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招到足够的人了?招了多少人?”杨改革心目中的人数,是越多越好,那里是自己将来海军的摇篮呢。

“启禀陛下,一共招募了一千五百名。”方弘瓒奇怪,不是皇帝说一千五百人吗?怎么现在又忘记了?

“一千五百名?”

“启禀陛下,是的,一千五百名,不过很多都没见过水,如果贸然出海,恐怕……”方弘瓒其实根本谈不上招募,其实顶多只能算是个报名,因为皇帝交代的,就是只让方弘瓒负责报名,所以,方弘瓒很郁闷,尽管别人声称自己不会游泳,但是方弘瓒根据皇帝的命令,还是把人登记起来。算是“招募”了。

现在人是齐了,但是要出海,恐怕比泥牛入海更泥牛入海,方弘瓒觉得自己的差事是在是够倒霉,只好硬这头皮来见陛下,看陛下怎么说。

一千五百名,起码可以武装一二十艘大型的船舶了,一二十艘大型船舶战舰,算得上是一只大型的舰队了,沿途的海盗什么的根本就不敢露面,这样才够安全,历史上麦哲伦环球航海,才五艘船,二百多人,平均每条船上面才不到三十人,船小人少,环球的够呛,自己还死在路途之中,所以,杨改革当时交代的是招募至少一千五百人。

第113章 明朝玩海的牛人们

一千五百名人员已经招好了,接下来该咋办?

杨改革挠了挠脑袋,谁给自己训练水师?这船,归谁造?并不是人来了就可以自动开船出海了,也不是游戏里面,点一点鼠标,游戏里面的农民就会自动升级成水兵,那船,也没有一个专门负责造船的建筑,自己点点那个建筑,船就自动出来了。

嗯,造船的建筑?

自己虽然没那个建筑,但是自己有很牛B的内廷。应该有负责造船的衙门吧。想想,那郑和也是太监,也是他负责造船的,自己这内廷里,应该也有个太监负责这事吧。

“大伴。”

“奴婢在。”王承恩正站在一边伺候着。

“你说这内廷里,负责造船的是那个衙门啊?”杨改革直接就问了,这当皇帝就是这样简单。

“启禀陛下,造船归内官监负责。”王承恩一直在听皇帝和方弘瓒的对话,听皇帝谈到环球航海的事,所以,对皇帝陛下问造船的事,一点也不觉得惊奇,利索的答了出来。

“内官监?这有点印象啊!这内官监的那个什么太监不就是郑怀忠吗?”对于这个部门,杨改革很有印象,这个部门,不就是内廷里的“工部”吗?记得自己就是让那个什么内官监的太监去种辣椒的。怎么会忘记呢。

“启禀陛下,正是此人。”

“这,还蛮有缘,呵呵,那好,赶快招郑怀忠过来,朕要问话。”

“奴婢遵命。”王承恩又出去了。

……

杨改革闲着无聊,见方弘瓒低着头站在那儿,于是就问“方弘瓒,你说这训练出海的海军,该派什么人负责呢?”

杨改革就这样无头无脑的问了这句。杨改革也不知道这训练水师,海军要谁负责比较好,在明朝,自己可认识不了几个人。

方弘瓒心中暗喜,心道:果然被自己猜中了,皇帝派自己去招募勇士,连船和派谁训练都还没想好。方弘瓒的兜里,现在就装了几个人,就等皇帝问自己,然后顺理成章的推荐给皇帝,这样,一旦推荐成功,这被推荐的人,少不得欠自己以个人情,少不得要拿点东西答谢自己。

“启禀陛下,臣认识几位水师的人,操舟弄船,也是行家里手,不知道合不合陛下的心意。”

“哦,那你就说说看。”

