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改革很想抓自己的头皮,这下个月,大明朝的精锐就要入京拱卫京师了,训练,赏赐,装备更换,这没有银子,是万万不能的,这大战舰,新军,等等,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没银子的。自己从哪里搞银子去啊?虽然纸面上应该有不少的银子,或者即将有不少银子,可惜,都还在纸面上和即将上,一两都没入自己的内帑。
“……唉……其实,朕想说,李若涟那里虽然有一百多万两银子,可是,朕都让李若涟拿去放贷了,现在一时半会怕是收不回来……这储备银,又是不能动的……”杨改革当场就后悔了,很纠结!李若涟那里的钱如果变成储备银,那自己“企业”的盈利能力,又要下降很多了,很纠结,杨改革想的是又有储备银,又不想放弃目前正在盈利的生意。
嘶……,地上的三个人被皇帝反悔的话给闹的蛋疼了,要是有这一百万两的银子做储备银,那宝钞才有信用,现在皇帝又反悔……,那这宝钞怕是要变成废纸了,这半天的口水,怕是白费了。
“……唉……朕觉得,李若涟那里的银钱,最好还是别动的好,那里的盈利也不错,放弃了可惜啊!最好能从别处筹点钱做储备银……”杨改革的脸上发烫,这当堂反悔,没脸皮的事做了就做了吧,反正这里也就几个自己人,也不怕别人笑话,脸皮也干不过银子重要啊!
地上几个人堵得慌!
孙承宗沉默不语。
徐光启低着头想东西。
毕自严看这自己的脚趾,好像自己的脚趾头上有稀奇的宝贝。
平台里,又这样尴尬的安静着,杨改革很郁闷,没有银子,是万万不能的啊!新钞票得发行,这储备银就是必须的,但是自己的生意是无论如何不能停的,未来的花销是无论如何要预留的。
徐光启想了半天,最终还是想出了一个主意,道:“启禀陛下,臣有一个主意,不知道该将不该讲。”
正在郁闷的杨改革听到徐光启有主意,立刻问道:“哦,呵呵,徐师傅有什么主意,只管说。”杨改革郁闷了半天,也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一笔巨款给自己做储备金。
徐光启瞧了瞧自己身边的几位同僚,又看看皇帝,以及皇帝身边的王承恩,咬咬牙,道:“启禀陛下,臣的这个主意就一个字,‘王’……”徐光启说完这个“王”字,就不说话了。低着头,也不瞧皇帝。
杨改革郁闷,一个“王”字?难道找姓王的借钱吗?那个姓王的有钱?杨改革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这个“王”字他是个什么意思。
“徐师傅,你倒是说说,这个‘王’字,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杨改革实在憋不住,还是问徐光启。
“……陛下不要难为臣,臣说出这一个字,已经是迫不得已了,臣说出这一个字之后,是不会承认臣说过这个字的,陛下自己多思考,臣实在不能多说了……”徐光启本来就是咬牙把这个字说出来的,现在被皇帝一追问,这额头就是青筋冒起,打死也不能说了,这要是别人知道是自己唆使皇帝这样干的,那自己还过不过日子啊?自己可还有儿子孙子的。
孙承宗念叨了半天这个“王”字,可能是明白了什么,惊呼道:“子先兄……这……”然后也不说话了。孙承宗明白了,但是,话也立刻打住。这件事,还是别说出口的好,不说出口,不见字,就没有把柄,到时候自己打死不承认,世界上就没这事,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自己。
