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七年-第2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心把流民给撞死或是踩死,若是那般,可是会被大人惩罚的。

    还好,见到官军打扮的人过来,流民们纷纷让开一条道路。

    这一队斥候到了董策马前,纷纷在马上行礼拜见,齐声道:“见过大人。”

    说的倒都是汉话,但除了一个人字正腔圆之外,其他人口音都有点儿怪异。

    董策行军,素来注重洒下斥候探子,他派出去的斥候,甚至能够远及十几里之外。

    这三人,便是董策派出去的一支斥候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董策有意识的把士卒们打乱了族群,重新组建。他手下的家丁有五六十人左右的样子,他便把队伍分成了若干个小队,保证每个小队中都有一个他原来的家丁。而且,这家丁担当的还是队正的角色。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比起这些察哈尔部的族民们来说,还是董策自家的家丁更信得过,指挥起来也更顺当。董策如此做,不是为了分化,而是为了同化——由一个家丁带着几个察哈尔部族民,教他们说汉话,教他们行军打仗时候的注意事项,甚至在扎营休息乃是行军的过程中,作为教官操练他们。

    慢慢的,就糅合成一个整体,淡化了族群的差异,他们不会在意自己是蒙古人还是汉人,只会看重自己的一个身份:董大人的手下。

    此时,董策面前的这三百名察哈尔部的精锐,已经跟他们刚离开甘肃大草滩的时候截然不同。这一路上,董策并没有闲着,在路上的时候,他时时刻刻都在操练这些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察哈尔部族民。

    如果说之前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个寻常百姓的话,那么现在便是有了些精兵强将的意思了。

    之前的他们,虽然控马技术娴熟,但一看就知道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便是控马技术再好也不过是寻常百姓而已。而现在,他们给人的感觉则是一支真正的骑兵精锐。

    这样一支兵强甲坚,军容森严的队伍,很容易就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威慑力。所以,在董策这支队伍周围百步之内都没有流民的存在。远远的瞧见他们,流民们都是让开道。

    不过这会儿董策等人想要再往前走却也是真难了,层层叠叠的这一大片流民把前路给堵得严严实实的,他们这么大一支想过去,人家就算想让路都没地方可以给他们让。

    那一队斥候中汉话最好的自然是董策原来的家丁,他报告道:“大人,属下等人方才去宁州城下联络了,结果城上守军说不让咱们进,说生怕一旦开了城门,流民们也都涌进去。”

    董策听了,不由得一阵默然。

    一旦在城池附近发现大股流民,立刻关闭城门,不准流民进入,这是这个时代,大明朝的官员们处理流民问题时候惯用的手段。不光是对待战争产生的流民如此,便是太平盛世,对待那些因为泸泸水灾旱灾蝗灾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灾民们,不少官员也是这般处置。

    大门紧闭,谁也不准进来,管你在外面是死是活,反正别让我瞧见就行了。

    有那有点儿良心的,还知道往城外弄些粮食什么的赈济一下灾民,就算是没什么切实的用处,但至少也做个样子。那等没良心的,根本管都不管。

    董策早在之前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所以他还吩咐斥候们寻找适合安营扎寨的地方。

    他问了一句,那斥候立刻道:“属下寻到了,就在城东,乃是一片高地,旁边还有条小河,里面泸泸水不多,但总算还有些,那里也有流民,但咱们选的地界儿在上游,流民就少一些,取泸泸水也方便,泸泸水还干净。”

    董策点点头,吩咐队伍去往那处高地。

    既然前路堵了,也无法通行,董策便吩咐士卒们下了官道,从野地里前进,让过前面那些流民去。

    在密集的人群中艰难的往前挤了半个时辰,董策等人方才到底地头儿。确实不错,地面宽敞开阔,比周围地势高一些,还有泸泸水源。

    董策吩咐下了营寨。因着是临时营寨,又是赶路而不是打仗,所以营寨扎的很是粗疏。外面只是浅浅的挖了了一圈儿壕沟,三尺深,五尺宽而已,在壕沟后面,是木头搭建的寨墙。寨墙上开了几个缺口,连大门都没有,缺口开的也很大。

