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修真时代-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待九转神丹,则可白日升天。抱朴子《九丹论》云:考览养生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已千计矣。莫不以还丹金液为大要焉。又《黄帝九鼎神丹经》云:帝服之而升仙,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出入太清。八琼:丹砂、雄黄、雌黄、空青、硫黄、云母、戎盐、消石等物是也

    【要复精思存七元】??

    虽服神丹,还要兼习黄庭之道。七元者,谓七星及七窍之真神也。又五帝元君及白元无英君亦为七元道君。《洞房诀》云:存七元者,其咒曰:回元隐遁,豁落七辰。乃七元也。

    【日月之华救老残】??

    左目为日,右目为月。目主肝,配东方,木行。木位春,春为生气,故云救老残。

    【肝气周流终无端】??

    肝气周流未有穷尽。??

    肺之章第三十四??

    【肺之为气三焦起】??

    《中黄经》曰:肺首为三焦。

    【视听幽冥候童子】??

    内守幽阙双肾,侯肾中真阳出现。

    【调理五华精发齿】??

    五华,五脏之气。条理五脏之炁,荣养发齿。??

    【三十六咽玉池里】??

    口为玉池,亦曰华。咽液入丹田,所谓灌溉灵根也。??

    【开通百脉血液始】??

    身中血液,以口为本始也。??

    【颜色生光金玉泽】??

    面色金玉之质。

    【齿坚发黑不知白】??

    返老还婴。??

    【存此真神勿落落】??

    专神不惰。??

    【当忆此官有座席】??

    紫宫谓肺宫也。座席,神之所安。《中黄经》云:肺首为三焦,玄老君之所居也。??

    【众神合会转相索】??

    众神相聚,相生相养。

    隐藏章第三十五??

    【隐藏羽盖看天舍】??

    脾藏于羽盖之下,观察人体。脾主升清;是指脾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有“脾以升为健”之说。脾主统血;即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朝拜太易乐相呼】??

    谓魂神与众仙合会也。太易,造化前的虚无状态,混沌无为之“神”也。

    【明神八威正辟邪】??

    八威,八灵神也。《真诰》云:《北帝杀鬼咒》曰:七正八灵太上皓凶长颅巨兽,手把帝钟素枭三神威剑,神王卫法,辟邪之道也。

    【脾神还归是胃家】??

    脾神名常在,字魂停。脾磨食消,胃家之事也。

    【耽养灵根不复枯,】??

    脾胃乃后天水谷之源,水谷之气荣养灵根。??

    【闭塞命门保玉都】??

    元阳子曰:命门者,下丹田,精气出入之处也。身为玉都,神聚其所。宝精不妄泄。

    【万神方胙寿有余,】??

    胙,庇佑。真炁得以荣养,万神自当庇佑,故寿有余也。

    【是谓脾建在中官】??

    脾主中宫,土德位也。??

    【五脏六腑神明主】??

    黄中以脾为主者也。??

    【上合天门入明堂】??

    天门在两眉间,即天庭也,眉间入一寸为明堂也。??

    【守雌存雄顶三光】??

    明堂中知其雄守其雌。三光谓精气神也。??

    【外方内圆神在中】??

    外方内圆,明堂之象。脾神与真一居中也。??

    【通利血脉五脏丰】??

    脾统摄血液,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骨青筋赤髓如霜】??

    内应征象。??

    【脾救七窍去不祥】??

    脾通胃气以应外七窍,御邪辟恶。

    【日月列布设阴阴】??

    气分布两目,左阳右阴,日阳主男,月阴主女也。??

    【两神相会化玉浆】??

    阴阳和会,生津化气。??

    【淡然无味天人粮】??

    神能合会,玉浆无味。??

    【子丹进馔肴正黄】??

    馔,上文玉浆也。黄庭之真人字曰子丹,玉浆落于黄庭,此时玉浆化为黄芽。??

    【乃曰琅膏及玉霜】??

    玉浆落于黄庭之象也。??

    【太上隐环太素琼】??

    谓绛官重楼十二环,即喉咙也。中有八素之琼液也。绛宫重楼十二环中有八素,可致津。??

    【溉益八液肾受精】??

    能滋八液入肾,化为玉精。??

