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简单多了吗?所以,也才在国子监那里试点,试着把大额的银钱交易,改用票据交易,如此,轻便安全,还不出错,免去检验银子成色之烦恼,诸位爱卿,以为如何?”杨改革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这一下,朝堂上是炸锅了,本来不过是说这国子监放高利贷的事,现在好,变成了改革试点了,改实物为银票,票据,这个,皇帝的想法和动作,不可谓不大啊!事先居然没有一点消息。
皇帝的这个动作,实在是有点大,如果真的把这大明朝的赋税什么该用银票,这对大明朝上上下下的利益纠葛,可有着不小的冲击,大臣们纷纷计算起这件事的利益得失。
这件事的牵涉实在是太大,很多人即便是考虑了许久,也没考虑清楚,这件事对自己是有利,还是利大于害。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事过于重大,得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啊!”一位重臣领头,提出暂缓议论这件事,这件事,关系实在是太大,这得回去好好的考虑一下,回去,好好琢磨琢磨。
见有人带头,其他人纷纷如此说,这件事,确实有点大,一下子没有一个好主意,不便发表意见。
杨改革想搞的中央银行,搞票据业务,甚至想储备一些金银,发行纸币,也是被这件事所逼,不得不提前出世的,自己也并没有布置好,听到大臣们说从长计议,也就依了,道:“嗯,确实,这件事,朕也觉得关系重大,所以,也就没打算宣扬出来,准备现在国子监试点一下情况,再看到,没想到,被有心人说成了是朕在放高利贷,这个,实在是可恶,可恶,这个,着有司严查。”
杨改革也就顺坡下,把这借高利贷的事,掩盖了下去,变成了自己试点票据。朝臣们的心思都到了皇帝刚才说的那个什么银子改银票上去了,这件事,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个,还得仔细的考虑,也就没有什么心思考虑什么皇帝在国子监放什么高利贷了,即便是皇帝真的在那里放高利贷,那又如何?难道你还能把皇帝咬两口不成?对这件事,也就不咋关心了。
左佥都御史的脸一直就是黑的,心中懊悔得要死,这件事,他被人陷害了,被人当枪使了。
第210章 商议中央银行
杨改革幸亏早有准备,从容的应对了这件事。虽然有左佥都御史这样的高级言官告自己的“自己人”,但是好在自己早有准本,从容的应对,没有让这件事酿成大祸。
见众朝臣的心思都不在放高利贷那件事上,知道自己算是过关了。又用目光搜索群臣,看那位有作案的嫌疑。
扫视了一圈,还是没有发现谁有嫌疑,只有那个左佥都御史黑着脸,一副我很委屈的模样。
没有得到有用的信息,这件事,肯定不会是那个左佥都御史干的,要是他干的,不可能当堂出来告这件事,起码得指使别人干,自己站在一边敲边鼓。
“众卿家,还有什么事要奏吗?”侥幸过关的杨改革,准备接着议事了。
群臣的心思早已不在这早朝上了,都飞到皇帝刚才说的事情上去了,都在考虑如何应对这件事。
问了半天,也没人出来说话,杨改革觉得今天的早朝,可以结束了,道:“既然诸位卿家没有其他事要奏,那今天,就到这里吧。嗯,朕想起来一件事来,说完这件事,就散朝吧……”杨改革准备散朝了。
群臣又好奇的看着皇帝,不知道皇帝又要说什么事。
“大伴,把那些东西都送上来吧……”杨改革今天准备了一点小小的礼物,为的就是“贿赂”大臣,在自己处理高利贷一事的时候,如果处于下风,或者说,和大臣们搞得比较僵的时候,拿这个来缓和和群臣们的关系用的。却没料到今天自己的说辞如此的给力,把那个左佥都御史打得大败,群臣也没什么心思和自己战斗,草草的收场,这用来“贿赂”大臣的礼物,也就用不着了,不过,这个礼物,还得送出去,因为,这不光是一次送礼,还是一次做宣传的好机会。
王承恩领命,很快,一群小太监,就端着一些盘子上来了,揭开黄布一看,里面是一个小玩意。中间是玻璃,玻璃外面用银子包裹了住一圈,这圈子的一端,还有一个把柄。这个,正是杨改革的放大镜,目前,准备用来当成初级的眼镜使用的。
群臣们看着盘子里端得奇怪的东西,纷纷好奇这是什么东西。
有人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就是最近搞得热热闹闹的玻璃做的。
“启禀陛下,此物,可是琉璃斋里所出的玻璃做的?”一个大臣很识货,很快就看出这个放大镜的来历了,看材质,和玻璃是一模一样啊!