    如此看来,这营地实在是太过于简陋了一些,哪怕是临时营地,也未免太不讲究。毕竟一座营地建的坚固了,不仅仅是好看,确实也是有着更好的防御能力。但董策也有他的理由,他建造这样的营地,和现在他手下的组成有关。若他现在带领的是磐石堡步军,那他一定老老实实的按照兵书中所写的建造营地,一点儿都不会降低要求。但现在,他手里头都是马队,那样就没必要了。现在这个营地的样子,最是适合马队在其中奔驰,大门也够大,要杀出营地也是简单。

    这便是营地了,再往里头,就是营帐。而占了营地一大半面积的,却不是人住的地界儿,而是马圈。

    马圈很大,因为董策这支队伍带的马实在是太多,足足有八百余匹。

    除了五百匹马是苏泰太后送的之外,还有三百匹,却是董策在苏泰太后那里买的。这三百匹马,花了董策一万两银子,算下来,差不多一匹马三十几两银子的样子,这个价格不算便宜,可见苏泰太后知道董策有钱,也没跟他客气。但问题是,在关内,战马稀缺,便是有钱也无法一次性买的这些战马。

第897章 九一五 曹文诏的消息

    八百匹马,乃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但带着赶路,可就多了许多麻烦了。

    接下来,家丁们便即从大车上卸下辎重,开始搭建营帐。随行的有十余辆大车,用来运送辎重。

    正在士卒们干活儿的时候,董策忽然听到宁州城下的方向传来一阵凄厉的哭喊声。

    董策赶紧看去,却见一大片人跪在宁州城门口,而在城墙上,却有不少守军张弓搭箭,朝下射去。不少流民都被箭射中,一个个哭喊着,其他人都是被吓到了,赶紧起身,惊恐的朝外跑去。一个军官模样的人站在城墙上,正自朝着下面大骂着什么。

    董策眉头皱了皱,神色间一片冷然。

    这是怎么回事儿,他菜都能猜到。肯定是城下的流民请求进城,结果城头的守军不但不允许,反而放箭射杀。

    看到这一幕,董策牙齿咬得咯吱作响,脸色狰狞,狠狠的攥紧了拳头。不过,最终董策也终归是只能深深一叹,而后转过身去。

    他不可能因为这些流民便和同为大明军队的宁州守军翻脸,而且现在这种对于流民的处理方式,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官员,几乎都已经默认了。这一路走来,如此对待流民的难道还少吗?又岂是只有宁州一处?

    身在大明官僚这个体系中,董策也是无能为力,所以他才觉得心头如大石压着,身上如同被缠了一层层的**,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只觉得自己的身体周围重重滞涩,想要活动一下都是艰难的要命!

    所以他才立下大宏愿,要拳打脚踢,将这上上下下的枷锁禁锢都打得粉碎!

    等到众人都安顿下来,董策便派出人去打探消息,这些流民来自于四面八方,将他们口中的信息汇聚起来,大致便能对眼前的局面有一定的了解。

    如白贻清,刘若宰等高级官员,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得到专门的军报,里面对现下的局势,乃至是一些战争的情况都非常详细的描述。但董策现在的身份地位还达不到这个程度,他现在又在行军途中,也无法去刘若宰那里借阅,而偏偏现在董策对情报又是非常之急需。

    为了不让自己两眼一抹黑,他每到一地便大量派出人手打探消息,若不然的话,他甚至可能连在宁州襄乐镇被几乎全歼了的那些明朝军将的名字都不知道!

    到了晚间,出去打探消息的人陆陆续续都回来了,消息都汇聚到董策的案头。别的军兵都已经入睡了,他却是在自己的营帐里翻阅着这些情报。这些情报里头绝大多数都是没什么用处的,他看了一眼便扔在一边,但其中有一条却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条消息是出去打探的人从几个来自陕西西安府的流民口中得知的,这些流民从西安府一路跑到这儿来也算是跑得颇远,他们告诉前去打探消息的人说,他们在过来的路上看到官道上有一支大军正在前行,这几支大军全是骑军,而且装备极好,里头的人一个个凶神恶煞,瞪人一眼似乎就能把人给吓死。这支骑军的人数也是极多,足足有两三千人,这条消息,引起了董策的主意。

    他心中亮光一闪,顿时便意识到,只怕那支骑兵队伍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在大明朝骑兵可是相当稀罕,而一支规模达到两三千余人的骑军,在陕西,乃至于在整个大明朝都是相当罕见的,也就是辽镇蓟镇才有这样的实力组建。而在西北地区,在陕西三镇,只有一个人麾下有这样的一支骑兵队伍。

