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材料帝国-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东西怎么吃?”奥伯哈特看着那些黄不黄、绿不绿的榨菜疙瘩,问道。
“切一切就能吃了,你们等着,我马上给你们切好。”厨师倒是一个热心肠,说着话就翻出了案板、菜刀,嘁哧咔嚓几下就给他们切出了一盘榨菜片。
奥伯哈特壮着胆子伸出手去,拈了一片榨菜送进嘴里,嚼了几口,眼神一下子就亮起来了:“歪瑞古德,歪瑞古德,味道真是好极了。”
“那是当然,我们船长说了,你们是贵客,我们还能拿坏东西糊弄你们吗?”厨师得意地答道。
就着一盘榨菜片,雷努夫等人吃完了一顿午餐。走出餐厅的时候,奥伯哈特还不断地向厨师道着谢,并且打听着这种美味的榨菜能够在什么地方买到,看来是真的喜欢上这种味道了。
雷努夫一声不吭,直到三个人一起回到了他们合住的小舱室,雷努夫才向奥伯哈特问道:“你觉得这顿午餐很丰盛吗?”
“丰盛自然谈不上。”奥伯哈特道,“不过倒是挺别致的,我一贯听说中国人很会做各种美食,想到连普通的腌菜都能够做得如此美味。”
“如果让你连续20天每天都吃这种腌制的蔬菜,没有任何其他的佐餐品,你还会认为它是美味吗?”雷努夫问道。
“20天?”奥伯哈特愣了,“雷努夫先生,你是说,未来20天中国人只会让我们吃这个?”
“你认为呢?”雷努夫冷笑道,他非常清楚,今天中午这样的菜,绝对不是偶然。王哲奕能够做出一次,就能够持续地这样做下去。想到自己将要连吃20天榨菜,连一片肉都别想见到,雷努夫几乎打算就此开始绝食了。
对于雷努夫的话,奥伯哈特和阿塞恩有些半信半疑,但随后几天的事实告诉了他们,雷努夫别的事情也许不灵,在预测中国人的坏心眼方面,绝对是权威。也不知道梅里尔号船上的这位厨师是川厨还是湘厨,总而言之,他做出来的菜没有一道菜是不放辣椒的,而且一放就是厚厚一层,让人望而却步。
在连吃了几天榨菜配饭之后,奥伯哈特实在经受不住鸡肉的诱惑,硬着头皮要了一份所谓“宫保鸡丁”,结果只吃了一口,就被辣得满屋子乱跑,恨不得抱个干粉灭火器对着嘴里喷上几下。
“我抗议!”雷努夫终于急眼了,他冲到靳炳泉那里,大发了一通雷霆,强烈要求厨房为他们提供没有辣椒的菜肴。靳炳泉耐心地听完了他的讲述,然后当着他的面把厨师喊了过来,责备道:“你们也太不像话了,怎么能每顿饭都做川菜口味呢?下顿饭你让小张做,他是皖南人,口味淡,符合外国友人的饮食习惯。”
“我明白了,下顿饭就让小张做吧。”厨师从善如流地答应道。
“保证没有辣椒吗?”雷努夫不放心地求证道。
“保证没有一点辣椒!”厨师拍着胸脯说道。
到了吃饭的时候,雷努夫一行没等人通知,就屁颠屁颠地跑到餐厅来了。人刚进门,就被一股异样的味道熏得跑了出去,在此后的一整天时间里,他们不再抱怨饭菜问题了,因为他们一个个都吐得七荤八素了。
那顿饭的确没有辣椒,皖籍厨师给大家准备的是……油炸臭豆腐。(未完待续……)
第六百三十九章 妙手空空
“我知道中国人的意思了。”
躺在铺位上吐得奄奄一息的奥伯哈特对伙伴们说道。
“他们是什么意思?”雷努夫艰难地抬起头问道。
“他们想把咱们折腾死,然后就没有人能够监督这些设备的去向了。”奥伯哈特说道。
“他们别想办到!”雷努夫原以为奥伯哈特真的发现了什么玄机,听到只是一句牢骚,不由得泄气地重新躺了下去,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豪言壮语:“只要我们还活着,就一定不能让中国人的阴谋得逞!”