“呵呵,不错,这位卿家好眼力,最近这琉璃斋做的玻璃,诸位卿家怕是也有所耳闻吧,这个放大镜,正是用玻璃制作的,有着神奇的功能,诸位卿家,不妨拿起一个来,看看,就会明白这放大镜的神奇之处了。”要使这初级的眼镜成为时尚品,成为上了年纪的文人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要使这放大镜,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故此,杨改革在这金銮殿里,使劲的推销自己的放大镜。要不是这琉璃斋是自家的,杨改革吃饱了撑着了,如此卖力的推销这东西。
群臣纷纷拿起盘子里的东西观看起来,一拿起,就纷纷惊呼不可思议。这放大镜神奇的一面,算是震撼了一把这些明朝土著,杨改革看在眼里,心中暗暗得意。
“如何,朕说它神奇,没说错吧。”杨改革微笑的说道。
一个大臣也实在是好奇这个什么放大镜,居然有如此的功能,透过它,这细小的东西忽然在眼前变大,这一下子,自己看得清晰,明白了许多。当下就道:“启禀陛下,这件东西,果然是神奇,臣透过它,发现,观察细微的东西,能看得很清晰,这,简直不可思议啊!”
群臣也是议论纷纷,这个什么放大镜,确实稀奇,算得上是一件宝物。纷纷说这放大镜是好东西。
“呵呵,是吗?这位卿家说得没错,这个放大镜,确实有这种功能,能把细微,看不清的东西变大,看得清晰,这个功用,让朕想到了,许多卿家上了年纪,这为国操劳,未免也会落下个老眼昏花的毛病,这朕又推行写小字,节约用纸,这更加造成了一些卿家的麻烦,为此,朕也是烦恼得很,所以,朕思量着,这放大镜,可不可以用来当成观看小字的特殊工具,供那些为看小字而烦恼的卿家使用呢?朕试了一下,觉得还可以,确实可以把小字变大,变得容易辨认,所以,特地让琉璃斋进贡了不少,赐给诸位卿家,以此来解决这朝中许多大臣看字吃力的问题……”杨改革一番忽悠,为的就是要让朝臣们替自己宣传这个商品,为日后的真正的眼镜打下基础。
一群大臣听说是皇帝为了解除看小字吃力的麻烦,特意让人进贡的,有不少人是落泪了,这皇帝推行写小字,纸张、笔墨是节约了,不过,他们的眼睛,也倒霉了,以前的毛笔字,斗大一个个,眼神再差,也看的见,这皇帝一写小字,这眼睛就不好使了,如今听皇帝这样一说,当下,就有不少老臣老泪纵横,这皇帝,还是很会关心人的啊!给皇帝卖命,值啊!
“老臣多谢陛下关怀,老臣上了年纪,这看小字,确实是吃力,能得陛下如此关怀,臣实在是无法言语,只能是多谢陛下的恩赐……臣谢主隆恩……”其中的一个老臣,自从皇帝推行写小字,这往来的公文,写小字的就逐渐的多了起来,他这眼神,就一天比一天不好使,看东西越来越吃力,搞得他告老还乡的心思都有了,现在忽然有了这个宝物,能够使小字变成大字,解决自己的这个烦恼,那自己岂不是还可以再干几年,当下就老泪纵横的感谢皇帝,感谢这个宝物,挽救了自己的当官生涯。
其他大臣有的本来还想推辞这个东西,以此来证明自己眼不花,头不昏,一看这老家伙老泪纵横的夸奖皇帝和这个东西,也就不在说什么,皇帝赐东西,多少给点面子不是?
