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相声大师-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b8012/
……

第一章 津门学艺

    “在想当初,大宋朝文彦博,幼儿倒有灌穴浮球之智。司马温公,倒有破瓮救儿之谋。汉孔融,四岁就懂让梨逊之礼。十三郎五岁朝天。唐刘晏七岁举翰林,汉黄香九岁温席奉亲。秦甘柔十二岁……哎呦”

    伴随着一声痛呼,一个**岁模样的小孩捂着手臂,小巧五官紧凑到一起,正憋着嘴一脸委屈地看着他师父。

    站在小男孩对面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身上穿着黑色对襟褂子,头上还带着一顶黑色毡帽,帽子上一个硕大的补丁十分明显。这小老头手里持着竹鞭子,沉着脸盯着小男孩。

    “师父……”小男孩弱弱叫了一声,嘟着嘴,含着眼泪很是委屈。

    老头丝毫不为其所动,仍是沉着脸,道:“你还好意思委屈,秦甘罗说成秦甘柔,再敢嘴里拌蒜试试看?”

    小男孩倒是机灵,见委屈打动不了师父便立刻换上一副讨好的笑容,道:“师父这您都能听出来啊,哇,真了不起。”

    老头脸一黑,道:“我聋了是吧,我。”

    “嘿嘿……”小孩搓着手笑了起来。

    老头叫方文岐,小孩叫何向东,老头是何向东的师父,也是他从老渣(人贩子)手里头把何向东救出来的,收为弟子,传授本事,一直养着这孩子,说是师徒,其实跟爷孙没有两样。

    何向东年纪小也有些淘气,但跟师父的感情是没话说的。要是没有师父,他现在指不定成什么样呢。老渣那帮人对他们这些小孩下手可不软,**十年代街上那么多断手断脚乞讨的孩子是打哪来的,可不就是这帮人干的缺德事么。

    方文岐轻哼一声,道:“赶紧的,再使一遍八扇屏的活儿,就说小孩子这段儿,要还是说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

    见逃不过去了,小男孩也就认了命了,愤愤道:“不就是使八扇屏的活儿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师父您瞧好了,我说说您听听,在想当初,大宋朝文彦博,幼儿倒有灌穴浮球之智。司马文公,倒有破瓮救儿之谋。汉孔融,四岁让梨,懂得谦逊之礼。十三郎五岁朝天,唐刘晏七岁举翰林,汉黄香九岁温席奉亲。秦甘罗一十二岁身为宰相……”

    八扇屏是传统相声中的一段儿,是个非常典型贯口活,由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贯口组成。八扇屏是相声艺人开蒙的活儿,可以说基本上每个演员都会,但是想说好了却是极难。说的好也有,像北京的“二赵”的版本就堪称范本的存在,经典中的经典。

    这二赵指的就是著名的相声演员,赵世忠、赵振铎两位赵先生,老舍先生在60年代就称赞北京文艺界的名角就有“四马二赵”,这二赵说的就是这两位。

    贯口并不是大家所想那样凭借极快的语速说出来就行的,也并不是随便找一人让他把词儿背熟了,快速背诵出来,就是贯口了。

    相声里面怎么使活都是有讲究的,都需要师父手把手交的。举个简单例子,你听人家相声演员说段子都笑得不行不行了,等你把原模原样的段子说给别人听,人家却冷的要盖被子,原因出在哪儿,就是活儿不会使。

    就说贯口,首先第一点不是快,而是咬字要准,吐字要清,要唇齿喉舌的配合,容不得半点磕巴或者嘴里拌蒜。其次,什么地方可以偷气,什么地方可以换气都是有讲究的,都是需要学习的。另外还需要身段、表情、动作、语气的配合,很是讲究。

    相声这门艺术是起源于北京的,甭管传到什么地方,说的都是北京话,虽然某些地区的相声艺人在表演的时候有涉及到当地的方言,这也是为了拉近和当地观众之间的距离,行话叫倒口也叫怯口。传统相声里面也有用方言表演的段子,叫怯口。活,比如怯拉车、怯洗澡等等。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推广普通话,相声演员也开始用普通话表演,但其主体仍是北京话,从相声表演中的诸多儿化音就能看出来。