毕自严见孙承宗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也诧异起来,明白过来徐子先这个“王”字是什么意思了,这下,更是把脑袋低得更低了,连徐光启和孙承宗都不敢把这个事明说出来,只能和皇帝打哑谜,自己这个侍郎,还是悠着点。这事真的不能说,也不能管。
就剩下皇帝杨改革一个人傻乎乎的,还不明白这个王字的意思。杨改革着急啊!想问徐光启,徐光启一声不吭,孙承宗也是不说话,毕自严更是把脑袋低到裤裆里去了。
王承恩是这明朝的土著,想了半天,明白过来,悄悄的在皇帝身边,小声的道:“陛下,徐师傅是让陛下找藩王们要钱呢。”这种事,王承恩的顾忌显然没那样大,天大地大,皇帝最大,王承恩的眼里,只有皇帝,那些个什么王爷藩王什么的在王承恩的眼里,都是浮云,不像孙、徐他们做臣子有太多的顾忌,需要和皇帝打哑谜。一个、两个藩王,还不算什么,不过,这事就要是要拿大明朝所有的藩王开刀啊!就连孙承宗也不敢明了说,万一这话传到那些藩王的耳朵里了,那可没好日子过,这当官他不能当一辈子,这还有儿子,孙子,这还得过日子不是?这是把所有的藩王往死里得罪啊!让皇帝抢王爷藩王们的钱,那些王爷里跋扈的很,专横的很,不找他们的麻烦才怪,到时候他们朱家里闹出什么事来,他们做臣子的两面不是人。也就是王承恩,反正是个太监,反正心里只有皇帝,才敢跟皇帝直说。
“什么?找……”杨改革大惊!原来徐光启是让自己找那些大明朝的藩王要钱。集资?摊派?削藩?还是?杨改革忽然发觉,自己从来不关注的大明朝的王爷们,走进了自己的视线了。找他们搞钱?这得怎么个搞法?要?抢?夺?明末的那群猪一样肥的王爷,那历史上的也算是有点“名气”的,自己倒是把这一茬给忘记了。
见皇帝明白自己那个“王”字的意思,徐光启才又说道:“启禀陛下,既然陛下不打算把李若涟钱庄里的钱拿来做储备银,臣愿意把家中多余,用不着的银子存在陛下的钱庄里,如此,陛下的钱庄,不是有钱了吗?如此,陛下不是可以腾钱出来做储备银了?”徐光启现在说的办法很简单,就把自己家的银子存到皇帝的钱庄里,然后腾出钱庄里的钱做储备银。简单一点说,就是吸纳储蓄,转手放贷。其实,暗地里说的是让皇帝到大明朝各个王爷家里搜刮一下,让大明朝的王爷,每家都存点钱到皇帝的钱庄里,这钱庄里不是就有钱了吗?这大明朝的藩王可是有不少,每个王爷存个几万两,这一百万两的储备银,也就不算什么了。不过,这种话不能明说,只能暗地里会意,不能言传。这要是让那群王爷知道是某个大臣出的这个馊主意,放他们的血,他们怕是要放某人的血了。
“啊呀!!!”杨改革高兴的跳起来,一个拳头就砸在自己的手掌心里,如此简单的事,自己怎么就忘记了呢?后世银行的吸储功能,自己怎么就忘记了呢?既然干的是银行,那么,吸纳储蓄,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啊!自己怎么把这个忘记了?更重要的是,徐光启叫自己找那些藩王们吸储?这……是何等的人才啊?这……可真的是一条财路啊!杨改革一想起明末那群藩王的肥硕程度,也就流口水。杨改革记忆最深的就是,好像李自成攻打某个大城市,很久,很多次都没攻打下来,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大城里的王爷拿出巨资来犒赏军士,军士们有钱拿了,战斗力自然就高,凭借着高大的城墙,李自成也只有吃瘪的份,杨改革心想,要是自己找这样的开明王爷吸储,怕问题不大啊!这种王爷还算比较明事理,自己哭哭穷,多解释解释,拉一下关系,应该没问题,何况这只是吸储,又不是逼他们捐钱,每年还有利息呢,要是这种王爷多几个,自己一百万两的储备银,怕是一点问题没有啊!想到这里,杨改革高兴了,这徐光启,还是有点小聪明的啊!不,大智慧……