“呵呵,既然如此,那卿家就拿一个吧,算是朕送你的礼物,日后也可以更好的为国事操劳。”杨改革笑呵呵的送出自己的礼物,送出自己推销的东西。
那个老泪纵横的大臣拿了一个放大镜,不住的擦眼泪。
“嗯,众位卿家,上了六十岁的都拿一个吧,没到六十岁的,觉得看小字吃力的,也都拿一个吧,这个东西,算是朕体谅诸位卿家,为诸位卿家准备的一个小小的礼物,千万不要推辞,嗯……好了,就这样吧……”杨改革迅速的把自己的礼物送出去,这送出去了,这大明的官场上,这放大镜,就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日后,要卖这眼镜,怕是得用箩筐装金子啊!
群臣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拿一个放大镜,要不要拿一个这样的宝物,神奇的物件,这拿了,显得自己老眼昏花,不拿,心里又痒痒,现在皇帝如此一说,那就拿吧,再不济,这放大镜它也是一个神奇的宝物呢。就算不用来看字,也是件了不得的东西,也是贡品的,在外面,怕还没地方买去,拿回家也可以给家人显摆显摆。
大臣们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手一支放大镜,有不少年纪还算“轻”的,也拿了一个,反正皇帝说了,觉得看字吃力的都可以拿,自己不拿白不拿,于是,杨改革准备的这批放大镜,一下子被抢空了。
杨改革暗自高兴,日后搂钱,可全靠这些家伙替自己宣传了啊!
散朝了,杨改革刚出太和门,就对王承恩道:“大伴,去把两位师傅,户部侍郎毕自严都请来,朕有话说。”
虽然处理掉了国子监放高利贷的事,但是,这件事并没有完,还得把这银子改银票,使用票据的事搞下去,这就得和人商量。
“遵命,陛下,奴婢这就去。”王承恩答应下来,立刻让人去请这几个人。
平台。
这里,杨改革不经常来,以前,只在这里虐待过袁崇焕,把袁崇焕虐的体无完肤,把袁崇焕虐得整天埋在家里想对策,不敢出门。
孙承宗,徐光启,毕自严,这几个自己的嫡系,很快就来了。
一番见礼,杨改革也不废话,直接就进入主题。
“今日召两位师傅,还有毕爱卿来,是有一件事,要和大家说说,看看大家的看法。”
孙承宗领头道:“陛下有何事?只管问,臣等必定无所不言。”
“嗯,这件事,国子监放高利贷的事,是真的,……李若涟就是朕让他放高利贷的,这件事,有人从中作梗,只是暂时还不知道是谁,……”杨改革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交代了一下。
几个人也是大吃一惊!原本以为是皇帝叫人这样做的,那里知道,这件事有人从中作梗,幸亏皇帝及时发现,否则,这件事一牵扯下来,这皇帝不讨好不说,他们几个,差不多也别想讨好。就连孙承宗,怕也要落个教导不力的罪名。
“这件事,朕暂时也不想追究了,告诉诸位,也是想让诸位多留个心眼,有所防范。”杨改革的心思现在不在追究这件事上,而是想怎么把这票据业务推广开,把中央银行搞起来,这个,才是目前自己的重点,如果一味把精力放在追查幕后人的上面,未免有点“不务正业”。自己穿越来,不是和别人玩躲猫猫,完猫抓老鼠的游戏的。
