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相声大师-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艺人行内有一句话叫做“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意思是听书要听新鲜的,观众喜欢听新鲜的故事,你要是上次说过的又给人再说一遍,人家扭头又走了,因为没什么新鲜感了,这叫生书。

    熟戏是观众喜欢听那些很熟悉的戏,尤其是某位的角儿的代表之作,凡是有这位角儿的演出,观众都会指名道姓让人家再唱那一出。

    不只是梨园行是如此,在歌曲界也是一样的,比如观众在私底下听某一位歌手的某一首代表作都快听吐了,但是如果他去人家的演唱会,他肯定还是会跳着脚让人家唱那一首的。

    这是二者不一样的地方。

    听不腻的曲艺,曲艺的门类很多,它是综合了生书和熟戏两种特点的。

    就拿相声来说好了,观众喜欢听新鲜的相声,可是人家也喜欢听有滋味的老相声,比如八大改行,这段子是靠柳活儿取胜的,这是听不腻的。

    还有以前何向东演出过的技术性非常强的《相声十二门功课》,这段完全也可以反复演出啊。

    还有可以套用原本相声的叙事情节包括故事框架,但是只要把包袱改一下,同样还是会很受观众喜欢。

    它自身的适应性和可改造性非常好,所以这是听不腻的曲艺。

    九头案何向东这些年偶尔也说上几回,但大多都是说上两三段就不说了。

    就连当初向文社搬家的时候,何向东刚前一晚用九头案拴住了扣子,也吸引了不少观众来四方茶馆,结果后来他照样没把这个坑填上。

    所以有些老观众听到何向东又要说九头案,这帮人真的快骂出声音来了,因为他们实在太怕何向东这孙子又挖一个坑就走人啊,他们脆弱的小心脏可无法承受这种打击啊。

    不管如何,何向东的九头案还是开说了,没个三五分钟,全场所有人就都被何向东吸引住了,这些人听得是如痴如醉,全都沉浸在故事里面了。

    这里面就有侯三爷等一众大腕,也有张宝库等几位见多识广的老前辈,就连赵峰华这帮准备找麻烦的家伙都被何向东的故事吸引住了。

    何向东现在说书的水平离一代宗师也不远了,想当年在牡丹奖比赛上,他就一人压下了评书一门了,那时候他的水平就已经是一代名家了。

    四年多过去了,他也完全接受了王弥苇的传承了,把他的那一枝儿的本事学了个全。

    何向东还是张氏评书的唯一传人,再加上又传承了王弥苇的衣钵,两大宗师亲手悉心教出来的弟子,能不厉害吗?更别说何向东本身的条件就好的出奇。

    所以他有今天这能耐,一点不为怪。

    ……

    单口说完,鸡犬组合上来说了一个小段儿之后,何向东和张文海来了一个压轴的大段儿,这场演出就要结束了,而此时已经快12点钟了。

    而后还是返场,返场说的小段子都是以前濒临失传的那种小段儿。传统相声成本大套的大约有三百段左右,但是再加上一些小段儿小笑话,那就有够上千段的了。

    方文岐当年收集的就比较杂,何向东学的也就多了,他肚子里面会的东西可真不少。

    三段返场结束,全体演员再次出场,何向东站在最前,张文海想了想,也站到后面去了,把薛果推到了桌子里面。向文社的未来得瞧这俩人,他必须让这两人尽快能有为向文社遮风挡雨的能力。

    何向东看着现场的观众满心的感慨,再看看来的同行,他心中更是滋味难明,扭头看看还坚挺着的记者朋友们,他微微颔了颔首,对观众说道:“在开场的时候,我给你说过在节目最后我会说一个小故事给大家听,大伙儿都还记着吧?”

