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2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错,这个方法倒是不错,虽然我朝在战略上处于守势,处于被动,不过,得益于海运之便,在一定程度上,我朝又有主动的优势,可以自行选择何处作战,就如同我朝边墙,很难防御东虏在任意一点上突破,同样的,东虏也无法阻止我朝在漫长的海岸线上任意一点登陆,如此,倒是给了我朝不少方便,想以东虏的性情,损失了几千人马,就不怕他不来三岔河,一旦东虏被我朝调动,则主动权又在我手了,松山堡之围解了不说,东虏还得长途跋涉来攻我以逸待劳,这个诱敌的方法,确实不错……”杨改革给予了肯定。这个办法很不错,将就着如今赏金猎人的骚扰,突然派出一批人马在这一地域上岸,将那些和赏金猎人纠缠着的东虏横扫一批,想这样一来,东虏就必定要派兵前来支援,一旦来支援,就把这些来支援的人引到三岔河,想过了这样久的日子,白杆兵登陆的也差不多了,可以摆开阵势打仗了,如果东虏来的人少,不过两三千,则出动三五千的白杆兵对敌,东虏一看人这样少,还不住的挑衅,肯定会进攻,一进攻,就要让他们知道空心方阵的厉害,这一战,几乎可以肯定,明朝赢了,只要白杆兵遏制住了骑兵的冲击,再以骑兵反突击,想必要赢不难,不说全歼这批东虏援兵,至少也可以收获不少人头,有了这批人头在这里,黄台吉是不想来也要来,这个仗虽然小,可是,却可以验证白杆兵对敌正确性,可以为更大规模的作战总结经验,增强士气,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策略,白杆兵和东虏大战,实际上,应该要经历实战的磨练,只有这样,和东虏对阵才更有把握,可如今时间不等人,已经没有时间让白杆兵去实战了,只能在这样在大战之前想办法刷些经验,搞一些实战的经验,算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不错,陛下,此设想,就是针对东虏无海运,且不能输的特性而设计的,我朝只要不败,就是赢,而东虏只能赢,甚至打成平手,都是极大的失败,这个特性就决定了东虏无法接受失败,哪怕是千人,几千人的失败,这对东虏来说,如果不及时赢回来,对他们是致命的,我朝胜在疆域广大,后劲强劲,损失一些,甚至一批还可以再来,而东虏则输在了人口稀薄,后劲不足,输了就再没有机会重来了,任何失败,都是对东虏的致命打击……故此,只要我朝一旦运作了此策略,东虏就只能跟着我朝的圈子转,是不得不来,形式对我朝,是极为有利……”孙承宗带着一些微笑解说着,如今,孙承宗是把明朝和东虏的优劣分析得明明白白,十分透彻,把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各种手段放大,缩小,进而达到对自己有利的目的。
“好!就这样办,具体的操作……”杨改革说了声好。
“回陛下,臣只负责协调,具体的指挥,还是得靠贞素……”孙承宗笑着解释道,此时的孙承宗,心情极好,如今明朝的赢面极大,某些程度上,甚至是掌握着主动,几乎立于不败之地,算是胜券在握了。孙承宗觉得也没必要管得太宽,对于白杆兵,自己还没秦良玉懂的多,既然这样,还不如交给秦良玉指挥。
“秦老夫人,可有问题吗?”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臣无问题,不过,臣有一请,还请陛下成全。”秦良玉想了想,也是微笑着答应了,这个策略基本没问题,一旦把东虏的第一批援军引到了三岔河,就不怕后面不跟着来,唯一有个问题,谁去负责引这批东虏的援军?秦良玉自觉手中的骑兵训练时日较短,要想在野外引诱东虏,这伙活,可有点难,要是出了差错,可就是大问题。
“哦,秦老夫人只管说。”杨改革道。
“回陛下,负责引诱东虏援兵的这批骑兵,臣觉得,必须有和东虏打交道的经验,必须胆大,精明,臣虽然对白杆兵十分自负,但对于骑兵,臣也不敢托大,倒是想请陛下为臣调拨一个人过来,如此,臣就有把握了……”秦良玉笑了笑,答道。
“哦,谁?”杨改革好奇的问道,秦良玉也有不敢打包票的时候啊!
