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扬天下-第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原来的历史上,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实际上已经是弊大于利,而且在西方列强的蹂躏下,中国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于是,才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为中华民族的未来高谈阔论、奔走呼号。

    他们看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看到了科技的落后,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他们认为落后的原因是缺少人才,而缺乏人才的原因,是科举制度的祸害。

    科举制度发展过程中,基本都是依附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带来了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

    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在外力的冲击下,几乎完全崩溃。

    而小农经济模式的崩溃,使得依附在它身上的整个社会体系也同样面临崩溃的危险,其中首当其中的非科举制度莫属。

    科举制度根本没法应对西方文化教育的挑战,从而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于是弃中学,引进西学的呼声一浪高于一浪。

    像同治年间的进士张之洞欲兴洋务,首先就是倡议废除科举,他在一份奏摺中写道:“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

    更有人大声疾呼,科举是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的祸根。

    在人心思变的情况下,清末的科举制度被倒逼着废除了。

    但是,现在因为秦牧,历史在明末转了一个弯,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华文化体系并没有遭到更强大的文明的冲击,所有人还认为华夏文化是最优越的。这个时候。如果贸易提出废除科举,那必要会遭到所有读书人的反对,所遇到的阻力将难以想象。

    科举制度延续了上千年,已经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中,已经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的,无处不在,紧密无比的经络,对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等几乎每一个社会层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贸然改变的话,不光是读书人不答应,恐怕就是普通的小民。也会异口同声反对。

    所以,到目前为止,改革科举的事情,秦牧根本不敢直接与大臣们商量,以免打草惊蛇。

    柳如是一向知道轻重,平时侍墨蒹葭殿,从未有只言片语向外泄露,很得秦牧信任。她深知这份信任来之不易,心里很珍惜。

    她和普通的宫女不同。普通的宫女有家人,而且按大秦内宫的规定,如果没有得到皇帝的临幸,满二十三岁的宫女是要放回原籍的。这些宫女被选入宫。每月也有月俸可领,更像是从事一份职业。

    柳如是没有家人,孤零零一个,与宫外已经没有任何关联。而且受皇帝临幸过,她这一生都不可能出宫了,皇帝的信任是她唯一的依靠。

    尽管如此。兹事体大,秦牧还是特别叮嘱她道:“如是,有关科举的话,出了这蒹葭殿,不可向任何人再提及半句。”

    “多谢陛下信任,婢子晓得。”

    今日蒹葭殿内,除了秦牧和她,再无第二人。

    殿外飞絮蒙蒙,梨花又雪,一抹春烟绕殿宇,轻阴欲雨。

    柳如是穿着白色撒花烟罗衫,妃红蹙金海棠花鸾尾长裙,雪白的皓腕上戴着赤金环珠九转玲珑镯,腰系兰色如意丝绦,把她那纤弱柳腰带得更是迎风欲折,酥胸圆润饱满,幽香醉人。

    沉香木雕四季如意屏风下,一樽景泰蓝三足象鼻香炉里飘出袅袅的龙涎香,混合着柳如是身上幽幽的体香,颇能提振精神。

    柳如是给他添好茶后,柔声说道:“陛下说科举制度导致社会心态的扭曲,这或许没错,顾炎武、王夫之以及很多有识之士,也一再呼吁改革科举。

    其实在明朝中后期,很多人就觉得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早几年武昌的八股论坛,大家也都在争论这件事,这才有了大秦废除八股取士的举措。

    科举从隋唐延续到现在,经过了很多次改良和修补,很但显然,大家都只是想努力的去修补而已,没有人支持废除科举制度。

    婢子不知道陛下心意如何,但无论如何,陛下要想达成目的,婢子觉得有一点是必须做的,那就是舆论先行。”

    秦牧听了,不禁频频颔首:“舆论先行,不错”

    柳如是嫣然一笑道:“陛下每一项改革在推行之前,不都是这么做的吗?从陛下的北伐诏书,到废除八股取士,到司法改革,哪一样陛下不是先用舆论引导呢?婢子这话,不过是拾陛下牙慧罢了。

    秦牧知她颇有才智,科举之事目前又没去找大臣们商议,便将她搂到腿上坐着,和声说道:“科举制度发展至今,已经是弊大于利,导致许多畸形的社会现象。但如你所言,对于科举制度加以改良可以,但要废除恐怕不行。今天,你有什么看法,就对朕直言相告吧。”

