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扬天下-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顺军前锋游骑已经到达京城的平则门,城内的君臣对敌情还一无所知。

    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对京师完成合围,开始围攻九门。重点攻打彰义门,门外原先设立的三大营,全部向大顺军缴械投降了。

    京师长其缺少粮饷,士兵逃跑的非常多,到此时还在城墙上防守的少得可怜,无奈之下,崇祯只能用宦官补充;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这最后的时刻,太监竟成了守卫京城的主力,对于那些整天慷慨激昂。大骂阉党的文人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

    而金銮殿上,崇祯召集群臣问对策,结果没有一个人出声,包括在二月份刚刚接替陈演出任内阁首辅、一向口若悬河的魏藻德也是一声不吭。

    崇祯强忍着愤怒扫视着耷拉着脑袋的群臣,城外炮声隆隆,大殿里一片死寂,崇祯再三催问,仍是无人作答。心中不禁极度悲凉,一言不发,离开那张金龙盘绕的龙椅,也不说散朝。径直走入龙椅后面的屏风去。

    这时大殿中终于有大臣开始蹭鼻涕抹眼泪,低声呜咽,弄得整个金銮殿里愁去惨淡,仿佛个个死了爹娘似的。那种末日的凄怆让人不忍多看。

    与城内金銮殿上的死寂绝然相反的是,城外的李自成大帐之中,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论。这次大帐内只有李自成、丞相牛金星、大国师宋献策三人在场。

    只听牛金星说道:“大国师可曾想过辽东的明军劲旅以及满清鞑子?大因师可知欲得天下者,大义不可失?”

    宋献策立即驳道:“大王顺天而行,顺应民意,何曾有失大义?”

    “大王在太原刚刚颁布诏书,言明君非甚暗,此时破城弑君,岂不失之大义?”

    宋献策被驳得哑口无言,牛金星趁热打铁,转头对李自成说道:“大王,我军在山西损失不少精锐,此时破城虽是不难,但破城弑君,先失大义,紧接着又成众矢之的。如今窃居湖广江西的秦牧已成劲敌,四川的张献忠也成割据之势,更可虑的是关外的鞑子;

    鞑子这些年来年年扣关而入,大王一但入主燕京,第一个要面对的恐怕就是鞑子的铁骑,真到哪时,攻守易位,大王立即便陷入崇祯现在的困局,全力应付鞑子恐怕尚且力有不第,更如何去扫平南方?

    咱们不得不全力和鞑子拼消耗的时候,秦牧、张献忠却在安然发展,一天天坐大。明廷集天下之力,尚且难以应付关外鞑子。如今大王只占据江北之地,且中原残破,赤地千里,关中刚刚收复,未及治理,试问大王拿什么来与关外的鞑子消耗?”

    牛金星的话,让李自成脊背暗暗生凉,诚如牛金星所言,一但打下北京城,崇祯这个烂摊子就得由自己来接手,关外的鞑子岂是易予?

    自己凭着残破的江北之地与鞑子死磕,秦牧与张献忠却在南边坐收渔翁之利,不断壮大自己,将来还要以弑君之罪讨伐自己,连大义之名也占去了。

    人家既得了里子又得了面子,自己却顶着弑君的大罪去与关外的鞑子拼命,这算个什么事?

    宋献策冷笑道:“丞相不必危言耸听,大王,臣听说吴三桂家人皆在京中,城破之后,咱们先挟持其家人,再先派人去招降吴三桂,不怕吴三桂不归降大王,到时有他的关宁铁骑在山海关顶着,咱们一样可以抽调兵力扫平天下。”

    “大国师敢保证一定能招降吴三桂?万一吴三桂不降,大国师打算怎么办?”牛金星寸步不让地反驳道。

    宋献策也不含糊,立即讥讽道:“丞相明见万里,出征之前为何不劝阻?如今劳师动众,耗费无数,好不容易兵临城下,眼看燕京一击可破,丞相却要放弃了,请问牛丞相是何居心?再问牛丞相,我几十万大顺军将士会不会答应?大王,京师一下,吴三桂龟缩山海关,供给已断,别无选择,只能归附大王,对此大王不必担心。”