“回陛下,东江的小英雄,马石头,陛下应该听过他的名字。”秦良玉笑道,她要的就是这个人,这个人因为胆大和精明而闻名东江镇,如今,在关外,也算是一员明星小将了,还得过皇帝的接见,算是前途无量。
“哦,马石头啊!朕知道了,自当没问题,呵呵呵……好说……,他所在的部队,朕也可以一并的调给秦老夫人听用……”杨改革一听就明白了,要说辽东谁最敢撩拔东虏,那可真的非这个人莫属,这个家伙发明的放风筝的打法,如今算是在辽东普及了,着实让东虏头疼,追吧,一准有手榴弹爆炸,不追吧,眼看着人就从自己眼前跑掉,可是憋屈得很。
“谢陛下!”秦良玉很满意的谢道,有了这个人,引诱东虏的任务算是没问题了。
“呵呵呵,孙师傅接着说,看还有那些问题……”杨改革颇为高兴的说道。
“回陛下,臣以为,还是将满桂满都督调回来,配与贞素做辅助骑兵,否则,以贞素的骑兵,还是少了些,贞素的骑兵,也少实战的经验,如果打硬战,怕会抗不住……”孙承宗在张家口这道关口上指了指,说道。
“……唔……,那就依孙师傅的,将满桂调回来,配给白杆兵做辅助骑兵吧。”杨改革没有犹豫多久,就作出了决断,这个决断,可不好做,杨改革一直在犹豫,该派谁去给秦良玉当辅助骑兵,秦良玉本身的骑兵偏少,对付一般的敌人足够了,可对付东虏这种精锐骑兵作战,却还是少了些骑兵,再说,秦良玉的白杆兵原本是没有骑兵的,这新配的骑兵也没什么战斗力,需要有一只成熟的骑兵队伍来辅助白杆兵,不然,即便白杆兵打赢了,也没法扩大战果,杨改革一直在犹豫,不想抽调满桂和赵率教,毕竟,蒙古人这边也不安生,新军也还嫩了些,给秦良玉配毛文龙或者袁崇焕那里的骑兵,杨改革又不放心,一直在犹豫,到了今日,已经不能再犹豫了,必须下决断了。
“臣遵旨……!”孙承宗说道,关于调谁去给秦良玉做辅助骑兵,孙承宗也一直为难,想来想去,也就满桂这支骑兵最为合适。
“……嗯,……朕想问问,船只没有问题吧?”杨改革点点头,又问道,这样大规模的渡海作战,也是少见,需要的船也不是一艘两艘。(啰唆一下,历史上明末军队大规模渡海的能力是有的,崇祯六年,吴桥兵变之后,孔有德一万多人马就打算从海上退走,船还是孙元化造的……,汗,如果算上孙元化铸造的大炮,孙元化也是一位战舰大炮主义者,做的事,几乎就是一个穿越者做的一样,跟着未来的朝堂大佬混,然后去边关刷经验,铸炮,造船,可惜,没主角模板,不然,历史可能改写。)
“回陛下,陛下此前已经交代,臣已经提前办妥了,船不是问题,水师更不是问题,不管是打击、支援拦截东虏也好,还是运送兵马,粮草也好,都没有问题,陛下放心。”孙承宗保证道。
“好,那就好!水师的事如何了?”杨改革放下心来,渡海作战的基本上都准备好了,就差启动了。
“回陛下,水师估摸着,已经成立了,臣早已把消息传了过去了,就是成立的有些寒酸,臣一时走脱不开,故此,水师成立,怕是没什么人到场的……”孙承宗有些遗憾的说道。
“哦,也好,低调一点也好。”杨改革点点头,说道。
杨改革说道水师,又有些心不在焉了,这边和东虏打仗,已经基本没自己什么事了,自己还得给谋划其他的事,水师是一刻也不能停下的。
秦良玉对于水师的事,倒是不是很明白,只是知道成立了一只水师,听说是为这次渡海成立的,见皇帝忽然神思飘忽,准备提醒一下皇帝,顺便把自己的问题也问一问,有一个问题,秦良玉是百思不得其解。
“启禀陛下,臣有一事不解,还请陛下指点。”秦良玉细细的说道,轻柔的声音打断了杨改革的思绪。
“哦,秦老夫人有什么问题,只管问。”杨改革收回飘在天南地北的思绪,凝神问道,在这个时候还开小差,可是不应该。
