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超玄幻三国-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楚河重重的点头:“对,六加五等于十一,肯定比十岁要大。”

    武媚儿噗嗤一笑:“你就知道骗我,你以为我不知道啊,你也会长大五岁的。哼,不理你的。”

    她嘟着嘴巴,等了一下,见楚河不理自己,忍不住又道:“楚河哥哥,我要吃烤鱼,我们去抓鱼你烤给我吃好不好?”

    楚河自是知道武媚儿是在根自己开玩笑,这小丫头现在的精神力已经涨到了二十点。

    正常来说,一个成年人的精神力也就是十来二十点而已,事实上武媚儿的智力,已经可以和十岁的孩童相比。

    他忽然觉得自己可能做错了,若是让武媚儿留在秦州城,说不定日后武媚儿会有一翻极大的成就。

    五六岁正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有荆雄这个四品学士教导她,日后肯定不会止步在四品境界。

    秦州城再乱,荆雄这个四品学士,庇护武媚儿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自己到底是太过紧张她了,带她回来清河村,恐怕是在扼杀武媚儿的天赋。

    想到这里,楚河心中忽然一动,很认真的看着武媚儿说道:“媚儿,我现在真的没有时间,田地里的粮食马上就要收割了,我还得看着。”

    “这样吧,我给你几页纸,只要你背熟了,还能默写出来,我就带你去抓好多鱼,烤给你吃,吃到你吃不下为止。”

    武媚儿睁大眼睛:“真的,楚河哥哥没有骗我?”

    楚河点点头:“我不骗你。你等一下。”

    说着,他拿出几张桑纸。

    在桑纸上写字,自是不好用炭笔来写,楚河便拿出毛笔,沾了沾浓墨,却是把记忆中的百家姓、三字经和千字文默写下来。

    三千百,是古代三大启蒙读物,和这个世界的千字言不一样。

    不过,能作为流传千年的启蒙读物,肯定有可取之处。

    楚河自己的文道修为,主要靠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和道德经提升上去的,他却是不知道怎么教导武媚儿。

    就如他知道万有引力,但要把万有引力教给别人就困难了。

    这样的科学理念,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学习,要有相对于的知识作为基础,显然在这个时候,楚河是做不到。

    只要武媚儿能熟读默写三千百,楚河相信,定能让武媚儿的基础更加牢固,不至于荒废了她的天赋,日后再修行文道,能事半功倍。

    楚河书写速度很快,半个时辰就将三千百都写了下来,然后让武媚儿坐好,笑道:“来,我教你这些字怎么读。你跟着我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武媚儿奇怪的看了看楚河,不过还是跟着念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还不等楚河念下一句,武媚儿就问道:“楚河哥哥,这是什么意思啊?这好像张夫子教媚儿的千字言呢。”

    楚河想了一下,才道:“这叫千字文,和千字言差不多,你一起学下来就是了。”

    “千字言的天圆地方,其实是错的,天是无穷无尽,地不是方而是圆的。”

    武媚儿睁大眼珠子,小脸蛋都是疑惑:“地怎么可能是圆的,要是圆的话,那一直往前走,不就会掉下去?”

    楚河张大嘴巴:“呃,就算一直往前走也不会掉下去,因为大地有吸力……”

    武媚儿眨巴着眼睛:“大地怎么有吸力的?”

    楚河无奈了拍了拍脑袋:“哎,这等以后你长大一点我再跟你说,我们再说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意思是说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楚河停了一下,感觉自己说得有些深奥,看着武媚儿问道:“宇宙你懂吧?”

    武媚儿连忙点着小脑袋:“媚儿知道,张夫子教过媚儿。”

    “这是墨子圣贤说的,宇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宙指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便是天地万物。”

    楚河点点头,跟着又说道:“好,我们来念下一句。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武媚儿乖巧的跟着念道:“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这一句的意思是……”

    ……

    楚河很认真的给武媚儿讲解千字文、三字经和百家姓,心中却是越发惊异,这武媚儿真不愧是修习文道的天才,自己只是给她念了两遍,她已经能一字不错的背诵出来。

    还好让她默写的时候,武媚儿默写了三百来字,就写不下去了,不然真的太打击楚河了。

    这三千百许多字她都没有学过,前面的好些生字显然是靠硬记下来的。

    时间不知不觉就临近傍晚,赵沐秋敲门喊吃饭的时候,楚河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教了武媚儿三四个时辰,肚子都在咕咕叫了。

