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七年-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皇帝向一旁的曹化淳道:“记下来,记得提醒朕,等到察哈尔部这事儿过去,便着手办。”

    “是,奴才遵旨。”曹化淳赶紧应道。

    “还有第三件,迁居下水海。”崇祯皇帝看向温体仁:“温爱卿再说说这个。”

    “臣遵旨。”温体仁顿了顿,道:“这个,臣以为也很好。让察哈尔部迁居下水海,便是把他们困在了下水海。下水海水草丰美,也足以养活这些察哈尔族人。而且刘若宰在奏章中还提及,要开互市,跟察哈尔部交易。臣以为,让察哈尔部迁居下水海乃是善,再一开互市,则更是大善。”

    他解释道:“不用再跟咱们大明打仗,而有了大明的庇护,则建奴也不敢轻易进犯察哈尔。想来,察哈尔部在下水海日子定是会过得不错的。而互市之后,咱们大明买入他们的马匹皮毛,他们则是能得到想要的一切,日子过得舒坦,要什么有什么,自然也就没有反心了。再说,咱们靠互市,也能从察哈尔部买到极多的战马,不但能给咱们用,也让察哈尔部少了马可用。他们没了马,就更没多少战力了。”

    崇祯皇帝听的兴奋之极,眉飞色舞,满脸喜色,他也顾不得失态了,轻轻一拍桌子,笑道:“还有征调察哈尔部精锐那条!把他们族中精锐都给调出来,置于咱们的控制下,更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刘若宰这是釜底抽薪之计!当真是好算计,好计谋!要朕说,给刘若宰这个礼部左侍郎的位置,还是不够他施展的!”

    这一下,几个阁老都不敢说话了。

    礼部左侍郎还不够?难不成要入阁么?只是由地方上的一个兵备道直接入阁,这也太骇人听闻了一些。

    崇祯皇帝见他们都不说话,便也不再提,其实他也就是说说而已。

    “那便一切都如刘若宰奏章上所言。”崇祯皇帝道:“最后一个,察哈尔部的几位太后要来北京城,这事儿就不用议了。这是大好事,朕的意思,是让他们尽快来。速速来,而且这事儿,要大张旗鼓的办,最好让天下人都知道,察哈尔部归顺我大明了,察哈尔部的贵人,要来朝觐天子!”

    这一刻,他神色昂然,踌躇满志!

    显然,察哈尔部归顺的消息,给内忧外困的大明和崇祯皇帝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刘若宰向囊囊太后提的条件,其中一条便是几位太后要去北京城觐见崇祯皇帝,但这等事情,他当然不会在奏章里面说出来。这样未免有点儿让朝廷没面子,于是他在奏章中便换了一副说辞,无非是几位察哈尔部的太后仰慕大明皇帝天威,主动要求去北京城朝觐之类的话。

    这就让崇祯皇帝很是舒服了。

    他答应的很是利索,这等好事,不答应才是怪了。

    事情算是说完了,几位阁老便告退,准备下去着手处理这件事。因着察哈尔部这件事,手上的事情就就要多出来不少。

    “八百里加急,告诉刘若宰朝廷的决定,而后催他尽快护送几位太后前来北京城。”崇祯皇帝道:“至于拔擢的事情,等到几位太后过来再说。”

    “臣遵旨!”三人齐声道。

    而后便告退。

    整个过程,王应熊二人就没说几句话,几乎一直是温体仁一个在和崇祯皇帝对话。

    对于这一幕,其它的阁臣也都习惯了。温体仁揽权很是厉害,手腕更厉害,别的阁臣几乎都是他的陪衬附庸。而每次内阁和皇帝的奏对,几乎也都成了他的独角戏。

    几位阁老下去之后,温体仁先把内阁的诸位都召集起来商议了一番,而后各自分派了事情。大伙儿都知道这是皇帝此时最关注的事情,也是此时整个朝廷,乃至于整个大明最为要紧的事情,因此都竭心尽力的去办,并无一个敢于拖后腿儿的。

    温体仁他们告退离开乾清宫的时候还是上午,等到午时三刻左右,便有一封公文出了京城,八百里加急,快马送出,目的地,便是甘肃镇!