    柳如是暗暗有些惊诧,她提到废除科举,只是试探秦牧的意思,但从秦牧这番话听来,他还真是有废除科举之意,只是深知阻力太大,才主动退步而已。

    秦牧搂着她的纤腰,将头埋在她胸前拱了拱,轻声说道:“你不必惊诧,朕很清楚,科举制度最初设立的本意,是为了扩大人才的选拔面,打破世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到了宋代之后,其实历朝并不缺少人才了,世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也早已被打破,然而历朝却一再的给金榜题名附加各种荣誉,让所有读书人对一朝成名天下趋之若鹜,为此押上毕生荣辱,皓首穷经。实际上,科举制度已经变成了皇帝统一读书人的思想,收买天下人心,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柳如是那性感的嘴唇微微张开着,随之从惊愕中反应过来,连忙要下来叩首请罪,却被秦牧搂着,下来不得。

    “陛下,婢子惶恐!”

    “呵呵这个道理,谁会不知呢?这不过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全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只是没人愿意点破罢了。”

    “可是陛下,您既然知道科举制度是大秦统治的重要基石,您还”

    “正因为它是大秦统治的重要基石,朕才不想让它烂掉,更不能让它继续把整个社会扭曲下去。你不必担心,兹事体大,朕不会贸然废除科举的。

    不过,它确实被炒得太热了,把整个华夏大地都烤焦了,附加在科举上的荣誉太多了,科举考试的内涵大大超重了,重得让整个社会被压得几乎窒息。

    朕想给它降降温,减减重,让它逐渐回归本原。科举的本质,就是为了给朝廷选拔一些文官。

    朕在想,为什么科举考试被炒得这么热,内涵为何超重如此之多呢?细究其因,那是因为历朝为了科举的公平的权威性,几乎把所有科举之外的晋升之路都堵死了。

    古代的大禹治水,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堵不如疏。堵死了其他晋升之路,科举本身或许更公平了,但却在整个社会造成了一种更大的不公平。

    比如,很多人明明非常有才华,只因他没有通过科举,就被排斥在外。很多庸碌之辈,靠死背四书五经通过了科举,就能堂皇为官,这是对人的不公平。

    又比如,很多学科明明是社会进步必须的,却因学习这些学科没有晋升之路,因而无人去学习,去研究。这是对知识的不公平。

    在这诸如此类许许多多的大不公之下,整个社会难免会被扭曲。这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强行堵塞其他晋升之路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可是陛下,或不堵住其他晋升之道,科举的意义岂不大打折扣?”

    *******************

    PS:兄弟姐妹,求月票鼓励,求订阅支持,一章几分钱而已,却是我坚持写下去的支撑,期待大家的支持!。

    (未完待续……)

第1104章 寻找蚁穴

    ***

    “科举带来许多的不公,导致整个社会难免会被扭曲。这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强行堵塞其他晋升之路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可是陛下,如果不堵住其他晋升之道,科举的意义岂不大打折扣?”

    堵不如疏,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科举考试这件事上,对科举考试之外的其他晋升渠道,历朝采取的政策都是尽力去堵塞。或许,也因为是出于柳如是这样的担心。

    “还有,陛下就不担心,一旦开启其他晋升渠道,会导致世袭等垄断官位的情况再次出现吗?陛下是开国之君,文治武功足以震慑天下。可纵观历朝,承平之君,其威仪总是难比开国之君的。此例一开,到时候,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凭借自身掌握的资源,很容易就能垄断官位。”

    李香君有些激动,在她看来,那些老路是绝对不能走的。

    她那饱满圆润的酥胸因为激动而上下起伏着,白色撒花烟罗衫被撑起,隐隐能看到峰顶有小小一粒凸点,引人无限遐思。

    “如是的担心朕能理解,不过除了科举之外,其他晋升之路全部堵死,这不但会导致社会形态严重扭曲,也会让科举本身走上末路。朕所说的其他晋升之路,并非是要重拾过去的世袭、恩荫、举荐等办法。”

    秦牧搂着她纤腰的手,习惯性地轻抚着,柳如是沉浸于讨论中,初时还无觉,直到他的手在不知不觉间探进了她那白色撒花烟罗衫里,直接抚上她滑腻的肌肤,她才为之一颤,身体顿时绵软下来,但还是忍不住接着问道:“陛下。您打算另辟蹊径吗?”