    “嗯,今天就到这里了。这三张纸你等下拿回去好生熟读,有什么不懂的再来问我。”

    “楚河哥哥肚子都饿了,媚儿留在这里吃饭吧。”

    赵沐秋知道武媚儿在,刚刚喊吃饭的时候也让媚儿留下来。

    武媚儿嘻嘻一笑,点头说道:“嗯。我先回家告诉娘,我在楚河哥哥这里吃饭。”

    说着,她也不等楚河说话,就笑嘻嘻的蹦跳着离开了书房,走之前也没有忘记把桑纸带走。

    显然她还惦记着只要默写出桑纸上的字,楚河就会烤鱼给她吃。

    吃过饭后,楚全与楚河一起回了书房。

    “爹,现在大同县各处开始收取粮食了,我们收粮的事情还顺利吧?”

    楚河脸色一正的和楚全说道。

    粮食楚河绝对不会觉得多。就算进攻凤来县顺利,充其量也就是得个百万石米粮。

    一旦和黄巾军彻底敌对,黄巾军定然派遣大军前来,再不济也会设法封锁大同县。

    比起防范整个广袤的秦州,封锁大同县是容易许多。

    楚河要壮大自己的势力,必须招揽足够多的流民,起码需要二十万治民,才有资格与黄巾军抗衡。

    百万石米粮,对二十万山民来说,也不算什么,估计也就是顶个一年左右。

    因此,楚河才会不惜拿出大量的银子,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尽量的积聚米粮。

    在战期,粮食才是根本,银子花不出去的话,跟石头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连钢铁都不如。

    当然,据说有的炼金方士,可以用大量的钢铁、黄铜、银子和金子,炼出神金和天银、宝铜、玄铁,制造出强大的神兵宝器。

    宝铜,也就是铜母,如李穆的斩蛇剑就蕴含地心铜母,楚河的千山甲也是混合了一部分铜母打造而成。

    然而,这对楚河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能提炼金银铜铁的方士,是极为罕见难得,都是能打造神兵宝器的超级匠师。

    楚全也知道收购米粮的重要性,点点头说道:“如今县里无法收取赋税,我们大同县大部分乡民,收取的米粮,除了自身吃食外,多少有点余存。”

    流民肆虐是不错,但基本都是来自临近的凤来县。

    凤来县的人口和大同县也差不多,大半被黄巾军夹裹控制,涌入大同县的,其实就十来万。

    这十来万流民,死在路上的,怕超过两成,而常定乡收拢了七八万,散在其他三个乡的,就两三万而已。

    其他乡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会组织青壮队伍,守护自己的田地,杀死意图抢夺粮食的流民。

    因此,那怕有流民肆虐,还有战乱影响,不能安心耕作,使得粮食减产,但不用交纳高达正常产量六七成米粮的赋税,落在乡民手中的粮食,却是比以前多了差不多一倍。

    楚全停了一下又道:“潜渊卫现在在各地剿灭山匪,收拢流民,使得各乡安稳了许多,陆续有乡民运送粮食到我们常定乡,已经收到了七八万石米粮,估计最后能达到五十万石米粮。”

    他苦笑一声:“问题是我们现在的银子,已经不多了。最多再收两万石米粮,银子就要见底。河儿,你说三两银子一石米粮,是不是有点高了?”

    “要不然,收购粮食缓一下?反正只要攻下凤来县,我们就能拥有足够的米粮,恐怕搬都搬不完。”

    楚全两年前还是一个庶族平民,用的是楚至全的名字。

    在地球的三国时期,根据出土的典籍,还有墓碑志等,可见低贱的庶族,二字和两字的名同时使用,能在正史留名的,都是士族之人,几乎都是单名。

    这个世界的西汉,也有一个王莽篡位,从王莽之后,士族贵族,基本都用单名的。

    楚至全的名就说明了他的身份。

    短短两年时间,楚全成为一个可以掌握数十万两银子的富户,还是无法摆脱骨子里的平民意识。

    眼瞅着一箱箱的银子流水似的花出去,转眼就没有了二十多万两银子,叫以前为了十两银子的进学费用,都想破了脑袋,需要拉下脸皮跟岳父家借的楚全来说,一时之间如何能接受下来。

