个目的后,以军战败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戚凯威没有采取如此大胆的战术,主要还是与埃军的素质有关。

    从兵力上讲,第三集团军相当于十五个以军旅,第一集团军则相当于二十个以军旅。虽然以军在西奈半岛上的总兵力多达八十个旅,但是步兵旅与装甲旅只有四十个,而且还得守卫漫长的战线,能够用于作战的不会过二十个。因此从兵力对比上看,大概是二比一的态势,埃及军队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问题是,兵力优势说明不了问题。

    别说戚凯威,连埃及将领都没有多少信心,或者说都认为素质远不如以军。

    可以想像,即将打响的决战将在广袤的沙漠中进行,将以运动战为主,因此军队官兵的素质、特别是基层官兵的素质至关重要。毫无疑问,这正是埃及军队的顽症。别的不说,以色列国防军中,基层军官都是来自正规军校,大部分服役五年以上,士兵中军士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六十拥有大学学历,而埃及军队中,基层官兵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还不到百分之四十。

    戚凯威的这个部署,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两个集团军集中在一个渡口上过河,很难迅展开。

    如果主力部队集中在一起,恐怕后果很难想像。

    别的不说,只要以色列国防军缓过气来,肯定会猛攻舍特,压缩埃军的活动空间,让埃军难以形成有效的突击力量。拖得了几天,等到埃军的气势减弱,以色列国防军将一鼓作气的把埃军赶回运河西岸。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因为鼓舞埃军士气的正是胜利的希望。

    没有了胜利的希望,其他的说什么都没用。

    说得简单一点,埃军是一支擅长打顺风仗的部队,如果遇到挫折,很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

    相反,以军则非常擅长在逆境中作战。

    可以说,戚凯威的这个认识非常准确,真正希望胜的不是以军,而是埃军。只有迅取得胜利,才有望在相对有利的情况下结束大规模战争。至于是否能够击败以色列,根本不是戚凯威考虑的问题。

    为此,戚凯威不得不在第五站附近留下重兵,摆出突击架势。

    当时,在第五站除了第二集团军的一个师之外,还有第三集团军的第十四步兵师,以及第一集团军的一个独立装甲旅,运河对岸则集结了埃及预备役部队的三个步兵师,两个炮兵旅与一个独立装甲旅。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如果以军南下围攻舍特,就从第五站起战术突击。

    当然,这些部署的最终目的,都是迫使以色列国防军在戚凯威选择的战场上决战,而不是在以军选择的战场上决战。。。。T!~!

    ..

第十八章 坦克战

    第十八章坦克战

    二十四日中午,在经过了近六个小时的急行军后,第三装甲师到达奈赫勒。

    可惜的是,埃军仍然慢了半拍,以色列国防军第六零零装甲旅提前半小时赶到,而且已经提前展开。

    不幸中的万幸是,埃军派出的侦察兵及时现了以色列装甲部队。

    更重要的是,埋伏在埃军左翼的以军装甲部队提前暴露了行踪,而不是等到战斗打响后再进入战场。

    结果就是,第三装甲师在到达奈赫勒之前就展开了队列。

    虽然以军的多方向突击给埃军造成了一些麻烦,但是以军很快就尝到了苦头,现遭遇的是埃军主力装甲部队。

    根据埃军的作战记录,当时一名坦克连长驾驶24式坦克,在四千七百米外开火,准确击中了一辆以军的“梅卡瓦4”型主战坦克,钨合金长杆穿甲弹在贯穿炮塔的时候,引爆了炮塔里的弹药,导致弹药殉爆名以军坦克手全部阵亡。这一炮,拉开了这场装甲战的帷幕。

    战斗打得非常激烈,以军不得不面对两倍于己的坦克,而且全部是24式主战坦克。

    更重要的是,第六零零装甲旅的主战坦克是“梅卡瓦4”型。

    根据中国公布的资料,24式是标准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也是全球第一种第四代主战坦克,正面装甲在抵御动能穿甲弹时,相当于一千四百毫米的匀质轧制装甲钢,抵御聚能破甲弹时,则相当于一千八百毫米匀质轧制装甲钢,如果披挂上反应式装甲,防护能力还能增强百分之三十,能够抵御所有第四代主战坦克射的动能穿甲弹,以及所有在二零三零年之前服役的反坦克导弹。