    公文自然是给刘若宰等人的,是用皇帝的口吻写的,很是勉励了刘若宰一番,对他们的功劳大加夸奖,而后让他们尽快把几位察哈尔部的贵人送到京城去。并且特意嘱咐了,几位察哈尔部的太后入朝朝觐这件事,是重点,要从速办理。

    用八百里加急的话,大约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这公文就能送到刘若宰等人手中。

    一般来说,既然是用皇帝的口吻说话,那直接用圣旨就好了,何须再用公文?只是其间有一个问题,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等人都是希望给刘若宰等人的回营尽快被送到刘若宰等人手中,但如果是圣旨的话,那么自然就得有宣旨的太监。但八百里加急,都是换人不换马的送,极为辛苦,基本上送的人都要累的脱了形,宫里可没人能受得了这个罪。

    本来崇祯皇帝是想用圣旨的,但听了这难处,也只好作罢。

    而没过多久,这事儿就在京中传开了。宫里素来是没什么秘密的,说是四面透风也不为过。

    上午内阁才知道,到了下午,京城里头各大酒楼茶馆之间就不少人在传了。

第879章 **七 探子

    现在大伙儿基本上都知道了:跟咱们大明朝做对了几十上百年的察哈尔部,就要投降归顺大明了!这是一个令人何等振奋的消息!

    此时崇祯年间,大明内忧外患,末世之气象已然展现一二,许多人虽然说不大清楚,但也能大致感觉得到。而他们纵然是不清楚察哈尔部归顺对大明来说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却也能感觉到心中振奋——多少年没这种大喜事了?遮莫是咱们大明要中心的前兆?

    而许多书生士子,则更是心情激荡,就在这一日,在京城许多酒楼之中,都能看到几个士子聚在一起,欢呼畅饮的景象。

    当然,这个消息,也落到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耳中。

    比如说,建奴安插在京城的探子。

    在明末大明朝和建奴的战争中,用间,成为了极为普遍的一件事情。

    双方各自都在对方的实力中派了不少探子。

    照理来说,应该是大明朝用间更加专业,毕竟大明朝经营锦衣卫东厂西厂数百年,最初皇帝设立这些机构的目的就是见识天下臣民,而这些锦衣缇骑,东西厂的番子,其基本的职责就是打探消息。

    这就带了不少间谍密探的性质了。

    大明朝的间谍密探队伍,本身是极厉害的。当年万里三大征之一的援助朝鲜对抗丰田秀吉率领的日本大军,在整个征伐的过程中,锦衣卫的密探都是大出风头。这些锦衣卫中的精锐,伏冰卧雪,远行千里,遍布整个朝鲜半岛,甚至深入日本军敌后,打探得到极多的珍贵情报。

    而建奴才兴起了几十年而已,虽说从一开始兴起的努尔哈赤时代就有用间的传统,但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和大明相提并论的才是。

    无论是经验还是探子队伍的规模。

    但是可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建奴在京城安插了探子,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想要把这些探子给找出来,却是很不容易。探子都隐藏的很深,没有谁会跳出来大声嚷嚷说我是建奴的探子。想要揪出来,只能明察暗访,寻找线索。

    但这又谈何容易?

    整个北京城,百多万人口,那会儿又没有后世的种种高科技,那么几个或者几十个人真要是想深深的潜藏下来,想找出来,可是相当之不容易。

    其实倒是有个法子……严查辽东过来的商旅就行。辽东的商人,和建奴有关系的为数不少,他们过来京城的商队中,隐藏着的奸细自然也不在少数,有的是建奴那边儿派来的,有的则直接是那些商人手下的人手。

    不过想要严查商队,却又是极难。

    那些商队,多数在朝中都有关系,有的和辽镇的那些军官们关系也很深,动了他们,便是动了极多人的利益。京城中未必有多少官员和建奴有关联,但出于这种那种的原因,他们明明心里知道建奴在那些人里安插了探子,却依旧是置之不理,视若未见。

    再者说了,禁绝了辽东过来的商队,也只能是减少探子,却不可能彻底断绝。

    因为主动给建奴通风保险的可不少,别的不说,单说后来满清入关之后被封为八大皇商的那几位,这会儿谁不是和建奴暗中勾连?