“臣想问陛下,此次登陆作战,陛下为何不一鼓作气,将东虏灭掉呢?为何是这种四处围堵,只争取打个平手呢?臣实在是想不明白,依臣看,如果陛下全力出击,聚集毛帅,袁抚台,满都督,赵都督,臣,新军诸多精锐,是完全有能力和东虏一较高下的,只要诸方配合得当,有孙阁老坐镇,是可以一举将东虏铲平的,臣观陛下如今对于关外的开销,已经高达千万,实在是所费颇糜,如能一次解决东虏,也可免去如此繁浩的开销,能节省不少银钱……”秦良玉心中就一直想把这个问题问出来,看皇帝如今手里的精锐,毛文龙那里抽个一两万是没问题,袁崇焕那里抽个一两万没问题,满桂,赵率教那里是实打实的一万精锐,她本人扩招的白杆兵加上新军,在兵力上,已经不输于东虏了,都是可战之兵,只要皇帝把赏银,烧埋银给足了,要打败东虏,问题也不算大,有孙阁老指挥,大家都服,各部作战,也不会推诿,也不会抽腿,打起来,赢面极大,可如今,却只把目标定在了打平,秦良玉想不明白,皇帝宁愿拿着大批银子和东虏对峙,也不愿意一下子解决东虏,她是在想不通。
“呵呵……”杨改革被问得一愣,眼睛里是精光闪过,看了看孙承宗,孙承宗也是同样的表情,精光闪闪的看过来。
“……呵呵,此事,其实,朕是怕重蹈当年的覆辙啊!当年就是因为朝廷催得太急,而导致大败,朕如今,是小心翼翼的,尽量求个平稳,如再重复当年的大败,朕也不好受啊!”杨改革笑着解释道。
“……这,陛下……”秦良玉还是不太信服这个解释,她总感觉到,皇帝是有意放水,根本就没想过把东虏一下子灭掉,甚至连满桂都没想过送到辽东去,宣、大那边,更是留了不少精锐,对付东虏,根本就没用全力,秦良玉总感觉着,皇帝的心思,怕还不是光放在了辽东东虏身上。
“这……,呵呵……”杨改革汗颜了,这女人的直觉可真可怕,自己确实没想过一下子把野猪皮推平,战略上,也是以打平为目的,除了给各路人马刷经验,涨士气之外,杨改革更是把目标盯在了林丹汗身上,盯在了东三省以北的那广大的土地上,把眼光盯在了甘肃镇以西的广大土地上,话说如今明朝实际控制的地盘,主要还是在长城以南,西边只到甘肃一带,和日后中国的版图的差距,那可不是一般的大,杨改革作为一个从后世而来的穿越者,对着如今明朝实际的地图,总有一种被人“砍头”“去尾”“剁腰”的感觉,这种感觉,真的是十分的不爽,是必须要拿回这些地盘的,要拿回这些地盘,少不了要打仗,打仗就得花钱,要养军队,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对手和说得过去的借口,要“收回”这些中国固有的领土,那是不可能的,故此,野猪皮这个让明朝吃了大亏的对手,就有保留的必要,如果是明朝直接打林丹汗,怕朝中反对的人不在少数,怕很多帝党都会反对,毕竟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即便打赢了,日后还得退回来,不然也就不会有长城了,但如果林丹汗是被野猪皮干掉的,那么,为了防止东虏坐大,防备东虏从长城任意一点入关,肯定是要去打野猪皮的,打仗也就有了借口,保持大量的军队也才有足够的理由,在国内的压力,也才没那么大,一旦军队开过去,拓荒团肯定也会随之跟上,移民的队伍也会随之跟上,打下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也就马上姓朱了,等野猪皮收拾了林丹汗,再把野猪皮往西边赶,顺便可以收拾蒙古右翼诸部,这样一来,算是把内蒙古,蒙古的地盘都收回来了,如果再把野猪皮往西边赶,这新疆,西藏也可以收回来了,当然,耗费的钱肯定不是个小数目,但是,如果把视野放在全球,想康熙年间,俄国人和康熙在东北打仗争夺地盘就知道,时不我待,中国人不出去抢地盘,老外也会抢到自己家里来的,而崇祯年过完了,马上就到了康熙年了,俄国人跨越整个西伯利亚到中国来,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第551章 在自己家门口防御不如到别人家门口防御