    当然,这个数据肯定有一些水分。

    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西方第四代主战坦克的一百四十毫米电热化学滑膛炮,也只有使用最先进的动能穿甲弹,才有可能在24式不披挂反应装甲的情况下,打穿其正面装甲,而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一百二十毫米滑膛炮的炮口动能最多只有十兆焦,使用任何穿甲弹,都不可能打穿24式的正面装甲。

    如果交战距离在两千米以外,那就更不可能了。

    虽然当时中国出售给埃及的24式没有加挂反应式装甲,但是主装甲没有减弱,仍然达到了中**方的标准。

    结果就是,在这场坦克会战中,很多以色列坦克手明明打中了对方,却现埃及坦克像没什么事一样,不但没有被击毁,还在继续战斗,甚至迅做出反应,回击了向其开火的以色列坦克。

    以军坦克不但打不穿24式的正面装甲,也顶不住24式的炮火。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中国在出售24式坦克的时候,并没有配售中国陆军的标准化弹药,特别是专门为一百四十毫米电热化学滑膛炮研制的贫铀合金穿甲弹,而是配上了由一百二十毫米穿甲弹演变而来的钨合金长杆穿甲弹,穿甲能力有所减弱,在两千米外只能打穿八百八十毫米厚的匀质轧制装甲钢。只是这种穿甲弹的存能性能非常不错,在四千米处的穿甲能力也过了七百毫米,比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威力高出了一大截,而且能够轻而易举的对付第三代主战坦克。

    根据战后做的测试,“梅卡瓦4”型主战坦克在披挂了反应装甲后,炮塔正面装甲抵御穿甲弹时的防护能力也只相当于六百五十毫米的匀质轧制装甲钢,比以色列宣称的数据低了大约百分之三十。

    结果就是,即便在四千米以外,“梅卡瓦4”型也挡不住24式打来的穿甲弹。

    对以色列坦克兵来说,这绝对是一场恶梦。

    自己打不穿对手的装甲,却能被对手轻而易举的击毁,直接说就是没有还手之力,这仗还怎么打?

    更要命的是,24式的火控系统比“梅卡瓦4”型先进得多。

    除了大口径坦克炮赋予的远射程之外,24式的火控反应时间只有四秒,即训练有素的坦克手能在现目标四秒之后开火,几乎所有火控数据都由计算机负责,火炮也由计算机控制,炮长或者车长只需要选择打击目标,然后摁下开火按钮。“梅卡瓦4”型由最熟练的坦克手操作,也需要六秒才能完成全部准备,而且需要由炮长或者车长控制火炮,因此开火反应时间一般在九秒左右。

    在近似于拼刺刀的坦克战中,几秒钟的差距足以决定胜败。

    此外,24式在以每小时三十公里的度行进时,对运动目标的命中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五,而“梅卡瓦4”型在同样的情况下,命中率不到百分之七十。如果交战距离在两千米以上,这个差距还要大一些。

    可以说,“梅卡瓦4”型在24式面前毫无优势。

    以色列坦克手拥有的,只是无与伦比的勇气。

    现无法在远距离交战中击毁埃及坦克,以军没有撤退,而是加逼近,希望通过缩短交战距离来挽回败局。

    根据战后的测试,至少要到五百米内,“梅卡瓦4”型才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打穿24式的正面装甲。

    问题是,以军有机会把距离缩短到五百米内吗?