毕自严听了皇帝的话,更是额头冒汗,这李若涟在国子监放贷,他是其中的推动者,他不过是想方便户部,让户部把银子尽快的收齐,那里知道,这件事,居然是有人从中推波助澜,想想,也是后怕,如果不是皇帝发觉的早,一肩担下来,今天,怕自己也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杨改革看自己的几个心腹,嫡系都低着脑袋,道:“这件事就让他过去吧,现在重要的是,把朕在朝堂上所说的票据业务,用银票代替银子支付的事,好好的说说,这件事,朕觉得十分有益,如果操办的好,可以为朝廷凭空的变不少的银子出来。”杨改革现在的重点,就是准备推出票据业务,搞中央银行了。
这票据汇兑的业务,在古代,也不是没有例子的,比如电视剧《乔家大院》那个里面,说的就是票据业务,搞得就是汇通天下。杨改革想的就是也在这明朝搞一搞乔致庸那一套,搞汇通天下,然后用纸币代替小额的货币,完成货币纸化,这个,自己一份储备金,储备银,就可以发行一两倍以上的纸币,这个,凭空的就能多变出一倍银子出来,如果自己的信誉够好,发行三四倍的纸币也是可以的,这就是一个货币放大器。十分给力的金手指。
皇帝的这个话题,十分的沉重,牵涉的实在太大,刚才在朝堂上,就没人干说它的好处或者坏处,原因就是它牵涉的实在太广了,而且没有先例,这让习惯了从先例中寻找答案的明朝人很不适应。
孙承宗,徐光启和毕自严三个人,也是沉默了许久,没有说话。
孙承宗虽然对这内政,钱财方面有所了解,但是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军事上面。
徐光启则更加关注内政,银钱方面的事,想了半天,见孙承宗似乎不准备发言,也明白自己和孙承宗在皇帝眼里的分工,孙承宗管军事,他管内政钱财,是皇帝的左膀右臂,这件事,涉及到钱的问题,他也就准备先开口了。
“启禀陛下,臣思索了一下,觉得这件事,干系实在是过于重大,这用银票代替银子,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不用考虑银子成色的问题,也不用考虑银子重量的问题,但是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如何保证银票可靠?一旦丢失或者损毁银票,这可是一大笔的银子啊!虽然如今民间也有使用银票的,但是那毕竟不多,一旦朝廷使用银票了,臣怕这不安全啊!一旦动荡,后果不可收拾啊!……”徐光启把能说的说了,还有更加实际的问题没说,现在不光户部,连皇帝也没有多少钱,这东西,徐光启稍稍的算一下,全国都铺开,这什么银行或者钱庄需要准备的银子,怕是得用海量来计算,这朝廷穷那是出名了的,皇帝也不怎么富裕,如何搞这样的事?到时候别人一挤兑,这立刻就是一场风波。
丢失一张银票就是一大笔银子,杨改革对这个十分的赞成,想在二十一世纪,曾经在网上流言国家准备出一千块的人民币,有些人就说了,捡到一张就是一个月的工资,有的人就反驳,如果掉一张,一个月的工资就没了。而且,一个月的工资就一张纸,数起来实在没感觉,感觉自己很不值。
杨改革点点头,又把目光对准其他两人。
孙承宗见轮到自己说话,道:“陛下,臣想问陛下,这朝廷如果使用银票,那这银票该由谁开出?是各地的官府?一旦官府或者朝廷开出银票,却没有足额的银子兑现,那该如何办?或者说,这本该由朝廷,各地官府保管的库银,该由谁保管?”
孙承宗的这个问题,也算是指到问题的核心了。向来,这赋税,官府的收入都是由各个地方官府收管和转交中央户部的,如果改成银票,都交银票,那么,这谁来兑付呢?户部总不能收一大堆的纸条啊!这纸条他可买不到东西的。
毕自严也道:“启禀陛下,臣觉得孙大人说得对,这原本归各个地方官府保管,缴纳的库银,税入,如果使用银票,该由谁来填写?谁来保证足额,及时的支付?”