    方文岐本身就是老北京人,他是民间艺人常年奔波各地卖艺,传给何向东也是最传统的北京相声。

    “吴周瑜七岁学文,九岁习武,一十三岁官拜水军都督,执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权。”贯口都是越来越快的,前面一段何向东一字一句慢慢道来,到这里,何向东面色一正,语速陡然加快:“施苦肉,献连环,祭东风,借雕翎,火烧战船。”

    语速一顿,何向东继续道:“使曹操望风鼠窜,险些命丧江南。虽有卧龙、凤雏之相帮,那周瑜也算小孩子当中之魁首。”

    何向东比出一根大拇指,得意洋洋看着他师父,也不知道他是在夸赞小孩子当中的魁首周瑜,还是在夸他自己。

    方文岐看的好笑,黝黑的脸庞露出一点笑容,道:“说一段莽撞人吧。”

    “啊?”何向东小脸儿立马垮了。

    莽撞人是八扇屏里面最难的一段,讲的是莽撞人张飞的故事,不仅仅是篇幅很长,里面还涉及到好几位历史人物,都需要相声演员在贯口中表现出来不同的人物。

    而且在这段贯口中还涉及到许多兵刃、打斗的激烈场景,都是需要相声演员自己描绘出来的,要让观众身临其境,相声演员表演形式单一,要做到这些非常难。

    师父用竹鞭子拍打着自己的手,一副似笑非笑的样子看着何向东。

    何向东眼咕噜一转,道:“哎呀,快中午了,师父我给您准备午饭去呗。”

    方文岐:“刚咽下去早饭,准备什么午饭啊。”

    何向东一拍脑袋,道:“哎呀,王大哥刚娶媳妇,我得给人家帮忙去。”

    方文岐骂道:“人家娶媳妇你帮什么忙啊?”

    何向东一本正经道:“王大哥老实,我怕他不懂。”

    方文岐喝道:“去,他不懂你懂啊?连女人身上几个洞都没搞清楚,就敢学人说荤话。赶紧老实说一段,不然我抽你。”

    何向东一脸苦色,道:“不说也挨揍,说的不好也挨揍,这日子没法过了。”

    方文岐道:“人固有一死,或死在前头,活死在后头,你决定死在哪儿吧。”

    何向东小脸堆满了悲愤的表情:“苍天啊!”

    方文岐却只是笑笑,道:“来一段尝尝吧。”

第二章 妮儿

    何向东见躲不过去,一脸悲愤道:“在想当初,后汉三国有一位莽撞人。自从桃园结义以来,大爷姓刘名备字玄德,家住大树楼桑。二弟姓关名羽字云长,家住山西蒲州解梁县。三弟姓张名飞字翼德,家住涿州范阳郡。后续四弟,姓赵名云字子龙,家住镇定府常山县,百(bo第四声)战百胜,后封为常胜将军。”

    相声贯口里面的韵律韵脚都是有规矩的,比如百需要念成bo(第四声),白要念成bo(第二声),还有报菜名里面一道菜江米酿鸭子,酿要念成rang(第四声)。

    说也奇怪,刚前面还一脸苦色的何向东,真正入了活儿之后倒是眉飞色舞,半点不露怯,手舞足蹈配合肢体语言来描绘战斗场景:“只皆因长坂坡前,一场鏖战,赵云单人独马,闯进曹营,砍倒大纛两杆,夺槊三条。马落陷坑,堪堪废命。曹孟德山头之上见一穿白(bo第二声)小将、白盔、白甲、白旗靠、坐骑白龙马手使亮银枪,实乃一员勇将。心想,我若收服此将,何愁大事不成!心中就有爱将之意,暗中有徐庶保护赵云,徐庶进得曹营一语未发,今日一见赵将军马落陷坑,堪堪废命,口尊:“丞相,莫非有爱将之意?”