    想要彻底禁绝,那就要杀一大批人才行,问题是,哪怕是崇祯皇帝,都没有这么大的决心和魄力。而且,他还别蒙在鼓里,对这种事情,根本是一无所知。

    大明这边儿,因为这种种原因,就拿建奴的探子没什么办法。

    而建奴那边儿,却是对大明朝这边进入他们区域内的任何人都是严厉盘查,探子很难渗透进去。毕竟建奴地盘儿小,人也少,防范起来要容易的多。而对于那些已经渗透进建奴区域内的大明探子,建奴则是靠着不断收买朝中大臣,管事的官员等手段,来将他们掘出来。

    一旦查出来,立刻是大肆诛杀,毫不手软,每年都有些大明的探子被挖出来。

    所以现在大明和建奴互相用间谍,但大明拿人家的间谍没法子,人家却是拿大明的有法子。

    而且更雪上加霜的,崇祯皇帝颇为讨厌东厂和锦衣卫,所以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后,东厂和锦衣卫都被削弱了不少,也变得不大活跃了。

    如果锦衣卫还在巅峰期的话,不论如何,至少现在京城里头建奴的探子不会如此猖獗。

    离着五城兵马司不远处,就在同一条街上,有一处规模颇大的酒楼。那酒楼的厨子也很是了得,什么菜都能做得。一楼是大堂,饭菜便宜实在,量大味儿厚,二楼雅间,饭菜精致,色香味俱全,很是考究。

    腰缠万贯的,能在这儿吃到山珍海味,而且烹制的极为美味;身上只有十几文大钱,好歹也能在这儿混个肚圆,打着饱嗝出去。

    因着这酒楼有这些优点,再加上这里离着五城兵马司很近,所以每日几乎座无虚席,生意极好。在这里吃饭的,大都是五城兵马司的人,下面的底层兵丁也喜欢来这儿吃,上头的指挥副指挥等官儿们也爱来,当然,人家来了直接就去二楼就是了。

    五城兵马司负责京城的治安,也管着走水的时候救火,沟渠堵塞了他们也得整修,总之管的事儿特别多,林林总总一大堆,无所不包。所以五城兵马司的人遍布京城,也因此,五城兵马司的人,消息是极为灵通的。

    这里,也就成了一个打探消息的好去处。

    正是傍晚,大堂里头已经坐满了人,放眼望去,都是五城兵马司的。他们呼朋唤友,几个关系不错的围着一桌儿坐了,高谈阔论着,声音很是不小。不少人桌儿上都有酒,酣畅狂饮,不时传来一阵带着醉意的大笑。

    许多人嘴里都在议论一件事儿:察哈尔部归顺咱们大明了。

    这可是现下京城最引得大伙儿议论的消息。而且也不知道是大伙儿自己猜的还是谁传出来的,他们谈论的时候,对察哈尔部归顺大明的意义竟是说的**不离十,似乎眼下在说这些话的不是五城兵马司的普通兵丁,而是几个深谋远虑的阁老一般。

    这就很值得人寻味了。

第880章 **八 天下大局,因我而变!

    那酒楼掌柜的坐在柜台后面,迎来送往,笑容可掬,脸上的笑似乎都没停过。

    他似乎内急想去茅房,跟旁边儿的伙计吩咐了一句,让他替自己看着,便转身进了后院儿。

    似乎今日笑的时间太长了,他脸有些僵,使劲儿的揉了揉脸。

    后院儿不大,厨房就设在这里,除了厨房之外,就只有一个小院。这小院是那掌柜的住处,因为伙计和厨师等人都是本地的,不用在这儿住。掌柜的回了一趟小院儿,一进去,他脸上的笑意便消散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阴沉和凶戾。

    进去之后没多一会儿,他便出来了,重新回到酒楼,继续迎来送往,依旧满脸堆笑,和之前没有任何区别。

    小院儿只有一个门,但小院的后墙并不高,约莫只有六尺多,后面是一条狭窄的小巷。

    掌柜离去之后没多久,一个人便是从他的房间里推门出来,小心翼翼的掩上了门,从后墙翻了出去。

    半个时辰之后,一条消息被送到了某处。不仅仅是那酒楼老板送来了消息,还有其他一些地方也都送了来。

    消息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察哈尔部归顺大明了。

    然后第二日一大早,一支去往辽东的商队便把消息带出了京城。

    之后几日,又有更多的,去往不同地方的商队,带着这条消息,离开京城。当然。最终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便是:辽东!