“这个,朕想的是成立一个银行,就是钱庄,就像李若涟现在做的那样,让这个银行负责这银票的兑现和发放,存入多少银子,就出多少银票,并不经过地方官的手,这地方官的库银,收入什么的,依旧由地方官管理,只不过,该支付到上级衙门,或者是该缴纳到户部的银子,可以使用银票,如此,也避免了各地的官府长途跋涉的运银子苦恼……”杨改革抛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还没有中央银行呢,还没朝廷的鼎力支持呢,就可以代办政府各地该缴纳入京的赋税,就可以代办汇入他地的巨额款项,自己是皇帝,有着皇帝做后盾,难道还不比他强吗?
皇帝的话,让这几个人更加的陷入深思,这件事,听着实在是新鲜,也是在是稀奇,这一时半会,也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沉默了许久,徐光启才道:“启禀陛下,臣目前尚未有成熟的考虑,也不敢对陛下的想法做出适当的点评,不过,臣觉得,陛下做的这个试点,确实是十分的好,陛下何不先把这个银行的事,让李若涟的那个钱庄先来运行着,让户部给予一定的配合就行,并不需要颁布,制定什么成例,形成制度,并不需要立刻在整个大明施行,现在可以小规模的试行,待有了足够的经验,再推广不迟,如今说这个,臣也实在是不敢下结论啊!”
徐光启这个可是说实话了,这银子改银票的事,是好是坏,有多大的漏洞,有什么不足,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这个,没有一个摸索的过程,根本就不敢下什么结论,现在,一切都还是未知。更加实际的问题是朝廷和皇帝都没银子,铺不开。这个事,徐光启现在只能烂在肚子里,怕自己说出来,皇帝心里不舒服,呕闷气,平白多很多烦恼,就这件事而论,是好事,可惜,有力未逮啊!
孙承宗也道:“启禀陛下,臣觉得子先说得在理,陛下如今要全面推行这个制度怕是急躁了点,也没有什么经验,万一出个什么纰漏,就麻烦了,何不干脆,先别提形成制度,先让李若涟的那个钱庄试着运行一段时间,积累一些足够的经验再说,这个,只要陛下和户部说一声,配合一下就可以了,这个,倒是简单多了……”孙承宗也觉得,这件事,最保险的就是先小规模的试验一下,至于成不成,还得看李若涟那里积累了多少经验。
杨改革陷入了深思,自己的两位师傅,都劝自己谨慎,小心,不要操之过急,慢慢来,先小规模的试运行再说。
毕自严也道:“启禀陛下,臣也觉得在理,如今,只要户部和李若涟的那个钱庄好好的对接一下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制定什么严密的制度,也不需要改动现有的制度,如此,倒是简单多了,日后,可以逐步的摸索经验,为日后全面推开做准备……”
三个人都劝自己不要急,可以让李若涟的钱庄先运转起来,只要和户部达成一致,对接就可以了,这个,相当的简单,不涉及地方官,不涉及人事,制度等等的改变,阻力应该没有那样大。应该是可行的。
杨改革点点头,自己也没有想一下子推行这中央银行,也没打算一下子全面铺开,至于说这件事,完全是为了转移群臣的注意力,掩盖自己“队伍”的失误。为了保住自己的队伍,才故意说的,其实,自己也是想先小规模,小范围的试运行一段时间,逐步的发展扩大这个,才比较自然,一下子在全国布局银行网点,这个,杨改革现在还没这个底气,这皇帝他也是个穷光蛋,要是和南方的大商人比起来,只能给别人提鞋。自己要开全国规模的银行,这银行的准备金,就够自己喝一壶了。
“唉……,朕也是这样想的,那就先让李若涟和户部对接,先试点一下这银行如何运转吧,慢慢的发展,积累些经验,……毕爱卿,户部对接,这个,没问题吧?你可是户部侍郎啊!”杨改革办这事,肯定只能用自己人。