看着满脸疑惑的秦良玉,杨改革又觉得,这事,或许应该给秦良玉透个信,不然,这位前线指挥官万一理解错误了自己的意思,或者是超长发挥,把东虏一股脑给弄没了,杨改革可就只有哭了。
“大伴,朕有重要的事要说,让闲杂人等,稍退一下。”杨改革吩咐王承恩清场,这个事,还是得和秦良玉沟通一下,但是绝对是机密,不能让外人知道。
“奴婢遵旨!”王承恩接了命令,就开始清场了。
过了一会,杨改革见清场的差不多了,才笑着给秦良玉解释,这个东西,比较复杂,当初劝孙承宗的时候,也费了很大的劲,如今劝秦良玉,又得再来一次。
杨改革拿了一根指挥棍,开始给秦良玉解释。
“秦老夫人来看,我朝如今围困东虏的态势,东虏东边有朝鲜,如今给毛文龙截断了,南边是大海,如今,我朝准备在这里登录,西北是锦宁防线,西边是谁?”杨改革笑着解释道,一边以指挥棍在沙盘上面勾勾画画,一边说。
“回陛下,东虏的西边是林丹汗。”秦良玉回答道。
“对,那东虏的北边又是什么?”杨改革又问道。
“回陛下,东虏的北边乃是荒原,丛山峻岭吧,应该是廖无人烟,人迹罕至的地方了,那个地方,即便是东虏,也难以生存。”秦良玉想了想,认真的回答。
“对,就是这样了,如今东虏被我朝四面围困,如果在东南两面挤压,东虏如果承受不住,又会往哪里去呢?”杨改革笑着问道。
“回陛下,必定要往西,……陛下的意思是说,如今围困东虏的这个圈子不牢靠,林丹汗不可靠?如我朝打得厉害了,东虏可能西窜?”秦良玉忽然明白了些,如今明朝围困东虏的圈子,确实不牢靠,除了东虏北面是不用围,东虏也不会去之外,东虏也就只能往西跑了,当然,前提是明朝把东虏打得厉害,东虏在辽东这块地方上站不住脚了。
“不是可能西窜,而是必定西窜,以这些年东虏和林丹汗之间的战绩来说,林丹汗对上黄台吉,那是基本没胜算,所以,东虏是必定要往西边跑的。”杨改革解释道。
秦良玉若有所思。
“……我朝在野战方面,还是有短板的,其主力,还是步卒,即便是打败了东虏,要追上东虏,也相当的难,故此,如果东虏见势不妙,要西窜,我朝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围堵,如果强行去围堵,甚至会被东虏各个击破。”杨改革又解释道。
“回陛下,臣明白一些了,陛下之所以今年不全力对付东虏,只求不败,就是怕东虏一旦损失过大而西窜?如东虏西窜,则对我朝的威胁,可就是极大啊!我朝边墙,长达万里,要在每一点上防御东虏叩关,这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一旦东虏在草原上站稳了脚跟,那可是我朝的梦魇啊!……没有足够强大的骑兵,确实不宜贸然动手,一旦动手,就要彻底的把东虏消灭啊!”秦良玉的眉头紧锁,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问题确实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自己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林丹汗,林丹汗那条腿,太软了些,就比如去年,如果不是毛文龙在镇江堡忽然来了一下子,去年林丹汗的损失,估计就不会只有那么一点了,而东虏之所以弃林丹汗不管,要去打镇江堡,还不是因为东虏有个老巢,毛文龙威胁到东虏的老巢了,要顾忌老巢的安全,但一旦把东虏打疼了,东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守不住老巢了,如果弃巢而去,那必定是再无顾忌了,绝对会把林丹汗打得他妈都不认识,皇帝说的也没错,按照战绩来看,林丹汗对上黄台吉,那就是个悲剧,基本不可能赢。