    这个消息,涉及到大明和建奴力量的此消彼长,非常之重要,照理来说,是应该保密的。虽说瞒也瞒不住——因为察哈尔部的几位贵人要来京城朝觐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为了宣扬大明国威,振奋天下臣民,必然会拼命的让人宣传,恨不得全天下人的人都知道。

    瞒不住,但至少应该在开始宣传之前保密,总不应该让敌人太早知道这件事情。

    但崇祯皇帝和几位阁老却都没有这个意识,下面的人也没有。

    于是这个消息,就如此迅速的传了下去。

    且不说京城如何,二十一日之后,公文终于抵达了肃州。

    本来可以早一些到来的,但是因为义军的缘故,在路上多耽搁了几日。高迎祥的义军在陕西肆虐了许久,后来洪承畴率领大军回陕,高迎祥等人还是没有退去,而是摆开架势要和洪承畴大战。现下,整个大明朝的义军几乎都集中在了陕西,有不少还到了甘肃的地面儿上,很是引起了一番震动。

    因着有义军在,信使在路上被多耽搁了几日,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了。

    等到公文到了肃州,刘若宰和甘肃巡抚白贻清赶紧凑在一起商议。

    肃州卫,白贻清的驻跸之地。

    从大草滩回到肃州之后,刘若宰便一直住在这里,而董策等人,则是住在城中的兵营中。

    公文是先送到刘若宰这儿的,他已经看完了,白贻清却还没看。

    “来,白大人,您瞧瞧。”刘若宰笑道。

    饶是他城府深沉,素来喜怒不形于色,此时也是忍不住脸上露出笑意。这实在是一件大喜事:朝廷不但准了自己和察哈尔部达成的所有条件,更是对自己大家夸奖一番,在字里行间,刘若宰似乎能感觉到皇帝和朝廷那兴奋激动的情绪。

    而且,虽然奏章中没有提封赏的事情,但以皇帝和朝廷对这件事表露出来的关切程度,只怕这个封赏绝对轻不了。

    对于刘若宰而言,官职更大,能做的事情也就更多,就更能施展自己的平生抱负。而他最高兴的,还不是即将到了的升官,而是他的努力,他的成绩,被朝廷和陛下认可。

    这种认可,给他带了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和愉悦。

    白贻清笑道:“一看就知道这好消息了不得,如不然,胤平你不会笑的这般开心。”

    刘若宰笑道:“是咱们大伙儿的好消息。”

    白贻清看完,也是眉开眼笑,哈哈笑道:“胤平,这次我真是托了你的福了,竟然也能和察哈尔部那些贵人一起去京城,还能进宫面圣!这可是不得了的恩宠。”

    白贻清确实很开心,虽然他在招降察哈尔部的过程中没起到多大的作用,但功劳却还有他的一份儿,在他想来,自己这个甘肃巡抚,说不定能够挪挪窝了。想想好像还有点儿舍不得,他也是那等用心做事之人,这甘肃镇被他经营的很是不错,就这么走了,还有点儿依依不舍。

    “嗨,白老哥你过谦了。什么沾了我的光?若不是有你们几位相助,这差事还不会如此顺利。”

    刘若宰笑道。他虽然说得客气,但话里却是把主次分的很清楚:这事儿,我是主力,你们都是在旁边帮把手的,最大最厚的一份儿功劳是属于我的,谁也抢不走!

    白贻清也明白他的意思,不过他也没有和刘若宰争功的打算,争也争不过。

    董策知道这个消息,比白贻清稍微晚上那么一些。

    刘若宰得了这公文,先是拿着去了白贻清的院子,而后回到自己院子之后,便把董策招了来。

    把公文细细的看了一遍,董策笑道:“恭喜老大人。”

    刘若宰心情极佳,也难得的开了个玩笑:“也要恭喜你!说句实话,若是没有你,且不说这差事本官能不能做成,甚至这个差事,都不会落到本官头上,朝廷都不会有这等打算!”

    董策满脸笑意,连说不敢。

    他心里是真的高兴,要知道,察哈尔部归顺这件大事,从起因,到开始,到去做,直到最后完成,其中一直活跃着他的身影。若是没有他在最初的推动,朝廷甚至根本就不会有此举,而察哈尔部,也会彻底的归顺建奴!

    而没有在大草滩上他力主奇袭,杀光了建奴使者,也不会这么顺利的就把察哈尔部给争取过来。

    董策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个事情,他起码占了一半的功劳!

    这也是他来到这个时代以来,做的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大事!因为这件大事,甚至可以改变大明和建奴之间的力量对比,进一步改变战局,乃至于改变大明最终的命运!

