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相声大师-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向东打着板继续唱着,脸上的表情很丰富,他本就是相声艺人出身,对幽默是理解到骨子里面的,现在唱滑稽大鼓更是把里面滑稽幽默的地方发挥到了极致。

    “我这哀了又哀呀,前清皇族性情弱,怕只怕那阳奉阴违信口开河,喜怒忧思悲恐惊了把那欲图就全都搁了,我这没事就把大鼓说,鞠躬时又把帽脱。”

    面前几位评委脸上都带着笑意,都觉得听得挺有意思的,眼前这人唱的很有味道,嗓功是一绝。现在虽然没有滑稽大鼓的演出了,但是眼前这几位都是大鼓界的大腕儿,见识很广,像柏强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他就曾经在现场多次见过滑稽大鼓艺人的演出。

    现在听了何向东的演唱,他们敢说这就是滑稽大鼓,而且是相当出色的滑稽大鼓,完全不输那几位名家,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功底,简直是让人惊骇啊。他们先前还饶有趣味的,可是现在是越听心中却越是震惊。

    几位评委目光沉沉,心中早已掀起了巨浪。见到如此出色大鼓艺人,他们都不禁下意识地扪心自问,如果是自己上台,真的能唱的过这个年轻的艺人吗?

    稍微一思索,他们就不敢再往下想了,这玩意儿越想越吓人。

    最后一音落下,何向东唱罢,手执板对着几人恭敬地鞠了一躬。

    木纯生没有说什么话,按照规定也不许他说什么,他微微一顿,深深地看了何向东一眼,伸伸手道:“请离开比试场。”

    何向东也没什么,对着几人微笑点头,然后看了一眼黑着脸的柏强,他也闹不懂老爷子怎么这么生气,也不知道是谁惹了他,他也没敢多问,就直接出了门了。

    他走之后,木纯生才深深吐出了一口气,感慨说道:“真是个奇才啊,年纪轻轻竟然就有如此功力,他绝对是年轻一辈的第一人,甚至不输我们这些老人啊,唉,真不知道是那位大师竟能调教出如此弟子。”

    旁边的人也子啊感慨:“是啊,我看此子将来一定能扛起我们大鼓界的大旗,成为新一代的大角儿,难得这人还这么爱大鼓,连观众不看了的滑稽大鼓都愿意学习,我想他肯定也会别的流派的大鼓,这位年轻人了不得了。”

    “我大鼓界后继有人啊,哈哈,真是幸事一件。”

    “唉,我周某人虽然没有什么大本事,但是还是愿意提携一下优秀的后辈的,这人虽然不是我徒弟,但是我还是愿意去捧一捧他。”

    木纯生朗声笑着:“这种事情怎么能让你老周一人专美于前呢,算上我一个,我看这年轻人绝对是我们大鼓界的未来之星,说不定他还能振兴我们的大鼓呢,哈哈,哎,柏老师您可是出了名的爱提携后辈,想必您这一次肯定也会不遗余力的吧。诶?柏老师您不舒服吗?脸怎么这么黑啊。”

    柏强想死的心都有了,一头老血都涌到喉咙头了。

    大鼓界的未来之星,未来你妈啊,这王八蛋是说相声,妈的,这他妈就是一个票友啊。混蛋!!!(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一章 路子这么野啊

    大鼓界的几位大腕还在感慨不已,没一会儿下一个考生就进来了,这位也是一个年轻人,长得胖胖乎乎的,木纯生他们瞧着也眼生,想来可能是外地的大鼓艺人吧。

    那胖胖的年轻人冲着眼前几位大腕抱了抱拳,然后一个深鞠躬:“几位老师好。”

    木纯生含笑点点头,他挺喜欢年轻人的,毕竟年轻人才是一个行业的未来,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大鼓了,所以他看见年轻的大鼓艺人都会打心眼里面喜欢,他伸了伸手,温和说道:“来,请开始你的表演。”

    那年轻人就过去挑板了。

    台上坐着的那几位大腕儿的心情都很不错,瞧着这年轻人挑起板来也非常认真,试板的时候也非常专注,一点不慌不忙,看上去也是很有表演的经验的,不错。

    几位大腕儿对这年轻人的第一印象都非常不错,只有一人气的在发抖,这人还是柏强。

    木纯生他们认不出眼前这年轻人,可他认识,他也是经常往向文社跑的,也知道挑板的这王八蛋是谁,这人叫薛果,也是个死说相声的。

    妈的,这帮说相声的是组团来我们大鼓界捣乱了,岂有此理!!!