    而且,三两银子一石大米,也太高了,以前可是一两银子就能买到一石上好白米的。

    楚河摇了摇头:“不!收粮不能停下来,银子我会想办法的。攻占了凤来县城,估计也能得到不少金银。而且,我已经让大兄带着钢兵到其他郡县,不用多久就有金银带回来。”

    就算在黄巾军的占领区,也是有许多士族大户来不及转移,黄巾军不可能得罪坑杀所有的大户,这些士族富户,为了自保,对武器的需要更是迫切。

    用钢兵换粮食,是不好运送回来大同县,换成银子就简单多了,十来二十个人,就能带十万两银子回来。

    楚河只是有点舍不得银子而已,听楚河这样一说,也不再多说什么。这个儿子,比他这个老子有出色多了。

187、官府歹毒

    打乡民手中粮食主意的,并不止楚河一个。

    大蜀苛捐杂税极多,在这些偏僻山野之地,所有的赋税,都简单的转化为粮食或者银子。

    对大同县城来说,乡民的收入再低,田地出产减少,都不会影响他们招收的赋税数字,如今眼睁睁的看着乡民收了粮食,欢天喜地的运送到常定乡,大同县的官员自是坐不住了。

    这些粮食,本来该是他们的。

    大同县内的人口不少,单单生活在大同县城就有十万治民,城池边缘,同样有不少山民聚居。

    这些县里的乡民,大部分是不从事农事,粮食得从粮商手中购买。

    如今大同县内,更是聚集了十二三万人口,附近不少乡民都躲进城里,差不多占了大同县的一半人口,每天消耗的米粮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城里的粮商跑得七七八八,城民就算有钱也没有地方购买粮食。

    因为怕流民涌入县城,大同县实行锁城策略,就算大同县令再不舍得浪费米粮,也不得不设置个多施粥点,勉强吊着乡民的命。

    若是大同县不施粥的话,饿疯的城民,不等流民或者黄巾军杀来,就会破了县里的粮仓,把米粮都抢掠一空。

    而且,万一真的有流民或者叛军攻城,大同县的官员还得依仗城民协助守城,饿死他们对大同县是百害而无一利。

    大同县城内聚集的丁口比常定乡更多,不过,县里不像楚河给足够的米粮肉食潜渊卫等食用,施粥也是米少水多,综合算起来,消耗反而比常定乡少一些。

    原来的大同县的官仓多少有点存粮,加上楚河的五万石米粮,还有从富户征调的米粮,这十二三万人,支撑了大半年的时间。

    不管怎样说,现在大同县城,米粮已经见底了。

    大同县令刘岩,目光有些失望的看着在座诸人。

    县衙的议事厅,大同府衙三大主管,诸多从事基本都在,胡通这个第三号主簿的位置早被外来的陈华取代,县丞苏可这大同县第二人,同样是不敢离开县城逃难他处。

    出席这次会议的,除了大同县官府重要官员之外,还有七八个大同县士绅大户代表。

    刘岩召集他们前来开会,自然是为了粮食之事。

    “各位同仁,本官召集各位前来,是希望诸位能想个办法,解决如今困境。”

    刘岩年纪已经六十开外,仪容威严,不苟言笑,在县官之中,算是年纪比较大的层次,声音低沉,却是蕴含相当力度。

    “想必诸位都已经知道,我们大同县城的米粮,已经耗尽,若是想不出法子,不出一月,十余万军民,便会无米下锅。”

    县丞苏可也点了点头,目光朝着几个士绅大户看去:“刘大人说得不错,如今黄巾余孽作乱,把大同县彻底与帝国隔开,且逢南蛮叛变,恐怕一时三刻之间,朝廷难以给我们多少助力。”

    “本官和刘大人,希望我们大同县能上下一心,齐心协力的渡过这次难关。”

    见到几个大户目光都闪缩起来,他声音略微一沉:“常兄、赫连兄、吴兄,还有诸位大同县的士绅,我们县里的意思,是希望你们能暂且借点米粮出来。”

    “等今年赋税收上来,县里定然会如数奉还,刘大人和本官也会上书朝廷,表彰各位作出的贡献。”