“臣认识的人当中,有某某地的总兵XX,某某地的副将XXX……”方弘瓒倒是推荐了几个。

杨改革一听,一点印象也没有。也就没啥兴趣了。

想想,这明末玩船,在海上比较出名的,说到牛B,有名的历史人物,还要数郑成功他老爹,郑芝龙和他们一家子。要是自己能招抚到郑芝龙和他一家子,那该多好啊!杨改革的心思,又飘荡荡了。

方弘瓒在下面,低着头,又不敢看皇帝,心想,自己推荐的人,皇帝到底是用,还是不用啊!他哪里知道,崇祯皇帝的用人原则,如果你推荐的是历史上有点名气的,当即就会大用,如果你弄一些莫名其妙,没在历史上留下任何名声的人,根本就当你是NPC,鸟都不鸟你。可惜,方弘瓒是永远不可能知道皇帝是如何想的。

杨改革的心思根本不在方弘瓒推荐的那几个NPC哪里,而是在想这郑芝龙的事,如果没记错,这郑芝龙,是接受明朝的招安了的。正是因为忽悠好了皇帝,得了一个管理海事的差事,有了名义,这才在明末的乱世中崛起的,可以说,现在插手郑芝龙一家子的事,正是时候,再迟,这郑芝龙就要成气候了,以后想要招安、利用他们,就难了,胃口大了,喂不饱啊!

想到这里,杨改革本来就很混乱的头脑,又是一阵乱麻。这一头的事还没有理清,那一头的事又冒出来了。

训练海军?招安郑芝龙,提前介入控制郑家的崛起。这些事,无头绪,一头糟。这历史知道的太多,即是好处,也是坏处,知道的多了,这压力就大啊!

如何应对?等郑芝龙接受招安的时候招他进京,介入郑家的崛起,这样郑家的崛起,就可以减缓或者终止了。不错,杨改革在心里记下了这件事。想通了的杨改革,又是一阵轻松,盼望着郑芝龙这海盗早点闹事,好接受自己的招安。这样郑家的一家子,就会归拢到自己的麾下了。

想着拥有这明末最牛B的海盗给自己当海军大将,还有那民族英雄郑成功供自己养成,杨改革得意忘形,哈哈大笑起来。

方弘瓒低着头,见皇帝半天不说话,本来就有点紧张,忽然听见皇帝哈哈大笑,吓得差点跪倒在地,以为皇帝笑自己不自量力,管自己不该管的事。

杨改革盼望着郑芝龙这海盗早点闹事,那边王承恩叫来的郑怀忠,也很快到了。

“奴婢郑怀忠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郑怀忠这次,可是满脸春风,激动得很。王承恩已经给他吹过风了,皇帝这次,问的是造船出海的事。郑怀忠高兴得,只差叫王承恩干爹了。

“起来吧。”

“郑怀忠,朕听大伴说,你这内官监还管造船这事?”

内官监就是内廷的“工部”,有这相对应的功能。

郑怀忠怀着激动的心情道“启禀陛下,确实,这内官监就是负责皇家的营造,凡是营造事宜,内官监都可以办。这造船,是可以的。启禀陛下,当年的三宝太监郑和就是掌的这内官监,专门负责造船,出海事宜的。”

郑怀忠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像郑和一样,代表这皇帝陛下出海,宣扬这大明朝的天威,为皇帝陛下传播美名,实现他的人生价值。现在,皇帝终于问到了造船出海的事了,可比那个什么种辣椒来劲得多,早已准备多年的说辞,这回,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你叫郑怀忠如何不高兴,如何不激动。

三宝太监郑和,说到他,就要说到这宝船,这宝船有多大,一直争论不休,甚至有人说或,有万吨的木质宝船,这让人太震撼了,想这万吨的宝船开到欧洲的时候,那些西洋佬不知道是什么表情,一定会很精彩!然后,想着移民来明朝的人络绎不绝,自己就可以来个汉语等级考试,四级是学徒,八级是入门,十二级就可以没一点问题的入籍到明朝来。

杨改革的心思,又飘飘然了。

半响,杨改革又把思维转回此时空,思索这郑怀忠的话来,三宝太监郑和也是干的内官监的活,这个杨改革有点印象。那岂不是说,郑和可以造宝船,那现在这郑怀忠这个内官监的掌印太监,也可以造宝船咯?

