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之前的战斗中,第七装甲旅的作用并不大。

    不是该旅不能打,而是没有合适的战场。

    虽然以第七装甲旅的实力,担任前锋突击任务绰绰有余,对付人民军更是不在话下,但是人民军的主力装备都是俄制武器,有不少T…72主战坦克,而在外形上,T…80与T…72的差别并不大,没有达到可以让E…8C、以及其他侦察机分辨的地步。如果让第七装甲旅充当突击部队,敌我识别肯定是个大问题。

    此外,弹药补给也是个问题。

    在过去十多年里,第七装甲旅一直是韩军的假想敌部队,参加了韩军的所有演习,还经常与美军进行实战对抗演练,弹药与零备件的消耗量非常惊人。战争爆发前,韩国储备的俄制弹药并不多,而俄罗斯早已宣布保持中立,不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志愿军获得的战斗机都是通过中国政府购买的。为了让第七装甲旅保持战斗力,韩国想了不少办法,比如从乌克兰购买了一批零备件,让美国从伊拉克与印度获得了一些弹药。即便如此,第七装甲师的战备率仍然不高。

    过去两个多月里,第七装甲师一直在后方“打酱油”。

    如果不是兵力吃紧,东线需要由韩军独担重任,韩军也不会把第七装甲旅派上去。

    只是,第七装甲旅的战斗力绝对不可小觑。

    在韩军的所有主力部队中,只有第七装甲旅保持整编状态,没有战斗损失。

    如果韩军要在东线发起进攻,第七装甲旅绝对是突击主力。

    至少,在电磁战的影响下,联军很难进行空中打击,敌我识别的问题不再突出,而第七装甲旅的主战装备并不差。

    只是,正在打进攻念头的不止有联军。

    黄峙博的命令已经下达,魏成龙觉得完全可以“自由行动”了。

    反正第六十五集团军的首要任务是稳住东部战线,抵挡韩军的反击,而最有效的防御方式就是进攻。

    在他看来,与其等到韩军打上门来,还不如主动找上门去。

    让韩军被迫进行防御,元山自然不会受到威胁。

    打定主意后,魏成龙就开始行动。

    让部队提前一个小时吃了午饭后,魏成龙下达了进攻命令,让第六十五集团军的三个营率先开出驻地,沿着海岸线向高城挺进。

    此时,韩军的第七装甲旅也正在为出发做准备。

    可以说,魏成龙非常大胆,甚至有点冒失。

    当时,美军的第71特混舰队还在日本海上活动,只是受到潜艇威胁,没有靠近朝鲜半岛,而是在郁陵岛南面,靠近日本领海的海域活动。如果不是护航力量有限,美军很有可能分出部分巡洋舰与驱逐舰,专门执行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

    第六十五集团军在突击的时候,唯一的对空保护伞就是电磁武器。

    这种防空手段能够避免部队遭到近距离空中打击,却无法有效对付遮断轰炸,准确的说是用防区外弹药进行的远程空中打击。

    只不过,在电磁战的环境下,联军远程空中打击的效率非常低。

    当时,联军已经找到了一些对付电磁战的办法,其中就包括一种使用惯性导航系统的远程弹药。

    从原理上讲,对付电磁武器的办法并不难。

    将电子设备制于完全封闭的金属,就能免受电磁波影响,也就不会被电磁武器摧毁。

    只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难度非常大。

    电子设备的主要用途,就是提高部队的战场感知能力,因此需要接收与发送信息。如果完全隔离,成为封闭系统,电子设备的作用就非常有限了。比如在战斗机上,可以对控制系统进行电磁屏蔽,却无法对雷达、红外探测设备、GP导航设备、战术数据链等等电子设备进行全面屏蔽。

    在弹药上,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如果完全使用惯性制导系统的话,弹药就不需要获取外界的电磁信息,也就能够对控制系统做全面电磁屏蔽,让控制弹药的电子设备免受影响。

    更重要的是,联军手里有现成的弹药,改装非常简单。

    JDA制导炸弹就有惯性导航系统,能在GP失灵之后,由惯性导航系统控制。联军要做的,只是拆除炸弹上的GP制导系统,然后对炸弹做全屏蔽处理,把制导系统的电子设备安放在一个能够屏蔽所有电磁波的,最后由一套机械装置控制气动面,控制炸弹的飞行弹道。