“但愿我们到秘鲁的时候还能活着吧……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中间至少有一个人还活着。”奥伯哈特沮丧地说道。
“我已经死了。”阿塞恩**道,“上帝啊,快赐给我一份三明治吧,我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吃过肉了。”
仿佛是上帝真的听到了阿塞恩的祷告,他的话音未落,就听到有人在轻轻地敲门。阿塞恩喊了一声:“进来吧。”
门开了,出现在门口的,赫然是那位擅长于川味的厨师,他满脸堆笑,手上还托着一个大托盘,上面放着三个碗,碗里热气腾腾,一股香味扑鼻而来。
闻到香味,三名欧盟官员都不由自主地坐了起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个托盘,嘴里不断地分泌着唾液。雷努夫警惕地看着厨师,迟疑着问道:“先生,你有什么事情吗?”
“靳船长听说你们三位一天没吃饭,特地让我做了三碗中国面条,给你们送过来。他说了,后面的航程还很远,如果饿坏身体就不好了。”厨师客客气气地说道。
“面条?”雷努夫皱了皱眉。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靳炳泉和王哲奕沆瀣一气,联手折腾了他们这么久,怎么会突然好心好意地给他们送面条呢?这面条里难道有什么问题?
“中国面条,也是有很多辣椒的吗?”奥伯哈特怀疑地问道。
“没有一点辣椒!”厨师温和地说道,“我们做的是病号饭。完全是按你们的口味做的,各位先生尽管放心享用。”
说着,他走上前,把三碗面条放到了屋子中间的桌子上。雷努夫等人一齐探头看去,这面条果然清清爽爽,看不到一点辣椒的痕迹。用鼻子闻闻,也同样没有任何异样的味道,有的只是猪肉和鸡蛋的浓香。
奥伯哈特是最没有骨气的一个,检验过面条没有什么问题之后。他飞快地拿起叉子,从自己面前那碗面条里叉起一团,直接塞进了嘴里。中国人做饭的水平的确是让人叹服,一碗简单的面条居然也被做成了珍馐美味。面条进了嘴,奥伯哈特只觉得浑身的味蕾都被调动起来了,那种鲜美的感觉让他忍不住想吟唱起来了。
“太好吃了!”奥伯哈特喊了一嗓子,端起碗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嘴里发出了很不文雅的呼噜声。
看到奥伯哈特吃得那么香甜。雷努夫和阿塞恩两个人也都控制不住了,一人抢了一碗面条。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各位吃慢点,如果不够,我锅里还剩下一点,我一会再给各位盛来。”厨师乐呵呵地说道。
“先生,你现在就把锅拿来吧,我觉得我现在胃口好得能够吃下一头鲸!”奥伯哈特夸张地说道。
厨师闪身出门。一会果然捧着一口大锅回来了。那锅里足足还有半锅面条,汤汤水水的,看着就让人有食欲。
虽然存着满心的疑惑,但天大地大,不如自己的肚子大。包括雷努夫在内。都没有想太多的问题,他们风卷残云般地把碗里的面条吃完之后,又拿着大勺到锅里各自盛了一大碗。为了争夺锅底下的几片肉,奥伯哈特还差点和阿塞恩口角起来。
直到把整锅面条吃得点滴不剩,三个人才放下碗,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向厨师点头致谢。不管这家伙前些天如何折磨他们,这一锅面条的确是做得不错的,只有饿得前胸贴后背的人,才会知道一锅面条是多么可贵。
“请替我谢谢靳船长,另外,我们希望每天都能够吃到这样美味的饭菜。”雷努夫用手抚着滚圆的肚子,向厨师说道。
“各位放心吧,你们早说自己喜欢吃面条,我就单给你们做面条好了,何至于让你们天天吃榨菜呢?”厨师说道。
看着中国厨师端着锅碗离开舱室,雷努夫收起脸上的笑意,瞪着眼睛对两个手下问道:“你们不觉得这事有些奇怪吗?”
“怎么奇怪?”奥伯哈特和阿塞恩同时问道,人吃饱饭之后思维都会变得慢一些,这两位现在正是如此,所以根本就听不懂雷努夫想说什么。
“中国人为什么突然会给我们做一锅面条?难道他们不是想把咱们饿死的吗?”雷努夫问道。
“也许他们是怕我们死在船上对他们有妨碍吧。”阿塞恩无厘头地答道,在他看来,中国人有阴谋也好,良心发现也好,只要能够让他吃上一顿美食,他就知足了,其他的事情有必要去分析那么多吗?