而东虏一旦放弃老巢,全力西进,进入蒙古大漠,那可就有明朝的好看了,想明太祖当年以开国之姿,几入大漠,消灭了大部前元余孽,可那又怎么样,如今还不是有个林丹汗,如今明朝还不是要在长城上防御?如果大明的死敌东虏代替了林丹汗,成了草原上的霸主,那东虏可不是林丹汗这般蹩脚,要是站稳脚跟,那更不可设想,要依靠明朝现在的实力,进入蒙古大漠去追东虏……这可是在玩心跳,一想到这些后果,秦良玉心里,也是冷汗直冒,如今还不能把东虏打得太疼,还得把他们留在老巢附近。这仗,还真的得掂量掂量。
“秦老夫人说得不错,东虏一旦折损过多,受不过我朝的压力和骚扰,极有可能放弃老巢,弃巢西窜的,而以我朝今年各部的情况来看,是没有能力深入大漠去追的,去追,怕多半是由去无回,故此,朕今年的目的,也就是消耗东虏的实力,锻炼我朝的官兵,稳住东虏,待我朝各部有足够的战力,足够的士气,再灭东虏不迟,可能明年吧,大概就可以收复辽沈了,朕估摸着,黄台吉他不是个蠢人,打不过我朝,必定会捏软柿子,去打林丹汗的,故此,还得做好深入大漠的准备……”杨改革解释道。一边说,还一边在沙盘上指指点点。
杨改革仔细的翻阅过黄台吉的生平,也翻过林丹汗的生平,发现,林丹汗就是一悲剧,如果他没有遇到黄台吉,也可以说是个有雄心的主,一统草原也是有可能的,可惜,他遇到了黄台吉,结果就是接二连三不断的悲剧,最后年纪轻轻,被黄台吉从靠辽东的地方一直赶到甘肃青海一带,就后死在了那里,老婆,女儿一大堆被黄台吉收去做后宫。杨改革一直认为,林丹汗遇到黄台吉,只能悲剧,不可能有其他结果,即便是黄台吉的实力大打折扣,也不会有太大改变,所以,杨改革很不看好如今的林丹汗,认为黄台吉在事不可为、打不过明朝的时候,肯定会打林丹汗的主意,也就是说,肯定会西进的,至于说黄台吉和明朝拼个你死我活,死也要死在辽东,杨改革觉得,这基本不可能,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臆想,南明的皇帝都还知道跑呢,跑到福建,跑到广西,甚至跑到越南,何况黄台吉。像历史上崇祯那样君王死社稷的真的人是少之又少。
“陛下,臣明白了。”秦良玉搞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心里也敞亮了许多,敬服的回话。
“……明年可以攻下辽沈,差不多也就可以把黄台吉往西边赶了,可以让黄台吉去打林丹汗,让他们之间互相消耗实力,我朝则乘机占领蒙古大漠,彻底结束我朝依靠边墙而守的格局……”杨改革说完了今年的战事,并没有停下,继续说道,准备把大明朝未来几十年的战略方向跟秦良玉说一下,秦良玉极有可能会一直主持对东虏作战。
“陛下,这,陛下的意思是,要让黄台吉打林丹汗?林丹汗不是我朝的……”秦良玉震惊了,皇帝居然说要占领蒙古大漠,这个话,可真的是有点狂了,大明占领大漠,有什么好处?得准备多少军队?要支撑关外的战事,那所需要钱粮的可不是一般的多啊!如果是常年驻扎,那更是恐怖。
“不错,驱赶黄台吉西进,消灭林丹汗,相信林丹汗打不过黄台吉,也会向西边下手的,如果能把蒙古右翼诸部都打散则更好,再把黄台吉往西边赶,最好赶过天山去,那样更好……”杨改革笑着说道,杨改革还只敢说天山,不敢说新疆,伊利,怕吓着秦良玉。