    只是,惯性导航系统也不是万能的。

    在没有中途修正的情况下,最好的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在万分之零点五左右,即每飞行一万米,圆规偏差零点五米。用在炸弹上的惯性导航系统非常小,精度不会很高,偏差一般在千分之一左右,即每飞行一公里,圆规偏差一米。为了确保载机安全,炸弹的投掷距离一般在五十公里以上,如果安装了火箭助推发动机与滑翔弹翼,投掷距离还能提高到一百公里以上。以五十公里为准,炸弹的偏差高达五十米,而实际作战中,因为用于制导的卫星地图也存在误差,所以偏差往往在八十米以上。

    如此巨大的偏差,已经算不上是精确制导武器了。

    过于巨大的偏差,让联军不得不放弃近距离空中支援,只能用惯性制导炸弹对付战线后方的志愿军。

    为了抵消偏差带来的影响,联军采用了两个办法:一是提高投弹量,即向轰炸目标同时投掷多枚炸弹;二是大量使用子母弹,提高炸弹的杀伤范围。

    必须承认,联军确实做了努力,在尽可能的利用空中优势。

    第六十五集团军在这个时候发起进攻,承担了很大的风险。万幸的是,联军的重心在西线战场上。

    两个小时后,联军才发现第六十五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正在向高城挺进。

    此时,第七装甲旅已经集结完毕。

    虽然韩军在第一时间呼叫了空中支援,但是联军正在组织空中力量打击第四十七集团军与第五十四集团军,根本没办法为韩军提供有效的空中支援。

    下午三点半左右,联军对第六十五集团军的先头部队进行了第一次轰炸。

    规模并不大,只有十二架韩军的F…15,投下了四十八枚两千磅级JDA炸弹。

    因为志愿军的J…2000及时发现了这支战斗机群,所以在炸弹落下前,第六十五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及时疏散。

    这轮轰炸,只让第六十五集团军的耽搁了一个小时,没有造成多大损伤。

    只是,魏成龙没有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轰炸结束后,他就让工程兵搭设了上百个假目标,然后用汽油点燃,在假目标附近丢下了一些回收的炮弹弹壳,伪装成被摧毁的主战装备。为了做得更像一些,魏成龙还让医疗兵在前线进行了一次“战地急救训练”,调动几百名官兵扮演伤员,还让随同行动的人民军组织起上千民力,帮助运送“伤员”。

    这一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时,联军认为第六十五集团军在轰炸中遭到重创,先头部队已经丧失突击能力,继续向高城挺进的只是一支装甲侦察部队。事实上,在轰炸结束后,首先南下的,确实是魏成龙派出去的装甲侦察部队,兵力只有一个装甲营。

    更重要的是,这个判断,让韩军认为反击的机会已经成熟了。

    下午五点,第七装甲旅从高城开拔。

    傍晚,双方在高城北面大约二十五公里处遭遇。

    因为第七装甲旅全体出动,规模比一个装甲营多得多,所以魏成龙没有让装甲侦察部队硬拼,而是让其边打边撤,把韩军引过来。

    到这个时候,韩军怎么也想不到,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营,而是一个集团军。!~!

    ..

第二百零七章 黔驴技穷

    十六日夜间,第二次战役迎来了第一个转折点。

    首先向司令部汇报战果的不是第六十五集团军,而是中部战线上的第五十四集团军。

    虽然在进攻中遇到了一些麻烦,特别是联军的大规模轰炸,让部队遭受了很大损失,但是第五十四集团军只比规定时间多用了一个小时就打下了阳德,围歼了守卫这处战略要地的数千名韩军。

    此时,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阳德附近。

    第三十九集团军没有参加战斗,而是忙着修复被联军炸断的铁路线。要知道,在此之前,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完全依靠公路运输,只有修通铁路线,前线作战部队才能获得更加有效的后勤保障。

    第五十四军占领阳德后,第三十九集团军才向西运动。

    按照作战计划的安排,第五十四集团军将把主力留在阳德,守卫后勤部补给线,并且担负起修复铁路线的重任。在第三十九集团军向西突击的时候,还得向南派遣侦察部队,盯住盘踞在南部山区里的韩军。