“我怀疑他们想用这样的方法拉拢我们,以便让我们给他们提供方便。”雷努夫说道。
“也许是吧。”奥伯哈特打了个长长的哈欠,说道:“他们有什么意图,我想最迟明天我们就能够知道了。至于该不该给他们提供方便,雷努夫先生,你是我们的头,就由你决定好了。”
说罢,他仰头倒回到自己的床上,没几分钟时间就鼾声如雷了。
“真是一顿难得的美食……”
阿塞恩嘟哝了一声,也倒下去了。雷努夫一个人坐着,只觉得倦意滚滚而来,脑子越来越不清楚,最后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人就已经倒到了床上,进入了梦乡。
“都倒下了。”
一名伏在雷努夫他们舱室外听风的船员轻手轻脚地跑回船长室,向靳炳泉和王哲奕报告道。
“哈哈,折腾了这么多天,再加上三倍剂量的强效安眠药,他们能挺住一刻钟不倒,那才是奇怪呢。”靳炳泉哈哈笑道。
“咱们得抓紧时间,省得夜长梦多。”王哲奕沉声提醒道。
“我明白,我已经给云海号发信号了,它马上就能够靠过来。”靳炳泉应道。
一个小时不到,海面上一束探照灯光射了过来,随后,站在船舷边的众人就看到一个庞然大物缓缓驶来,那正是约定要与他们汇合的中国籍远洋货轮云海号。两条船越靠越近,从云海号上抛下来一根缆绳,梅里尔号上的船员接过来,系在自己的船上。系缆绞车慢慢转动,使两条船紧紧地靠在了一起。
“老靳,小王,你们辛苦了。”
一条汉子顺着两船间搭起的软梯,从云海号上走到了梅里尔号,热情地与靳炳泉和王哲奕握着手,此人正是肖伟浩,也是这次行动的总指挥。
“肖局长客气了,我们没什么辛苦的。”靳炳泉笑着说道。
“不但不辛苦,而且还挺解气的。”王哲奕嘻嘻哈哈地说道。
“听说那几个家伙让你们折腾得够呛,你们可得小心欧盟向你们提抗议哦。”肖伟浩也笑着回答道。王哲奕折腾雷努夫等人的方案,是经过肖伟浩批准的,他知道采取这些手段不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气,更重要的是分散雷努夫等人的注意力,让他们误以为中国人没有其他的办法。
王哲奕把嘴一撇,道:“他们爱提不提,又不是我请他们上船的,上赶着来找虐,我们不好好虐虐他们,也对不起良心,是不是?”
“你们还是稍微注意一下方式方法吧。”肖伟浩随口说道,接着便换了一副严肃的表情,下令道:“好吧,咱们开始行动吧。”
一辆集装箱起重机从云海号卸到了梅里尔号,开始把那批装有半导体设备的集装箱吊起来,转运到云海号上。全部运完后,一批模样相同的集装箱又被从云海号上装回梅里尔号,依然像原来那样堆放整齐,船员们再在上面蒙上了毡布。
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有发出什么巨大的声响。两名船员盯在雷努夫等人舱室门外,监视着门里的动静,随时准备应对各种不测。不过,意外的事情最终也没有发生,三名欧盟官员睡得如死猪一般,丝毫没有察觉船上发生的一切。
“好了,剩下的戏,就留着你陪欧盟官员慢慢唱下去了。”肖伟浩与王哲奕握手道别,微笑着说道。
“你们路上小心,这些箱子可是某个人的心尖子,如果碰坏了,他会埋怨我的。”王哲奕指着云海号上的那些集装箱,向肖伟浩提醒道。
肖伟浩道:“你放心吧,这样的话,秦海也已经叮嘱过我好几遍了,你们俩啊,真是心有灵犀。”
“你胡说什么呢!”王哲奕俏脸生晕,嗔怒地向肖伟浩翻了个白眼。
“我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说。”肖伟浩赶紧落荒而逃,返回云海号去了。
两条船解开缆绳,各奔东西。王哲奕恋恋不舍地看着云海号远去,直到看不见了,这才回头向靳炳泉吩咐道:“让大家反复检查几遍,看看有没有留下什么破绽,绝对不能让雷努夫他们起半点疑心。”(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章 失败的亡羊补牢术
雷努夫一直睡到了第二天中午,才迷迷瞪瞪地醒过来。他透过舷窗看了一眼窗外,心里咯噔了一下,连忙喊着自己的手下:“奥伯哈特、阿塞恩,快醒醒,快醒醒!”