    【伏于太阴见我形】??

    肾为太阴,阳伏其间,为少阳。是受胎之形也。??

    【扬风三玄出始青,】??

    扬风,感化也。精气神三元受感而通玄,青言万物生气。三玄得生气,其色青。??

    【恍惚之间至清灵】??

    恍惚之间,自然得至清虚之境。言阴阳变化微妙。??

    【戏于飚台见赤生,】??

    真阳结就之炁,化为赤子。赤子,真人也。飚台,阆风台。神仙之游集也??

    【逸城熙真养华荣】??

    逸,隐藏。城,喻身体精气神。颐,明也。内守精气神,光华自现。??

    【内盼沉默炼五形】??

    希睹真圣,还视内观修炼,形体神气长存。??

    【三气徘徊得神明】??

    三田气运行不休,自于神灵相通。??

    【隐龙遁芝云琅英】??

    皆为灵液名称。云琅英,脾气之津液。??

    【可以充饥使万灵】??

    芝英能使不饥,驱使众灵服气。道成役使鬼神。??

    【上盖玄玄下虎章】??

    服炼道成天,降神虎玉章也,神仙之服御也。??

    沐浴章第三十六??

    【沐浴盛洁弃肥薰】??

    此入静持经之法也。盛字,古之净字,肥,鱼、肉。薰,五辛也。??

    【入室东向诵玉篇】??

    太帝在东故也。??

    【约得万遍义自鲜】??

    遍数既足,功多则义自明。??

    【散发无欲以长存】??

    潇然无欲而得。散发,无为自得之意,无外**而已??

    【五味皆至正气还】??

    神凝液流,正气入藏成五味;而俱至也。合五为一,自然之道。??

    【夷心寂闷匆烦冤】??

    不见有心,自然无闷。闷静也寂然清静。老子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过数已毕体神精】??

    读过万遍,则身入虚妙。??

    【黄华玉女告子情】??

    丹田之神示其经意,丹田阴神与其言也。??

    【真人既至使六丁】??

    黄庭神至,役使六丁。真人,指神真。??

    【即授隐芝大洞经】??

    隐芝,英芝。秘而不宣之内药。??

    【十读四拜朝太上】??

    《玉精真诀》曰:《东华玉篇》者,必十读四拜。玉篇,谓此文。??

    【先谒太帝后北向】??

    太帝在东,七元居北。??

    【黄庭内经玉书畅】??

    如上修习朝拜,则使黄庭道成,玉经理通。??

    【授者曰师受者盟】??

    此言持经功著,可以为师授人也。??

    【云锦凤罗金钮缠】??

    信誓之物。??

    【以代割发肌肤全】??

    古者为盟誓不妄传,当割发歃皿,今代以云锦使全肌肤也。??

    【携手登山歃液丹】??

    如传丹经,歃血立誓,学神丹金液者,必先重盟而后传授。??

    【金书王景乃可宣】??

    立盟,乃可宣传神仙法也。??

    【传得可授若三官】??

    三官者天地水。 传人要向三官禀报。??

    【勿令七祖受冥患】??

    授非其人,七祖受殃。??

    【太上微言致神仙】??

    此经可尊可贵,乃神仙之道。??

    【不死之道此其文】??

    此经长生之道,一心敬受奉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wap_);《大修真时代》最新章节随时随地轻松阅读!

存神观想法

    《内景经》还对《存思法》进行详细阐述。早期道教《太平经》中就有存思五脏神万病都可消除的说法,《内景经》继承这一思想并加以进一步发挥。认为“存思百念视节度”,即要求存思身中百神,呼吸上下如一而除杂念。并认为“可用存思登虚空”,这是把存思之法当作学仙之道。可以说,存思是道教上清派典型的修炼方法,也是《内景经》的核心内容。所谓存思之法,《内景经》中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存思身内诸神,另外指存思身外之物。

    道教认为人体多神,而以五脏神为主,故重视存思五脏神的色、形、气、服饰、姓名等。《内景经》对于存思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神,都分别加以论述,其中对存思心神的论述最多。如经中述道:“心典一体五藏(脏)王,动静念之道德行,清洁善气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栋梁,昼日曜景暮闭藏,通利华精调阴阳。”这是认为心有神灵,且是五脏之王,倘若经常存思心神,那么阴阳和顺,脏腑调匀,均无疾病。存思肝神:“肝气郁勃清且长,罗列六府生三光,……五色云气纷青葱,闭目内眄自相望。”