    要知道,第三装甲师不但有装备性能上的优势,还有兵力上的优势。

    以军除了勇气,就只有埋伏在侧翼的伏击部队了。

    只是,这支伏击部队提前暴露了行踪,只对第三装甲师产生了有限的影响,比如让第三装甲师放慢挺进度,先出动一个坦克营向右翼展开,只在正面放置了两个坦克营,没有集中作战。

    结果就是,在经过将近十五分钟的战斗后,以军坦克手终于如愿以偿,把交战距离缩短到了五百米。可惜的是,只有十一辆“梅卡瓦4”型还在继续战斗,而它们要面对的是八十四辆24式。

    从第一炮打响,到最后一辆“梅卡瓦4”型被击毁,前后不到二十分钟。

    侧翼战线上,以军指挥官现大势已去之后,率领最后七辆“梅卡瓦4”型向北撤离了战场,绕了个大圈子返回奈赫勒。

    在这十多分钟的战斗中,第三装甲师只损失了五辆24式,其中三辆在四个小时后由装甲抢修车修复,另外两辆则被送往坦克大修厂,最终也成功修复,而埃及坦克兵只有八人阵亡、七人负伤。

    对埃及装甲部队来说,这绝对是值得骄傲的胜利。

    要知道,在前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装甲部队就没有取得过重大胜利,更别说在一场战斗中打垮一个以军装甲旅了。

    根据埃及公布的战报,在这场战斗中总共击毁了一百二十七辆、缴获八辆以军坦克。

    因为双方的机械化步兵都没跟上来,所以没有装甲战车受损。

    如果从战果上看,这绝对是迄今为止,埃及装甲部队成立之后,在坦克战中取得的最为重大的一次胜利。

    当天下午,纳杰夫就表电视讲话,高度表彰了装甲部队与第三装甲师。

    别忘了,纳杰夫曾经在装甲部队服役了十多年,还是一名装甲兵指挥官,对装甲部队有很特殊的感情。

    留下步兵打扫战场后,埃军坦克纵队继续向奈赫勒推进。

    下午…左右,埃军抵达奈赫勒城外,开始进行炮火准备。

    损失了绝大部分坦克后,以军全面退守城区,把剩余的十来辆“梅卡瓦4”型藏在了城镇建筑物中。

    因为步兵没有跟上,所以埃军没有急于动进攻。

    奈赫勒是一座规模很小的城镇,常住居民不到两千,只有几百栋建筑物,而且大部分居民都已逃走。按照埃军前线指挥官的想法,先进行覆盖式炮火打击,摧毁建筑物后,再动地面进攻。

    这么做,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与以军打巷战。

    要知道,在近距离巷战中,“梅卡瓦4”型也是不小的威胁。

    埃军损失的五辆24式,都是在近距离战斗中,被“梅卡瓦4”型的穿甲弹打穿,其中两辆在极近的距离上被正面击穿。如果遭到侧面攻击,即便在两千米外,“梅卡瓦4”型也有足够大的威胁。

    收到前线战报,戚凯威震惊不已。

    …四十五分,戚凯威给第三装甲师的指挥官下达命令,务必在天黑前打下奈赫勒。

    要知道,第三装甲师的任务不是打下奈赫勒,而是攻占塞迈德。只有打下塞迈德,埃军的处境才会有所改善。虽然歼灭第六零零装甲旅,是个了不起的胜利,但是与战略上的得失比起来,这点战术上的胜利根本算不了什么。如果不能抢在以军前到达塞迈德,后面的主力部队就很难展开。

    在戚凯威的催促下,第三装甲师在四点三十分左右起进攻。

    前两轮进攻,都被以军打退。

    第一次进攻遭遇失败还有情可原,因为步兵没有跟上来,只能由坦克动冲击,在突破以军防线后,没能站稳脚跟,被以军打了回来。第二次进攻失败,彻底暴露出了埃军的素质问题,即步坦协同严重不到位。

    等到第三装甲师组织第三次进攻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夜间七点左右,第三装甲师突入奈赫勒城区,出人意料的没有遇到抵抗,甚至没有现以军防御部队

    随后,埃军指挥官才搞清楚,以军在六点三十分撤退了。

    这个时候,从埃拉特出的两个以军装甲旅已经抵达塞迈德,而且获得了足够的时间部署防御阵地。。。。T!~!

    ..

