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够先进。

    更重要的是,埃及陆军采用了饱和攻击战术。

    作为国家反导拦截系统,对多目标的拦截能力肯定不够强大,也就很难对付战术弹道导弹的饱和攻击。

    说得直接一点,即便能够击落部分弹道导弹,也无法击落全部弹道导弹。

    在这轮攻击中,埃及陆军一口气射了八百多枚战术弹道导弹,其中有三百二十枚“萨达特”,集中攻击了二十多个重要目标,包括五座空军基地、四处“箭”式反导阵地、两处指挥中心、三处通信中心、十二处物资囤积场与六座铁路交通枢纽站,攻击强度之高,过了以色列空军的轮突袭。

    可以说,埃及人花了血本,有亡命一搏的气势。

    要知道,埃及库存的弹道导弹不到两千枚,“萨达特”不到五百枚。要是这轮攻击没有奏效的话,就很难用战术弹道导弹扭转战局了。

    在牧浩洋阅读情报文件的时候,参谋送来了空军提供的战略侦察情报。

    导弹打击非常有效,至少达到了目的。根据战略侦察机拍下的照片,以色列的五座空军基地均遭到重创,上百架战斗机被毁于地面,还有大量基础设施被炸毁,而十二处物资囤积场的毁坏情况更加严重,“箭”式反导阵地也彻底瘫痪,只有深埋在地下的指挥与通信中心没有遭到彻底破坏。

    当然,这轮导弹打击也产生了负面效果。

    在攻击铁路交通枢纽站的一百多枚导弹中,至少有八成落到了附近的居民区内,造成成千上万的民房倒塌。虽然空军没有提供平民伤亡的准确数字,而且以色列每个家庭都有用于防空的地下室,但是从侦察机拍下的照片来看,导弹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肯定有不少平民伤亡。

    只是,牧浩洋关心的不是导弹打击的效果,而是另外一组照片。

    “你怎么看?”

    “声东击西。”马明涛点上香烟,说道,“埃及动导弹战,而且在运河西岸集结了数十万大军,摆出了反攻西奈半岛的架势,摆明了在向以色列施压,迫使以色列陆军继续猛攻第五站。在打下运河东岸的据点之前,以色列陆军很难向戈兰高地抽调主力部队,因此轮到叙利亚出手了。”

    牧浩洋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目光又回到了那几张照片上。

    戈兰高地方向上,叙利亚陆军也完成了进攻前的准备工作,已经有二十个师在大马士革南面集结完毕,其中八个师已经进入进攻阵地,总兵力过二十五万,拥有各类主战坦克近三千辆。

    如此庞大的军队,绝对是个致命威胁。

    与之相对的,以色列国防军只在戈兰高地上部署了八个旅。虽然其中三个是货真价实的王牌率,即第一步兵旅、第七装甲旅与第一八八装甲旅,但是不管是从兵力规模,还是装甲实力上讲,都远远比不上叙利亚军队。以色列国防军能够依靠的,只有戈兰高地上崎岖的地形与经营了数十年的防线。

    要知道,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曾在这里打败了十倍于己的叙利亚军队。

    牧浩洋关心的是,以色列国防军还有能力再次创造奇迹吗?

    相对而言,兵力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双方的作战意图,以及据此进行的部署,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

    相对于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优势并不明显。

    别的不说,在开战的第一天,以色列空军的表现就算不上优秀,没有像第四次中东战争那样夺取制空权。

    到二十一日上午,埃及动导弹战之前,打了三次大规模空战。虽然在战术上,以色列空军依然保持着优势,取得了击落埃叙战斗机近两百架的辉煌战绩,自身只损失了不到一百架战斗机,但是在战略上,以色列空军没能夺得主动权,也没有为地面部队提供足够有效的空中支援。

    拿第五站的战斗来讲,以色列空军就没能挥应有作用。

    在第二步兵旅动进攻的时候,以色列空军只出动了不到二十架战斗机,投弹量还不到一百吨。

    更重要的是,在如此大的消耗面前,以色列空军坚持不了几天。

    要知道,如果拼消耗的话,即便是二比一的损失比,埃叙空军也不吃亏,有足够的把握拼光以色列空军。如果考虑到战略纵深造成的影响,以色列空军至少要取得一比四的交换比才有希望打赢空中战争。