    肝属东方木位,主青,故肝气旺盛清而且长时,如东方之木主春,肝为生气之本,闭目冥想生气遍照体内五脏之腑,与脏腑相应,上为五色云,如日月星辰光亮明彻,久久即可自己内视脏腑。“内视”是存思法中一种重要思想,就是指修炼者闭目存思,潜神入定后,内观形体,神气充溢而使体内朗然洞彻的景象。关于存思脾神:“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黄衣紫带龙虎章,长精益命赖君王,三呼我名神自通。”脾居中宫,存思脾神,即可增长精气,延长寿命,心虚洞鉴,神灵自通。关于存思肺神:“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素锦衣裳黄云带,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云和六气,神仙久视无灾害,同之不己形不滞。”肺为金宫,在五脏之上,状似华盖。

    童子、白云都是指肺神。当喘息不定呼吸不畅、身体不快时,就赶紧存思肺神,便能调和六气而无灾害,常用此道,可保形体不枯衰。关于存思肾神:“肾部之宫玄阙园,中有童子冥上玄,……苍锦云衣舞龙幡,……百病千灾急当存,两部水王对门生,使人长生■九天。”肾为水宫。玄阙园,喻指肾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肾神。当人正生病时,就应立即存思肾神,这样便能逢凶化吉,免除疾病而能升天成仙。

    “三丹田” 《内景经》提出“三丹田”之说。关于三丹田之名,在此经之前的早期道教籍中尚未出现。《太平经》、《大洞真经》提到泥丸、心、脐等与之相关的名称,只有到了《内景经》才明确提出“三丹田”的概念。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合作“三田”。每一丹田中各居着一位神,故有“三神”。又因丹田之室,方圆一寸,故称寸田,下面分别简介三丹田。

    一是关于吐纳行气的方法。《外景经》在《内景经》的基础上,继续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如“象龟引气至灵根”,“呼吸庐间入丹田”,讲的是人应当效法长寿之龟,引气到丹田,以保持体内元气。又如:“人尽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呼吸庐间以自偿,子保完坚身受庆”,讲的是常人都吃五谷,品五味,而修炼黄庭经者的形状只食太和阴阳气,以充实体内元气,经常这样做,就会使元气充足,神气合一身体健康无损。

    二是关于咽津和宝精、固精的问题。道教常称津液为玉液、玉浆、醴泉、灵液等,认为此液由炼气而产生,是五脏之精华,甜美清香。若人们勤加修炼,漱津咽液,那么就以去病防病,强健身体。《外景经》很重视津液的作用,如“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津液醴泉通六腑,随鼻上下开两耳,窥视天地存童子,调和精华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可见经常叩齿咽津,可使齿坚发亮,童颜常驻,其妙无穷。历来道经甚重视宝精、固精的问题,《太平经》主张“人欲寿,当爱气尊神重精”,《内景经》也强调说:“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外景经》也强调固精、宝精的意义,如“长生要慎房中急,弃捐淫俗专子精……闭子精门可长活”,“急固子精以自持,……精神还归老复壮”。

    三是恬淡无欲的思想。《外景经》反复强调这种思想,并在数处加以阐述:“物有自然道不烦,重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虚”,“近存子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恬淡无欲养华茎,服食玄气可遂生”等等,这些都强调修炼者要恬淡无欲,清静无为、虚静自守。这些思想是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运用于存思修炼中。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wap_);《大修真时代》最新章节随时随地轻松阅读!