“啊!陛下,这,臣实在是无法理解。”秦良玉真的是不理解皇帝在想什么,好大喜功?钱多了没地方花?居然想吞并整个草原大漠,还想打倒天山去。
“呵呵,无他,在自己家门口防御,不如到别人家门口去防御。”杨改革笑着说道。
“啊!在自己家门口防御,不如到别人家门口去防御?……”秦良玉听得那个晕,彻底的震惊了。
“不错,在自己家门口防御也是防御,在别人家门口防御也是防御,两下比较起来,朕觉得,在别人家门口防御更好,所以,才定下了这把黄台吉往西边赶,彻底扫清大漠,进驻大漠的策略。”杨改革笑着说道。
“陛下三思,这万万使不得,陛下固然能一时占领整个大漠,可也终究会有退回来的一天,与其这般耗费无穷之人力、物力去做这件事,不如点到为止,尽快结束大战,以节省民力……”秦良玉被皇帝的庞大的构思吓着了,劝皇帝不要胡来,这样大的策略要实施起来,还不知道要多少钱粮呢,足够把大明朝拖垮了。
“呵呵,秦老夫人为何就不问朕,为什么说这句话呢?”杨改革笑着说道,没有正面回答秦良玉。
“在自家家门口防御,不如到别人家门口防御?陛下,此话的意思?”秦良玉回过神来,问道。
“刚才秦老夫人也说过,朕占领整个大漠要耗费无穷的人力、物力,朕想问秦老夫人,如今我朝边关,每年需要消耗多少钱粮?”杨改革问道。
“这……,回陛下,恕臣不知。”秦良玉回答道,还看了看一边的孙承宗,秦良玉更加惊奇,孙承宗居然没有劝说皇帝,显然已经同意了皇帝的策略,秦良玉不知道皇帝是如何说服孙承宗的,这是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孙师傅,你来说。”杨改革说道。
“回陛下,如今我朝万里边墙,有官军七八十万,按每人每月一两银子的开销算,一年下来,也至少要千万两银子。”孙承宗很淡定的回答道。
“……”秦良玉震惊的看着孙承宗,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可还是忍不住惊到了,没料到,这边关每年居然要这样多银子,实在是恐怖。
“孙师傅说的这个数字,只是保底的数字,如要练精兵,如要打仗,每年需要的数字,还不止这点,秦老夫人现在明白朕为什么说这句话了吧?”杨改革笑着说道,话语里,也带着些无奈。
“……”秦良玉惊到不行,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原本还劝皇帝节约民力,节省开支,可那里知道,维持如今的模样,所需要的银钱,反而更加的多。
“朕守着边墙,在自家门口防御,每年也要耗费这样多的钱粮,还要时常担心别人叩关,过几年还得担心,关外那个部落是不是又要崛起了,是不是又要出兵敲打一下?还得担心是不是又出现了第二个东虏了,与其这般,朕还不如将这些地盘收归自己掌控,耗费的银钱,其实,也差不多,如过是这般,朕就不用担心关外是不是又要叩关,关外那个部族是不是又要崛起,我朝关外的百姓是不是又有被屠杀了……,朕算了下,如果控制了这些地盘之后,边墙的防御,就无需这般庞大了,可把如今遍布边墙的防御改成重点防御,练一批精兵,依托城池,道路,马车进行机动防御,官军饷银充足,日子过得不错不说,还有战力,也能保证我朝的安全,岂不比如今遍地防御,都没有战力要强?……”
“……更何况,有了更多的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不是?既然是朕的土地,朕的子民自当该在上面行走,生活,如今我朝面临持久的天灾,急需大量的土地供养朕的子民,朕自当为朕的子民谋求更多的土地……”杨改革继续说道,越说,倒是越发的有豪情了。
“可关外不是不毛之地吗?”秦良玉震惊的看着皇帝,下意识的说了句。