    只是,在收到第五十四集团军的战报后,黄峙博调整了作战计划。

    第五十四集团军没有留下,而是继续向南挺进。

    原因很简单,在之前的战斗中,第五十四集团军遭到的损失并不大,部队仍然有很强的战斗力。虽然阳德是从元山到平壤铁路线上的重要战略据点,但是离三八线还很远,留在这里的第五十四集团军很难为第三十九集团军提供掩护。更重要的是,如果联军调动部署在开城的第七步兵师,第五十四集团军的部署位置就太靠后了,压力将全部集中在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四十七集团军身上。

    为了保险起见,黄峙博决定让第五十四集团军继续前进。

    这个决定,体现出了黄峙博的才能,特别是对战场局势的把握能力。

    在后面的战斗中,他的这个安排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是,第五十四集团军南下后,阳德的防御非常空虚。虽然黄峙博有理由相信,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四十七集团军肯定能顶住美军的反扑,即便美军动用全部主力,也无法立即扭转战局,而第六十五集团军在东线的进攻也不会立即失败,但是在东西两线之间,阳德是唯一的结合部,而阳德南面的战场宽度在一百公里以上。如此巨大的缺口,肯定会成为联军的反击目标。

    让第五十四集团军单独顶在前面,风险非常大。

    在调整作战计划的时候,黄峙博有两个选择:一是让充当战役预备队的第十六集团军或者第十三集团军南下,填补这个漏洞;二是让不太适合地面作战,已经很难派上用场的第十五空降军上阵。

    保险起见的话,黄峙博应该动用一个主力集团军。

    为了后面的作战考虑,则应该动用第十五空降军。

    只是,黄峙博做了一个完全让人看不懂的决定:让第十六集团军、第十三集团军各派遣一个旅的兵力,随同第十五空降军的第43空降师前往阳德,由第43空降师负责守卫,两个旅则充当进攻部队的预备队。

    这个安排,正好反映出了黄峙博对这场战役的安排。

    阳德是联军西线战场上的第一个突破口,也是最重要的突破口。虽然制订计划时,黄峙博没有对第五十四集团军抱太大希望,甚至没有想过在战役的第二天就让第三十九集团军向西突击。按照之前的安排,第十六集团军与第十三集团军作为战役预备队,主要协助第二十四集团军作战。说得简单一点,在第四十七集团军取得突破,迫使联军动用第二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之后,将由第三十九集团军负责侧翼迂回,首先围住这两支部队,然后集中兵力围歼成为孤军的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最后再来对付第二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因此需要在正面战场上投入更多兵力。但是在战局发生变化,即联军没有及时出动第二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的情况下,黄峙博及时调整了作战安排,决定把重点放在南面,暂时不去理会北面的两个师。

    事实上,这也正是黄峙博最初的战役设想。

    只是,打到这个时候,局面仍然不够明朗,所以在安排作战力量的时候,黄峙博有所保留,没有让第十六集团军与第十三集团军倾巢出动。

    做出这个部署后,志愿军已经向胜利迈出了一大步。

    虽然增派到阳德的部队要在十七日下午才能赶到,但是第五十四集团军在十六日夜间十点过就向南出发了。

    到此,联军离失败只有一步之遥。

    不管皮特是否看清了黄峙博的战役企图,联军的选择都不多。

    第四十七集团军还在向平壤挺进,而平壤是朝鲜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要是志愿军打下平壤,哪怕只是打到平壤郊外,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都将插翅难飞。联军别无选择,必须守住平壤。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驻扎在南埔的第一支机动部队上阵。

    如果说第四十七集团军的任务是堵住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那么刚刚到达的第三十九集团军的任务就是截住联军的增援部队。与第四十七集团军相比,第三十九集团军的突击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就算把第四十七集团军挡在平壤外面,第三十九集团军到达后,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也会被志愿军包围。

    皮特别无选择,只能调动沙里院的第二支机动部队。

    在做这两个调动的时候,皮特还给第四步兵师下达了命令,即尽快向平壤突围,争取在十七日下午到达平壤。

    在他看来,只要第四步兵师能够及时到达平壤,就能守住撤退通道。

    到时候,大不了放弃平壤,让部队整体向南撤退。

    只是,第三步兵师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在第二十四集团军的猛攻下,第三步兵师只能在战线上死守。如果撤退,第二十四集团军不但回跟着南下,还很有可能趁机突破第三步兵师的防线,完成战术穿插分割,让第三步兵师在到达平壤前就全军覆没。