    何向东一回头,瞪眼凝眉绷脸抿嘴,使出曹操的相儿来:“曹操言道:‘正是。”

    再回身拱手屈身,做出徐庶形态,道:“徐庶言道:‘何不收留此将?’”

    何向东再扮曹操,伸手下令:“曹操急忙传令:‘令出山摇动,三军听分明,我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倘有一兵一将伤损赵将军之性命,八十三万人马五十一员战将,与他一人抵命。’众将闻听不敢前进,只有后退。那赵云一仗怀揣幼主,二仗常胜将军之特勇,杀了个七进七出,这才闯出重围。”

    “曹操一见,这样勇将焉能放走,在后面紧紧追赶,追至当阳桥前,张飞赶到,高叫:‘四弟,不必惊慌,某家在此,料也无妨!’放过赵云的人马,曹操赶到不见赵云,只见一黑脸大汉立于桥上,曹操忙问夏侯惇:‘这黑脸大汉,他是何人?’夏侯言道:“他乃是张飞,一……莽撞人。”

    “曹操闻听,大吃一惊,想当初关公在白马坡斩颜良之时,曾对某家言道,他有一结拜三弟,姓张名飞字翼德,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反掌观纹一般,今日一见,果然英勇。‘撤去某家青罗伞盖,观一观那莽撞人武艺如何。”

    “青罗伞盖撤下。”说到这里,何向东偷了一口气,神情一凝,接下来一段便是整个贯口最快的阶段,而且是越来越快,对他也是一个挑战,但见何向东嘴唇皮上下翻飞,语速极快,咬字却极为清晰。

    “只见张飞豹头环眼,面如韧铁,黑中透亮,亮中透黑,颌下扎里扎煞一副黑钢髯,犹如钢针,恰似铁线,头戴镔铁盔,二龙斗宝,朱缨飘洒,上嵌八宝,云罗伞盖花冠于长,身披锁字大叶连环甲,内衬皂罗袍,足蹬虎头战靴,胯下马,万里烟云兽,手使丈八蛇矛。站在桥头之上,咬牙切齿,捶胸愤恨,大骂:‘曹****且听真,今有你家张三爷在此,尔等或攻,或战,或进,或退,或争,或斗,不攻,不战,不进,不退,不争,不斗,尔乃匹夫之辈。’大喊一声,曹兵退后;大喊二声,顺水横流;大喊三声,把当阳桥喝断。”

    这一番贯口使下来,何向东额头上已经布满了细密的汗珠了,可见是卖了力气了。何向东一手负在身后,另一只手并出二指指点而出,来了一个极漂亮的收尾:“后人有诗赞之曰:‘长坂坡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

    “好。”师父方文岐比出大拇指,夸赞了一声,也不得不夸赞,对于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能把八扇屏的莽撞人说到这个地步已经实属难得了。

    何向东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得意地笑道:“怎么着,爷们儿这活儿使得不错吧。”

    方文岐点头赞同道:“得亏你有一个好师父啊。”

    何向东一脸嫌弃,他平时练功可没少下功夫,就拿赵云骑白龙马手执银枪来说,但这一个动作,何向东就练了不下万次。

    胯下骑着一个长板凳,手上还要拿着长棍,演出骑马打仗的样子。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好玩的事情,弄上一两分钟可能还觉得有点意思,但是一整天,一整个月呢,腿都得磨破了,还有师父拎着棍子在旁边站着,动作不标准就是一棍子下去,艺人学艺都是非常辛苦的。

    像以前有些相声艺人为了演好这些人物和打斗,都是向武师拜师学艺,是真正学把式的,足可以见艺人作艺的讲究。相声里面也有文活和武活之分,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没有一个是简单的。

    不过,何向东现在心思却不在作艺上面,头时不时往后大门的方向看。

    方文岐心中好笑,也知道何向东要干嘛,当下就直接说道:“行了,别看了,想找你的童养媳就找去吧,记得早点回来。”