几个人被皇帝的大动作吓了一跳。见皇帝这高兴劲,明白徐光启说的这个主意恐怕是打动到皇帝了。
毕自严也有几分眼色,立刻道:“启禀陛下,臣也愿意把家中用不着的银两存在陛下的钱庄里,为陛下分忧!”毕自严立刻跟进,这就是表忠心的好时候啊!虽然银子不一定存很多,但是,这个姿态,他一定得做足咯。
孙承宗皱着眉头还在思考徐光启的问题,还在为徐光启担心,见毕自严忽然跟进了,才发觉,自己已经落人之后了,也立刻道:“陛下,子先的这个主意,确实高,确实妙,臣也把家中用不着的银子存在陛下的钱庄里,以解陛下无银做储备之忧,另外,臣会号召京中各位臣工,踊跃的在陛下的钱庄里存钱,以供陛下腾出银子做储备银之用。”孙承宗也醒悟过来,徐光启这个办法,确实是高,不过,这个主意,只能是皇帝和那些王爷自己去商量,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不好在其中掺乎,这要是被所有的藩王嫉恨,这日子,也不好过啊!明面上号召京城里的官员把自己家的银子存到陛下的钱庄,也算是解决了一点皇帝无钱的烦恼。
孙承宗对皇帝一门心思做生意,揽财,现在是没有什么抱怨,没有什么指责了,跟着皇帝把帐一算,孙承宗发现,要是皇帝什么也不做,做一个乖乖的“好”皇帝,那这大明朝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等死。要指望着户部解到内帑里的那点银子,皇帝不饿死才怪呢。
“好!好!好!……好!徐师傅,孙师傅,这个主意好!这是好事,好事啊!……朕支付利息,支付利息……,朕看看支付多少利息啊!存一年……该有个百分之五的利息吧……”杨改革高兴得只差手舞足蹈了,有了银行,然后找那些肥猪一样肥的藩王们吸储,自己的窘境,又可以大大的缓解了,忙着给这些人报自己银行的固定期存款利息了。
地上的几个人又互相的看了看,支付利息?
“……敢问陛下,支付利息?这何解?”徐光启不解的问道,这在钱庄里存钱,皇帝难道还给我们钱不成?
“是啊!就是给你们存钱的人支付利息啊!不多,一百两银子,一年下来,也就五两银子的利息罢了,诸位不要嫌弃,不要嫌弃啊……哈哈……”杨改革实在是高兴,这自己怎么就没想起来开银行还能搞储蓄呢?这来明朝,很多思维,都固化了啊!现在想起来,自己是皇帝,自己可以潜规则那些官僚,藩王,让他们都存钱在自己的银行里,自己拿着这些钱,去训练军队,去造大战舰,去移民,去打仗,这样,才能渡过这两年的危险期啊!过了这头两年,自己有无数的金手指赚钱,还怕还不上利息?
徐光启几个人有点意外了,这向来,在钱庄里存钱,不是俺们存钱的人给钱庄钱吗?怎么现在皇帝还倒给我们银子?怪事了,皇帝的手,也太撒了点吧。
“启禀陛下……这,臣不敢收这利钱。”徐光启推辞了。
“哦?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要,在银行存钱,给利息,是理所当然的啊!”杨改革不解的问道,想当初,自己没少到银行里办事,没事的时候就看那个银行的存、贷款利息。多少记得一些。这银行存钱,绝对是有利息的,记得自己穿越过来的那一年,银行的利息大概在百分之三四的样子,只不过是借,还是贷就忘记了。
“回禀陛下,这向来,在钱庄存钱,都是存钱者付给钱庄钱,曰‘保管费’,现在陛下还倒给存钱者利钱,这……陛下,怕这银行……”孙承宗很担心,按照皇帝这个搞法,要不了几天,这银行就得关门了,同僚们的银子就要打水漂了,自己出的这个主意,就彻底的馊了,同僚们还不把自己剐了啊!