    李自成听了宋献策的话,也不禁向牛金星投来了怀疑的目光,当初出征时,作为丞相的牛金星不但没有反对,还表示过支持来着,如今到了这骨节眼上,你却要大军灰溜溜地放弃攻城,这确实不合常理。

    牛金星连忙解释道:“大王,当初发兵东征,与如今适可而止,并不矛盾。大王,起大军东征,扫荡三边,尽平山西,可以拔除明廷所能威胁到我大顺朝的力量,而且占据了山西河南,在战略上可对京城形成合围之势,此局一成,大王便占尽主动。

    再者,如今大王兵临城下,引而不发,逼崇祯签下城下之盟,大王既可保全大义之名,又可以让明廷继续顶着辽东,大王即可抽身,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兵南下,从容扫荡天下各股势力,待天下平定,再让崇祯禅位,如此一来,与立即破城弑君相比,高下立判,请大王三思。”

    牛金星的话让李自成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宋献策却立即驳道:“大王,关中初定,中原残破,我百万雄师粮草供给已极为困难。放眼大江以北,如今唯有京城内有钱粮;

    大王,京城之内高官遍地,权贵如云,囤积的钱粮无数,如今眼看可一举攻下,若就此作罢,军中将士必定会心生不满,再者,没有京中的钱粮,我大军粮饷不济,军心必乱,还谈何扫荡天下?”

    宋献策可谓是说到点子上去了,打仗是需要钱粮的,但无论是关中还是山西,更不论河南了,这些年来战火不断,灾荒连年,瘟疫不断,已经极为残破,能筹集到的钱粮极为有限。

    他这一路东征虽是节节取胜,但打了胜仗一样是要封赏将士,抚恤战死者的。光是这些就要花费无数。

    这一路过来抢到的那点钱粮都不够大军人吃马嚼,若是得不到京城内的钱粮,他的大军还真维持不下去了。

    牛金星的话很有道理,宋献策提到的现实问题却又不能不对面,怎么办?

    牛金星接着说道:“大王,逼崇祯签城下之盟时,可同时让其付我钱粮。”

    ********************************************

    PS:春雨绵绵,半个月不见阳光了。嗯,愿幸福象毛毛雨,原票票也象毛毛雨,下个不停。(未完待续……)

第230章 火箭溜

    ***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秦牧知道这一天意味着什么,但因为长沙离北京千里迢迢,那边的消息不可能即时传回来。

    京城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局势还是不是按原来的历史发展,这一刻连秦牧都不敢确定。

    因为现在局部的历史已经改变了,江西湖广变了,变成了自己的地盘。四川也变了,按原来的历史,张献忠好象要过几个月后才攻下成都的。

    但根据刚刚传回的消息,张献忠这厮现在进展十分顺利,二月二十六日便攻克了成都。

    蜀王朱至澍与妃嫔、宫女等投井自杀、太平王朱至渌自杀,四川巡抚龙文光、巡按御史刘之渤、按察副使张继孟等四川的主要官员因拒不投降,均被张献忠处死。

    攻下成都后,张献忠立即分兵四路,攻取四川各州各县。

    年初李自成攻取汉中后,曾命部将马珂入川,攻克顺庆。张献忠将四川视为自己的地盘,成都一攻克,立即派艾能奇去攻打顺庆的马珂。派李定国去攻打保宁;派孙可望攻打龙安,派刘文秀攻打茂州。

    照此看来,张献忠入主四川在时间上提前了,那么北京方面还会按原来的历史脉络走吗?