    董策此时心情激荡,豪情万分,有一种扭转历史大势的成就感。

第881章 **九 不去

    浩荡的历史车轮汹涌碾来,根本无可抵挡,但董策在那车轮即将落下的地方,垫了一个小小的石子儿,那车轮碾上去之后,便稍稍改变了一下前进的方向。有可能只是改变了一个极小的角度,但当车轮再往前行驶上千万里,这一点小小的角度,就能造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刘若宰的话打断了他的遐想:“其实,一共来了两封文书。”

    刘若宰瞧着董策道:“那一封文书里面,叮嘱了本官一些事情,其中有和你们这些军兵相关的。”

    董策赶紧认真听。

    “朝廷的意思,你们这些跟着本官去过大草滩的军兵,本官只能带上一小部分去往京城,而且就算是到了京城,也不能进城,只能在城外驻扎。”刘若宰道:“之前在大草滩上那一晚,你们打得很漂亮,这一点,是朝廷也夸赞了的,但咱们现在和察哈尔部的关系不大一样了,如播州例,察哈尔部已经归顺了咱们大明,若是再有大批军兵护送察哈尔部贵人入城,就有点儿夸耀军威的意思了,察哈尔部那些贵人的脸上,须不好看。”

    “所以只带上路上护卫的,其它就不用了。”

    刘若宰瞧着董策道:“你去不去?”

    董策听完一怔,他沉吟片刻,道:“属下要不就不去了吧!”

    刘若宰听完,很是赞许的一笑:“你想的,和本官想的一样。”

    董策不去的理由很简单:没好处。

    若是他去京城,可能就两个目的。

    第一,结交一些权贵,最重要的是去拜访一些兵部武选清吏司的官员。因为兵部武选清吏司是管着天下武将升迁调度的,把他们给打点好了,那么以后仕途就会走的顺遂许多。董策虽然有刘若宰这个靠山,但毕竟不可能事事都靠刘若宰,而是也要建立自己的关系网。而且刘若宰此人,太过方正了一些,有时候董策想求他办事儿都不敢开口。因为不用开口他就知道,刘若宰是肯定不会答应的。所以,另外再认识一些人,就很有必要了,不比事事都靠着刘若宰。

    第二个目的就要大一些,他想着,看看能不能被崇祯皇帝召见一次。以他对崇祯皇帝性子的了解,有五成的把握能够在见到皇帝之后引起他的注意力,得到皇帝的看重和赏识。而在这个时代,在大明朝的地盘上,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赏识,那基本上就注定是会平步青云了。五成的把握不算高,但相对于这件大事来说,已经是很高了。别说五成,有两成把握董策都敢冒险。

    毕竟,如果这事儿成了,那回报实在是太大了。而就算没成,也没有太严重的后果。毕竟自己刚刚随着刘若宰立下大功,皇帝就算是再怎么样,也没有屠戮功臣的道理。

    但是现在,这两个目的基本上一个都达不到了。

    按照刘若宰说的,这一次摆明了皇帝和朝廷就是不愿意让在收服察哈尔部起了绝大作用的这些军兵将官露脸,只能去那么点儿人做个样子,而且去了之后还不能进城。

    那还有个什么意思?

    都不能进城,那皇帝召见是不用想了,至于打点关系——人家中枢摆明了就不想看到你们了,你们还要凑上去,这不是自讨没趣儿么?只怕去拜访谁都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

    董策心下只是略一权衡,便下了决定。

    去了没有额外的好处,不去的话,自己应得的好处也不会少,那就不去了吧。而且若是去京城的话,平白更多了几千里地的来回奔波,不知道要耽搁多少事情。

    而且董策的磐石堡正是刚刚走上正轨,蓬勃发展的时候,他不亲自在那里坐镇,总觉得心里很不安稳。离开这些日子,时刻都在牵挂着。

    也不知道有多少丁口多少百姓多少军兵了,也不知道当初离开的时候给他们定下的目标达成了没有?打造了多少鲁密铳了?新开了多少良田耕地?

    这些,都是他时常想的。

    若是再去京城一趟,只怕就得崇祯九年才能回到磐石堡了。

    离开这么久可不行。

    更何况,心里牵挂的,还有磐石堡里的人。

    刘若宰笑道:“只怕大伙儿都是想去京城的,如你这般想的,怕是只有你一个。说起来,你既然不去京城,便是把名额让给了他们,那待会儿本官送你个好处,谁也不能说什么。”

    董策赶紧道谢,心中暗道,还是刘若宰老谋深算,利用这么个机会都能寻到由头儿给自己人多些好处。

    不过得好处的是他,他自然不可能有意见。

    至于是什么好处,董策也没问,反正既然是刘若宰口中的好处,那肯定就不少。

    又说了几句,董策便即告辞。

    约莫半个时辰后,有人前来传话,白巡抚及兵备道刘大人召集大伙儿在正厅议事,董策不慌不忙的起身过去。

    等他到的时候,大伙儿都已经到了,他们还都不知道消息,一个个都窃窃私语,猜测着被招来的目的。

    不多一会儿,白贻清和刘若宰两人一起过来,相让一番,还是白贻清坐了首位,毕竟现在刘若宰的官职还在他之下。

    白贻清扫了一眼,缓缓道:“朝廷的旨意下来了。”