    此外,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在撤往平壤的时候,都得经过顺川,而第三步兵师的防线就在顺川北面二十多公里处,要是第三步兵师撤走,连第四步兵师都逃不掉,也就只能让第三步兵师做出牺牲。

    按照皮特的设想,等第四步兵师到达平壤后,在平壤北面建立一道新的防线,再让第三步兵师撤退。

    如此一来,最快要到十八日,第三步兵师才能从战线上撤退。

    只是,这仍然不是最大的问题。

    发现第五十四集团军没有留在阳德,而是继续南下后,皮特意识到,志愿军的战役目的不是干掉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而是要围歼西线战场上的所有美军,不然不会让第五十四集团军继续南下。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第五十四集团军跟随第三十九集团军向西挺进,并且在南面掩护第三十九集团军的侧翼,联军要想把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撤下来,几乎不可能。第五十四集团军向南挺进,只能说明,志愿军将首先寻找第二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决战,不会在平壤投入太多兵力。

    这就意味着,在第五十四集团军后面,肯定还有志愿军的主力集团军。

    必须承认,皮特的判断非常准确,可以说**不离十。

    问题是,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皮特却别无他策。

    在第五十四集团军南面,虽然有一百多公里的山区,但是沿途的城镇都不设防,最多只有一些战斗力不高的韩军预备役部队。以第五十四集团军的突击能力,恐怕一两天就能到达三八线附近。

    被志愿军抄了大后方,联军离彻底完蛋也就不远了。

    也就是说,联军要守的不仅仅是平壤,还有三八线北面的开城。

    因为在朝鲜半岛西部沿海平原的最南端,所以开城的地形非常险要,所有交通要道都集中在不到十公里的狭窄地段上。要是让志愿军打到开城附近,后果将难以想像,也就必须把志愿军堵在山区里。

    到此,皮特动用了美军的第三支机动部队。

    虽然用掉了最后一支预备队,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到了这个地步,联军最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顶住志愿军的进攻,而是如何让部署在前线的作战部队撤回来。

    事实上,联军并不是没有希望。

    皮特也知道,志愿军的后勤保障问题一直存在,持续进攻能力非常有限,只要联军能够顶住志愿军的三板斧,接下来就好说了。

    问题是,联军能够顶住志愿军的三板斧吗?

    皮特没有这个信心,联军官兵也没有这个信心。

    比起丢掉一些占领区来说,保住作战部队才更加重要。如果部队撤不下来,联军别说占领平壤,能守住三八线就不错了。

    要知道,参战的美军都在西线战场上。

    美军完蛋后,韩军能坚持住吗?

    韩军没什么好指望,那么韩国也就没有什么好指望的了。皮特绝对不会相信,志愿军会在三八线停止前进。

    要知道,六十多年前,志愿军就一度打到三七线附近,占领了汉城。

    这个晚上,东线上的战斗,更让皮特对韩军不抱任何希望了。!~!

    ..

第二百零八章 东线起波澜

    第六十五集团军与韩军第七装甲旅的战斗充满了戏剧性。

    傍晚,第七装甲旅可以说是志得意满。“击溃”了第六十五集团军的装甲侦察营后,第七装甲旅没有停下,而是加速追击。韩军指挥官似乎觉得,能够一举击溃在轰炸中遭到重创的志愿军。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夜间八点半,第七装甲旅再次与第六十五集团军的装甲部队遭遇,只是这次遇到的不是侦察部队,而是三个装甲营与三个机械化步兵营。

    虽然高城北面也是山区,但是地势相对平坦。

    这场装甲会战,彻底让韩军官兵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装甲力量。

    战斗中,第六十五集团军的坦克手充分利用了夜色掩护,在双方均没有可靠的夜视设备的情况下,交战距离一度缩短到五百米以内。打到最激烈的时候,坦克的开火距离甚至不到一百米。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韩军仍然没有占到便宜。