    现在似乎一切都成了未知数。

    因为一切已难以确定,秦牧觉得这个时候一动不如一静。

    抓紧练兵,静观其变。

    从军营回来后,处理完一天的政务,他又抽时间上岳麓山给两百学童授课,因为他的课讲得生动,还不是会带孩子们做些有趣的小实验,孩子们对他十分期盼。

    这天秦牧给孩子们讲的是力学的知识,首先讲的是地球引力。他拿着一本书比试道:“现在,我一松手,这本书就会落到地上是吗?”

    “是。”两百学童有些疑惑地答道。

    “大家都知道我一松手,书就会落到地上,但你们知不知道书为什么是向下落,而不是向上去呢?”

    这下没人答了,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他。

    秦牧微笑着说道:“咱们生活的大地是一个圆形的球体,这一点佛朗机那边已经有人开船环绕地球航行了一圈,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

    秦牧说到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球体说道:“咱们生活在这个球体上,之所以不会飘向天空。是因为地球有一种引力,这种引力可以把地球表现的东西吸附住,包括咱们、还有这些书呀,房子呀,总之一切东西都是靠这种引力吸附着的。”

    这下子学舍里就象炸开了锅一样,孩子们好奇地问个不停,秦牧耐心地给他们一一解答着。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什么千奇百怪的问题都有。

    有许多秦牧也答不出来,便笑道:“恩师我也不是全部知晓。这就靠你们以后去研究,去探索其中的原理,但凡一种东西,你只有弄清楚其中的原理后。才能利用他,同时避免它带来的害处。”

    “比如,这引力,对咱们就有利和不利的两方面。一方面他能让咱们吸附在地面上,不至于落到天空中,另一方面。打个比方,士兵发射弩箭,火箭时,地球的引力会将火箭向下吸,使得火箭的射程速短,导致无法在更远的距离打击到敌人。当然,除了引力外,导致射程缩短的还有空气的阻力。”

    秦牧接着拿出一张纸片,轻轻扇动,纸片立即就向相反的方向弯去,他于是说道:“大家看到了,咱们扇动纸片时,纸片就是受到空气中的阻力才会弯向一边的,那么这中空气的阻力有没有用呢,有。大家请看,我用力推向墙壁时,会被墙壁反弹出来,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力是相互的;

    火箭正是利用了空气中的这种阻力的原理,火箭尾部喷射出的火焰推动气流,而空气的阻力又反过来推动火箭,就象咱们用力推向墙壁时,墙壁会将咱们反弹出来一样,这样空气中的阻力就赋予了火箭一个向前的推力;

    火箭的箭体本身在飞行时也会遇到空气的阻力,如何减小箭体所有的阻力呢,这就涉及到受力面积的问题,如果火箭的受力面积越大,它所受的到阻力也就越大,所以火箭前端做成尖形的,可以减少阻力”

    秦牧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们讲解,同时不时用实物演示,学生们很容易理解,旁听的宋应星若有所思,似乎有所感悟。

    秦牧上完课离开时,宋应星叫住他说道:“大人刚才提到火箭,倒让下官想起一件事,研制迅雷铳的赵士桢在万历二十六年,曾制作过一种名为“火箭溜”的火箭发射器械,用这种火箭溜发身火箭,可赋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提高精准度,而且这种火箭溜便于携带”

    不等宋应星说完,秦牧立即想起后世的火箭筒来,火炮铸造需要很高的工艺,材料的要求也很,而这种单兵使用的无后坐力火箭筒,构造极为简单,铸造材料和工艺要求都不高,只要解决炮弹的问题,完全可以大量装备军队。

    “宋大人,快去你的书房。”秦牧拉着宋应星便奔他的书房去。

    现在赣州那边离研制出黄色火药估计不远了,但光有炸药不行,现在的火炮太笨重,仍难满足发射方面的需求,现在连无缝钢都没有,普通的材料很难承受黄色火药产生的膛压,这钢材质量想一下子取得重大突破不现实,火箭筒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进入宋应星的书房后,秦牧先让宋应星找出他藏着的火箭溜图样,秦牧看了不禁大喜。