    柏强气的头发都要竖起来了。

    旁边木纯生还在含笑点头,看着薛果的眼神充满了欣慰,他满意地微微颔首,心中暗自感叹:“大鼓界的年轻人才真多啊。”

    ……

    再说回何向东,这孙子出了大鼓比试场,片刻不敢停留,如同脱缰的野狗一般冲到了评书表演区,发现那边正在叫他的号,他之前也去抽过签了,现在刚刚赶到。

    他连气都没有喘匀,连水都没有喝一口,就被领着往评书区那边赶去,这孙子都快累得不行了。

    每个比试场都是一样的,前面坐着都是这一行的几位大腕儿,辈分足够能力也足够,初赛是要他们把关的,他们要有这个眼光才行。

    评书场地的评委就没有那么多了,一个考场就三位大腕儿,一个评书门的,一个西河门的,还有一个是四川说书的。

    说书其实也有南北之分,北方说书的规矩比较重,尤其是用醒木,众所周知在说定场诗的时候,山海关以里的是要在最后一句话留出几个字再拍的。比如“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啪……是沧桑”,而关外东北那边说书,是把整首诗说完了才啪一下醒木的。

    而且北方的评书是用醒木的,这是吃饭的家伙,所以评书也叫使短家伙的,指的就是这块醒木,还有一个使短家伙的就是竹板,也就是竹板书。

    有使短家伙的就有使长家伙的,这使长家伙的就是唱大鼓书的,长家伙就是他们拉的三弦。

    北方说书使醒木的规矩有很多,是不能随随便便就用的,用的每一下都是有讲究的。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敲门,古代都是木门,按理说艺人用醒木砸几下桌子就好了,又简单又形象。

    但是在北方说书是绝对不允许的,艺人只能用嘴巴口技把这个声音模仿出来,绝对不能用醒木,所以我们在听评书的时候,一个小时听完了,那说书艺人根本没敲几下醒木,这是规矩。

    四川一带的说书艺人却不一样,他们用醒木的频率很高,他们经常啪啪啪,这帮艺人表演的时候老是会啪啪啪的,这也是规矩。

    各地说书的都有各地自己的规矩,但总而言之是大同小异。

    何向东进场了,这里的陈设反正都很相似,中间被空出来了,摆着一张小桌子,上面铺着绒布,折扇醒木手绢都放好了,还有一张给说书先生用的椅子,这张椅子比正常的椅子要高一些。

    如果你要在桌子上写作业或者干嘛会非常吃力的,因为这椅子的高度跟桌子根本不配,艺人坐在椅子上整个上半身都会露出来的。说书虽然是是靠着嘴说,但也会涉及到肢体动作的,艺人的上半身也会对表演有帮助的,所以要用高椅子。

    何向东在椅子上坐好了,看了眼前几位评委一眼,大口喘着气,这死胖子体积太大了,稍微一跑就累得不行了,现在气都还没缓过来呢,现在可说不了书,得先把气喘匀了。

    三位评委一见何向东这样,他们的眉头当时就皱起来了,对何向东的第一印象就变差了。

    这年轻人有那么紧张嘛,坐在台上也不说话,一个劲儿地喘气,这人不行。

    三位评委同时微微摇了摇头,眼神中也带了一点失望。

    何向东虽然年轻但是他九岁就出道了,也是老演员了,他知道艺人一旦上了台就绝对不能干坐着不说话,这不像话。

    他深深喘了几下,笑着跟眼前三人打招唿:“都来了啊,还没吃午饭了是吧?嗨,您说这大冬天的,也不知道等会安排的午饭是什么哈?”

    那三位评委都懵了,愣愣看着何向东说不话来了。

    这人哪儿来的?路子这么野啊?

    他们在这里半天了,也没见着那个艺人进来跟评委这样打招唿的,还问中午吃什么?你当这里是食堂啊?

    这人到底是谁啊,谁徒弟啊,路子这么野啊?

    你是来比试的,我们都是评委,你当你在茶馆说书呢,还聊家常?不知道这儿的规矩是不允许评委和考生乱搭话的啊?