修炼秘法

    第一章 缘 起

    特为《民间中医》微明道观、气功导引、心理诊室收集整理的第一部分。

    第二章 道和德的辩证关系

    古人说:“无私才能无畏。“这真是一句非常恰切的至理名言。简单的说,你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就感到心安理得、性情舒畅;相反的,如果你今天做了一件坏事,伤害了别人,就感到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就是你的良知对你自己的召唤。古人还说:“善恶之报,随影随形。”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所以你今天修道了,能否轻松愉快,湛然入静,就看你内心的污染有多少,是不是真正的做到正直无私了。进而言之,有形的物质是有坏的,无形的精神是永存的。物质看的太重了,精神便压上沉重的负担。可比一个拖泥带水的人,迈步是何等的艰难。所以我认为:重德就是如何减轻自己的负担;修道,就是如何增添自己的能量。能量充足了,负担消除到0,还能不腾飞吗!修道炼功朋友,可以体会一下,是否有这个道理。有人把道比成鸟的身体,德比成鸟的翅膀。只有身体没有翅膀,鸟便不能腾飞,其道理是一样的。

    一部〈〈道德经〉〉,不但道德并提,并且德篇(44篇)多于道(37篇),充分说明修德比修道更重要。他强调地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孔子只说的更绝:“如果没有至高的德、至高的道是不会凝结的。”进而又说:“有道无德的人,是道中的盗贼”

    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这些语言的内在含义,足可征修德之重要与含义之广博。道生万物,无为而无不为。德为纯一无染之心,内含先天真一之气,此气布满宇宙而无处不在,所谓“天地姻媪,万物化醇”是也。因此万物得到畜养,生出了千姿百态的形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成其万物生、长、收、藏的演化,与人的少壮衰老的变态。但一切都是自自然然,从未存有生长畜养求成之心。故生而不认为是一己专利所有,做过的好事也不自夸其功而存求报之心,长成之后亦不自存把持主宰之心。这种深不可测的德行,才不愧为不德之德的上德啊!

    所以德字的总含义就是真善美。从字形的结构来分解:左边的双人旁表明为人上之人。右边为十下加四字再加一心两字,每字都一语双关,既包含丹道的修持诀法,也包含做人上人的行为准则。从丹道说,十字的一横一坚,表明气的本质,气是弥漫无际横通四方竖贯三界的。十中的交叉点,就是太极阴阳的眼目,是河图洛书的正中和起点,是万有之源头,故为“守一”之妙键也。古人说:“得其一,万事毕。”所以能: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故一本散为万殊,万殊终归一本,散时遍周沙界,凝时不如一粟。故古人有“十字街上原人度,水火既济炼真金”之说。下连的“四”字,是说明心(火)肝(木)肺(金)肾(水)之四象炼复为一体。下连之一与心,即表明一德一心,是即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之意。此凝之神,即身外生身,人上之人也。

    若从做人上人的准则说,则十为十善,四为四项行为。一心就是心不散乱,没有丝毫私心杂念。只有这样,才能全心全意为全人类的公益事业服务,成为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人。

    十善者,即十种之善心也。

    1、 忠孝心:爱国孝亲,乃立身处世之大节,世间万善之根本,仙班中岂能容奸佞小人欺亲灭祖,不忠不孝之人乎?臣不忠则国无宁日,江山难保,子不孝则家道违和,伦常颠倒,故大忠大孝是善心之首也。

    2 廉洁心:古人云:“俭以养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不能不看到,上梁不正下梁偏,大吃大喝,贪污贿赂,贪赃枉法,未有如今日者。上行下效,都往铜钱眼里钻,**极了。可曾看到有些小伙子小姑娘,白面包子,咬上一口就丢了。这是多残忍的行为、不良的风气;欲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碗中全是剩饭,锅中饭未盛完就洗掉,这种暴殄天物的行为,比比皆是,见之能不痛心。实际上这都是不廉不洁,贪官污吏的苗子,是社会渣子的起点。故廉洁之风,不能不急加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 博爱心:以宽大的胸襟,广爱世人,普及万物,尊老爱幼,恤孤怜贫,见人之急则扶持帮助,见物之危则救活解脱,或买命放生,或劝人释放,务尽己力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少而为之。无是非之心,去好恶之心,是谓博爱。

    4 慈悲心:庄子齐物之论,佛氏大慈平等,皆平等心之体现也。要知道宇宙万类皆有佛性,禽兽草木昆虫,莫不同此性也。故富贵贫贱,矜寡孤独,都应一视同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皆宜平等待之。尝闻古之圣王。都能恩庇草木,泽及虫蚁。心地平和,自然浊气全消,和气周流,推己及物,平等待之,慈悲之心,岂可忽哉。