    几个士绅大户听苏可如此一说,脸色都变得难看起来,目光朝着常高看去。

    常高,是天水郡常家的人,更有族人在朝廷任职,当是大同县士绅豪族之首。

    常家大半的人早就离开了大同县,只有常高这个三老爷留下来。

    常家在大同县基业极多,大部分都是难以马上变现的田产店铺,自是难以舍弃。

    当时想着就算黄巾军作乱,也不大可能进入死胡同的大同县,常高才留了下来,哪里料到南蛮也跟着反蜀,一下子让大同县成为了飞地,这下想走都走不了了。

    见到众人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常高苦笑一声,起身拱手说道:“刘大人、苏大人、陈大人,我们不是不想捐助诸位大人一臂之力。”

    他声音顿了顿:“先前我们已经捐献了好几万石,加上封锁了县城,外面田地里的粮食也收不起来,实在是没有多少米粮了。”

    “要不诸位大人解除封城禁令,我们派人出去看看田地的情况,等收了米粮上来,定然不会吝啬手中的粮食。”

    常高开了头,其他士绅也是纷纷诉苦,不是说家里没有存粮,便是要豢养家丁奴仆等等,消耗极大,反正就是不愿拿出粮食。

    刘岩脸色更是阴沉如水,目光忽然就变得阴冷下来,袖袍一拂,淡淡说道:“诸位既然不愿借粮,本官也不勉强诸位。”

    “不过,本官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百姓饿死,只能调遣大军出去收取赋税。若是城中百姓没有食物,作乱起来,也别怪本官派遣不出军将平定乱民了。”

    苏可也是接着叹气说道:“收取赋税乃是大事,外面多有流民,黄巾余孽也经常出现,自是要派出足够多的军将,才是稳妥之策。”

    “我们大同县只剩下五六千兵马,守城尚且不足,一旦兵将外出收取粮税,在这期间发生祸乱,恐怕难免!而且,兵将都吃不饱的话,也没有什么精力维持县令的秩序。”

    说完,苏可目光淡然的看着常高,手中把玩着一对玉球,不再多说。

    常高等人皆是一凛,刘岩和苏可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若是他们真的一毛不拔,就算城民不会作乱,恐怕城中的兵将也会扮作流民,将他们的家底抄个一空,甚至有可能杀人灭口。

    在这个非常时期,就算诸多士绅在朝廷有助力,也鞭长莫及,到时推托是流民作乱杀人,谁也怪不到刘岩和苏可头上。

    常高沉吟许久,终于点点头。

    他们在来之前,其实已经暗中商讨过,知道不拿出米粮是过不了这关的。

    “这样吧,我们可以再凑一凑,最多拿出三万石米粮,再多实在是没有办法。另外,我们也希望诸位大人,可以让我们的人离开县城,督促佃户,把田地的米粮收起来。”

    刘岩很清楚这些士绅打什么主意。

    事实上,这些士绅大户,家里最少都存有上万石米粮,他们只是士绅的代表而家,整个大同县的士绅地主阶层,真的把他们都清扫一空,得出五十万石米粮绝不成问题。

    对士绅阶层来说,就算黄巾军攻占了大同县,也不会轻易对他们出手,最多就是拿一部分士绅开刀立威,毕竟黄巾军要掌握经营攻占之地,还是需要士绅阶层相助的。

    刘岩和苏可也不敢逼得常高他们太甚。

    这些士绅手中,基本都有为数不少的私兵,便是大同县的军将之中,大部分与这些士绅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真的要调用军将对付士绅,也未必调得动。

    三万石米粮虽然距离刘岩和苏可的预期有点差距,但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想,起码三万石米粮,还是能顶两个月的。

    刘岩脸色缓和起来,缓缓说道:“本官先替大同县的百姓多谢诸位慷慨解囊。”

    “禁城令是不可能解除的,大家都清楚现在的情况,黄巾余孽,怕是不会留着我们大同县这个祸患。一旦我们放松警惕,开启城门,黄巾军定然会混入城中,里应外合破了大同县。”

    “不过,本官可以让你们的人持着手令离开县城。这手令切记收好,若是丢失手令,进城的时候就别怪本官不讲情面了。”

    常高等人当下讨来手令,也没有留在县衙多久,先后告辞离去。

    陈华这个主簿,其实只是刘岩县令的助手,一直在旁边静静的看着诸人表演,却是一字不说。

    事实上他平时也是一样,极少发表自己的意见。

    作为一个外地升迁到大同县的主簿,陈华并没有什么背景身份,要不然也不会到这样的偏僻山野之地任职。

    正所谓山高皇帝远,刘岩在大同县担任县令多年,早把县里经营得水泄不通,极为强势。

    有一个强势的县令,本来只是县令助手的主簿,更是不可能发出什么声音,只能听从刘岩的吩咐行事。

    说起来陈华也是倒霉。

    他苦心修行文道多年,终于晋升到藏精境,平时多有善名,本来想着可以在永昌郡任得一官半职,哪知道不知道怎么的就得罪了权贵,虽然通过了中正举荐,却是被调到大同这鸟不拉屎的地方。