    现在说评书的基本都奋斗在广播一线,都是录制节目的,也没有办法跟观众聊天。民间小剧场里面说书的也很少,现在曲艺行都不景气,大批曲艺艺人都是靠国家养着的呢。

    何向东见眼前几人都不理他,他也觉得有点尴尬,这场子有点冷啊,观众不热情啊,他自己圆了一下:“我倒是挺能吃的,不然也不能这么胖啊,希望中午有点好吃的。哈哈,咱们闲话少叙,这就开书。”

    这孙子总算是把气给喘匀了。

    听到这路子这么野的评书艺人终于要开书了,三位大腕才面色才略微缓了一点,等着何向东开书。

    何向东眸光一凝,他是张阔如的亲传弟子,也是张氏评书的正宗传人,现在又被王弥苇调教了这么久,他的水平早就突飞勐进了。想当初他在西安的时候和单口名家傅盛比试过一场,那一次他还略输一筹。

    但是现在如果让他们再比试一次,何向东敢断言自己绝对能全面超越傅盛,让傅盛输的心服口服,要知道傅盛可不是什么等闲之辈啊,人家也是一代名家啊。

    所以说经过两位宗师的调教之后,何向东的说书实力也正式跨入名家水准了,而且是名家里面比较强的那一类人。

    何向东目光温和地看着眼前三人,丹田一股气往上窜,从丹田到喉头这一块坚硬如铁,何向东吐字清晰,把每一个字都送到了三位评委耳朵里面:“天为罗盖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定场诗第一句一出来,这几位评委眼睛当时就是一亮。他们坐的离何向东有点距离,但是他们却能很明显感觉到眼前这小伙子的话好像是人家凑到自己耳朵边说的一样,自己根本不用费力,每一个字就自动送进来了。

    他们都是评书大腕,很清楚这不是靠声音大就能做到的,声音大是响堂,声音一大观众就容易觉得吵,小了又得竖起耳朵听,观众会觉得累。但是这年轻人很明显是练过响堂和打远儿的,声音大但是不吵,而且打的很远,把每一个字都打到他们耳朵里面。

    何向东张嘴就说了这么一句,就让眼前这几位大腕儿对他们刮目相看了。

    这三位评委心里头纷纷升起一个概念,这人基本功很扎实,但就是路子野了点。

    发声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用喉咙发音,响亮,但易累易渴,总要喝水,一场说下来,肚子里面水就开始晃荡了,而且说多了第二天嗓子得哑。

    第二种是用胸口发音,用胸口发音比较累,观众离的远了就听不见了,离的近了又觉得吵得慌,而且这种发音对演员身体损伤很大,几年说下来人就要废了,说不定在台上说到一半吐血都是有可能的。

    最好的方式是用丹田发音,观众离得远也能听得见,离得近也不觉得吵得慌,而且演员说的也自然,使活儿很轻松。所以懂得发音的相声演员在说话的时候,你往他肚子上一摸,从丹田一直到喉咙,这一块是硬邦邦的。

    何向东就是用丹田发音的,也苦练过响堂和打远儿,一句说完第二句就出来了:“什么人撒下名利网,贫困富贵不一般。也有骑马和坐轿,也有推车把担担。”

    三位评委眼睛再次一亮,第一句他们听到的是这人发声功夫,后面几句听的就是这人说定场诗的水平了,这节奏和裉节把握太到位了,厉害。

    “骑马坐轿修来的福,推车担担命该然。骏马拖着痴呆汉,美妇人常伴拙夫眠。八十老翁门前站,三岁顽童染黄泉。不是老天不睁眼,善恶到头这报应……”

    何向东拿起了醒木,三位评委也被何向东这一番定场诗引得步步入神,他们现在就感觉这个教室都没有光线了,就剩下何向东那一人一桌在闪闪发光。

    他们瞧着何向东拿起了醒木,这一刻他们所有人都把气屏住了,精神高度集中,灵魂仿佛都要飞出来了一般。

    “啪……”醒木落下,何向东吐出最后两个字:“循环。”

    三位顿时感觉要出窍的灵魂随着这一声敲响被重重打落回他们身体的里面了,他们顿时感觉浑身酥麻,身上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这种感觉太难以言喻了。

    “好……”三人下意识就大声叫了一声好,鼓起掌来。(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二章 从哪个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狠人

    一声叫好之后,那几位大腕瞬间便反应过来了,他们都是评书界有一号的人物,怎么会突然变得这么不淡定了?