    “好嘞。”何向东应承了一声,便兴冲冲往门外跑去。

    “这小子。”方文岐咧嘴一笑,背着手,嘴里哼着小曲儿,一步一晃往屋里走去。

    何向东出了门便撒了欢狂奔起来,一双小短腿倒是飞快。

    84年的天津郊县交通根本不像后世那么拥堵,那个年代汽车可是个罕见的物事,所以小孩儿在路上撒欢也不用担心什么,留神点自行车就行。

    何向东和他师父住在县城东,靠近农村了,算是当时的郊区吧,地上是黄泥铺成的路,还在上面用长方形的青石板拼起来。这种老路晴天倒是还好,一遇到下雨天那可就遭罪了,出门一趟能顺二斤泥回来。

    一溜小跑之后,何向东来到一个老式的农家小院,也没进去,非常熟悉地往边上一蹿,跳上一个石墩,垫着脚往里头看。

    里头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面前摆着一个扁圆形的木框皮面鼓,支在几根竹棍组成的竹架子上,小姑娘一手拿着木质的匀板,一手拿着竹制的鼓签。

    嘴里唱道:“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题壁有诗皆抱恨,入祠无客不伤情。万里西巡君请去,何劳雨夜叹闻铃。杨贵妃梨花树下香魂散,陈元礼带领着军卒保驾行。叹君王万种凄凉千般寂寞,一心似醉两泪如倾……”

    唱的是京韵名家骆玉笙的代表作《剑阁闻铃》,唱京韵大鼓的那个小姑娘叫田佳妮,是何向东新交的小伙伴,因为比何向东大两岁,所以也一直被方文岐戏称是何向东的童养媳。

    在小姑娘对面还站着一位老头,跟方文岐那副邋遢的样子完全不同,这老头穿着讲究,长衫马褂,足蹬布鞋,头发根根往后倒梳,一丝不乱,鼻梁上还架着一副眼镜,很有老派知识分子的样子。

    老头叫柏强,是田佳妮的师父。

第三章 太平歌词

    何向东正看得热闹呢,柏强就打断田佳妮的演唱,说道:“妮儿啊,我说你怎么不管板眼就唱啊,现在是没给你配上弦,要不然不得全乱了啊。”

    田佳妮抬起头,看着师父,一脸茫然。

    柏强解释道:“你在用紧板的时候,也是需要和慢板配合的,从一板三眼过渡有板无眼,然后再回到一板三眼。就像《剑阁闻铃》这段儿,它最后一落,从间奏开始到第一个字的‘再’都是慢板,接下来的‘不能’开始一直到‘万点通红’就要到有板无眼的紧板,然后到‘这君王’到结束,再回到慢板,这都是有规矩的。”

    传统唱曲时,经常是用鼓板按节拍,凡是要强拍的都需要击板,所以称这一拍叫“板”,弱拍和次强拍是用鼓签敲鼓或者是手指按拍,称作“眼”,合称“板眼”。一板一眼叫一眼板,也就是两拍子;一板三眼叫三眼板,就是四拍子;没有固定板眼的叫散板;有板无眼的叫快板或者无眼板。在演出的时候,艺人也常常敲鼓板打花点,来增加美感。

    这师徒俩一问一答,柏强还矫正田佳妮唱曲方面的错误,又亲自唱了一段,但是田佳妮还是没有掌握好,一下两下,小姑娘也急了,眼眶里面都有泪水了。

    何向东在围墙上看的更是心急,就赶紧喊:“柏叔,柏叔……”

    柏强和田佳妮回头朝围墙看去,何向东那小脑袋就支在围墙上面,柏强看的也好笑,就道:“这谁家小子,年纪轻轻就学会爬墙头这门手艺了啊。”

    何向东似乎也是觉得有点不雅,双手一使劲,脚下连蹬就蹿上了墙头。何向东跨坐在围墙上,笑嘻嘻地看着院内的两人。

    好吧,好像更不雅。

    柏强看这个毛头小鬼也是无语了,就道:“你该上哪儿就上哪儿玩去,我们这里正练功呢,没工夫搭理你。”

    何向东道:“你以为我想来啊,是我师父叫我来的,他找你有事儿。”

    柏强问:“什么事啊?”