宝船的规模且不说万吨,能确定的规模是两千吨的宝船是有的,这在十七世纪,那是一艘巨无霸。跟二十一世纪的航母一个级别。

“三宝太监郑和造的宝船,你能造吗?”杨改革就直接问这个问题了。

“启禀陛下,只要给奴婢时间,一定能造的。”郑怀忠异常激动,这都要造宝船了,那出使西洋,还远吗?心中的梦想,就快实现了啊!

“真的能造?你不是骗朕吧?朕记得这宝船的资料,都烧了吧。”杨改革记得历史上,这文官们和太监们干架,为了不让太监们骑在文官们的头上,可是釜底抽薪,可是把太监们的航海图给烧了的啊!顺带连造船的资料也付之一炬。为的就是怕出郑和第二,拥有庞大的舰队,海上,陆上,灭人的朝食,夺人社稷,易如反掌,实在太强大了,文官们惧怕啊!功劳太大,声望超过了文官,这就是对文官集团的侮辱。

要说文官自己为啥自己不出海,功劳岂不是都是自己的?问题是皇帝信任太监不会在海外自立为国,却不相信文官们能靠得住。

还有,舰队太多,规模太大,稍一转型,这对精英们走私是很不利的,所以,一定要烧。

第114章 孙元化

杨改革为这文官精英们烧太监们的航海图、造船资料之事而愤愤不平了半天。

不过不平归不平,自己这边的事,还得办。

现在,要不要造船?谁去训练水师?郑芝龙什么时候闹事?什么时候招安?难,难,难。

正在苦恼之际。

王承恩禀报:“启禀陛下,孙、徐两位师傅和李祖白已经到了……”王承恩轻声的提醒道。

杨改革正在无比烦恼的时候,这几个人到了,正好,自己可以问一下自己的“顾问”,明朝里的这些事,还没有谁比他们更清楚的了。

“见,立刻。”

……

“臣XXX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孙承宗,徐光启,李祖白三人,一起给皇帝行礼。

“都起来吧,大伴,给两位师傅看座。”

“遵命,陛下。”王承恩亲自给两位老人搬椅子。

李祖白一个人卑躬的站着,看着和自己一同进来的两位朝廷大佬都有座位,羡慕得不得了,心想什么时候自己才能爬到这一步啊!不过也就想想,他一个钦天监的“官”,能得皇帝的召见就是开了天恩了,还期望着有椅子坐?想得美。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不知陛下招臣等有何事?”孙承宗就开口问了,看着暖阁里,还有其他人,锦衣卫,大太监。也不知道是什么事,这样多人。

“呵呵,这样,朕招募的环球航行的勇士,已经招募一千五百人了,可是,朕的船还没着落,也不知道谁会造船,还有,这训练水师,该咋办?也没着落,这出海,也就是句空话啊!两位师傅,可有适合的人选,给朕推荐推荐。”

要说在这明朝的人脉,这孙承宗和徐光启还真的就比崇祯宽得多,这皇帝一天到晚都呆在“故宫博物院”,整天宅在家里,接触的不是后宫太监宫女,就是大臣侍卫,其他人,很难接近,所以,要说谁有本事,谁有才华,两眼一抹黑。

杨改革心里其实对造船,已经有了底案,实在没有什么才华出众的人,那就让郑怀忠去造,这三宝太监能造宝船,为啥同样是明朝,郑怀忠就不能造?这明初能造的东西没理由明末就不能造了啊!这明初和明末的技术,又没有级差。

徐光启想了一会,开口道:“启禀陛下,说到造船,臣倒是有一人举荐,此人早年也曾经跟随臣学习过,协助过臣翻译和整理过西方书籍,也曾自己撰写过著作,是十分有才华的人。”