    那就是曹文诏。

    曹文诏是洪承畴手下大将,麾下队伍有人数三千余,全是骑兵。根据那几个流民的描述,这支队伍肯定便是曹文诏的。

    想到此处,董策忽然心中一凉,恨恨的一拍膝盖,脸色有些阴沉。他想起来了,按照历史的进度,就在崇祯八年,孤山副总兵艾万年等人战死之后,曹文诏为了替他们复仇,率领三千余骑兵从陕西赶往甘肃。

    结果遭遇了流寇的埋伏,伏兵四起,曹文诏自杀,这一支在整个西北算得上最为精锐的骑兵力量也是被杀的七七八八,从此一蹶不振,洪承畴手中也少了一支王牌。

    而具体伏击的地点,董策却是记不得了。

    他立刻下了命令,让手下人把那几个流民找来,准备细细询问。

    约摸半个时辰之后,几个流民便被带了过来,他们一个个心情颇为忐忑,眼中透着恐惧,不知道突然被带到这里来是为了什么。这也正常,任是谁正在睡梦中却被人突然叫醒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且周围还都是身穿战甲手持利刃的军兵,心中也会害怕。

    白忠旗把人带到董策帐子里,低声道:“大人,人带到了。”

    董策摆摆手,白忠旗会意,悄没声地退了出去,把大帐的帘子给落了下来。

    董策瞧着那几个流民,他站起身来神色和缓道:“你们都不要害怕,本官叫人把你们带来,只是想问你些话,并无其他意思。”

    这几个流民当是一家子,有一男一女,两个正当壮年,还有两个十三四岁的男孩。那壮年男子赶紧跪倒在地,磕头道:“老爷,有什么话要问的,小的一定给您说道。”

    见他跪下,另外三人也都跪下,董策把他们扶了起来,温和笑道:“不用这么拘谨。”

    顿了顿,他把方才想的那些问题,一一说出来,让这几人回答。

    比如说,那支大军的装备如何,是什么样的?人数到底是多少?毕竟两千还是三千,差距也是颇大。他们去向是何处?有没有听见他们谈话的只言片语之类。

    那壮年男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他知道的全都说了出来,董策也由此得到了相当多的珍贵情报。一刻钟之后,问话也差不多了,董策让白忠旗给他们拿了些银两,算是报酬。这一家子喜不自禁千恩万谢地走了。

    董策从这几个百姓口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一夜思量之后,第二日一大早,便即传令众人立刻起行。只不过,之前他们前进的方向,乃是东南方向,因为庆阳府宁州,就在关中之北,董策本来的打算是,由此地南下进入关中,去澄城县周围走一趟之后便由关中东去。但董策突然下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不再去往正南而是去往东南。

    从宁州去往东南,前方不足百里外有一座城池,名叫真宁。

第898章 九一六 新的编制

    董策之所以要去真宁,是为了一个人,便是曹文诏。

    他虽然已经忘记了在他那个时空崇祯八年的历史中曹文诏到底是死于何处,但他根据昨日的那些信息大体可以判断出,曹文诏麾下骑兵所前进的方向,应该是在真宁县城一带,而如果流寇要杀他的话,真宁县附近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朝着东北方向而去,越是往前走越是有点兵荒马乱的意思,一路过去不断能看到逃难的流民。从他们口中,董策也肯定了自己之前的猜测。确实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流寇在那一块活动,他们攻占土地,杀死官吏,也让不少百姓变成了流民。

    当日晚间,董策等人再次扎下营地,而这里距离真宁县城不过一百余里而已。

    这一路过来,董策不断得到的消息是官兵正和流寇在真宁城以南的大片区域中作战,大仗小仗打了一连串。流寇人很多,官兵人数不足流寇的三成,但官兵却没吃什么亏,反而是打散了不少支流寇。

    董策听了,心中更是笃定。

    现在整个陕西三镇的官兵中能有这般战斗力的官军,就只有曹文诏一个,看来曹文诏果然就在这里附近。

    当日晚间,队伍在九龙川——也就是后世的宁江——扎下营盘。

    在营地中,董策把所有人都召集了起来,而后他宣布要重新划分一下建制。

    首先他对大伙儿的身份做了一个界定,正式宣布,在场所有人,无论是察哈尔部的族民还是他原先的家丁们,以后便只有一个身份,就是他董策懂大人的家丁,并且重申了一下当他的家丁所能享有的那些待遇。