    何向东道:“这我哪儿知道啊,反正我师父让我过来了,我就来了呗。”

    柏强琢磨了会,也没想出个头绪来,便道:“行吧,你俩玩吧,别乱跑,我出去一趟。妮儿,你自个儿也多琢磨琢磨。”

    说完,柏强换了件衣服,蹬着自行车就出门了。

    何向东从墙上爬下来,小跑到田佳妮身边,笑眯眯道:“妮儿,咱俩玩吧。”

    田佳妮摇着小脑袋,道:“不了,我还得唱大鼓呢,我还没学会呢,等会师父回来又要骂我了。”

    说着说着,田佳妮眼里又有眼泪水出来了。

    见状,何向东赶紧安慰:“没事的,没事的,过两年就好了。”

    田佳妮抬头看他,道:“过两年我就能学会了吗?”

    何向东道:“就习惯了。”

    田佳妮一听,一瘪嘴,立马哭出来了。

    田佳妮边哭边道:“我师父嫌……我笨……怎么……怎么都学不会,你……你也说我笨……我……我……”

    看到田佳妮真的哭了,何向东也急了,他挨师父揍的时候也没哭啊,有时候是为装死挤出两滴眼泪来。他是搞不懂这姑娘还没怎么着,怎么眼泪水就这么多啊。

    何向东劝道:“妮儿,你别哭了呗,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可田佳妮依然停不了抽泣。

    被逼的没辙了,何向东就道:“要不我也给你唱一段呗,文王卦,要是算错一卦,你就打我一下行不?”

    田佳妮泪眼婆娑看他,也是有点兴趣,就点头答应了。

    何向东拿过她手上的鼓签,在大鼓上敲击起来。

    文王卦是太平歌词中的一段儿,相声的四门功课说学逗唱中的唱指的就是太平歌词,其他的唱都算是学。因为别的歌啊、曲啊、剧啊都有他们专门的演员,相声演员是学他们唱,只有太平歌词才是相声的本门唱。

    太平歌词唱法很简单,曲调也很单一,基本上听上几遍就都能唱了。会唱的人很多,但真正唱好的人却是极少极少。因为唱太平歌词全靠演员的肉嗓子,伴奏的仅仅只有一对玉子,也就是两块竹板,没有别的乐器托着演员演唱,想唱出味道来很难。

    离了玉子,唱太平歌词一点也不妨碍,因为最初唱太平歌词的艺人就是用手拍着大腿唱的,后来是相声前辈恩绪在给慈禧太后演唱太平歌词的时候,慈禧嫌恩绪手拍大腿打节拍不好看,就让李莲英截了两段竹板给恩绪用,这就是玉子的由来,最初叫“御赐”,后来因为谐音传成了“玉子”。

    原先相声艺人在露天演出的时候,都会唱一点小曲小调,太平歌词之类的招揽观众,让观众围过来看,行话叫“圆沾”,所有的相声艺人都离不了这门手艺。后来相声进入茶馆、剧场演出,用不到再圆沾招揽观众了,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太平歌词就渐渐式微了。

    等到新中国成立,原先的相声艺人都进入曲艺团了,开始拿国家工资,肯下功夫学习这门技能的年轻相声演员就更少了。随着老一辈的相声艺人的逝去,现在几乎找不到会唱太平歌词的了,现在主流界都是在说歌颂类或者讽刺社会现实的所谓新型相声,传统的老手艺会的人非常少。也只有像何向东这种从小学艺,接受完整相声艺术传承的人才懂。

    何向东拿着鼓签走到大鼓旁边,轻轻敲击起来,鼓点非常简单,就类似于双手击掌来给歌曲打节拍一样。

    “咳咳。”何向东清了清嗓子,随即唱了起来,他年纪虽小声音也很稚嫩,但是韵味却是十足。

    “文王八卦算阴阳。

    算了算,星星月亮长在天上。

    算了算,五谷杂粮就属蚕豆大。

    算了算,地里的庄稼就属高粱长。

    算了算,爷俩比起来他爹的岁数大。

    算了算,媳妇的妈妈是丈母娘。

    算了又算,皇宫里面有皇上……”