奥伯哈特和阿塞恩二人正在做着吃三明治的美梦,嘴角的涎水流了一枕头。听到雷努夫的喊叫,两个人微微地睁开眼,没好气地问道:“怎么啦?”
“我们睡了多长时间?”雷努夫问道。
“谁知道,难道今天我们还要赶到委员会去上班吗?”奥伯哈特道,“我真希望委员会能够给我们配一架直升机,我们就不用在这条见鬼的中国货船上呆着了。”
雷努夫无视了奥伯哈特的牢骚,他抬手看看腕子上的手表,说道:“我们足足睡了18个小时,这中间你们二位有谁醒过没有?”
“18个小时?”阿塞恩揉着眼睛道,“那真是一次完美的睡眠,看来中国面条有催眠的作用。雷努夫先生,有什么事情你就说吧,如果没事,我打算再睡一会。”
雷努夫吼道:“混蛋,委员会派咱们来,不是为了让咱们在船上睡觉的,我们的任务是监督中国人有没有把设备运回中国去。快起来,看看外面是不是中国的港口!”
奥伯哈特和阿塞恩满心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磨磨蹭蹭地出了舱室,到甲板上一看,哪有什么中国的港口,视力所及的范围内,都是茫茫大海,连一条船都看不见。奥伯哈特回头对同样站在外面的雷努夫说道:“雷努夫先生,看来你也睡得很好吧,居然能梦见中国的港口了。”
“我很怀疑他们替我们睡着的时候。停靠了某个港口,把设备卸走了。”雷努夫说道。他也真不愧是个铁杆的欧洲沙文主义者,即使睡着了也不影响他的敏感直觉,只不过,他没想到肖伟浩、王哲奕他们会采用海上直接转运的方法而已。
三个人走到货舱的位置,抬眼望去。那一堆集装箱依然好好地呆在原处。奥伯哈特上前掀开毡布看了一眼,摇摇头道:“头,这些东西都在,你就放心吧。”
“难道昨天晚上他们没有在某个港口把集装箱更换了?”雷努夫道。
阿塞恩伸着懒腰,说道:“雷努夫先生,你最好去看看海图,这个地方是在大洋的中间,周围1000海里之内连一个小岛都找不着,你让中国人上哪去找港口?这是轮船。不是飞机。”
“是这样……”雷努夫放心了。他上中学时候的地理课是体育老师教的,没有位置的概念,听阿塞恩这样一说,他也开始意识到,要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开到某个港口卸货,再开回大洋中间,似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他走上前,像奥伯哈特那样掀开毡布认真察看了一番那堆集装箱。终于也没能看出什么破绽。在设备装箱的那些天里,由于王哲奕的打岔。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凑近现场,所以也无从了解这批集装箱的细节,即便是换过来的集装箱与此前有些不同,他也看不出来。
“奥伯哈特,我觉得我们需要在集装箱上做个记号,万一中国人要调换这些集装箱。我们也能及时发现。”雷努夫有了一点警惕心,殊不知亡羊补牢的道理在这是无用的,因为秦海要的那只羊早就被狼叼着,远走高飞了。
在后面的旅程中,王哲奕继续刁难着雷努夫等人。船上的饭菜依然是照着中国人的口味。而丝毫不考虑雷努夫他们的心情,只有在他们实在饿得不成样子的时候,厨师才会一脸笑容地给他们做一回面条,算是给他们吊着一条命。这样饿几天再饱餐一顿的生活方式,实在谈不上有什么健康,20多天的行程下来,雷努夫等人的胃算是彻底被毁了。
船到秘鲁,早有约好的大平板车在码头上等着,把一个一个的集装箱装上,运往工厂,然后再拆箱装配。集装箱里装着的,是一批秦海不知从哪搜罗来的旧设备,外观进行了处理,与尼斯公司原有的那批设备颇有几分神似。雷努夫等人并不熟悉半导体设备,看到是从集装箱里拆出来的,也就先入为主地认可了。
设备安装并不复杂,雷努夫等人待设备安装到位之后,从自己的手提箱里取出信标,一个一个地装在设备的固定位置上。有了这些信标,这些设备如果要挪动位置,就会马上被发现。而要想拆除这些信标,只能用暴力手段,这样同样会触发信号。
王哲奕看着雷努夫他们上蹿下跳地折腾,嘴角露出嘲讽的微笑,说道:“你们老欧洲如果能够把这些聪明劲头用在正道上,也就不用这样担心被中国威胁了。靠封锁技术来保持优势,迟早是要被甩在后面的。”
雷努夫对王哲奕的冷言冷语已经麻木了,他没有接王哲奕的话,而是反问道:“王女士,为什么你们这个工厂如此荒凉,我似乎看不到准备开始工作的工人。”