    这种火箭溜外形也是圆柱形,只不过比后世的火箭筒小得多,不过据宋应星说箭程要比弩和弓箭远不少,碰到之后会产生小型爆炸,但威力有限,爆炸规模大概像是火突然烧起来差不多。

    但总的来说,它的发射原理与后世的火箭筒已经非常相似。只不过是因为它太小,同时使用的是黑火药,威力当然有限。

    但如果把火箭溜的型号加大,炮弹和推进的火药都换成黄色炸药呢,它的射程和威力难道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吗。

    换句话也就是说,以大明现在的工艺,制造火箭筒已不存在任何技术难点,只要换上黄色炸药增加它的威力就行了。

    秦牧高兴得一把抓住宋应星的袖子急声问道:“宋大人,刚才你说这是谁发明的?”

    “赵士桢呀。”

    “他在哪?人才啊,本官挖地三尺也要把他找来。”

    宋应星有些怪异地看着秦牧说道:“大人竟然没听说过赵士桢,赵士桢赵大人才华横溢,以布衣之身入仕,万历年间官至武英殿中书舍人。著有《神器谱》、《神器杂说》、《神器谱或问》、《防虏车铳议》等关于火器研制、使用训练等方面的论著,万历三十一年因涉“妖书案”而身心劳瘁,终至一病不起,抑郁而终。”

    靠!老子还真得挖地三尺才能找到赵士桢了。

    秦牧老脸微红,为自己辩解道:“本官当初但求名题金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补缺到赣南后,又是战乱不休,戎马倥偬唉,不提也罢。”

    秦牧说完,立即把话题引回到火箭筒,一边用笔画图,一边说道:“赵士桢这火箭溜给了本官不小的启发,宋大人请看”

    秦牧详细地把后世火箭筒的结构图画了起来,火箭筒本身的结构非常简单,反而是火箭弹本身相对复杂一些。

    “前头这个是保护帽,发射前要取下保护帽,拉出拉火绳,这是弹头,后边是推进药的药室,这里是着发引信,这是喷吼

    这是卡槽,这是止动槽,这是连接器,固弹簧片位于此处内部。旋转瞄准盖,使固弹簧片退出发射筒子入止动槽后,再将瞄准盖后退到连接器最后方,然后旋转连接器,可将带连接器的瞄准盖与火箭弹分离”

    秦牧画好后,在各个构件之间又标注了文字说明,一一给宋应星讲解,其实除了炮弹相对复杂一些外,他这火箭筒与赵士桢的火箭溜构造大同小异。宋应星自是一看便明了。

    真说起来,只要将赵士桢的火箭溜的弹头和推进药换成黄色火药,同样可以了,只不过按秦牧画的火箭筒来的话,发射时更简便一些。

    当然,弹型和推进装置的喷吼设计,也会影响到火箭弹的精准度,因此这些改进还是很有必要的。

    宋应星本身就兼着总装备部的副部长一职,秦牧画完之后立即对他说道:“宋大人,尽快拿这图纸去总装备部进行实物研制,测试,不妨多研制几个型号,只要单兵能使用就行。赣州那边不久应该就能研制出威力巨大的火药,你们这边研制好之后,到时换成那种火药填充便行了。”

    宋应星这边其实也在进行雷汞的研究,自然知道他所说的威力更加巨大的火药指的是什么,他连声应道:“大人放心,下官这就前去总装备部。”(未完待续……)

第231章 绝色双娇

    ***

    秦牧从岳麓山回到巡抚衙门时,已是寅时一刻,他刚准备回后衙用晚餐,一个瘦小的身影突然从屏墙边窜出来,破口就问:“大人,您说的淋巴结是”