    田佳妮已经停住了哭泣,愕然地看着何向东,最后来了一句:“你唱的真讲理。”

    文王卦是太平歌词里面一种老调的两人对唱的曲子,有时有准词,有时没准词,对演员的基本功和应变能力要求颇高。

    文王卦从解放到现在,基本上没人再唱了,唯一留下来就只有侯宝林先生和刘宝瑞先生唱的一段一分半钟的录音,何向东也是刚和师父学的。

    文王卦是两个相声演员对唱,并且互为捧逗,因为唱词本来就是大实话,所以也很能逗乐观众。文王卦唱词其实开头还有一段,因为何向东今天是单唱就省略了。

    何向东看了看田佳妮,继续唱道:“算了又算,女孩就属佳妮最爱哭。”

    田佳妮羞红了脸,狠狠瞪了何向东一下。

    何向东却丝毫不以为意,继续唱道:“算了又算,天底下就属何向东最聪明。”

    “呸,不要脸。”田佳妮也被逗乐了。

    何向东唱道:“算了又算,佳妮非要嫁给何向东。”

    “不许唱了。”田佳妮被何向东的不要脸逼急了,赶紧小跑过去,抱起大鼓气呼呼地看着何向东。

    何向东收起鼓签,问道:“怎么不让唱了,瞧我刚才算的这些卦多准啊。”

第四章 童年趣伴

    田佳妮道:“还算得准?唱的真不要脸,还说我嫁……哼……嫁……”

    声音越来越低,最后细弱蚊蝇,小姑娘也羞红了脸。

    何向东却道:“有话好好说,不要一言不合就嫁我。”

    “你……”田佳妮都气懵了。

    何向东一脸不情愿道:“咱们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说好的可不能这么糟践我啊。”

    “你……”田佳妮又要被气哭了。

    一看要坏,何向东赶紧认怂:“妮儿,别哭别哭,我错了,我嘴贱,我这不是逗你一乐嘛,我错了好不好。”

    “哼。”田佳妮扭头不看何向东。

    何向东挠着头,腆着脸上前,这小子打小脸皮就厚,他伸出手来,道:“妮儿,要不你咬我一口呗,就当我给你道歉了。”

    田佳妮倒是一点不客气,拉过何向东的手就一口啃了下去,痛的何向东龇牙咧嘴的。

    好一会儿,田佳妮才松口,何向东一看右手腕上留下一排细小的牙印,深嵌在肉里。

    何向东捂着手腕,悲催地看着田佳妮,道:“你属狗的啊,咬这么狠。”

    田佳妮道:“什么呀,我这是送你一块手表。”

    说着,田佳妮拿出一只笔,在她咬的牙印上面标好时间,时针分针秒针,还补上表带,看起来还真有那么几分意思。那个年代的小孩子都爱玩这个。

    “怎么样?”田佳妮笑着问道。

    何向东道:“还行,要不我也送你一块表呗。”

    “恩……行吧。”田佳妮闭着眼睛把小手伸过来,做出一副视死如归的表情。

    何向东却摇头道:“手表已经表达不了我的感激之情了,我送你一块怀表吧。”

    “啊,怀表?”田佳妮一愣,然后低头一看,突然双手抱在胸前,红着脸大骂:“你这个流氓。”

    何向东一本正经道:“这怎么能是流氓呢,我师父说送人怀表,手有余香。”

    田佳妮捂着脸道:“你师父就教你这个啊,两师徒都是流氓。”

    想了一会似乎觉得这样说自己的长辈有点不合适,又改口道:“我方大爷才不是流氓,就你是,哼,小流氓。”

    何向东一脸黑线,八十年代那时候流氓可不是什么好词儿,刑法上面都是有流氓罪的,尤其是83年的严打,因为流氓罪被枪毙的人可不是少数。

    见何向东不说话了,田佳妮还以为他生气了,小姑娘心善,小心翼翼问道:“你生气了?”