    更倒霉的是没过多久就遇到黄巾军叛乱,也不知什么时候黄巾军就杀过来了。

    他这个藏精儒生在黄巾大军之下,根本没有什么活路可言,甚至连逃走都不能,不然就算逃得一名,朝廷也会以丢城弃地的罪名将他问斩。

    等众士绅离去,苏可微微皱眉:“刘大人,三万米粮,也是杯水车薪,若是没有粮食,不等黄巾余孽前来,我们自己就会乱起来。”

    “我们必须设法将下半年的粮税收起来。”

    李岩叹了口气:“以往都是乡正负责收取粮税。即便是往常时候,也多有抗税之事发生,如今黄巾余孽作乱,流民涌入大同,乡民无心耕作,出产更少,若是交纳了粮税,就不剩多少,更是不愿交纳赋税。”

    “各乡各地,都自发组建了护卫队,单靠乡正,怕是无法把粮税收起来。”

    县典武从事邓青忽然说道::“县令大人,下官看不如这样,派出两千兵将差役,协助乡正收取粮税,谁敢抗税,杀了便是。只要杀几个刺头,其他人定然不敢抗税!”

    刘岩冷冷的看了一眼邓青:“两千兵将?单靠两千兵将,就能把粮税收起来?”

    “常定乡的潜渊卫,可不会怕我们这两千兵将!尤其现在清河村,竟然散发消息,三两一石收购米粮,蛊惑乡民把米粮运送到常定乡!”

    众人顿时沉默起来。

    常定乡的事情他们自是清楚,当初县令五百精锐兵马,扮作强匪抢掠清河村的粮队,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大同县五百精锐,竟然不是一百人的粮队对手!

    之后,大同县暗中调查过清河村的情况,顿时大吃一惊,才知道清河村竟然拥有上千潜渊卫。

    而且,常定乡出现的两伙强匪,皆是千多人,分明和清河村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一百潜渊卫就杀得大同五百精锐丢盔弃甲伤亡惨重,那一千潜渊卫呢?或者说一千潜渊卫加上两三千的强匪?

    邓青这个县里主管武事的官员,脸色阴沉的说道:“清河村在这个时候大肆收取米粮,怕是心怀不轨……要是不及时解决,定然又是一个黄巾余孽!”

    刘岩摆摆手:“其实在这个时候,清河村训练人手积聚米粮,也是为了自保而已,邓从事无需危言耸听。若是真有反心,也不会送来五万石米粮。”

    邓青麾下的兵将,被潜渊卫大败,却是对清河村怨念大生,眼珠一转,又道:“县令大人,要想知道清河村有没有反意,其实简单。”

    “楚文不是常定乡的乡正吗?只要县令大人下令,让他代为收取常定乡的赋税便可。”

    “只要常定乡没有反心,把赋税交上来,我们可下发兵役军令,调遣一部分潜渊卫进入县城,增强县令的兵力。”

    陈华这个主簿终于说话了:“就算常定乡把赋税交上来,也不能说明其没有反意。”

    “敢问邓从事,若是把潜渊卫招到县城,万一常定乡生出异心,里应外合之下,我们县城的兵马,可能抵得住?”

    邓青冷冷一笑:“潜渊卫的都是我们大同县的治民,甘心受清河村的楚河小儿驱使,无非是利益尔。若是县令大人给他们更高的军饷,下官保证让他们投到我们麾下。”

    “只要消息传回去,定然有更多的潜渊卫投到县城,此消彼长之下,区区一个清河村何足挂齿。”

    陈华又问:“潜渊卫的待遇极高,比其他士族大户的私兵还要高出两三倍,如今据说又招募了两千人,就算投到我们大同县,我们有哪里来的钱银米粮供养他们?又叫现在的兵将如何看待?”

    邓青笑道:“若是潜渊卫都到了大同县,常定乡留那么多米粮钱银作甚?”