    她颇有举一反三的机警,一想到另辟蹊径,立即猜到了一些可能。

    秦牧心里在想东西,探入烟罗衫的手只是在她纤腰上无意识地来回轻抚,让她有点搔不到痒处的难受感;

    她索性伸手下去,把他的手往上引,让他握住自己胸前的温软滑腻,然后轻吁一口气接着道:“陛下建理工学院,在官学中加入物理、化学、几何、数学等课程,但现在。科举考试并不涉及这些课程内容,久而久之,等新奇劲过去之后,学生们学习这些课程的积极性也就谈了。

    陛下要另辟蹊径,可是要在科举考试中加入这些课程的内容?这恐怕也不妥,上次陛下设立司法学院,就引发了举国震动,天下人为独尊儒家的事,群情鼎沸。若是在科举考试中加入这些考试内容,难免又会引发一场风波。”

    秦牧的手被她引到了温柔乡,便忍不住轻轻揉捏着,满手温软。真个是温比玉,腻比膏。

    上次因是否独尊儒家,引起的一片巨大的浪潮,秦牧费尽心思才总算平息下去。这个时候。把物理、化学、几何、数学等课程纳入科举考试内容,肯定是不行的,这一点秦牧心里有数。

    “嘶婢子明白了。陛下设立皇家科学奖的目的”

    也不知道是因为秦牧的揉捏,还因为突然想到皇家科学奖背后可能另有玄机,柳如是轻嘶了一声,有些神不守舍。

    今年的皇家科学奖,是由皇帝亲自颁奖,极为隆重。获奖者的风头几乎盖过了状元及第。毫无疑问,这将会对那些喜欢物理、化学、几何、数学等学科的人形成巨大的鼓励。

    “陛下若真想利用皇家科学奖另辟蹊径,这力度是不是太小了呢?”

    “你觉得力度小了?”

    “嗯”柳如是刚刚嗯一下,秦牧手上就加了些力度,让她不禁轻“哦!”一声,轻轻地靠在他身上。

    今年设立皇家科学奖时,秦牧其实没有想太多,当时只是觉得科举不考数理化内容,担心大家没有动力去学习,因此设立一个皇家科学奖,以鼓励更多的人投入数理化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皇家科学奖的设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是不假,但获奖者并没有像考中进士那样,立即拥有做官的资格,只是获得一笔丰厚的奖金,以及一些特殊的荣誉。

    在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读书人向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荣,高中状元,金榜题名的荣耀已经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同,认为这才是正途,才是真正的出路。

    因此,如果皇家科学奖获得者没有做官的资格,那么在一般读书人心中,就始终没法与进士及第具有吸引力。

    柳如是所说的力度太小,还包含着另一个意思,那就是获奖的人数太少了。像今年,才有两个人获奖。

    而今年进士及第的人多达三百八十多名,两相对比,进士及第的机率大太多了,而且进士及第还可以封妻荫子,甚至青史立传。

    这么算下来,皇家科学奖和进士及第的吸引力远远达不到相似的档次。而且还有一点,皇家科学奖只是因皇帝个人喜好而设立的,并没有像科举考试一样纳入朝廷体制之内。

    换而言之也就是缺少保障,今天皇帝喜欢这个,就设立这个奖,明天不喜欢了,就取消也不一定。

    或者这个皇帝喜欢数理化,下一个皇帝不喜欢,就取消了。总之,因为没有纳入朝廷机制之内,就是缺少保障啊。

    如果想把皇家科学奖辟为蹊径,那么就能必要把它纳入朝廷的体制之内,同时赋予获奖者做官的资格,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提高数理化对读书人的吸引力,以便促进各个自然学科的均衡发展。

    但要把皇家科学奖纳入朝廷体制之内,并赋予获奖者为官的资格,这谈何容易?朝中大臣恐怕又会一致反对。因为这么做,挑战科举的意味就太浓了。

    “如是啊,力道一大,有人就会受不了啊!”