    毫无疑问,在第一天的战斗中,以色列空军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直接影响就是,到了二十一日上午,以色列空军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争夺制空权,而不是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

    照这个态势展下去,以色列守住戈兰高地的希望并不大。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以色列国防军过分重视战前制订的计划,即在扫荡了西奈半岛之后,再移师戈兰高地。受此影响,在叙利亚陆军厉兵秣马的时候,以色列国防军不但没有主动出击,甚至没有进行骚扰,几乎让叙利亚陆军在没有受到干扰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战前集结。

    如果以色列国防军打得更加积极主动一切,情况肯定会不一样。

    别的不说,哪怕是一次试探性的战术反击,也能打乱叙利亚的进攻部署,为西奈半岛上的攻坚战争取时间。

    牧浩洋把这些考虑都写进了情势分析报告,并且明确提到,如果以色列国防军没能在叙利亚陆军之前起进攻,那么戈兰高地上的战斗不会持续多久。在叙利亚陆军之后,埃及陆军也会动反击,以色列将被迫让西奈半岛上的部队转为防御状态,在南北两条战线上都以防御为主。

    接下来,只要埃及与叙利亚的进攻具有足够的韧劲,准确的说是持续性,以色列就很难扭转局面,只能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稳步退缩,而其国土防线根本没有险要可守,战败就不是什么悬念了。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以色列国防军是否在戈兰高地方向上主动进攻将决定战争走向。

    因为叙利亚陆军很有可能选择在夜间起进攻,尽可能的利用兵力优势,也尽可能的降低遭到空中打击的风险,所以只要以色列国防军的高级将领不是过于愚蠢,就会在二十一日天黑之前起进攻。。。。T!~!

    ..

第十二章 措手不及

    第十二章措手不及

    几个小时后,牧浩洋的猜测得到了证实。

    虽然连以色列民众都承认,在达扬、沙龙、巴拉克、内塔尼亚胡、拉宾等这一代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之后,以色列缺乏真正的统帅,习惯了在南黎巴嫩、加沙与约旦河西岸地区跟真主党、哈马斯这些武装组织作战的以色列军人,根本不了解、不清楚大规模战争该怎么打。但是作为一个时刻受到生存威胁的国家,一个奉行强硬政策的国家,以色列并不缺乏精明的将领,更不缺少与敌人拼死一搏的勇气,以及通过战争获得击败敌人所需的智慧。

    事实上,犹太民族本来就是最聪明的民族之一。

    能够在亡国两千多年后,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特点,也只有犹太人。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犹太民族创造的辉煌并不亚于唯一传承了五千年以上的中华民族,其民族智慧与民族生命力绝对强悍。

    在这场战争中,巴拉姆少将就是典型代表。

    作为纳科…巴拉姆上校,这位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指挥第六零零装甲旅第一九零装甲营作战,参加二十多场战斗,丢掉一条大腿,连上下坦克都需要别人搀扶,被称为“人狮”的装甲兵指挥官的曾孙,巴拉姆在十八岁就进入以色列装甲兵学院,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后加入第六零零装甲旅任少尉排长。十五年之后,巴拉姆升任上校旅长,第六零零装甲旅也在二零二七年转为常备部队。二零三二年,巴拉姆晋升为准将,出任戈兰高地驻军总司令。

    服役期间,巴拉姆参加了两次南黎巴嫩战争与三次针对哈马斯的军事行动。

    虽然在这类低强度军事行动中,巴拉姆的表现非常出色,在二零三二年的南黎巴嫩战争中还担任了前线指挥官,但是与其他以军少壮派将领不同,巴拉姆一直认为,以色列国防军不能盯着小的打,要有更加长远的目光,即针对将来与阿拉伯国家的全面战争,进行彻底的军事改革。

    为此,巴拉姆做了很多实事,也被很多人当成眼中钉、肉中刺。

    比如,在研制“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时,巴拉姆就通过在装甲部队司令部任职的军校同学提出,应该延续“梅卡瓦5”型的设计体系,提高机动性的地位,而不是一味的重视防护。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巴拉姆还提出,在与阿拉伯国家的大规模战争中,与埃及的和平条约只是一张白纸,以色列将面临两线、甚至三线作战的风险,而以色列的军队规模根本满足不了两线作战,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能,以便在两条战线间迅调动作战部队。