    “记得。”全场观众齐声喊着。

    记者媒体朋友们也精神一震,在演出还没开始之前,他们就从何向东这里知道了他要发布一个大新闻,但是何向东一直不肯透露,这些人为了要新闻,愣是等到了现在,现在也终于要听到了。

    好多记者朋友都打开了录音设备,也掏出了钢笔和笔记本,准备记录了。

    电视台的录制组也赶紧把把摄像机对准了何向东的脸庞,他们是准备要认真记录下来的。

    何向东双手拢在袖子里面,眉头紧紧锁着,眼前又浮现出了自己师父那苍老而又倔强的模样,渐渐的,何向东的眼眶也带上了一点湿意。

    何向东的声音慢慢低沉下来,叹声缓缓说道:“我要给大家说一个倔强的老头的故事,这老头人缘不好,这辈子也没什么朋友,他的朋友一只手就能数出来了。”

    “老头没什么大本事,一辈子颠沛流离,连媳妇都没娶上,家里也很穷,勉强能有一口饭吃的,有些时候光景不好,饿肚子也是经常事。”

    “老头性子很倔,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他只听他自己的,他认为是对的,他就一定会去做,别人怎么劝都没用。”

    说着说着,何向东眼眶越来越红,台上范文泉也把头别到一旁去,脸上全是不忍之色。

    台下观众有些不明所以,但是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何向东内心的波澜,场下一片寂静,所有人都不愿意发出声音去打扰台上那个已经动了情的人。

    何向东摇头一声苦笑,继续道:“老头儿可能是脑子不好使吧,他建国后就进了曲艺团了,标准的人民艺术家,吃着皇粮,有收入也有地位还有声誉,再娶个媳妇,生个孩子,再多收几个徒弟,年纪再大一些,他肯定也是一位受人尊重的老艺术家了。”

    “可老头脑子有病啊,有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大闹一场,还从曲艺团退了出来,浪迹江湖去搜集整理快要失传的传统相声。保护传统文化,这是国家牵大头的事情,要你一个糟老头子瞎掺和什么啊?”

    “还把自己一切都搭进去了,老头儿一辈子都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浪迹江湖,说的好听一点叫跑江湖卖艺,说的难听一点,这跟街上卖艺的乞丐没有什么大区别,甚至我们过得日子还不如那些乞丐,你们说这人是不是疯了?”

    “当年就不让说传统相声,这些传统的老玩艺儿都得改,这都不让说了,他还非得这样去做。为此,他不惜跟当时的相声界决裂,一头扎进来民间,从此所有的荣光都没他的份了,他甚至连饭都吃不饱,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你们说他是不是疯了?”

    听到这里,现场所有人都被震撼住了,不管是同行还是观众,所有人都被震撼住了,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何向东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老头儿爱相声爱了一辈子,为了相声他可以做任何事情,就算要他的命都可以。没有人知道老头到底吃了多少苦,没有人知道老头儿到底遭了多少罪,就连我都不知道。”

    “我知道的只是老头儿六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老的不成样子了,上七十的时候身体就已经糟透了,浑身上下就没个好地儿,医生都说他还能活着就是一个奇迹。”

    “我所能知道的是老头儿满肚子都是能耐,许多别人听都没听过的相声,他都学了个全。许多别人痛惜失传的段子,他也都会。”

    “就拿我们这次濒临失传传统相声专场来说,为什么我敢说我们表演的这接近一百个段子相声界找不出二十个会的人来,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全是老头儿用他的命换来的,所以我才敢如此放言。”

    台下许许多多的观众眼眶通红,还有不少女性观众眼泪都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纯粹多么高尚的艺人啊,别的词已经无法形容他了,这是一个艺人,一个真正的艺人。

    媒体朋友们也叹着气,眼角含泪,在本子上认真记录着。

    同行们心里很复杂,跟何向东说的那老头儿一比,他们都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侯三爷深深一叹,摇头不语。

    石先生低着头一声不吭。

    楚城则是早就泪流满面了。

    严亮怔怔看着何向东,这一刻,他感觉自己真的懂何向东这个人了,懂的不仅仅是对方身上的能耐,更是他面对被封杀也不改本心的那股子倔强,这才是真正的艺人啊。

    就连赵峰华那一帮人,明明是前来找茬的,可现在也没话说了。拿别的事情说事可以,可是要拿这老头儿说事,他们感觉自己没脸张嘴。

    何向东自己的眼泪也有些控制不住了,他擦着眼泪,哽咽着嘶吼道:“这老头儿就是我的师父方文岐,那个爱相声爱到死的方文岐。”