    按照初试的规矩评委和选手是不能聊天的,因为要保证比试的公平性,当然这也就是初试,到复试之后就是公开评审了,这人是谁,叫什么名字,什么师承大家就都清楚了。

    初试的这个规矩这些评委也都挺赞成的,他们也想给这些选手一点压力,就像说书说相声这种是需要台上台下互动的,但他们这些评委是一点回应都不会给台上的人的。

    这对台上的演员也是一个考验,像说相声说书这种都是要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尺寸的,要是台下坐着的那几位观众全程都是很冷漠地看着演员,那演员估计说不了几句心里就要发毛了。

    所以这是对演员是个考验。

    评书场地的这三位大腕儿之前也是这么想的,而且也是这么做的,甭管上面说的是什么,他们全程都是很冷漠的,就更不要说给人家的定场诗叫好了。

    但是眼前这个小伙子的水平太高了,他们都说了几十年评书了,什么样的高手名家没见过啊,他们都是吃过见过的人。本以为自己已经是很淡定的老江湖了,但是现在却被一个小伙子引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这人的水平得有多高啊。

    何向东仅仅是念了一个定场诗,就把眼前这三位评委给折服了,这份实力也真是没谁了。

    何向东会的东西很多,也不只是相声一门,其他曲艺他也都能来,这人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但这么多曲艺里面他最好的就是相声和评书两门。

    相声自然不必说了,他从小就是说相声的,也在街头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了,自己师父方文岐也是一代相声宗师,他说相声的水平也已经跃入名家行列了。

    至于评书,他是张氏评书的正宗传人,张阔如是什么人啊,那可是一代评书巨匠啊,江湖人称金口银舌,这可是评书界说评书最厉害的那几个人之一啊。

    何向东是他的亲传弟子,何向东学评书时间还短,水平之前还是略输名家一筹的,当然了他在年轻一辈里面自然是横着走的人物了。

    后来就遇到了王弥苇了,王弥苇是说单口相声的,但是单口相声和评书根本没什么大区别啊,这二者是相通的。

    王弥苇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可是净街王啊,说单口天下第一,实力完全不比张阔如弱。经过这两位宗师的调教,何向东早就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了,别看这个考场里面坐着的是评书界的几位大腕儿,可是论实力,何向东早甩出他们好几条街了。

    甚至于对何向东自身来说,他现在的评书都已经比他的相声要说的好了。

    何向东见眼前三人给他鼓掌了,他脸上也露出笑意了,主动跟几人打招唿,他站上台了就不会管台下坐着的人是什么身份了,在他看来这些人就是观众而已。

    “好,谢谢大伙儿的鼓励,这叫好声挺响的,就是掌声略显短暂了一点。”这货开始主动要掌声了,到这个比试场来的选手估计也只有何向东敢这么作了。

    放在两分钟前,那三位评委也肯定认为何向东是在作死,但是现在他们可不敢这么想了。

    刚才一段定场诗已经把他们折服了,他们现在正惊疑不定地看着何向东,这年轻并不是路子野啊,而是真正的艺高人胆大啊。

    好家伙,这比试场来了个狠角色啊。

    “啪啪啪……”听了何向东的话,有一位评委给他送上了掌声,这也就是何向东有这待遇了,放在旁人身上他们这几位大腕儿才懒得理他呢,就把他晾在台上,看他死不死。

    另外两个大腕儿也鼓掌了,他们冲着何向东微笑点头,这年轻人值得他们奉上掌声。

    何向东笑了,这几人还是比较好说话的嘛,前面跟他们搭腔还不理人呢:“我这都快变成要掌声了,当然也不能怪我,我要别的你们也不给是吧。”

    三位微微一笑。

    何向东也是一笑,正经道:“闲话少叙,书归正传,咱们今天要讲的这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发生在哪儿呢,就在咱们的……”

    何向东正式开书了。

    他这一开书可不要紧,这三位评委可就听傻了,他们前面的确是挺惊艳何向东的定场诗的,但是没入正活儿,谁也不知道这人究竟说的怎么样。

    但是等到人家真正开书之后,他们三位头皮都开始发麻了,身上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可能就是觉得何向东说的故事挺好玩,挺有吸引力的,但是内行却能看出人家这高深莫测的功夫来。

    何向东随口转述出来的关子门口都让他们这几位很有见识的评委大腕儿惊艳,以至于到后来他们都完全沉浸到故事里面,情绪心思也被何向东带着走了。

    随着故事的发展而紧张、大笑、快意、惊吓、感动……就像是在看一部真实的电影似得。

    如果是一般的观众有这样的反应自然是很正常,但是这几位可都是评书大腕儿啊,还能被这么吸引那就太难了。

    这当然也足以说明何向东的水平了。

    “啪……”醒木一响,何向东留了个扣子,这段评书就说好了,他站起来也没多说什么,对着几人微微一鞠躬就出去了。

    这几位听得如痴如醉的评书大腕儿才被醒木的敲醒过来,他们呆呆看着何向东离去的身影,眼神中全是震撼。

    “这人是谁?”