    为了这件事,巴拉姆还差点跟以色列装甲兵司令闹翻脸。

    要知道,“梅卡瓦6”的设计方案,最终得由装甲兵司令拍板确认,而巴拉姆当时只是装甲营的少校营长。

    当然,以他当时的身份,根本没有资格对下一代主战坦克说三道四。

    更重要的是,巴拉姆并不知道,以色列拿不出第四代复合装甲,也就不可能按照“梅卡瓦5”型来设计“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不然就根本没有必要生产“梅卡瓦6”,直接改进“梅卡瓦5”就行了。

    只是,值得肯定的是,巴拉姆的抗议挥了作用。

    在“梅卡瓦6”型开始量产后,以色列没有关闭“梅卡瓦5”的生产线,而是继续生产了一千多辆,还对所有“梅卡瓦5”进行了现代化改进,比如换上一百四十毫米电热化学滑膛炮。

    出任戈兰高地驻军总司令后,巴拉姆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力所能及的收集其他部队不要的“梅卡瓦5”型主战坦克。到战争爆时,他已经争取到了近八百辆,因此当时除了三个王牌旅,另外五个旅的主战坦克都是“梅卡瓦5”,而在西奈半岛方向上,预备旅的主战坦克以“梅卡瓦4”为主。

    可以说,巴拉姆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装甲兵指挥官。

    正是如此,他跟所有装甲兵指挥官一样,非常清楚一个问题:装甲兵的灵魂是进攻,而不是躲在战线后方。

    九月二十日,巴拉姆收到了晋升令。

    在以色列国防军中,少将已经是非常高的军衔了,因为在少将以上,总共只有不到二十名中将,而上将只是荣誉军衔。

    当天,巴拉姆就向以军总参谋部提出,应该主动进攻叙利亚。

    虽然请求没立即得到批准,但是巴拉姆仍然按照他的想法,把三个王牌旅撤了下来,在战线后方做好了进攻准备。

    按照他的部署,进攻的主要目的是拖住叙利亚陆军。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通过进攻粉碎叙利亚陆军的进攻能力,让叙利亚陆军无法按照计划攻打戈兰高地。

    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少的兵力争取到最多的时间。

    对以色列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因为必须赶在叙利亚动全面进攻之前攻占整个西奈半岛。只有在稳住了南部战线之后,以色列国防军才有能力向戈兰高地增兵,也才能集中起优势兵力打垮叙利亚。也只有在打垮了叙利亚之后,才能陈兵西奈半岛,迫使埃及接受停战协议。

    如果让叙利亚先动手,后果将很难想像。

    到了二十一日凌晨,巴拉姆的请求得到了重视,最终获得批准,即在戈兰高地方向上动一次规模有限的战术反击,重点破坏叙利亚陆军的进攻部署,争取让叙利亚陆军把进攻时间推迟两到三天。

    这个时候,巴拉姆的前期部署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准备,战场时间(正三时区,中国是正八时区)二十一日下午四点左右,以色列国防军越过戈兰高地实际控制线,攻入叙利亚境内,三个王牌旅齐头并进,开始向大马士革推进。

    可以说,以色列国防军的进攻来得非常突然。

    在此之前,叙利亚军队没有收到任何警报,也没有任何征兆表明以色列国防军即将动进攻。虽然在二十一日上午,叙利亚的侦察机现三个王牌旅已经撤退到了防线后方,但是叙利亚军方并没重视这条情报,反而认为以色列国防军在加强防御,因为把王牌部队放在后方充当机动部队,能够更好的挥作用。从战术角度讲,也应该把主力部队放在防线后方充当预备队。

    事实上,当时中**事顾问团已经出了警告。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在二十日夜间,中**事顾问团就警告过叙利亚军方,以色列很有可能主动起进攻,建议把进攻部队靠后部署,而不是按照教科上说的,全部进行前沿配置。在二十一日凌晨,现以色列王牌旅后撤后,中**事顾问团再次出警告,提醒叙利亚军方,以色列国防军很有可能抢先动进攻,建议让部分进入进攻阵地的部队就地转为防御状态。

    可惜的是,这两次警告都没有得到回应,也没有引起重视。

    根据一位军事顾问回忆,在警告叙利亚军方的时候,军事顾问团明确提到,戈兰高地的防御纵深非常浅,如果以色列国防军不能在第一道防线上消耗叙利亚的进攻力量,即便延伸了防御纵深,也很难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扭转局面,因此以色列国防军没有理由把王牌旅撤到第二道防线上。