杨改革一听就来劲了,徐光启的徒弟?十分有才华,实在太期待了,希望徐光启能给自己一个大惊喜。

“快快道来,这是谁啊?”杨改革迫不及待了。

“启禀陛下,此人姓孙,名元化,字初阳,乃是臣的同乡,万历四十年举人……”徐光启不紧不慢的说着。对此人,十分的有信心,相信皇帝陛下一定会很欣赏这个人的才华的。

孙元化?呵呵,自己又撞上一位历史上的名人了。这历史上的名人,都快扎堆了。杨改革有点高兴了。

孙元化也是一位历史名人啊!传说他能造大炮很厉害。袁崇焕的大炮就是他帮助造的。

徐光启介绍到一半,发现这皇帝面色欣喜,高兴得很,道:“……莫非,陛下也认识此人?”徐光启的话刚说完,自己也纳闷了,这皇帝一天呆在宫里,怎么可能认识一个举人?

“呵呵,徐师傅,朕不认识此人,不过,朕却听说过此人的名字,听说,是一位西洋火炮专家?造大炮很厉害?”杨改革高兴。有了这位历史名人的帮助,自己造大炮一事,根本不用急,自己现在也就火枪有了一点着落,这火炮,还没着落,不知道给谁造呢,实在不行,杨改革准备让徐光启负责造大炮,不过这徐光启负责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杨改革又不打算给这位老人添太多的担子,正两头为难。

徐光启觉得这比较符合常识,孙元化是自己的学生,又对西方的技术比较了解,喜欢新奇玩意的皇帝,听说过他的名声,也就不奇怪了。

“陛下,确实如此,初阳他虽然是举人,却独自撰写过《泰西算要》、《几何用法》、《几何体论》、《西学杂著》,还有专门介绍西洋铸炮、制火药、筑炮台等方面的《西法神机》……,对营造火炮,很有心得,曾协助袁自如铸造火炮,防守宁远。”徐光启对孙元化十分的关照,在皇帝面前将孙元化的光辉历史,一一道来,在皇帝面前抬举孙元化,徐光启相信,喜爱新奇物件的皇帝,听了自己的介绍,一定会对孙元化十分有兴趣,自己的学生孙元化有了自己的举荐,要出人头地,不是难事。

“那现在孙元化在何处?”杨改革可是急切的想把孙元化弄到京城里来,给自己的新军造大炮。

“启禀陛下,依然从军辽东,协防宁远。”

果然也是一位牛B的人物,看出世道不对,也敢文人上战场,不说救国救民的大道理,这敢和袁崇焕一起守孤城,算得上是胆子肥了,比那种闻风就逃三百里的腐儒,强太多。

“很好,敢在这战阵上闯一闯,也算得上是一位有胆识的人了,又有徐师傅推荐,那就即刻招孙元化回京,有重用……”杨改革的打算是把孙元化招回来给自己造大炮,说到重用,才想起来,这徐光启推荐的时候,自己问的可是造船啊!这?难道孙元化还能造船不成?这个?现在不清楚,晚上梦回百度查查看?

呃,还是问问徐光启,既然敢推荐孙元化造船,想必是有点把握的,不会放空炮的。

“徐师傅,这孙元化还能造船?”杨改革疑惑的问道。

“启禀陛下,初阳他结交了不少西洋的教士,这些教士,个个都身怀一技之长,有的擅长造炮,有的擅长造船,有的擅长训练军士,有的擅长医药,前些日子,初阳来信说他正在和一些西洋人讨论西洋的造船之术,颇有心得,所以,臣才敢推荐他。”徐光启是孙元化的老师,自然对自己的学生,要格外的照顾,互相之间,经常来信,告知自己的近况,十分正常。

西洋教士?造船?铸炮?训练兵?医药?杨改革听徐光启的话,就觉得,这怎么是西洋人到自己的地头上来殖民啊!这也太不爽了吧,自己还没去那边,那边的人,个个都跑过来,给自己殖民了,被殖民的感觉可不好。十分的不爽。