    5 诚信心: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故君子诚之为贵。”这诚字的重要是无以复加的。诚即诚实无欺。诚便灵光朗照。故至诚之道;可以尽性,可以前知。至诚无息,可以博厚,可以高明,达到悠久无疆。信是诚的姐妹,人无信不立,将与禽兽等同,扑在地上爬行,真是一针见血。处世无诚信不行,炼功无诚信,永远不能成功。不诚无物,岂虚语哉。

    6 忠恕心:尽己之心之谓忠,推己之心之谓恕。故忠字中在心上,心在中中,谓不偏不倚;忠心耿耿,大中至正之心也。恕字心在如下,视己之心如人之心也。所以孔子说:忠恕之心;违离大道不远,自己不欢喜的东西,也不要施舍给别人。进而言之,别人喜爱的东西,也不要强求。简单的说,就是推己及人,视人如己。

    7 和蔼心:和为平和和气;蔼为慈祥微笑,和蔼心者,和颜悦色,欢乐明朗,亲切待人也。不孤高自傲,不盛气凌人,勿因富贵贫贱,而另眼相看,亲疏远近者要一视同仁,和蔼亲近。即使五洲百族,亦应视同兄弟姐妹,像一家人一样。如此熙熙攘攘,不就一片大同气氛?

    8 敦化心:教功治病,化莠为良,济困扶贫,劝恶从善,是当代气功师的天职,也是大家的共同愿望。所以必须形成一种风气,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古人云: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非无香也,大家都香把香掩盖了。故凡遇一善人,行一善事,便极力宣扬;见人做错一事,便苦口婆心,谆谆告戒,务使改之而后己。平时多讲因果报应,以便知所警惕,避免贪图口腹,杀生害命。

    9 决恒心:不管修道与积德,决心和恒心是决不可少的。功和德都须经长时间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十暴九寒,忽勤忽怠,功夫一定练不好,所以如没有决心恒心的人,是一定不会有出息的。

    10 勇猛心:决恒是前进的原动力,勇猛是精进的摧熟剂。救人之难,济人之厄,除暴安良,惩恶卫善,都是见义勇为之事。事出突然,有如急风暴雨,岂可慢条斯理,酿成灾祸。故宜当机立断,勇往直前,猛扑而进,制此**,达到排忧解难,济困扶危的目的,谓之勇猛心。研究气功科学,锻炼气功项目,如饥如渴,不遗余力,亦谓之勇猛心。通过不断努力,功能、智慧、知识等势必不断升华,大幅度增长,是谓精进。

    能行此十善之心,待人处世自修,无不得心应手。修道修德朋友,不可不知。十下之四者,儒家之四勿。佛家之四相,道家之四象也。四勿维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四相维何:“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象维何:“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简称“木金水火”。试想一个人果能十善俱全,又能常持四勿,无去四相,使四象归中,五行合一,凝成原先一点,成为一心,即先天真一之心也。亦即本性之原神也。非即人上之人,身外之身乎?具此厚德之基者,成道必矣。

    即如因果报应,信息致病的种种恶报,具此厚德,亦可渐渐化解,化敌为友,祛病强身也。故老子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如初生婴儿,禁止(禁止),纯白无疵),毒虫不螯(螯音释,蜂虿蛇虺等毒虫以毒刺刺人叫螯),猛兽不据(豺狼虎豹等猛兽不敢用其据人之利爪),获鸟不搏(获音决,利爪抓人之鸟不抓人了)。赤子不害于物,物亦不害人),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酸作(酸读作最,酸作喻(禁止)之勃举),精之至也。”〈〈道德经〉〉。

    人生于世,已为血肉之躯,莫不以五谷为食,生存斗争激烈。说一个人没有一点错误或恶事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比如说请客送礼,杀(又鸟)宰羊,成为家常便饭,又谁知道满桌珍馐有几多冤魂在啼哭呢?金钱至上,权势至上,私心滔滔,只知有我,不知有人,争权夺利,结党菅私,唯利是图,成为风气,又谁能做到会一尘不染呢?