    严格说来,戈兰高地上根本没有第二道防线。

    只要叙利亚的装甲部队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就能进入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而以色列国防军将失去最重要的防御支撑点。

    说得简单一些,戈兰高地上的防御作战与通常情况下并不一样。

    这一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得到过证实,当时第七装甲旅与第一八八装甲旅为了守住防线,几乎拼得弹尽粮绝,两支部队几乎都拼光了建制,可以说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都没有撤退一步。如果有纵深可言,以色列国防军就不会如此拼命,更不可能让两个王牌旅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

    叙利亚军方不重视军事顾问团的建议,最终自食其果。

    在以军动反击时,已经有四个叙利亚师进入了进攻阵地,另外四个师也在进行进攻前的准备工作。结果就是,天色黑下来的时候,离戈兰高地最近的两个叙利亚师已经被以军击溃,另外六个叙利亚师则是一片混乱。

    当天晚上,叙利亚总参谋部做了另外一件极端愚蠢的事情:命令前线部队后撤。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让靠前部署的主力部队后撤是保存实力的有效办法,但是这么一来,等于正中以军下怀,因为以军根本没有打算歼灭叙利亚军队,而是通过有限的进攻打乱叙利亚的进攻部署。让主力部队后撤,等于让前期做的准备全部付诸东流,也就等于让对手达到了目的。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叙利亚军队的最佳选择是让前线部队就地固守。

    不管怎么说,以色列国防军只投入了三个旅的兵力,而且仅花了几个小时做准备,进攻的可持续性肯定不怎么样,也就不可能对大马士革构成威胁。只要叙利亚军队就地固守,以军的进攻很快就会成为强弩之末。

    撤退的话,后果就很难预料了。。。。T!~!

    ..

第十三章 全权顾问

    第十三章全权顾问

    收到消息,最震惊的不是牧浩洋,而是戚凯威。

    虽然牧浩洋早就料到,以色列国防军的反击会造成负面影响,但是作为海军将领,他对地面战争的了解程度远远比不上戚凯威,也就无法通过已经获得的信息,对接下来的战场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如果我是叙利亚总统,肯定会枪毙下达撤退命令的指挥官。”

    牧浩洋看了戚凯威一眼,马明涛也朝戚凯威看了过去。

    “这简直是自毁长城,把胜利拱手让给了敌人。”戚凯威长出口气,等到情绪稍微平静一点后,才说道,“以叙利亚军队的素质,撤退时肯定会混乱不堪。更重要的是,主力部队密集部署在戈兰高地北面,兵力密度达到饱和状态,大批部队涌向公路,不但撤不下来,还会成为以军的靶子。仅仅如此的话,问题还不是最严重。如果一路退下去,以色列国防军很有可能反客为主。”

    “什么意思?”马明涛问了一句。

    “三个旅,就算是三个王牌旅,又能干什么?”戚凯威仍然有点激动,点烟的时候手指还在抖。“很明显,以军的目的就是拖住叙利亚军队,为西奈半岛上的战斗争取时间,不然出动的就不是三个旅,而是三十个旅。如果叙军固守阵地,以军的进攻行动很快就会停顿下来。撤退的话,除了导致混乱,还很有可能让以军获得持续进攻的必要条件。比如,夺取叙利亚的前线补给站,获得燃料等必须物资。只要后勤保障跟得上,以军就不会停住,叙利亚军队在撤退后,根本不可能组织起有效反击。就算以军威胁不了大马士革,也能把叙利亚军队的进攻行动延迟三天以上。”

    “很严重吗?”

    戚凯威点了点头,说道:“以第五站方向上的战斗来说,真要有三天,埃及军队不见得能够守住。”

    “也就是说,埃及陆军很有可能不得不在没有叙利亚军队配合的情况下起反击?”