想想,又觉得这怪不得别人,你不发展,难道还能怪别人比你先进,比你更有进取心?这事,还得从长考虑,这西洋教士能造船,造炮,孙元化也会造,那就把这些人都弄到京城里来得了,看看那西洋的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也好。说不准还可以借鉴一些西洋的技术呢。

想通了的杨改革,脸色从刚才的不善变成了和蔼,道:“那既然如此,那就把那些西洋教士都招进京吧,孙元化也即刻进京。”杨改革下了命令了。

……

造船的人是有了,但是这训练的人,还没着落,杨改革又道:“这造船的人是有了,可是,这训练驾船出海的人呢?两位师傅,可有什么人举荐的?”

杨改革把希望,再一次寄托在了两位师傅身上。

徐光启没有辜负崇祯帝杨改革的厚望,立刻接过话头,道:“启禀陛下,这西洋教士之中,就有专门训练水师的,想西洋人飘洋过海几万里来到我大明,想必,对驾船也是有心得的,陛下要环球航行,这路途比从西洋过来更加的遥远,何不看看这西洋人有何诀窍之处呢?想必会有借鉴之处的。”

徐光启大胆的推荐了西洋教士来训练海军。

¥%……%……杨改革心中可是五味杂陈。难道自己也用西洋人做海军教官?难道这大明朝就没有了可以训练海军的人才?难道真的要等到郑芝龙招安?可谁知道他什么时候才“惊动”朝堂?再一个,郑芝龙一家子,也就在南洋混一混,说到远洋航行,在明末,还是西洋人玩得更加转。

又一想,徐光启没说错,别人飘扬过海几万里来大明,显然是有点本事和能力的。别人在求上进,在进步,自己停滞不前,技不如人,怪得了谁?

第115章 东西并用

想通了的杨改革再也不为什么西洋人要不要得而烦恼了,谁厉害,谁就上,没本事的,都给我靠边站,捣蛋、拉后腿的,有多远踹多远。

又一想,这西洋的传教士,貌似比郑芝龙更加的好控制,他们传教士远渡重洋几万里,无亲无靠的,自己作为这东方帝国的皇帝,给他们招招手,他们还不屁颠颠的跑过来给自己卖命。自己有过亿的人口基数,难道还怕他们西化了自己不成?这个时候,东方帝国还是西方人向往的天堂之地。

西洋船就西洋船,只要能航海,能打仗,那就是好船,不见得一定就要造宝船,话说这: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这点觉悟还是有的。

不用怕。也不用恼火。该来的就来,该上的就上。

“好!即刻召这些西洋教士进京,待朕考察过之后,如果确实有才能,即刻重用,帮朕训练出海海员。”杨改革大叫一声好,然后下了这道命令。

暖阁内的众人,都被皇帝这一声大吼震的耳朵发麻。不知道皇帝发的哪门子疯,好好的大叫大吼,又不敢用手掏耳朵,难受。

……

暖阁内,沉默了一阵。

郑怀忠本来是满心欢喜的来的,本来是自己的“差事”,被徐光启推荐的人和什么西洋教士弄去了,煮熟的鸭子,眼见就要飞走了,自己的梦想,恐怕也要泡汤了,心里沮丧的很,对西洋教士,西洋人,心里有了无数的怨念和诅咒,狠不得要剥了他们的皮。

郑怀忠木讷的沉默了半天,下了决心,冒着被皇帝厌恶、杀头的风险,奏道“启禀陛下,那不知奴婢这造船的事……”郑怀忠鼓了半天的勇气,说出这几个字,勇气就泄光了。这种事,从来就是皇帝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而不是你要求皇帝干什么,让皇帝给你安排干什么,这可是犯了大忌讳了。说完话,郑怀忠低着头,看这自己的脚,额头上的细密汗珠就出来了。