第五百九十四章 第四大世家

    《真正的艺人方文岐》

    大多媒体的报道都是这样来形容方文岐的,这次的向文社的濒临失传的传统相声专场声势浩大,电视台广播台都有播放。

    其他报纸媒体也纷纷报道,何向东目前正是当红,向文社的门槛都快被前来的观众踩烂了。

    出了北京城,没人清楚向文社。但是在北京城这一亩三分地,何向东和他的向文社还是很有名气的,北京城好多观众都挤破头去人家的向文社听一场相声呢。

    这场濒临失传传统相声专场之前也宣传好一段时间了,现在也正是报道的热点时期,而方文岐的名字也随着这次报道传进了千家万户,甚至还有不少媒体给方文岐做了一个专题。

    这又是草根明星的一个典型代表啊,为了拯救艺术,甘愿一辈子默默无闻,也甘愿颠沛流离一辈子,这人的品格得有多高尚啊。

    电视台那边也在联系何向东,问他能不能请他师父出山和他一起录几期节目,到时候好播出,好让更多人知道方文岐的事迹。

    何向东也有些心动,但是他又很担心老头儿的身体,电视台在北京,老头儿年纪大了,跑这么老远,他的身体吃不吃得消,这还是个问题呢。

    另外就是何向东知道他要为老头儿正名是肯定会困难重重的,一个离经叛道的人艺人想要获得相声界的认可,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就是方文岐的功劳太大了,大到了让整个相声界都为之侧目的地步。如果一切按照何向东所说,那方文岐就足以称得上是一代大师了。

    他为相声做的贡献太大太大了,拯救了相声的遗产太多太多了。尤其是现在国家对拯救传统文化非常看重,像方文岐这样的艺人一定会被当成是典型来对待的。

    相声界所有人都知道艺人本身的好能耐再加上国家的大力支持,这会产生这么样的后果,这就是造神啊,又会造出一尊神来。

    相声界有三大世家,马家侯家还有常家,除了马家之外,其他两家都是得到国家强力支持之后,才强势崛起的,也有了今时今日之地位。

    难不成等方文岐得到国家重视之后,这相声界还要出现第四大世家吗?

    更何况现在向文社又这么红,再要是加上国家的推动,有了方文岐这样一位功德无量的大师级人物做老祖,相声的第四大家族就肯定能成了,再以现在的向文社为发展根本,那以后……

    想到这里,相声界众多人士就有点不寒而栗了,这种后果太可怕了。现在的相声界盘子就这么点大,向文社的崛起就已经让大家很受威胁了,这要是再出现一个新的家族,那可怎么办啊?

    现在的向文社在很多人眼里看来还只是一个民间小班子,尽管他们现在很红,但还是有好多人没有上心。

    因为向文社的底子还是薄的,它背后没有靠山啊,甚至好多人都不知道何向东的师父是谁,就算现在知道了名字,可他们仍然一点印象都没有。

    没有强大的靠山,他们使点小手段,何向东也没法子反击,因为在相声界他们还是孤军,没有师门帮衬着,他们园子生意再好也没什么用。

    所以他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方文岐真的会被捧上神坛,到时候这相声界的天下,恐怕就是他向文社的天下了。

    所以在专场演出还有方文岐事迹报道之后,社会各界的议论声音是很大的,而且非常不统一。

    观众自然是大肆赞扬了,向文社的专场演出更加火爆,黄牛票都供不应求了,现在黄牛都准备住在四方茶馆门口了,他们的生意不要太好哦。

    四方茶馆这段时间也因为向文社的缘故而生意暴涨,老板邱武宇乐的牙齿都咧到耳朵根后面去了。老王掌柜又是欣慰又是感慨,要是当初上一个老板坚持把向文社引过来,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吧。

    媒体也在大肆炒作方文岐事件,为艺术献身本身就有卖点,更何况这人还是现在正当红的何向东的师父。

    同行中有不少腕儿也对方文岐提出了一些质疑。

    “方文岐啊,呵呵,倒是没听说过这个人,也没见过,反正我是不知道的。”

    “你说搜集失传相声啊,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我们都不认识这个人啊。”

    “贡献?贡献自然是有的,但是这个人到底做了多少事情,我们也不清楚,到底搜集了多少传统相声我们也不清楚,不过话说回来,相声还是要改革创新的嘛,不能老是盯着过去看。”

    “传统相声?呵呵,还失传的?你不去看看人家说的那都是些什么东西,这些不是快失传的,而是不让说了,你像姐夫戏小姨,托妻献子这种相声要学来干嘛,这是在污染大众精神。”

    ……

    言论太多了,向文社最近的话题量和曝光率都是一等的。

    甚至有相声演员悲天悯人说让何向东赶紧把这些要失传的传统相声献给曲协,传给相声界每一个人,可不能让这些好玩意儿再失传了。

    消息传到向文社来,所有人都骂街了,脾气躁的张文海老爷子气的在发抖。

    何向东脸色也不好看,就没见过这样不要脸的,自己师父豁了命出去才抢救回来的相声,他们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想全部拿走,他们干嘛不去死啊?