    戚凯威猛抽了几口烟,算是回答了牧浩洋的提问。

    牧浩洋也没再问,因为他已经意识到,如果在叙利亚军队攻入戈兰高地之前,埃及军队动反击,战场形势很有可能逆转。

    说得直接一点,以色列国防军很有可能在主力全部集中在西奈半岛的时候,在运河东岸或者西奈半岛的沙漠里与埃及陆军打一场势均力敌的大决战,然后再回过头来,收拾溃不成军的叙利亚陆军。

    果真如此的话,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历史将重演。

    当然,这还不是定论,毕竟现在的埃及陆军已经大不相同,即便与以军决战,也不见得会输。

    问题是,肯定存在这种可能。

    思索了一阵,牧浩洋对戚凯威说道:“按照现在的局势,叙利亚陆军有望顶住以色列军队吗?”

    “标准是什么?”

    “至少得守住大马士革。”

    “问题应该不大,即便以色列国防军增兵,因为在戈兰高地上只有八个旅。即便动员的预备部队已经就位,但是后勤保障严重不足,以色列国防军不大可能增派进攻力量,仅靠三个旅根本打不到大马士革。”

    “也就是说,暂时不用担心叙利亚战败。”

    戚凯威点了点头,说道:“尝到苦头后,叙利亚军方应该有说醒悟,不会再把我们的建议当成耳边风。只要及时调整部署,叙利亚陆军仍然有望在三天之后起进攻,只是打下戈兰高地将变得更加困难。”

    “为什么?”

    “在这三天里,以色列国防军不但会猛攻第五站,还会向戈兰高地增兵,并且完成后勤保障工作。随着预备役部队进驻戈兰高地,就算叙利亚动员全部兵力,也不见得能够按照计划打下戈兰高地。”

    牧浩洋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戚凯威的意思。

    如果叙利亚陆军打不下戈兰高地,那么这场战争的结局就不大乐观了。要知道,只要稳稳守住了戈兰高地,以色列国防军就会获得足够的信心,把主力部队派往西奈半岛,重点打击埃及陆军。只要击溃了埃及陆军,不管叙利亚动员多少部队,都不可能单独取胜,甚至连守住已有战线都很困难。

    结果不言而明,在埃及陆军战败后,埃及与叙利亚肯定得接受停战协议。

    显然,这是最糟糕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抽完一根烟,牧浩洋长出口气,说道:“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想办法避免让埃及与叙利亚战败。”

    “关键不在我们,而是埃及与叙利亚是否肯听从我们的建议。”

    “这样的话,我们至少得派一个有足够分量的人去开罗。”

    “开罗?”戚凯威皱起了眉头,他似乎觉得更应该去大马士革。

    “叙利亚是扶不起的阿斗,就算顶住了以色列国防军,也不见得能够扭转战局,埃及才是真正的重点。”牧浩洋从电脑中调出西奈半岛的地图,“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叙利亚军队无法及时动进攻的情况下,埃及陆军将别无选择,只能单方面起反击,争取在西奈半岛上击败以色列国防军。”

    戚凯威点了点头,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可以想像,埃及与以色列地面部队在西奈半岛上的决战,将决定这场战争的结局。”

    “所以,我们应该把希望放在埃及身上?”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就算不能直接派兵参战,我们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最好由我们来指挥这场战役。我立即给元打电话,得到批准后,我亲自去开罗,担任埃及军队的最高军事顾问。”

    “这不大合适?”马明涛立即说道,“以你的身份,真要去了开罗,与我们直接参战根本没有区别,元肯定不会批准。”

    “老马说得没错,还是我去好一些。”戚凯威丢掉烟头,说道,“我没你那么出名,不会有多少人关注我。再说了,这是地面战争。在海洋战场上,我肯定比不上你,可是在地面战场上,你就得靠边站了。”

    牧浩洋笑了笑,说道:“我确实不大熟悉地面战争,只是埃及军方……”

    “你亲自给埃及总统与总参谋长打电话,把事情说清楚。不管怎么说,我也是大将,埃及军方再怎么样,也不会小瞧我。”

    “老戚说得有道理。”马明涛立即表示支持,“老戚去的话,我们还要做点安排,比如找个情报人员顶替你在国内的位置,你也得乔装易容。当然,这都是小事,几个小时就能处理好。”

    戚凯威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马明涛的意思。

    “行,我先给元打电话。”

    “最好先给纳杰夫打电话。”

    牧浩洋一愣,没有明白马明涛的意思。

    “如果让纳杰夫亲自出面向元提出请求,你再顺水推舟的提出当前的情况,元多半不会反对。”

    “确实如此,毕竟纳杰夫对元更有影响力。”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那我就先给纳杰夫打电话,你俩去做准备。元批准后,老戚立即去开罗。”