好在这位崇祯皇帝是一位穿越者,帝王心思还不重,待人还有那种二十一世纪的平民宅男性格,对于这种冒犯皇权的事,根本没放在心上,也没太在意。

“郑怀忠,关于造船的事,朕也不准备在一棵树上吊死,你回去,也可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找一找这造宝船的人才,如果确实可行,朕会造宝船的。”杨改革想了半天,觉得这西洋船厉害就造西洋船,这宝船也厉害,没道理自己就不造宝船,起码这宝船的吨位是上去了。能携带更多的物资,人员,大炮,能航行更远的距离,更适合这环球航行,自己没有理由就相信西方的船,而放弃了中国的宝船啊!

“奴婢遵旨……”郑怀忠这下可是信心满满了,满心欢喜,连说话的声音都变得有精神起来。自己的这航海梦,又可以实现了,自己冒险一搏,算是成功了。惊出的一身冷汗,又干了。

杨改革其实很想看到这二千吨的宝船,在这明末,铺满整个海面,以“云帆”的效果直压敌人的场面,想必,那些西洋诸国看了这种规模的舰队,除了跪下唱征服,再没有别的选择了。

想想,还是那句话: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既然已经觉悟了,那就觉悟到底吧。

暖阁的人对于皇帝这种说法的方式受不了,什么叫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这话多犯忌讳。就连孙承宗、徐光启也目瞪口呆了半天,没反应过来,这个该教育皇帝,话不该这样说,皇帝说话,比较生猛了点。

孙承宗忍不住开口:“陛下,请注意口德!”身为帝师,教育皇帝的言行,也是他的责任。

口德?自己好像没骂人啊?杨改革正纳闷,想想,才觉得自己说话实在太猛了点,这“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实在是够呛,这话,不该从一个皇帝的口中说出来,特别是这崇祯皇帝,那可真的是在树上吊死的,真的是很犯忌讳啊!“呜呜呜”杨改革心中泪奔,兆头实在不好。杨改革自己在心中“呸呸呸”了半天,去晦气。

暖阁里,众人沉默了一会。

孙承宗又道:“启禀陛下,不知道陛下召臣等过来所为何事?”孙承宗看皇帝召见了自己,徐光启,还有一个李祖白,就知道这皇帝绝对不是讨论什么航海的事。

杨改革还在想那“兆头”的事。听的孙承宗提醒,才想起来,自己找孙承宗、徐光启,李祖白过来,可不是讨论什么航海的,而是讨论三大班教育、教材问题的。

又看看,这暖阁里,还有其他人。思索了一阵。道:“郑怀忠,你下去吧,回去之后记得朕的话。不要辜负了朕的期望。”杨改革淳淳教导着。

郑怀忠激动的眼泪都流下来了,呜咽这道:“启禀陛下,奴婢必定全心全意去办这件事,必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郑怀忠可是真心实意的要把这事给办好,办好了,才有可能出海远航。

其实到了郑怀忠这个位置,一般的银子,对他们的吸引力已近不是很大,更大的权利,进司礼监,对他们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郑怀忠显然要走另外一条路,留名青史,这个不光是对太监,对天下的人都有莫大的吸引力。

谁不想留名青史?银子和权力是好,可是,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唯有这青史留名,才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杨改革的心思则是:也好,东方和西方的造舰,航海技术,互相有竞争更好,谁优谁劣,更是可以有一个对比,也可以互相借鉴。这是好事,独家垄断,这在二十一世纪,是要反垄断的。

又看看方弘赞,这位锦衣卫指挥使同知。

“方爱卿,你也回去吧,招募海员的事,继续,多多益善,过几日,朕会派人去训练这些人的。”杨改革心目中,这可不是就招几个环球航海的人就完了,而是自己的海军摇篮,没有海军的教官,自己先用陆军的教官去训练一下,让那些人了解一下基本的军队规矩,这也好让日后那些人容易训练些。自己的舍人班,由于各方面的素质极高,所以,训练的进度十分的快,远不要新兵教材中的三个月,半年时间。孙承宗给的评价,可以“毕业”了。