“啊!什么?在……存钱还要存钱者给钱庄钱?朕没听错吗?”杨改革是大吃一惊!差点连“在古代”这种话都说出来了,在古代,开钱庄的心,TMD不是一般的黑啊!吃完存款人,再吃借款人。两头吃啊!自己可还真的头一次听说有这规矩。
“回禀陛下,据臣所知,这是千真万确的。不会错的……”孙承宗当下就如此回答道。
“回禀陛下,确实,在钱庄存钱,还得收保管费的。”徐光启也如此说道。
“……确实……”毕自严也如此说到。这个,可是常识啊!这皇帝身处深宫,不知道民间的生活啊!几个人都如此的想到。
呃……杨改革“跌”座在龙椅上,忽然又“跳”起来,“哈哈”大笑。
“好!好!好!这件事,好!就如此,就如此啊!朕还是决定,给付在朕的钱庄里存钱的人利息,不多,年息,百分之五。”杨改革被古代钱庄的规矩吓了一跳,然后就想起来,有了自己这给利息的钱庄,那别人还不削尖了脑袋,把钱往钱庄里存啊!自己这完全可以借鸡生蛋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地上的几个人见皇帝又是跳,又是叫的,还给存钱的人钱,叫利息,这,皇帝的胆子可真大啊!想法,非同凡想啊!做事,果然不一般啊!
第214章 庞氏骗局就是榜样
杨改革又是跳,又是笑的,让地上的几位大臣很担心。
“……年息就按百分之五算吧,两年的,这个得加一点,年息起码得百分之六,要是三年的那就得百分之七了,……要是存五年的,朕给他百分之十的年息……”杨改革听说了古代钱庄的这种“陋习”,高兴得直嚷嚷,立刻把利息调高到五以上,把五年的利息调高到百分之十以上,这就是要把那些官僚,地主阶级家的钱全部都搬到自己的银行里啊!这自己不就是有钱了吗?凭着自己的无数金手指,借别人的钱赚钱,这基本上没有一点难度。
地上的几位大臣痴痴的看着皇帝,看着手舞足蹈的皇帝,都心想,皇帝大概是疯了……
“启禀陛下,臣说句不该说的话……”徐光启见皇帝这个疯癫的样子,觉得这样下去他不是一个事啊!
“……哦!呵呵,徐师傅有什么话?”杨改革见徐光启说话,立刻安静下来。
地上的几个人看到皇帝忽然有变正常了,知道皇帝没疯,但是,更加的对皇帝这种超高的利息担忧了,这皇帝要是疯了,还好一点,这高昂的利息,就当是皇帝疯的时候胡言乱语,不算数;这没疯,才麻烦,这存一百两银子,存五年,每年就给一成的利息,这要是村十年,那岂不是说,一百两变成二百两了?这个……当真是比挖金子更容易些啊!
徐光启的心噗通噗通的狂跳,这一算利息,不得了,皇帝大概是疯了,这得阻止皇帝啊!
“启禀陛下,这利息,是不是太高了点?这存五年的,每年给一成的年息,这如果存两个五年,岂不是有两个本钱了?这,……陛下啊!向来,都是存钱者向钱庄缴费,陛下能给这存钱者利息,已经是够仁慈的了,还把利息定得这样高?这……陛下,三思啊!完全没有必要……年息百份之五,臣觉得,已经非常之高了……”徐光启面对皇帝这种高额的利息,受不了,要这样,皇帝也不怕被利息吃垮?要知道,这大明朝可是藏富于民啊!民间有钱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万一都冲着皇帝的一成利息来,皇帝岂不是连裤子也要赔掉?
面对徐光启焦虑的说教,杨改革笑眯眯的,这就是徐光启不懂了,这个利息,杨改革是参考二十一世纪的利息定的,这年息百分之五,也许是比二十一世纪稍微高了点,但是谁都知道二十一世纪银行的利息那是超低,所以,杨改革觉得,这在明朝,为了吸储,这利息,他稍微高一点,是应该的,否则,谁愿意到自己这里存钱?