    这一句话,让大伙儿都是心里一紧,赶紧竖直了耳朵听,连腰板都停止了些。他们心下都有些忐忑,不知道朝廷是怎么个看法。

    白贻清顿了顿,吊了吊大伙儿的胃口,这才笑道:“陛下很是欢喜,还夸奖了咱们大伙儿一番,这次立下大功,人人都有封赏!”

    此言一出,正厅中顿时响起一阵欢呼声,大伙儿都是喜形于色。

    对于他们而言,来自于京城的夸赞和皇帝的喜悦,似乎有点儿太遥远了,最实在的,还是真真正正的利益。既然有封赏,那就是大好事,就该值得高兴!

    而后,刘若宰宣布了另外一些事情。

    第一,是朝廷催促让察哈尔部的贵人们尽快去京城朝觐。所以还得尽快走一趟察哈尔部,给那边儿的贵人们传达朝廷的这个意思。第二则是,可以有一部分军队护送几位大人和察哈尔部的贵人们去京城。

    第一件事儿还则罢了,一听第二件事,在场这些武将们,有一个算一个,眼睛都有些发红,鼻息都粗重了。

第882章 九零零 九千两银子

    老天爷,这可是去京城啊!

    何等的荣耀!

    当然,董策不在其中。别人都想去,但唯独没有他。

    “谁想去谁不想去,都说说吧!”刘若宰笑道:“这一次大伙儿都有功劳,任何一个都不能慢待了。”

    他点了点甘肃总兵刘大器:“刘总兵,你先说吧!”

    刘大器哈哈一笑:“俺老刘是个实诚人,有啥说啥,我当然是想去的。”

    刘若宰淡淡道:“这是真性情。”

    而后他一个个点下去,结果没一个说不去的,都想去京城走一遭。

    最后才到董策,他笑道:“大伙儿都想去,我就不跟大伙儿抢了。”

    此言一出,众人瞧着他眼神都有些奇怪,不知道他为何这么说。不过无论如何,他终归是说了不去了,在场的武将神色都有些放松。因为在他们看来,董策和刘若宰关系好,此次立的功劳也大,毫无疑问是极为强劲的一个对手。而此次他说不去了,那自己能去的几率就很大了。

    最后又商议了好一阵儿,才算是定了下来:既然都想去,那就都去吧,一共三百人护卫,也就是三百个名额。三百个名额,按照各自势力的大小,手下的多少,官职的高低进行瓜分。

    刘大器官职最高,手下人最多,因此分的名额也最多,足足分了一百五十个名额,而种大梁则是分了一百个,总不成去的都是甘肃镇的人,刘若宰手下的人总也要去,所以,田实也得了五十个名额。

    田实看了一眼董策,眼中有些说不出来的味道,有感激,也有猜疑。

    他很清楚自己和刘若宰的关系是远远比不过董策和刘若宰的关系亲厚的,如果董策要去,那肯定就没自己什么事儿了。自己能去成,还要多亏了董策不去。在这件事儿上,他是感激董策的。问题是,董策为什么不去?

    他在猜测着,董策是不是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没办法,他心里对董策实在是太过戒备,太过忌惮。

    而接下来,董策也知道了刘若宰方才跟他说的好处是什么。

    等着大伙儿把名额瓜分完之后,刘若宰又笑道:“那这事儿,就定下来了,还有一桩事。此次差事办得好,你们出力不少,朝廷有命令,所有参战的士卒,都有银钱拿。从京城往甘肃,数千里之遥,银钱运输不易,再者,若是现从京城调拨,时间也来不及了。是以,先由甘肃府库支银两万五千两,分发诸军,之后户部自会补给甘肃这边。”

    “两万五千两银子?”

    此言一出,大厅之中又是哗然,将官们互相看看,都是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激动。若是说护卫着大人和察哈尔部的贵人们去京城乃是莫大的荣耀,那么赏银就是实实在在就在眼前的好处了。

    其实,朝廷说的原话,乃是发下去三万两银子,但在大明朝这个世道,下来的军饷,哪里有如数到达下面军兵手里的道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