    柳如是面色绯红,那珠圆玉润的娇躯柔若无骨,就像一根软软的藤蔓缠在他身上。那纤纤玉指沿着他的身体一点点地抚下去,娇润的红唇中,吐出一串轻轻的呢喃:“陛下,在一个地方太用力,确实会让人不适,但是如果陛下多管齐下,从多个地方着手,那种不适感就会分散开来,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呢”

    这番话像是在**,充满了暧昧的味道,让秦牧忍不住轻轻捞起她那妃红蹙金海棠花鸾尾长裙,一手轻抚上她那两条雪白的**

    但实际上,多管齐下说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像在柳如是身上做的那么简单。

    除了皇家科学奖,秦牧一时之间,还真想不出有什么办法,能提高数理化的吸引力,并逐渐扭转整个社会以儒家经典独尊的思想意识。

    “嘶陛下好生威武”

    “嗯?”

    “婢子嗯婢子是说,陛下是马上皇帝,金戈铁马夺人魂魄”

    柳如是身为女官,平时很端庄,但是她同时又是青楼出身的女子,知道怎么取悦男人。她这一句“马上皇帝”说得意味深长,而且还将上身伏到御桌上,仿佛一匹胭脂马。

    秦牧闻弦歌知雅意,哈哈一笑说道:“这确实不失为一条很好的蹊径,出将入相,自古有之。”

    “嗯是的尤其是陛下设立的官中佥事一职,与历朝的佥事大为不同,这些佥事官,文化功底深厚,而且所承担的职责也更像是文官,但陛下但他们又确确实实属于军队的体系,而且不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而是通过军事学院培养。如果这些佥事官能出将,入而为相,那么也能扭转科举取士的单一性”

    ********************

    PS:急求月票,求订阅!!!。

    (未完待续……)

第1105章 突破口

    ***

    大秦军中的佥事官,确实比较特别,他们通常文化素养比较高,而且从职责上算,他们的职责属性也属于文职。

    但他们又确确实实是军人,因为他们在军事学院接受的都是军事化的教育模式。

    而且,佥事官并不一定只能限于担任军中的文职,很多人凭借自己的指挥才能,从佥事官变成将军,直接指挥军队作战。

    他们这种军中的文职和武职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他们文化素养既高,接受的又是军事化的教育,做事的效率往往比那些死背四书五经,通过科举出仕的正统文官高。

    如果让他们由“将”入“相”,担任朝中的文官,他们应该完全可以胜任,甚至做得更好。

    如果能从这方面再开一个口子,另辟蹊径,那么科举取士的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就会慢慢的动摇。而只要动摇了这一点,也就好办了。

    要改革科举,那就等于是在动天下读书人的奶酪,这其中阻力之大,不用想就知道,如果行之过急,必须可能导致人心涣散,甚至天下大乱。

    对于这件事,秦牧可谓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对朝中大臣一点口风也不敢透。

    正所谓: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是以,秦牧连最信任的心腹大臣都不敢使之得晓,惯常用的在《大秦时报》上先以舆论造势的手法,也不敢再用。只能小心翼翼地,先从其他渠道一点一点地浸润。

    这天宣政殿的常朝上,商议吏部主事空缺之事时,御史李思提议由中军都督府下辖都佥事官李国维补缺。

    这个提议让朝堂静了一静,秦牧适时说道:“李国维乃前明举人出身。精明强干,主管中军都督府考功赏罚之事,知人善任,把本职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中军都督府年年评优。让其转入吏部,同样是主管考功之职,倒也恰得其所。李御史所荐,朕觉得可行,诸位大臣以为如何呐?”

    在宋明两代,文官担任武职再平常不过。但是武将要想改任文官,却不是件轻松的事。

    举个例子,宋代的狄青,战功赫赫,皇帝很喜欢他,让他出任枢密使,枢密使在宋代掌管调兵权,严格来说,这还是属于“武”的范畴;

    只是因为在宋代。枢密使一直是由文官把持,已经被文官视为自己的禁脔,武将动不得。

    狄青一出任枢密使,立即遭到文官集团猛烈地冲击。就连欧阳修等人,也指桑骂槐,暗骂狄青有反骨。狄青做枢密使没多久,就被迫辞职。郁郁而终。

    在明代,几乎所有的“督师”都是由文官出任,像王阳明、孙传庭、袁崇焕等等。无不是以文官掌武职。而武将要想进入文官的序列,却是难上加难。

    秦牧一开口就着重强调李国维是前明举人出身,这好歹抵消了朝堂上很多文官的顾虑,毕竟举人虽然难与进士相比,但好歹也是“文人”,而且李国维在中军都督府的政绩那是实打实的好,有口皆碑。