    “不知道。”

    “师承何人?”

    “不清楚。”

    “好可怕的实力。”

    “我……不如他。”

    这句话一出来,另外两位大腕儿豁然转头看他,不管何向东说的有多么好,可他毕竟是一个年轻人啊,可你是大腕儿啊,你就这样认输了,不顾自己的脸面了吗?

    这两人也不禁拿自己跟那年轻人比较了一下,最后发现自己竟然也完全不是人家的对手。

    这人才多大啊,好可怕。

    这几人把目光投向了空荡荡的门口,眼神沉沉。

    这到底是从哪个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狠人?(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三章 热情的何向东

    出了评书比试场地之后,何向东大松了一口气,一上午他表演了三个节目了,相声大鼓还有评书,现在他已经累了。

    为了演好这三场,他可没有收着,全都是很卖力气的。现在他已经很累了,不过也幸好到了中午了,他还能稍微休息一下。

    学校的食堂今天是没放假的,因为他们要供应来参加比试选手还有评委的午饭。

    何向东下午还有表演,他报的挺多的,薛果也没走,陪了他吃了一顿免费的午饭,然后就走了。

    何向东深刻怀疑这货就是冲着这顿免费午饭来的,然后还故意说陪自己吃饭。

    薛果就报了两个,一个是相声,还有一个就是唱京韵大鼓。

    薛果其他的曲艺也会,在表演相声的时候也能学着表演,但是并不是太精通,不一定能干的过人家专业选手。

    但是大鼓他还是学的非常好的,不比那些专业唱大鼓的弱,所以他还是比较有信心去冲击一下的。

    何向东上午演了三个,下午他就去小曲艺剧种那边了。

    中国曲艺种类有几百种,有比较繁盛的,比如相声评书大鼓,当然也有一些濒临失传的,这些曲种可能也就只有几个传人了,也没办法再找出他们这个行业的腕儿来帮他们把关。

    所以这次的负责人就是上次在曲协开会的郭老师,郭老师叫郭全保,他学的很杂,像新中国成立之后,培养曲艺艺人都是国家主张的,有曲艺团的学员班,还有曲艺学校之类的。

    薛果就是从曲艺团的学员班里面坐科学艺的,学员班学的也很杂,各种曲艺也都会教一点,但是这里有个弊端,这些人学的一般都是比较大的几个曲种,还有一些小曲种好多都还是在散落在民间的,随着时间发展,这些曲种也就濒临失传了。

    郭全保郭老师的经和何向东比较相似,他也不是直接进入学员班然后入曲艺团的,他有在民间摸爬滚打四十多年的经。

    在民间的这么多年里面,他走南闯北全国各地都去过,也跟无数老艺人交流过,他虽然没学会多少,但是他听得见得太多了,所以他至少能分得出好坏来。

    所以主持小曲种的考核的任务就只能落在他身上了,除他之外,任何人都胜任不了。

    下午初试继续,何向东也早早就去候着了,这候考场的人员构成就复杂了,各地来的小曲种艺人都有。

    何向东挺喜欢现在这种环境和氛围的,他特别喜欢和这些小曲种的艺人交流,他不太喜欢交际也不爱和陌生人聊天,但是交流问艺除外。

    这货现在就有点忍不住了,抱拳问身边一人:“这位先生请了,小弟我叫何向东,是唱十不闲的,敢问您是?”

    那人也没有多少心思和何向东搭腔聊天,就随意回了一句:“我是唱绍兴莲花落的。”

    何向东眉头一挑:“那咱俩倒还真是有点渊源呢,还真是巧了。绍兴我也去过,也跟翁先生求教过一点关于绍兴莲花落的事儿,不知道这位大哥您师承何人啊?”