“这很简单,我们的工厂还没有建成,哪用得上什么工人?”王哲奕道。
“那你们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生产?”雷努夫又问道。
“天知道。”王哲奕直截了当地回答道,“我们还需要继续采购其他的辅助设备,听说欧盟有一些官员不干正事,专门给企业找麻烦,所以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把这些设备采购齐全呢。”
“我们没有给你们找麻烦,我们只是执行正常的监督程序!”雷努夫怒道。
“我们非常欢迎雷努夫先生执行这些监督程序,希望下一次还能够与雷努夫先生有一次愉快的海上旅程。”王哲奕笑呵呵地说道。
雷努夫的脸蓦然变黑了,这哪是什么愉快的旅程,这分明就是一次炼狱之旅好不好?如果要让雷努夫选择,打死他也不愿意再来一次了。
秘鲁艺海公司的这家工厂,自然是不可能开工的。不过,在英国的尼斯公司却以这家工厂的名义,隔三岔五地采购一些设备,或海运、或空运,送往秘鲁。欧盟贸易委员会虽然知道这些设备涉及到巴统协议以及后续的瓦森纳协定中规定的敏感范围,但因为秘鲁并不是这些协定限制出口的目的国,也不便加以阻拦。
像派人长途押运这样的事情,干过一次之后,欧盟贸易委员会也不打算再干下一回了,因为中国人收的船票费实在是太贵,而经验丰富的雷努夫也以各种借口拒绝出这样的差。最终的结果,就是欧盟方面与尼斯公司和艺海公司分别签订了不得将设备转移的协定,也算是聊胜于无。
事实上,作为巴统协议替代品的瓦森纳协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欧盟各国或明或暗的抵制,除了像雷努夫这样抱有冷战思维的一些人之外,大多数欧盟官员以及企业家都对遏制中国持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大家都在用各种方法规避瓦森纳协定的约束,欧盟贸易委员会对于这些做法也是法不责众,只能是睁只眼闭只眼,能够给美国人一个交代也就罢了。
当雷努夫等人正在徒劳地往那批废旧设备上挂信标的时候,满载着尼斯公司的关键设备的云海号货轮,已经远渡重洋,抵达了浦江港。站在码头上等候着这批设备的,是秦海、安河工业大学教授岳昆以及京城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汤荣敏等人。
“总算是大功告成了,汤教授,IGBT的量产,就拜托您和其他各位教授了。”
秦海看着一个个集装箱从船上卸下来,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他扭转头,笑着向汤荣敏说道。
“秦总,你就放心吧,有了这些设备,我们肯定能够在半年内拿出大功率IGBT的成品。”汤荣敏拍着胸脯说道。
京城大学物理系的半导体研究一向是处于国内领先位置的,这几年,秦海也没少给汤荣敏他们投入资金,许多半导体材料和工艺方面的研究都已经有了丰富的积淀,只是受制于装备方面的约束,有些技术难以实现。这一次听说秦海从英国弄回来一批先进设备,汤荣敏的心早就痒痒了。
“岳教授,仿制和改进这些设备的工作,就麻烦您了。”秦海又对岳昆拱手道。
岳昆点点头:“机械方面的问题,我敢打包票。不过,这毕竟是半导体制造设备,我还需要汤院长给我们一些指点。”
“一起合作,一起合作。”汤荣敏笑吟吟地答道,“要打破国外对咱们的封锁,只能靠咱们自己群策群力了。”
“青锋公司会全力配合设备的攻关,具体事情,你们直接和宁厂长他们联系就可以了,我是个技校生,这些高科技的东西,我可玩不转。”秦海假惺惺地谦虚着。
“哈哈,你这个技校生,可是把我们一个学院的教授都给震了。你提出的加大PNP管横向间距,进而增高近表面层载流子浓度的思路,可以说是IGBT技术的一个革命性突破呢。我们半导体中心的老师都说,你不来我们学院当个兼职教授,真是太浪费人才了。”汤荣敏不无夸张地说道。(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一章 石墨烯问世