第十九章 第二战线

    (039二十五日凌晨,第三装甲师先头部队抵达塞迈德附近。

    这次,以军没有主动出击,而是留在了防御阵地上,仅用远程火炮招呼了千里迢迢赶来的埃及军队。

    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搜索最新更新尽在。br/从埃拉特出的两个以军装甲旅都是标准的预备役部队,官兵在战争爆前才接到动员命令,配属的主战装备也都是库存货,主要是封存的“梅卡瓦3”型主战坦克,只有少数“梅卡瓦4”型主战坦克。虽然在进行了现代化改进后,“梅卡瓦3”型也配备了一百二十毫米滑膛炮,在火力上与第四代“梅卡瓦”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在其他性能,特别是防护能力上仍然差了很大一截。此外,这两个旅的官兵全部来自预备役,坦克手每年只训练三次,素质远比不上常备军。

    在第六零零装甲旅遭到重创,几乎损失了所有主战坦克之后,以军自然不敢冒进。

    问题是,第三装甲师也不大可能立即打下塞迈德,因为躲在建筑物后面的“梅卡瓦”仍然有十分巨大的威胁。

    更重要的是,经过奈赫勒的战斗,第三装甲师已经损失了近二十辆24式。

    准确的说,包括坦克战在内,战斗损失只有十一辆,还有七辆在行军途中出了故障,另外一辆则是在进入奈赫勒的时候压上了以军埋设的反坦克地雷,导致行走机构受损,不得不拖回坦克厂进行大修。

    此时,第三集团军已经全部渡过苏伊士运河,第一集团军的先头部队也已到达舍特。

    出于保存实力,特别是宝贵的装甲力量考虑,戚凯威在二十五日凌晨下达命令,让第三装甲师留下前锋监视塞迈德,主力撤回奈赫勒,另派第十三步兵师前往全增援,顶替第三装甲师围攻塞迈德。

    这次,戚凯威没有明确命令在什么时候打下塞迈德。

    当时,他跟第十三步兵师的指挥官通了电话,直接下达了作战命令,即在围攻塞迈德的时候,必须留下足够动反击的预备队,并且在包围圈西面设置防线,以积极主动的进攻阻止以军从塞迈德向西推进。

    显然,戚凯威并不指望埃军能够及时打下塞迈德。

    根据他在回忆录中讲述的当时的决策过程,如果第三装甲师在天黑前打下奈赫勒,他就会命令第三集团军先攻占塞迈德,然后派遣一支装甲部队向埃拉特方向突击,迫使以色列国防军在后方留下足够多的预备队,再集中第一集团军与第三集团军从奈赫勒北上,寻找以军主力决战。

    果真如此的话,埃军将毫无悬念的打赢这场战争。

    可惜的是,埃军没能及时攻占奈赫勒,也没能及时到达塞迈德,因此无法对埃拉特构成直接威胁,也就无法迫使以军分兵。结果就是,如果埃军主力从奈赫勒北上,肯定会在三号公路线附近遭遇以军主力。更重要的是,以军的兵力规模肯定不会少到哪里去,埃军很难获得兵力优势。

    没有兵力优势,埃军有把握打赢决战吗?

    戚凯威接下来做出的部署,表明他对埃军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二十五日清晨,天快亮的时候,埃军在第五站起反击,先派出一支装甲部队沿一号公路南下,攻占大苦湖南面、由一个以军步兵连控制的第七站,打通前往舍特的道路,然后出动两个师的兵力,轮番沿着二号公路向东推进,扩大埃军的防御圈,同时摆出了战术穿插的架势。

    第七站附近的战斗算不了什么,以军早就退却了。留下一个连守卫第七站,主要就是阻止埃军利用一号公路,不让埃军在运河东岸会师,拖延埃军主力沿一号公路北上的度,争取更多的时间。

    可以说,这个步兵连就是以军的“弃子”。

    根据该连唯一幸存的以军士兵回忆,在安排任务的时候,旅长亲口告诉他们,不会有任何增援,也没有撤退的机会,他们必须在阵地上坚持到最后一刻、战斗到最后一人,他们的表现将决定以色列的存亡。