“呵呵……这个,孙师傅,这件事,朕心里自有主意,这件事,朕还是有把握的,徐师傅就不要担心了。”杨改革笑眯眯的,这件事,杨改革可是有九成把握的,自己现在极度缺钱,不怕钱多,利息高一点,自己是不怕的,因为自己是穿越的,有无数的金手指,就等着银子下锅,开工呢,用别人的钱赚钱,没有比自己这个穿越者更加合适的人了,这在古代搞银行,注定是自己的一条财路啊!现在,谁也别想阻挡自己用银行吸储的钱去赚钱。
徐光启很焦急,这件事,皇帝虽然说自己有主意了,但是,徐光启却担心皇帝会乱搞,到时候把别人存到钱庄的钱都花光了,怕会闹出不小的风波来啊!
“……启禀陛下,不是臣多嘴,这件事,实在是……,陛下,这利息,实在是高了点!陛下,请听臣一言,这利息,绝不可如此之高,要按照陛下这样高的利息,天下的人,还都不把银子存到陛下的钱庄里去?到时候,时间一到,陛下用什么给别人付本钱利息啊!……陛下,五年,眨眼可就过了啊!到时候,可是连本带息要还一份半的啊!这……陛下……”徐光启真的急了,这利息,一年一成,五年就有五成,十年就翻一翻,到时候拿什么给别人付本金利息?
“哈哈哈……”杨改革哈哈大笑,拿什么还利息?经历过金融危机的人大概都知道什么叫做“庞氏骗局”,拿后来者的钱还以前的钱,这种勾当,一个叫做“麦道夫”的家伙,居然干了几十年,诈骗金额,几百亿美元,家产,一千多亿……,自己这个皇帝,有无数的金手指不说,如果仅仅用麦道夫这家伙的经营水平,也能支撑几十年呢,几十年之后,这大明朝还在不在,还另说呢……哈哈哈……,杨改革眼泪都笑出来了。
几个人看着皇帝狂笑到哭,更是不知道皇帝发的那门子疯,这事实在是严重之极,皇帝居到底是在笑还是在哭啊?
“哈哈哈……这件事,徐师傅,朕真的有办法摆平,这件事,徐师傅不要担心,朕确实是缺钱用,但是朕赚钱的功夫,几位怕还不知道吧……唉……嘿嘿,这玻璃厂就是朕开的,以玻璃厂的赚钱速度,几位难道还觉得,会还不起每年一成的利息?现在几位不担心了吧……”杨改革擦了擦眼泪,如此说到。想的就是如何尽快的借到无数的钱,好助自己度过难关,至于十年后是还五十还是一百,那是次要的,为了打消“自己人”的顾虑,不得不把一点点秘密透露出来。
下面几位又是张大了嘴,惊骇的望着皇帝,这琉璃斋和皇帝的关系不一般,这京城的官场上,不少人都闻出味来了,不过,没有人想到,这就是皇帝开的,都以为,这是皇帝利用权力在里面吃干股,当保护伞,那里知道,这居然是皇帝自己开的,这区别可就大了。
半响。
徐光启才把张大的嘴合拢起来,遂变得眉开眼笑的道:“启禀陛下,陛下既然有如此的生财之道,那臣就不担心了,……不担心了……,不过,臣还是提醒陛下,钱庄付利息,是前所未有之事,臣以为,先给百份之无的利息,看存钱的人多不多,如果不多,再加高利息不迟,陛下以为呢?”徐光启听皇帝这样一说,就不怎么害怕了,从坚决反对皇帝给高利息,现在变成希望皇帝按照市场行情给利息。
呃……有道理,如果百分之五的利息就有足够多的人来存钱,也即没有必要给百分之十。这个,还真的看看情况再说啊!杨改革同意了徐光启的看法,这利息的多少,还得看市场的反应!