    其在军中的职责主要是考功,其实和吏部的考功差别不大,只不过一个是军队体系,一个是文官体系。

    即便如此,还是有官员出来反对了,吏部给事中马援执笏出班说道:“陛下,吏部向称六部之首”

    “马卿,朕要纠正你一下,我大秦不是六部,是七部。”秦牧平静地打断马援的话,朝堂上顿时传出一阵低笑之声。

    马援颇为尴尬,气势为之一弱,他只得先请罪道:“臣一时口误,请陛下恕罪。”

    “朕一直强调,外交的重要性,现在看来,还是有很多大臣不自觉地忽略掉外交部啊,这不妥,不妥!马卿的过失,朕不希望各位大臣再犯,好了马卿了,朕这次且恕你无罪,你有何事要奏,请继续吧。”

    这下马援可就更尴尬了,皇帝如此大度,你哪好意思再反脸不认人,立即反对皇帝的意见啊。他有些讪然,还是勉强说道:“臣,谢陛下不罪之恩。臣以为,吏部为七七部之首,权责重大,吏部主事一职,掌握百官考功录评,任事之人更应慎之又慎。

    李国维在中军都督府虽然也是主管考功之责,但毕竟与吏部有所不同。是以臣以为,当另择贤能,出任吏部主事一职。臣举荐吏部员外郎庞越。庞越在吏部掌事多年,对部务十分熟悉,在职期间勇于任事,政绩斐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臣以为,庞越更合适接任吏部主事一职。”

    马援说完,立即便有不少人附议。庞越这个人,秦牧是知道的,确实是个人才。凭心而论,马援举荐他倒也不错。

    但秦牧要调李国维入吏部,本是要以此打开一个小口,不达目的,又岂肯作罢。他不动声色地问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刘伯全道:“刘卿,你以为何人合适?”

    刘伯全当即答道:“陛下,庞越实为可造之才,将来或能为朝廷栋梁之用,只是年纪尚轻,臣以为应该让其再历练两年,若是骤升高位,反而可能是害了庞越这等可造之才。是以,臣以为,还是先由李国维出任吏部主事一职为妥。”

    秦牧还是不动声色,接着问首辅司马安道:“司马阁老以为如何?”

    司马安是老人精,秦牧先问刘伯全,再来问他,意思不是明摆着嘛,李国维也是举人出身,何苦为此事再跟皇帝过不去呢。

    于是乎,司马安便说道:“臣以为刘尚书所言不无道理,臣附议。”

    “既然如此,那吏部主事一职,就由李国维接任吧。”

    秦牧快刀斩乱麻,一得到两个国阁大臣的赞同,立即把事情确立下来,因为李国维是以文入武,再由武回文,大家勉强可以接受,此事没引发猛烈的文武之争。

    但正所谓蚁穴溃堤,有些事情,只要开了一个小口,就好办多了。只要顺着这个小口慢慢浸润,迟早能冲破堤防。

    看来得逐渐增加军事学院的教学内容才行,开设行政管理科目,名为管理军队,实则变相培养专业的行政管理人才,一点一点减轻对科举选官的依赖。

    至于让皇家科学奖获奖者得到为官资格,这件事秦牧暂时没有提。

    其实真论起来,官员有技术型和行政型的。不是科学奖获得者就适合当官的,那些真正醉心于科研的人人,多数无心做官。

    通过学数理化曲线去做官,也很不适合,学习这些自然科学的人,做起官来或许还没学习四书五经的人做得好呢。

    因此,用官位来引诱读书人去钻研数理化,或许只会导致另一种畸形社会形态。

    与其如此,还不如给予官位相等或近似的地位,比如后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之类的称号和荣誉。

    加大物质奖励力度,变相提高自然学科研究人员的待遇以及知名度。这样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必然会慢慢提高起来。

    就像李益那样,一个工匠的儿子而已,但因为获得了皇家科学奖,一时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媒人争相上门,比榜下捉婿还热闹。