    必须承认,这支来自第二步兵旅的连队在战斗中表现得极为英勇。

    一百多名以军官兵,面对两个营的埃及军队,在没有有效反坦克手段的情况下,足足坚持了四个小时。战斗开始后不久,连长就在前沿阵地上被一没炮弹炸死了,五分钟后副连长阵亡,在埃军动第二次进攻的时候,两名排长与三名副排长阵亡,在最后一场战斗中,全连最后一名军官,即一排长抱着集束手榴弹与一辆埃军坦克同归于尽。全连所有官兵都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在打光了子弹之后,用埃及阵亡士兵的步枪继续战斗。在最后关头,五名受了重伤的士兵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包围过来的几名埃及士兵同归于尽。唯一被俘的以军士兵是在被炮弹震昏之后失去了知觉,等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被埃及士兵用绳索绑在了担架上。

    不管这四个小时是否重要,以色列官兵用视死如归的行动解释了军人的价值。

    真正的关键在二号公路上。

    虽然埃军的突击力度远远比不上以色列国防军,特别是在突击的坚决性上,两个步兵师的表现不是很理想,但是埃军主动起进攻,而且目的性非常明确,仍然给以色列国防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要知道,如果让埃军把突击打起来,以军防线就将崩溃。

    为了稳住防线,必须粉碎埃军的突击行动。

    当天上午,双方在第五站东面大约四十公里处,打响了开战之后,西奈半岛上第二次大规模坦克会战。

    因为这次双方都投入了机械化步兵,所以严格说来应该是装甲会战。

    埃军主力是第十四步兵师,以及第二集团军的第二十八步兵师,以军主力是第二步兵旅与第四零一装甲旅。

    与头一天的战斗相比,埃军没能再次占到便宜。

    第二步兵旅,即“吉瓦提”旅与第四零一装甲旅都是常备部队,前者的主力是一百二十二辆“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后者的主力是一百三十八辆“梅卡瓦5”型主战坦克。因为第二步兵旅是机械化步兵部队,所以还有两百多辆装甲战车,第四零一装甲旅则有一百多辆装甲战车。

    相反,第十四步兵师与第二十八步兵师都不是主力装甲部队。

    第十四步兵师的主力是一百一十八辆04式主战坦克,而第二十八步兵师的主力是一百二十四辆99改式主战坦克。从性能上讲,04式介于“梅卡瓦6”与“梅卡瓦5”之间,而99改比“梅卡瓦5”稍微差一点。在装甲战车方面,两个步兵师总共拥有近六百辆,拥有足够的兵力优势。

    事实上,埃军的优势就在兵力上。

    两个步兵师总共有二万余名官兵(第十四步兵师在守卫第五站的时候,遭受了较为巨大的损失,伤亡了两千多名官兵),而两个以军旅的总兵力还不到一万人。问题是,埃军没有预备队,而以军有足够的预备队。

    可以说,这场装甲会战基本上势均力敌。

    因为输不起,所以以色列先出动空军,希望通过空中打击弥补兵力不足。埃及空军也随即出动,为地面部队提供掩护。

    当时,埃及空军还次执行了战场支援任务。

    从装备结构上看,埃及空军应该有不错的对地打击能力,因为J…10与J…22都是多用途战斗机。可是在这场战争中,埃及空军的主要任务是争夺制空权,掩护地面部队,而不是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结果就是,几乎所有J…22都被用来执行防空任务,只有少数J…10用来执行对地打击任务。

    可以说,埃及空军打得很被动。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埃及空军的最大问题,即缺乏自信心,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挑战以色列的空中霸权。

    如果埃及空军打得更加积极一些,埃及陆军的日子将会好过得多。

    当然,自信心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战斗,以及在战场上击败对手,才能得到解决。

    正是双方空军加入,让这场装甲会战打得更加激烈。

    到了当天中午,以色列国防军不得不动用预备队,向前线增派了两个装甲旅。

    下午两点左右,在以军预备队到达后,埃军停止了突击,然后在空中力量与远程炮兵的掩护下撤回第五站。

    突击行动没能达到目的,但是给以军敲响了警钟。

    如果不重视第五站方向上的埃军,以军肯定会在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