    董策说着,下面针落可闻,安静无声。等他说完,众人方才赶紧鼓掌,齐声叫好。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改观之处,若是在以前的话,那些察哈尔部的族民们定然会不等他说完便叫好喝彩了,而现在显然他们纪律性比过去强了太多。

    接下来,董策把手里头现在这所有人划分成了三个总,每一总下辖六个都,每个都则是下辖三个伍。每一伍有五个人,其中一人为伍长。每一都有十六人,其中一人为都头。

    每一总有九十七人,其中一人为把总。

    算上所有家丁和察哈尔部精锐,董策现在手下一共有三百五十五人,如此三个总分出去之后,他手里,还剩下六十四人。这六十四人则是组建成一个直属于他的总,这个总下面只有四个都。整合完毕后,董策便是宣布各个伍长、都头,把总的任命。

    他宣布的非常仔细,哪怕是级别最低的伍长,他也是亲自任命。毕竟眼前这些人都是他的家丁,都是离他最近,和他关系极其亲密之人,每一个人董策都不会忽视。

    伍长和都头的任命宣布完毕,这个任命的结果并不出乎大伙儿预料,大部分伍长和几乎所有的都头,全部都由董策原来的家丁担当。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些察哈尔部精锐们倒也没什么意见。毕竟这一路上的相处,他们和董策麾下原来的那些家丁也都互相熟悉了,关系也都还很不错。经过接触,他们也是能够认识到自己跟人家之间的巨大差距。人家除了控马技术不如自己之外,可以说其他所有关于战斗的技能,都比自己要强的多。比如说战场上碰到大规模敌人应该如何行军布阵,如果是几个斥候跟对方的几个斥候缠战应该如何做,如何在远处发现敌人并且让敌人不发现你,担当斥侯的时候如何跟人狭路相逢,而万一被对方优势兵力堵在某一处又该如何应对……等等。

    他们发现,自己都是比不过人家的,在这块儿,他们还是自叹不如的。

    这些人都是热血汉子,性格其实也颇为耿直,直来直往,既然自叹不如那也没什么好说的。

    三个把总,分别是第一总把总王通,第二总把总王浑,第三总把总耶律斡里和。

    董策说完这三个人的任命,而后把目光投向了站在一边的阿拉坦乌拉,阿拉坦乌拉站在他旁边,非常安静,董策在那里发号施令,他就在旁边静静地站立,一言不发。

    事实上,这一路阿拉坦乌拉一直很少说话,他只不过是骑着他那批巨型战马,一直跟在董策身旁而已。除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一直保持在董策身旁一丈之内。

    尽管他不说话,但只要董策一偏头看到他那巍峨如山一般的身影,心里便觉得安定了许多。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离开肃州卫的时候董策便和阿拉坦乌拉商量,要让他当自己的贴身护卫。毕竟董策也挺怕死,现在世道兵荒马乱的,指不定哪一天一根冷箭射过来,就要了自己的小命,这是他在嘉峪关被上百支利箭指着之后,得出来的一些感悟。

    那一刻他是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死亡的巨大威胁,之后每每想起也是忍不住后背生寒。

    这事儿他一说,阿拉坦乌拉便是满口答应下来,从此,阿拉坦乌拉便几乎对董策寸步不离。能有这样一个人当自己的护卫,还真是很爽的一件事情。

    董策看向阿拉坦乌拉,突然微微一笑,沉声道:“我直属的这个总,你来当把总,怎么样?”

    听完这句话,阿拉坦乌拉不由得一怔,他没想到董策会如此提议。这样做,几乎是相当于把自身的安危置于他的手中。他看着董策,神色间有些狐疑,董策对自己竟然这般信任吗?

    本来,在路上的时候,董策跟他商量让他当自己的贴身护卫,他心里就有些犹豫不决,只是表面作出很痛快的样子答应下来。而现在董策又这样,他就更是有点拿不准主意了,不知道董策对他这般信任到底是真是假。自己跟董策走得这么近,对以后又会有什么影响。

    董策见他犹豫,便催促道:“阿拉坦乌拉,难道你觉得自己担当不了如此重任么?还是你觉得你保护不了我?”

    “我看不然,你阿拉坦乌拉有万夫不当之勇,哪怕是千军万马之中,我觉得你也能保护得了我,你说对不对?!”