    “停!”秦牧大喝一声,痛苦地拍着自己的脑门,没好气地说道,“吴有性,你还没有没有人性?你天天来衙门口劫道儿,象话吗?本官都累了一整天了,连口热饭都没吃上,你还来问我什么淋巴结,太不象话了。”

    吴有性不以为忤,振振有词地说道:“大人,下官这也是为工作,如今北方瘟疫处处皆是,这万一再传播过来”

    “再传播过来你问这什么淋巴结也没用。”

    “大人明明说疙瘩瘟是什么淋巴结肿大,怎么会没用?”吴有性特有韧性,硬是缠着秦牧进了后衙,问个不休;

    自从前两天秦牧带他进军营,看了缝针、验了血型之后,秦牧的恶梦便开始了。

    这两天吴有性缠着他问个不休,秦牧对这些东西其实又只是一知半解,往往被问得哑口无言,十分尴尬。

    吴有性这位新鲜出炉的医疗部主事如此敬业,赶也赶不走,秦牧也无可奈何,就连端饭上来的董小宛对此也见怪不怪了。

    秦牧只得一边吃饭一边给他解释道:“本官也只是一知半解,听说人体的淋巴结遍布全身,一般只有豆粒那么大,其作用应该是对血液有过虑作用,淋巴结里的细胞还能杀死一些有害的细菌;象鼠疫这样的病菌太过强大,淋巴结细胞杀不死,反而被感染,整个淋巴结就会肿大成个大疙瘩。”

    吴有性极其认真地问道:“大人见过淋巴结?在人体之中。如何确定哪里是淋巴结?”

    秦牧翻了翻白眼说道:“我也只听西方的传教士说起,没见过,想知道淋巴结具体是什么样子的,你自己可以去找个吃奶的动物来解剖仔细瞧瞧,只要是吃奶的动物都有,不过本官估计跟人的肯定不一样大。”

    “解剖?”

    “解剖很奇怪吗?你是学医的,见过〈欧希范五脏图〉吧,这难道不是北宋时期广西宜州推官吴简一次解剖56具尸体才画成呸呸呸,吴有性,说你没人性。不吃了,气煞我也!”

    这饭吃到一半,突然谈什么一次解剖几十具尸体,想到那花花绿绿的内脏,秦牧哪里还有半点食欲。

    这吴有性还真是没人性,根本不管秦牧吃还是不吃,秦牧的话让他有种茅塞顿开的觉悟,立即便央求道:“大人,以后若处决死囚。能不能把尸体给下官用于解剖”

    “给给给,战场上大把敌人的尸体,你要多少我给你多少,滚!快滚”秦大官人终于崩溃了。

    “对啊。湖广好象也在剿匪,大人能不能让他们把尸体运些回来?”吴有性终于露出笑容。

    “吴有性,你再不滚蛋,本官就先把你给解剖喽。还有,明天别让我再见到你。”

    “那可不行,下官还有好多问题想求教大人呢。”吴有性这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没有一点悔过之心。

    见秦牧有拿碗砸人的冲动,他适可而止,嘿嘿一笑离开了。

    在饭桌上谈了半天解剖尸体,秦牧实在没有半点食欲了,吴有性一走,他立即冲着后院门处大喊道:“李式,牛万山,你俩给我听好了,以后再让这家伙进后院,我拿你二人是问,晦气”

    “老爷请息怒,先喝杯茶。”董小宛嘴角噙着淡雅的微笑,秦牧扬言不让吴有性进后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一向言出必行的他,在这方面却很宽容,最多也就是气头上嚷嚷两句,不会真个当真。

    她文静地微笑道:“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老爷,这是杭州刚送来的雨前龙井,请老爷品尝。”