    何向东点头。

    田佳妮哄他:“啊,你别生气了,是我不好,我不说你是小流氓了好不好?”

    何向东掉着脸道:“你哄我。”

    田佳妮也不懂,问道:“怎么哄你啊?”

    “那……你就喊我孙大圣吧。”84年这会儿西游记就已经在全国走红了,孙悟空也已经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

    田佳妮道:“那好吧……恩……孙大圣。”

    何向东一回头,右手一指做出一个非常潇洒的姿势,大声应道:“爷爷在此。”

    田佳妮追着何向东打。

    闹够了之后,两个小孩并排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面,田佳妮问道:“你师父找我师父到底什么事儿啊?”

    何向东道:“没有啊,我师父没找你师父啊,我骗他的啊。”

    田佳妮惊愕道:“啊,你骗人啊,你怎么骗人啊,那回去你师父不揍你吗?”

    何向东无所谓道:“嗨,这不为你嘛,看你都快哭了,我只能把你师父给骗走了呗。“

    田佳妮感动道:“为了我你都愿意挨揍啊?”

    何向东道:“我还能为你而死呢。”

    田佳妮满眼星星道:“真的啊。”

    “那当然,瞧好。”说着,何向东就伸出小拇指往耳朵里面伸去。

    田佳妮小拳头往何向东身上招呼,还骂道:“小混蛋,还喂我耳屎,你去死吧,你。”

    待闹够了之后,何向东估摸着柏强也快回来了,为避免等会挨批评,他就准备走了,还约好改天带着田佳妮出去玩。

    出了门,何向东在街上瞎逛,这也是个闲不住的主儿,看着街上的各种小吃,天津麻花,嘎巴菜,煎饼果子,耳朵眼炸糕……

    何向东馋的口水都下来了,这年头的孩子肚子里都没油水,尤其是何向东他们家也不富裕,靠着师父出门卖艺也仅仅只能挣个温饱钱罢了。

    “花二百钱买一小猪儿,吱儿吱儿喝水,嘎巴嘎巴吃豆,解墙头扔过去,吱的一声,您猜怎么着……死了。”相声前辈高德明先生曾经说过相声艺人有几段话必须得说的利索,这句就是其中之一。

    相声艺人的嘴里是不能闲着的,在学艺的时候嘴里总要念叨些什么,比如绕口令,顺口溜,小曲小段儿啊。

    正所谓得道容易养道难,戏曲演员每天早上都得吊嗓子,相声演员也要每天锻炼嘴皮子、练身段、练嗓子,三五天不练一身功夫就得废咯。

    “哎呀……”何向东擦擦口水,实在是忍不了了,连练功都练不下去,他站在一家国营饭店厨房门口,正是中午饭点,飘出来阵阵香气,受不了。

    “打南边来个瘸子,担了一挑子茄子,手里拿着个碟子,地下钉着木头橛子。没留神那橛子绊倒了瘸子,弄撒了瘸子茄子,砸了瘸子碟子,瘸子毛腰拾茄子。北边来个醉老爷子,腰里掖着烟袋别子,过来要买瘸子茄子,瘸子不卖给醉老爷子茄子,老爷子一生气抢了瘸子茄子,瘸子毛腰捡茄子拾碟子,拔橛子,追老爷子,老爷子一生气,不给瘸子茄子,拿起烟袋别子,也不知老爷子的烟袋别子打了瘸子茄子,也不知道这玩意多好吃,哎呀……”

    今个儿何向东的练功是进行不下去了,馋的不行不行了,他算是赖在人家厨房门口过干瘾了,鼻翼连连煽动,吸人家油烟跟抽大烟似得。

    厨房窗口钻出一个胖大厨出来,对何向东道:“小孩儿,馋了吧。”

    何向东做出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小脑袋网上一扬道:“撑得住。”

    胖大厨看的也好笑,道:“馋了也没用,吃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也没辙给你。想吃东西就去石老三家看看,人家今天摆寿宴,吃流水席,你小孩过去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