    他目光炯炯,逼视着阿拉坦乌拉,阿拉坦乌拉沉默片刻,单膝跪地,沉声道:“大人有所托,阿拉坦乌拉定不敢辜负大人之期望。”

第899章 九一七 敌踪

    “好!”

    董策朗声长笑,亲自将阿拉坦乌拉拉了起来,阿拉坦乌拉也是顺势站起,若不然的话以他三四百斤的体重,强悍之极的力量,便是三个董策只怕也拽不起他来。

    董策瞥了阿拉坦乌拉,嘴角微微一勾,心中轻笑道:“阿拉坦乌拉,以我的手段若是还不能收服你,那便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把所有的建制重新分配完毕之后,董策又讲解了一下个人需要做的任务,比如说每一总之中有一个都是斥候都。这一个都的三个伍,全部都是斥侯,也就是说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这三个伍都是要放出去的。

    这几个斥候都只有在第一第二第三总这三个总里面有,董策的直属总里是没有的。

    一支三百五十余人的队伍,有三个都九个伍,加起来四五十人是斥候。斥候的数目达到了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还要多,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之巨大的比例。

    另外,在每晚安营扎寨之后,每一个总都要出两个都来巡夜,加起来就是六个都十八个伍。这十八个伍,将会分成两组,一组负责上半夜,一组负责下半夜,如此可以避免因为士卒巡夜时间过长太过疲累而产生疏忽。

    如此董策便是,把自己这个全新的家丁队,在行军打仗过程中乃至于安营扎寨之后以及日后回到磐石堡之后要做的事情都给大致布置了一下。

    等到所有事全部说完,已经是夜色降临了。董策挥挥手,让大伙儿各自散去,而后便回了自己营帐。

    回到帐中,他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画来画去,没多一会儿,一副庆阳府南部的地图便是呈现在眼前。这地图非常之粗略,山川河流放在上面不过是那么几道横线竖线而已,估计也只有董策自己能看懂,换个别人来便只能是一头雾水。

    没办法,董策现在手里实在是什么都缺,能画成这个样子,还是靠着四处打探,根据各人对这块儿区域的印象,将那些各式各样的说法糅合在一起,才画出这么个东西来。由于各人的认知,见识都不一样,有的说法甚至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对于那些实在拎不清的,董策就只能含混过去了。所以这地图中,有相当不少的错误之处,但整体还是没问题的,比如说从宁州到真宁县之间的那两条河。董策等人现在正在九龙川北岸,而过了九龙川还有一条河,名为泸水,过了泸水再往前不远就是真宁县了。

    董策手上的树枝在泸水南边儿重重地点了一下,那里便是真宁县的位置。

    第二日,队伍继续启程。大约午时便抵达泸水,这一路过来,董策再一次领略了在这大明末年常见的满目疮痍的景象。

    这块区域有九龙川和泸水的滋润,本来是颇为富庶的,沿途过来也可以看到,这里分布着相当多的城镇村庄,人烟密集,阡陌纵横。可以想见,就在不久之前这里还是颇为富饶,但战争改变了一切。

    村庄城镇多数都被焚毁,变成了一片废墟,甚至在这里连流民都看不到多少。因为这里的百姓,能逃的都逃的差不多了,逃不了的也都被流寇和官军给杀了。尸骨几乎把沟谷给填满,随处可见尸体骨骸。

    这里到处都是战火肆掠过的痕迹。

    董策瞧了,只觉得心里一阵阵堵得慌,跟塞了块大石头一般。

    过了泸水之后,董策立刻紧张起来,下令让各总把各自的斥侯都都散了出去。

    这数十名斥侯散步在大部队周围十余里之内,这十余里之内,任何一点儿风吹草动都休想瞒得过他们。

    果然,董策的警觉起到了作用,把斥候们散出去之后约莫一个时辰,他便得到了回报:在东南方向有斥候发现了一股流寇。

    这立刻引起了董策的警觉。

    而后董策又接二连三的接到了斥候的回报,言道他们也都发现了流寇。

    得到这接二连三的禀报之后,董策狠狠的击了击掌,方才升起的那难受的情绪被他强行压了下去,让自己的情绪变得振奋激荡起来。

    果然,流寇就在此地活动,而短时间内自己派出去的斥候们就已经发现了如此之多的流寇,说明了这里的流寇总数量绝对是非常之多。那么就有八成的可能,流寇们为曹文诏预留的战场便是在此地。

    自己想的,果然是没错。

    董策对一个回来禀报的斥候沉声道:“你带我去瞧瞧。”

    “是!”