“贞素此言差矣,如今有了番薯,关外又怎么是不毛之地呢?只要有河流,随便找块地,就可以丰收,不毛之地,那已是他日黄花了,不可套用今日之事。”孙承宗忽然出口说道,说的时候,脸上居然有一丝的红润,可是极为少见。
“……番薯……”秦良玉的脑子瞬间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弯……
“不错,番薯,如今的番薯不仅可以生吃,可以和饭蒸了一起吃,也可以烤着吃,有诸般的吃法,还可以做成粉丝,放到来年也不成问题,如果番薯多,还可以养牲口,比如猪,所谓的不毛之地,又从何说起呢?”孙承宗笑着说道,越说,脸上的红润越多,心中的澎湃也就越大。
“受教了,孙阁老教训的是……”秦良玉猛然间醒悟,自己潜意识里把关外当成了不毛之地,可实际上,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如今皇帝在全国铺开的大规模种植的番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吃的问题,起码不会饿死,只要在关外找一些水草丰盛的地方种一些番薯,基本可以解决吃饭问题,粮食问题解决了,关外驻扎的问题,也就不大了。
“秦老夫人切不可以昨日之眼光看待今日之事,否则,会有很大的偏颇的,关外除了粮食,还需要有补给,还需要运送物资,这个,朕是知道的,秦老夫人也应该知道四轮马车吧,也知道朕动用一千余辆马车运银子的事吧,有这种马车在,运送官军也好,运送军火器械也好,根本不是问题……”杨改革见说开了,也就一股脑的把话倒了出来,说实话,这种激动人心的,涉及到大明朝未来几十年的规划,和越多的人分享,心中的喜悦,也就越强,老是一个人憋在肚子里,实在是憋得慌。
“……”秦良玉更加震惊,不敢相信的看着皇帝,皇帝为这一天,谋划的也太久了吧。
“……秦老夫人也应该知道皇协军,我朝如今是以精锐控制皇协军,以皇协军去打仗,实际上,只要剪除了东虏这个强敌,基本就可以用皇协军推平大漠,而控制关外的地盘,控制大漠,也并不需要我朝太多的人马,只需要将皇协军牢牢的控制在手上就行了,而喂养皇协军的,则是朕的敌人,是他们的家产,以及允许皇协军贸易的特权,光是有这两项,朕就可以几乎免费的驱动皇协军为朕而战,秦老夫人担心的所费颇糜,其实比起驻守边墙来说,花费差不多,甚至更少……”杨改革说道兴头上,也就忍不住了,这种核心的机密,也都脱口而出了,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陛下,这……!!”秦良玉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皇帝的布局和谋略涉及的东西越来越宽,她已经思考不过来了,只是觉得,皇帝的布局和谋略,实在是太厉害、太庞大了。
“大伴,去把羊毛衫和自燃灯取来,朕要给秦老夫人看看。”杨改革越说心情越激动,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得意之作都拿出来给别人看看,因为,憋在心里实在是太久了。
“遵命,陛下!”王承恩一直在伺候着,听见皇帝发话,立刻去取。
不一会,王承恩就回来了。
“秦老夫人看看,这也算是朕为向北方扩张准备的防寒之物,这是羊毛衫,羊毛裤,是以羊毛,羊绒制成的衣服,格外的暖和,比普通的棉花强太多,朕已经命人大规模制作了,除了装备官军,到关外、到大漠深处去扩张的朕的子民们,朕也不吝啬每人一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