“嗯!这个徐师傅说得在理,朕接受了,先把利息定低一点,看存钱的效果再说,对了,玻璃厂的事,几位千万要替朕保密啊!不要泄露了,呵呵……”杨改革依了徐光启的意思,又叮嘱不要泄露了秘密,其实,京城里的人大多知道这琉璃斋的玻璃和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京城,你干这样大,这样吸引人的生意,没个后台,怕是根本不可能的。
徐光启见自己的提议被接受,也就不再在这件事上说什么了,这开钱庄就开钱庄吧,发票子就发票子吧,这大明朝现在要的就是钱,皇帝是个能捞钱的好手,这算是老天爷给大明朝送来了一位救星啊!至于其他的什么,就不管了。
孙承宗和毕自严对这琉璃斋的玻璃也是有所了解,对这玻璃的赚钱速度,那也是有所了解的,自己家里的娘们们都讨论去买块大镜子,好用来穿衣了,否则,就是没品,就在这京城里抬不起头啊!听她们一说这穿衣镜的价格,那就两个字“肉疼”!这既然是皇帝开的店子,那就好,那就好啊!赶明叫媳妇多买几块,也算是替皇帝分忧了……
君臣几个欢欢喜喜的,一扫刚才尴尬和郁闷的气氛,一切能用眉飞色舞来形容了。
杨改革盘算今天自己的收获,很大,这纸币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了,顺带解决了储备金的问题,顺带,还解决了银行的吸储问题。这一连串下来,如果操作得好,自己当真可以赚不少钱,这个,比开金手指赚钱,还要快,这就是当皇帝的好处,远比从小人物从基层爬上来要容易弄钱得多,只要给出政策,随便出个主意,就有数不尽的钱。
徐光启今天为皇帝解决了不少的事,心中也是得意,见皇帝一副神游天外的样子,估计皇帝是在想什么开心的事。也捋着自己的胡子,自从被皇帝诏还朝,第一天见皇帝就被皇帝尊称为师傅以来,徐光启一直就很纠结,皇帝叫自己的那声师傅,叫得实在是让人心中有愧疚,自己没有给皇帝帮上什么忙,白得皇帝如此的信任,心中有愧,直到今天,为皇帝解决了这储备金这个大问题,心中的那点愧疚,才一扫而空,皇帝的这声师傅,现在也不算白叫了。
徐光启捋着自己的胡须,也想着如何替皇帝敛财的问题,想着想着,就想到一件要紧的事了。
“启禀陛下,臣有一件事,是和发行钞票沾得上一点关系,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徐光启犹豫再三,还是把这事说了出来,现在皇帝就是一门心思的搞钱,自己也应该一门心思的帮皇帝弄钱,至于其他,就暂时放一放吧。
正在神游天外的杨改革听到徐光启又有什么“高见”,立刻问道:“哦?呵呵,徐师傅,又有什么高见?只管说,没有什么该不该的。”即将要发大财的杨改革此时,“爱”死这个老头子了,这个老头还是很有智慧的,能替自己解决问题。
“回禀陛下,臣见陛下要重印宝钞,发行钞票,臣忽然想起来,在海外,一些蛮夷也发行一种银子做的货币,称为银币,臣和西洋传教士谈起海外风情的时候,常听传教士谈起他们那边的银币,臣觉得,这里面,或许有些赚头,不知道陛下……”徐光启是个天主教的信徒,和老外的联系非常的紧密,知道老外的事,也就很正常了。
“银币?”杨改革有点诧异了,老外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用银币了吗?杨改革挠挠头,银币?金币?铜币?这确定不是在玩WOW?
“回禀陛下,确实,为银币,似乎是蛮夷们通用的货币,相当我们这边的银子一样,……不过好像还有金币,不过远不如银币多……”徐光启解释道。
“等等,徐师傅,你是说,洋人们,在用银币了?这个没搞错?而且,这里面还有赚头?”杨改革的脑子有点混乱,但是还是抓住了几个关键,第一个就是老外用银币,第二个就是这里面有赚头。
“回禀陛下,是的,是银币,臣家中还有一些蛮夷使用过的银币,确实是银子做的,臣和西方传教士谈起这货币的时候,就谈到这银币,臣还和他们换了一些留在家中研究……,臣研究了一下我朝的铸币情况,发现,这其中,似乎很有赚头,或许……”徐光启为了大明朝的中兴,可是干了不少事,什么自己种番薯,玉米,自己晒盐,自己拜西洋人为师,自己入洋教,自己翻译西方科学书籍,自己制作科研用具,甚至练新军,购买老外的先进大炮,自己仿制等等,可以说,是一位一心望着大明朝好的“好人”。
“……银币?”杨改革这回,真的有点意外了!这明朝就有银币了?这银币不是常常出现在清末的各种小说里吗?怎么这明朝就有银币了?