    只不过皇家科学奖毕竟不可能像大白菜一样,弄得满大街都是,那就不值钱了。

    但是光是几个获奖的人,又不足以满足需求。

    设立一个皇家科学院,先由皇家来供养一大批自然学科的尖端人才,引用一些后世的教授资格评级,让他们享受一些与官员相应的待遇,或是特殊津贴之类的。

    再在报纸上多宣传一些他们的事迹,通过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变相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这应该足以扭转数理化无人问津的畸形状态了。

    *******************************

    PS:订阅,还是订阅,每天的面包,油条,都靠这一章几分钱的订阅了,亲们,给我一点希望吧,订阅吧,给我写下去的动力吧!。

    (未完待续……)

第1106章 培训考核机制

    ***

    把中军都督府佥事官李国维调入吏部任主事一职,这是秦牧为军队体系的将官进入文官序列开的一个小小的口子。

    李国维虽然已经是军队体系的人,但因为是举人出身,所以容易得到文官的认同,这次调任也没有引起太大的风波。

    朝会散了之后,秦牧把司马安、路振飞、李源、刘伯全、杨廷麟、何亮六位内阁辅臣召至华盖殿,几个见礼之后,秦牧照例赐座、赐茶。

    刘伯全和杨廷麟是上次秦牧西征兰州时,加东阁大学士衔,让两人一同入阁辅政的。

    何亮是秦牧考虑到军队体系不应该被排挤于内阁之外,久而久之,这必然又会造成重文轻武的现象。西征回京后,同样加了何亮东阁大学士衔,命其一同入阁。

    现在大秦的内阁辅臣实则就有六位,只不过因为杨廷麟和刘伯全、何亮还分别兼任吏部、户部、兵部尚书之职,平时还是在本部坐衙办差,只有皇帝召开这种小范围的内阁会议时,才参加议事。

    路振飞是一个很务实的人,平时不论是和皇帝还是和同僚,很少虚言客套。他接过宫女端上来的茶后,向秦牧谢过,然后将茶往旁边的小几一放,立即问道:“陛下今日召臣等前来,想必定有要事,还请陛下示下。”

    秦牧轻呷了一口茶,然后欣然地说道:“诸位阁老,想必都看到刑部统计上来的数据了吧。从这份数据可以明显地发现,之前对各地同知、县丞的司法培训,对法医进行的案件现场勘察培训卓有成效。现在地方上的积案明显减少,很多旧案都得到了迅速审理公断,案件的破案率也大福度提高,百姓反应热烈,多有称颂。甚为可喜啊!”

    这倒是真的,以前的地方官员对司法普遍不熟悉,特别是那些进士及第后直接出任县令的官员,他们是靠背四书五经考上进士的,对新的《大秦律》极为陌生。加上他们兼着行政职能,不可能把所有精力投到案件审理上,审案的效率可想而知。

    现在不同了,经过司法培训的同知和县丞,专管司法审理,不涉他务。加上有比较专业的现场勘察,破案率提高,案件的审理速度加快,这是必然的。

    对此,在场的六位内阁辅臣也十分欣慰,刑狱者死生所系,实为重事。

    每一件冤案的出现,对社会影响都极为恶劣,会让很多老百姓因此对朝廷。对官员失去信任。

    而朝廷一旦失去这种公信力,统治基础也就动摇了,这将是极为危险的事情。

    现在司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秦牧君臣自然是由衷的欣喜。

    李源慨叹道:“当初陛下要动用大量国币培训地方官员和法医。老臣还曾迟疑过,如今看来,陛下实乃高屋建瓴,臣惭愧!”

    当初存疑的何止是李源一人?要不是秦牧强力推动。根本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效果。司马安等人也纷纷起来请罪。

    秦牧含笑道:“诸位阁老,朕今日召见你们,要讨论的话题正是与此有关。不可否认。四五五经博大精深,让我们受益无穷。但所谓的半本《论语》治天下之类的说法,未免言过其实。

    诸位阁老都是国之重臣,为国事日夜操劳,每天署理的政务数不胜数,涉及到方方面面,你们应该最清楚,很多政务光靠圣人之言,光凭经史子集是不足以应付的。

    像刘卿主管的户部,掌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