    自己吃着好的,穿着好的,翘着二郎腿在办公室里面坐着的时候,怎么没想着要拯救失传相声,现在拿现成的倒是一把好手。

    后来在记者过来采访的时候,何向东就没忍住气,直接把心里话给说出来了。

    报道出来之后,又惹来轩然大波,相声界某些人跳的更欢了,站在道德制高点强烈谴责向文社私自保存失传相声的不正确行为,说是相声界的瑰宝就要回归相声界。

    何向东从来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家伙,他在记者面前只是发几句牢骚,在观众面前可就是写段子骂街了。

第五百九十五章 德艺双馨老艺术家

    “这个中国的节日啊,很多,咱们这一生就要过很多节日,就拿薛老师来说好了,小时候得过六一儿童节。”

    薛果点点头:“对,儿童节嘛,得孩子过。”

    何向东继续道:“再大一点,就要过青年节了。”

    薛果补充了一下:“五四青年节。”

    何向东再道:“再大一点要结婚了。”

    薛果笑道:“长大了。”

    何向东道:“再过两月,过清明节了。”

    薛果惊道:“啊?这就死了啊?”

    观众也是哈哈大笑。

    何向东却道:“没事,你还能过节呢。”

    薛果疑惑道:“我都死了,还能过什么节啊?”

    何向东道:“再过两年,你还能过父亲节呢。”

    “啊?”薛果一把把何向东推开,骂道:“好嘛,我都死两年,哪儿冒出一孩子来啊?”

    何向东一摊手:“那你去问你老婆,问我也没用啊,我从来做好事不留名。”

    “去。”薛果算是彻底爆发了。

    何向东在台上坏笑不止,台下观众也甚是热闹。

    “噫……”观众连连起哄。

    等观众稍微消停下去,薛果才骂骂咧咧道:“你这都越说越不像话了,这都什么呀,您这都跟哪儿学的啊?”

    何向东答道:“我跟师父学的啊。”

    薛果疑惑道:“你师父就教你这个啊?”

    何向东理所当然答道:“对啊,做好事不留名就是我师父教的。”

    薛果挥挥手:“嗨,别提那个。”

    何向东继续道:“要说这做好事不留名啊,还是我师父厉害,现在相声界就有好些人是我师父当年做好事不留名留下来的呢。”

    “啊?”薛果傻眼了。

    何向东一摊手道:“不然怎么现在那么多人跳出来要分家产啊。”

    “噫……”

    “吁……”

    观众起哄声嘘声一阵一阵的,来的都是向文社的支持者,最近闹出来的新闻他们也都知道,现在听到何向东这么狠的回击,他们全都兴奋了。

    现在这年头的明星艺人都讲究公众形象,平时说话都是温声细语的,就算是挨骂了遭受污蔑了,或者发生其他情况了,他们都强撑着故作大方。

    根本没见过何向东这样混不吝的角色,一言不合就开始当众骂街了,观众都是喜欢看热闹的主儿,见到这场景自然兴奋起来了。

    记者也是喜欢热闹的人,可是说新闻就是热闹,只有热闹才能让人围观,让人围观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

    所以北京城的记者也特别喜欢往向文社跑,反正每次来他们都能弄到新闻,他们现在都快把何向东当成是他们新闻行业的祖师爷了,这家伙太赏饭吃了。

    娱乐圈就不是个能藏得住事儿的地方,相声行当虽说属于传统曲艺行,可也是娱乐圈一份子。

    何向东在大庭广众下的大放厥词,自然也被北京的相声同行知道了,引发骂战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