“遵命,陛下。”方弘赞也退了出去,这次,推荐人没有成功,让他挺懊恼的,如此好的一个机会就这样丢掉了。再一看这徐光启推荐的人,皇帝一听说有能力,立刻就重用了,连那个什么西洋教士都得了重用,心中更是不服气,带着一点沮丧,皇帝不好忽悠啊!也对皇帝选择人才的标准有了认识,下次推荐,一定要推荐有才能的,有名气的。才能打动皇帝,否则,推荐一个皇帝没听过,也没什么过人之处的,皇帝鸟也不鸟自己,真是懊恼。白白丢了一个机会。想着很后悔,伸手进怀里,拿出那张写着自己推荐的和自己有关系的人的纸,“嚓嚓嚓”扯了个粉碎。

第116章 课程

暖阁里,就剩下几个人了。

杨改革拿起自己桌子上的纸。

“大伴,将这些给两位师傅,李卿家看看。”这些纸上面,写满了,“语文”,“数学”,“天文地理”……,这些,都是给进士班准备的课程。至于舍人班和太监班的课程,杨改革准备在进士班的基础上简化一下教材就行。

几人接过纸,认真的研读起来。

“语文?”……

“数学?”……

“天文地理?”……

……

“格物”……

“农课”……

甚至还有体育。

几个人各拿几张纸,互相传递着看了,都皱着眉头。

“敢问陛下,这些就是陛下所说的,要给新科进士们进行‘培训’的内容?”徐光启第一个发言了,上次皇帝和他说过,要给新科进士进行培训的事。

“不错,这就是朕拟定的科目。”

听皇帝答完,徐光启又陷入了沉默,这个可比上次和皇帝说的培训内容丰富多了,上次,皇帝只说在新进士当中推广自己的《几何原本》,也就是数学,主要还是说这个,虽然也说过地理,农课,但是,那时候的主要谈论对象,还是《几何原本》,那个时候,自己是赞同皇帝在新科进士当中推广自己的书的。不过,现在,内容变多了,还得好好考虑一下。

“敢问陛下,这‘语文’为何物,主要教授那些内容?”孙承宗觉得还是问问皇帝这每一门的科目到底是什么意思。再下结论比较好。

“这语文吗,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就是语言和文字而已,教授的东西,自然是怎么说话和如何行文写字了。”

“那就是说,陛下要推广官话了?”孙承宗的理解,这文就不说了,都是进士,都会写字写文章,不然也考不到进士来,这语,自然就是官话了。

官话?说实话,杨改革可从来没打算推广“普通话”,因为他自己整天都宅在故宫博物院,接触的人不多,说的话,基本都能听懂,所以,推广普通话这事,可从来没考虑过,现在听孙承宗问起,才想起来,按照自己的解释,这语文,确实含有推广“普通话”,也就是官话的意思。

“嗯,咳咳……是的,孙师傅,朕打算推广一下官话,让各地来的进士们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官话,诸位新科进士将来都是朝廷的栋梁,这样有助于群臣们的交流……”杨改革无厘头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又新开了一门课了。这在明朝开语文课,变成了学讲普通话。算了,这些进士原本就不需要再学什么怎么写作之类的东东,改成推广普通话也好,推广“普通话”就从这里开始吧。也算是无意中办了一件好事,促进民族融合。

……

“那敢问陛下,这数学?……”孙承宗可是很较真的,一样一样的问。

“数学,就是数数,朕准备以徐师傅的《几何原本》为主要的讲解内容。”数学的教学内容,杨改革早就想好了,以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为蓝本,添加一些内容,就算是一门功课了,这《几何原本》,也是一本很受文人追捧的书,研究过的人不在少数,如果列为课程,想必,很多人会觉得比较容易,更能接受。

……

“再问陛下,这天文地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