    不是第七装甲旅的官兵不够勇猛,在战斗中,韩军坦克手的表现非常出色,至少没有畏惧强大的对手。真正的问题,发生在那些坦克上,以及在战争爆发后,由美国提供的俄制弹药。

    韩国接收的T…80坦克均采用燃气轮机,在只使用内部油箱的时候,作战行程仅仅只有两百多公里。如果在山区活动,战斗行程还要缩短。到达战场的时候,很多韩军坦克的剩余燃油都不到三分之一了。

    在激烈的对抗中,韩国坦克手不得不考虑如何返回高城。

    结果就是,很多韩国坦克不敢进行大范围战术机动,只能集中在有限的战场上,对抗数倍于己的志愿军坦克。

    仅是如此的话,问题还不算严重。

    不管怎么说,T…80是俄制第三代主战坦克中的“高端货”,比起大量倾销给第三世界国家的T…72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在苏联解体之前,T…80只装备苏军,别说出口,连那些卫星国都没有得到。

    从性能上来讲,T…80不算落后。

    只是“好马要好鞍”,要把T…80的性能发挥出来,需要很多条件。

    在防护上,T…80只能应付二十世纪九零年代以前的穿甲弹,要想对付性能更加先进的穿甲弹,必须使用外挂装甲,比如非常有名的“反应”式爆炸反应装甲,而俄军的T…80就配备了第四代爆炸反应装甲,连同坦克的主装甲,炮塔正面对付聚能弹的能力相当于一千四百毫米均制轧制钢板,对付动能弹的能力也达到了八百五十毫米的水准。韩军得到的只是第一代爆炸反应装甲,仅把对付聚能弹的能力提高到了九百毫米左右,几乎没有对付动能弹的能力。

    也就是说,韩军的T…80在志愿军坦克发射的穿甲弹面前,防护水准在四百五十毫米以内。

    这个防护能力,只能勉强应付使用老式穿甲弹的一零五坦克炮。

    要知道,志愿军的主战坦克,全都配备了一二五坦克炮,而且使用的全是长径比在三十左右的新式钨合金穿甲弹。

    在三十度着角的情况下,这种穿甲弹能打穿六百五十毫米以上的钢板。

    这还是平均水平,99改已经配备了第二代贫铀合金穿甲弹,基本配备也是第三代钨合金穿甲弹,在通常交战距离上,前者的穿甲能力达到了惊人的八百五十毫米,足以与美军最新式的829穿甲弹媲美,而后者的穿甲能力也在八百毫米左右,与德国的D53穿甲弹相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犀利的穿甲弹。

    攻防对比,在96与99改面前,T…80完全处于下风。

    事实上,问题还不止如此。

    与99改相比,T…80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即弹药极易在中弹后殉爆。

    因为把弹药存放在车体内,没有完善的隔离系统,殉爆几乎是俄制坦克的通病。在二十世纪九零年代的海湾战争,以及后来的两次车臣战争中,俄制坦克的表现都不大好,主要就是由此造成。

    韩军接收T…80后,做过测试,也试图进行改进。

    只是,两百辆T…80确实少了一点,而且韩军主要把这种坦克用做假想敌,没有打算在实战中使用,也就没有动大手脚。

    当时,韩军只为T…80换上了美制的灭火抑爆装置。

    这也可以理解,在接收T…80的时候,韩国正在加紧研制1A1,并且把服役的1升级为1A1,随后由着手研制更加先进的2,还在努力打开国外市场,所以韩国的军火商没有多少力量改进T…80。

    在这场战斗中,至少有半数被摧毁的T…80发生殉爆。

    仅仅如此的话,问题也不是非常严重。

    因为在夜间作战,双方都没有可靠的夜视设备,所以交战距离非常近,在五百米内,双方的坦克炮都有足够大的威力。

    问题就出在T…80的坦克炮上。

    虽然在出售T…80的时候,俄罗斯也卖了一批穿甲弹,而且是俄军的制式穿甲弹,但是这些穿甲弹要么拿给美国做研究,要么在实战训练中消耗掉了。战争爆发前,韩军T…80的备弹量还不到三千枚,每辆坦克只能分到十多枚穿甲弹。这其中,占大部分的不是俄罗斯原装的穿甲弹,而是通过美国,从伊拉克、印度等装备了俄制坦克的国家搞来的,而且大部分是俄罗斯专门为出口研制的穿甲弹。