    纳杰夫这边,根本没有问题。

    战场情势如何,纳杰夫比牧浩洋还要清楚。别忘了,在当上总统前,他也是埃及陆军装甲部队的高级军官。在牧浩洋提出,派一名高级将领去协助埃及军队作战,并且希望给予全力支持与配合之后,纳杰夫立即表示欢迎,而且承诺将高度重视中**事顾问的建议,甚至可以让中**事顾问指挥埃及军队作战。

    等了一个小时,牧浩洋还没来得及给元打电话,就接到了腾耀辉的电话。

    显然,纳杰夫已经采取了行动,而黎平寇先知会了腾耀辉。

    向总参谋长说明情况后,牧浩洋就跟着腾耀辉去了元府,向黎平寇说明情况,重点提到了当前的战局,以及后继展,由此引出了派戚凯威去指挥埃及军队作战的重要性,或者说是必要性。

    为了说服黎平寇,牧浩洋直言不讳的提到,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战争形势将在两到三天内逆转。

    牧浩洋没有危言耸听,在他向黎平寇说明战况的时候,军事情报局来最新消息,以色列国防军向西奈半岛增派了十个装甲旅,并且再次攻入第五站,以色列空军还重点轰炸了运河西岸的埃及地面部队。如果埃及陆军不立即动反击,将丢失东岸桥头堡,埃以决战在所难免。

    虽然黎平寇不是军人,但是他也知道,西奈半岛上的决战将决定最终胜负。

    时间紧迫,黎平寇没再迟疑,当天晚上就批准了牧浩洋的提议,派遣戚凯威以全权军事顾问的身份前往开罗。

    随后,黎平寇还亲自给纳杰夫打了电话,强调了局势的危险性,并且提到,最好由戚凯威全权指挥。为了让纳杰夫相信,黎平寇还提到,戚凯威是黄峙博的嫡系,是第二次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的作战参谋,指挥了所有大规模战役,而且是中国陆军司令,也是经验最丰富的陆军高级将领。

    这个时候,戚凯威已经搭上了飞往开罗的外交专机。

    回到总参谋部,牧浩洋跟埃及三军总参谋长通了电话,说了同样的事情,即让他相信戚凯威的能力。

    此时,以色列国防军已经在叙利亚境内挺进了数十公里。。。T!~!

    ..

第十四章 拉力赛

    第十四章拉力赛

    在巴拉姆的指挥下,以色列国防军打得异常坚决。

    击溃两个叙利亚装甲师后,三个以军王牌旅没有停下来。按照巴拉姆的安排,第七装甲旅沿叙黎边境线向北推进,顺带扫荡贝卡谷地里的真主党武装据点,第一步兵旅在中路沿直通大马士革的公路前进,打击沿途的叙军据点,顺带夺取作战物资,第一八八装甲旅则先攻占德拉,然后沿叙约高公路北上,攻击叙利亚军队的后方防线,扫荡沿铁路线分布的物资补给站。

    可以说,以色列国防军打得很有章法,目的也非常明确。

    在击溃叙利亚装甲师的战斗中,以色列国防军没有收俘虏,而是在缴械之后,释放了所有战俘。

    这么做,主要就是避免因为战俘拖累进攻行动。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最关键的就是保证进攻度,而不是歼敌数量。原因很简单,等到叙利亚军队反应过来,三个王牌旅的处境将非常糟糕,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在叙利亚军队组织反击前尽可能的扩大打击范围。

    为此,巴拉姆下达了几条非常特殊的禁令。

    一是不收战俘,在缴械后原地释放;二是禁止缴获作战物资,所有无法带走与无法使用的物资全部就地销毁;三是禁止追击溃逃的敌人,只派遣侦察部队监视,必要时呼叫空中打击与炮火打击,阻止溃逃之敌重新聚集;三是在进攻阶段,禁止破坏基础设施,特别是桥梁与隧道;四是不得攻占城镇,在解除了城镇防御武装之后,最多安排一个步兵排扼守经过城镇的交通线。

    除了这些禁令,巴拉姆还下达了一条命令:在任何情况下,坦克战车携带的燃油必须满足撤回戈兰高地的最低需求。

    这几道命令,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了以色列国防军的战术意图。

    根据巴拉姆在战后写的回忆录,在起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