    沉寂如一潭死水的相声界,最近因为何向东和向文社的走红,可是闹出了不少动静。

    真是热闹的很啊。

    ……

    何向东也没管那些同行们的回击,他可没功夫跟那帮人扯皮,他可忙的很呢,他就完全没搭理某些同行的回击,某些人就像是一拳头砸在了棉花上,无处受力,这玩意儿太难受了。

    见何向东什么回应都没有,媒体也大失所望,本来还等着看一场激烈的撕逼呢,现在也没有了,他们也就没多少心思再往其他相声演员那里跑了。

    相声界又慢慢恢复平静了。

    向文社的濒临失传的传统相声专场的演出也终于结束了,这次的专场演出非常火爆,观众如潮,好评如潮。

    这一次的专场演出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其中最大的成功就是给向文社打上了一个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标签。

    这个标签太重要了,向文社只是一个民间草台班子,没有背景没有靠山,还有不少人指责向文社的相声是在污染大众精神,向文社也因此遭受了不少指责和非议。

    但是只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标签打在了向文社身上,何向东就有底气面对任何人。

    现在相声界都在求新求变,只有向文社这一家在坚持说传统相声,也是说的最好的一家,也是拯救了那么多快失传的相声遗产的那一家。

    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非常看重,也特别希望传统文化能重新绽放光彩。何向东的向文社恰好就满足了国家的要求,只要向文社坐实了文化传承者的标签,那国家就变成了向文社的靠山了。

    那何向东将无所畏惧。

    只要国家和行政方面保证住了,其他江湖方面的争斗,何向东根本不惧,他本就是江湖人,一点都不怕这种江湖手段,江湖人也得是得靠能耐才能立身的。

    何向东也想着是不是把自己师父请到向文社来坐镇,另外也让师父拿回属于他的荣耀。

    这件事情不只是电视台在联系,文化部门也在促成,徐四海都上门来过谈过这件事情了,他希望能和方文岐面谈一下,看看能不能更好拯救这些快失传的相声。

    何向东也致电到上海去了,可是自己师父这段时间身体很不好,都在医院里面好些日子了,都是老毛病了,一直在调养。

    何向东担心师父身体,也就压下这件事情没说了。其实现在方文岐都还不清楚现在向文社的火爆情况的,何向东电话回去倒是也把事情给说了,只是方文岐根本没上心。

    一来呢,是何向东在外面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方文岐很怀疑何向东话语里面的可信程度;二来,方文岐也清楚现在相声界的惨状,大伙儿都没饭吃了,何向东的向文社怎么可能红成那个样子呢。

    再说,都红成那样了,自己怎么一点信儿都不知道呢。

    所以因为徒弟的动作已经在北京城里很有几分盛名的德艺双馨老艺术家方文岐同志躺在病床上,不屑地淬了自己徒弟一口,并且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再暗自自豪一下自己那依然可怕的智商。

第五百九十六章 万象归春

    京城台对何向东也是很看重的,也给了不少资源,向文社的濒临失传传统相声专场演出办了七天,他们就播放了七天。

    虽说每一天他们只拿出了四十分钟时间,但这就已经很难得了,这么大的一个台,节目还有业务都是排的很满的,他还能给何向东留出这么多时间来,这就已经很难得了。

    何向东依托向文社的相声跟京城台合作的节目,也马上就要开始录制播放了,这次的濒临失传相声专场就当是提前预热了。

    武汉的那档节目,超级娱乐赢家,何向东已经让电视台那边另外找副咖了,之前程导还一直在等何向东,也一直在促成电视台领导调解恒洋和何向东的关系,他是很想让何向东回来的。只是何向东现在确实有些分身乏术了,武汉那边暂时顾不上了。