    如同出口型坦克一样,俄罗斯出口的穿甲弹在性能上也打了很多折扣。

    按照美军做的测试,海湾战争前,俄罗斯卖给伊拉克的一二五穿甲弹在一千五百米的距离上,实际穿甲能力仅有三百五十毫米,甚至比不上英国的L7一零五坦克炮,对第三代主战坦克几乎没有威胁。

    实战情况也是如此,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多辆1A1、以及英国的“挑战者”被伊拉克军队的T…72击中,均没被击穿。

    根据志愿军在战斗中获得的数据,韩军T…80装备的穿甲弹要稍微好一点,五百米的穿甲深度大概有五百五十毫米,换算下来在一千五百米处的穿甲厚度有四百八十毫米,接近了第三代穿甲弹的标准。

    问题是,96式与99改都是第三代主战坦克,而且都配备了爆炸反应装甲。

    即便是作为大规模装备部队的96式,在增加了四点五吨的外挂装甲之后,炮塔正面的抗穿甲弹能力也在七百毫米以上,而99改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九百毫米,足以抵挡绝大部分穿甲弹。

    即便在五百米的交火距离上,96式与99改的防护能力依然非常充足。

    战斗中,也确实如此。

    在被韩军击中的所有96式与99改中,均没有出现炮塔与车体正面被击穿的现象,只有几辆炮塔侧面被击中。因为采用了中央灭火抑爆系统,只有一辆96式被完全摧毁,另外几辆坦克均在战斗结束后被修复。

    与之相比,第七装甲旅的坦克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在最初半个小时的战斗中,至少有两个装甲营被击溃,近七十辆T…80被摧毁,而韩军的反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等到韩军反应过来,第六十五集团军的坦克集群已经向两翼展开,发起了全面冲击。

    虽然韩军采取了非常果断的行动,比如让随同的步兵下车作战,让跟随在坦克集群后面的火炮发射照明弹等等,但是在志愿军装甲部队的全面冲击下,韩军迅速被打散,只能各自为战。

    结果可想而知,失去了群体作战的优势,坦克部队只能任人宰割。

    更要命的是,协助坦克作战的韩国步兵率先崩溃,不但无法支援坦克作战,甚至无法为坦克提供掩护。

    第六十五集团军的坦克不但得到了步兵的近距离掩护,不用畏惧韩军的反坦克步兵,还在战斗中得到了步兵的支持。战斗中,至少有三十七辆T…80是被步兵用火箭筒在不到两百米的距离上摧毁的。

    如果有步兵掩护,这些坦克肯定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打到十七日凌晨一点左右,第七装甲旅被击溃了,准确的说是全军覆没,只有留在最后面的一个炮兵营侥幸逃脱。

    这场早有“预谋”的战斗没有任何悬念。

    因为离天亮还早,所以战斗结束后,第六十五集团军继续向高城推进,只留下了一个步兵营与一个工程营负责清扫战场。

    有趣的是,大约有七十辆T…80被志愿军修复。

    后来,这些坦克编入了第六十五集团军。为此,黄峙博还专门找总后勤部,想办法从俄罗斯引进了一批供T…80使用的炮弹。因为俄制弹药的性能确实不怎么样,所以这些坦克在战争期间组要伴随步兵作战,很少参与装甲会战。战争结束之后,大约有五十辆T…80还在志愿军中服役,随后被移交给了重新组建的朝鲜人民军,并且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人民军的第一支装甲部队。十多年后,这些坦克才从新人民军中退役,其中状态较好的一辆被永久保存在了“志愿军战争博物馆”中。

    可以说,韩军第七装甲旅的表现,即让东线战场重起波澜,也让联军非常失望。

    在重点照顾西线的时候,联军还得考虑东线的危险局面。!~!

    ..

第二百零九章 装甲会战

    十七日,第二次战役进入**。小说网

    首先是从南埔赶来的美军第二步兵师的一个加强装甲旅在百源里西南的江东镇与第四十七集团军的先头部队遭遇。

    虽然美军的机动力非常强大,第二步兵师的第1装甲旅在十六日深夜开拔,十七日清晨就赶到江东,八个小时内机动了将近一百五十公里,而且保持着完整的战斗队列,但是面对第四十七集团军的装甲集群,美军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