    董小宛头三千青丝挽成一个飞鹄髻,一枝和田玉簪坠着几颗珍珠,身上散发出一种淡然的清香。颈间肌肤如雪,锁骨清冽。腕上白玉镯衬出纤纤素手有若春葱白儿般优美。

    秦牧接过茶轻呷一口,顿感清香沁人肺腑,回味无穷,吴有性带来的那点不适感一扫而空。

    不得不说,董小宛确实是个善解人意的贴心人,一杯香茗,一首小诗,轻易便让人如坐幽林清溪之上,忘却烦恼。

    “来。”秦牧伸手一扯,把董小宛扯到自己的大腿上坐下,那香臀触感温软,正好压在秦牧的要害部位上;

    加上她身体那幽幽的女儿香极为透人,使秦牧忍不住搂紧她弱袅袅的纤腰,让她紧紧贴入自己怀中,下身的是非根竟是迅速撑起,硬绷绷地顶在董小宛的臀沟处,把她顶得浑身酥软。

    秦大官人也不明白这些天自己为什么变得这么冲动,大概是春天来了。

    他一双大手刚滑入董小宛的衣摆下,正准备作进一步动作,偏偏这相时候李香君忽然出现在了门口。

    三人瞬间象被人下了定身咒一般,李香君一脚已经跨进门槛,却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只剩下三又眼睛相互瞪着。

    “啊。”董小宛低呼一声,便挣扎着要起身,这哪行啊,秦大官人正一柱擎天,董小宛一起来他岂不是丑态毕露。

    他连忙抱住董小宛的腰肢,把她拉坐回来,结果董小宛被刺了一下,整个人瞬间又弹了起来,秦大官人吃痛之下,不禁捂着自己的下体,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

    “老爷你你没事吧?”董小宛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连忙蹲回身焦急地问道。

    李香君也为之一惊,匆匆跑过来:“老爷,你”她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又是担心又是尴尬。

    “没事没没事,你们不用担心。”秦大官人强挤出一抹笑容,慢慢舒着长气,感觉总算好些了。

    董小宛芳颜如火,红霞满脸,恨不得在地上找个缝钻进去。

    李香君见此情形,忍不住噗哧一声,那俏皮的本性一时显露无遗:“老爷,让你使坏,嘻嘻董姐姐,还不快帮老爷瞧瞧,这万一伤着了啊!”秦牧突然伸手将她搂过来,吓得她惊叫起来。

    董小宛同时也不依地抻过来又扭又挠,弄得她在秦牧怀里笑个不停,娇小玲珑的身体来回扭动,秦大官人的疼痛感刚刚过去,被她扭来扭去的摩擦,很快又强势顶起。

    李香君低呼一声,就象被人用枪顶着一般,顿时不敢乱动了。

    董小宛刚刚经历过这种感觉,见了李香君的反应,哪里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她连忙停手,红着脸正想退走。

    秦大官人眼疾手快,一下子抓住她的一只皓腕,将她一并拉过来。

    拥着两个美到极致的绝色佳人,两人的美又各不相同,一个明丽清灵,一个淡雅娴静,一个娇小玲珑,一个婉约修长。一个如娇小的水仙,一个如绰约的芍药。

    不过两人有一个共同点,董小宛体质娇弱,在床第之间往往不堪鞑伐;李香君则是因为本身娇小玲珑,花径也极为窄小,花心也浅,每次都很快被送上云端,同样不能持久。

    两人单独侍候秦牧时,往往要加上生花莲舌,才能让他满意。

    两个冰雪聪明的美人儿似乎明白秦牧的心思,两双水眸悠悠对视一眼,又连忙别开,各自露出一副动人的羞态。

    秦大官人凑到两张芬芳的花靥之间,满带着蛊惑的意味说道:“今天晚上,咱们同唱高唐,共赶巫山,如何?”