    另外他想好好巩固一下向文社在北京的影响力,北京才是向文社的大本营。

    自何向东火爆京城之后,恒洋娱乐也前前后后联系过何向东很多次了,开出来的条件也非常诱人,只是这时候的何向东却根本没有要心动的意思。

    他原本是想搭上恒洋娱乐这条大船,好让向文社得以发展,恒洋娱乐也能因此赚钱,这是双赢的。

    可惜,后来恒洋娱乐自己耍阴招,把合作给搅黄了,何向东从来都是吃软不吃硬的主儿,在何向东还有向文社都还是籍籍无名的时候,他就敢和恒洋硬干,就更不要说现在了。

    在恒洋耍阴招的时候,其实那时就已经断了和何向东合作的可能性了,何向东是不可能和这样的人合作的。

    更何况现在的向文社也需要再搭上恒洋这条大船了,何向东现在要不了多久,向文社一定会成为比恒洋娱乐更大的船。

    恒洋娱乐在多番联系何向东未果之后,也就放弃了,何向东也并未等到来自对方的歉意,江一生那边似乎也彻底放弃何向东了,不封杀,也不过问,一切听之任之了。

    何向东也大松了一口气,他现在对手就蛮多的了,真的不想再把恒洋这个巨头给牵进来,只愿双方恩怨就这样过去了,恩,何向东的确是这么想的。

    ……

    和京城台合作的这档节目叫做《万象归春》,名字听起来很莫名其妙,有点像是自然科学类节目,有点纪录片的味道。

    原本京城台的领导是不愿意用这个名字的,因为这个名字确实不吃香,看起来就不像是会红的样子。

    就像某人的名字的叫葛二蛋,一瞧就很乡村,你说这人能当上汉东省的省委书记,谁信啊?

    只是因为何向东的坚持,电视台那边还是让了一步,万象归春这四个字对旁人来说可能就是觉得是在描述春天,但是对江湖人来说,这四个字意味深远。

    江湖人做买卖有很多种,有说相声的,有唱大鼓的,有变戏法打把势卖艺的,也有卖各种零碎物件的,一样买卖就是一个象儿,万象就囊括了所有的江湖买卖。

    春是笑料的意思,这个春也跟相声有关系,相声是一门让人发笑的学问,所以相声也被江湖人用暗语称作是团春,单口相声叫单春,对口相声叫对春。

    万象归春就是说江湖上所有的买卖都要用春口,江湖人做买卖如果不能逗笑客人,让客人开心,他的买卖就做不好。

    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所以这叫万象归春。

    相声自然就更是如此了,相声这行都直接用春字称呼了,所以何向东把新节目叫做万象归春是有特殊意义的。

    这档节目是一档访谈类节目,也邀请嘉宾做访谈,基本上前半场是如此,后半场就是向文社的表演了,有表演曲艺才艺,也有说相声的。

    总而言之,这档节目真正的核心还是向文社的相声。

    京城台也给这档节目配了一个女主持人,苏沫,老熟人了,苏沫以前是在中央台的,现在跳槽去京城台了,这次也跟何向东一起搭档做节目了,这个安排何向东挺满意的。

    这次京城台也走了一步比较冒险的棋,现在曲艺没落是事实,没有哪个电视台会想去做曲艺节目的,除非是上面下的要求,才会有那么一两个节目。

    做红的几乎没有,要有也只有一个曲苑杂坛,京城台也不愿意做这个,平时也就是在其他不红的节目上邀请几个曲艺演员做几期节目也就糊弄过去了。

    而这一次的万象归春,就是以曲艺相声为核心的,而且不是边角料节目,这是要放在周五晚上黄金档播出的,这可是仅次于周六晚上黄金档的时间段啊。

    可见京城台下了多少本钱了,这档节目要是做失败了,那可就真是血本无归了。

    所以业界也有很多人在关注这档节目,这是一个全新的模式,京城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这里面的藏着的风险和利益都是巨大的。

    但是这只要是成功了,那对现在已经渐渐死板化的综艺节目来说,可是一个巨大的启示啊,这意义太大了,容不得他们不关心啊。

    同样关注的还有恒洋娱乐,现在北京台做的事情就是当初他们想和何向东做的。只不过京城台选择了合作模式,而恒洋娱乐却是一心想要控制向文社,所以现在的结果也就截然不同了。

    江一生在他的个人大办公室里面望着桌子上的一份文件怔怔出神,这份文件是他的团队对万象归春的节目的预测,结果是全面看好。

    江一生深深一叹,面上有些许遗憾,眼神深处还有几分阴冷。

    ……

    台内,《万象归春》节目的制作办公室,何向东也是编导之一,也是这个节目的监制之一,他已经提出来好多修改意见了,电视台的编导团队都快疯了。

    小王是刚毕业不久的小姑娘,她红着眼睛对何向东说道:“我说何老师,您还要改啊?”

    何向东道:“还要再磨,节目的安排肯定还要改的,这开门第一炮咱们一定要打响,大家再加加班吧。”

    “啊?”众人哀嚎。

第五百九十七章 小龙和小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