第211章 纠结的纸币问题
毕自严有点惭愧,心道:我的陛下,你还知道我是个侍郎,在户部,上面还有尚书呢?您虽然不把尚书当回事,可是,那也是在下的顶头上司啊!你这问户部的事,不问尚书,问我这个侍郎能不能搞定,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啊!毕自严一副很受伤,很为难的表情。
杨改革见毕自严一副不自在的样子,才发觉,自己太想当然了,这户部也轮不到一个侍郎做主啊!尚书才是户部的头,何况,这户部上面,还有内阁呢。
“这个,大伴,下道谕旨,让户部务必配合好这次试点工作,这件事,就由毕爱卿亲自负责。”
“奴婢遵命。”王承恩答应下来。这件事简单,只要派个小太监去户部传旨一声,这毕自严就可以专门负责这件事了。
“既然这件事,两位师傅和毕爱卿都劝朕不急于一时,那这件事,就暂且观察一段时间再说吧。今天,朕找几位来,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和几位商量一下,几位都是信得过的人呢……”杨改革由说道。
听说还有重要的事,几位都紧张起来,这位皇帝,虽然有时候顽皮和胡闹,但是,一旦有了正事,也是泼天一般的大事。
几个人恭敬的等待着皇帝发话。
杨改革道:“几位,先把这几张小票看看,再说。”杨改革让王承恩给三个人拿去一些纸票子,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票子,是杨改革前几天得知国子监的事之后,特地让自己的那个制作钞票的高手赶制的,虽然是高手做的,但是,也做得实在不咋样,虽然花花绿绿,但是依旧不能遇水,更不可以多次的折叠。
孙承宗皱起眉头,看着从王承恩手里接过的纸票子,陷入了深思。
徐光启则是一副疑惑,焦虑的样子。
毕自严则是吃惊的望着票子,再看着皇帝。
“几位都是信得过的人,朕才说给你们听,这个,朕叫它叫做钞票,用来代替小额的铜币,作为支付凭证的。几位看看,发表一下意见。”杨改革快穷疯了,时时刻刻想着弄钱,这中央银行被迫提前出世,这纸票子,也被迫的提前亮相了,原本,杨改革准备让自己的那个造钞票的高手制作出比较可靠一点的纸钞之后再慢慢来的,现在看来,得加速了。
徐光启都快急死了,连忙说道:“启禀陛下,可是要发行宝钞了?”徐光启大概了解了皇帝的意思,那就是要用纸代替银子了。
毕自严有点痴呆的看着皇帝,皇帝这一招,可不是什么好招数,是昏招啊!皇帝不是挺聪明的吗?怎么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出这种昏招啊!这大明宝钞的信誉,早就被扔进粪坑了啊!
“呵呵,确实,朕想的和徐师傅说的那个宝钞差不多,就是用纸代替银子。”杨改革解释道。
徐光启焦急得很,道:“启禀陛下,这个怕是使不得啊!这大明宝钞的信誉可是实在不怎么样啊!比废纸好不了多少,如果陛下缺钱用,急急忙忙的推出这大明宝钞,怕不好啊……”徐光启急得很,这就是拿皇帝的信誉开玩笑,拿朝廷的信誉开玩笑,老百姓都不是傻瓜,被以前的那个什么滥发的宝钞搞得伤心又流泪,现在还搞?除非用刀架在别人脖子上让别人用。
“呵呵,徐师傅,先不用急,你说的那个大明宝钞朕也知道,不就是不能兑换银子?不能兑换钱吗?还造得粗糙,印刷模糊,发行还没有限制,也不回收旧钞,这个情况,朕是知道的。”杨改革可没少查阅这方面的资料,对这明朝历史上发行的纸币,大明宝钞可没少研究,知道的情况也算得是详细,杨改革相信,自己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徐光启有点疑惑的看着皇帝,皇帝既然知道这大明宝钞的坏处,那为何还要搞呢?