    那人已经完全没有理何向东的心思了,他到北京来候考现在正是紧张的时候呢,结果旁边这人一直吧,烦不烦啊。

    那人也没跟何向东吵,就是把脸绷起来,然后转头看向窗户,不理人了。

    何向东略微有点尴尬地摸了摸鼻子,得,碰了一个软钉子,不过他也没介意,就又凑到旁边另外一人身边去了。

    “这位大叔请了,小弟何向东,是唱十不闲的,在北京也工作有几年了。您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呀?”

    那人:“……”

    何向东:“瞧您这口音一定是外地的吧。”

    那人都快哭了:“我都没说话,你是怎么听出我口音的?”

    何向东得意一笑:“现在不就知道了嘛,您是河北的吧,河北挺好的,我去过好多次了。哎,您是河北哪儿人啊?”

    那人:“……”

    何向东又问道:“您是什么曲艺的传人啊?”

    那人都快崩溃了,也把头看窗户了,他也不想搭理何向东。

    得,又碰一钉子。

    何向东再接再厉,再跟第三个人打招唿:“这位大哥,您好……”

    何向东话还没说完呢,就被那人打断了:“干哈,你要干哈,你叫何向东,是唱十不闲的,咋了,我知道了,不用再说了。”

    何向东眼睛一亮,用上了东北话:“艾玛,大哥东北的吧。”

    那壮汉勐地一点头:“嗯啊,咋的吧。”

    何向东一拍手,惊喜叫道:“艾玛,这巧了呀。”

    壮汉一愣:“你也东北的啊?

    何向东拼命点头:“哎呀妈呀,我是天津的呀,巧了不是,咱们都是中国人啊。”

    壮汉傻了。

    教室里面候考的选手都纷纷笑了出来,这人还真是有意思。

    教室里面一个年纪稍长的人对何向东说话了:“小兄弟啊,咱们都是来候考的,现在都是在休息呢,你呀就别瞎打听了,等咱们考完了你再来聊好不好,反正这里也管一顿晚饭的,到时候演完了大伙儿都别走,就在食堂里面吃饭,大家都认识认识,都是天南海北来的,也不容易啊。”

    教室里面的人都纷纷点头了,他们其实并不是不愿意搭理何向东,就是现在都有点紧张,而且也都在闭目养神休息呢,这人老吧的,打扰到他们等会儿的表演怎么办?

    何向东也觉得年长的人说的有点道理,他点点头道:“好,您说的对,这样,咱们也不去食堂了,就在隔壁找一家饭馆,我来做东,也让我尽一尽地主之谊好不好。”

    这话一出,教室里面的人都开始鼓掌了,有免费饭吃他们有什么不乐意的,再说去饭馆吃的肯定比食堂好。

    何向东也露出了笑意,他是挺抠门的,但是在这方面他却大方的很。他请过客之后再向这些艺人请教,想来他们应该也不会抗拒吧。

    何向东感激地看着那位年长的艺人,要不是人家开口他还没有请客的机会呢,他感动道:“这位先生请了,小弟何向东,是唱十不闲的,未请教?”

    那人:“……”(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四章 争吵(起点吴彦祖感谢卡姆彦祖的白银盟主,加更明日开始)

    小曲种考场只有一个,但评审是最多的,足足有十五人,也都是曲艺界的腕儿,这个比试场的主审就是郭全保老师。

    郭全保老师为人作艺都非常严谨,而且非常严肃,常年都见不到这人面上会露出什么笑容,老是板着个脸,也不喜欢和别人交流,饭局聚会他也是从不到场的,都快六十的人了可还是没有几个朋友。

    但是郭全保老师做事情非常认真,交给他的事情从没有出过差错,这是一个十足的做事情的人。

    很快就轮到何向东入场了,何向东这次只报了一个十不闲,十不闲他们在剧场里面也经常唱,每逢节日的时候,他们都会弄一个开场小唱热闹一下,都是熟活儿。

    这里的乐师也都配备的很齐全,可以说这个比试场是投入的资源最多的。

    何向东唱的是《大西厢》,用的曲牌是十不闲里面的发四喜,巴掌,架子曲之类的。

    但是词儿就全都是西厢的词儿,十不闲的西厢早就有了,但是大多都失传了,经过张文海和范文泉两位老先生的收集整理,才把残本弄出来了。

    然后何向东又开始对西厢进行删改填补,不断在小园子里面演出,然后再进行调整,现在的西厢就已经非常完善了。

    这本就来久经考验的小曲儿,现在再用何向东那极富韵味的嗓子唱出来的效果自然也是相当不错了:“一轮明月照西厢,二八佳人莺莺红娘。三请张生来赴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