杨改革一脸惊讶的看着徐光启,这家伙不会是个穿越者吧,越看越像啊!
徐光启一脸的茫然,这皇帝怎么听到银币的反应这样大?难道这里面有什么忌讳不成?
“……回禀陛下,确实,是银币……,蛮夷制作的银币,银币的样式类似我朝的铜钱,不过中间不穿孔,比铜钱稍厚……”徐光启觉得自己还是把这银币解释一下,否则,自己犯了什么忌讳还不知道呢。
“呃……银币……这个,徐师傅,你确定?”杨改革弱弱的问了句,要是这个时代洋鬼子们就开始印制银币了,那自己可真的该追赶世界的先进水平了,要和世界接轨了。现在明朝还在使用元宝,大额的元宝是官府监制的,小额的散银子还得用剪刀剪开,用称称,这个,落后得很,确实,这回,得跟上世界的形式,得造银币了。
“……回禀陛下,臣确实有,不过在家中,今日尚未带来……”徐光启见皇帝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不知道皇帝在想些什么,又考虑今天说的这个银币的事,到底该不该说,也不知道犯了皇帝的那条忌讳,皇帝的脸色可不怎么好啊!
“家中就有?真的?好,立刻派人去取一些来,朕要立刻过目……”追赶世界的脚步,一刻也不能耽误。说起银币,杨改革印象最深的就是“袁大头”,这个中国历史上银币的代表,可是不能忘记的啊!那里想到,远在几百年前的明朝,就已经有银币了,而且还流传得颇广。唉……落后了啊!落后啊!杨改革的心思,又飞到明国初年,“袁大头”身上去了。
“……这……陛下,真的要……”徐光启对于皇帝办事的风格,有点不适应,立刻就要到自己家里去取,这得多急啊!
“呵呵,是的,立刻就要看到,大伴,立刻派人到徐师傅家里去取银币,……”杨改革这回,是替主人做主了。
徐光启也没说什么,这皇帝到自己家取东西……,难道自己能说个不字吗?
“奴婢遵命,这就去……”王承恩应道,转而又小声的提醒道:“陛下,这时候不早了,陛下,还是用点午膳吧,再不吃,皇后娘娘又要骂奴婢了。”
说道吃,杨改革的肚子,立刻咕咕的叫起来,这一大早就上早朝,和大臣们斗智力,花了不少时间,和自己的几位心腹讨论问题,时间花得更久,一直就没吃东西,如果不是王承恩提醒,怕这顿午饭,是要省下来了。
“哦……呵呵,差点忘记了,几位还没吃午饭吧,今天,就在朕这里吃了,等徐师傅家的鹰洋取来之后,再继续研究,呵呵,吃饭要紧,吃饭要紧,大伴,立刻让人传膳,加几双碗筷,朕的两位师傅和毕爱卿都一起吃。”杨改革立刻放下手中的公务,吃饭。自己不饿也不代表这几位老人就不饿,何况,到徐光启家里取鹰洋实物,还要一点时间。
“奴婢遵命。”见皇帝终于想起来吃饭了,王承恩也松了口气,这皇帝他一忙起来,经常的顾不上吃饭,为这事,已经被皇后说过几次了,不得不留个心。
……
杨改革吸取了教训,这皇帝吃饭,他得等别人试吃之后,才轮到自己吃,所以,杨改革尽量的要求把菜减少,这试吃的时间才变得短,自己才能吃到热菜热饭,不容易啊!
第215章 当皇帝是很爽的职业
杨改革得知老外们开始制作银币了,使用银币了,才觉得,自己该向老外学习了,这大明朝本来是先进的,可惜,没玩下去,又从纸币退回到原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