    愿修士猛醒,愿志士回头,往者不可鉴,来者犹可追,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悔过迁善,从现在开始,从头做起。兹摘录部分悔过迁善法口令词于后,以资警醒。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这样那样的过失。而这些过失,正是压迫在每一个人身上沉重的负担,渡过对自己来说漫长的一生,何其痛苦。而追求解脱,求得真正心灵的自由,正是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有识之士的心愿。在永恒面前,我们的这一生,仅仅是剖面间短暂的一瞬,把握住这一瞬间,爱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身体,乃至去追求,体悟真理,体悟“道”这一永恒,是何等的幸运,何等的幸福。

    仔细回想一下你的过去,在你的一生中,有没有伤害、杀害过有灵性的生命,想一想它们临死挣扎的痛苦……而这些很可能就是你现在疾病的孽根。想一想在你这一生中,有没有一些真诚的朋友,能不能得到你们真诚的相待,是不是你今生乃至往生的善果。想一想,你是否怀疑欺骗过他们,你是否愧对他们的真诚。想一想,你的一生是否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想一想你是否曾经偷窃过别人的物品,那怕是一针一线,想一想你是否以不光明的手段陷害过别人,以权势金钱藐视过别人……,想一想你是否有口是心非,以怨报德的行为……,想一想你是否有自骄自贵,任性自用,泄人**,幸灾乐祸行为……,想一想你是否存有见利忘义,把别人的功劳据为己有……,想一想你是否是一个以富骄人,以贵轻人的人……,欺弱惧强,以力胜人的人……,以贫妒富、以贱讪贫、谗人求媚、没有骨气的人……羡慕富贵,贪图安逸享乐的人……薄贱残废、老人、病人的人……,想一想你是否评论过别人的美丑胖瘦高矮是非……,想一想你是否在讥笑别人的愚笨,讽刺别人的过失……,你是否害怕你的缺点过失的暴露,而只愿听别人对你的赞美声……,你是否有勇气面对现实、面对历史、面对你的错误和造成的悲哀……,你是否能忍人所不能忍……,断人所不能断……,容人所不能容……,你是否贪恋声色,虚耗身心……,贪嗔疾妒、恶口妄言……杀盗淫邪、恣情纵欲……,你是否不孝不悌、逆辱长辈、悖负师友……,你是否讪笑颠狂人、丑言恶语……,你是否轻慢老少,恶态丑对……。

    以上诸等,为一切恶、一切障,为灵性的遗失和堕入轮回的根源……往事在回溯,时光在倒流,件件过往事,点滴纤尘垢,呈现在脑际,回荡于心田!忏悔吧!灵台要空明,修真好登程。

    德的范围非常广博,单凭一篇论文是讲不完的。他牵及到每个人的细行,即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问题。所以孔子在教学时,不但因人施教,并从洒扫应对进退等小事小方法小礼节教起,说到洒水扫地……也要教,也许有人认为开玩笑。其实做到做好并不容易,这也牵及到勤俭节约问题,公德卫生问题,不是有这么一些人,洗面只洗鼻头梁,扫地只扫地中央吗?有些人对满地垃圾视而不见,甚至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吗?古时候的朱熹先生还说:“黎明即起,洒扫庭迟,要内外清洁。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都是教人从日常生活做起的范例。不见现在有些青年,晚上玩到大半夜,早上睡到**点,公共卫生不讲,借别人东西毫不爱惜,甚至不还。有些学生走到老师房间里,书籍乱翻,抽斗乱开,弄得乱七八糟,庇股一拍就走等等!等等!真是一言难尽。不提醒一下,不补上这一课能行吗?孔子所以称得上大圣人,也许就是因他从“极广大而尽精微,粗细兼顾,面面俱到的缘故吧!许多事,看起来极微细、极平常。可柔枝从小扳,长大扳不直。而一个人之后来所以行为恶劣、道德败坏,就是从平常的这些点点滴滴中积累起来的。

    由此也足以说明悔故忏善法的重要,以及经常敲警钟的重要。曾参(孔子学生)每天要做三次反省,检查那些是做对的,那些是做错的。商汤王则在“盘”上写警语说:“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以求取不断的刷新,洗完污点。文昌帝君的逐日功过格,阿弥陀佛的48愿,都是检查自己鼓励自己提高的方法。他们的行为准则,值得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