    “既然潜渊卫比我们大同县兵将犀利,得到更高的军饷也是正常,等朝廷平定叛乱,再恢复正常军饷便是了。”

    陈华微微吸了口冷气,这邓青可真够狠的,不但想着吞并潜渊卫,便是清河村的钱银米粮都想夺过来。

    邓青看了众人一眼,发现刘岩和苏可没有表示什么,跟着又说道:“听说清河村赵沐秋的娘家人,在我们大同县开酒肆。”

    “如今无粮酿酒,酒肆关闭,生活怕是不易,为了表示我们的诚意,下官建议,可把他们接到县衙这边,好生安置看护!”

188、庄木匠和八牛弩

    刘岩神色有些复杂,最后长叹一声,双手虚拱,沉声说道:“我等读圣贤书,本该遵循圣人之言,行光明事,以心立道。”

    “但非常时期,也只能行非常之事!邓从事,便依你所言,把赵氏之人接到县衙,好生照顾,切记以礼待之。”

    他收回双手,目光巡视众官,又接着说道:“既然决定让楚文收取常定乡之粮税,不知诸位同仁谁愿意走上这一趟?”

    此话一出,在场一等官员,却是沉默下来。

    山野之地多刁民,就算普通乡民都可能聚众抗税,狠杀下去收取赋税的差役,更别说拥有数千精锐的常定乡之人。

    这粮税,上半年就没有收取,一年下来,可不是五万石米粮那么简单。

    除了粮税之外,还有各种赋税,外加火耗漂没等等,按照在册登记的丁口田亩,常定乡三万丁口,共三十万亩地,就算是半年交纳的赋税,都是十七万石之多,相当于一人就要交纳五石多米粮,更别说补交上半年的粮税了!

    哪怕按照往常一石米粮一两银子的折抵,也需要十七万银两。

    别看常定乡地广人稀,大多有上百亩的田地,整个乡往常可以收获大概六十万石的米粮,要征收的粮税通常达到六成,大概是三十六万石之多。

    田地越多,交纳的粮税也就越多,那些贫瘠的田地,出产甚至都不够粮税,因此即使有大片荒地,也没有谁愿意去开垦。

    一百亩的田地,起码要交纳一百二十石米粮,剩下来的也不过就是六七十石,要是没有其他副业,这六七十石米粮,最多只能养活一家十口人。

    如今环境比往年更差,各乡的下半年的粮食产量,也就是二十万石左右。

    粮官下到常定乡,要求常定乡交纳十几万石的米粮赋税,简直是要常定乡两万乡民的身家性命,剩下的两三万石米粮,根本不够常定乡两万人吃上两个月,来年开春都挨不到,更别说挨到春收!

    可想而知,这个任务发布下去,会让常定乡之人何等愤怒,二话不说杀了通传粮官,聚众抗税是极有可能的。

    邓青见到众人没有说话,心中顿时打了个咯噔,果然,不出他的所料,一众大同县的官员,目光都落在他的身上。

    既然有可能发生抗税之事,自是需要管辖大同县几千兵将的典武从事出面。

    虽然真正掌握军政大权的是刘岩,问题是邓青是挂着典武从事这个称谓,名义上是军队的直接负责人。

    这个时候,楚河已经着手制造八牛弩了。

    他不能把底牌都压在甘天身上,若是甘天无法压制凤来县的那个四品学士,八牛弩便是他的后手。

    庄仲能是木匠村的老匠师,有一手好技艺,教出了十几个手艺精湛的徒弟,如今,已经很少亲自动手打造木器了。

    年轻的时候,庄仲能随老父亲在外面闯荡了几年,不过,十年前回到木匠村的时候,只有他和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小女娃,叫庄仲能为父亲,老父亲则是不知所踪,估计是死在外头了。

    木匠村世代以打造木器为生,种植田地的不多,几乎人人都能打造木器。

    庄仲能回来之后,手艺却是大涨,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器具,只要他看上一眼,就能打造出来,而且经久耐用,别人打造的木犁能用两年,他的起码能用五年。

    因此,没有过多久,他就成为了常定乡远近闻名的木匠,甚至连县里大官新居入伙,添置家具等等,都过来找庄仲能打造。

    庄仲能没有吝啬自己的手艺,收下了好些徒弟,悉心教导,徒弟也是争气,学得好手艺,养家活口不成问题,十几个徒弟家境在木匠村都算不错。

    让人奇怪的是,这些手艺精湛的徒弟,竟然都没有出师自立门户,其他人好奇问了一下,有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