“敢问陛下,这,……陛下既然知道大明宝钞的事,那为何又要如此办呢?说句不中听的话,这大明宝钞,实在是把朝廷在这方面的信誉败坏光了,现在要重新发行,怕是很难啊!……”发行和废纸差不多的宝钞,是傻瓜也知道不接受啊!
“启禀陛下,臣也觉得徐大人说得在理,这大明宝钞,名声以臭,如果陛下要重新发行,怕是不会被人所接受啊!这怕是不会有人要大明宝钞的!这大明宝钞的祸害之,最终只会落在老百姓的身上,这,只会加深老百姓的痛苦啊!陛下……三思啊……”毕自严对这银钱方面十分的了解,见皇帝居然想到了发行大明宝钞,不得不劝皇帝,这大明宝钞的历史,实在是臭不可闻,现在要重新把这东西拿出来用,不洗干净了,它就是一身的大粪味啊!老远就臭不可闻!还想用发行大明宝钞来骗钱,估计是不可能了。
“呵呵,两位不要急,这件事,朕清楚得很,也明白得很,知道怎么应对……”杨改革显得很有自信。
其实,这宝钞一事,他是件好事,算起立,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了,只不过,负责操作的人没操作好,没有管理好,才让这先进生产力没有发挥出它应用的效果,这纸币,他可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的。要不然,后世都用纸币呢?
“敢问陛下有何妙招?”徐光启呆呆的看着皇帝,越来越看不懂皇帝了,这皇帝知道的东西,比他们这些几十岁的老家伙还多,皇帝居然对这大明宝钞也有研究。
“呵呵,其实,也没有什么妙招,这纸币代替银子来支付,嗯,也就是宝钞,现在这样烂,没人肯用它的原因在于,它没有相应的实物银子做储备,也不给人兑现,也不负责保值,更不负责更换使用旧的?朕说得可对?”
“回禀陛下,陛下说得基本都对,这宝钞说起来,本来是件不错的事,可惜,坏处也是同样的多,诚如陛下所言的那些,没有对应的银子来支付,也不足额的兑换,更不回收使用旧的宝钞,这别人如何会要这个东西?所以,这宝钞,如今也是没发用了啊!”徐光启对这银钱方面的事十分的了解,也肯定了皇帝说的话。
“呵呵,所以,朕的打算就是发行一份银子的纸币,就在银行里储备一份银子,实时足额的兑付,不定时的回收使用旧的纸币,这样,应该可以保证这纸币的信誉,让这纸币成为代替银子和铜钱流通的货币……”
“回禀陛下,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这出一份银子的纸币,就储备一份银子?这个,陛下,完全没有赚头啊!如此,还要制作纸币,还要负责回收用旧的纸币,这就要亏本啊!再者,大明朝每天使用的钱财要以海量来计,如果都改用纸币,陛下,这得储备多少银子啊?这……”发行货币不赚钱,完全做好人,这个,会遭人耻笑的。徐光启没说出的还有一句,这皇宫里还有多少银子可以做储备?这句话有点伤人,也就没说出来了。
“这个,一份纸币换一份银子,这其实,储备一份银子,可以出一份半到二份的纸币,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流通的问题,一旦这纸币流通开来,就不可能时时刻刻所有人都把纸币拿到银行里兑换,不是吗?所以,这一份储备金,可以发行两倍的纸币,呵呵,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当成两份花,诸位明白朕的意思了吗?”杨改革解释道,怕古代的人不明白发行纸币的好处。
其实古人早就明白发行纸钞的好处,否则,明朝历史上也就不会发行大明宝钞了。徐光启更是明白纸钞是怎么回事,当然也明白这实际储备银子和发行量是有差别的,这明朝的先人们就走在了前面。是这样干的:一分钱的储备没有,作死的印票子,可不光光是一分银子当成两份花,这就是无本的生意。
“回禀陛下,陛下所言,臣也知晓,陛下真的确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