    那斥候应了一声,前头带路。

    董策命令第一第二第三总在此等候,他则是带着直属总随在那斥候身后往前行去。

    在登上一座小土丘之后,董策策马而立,也瞧见了远处那一支流寇。

    这一支流寇大约有一二百人上下,而让董策震惊的是,这些流寇竟然多数都是骑兵,在前面的平野上呼啸而过。

    那些流寇显然也发现了他们,顿时便有一小支流寇大约十几个人的样子从大队中分了出来,策马向这边过来。

    这时,董策策马立于小丘之上,而他的直属总还在小丘后面。所以这些过来的流寇并没有看到董策身后的队伍,还以为董策这边儿也就是这几个人,便想着过来将他们绞杀,估计也是想顺便打探一下这只突然出现的队伍的来历。

    这些人的反应还算是机敏,董策看了他们一眼,回声道:“咱们走,不与他们纠缠。”

    说罢便打马而去。

    等回到大部队之后,董策立刻下令全员重新朝北而去,一路撤到了泸水北岸。大伙儿对这个命令都有些纳闷,但还是依旧服从。阿拉坦乌拉看了董策一眼,心中有些诧异。若是换做别人这样做,他可能会以为那人是懦弱,怕了对方。但这一路过来,他对董策也相当了解了,知道他绝不是这种人。他暗自猜测着,不知道董策又在算计些什么。

    大部队撤到了泸水以北,沿着泸水北岸向东而行。而董策又往泸水南岸放了三个都作为斥候,让他们打探消息。

    消息源源不断地传递了回来,回报的斥侯言道,发现的这些流寇队伍,每一支队伍中几乎全员都有战马,步卒非常少。

第900章 九一八 干票大的

    董策听了,不由得骇然。

    仅仅是现在,他派出去的斥候发现的流寇已经足足有上千骑,这已经是一支相当庞大的队伍了。对于流寇的底细,董策也是非常清楚,他们虽然动辄号称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一度号称有二百万,但是其精锐力量,也不过是那么几万人而已。而在几万流寇之中,骑兵又有多少?两万还是三万?

    最多不超过五万。

    按照董策猜测,顶破天也就是这个数儿,而且是流寇的各部加起来的总数。

    而现在,已经在这里发现了如此之多的骑兵,那么如此之多的流寇骑兵猬集在这里,又是准备做什么?

    只有一个可能——他们是准备伏击曹文诏的。

    到了傍晚时分,董策便确定了自己这个猜测果然是对的。随着这一下午的回报,在真宁县周围发现的流寇骑兵竟然达到了上万骑之多。一万是一个最保守的数字,只可能更多绝不可能更少。

    董策不由得暗自庆幸,得亏自己带人提前撤到了泸水北岸,这些流寇骑兵基本上都是在泸水南岸发现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势力范围只到泸水而已,并未涉足泸水北岸。董策之前已经猜测到了这里应该会有相当数量的流寇,但他没想到会全是流寇的骑兵,而且数量还这么多,若是没有及时撤到泸水北岸,而是跟哪一支流寇队伍交上了手被缠住,然后被流寇大部队包围,只怕自己手底下这三四百人现在已经剩不下几个了。

    董策一颗心渐渐沉了下去,流寇的兵力之多之精锐,远远超出了他之前的预料。

    眼见天色已晚,董策下令在泸水北岸扎营。这样做还是比较保险的,毕竟中间隔了一条泸水,虽说泸水水很浅,打马便可说,但终归还是可以延阻一下敌军。而且他把大量的斥侯都派到了泸水南岸,敌人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比如说集结兵力向他这边发动袭击——那董策立刻就会知道。

    当日晚间,董策独自坐在帐内。他面前用炭笔在纸上画出了真宁县周边的地图,而后他便是把发现过流寇骑兵的地方都一一标注了出来,标注完毕之后,他赫然发现,真宁县北边这一大片,竟然四处都有流寇在活动。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真宁县南边那部分区域,他手下的斥候还没来得及去往哪里。

    若是去了,董策估计,也会在南边儿发现大量的流寇骑兵。

    也就是说,这真宁县简直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大瓮。

    董策思忖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