    不待两个美人儿作答,他便一手搂起一个,笑道向后面的小楼行去

    ********************

    PS:求推荐票,怎么能没有推荐票!。

    (未完待续……)

第232章 帝崩

    ***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团团围住京城猛攻了一天,一门门火炮不断地轰击着城头,浓烈的硝烟笼罩住了整个京城,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此时城头拼死抵抗的不是精锐的明军将士,更不是往日慷慨激昂,睥睨天下的文人士大夫。而是太监,至少太监占到了人数的六七成。

    遥想当年,朱元在皇宫大门立起太监不得干政的铁牌,而这最后的时刻,大明皇城却要靠一群太临来作最后的抵抗。

    这是崇祯的悲哀,也是大明的悲哀。

    太监毕竟不是士兵,虽然抵抗得很顽强,但在大顺军的猛攻之下,死伤极为惨重,城头哀鸿遍野,哭声一片,许多人开始动摇了。

    尤其在大顺军进攻最为猛烈的彰义门,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城门楼已经被轰塌一片,灰筒瓦、绿琉璃瓦散得到处都是,城头上铺满了尸体,鲜血把城头浸得滑不留脚,硝烟味夹杂着浓烈的血腥味,让人有种窒息的感觉。

    就在城头的太监将要崩溃之时,城外的大顺军却突然退去,炮声枪声随同时停息。

    率众坚守彰义门的太监曹永义暗松一口气,透过渐淡的硝烟望去,但见城外一面李字大旗之下,晋王、代王列坐左右,中间坐着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一眼用黑罩蒙着。

    紧接着看到有一人一边走近彰义门,一边大对城头大喊:“不要射,不要射,是我,我是杜勋。”

    曹永义一看不禁惊呼一声,象见了鬼一般。

    曹永义有此反应,其中还有一番缘故:这杜勋本是宣府监军,三月六日。李自成攻打宣府,总兵王承允和杜勋要出城迎接李自成,巡抚朱之冯大骂:“尔上所倚信,特遣尔,以封疆属尔。尔至即通贼,何面目见上?”

    杜勋一言不发,大笑而去。朱之冯见大势已去,自缢死。

    然而大朝的塘报却谎称杜勋在宣府尽节,崇祯还赐杜勋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其侄为世袭锦衣千户。

    大家都都以为杜勋死了。这时他却在满地尸体的城下出现,难怪曹永义误以为见了鬼呢。

    曹永义舔了舔士裂的嘴唇充满怀疑地问道:“你真是杜勋?你怎么会在这里?”

    城下的杜勋喊道:“曹永义,你不必管咱家怎么会在这里,我们大顺王不为己甚,给你们一次机会,赶紧缒一个人下来,我大顺王有话要转告皇上。”

    李成自能有什么好话跟皇上说?恐怕等下谁去传话谁遭殃,但大顺军眼看就要破城了,李自成这个时候却要找皇帝谈。莫非事有转机,心中迟疑不定的曹永义连忙说道:“我们缒下一人为质,请公上。”

    杜勋却慷慨激昂地说道:“我杜勋无所畏惧,何须人质?快放绳索下来。”

    就这样。杜勋被缒上城,但杜勋被带到皇城外后,一道明来意,大臣却没有一个敢将此事奏闻崇祯。生怕崇祯大怒之下自己遭殃,如此又拖了许久。

    后来还是宫中的小太监私下议论此事,被崇祯听到。崇祯才让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出来领杜勋入见。

    杜勋见了崇祯后,为了自家性命老实下拜施礼如故。

    崇祯忍着怒火冷声问道:“杜勋,李自成派你来做什么?”

    “回皇上,大顺王拥兵百万,破城只在瞬息之间,请皇上为自己的处境想一想。”杜勋硬着头皮说道。

    崇祯一言不发,冷冷地看着杜勋,他很想杀人,但同时也知道杜勋说得没错,京城恐怕是保不住了,李自成大军来得太突然,连下旨让天下兵马勤王都来不及,城头是已摇摇欲坠,这些王承恩早已知悉于他。

    大明,难道真的就这么亡了吗?自己真的要做亡国之君了吗?崇祯心中无比愤怒,无比悲凉,同时也充满了不甘。

    杜勋见崇祯一言不发,只得继续硬着头皮说道:“李自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