秦海花这么大力气收购尼斯公司并且将其拆回中国,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生产出几片IGBT芯片以满足周林磊的需要,如果是这样,他找人在国外去采购几片就行了,哪里花得了这么多钱。他收购尼斯公司,根本目的是看中了IGBT这个巨大的市场,打算从中分一杯羹,要做到这一点,获得尼斯公司的设备和专利只是一个开头,后面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以尼斯公司原有的专利为基础,开发出新一代的IGBT技术,与国外现有的几大厂商分庭抗礼。尼斯公司的专利体系与西门子、东芝等大厂商不同,被这些大厂商的技术所压制,这也是尼斯公司陷入经营困境的原因所在。秦海却知道,其实尼斯公司的专利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其中有关透明集电区、电场中止、载流子存储之类的思路,在后来都成为IGBT技术突破的方向,只是目前尼斯公司的技术人员还不能认识到这些技术的价值而已。
秦海在英国与尼斯公司的工程师们进行了一些交流,了解到了他们的一些想法,回国之后,他便把这些想法与自己脑子里掌握的有关下一代IGBT技术发展方向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向京城大学物理学院半导体中心的教授们做了一个专题报告。他对这些半导体制造工艺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知半解,但那些超前于时代近10年的思想,对于半导体中心的教授们而言,简直就是提供了指路明灯。
中国的半导体制造技术比西方要落后十几年,但在理论研究上差距则没有这么大。教授们都是在这个领域浸淫多年的,秦海说出的一些观念。他们能够马上理解,并且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一时间,各种改进IGBT的方案不断涌现出来,只等着这批设备到位,就可以实际地进行生产验证了。
光解决产品设计的问题,还远远不够。生产设备也是一个重要的瓶颈。甚至可以说比设计更为重要。秦海找来了机械专家岳昆,请他领衔主持对引进设备的“山寨”工作。说是山寨,当然并不是进行简单的仿测、复制,而是要在吃透国外设备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半导体加工理论,开发出自己的设备。
大秦集团旗下的青锋机械集团,是在原来青锋农机厂的基础上,兼并了北溪市的若干家机械企业而形成的。这些年,青锋机械集团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精密加工设备。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最初,青锋机械集团的主打产品是热喷涂机,后来则增加了不少其他的材料加工设备,其中也包括由京城大学物理学院设计开发的离子注入机等半导体制造设备。这一次秦海安排岳昆全面山寨国外的半导体机械,青锋机械集团就是岳昆的强大后盾。
要在几乎是一张白纸的基础上自主开发IGBT技术,形成批量生产的能力,而且还要做到设备的国产化,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不过。汤荣敏也罢,岳昆也罢。对于承担这些任务都没有任何的怨言和担忧,反而是充满了斗志和激情。在他们看来,有生之年能够做一番这样的事业,哪怕为此而少活多少年也是在所不惜的。
由于设备是采用非常手段从欧盟的眼皮子底下偷运回来的,在短时期内还不适合于大肆声张。秦海在浦江市郊找了一个相对比较偏僻的地方,作为半导体厂的厂址。又扯着冀明初的虎皮,从当地军方那里调来了一个警卫排,常驻在厂子周围,保护着厂子的秘密。对于这件事,冀明初是完全支持的。因为周林磊向他介绍过,IGBT属于战略性产品,在军事领域也有大量的应用,大功率IGBT芯片能够量产,绝对是对军工技术的提升大有好处的。
秦海看过设备卸船之后便离开了,这边的事情有汤荣敏、岳昆负责,用不着他过多担心。他匆匆忙忙地赶回安河,是因为材料学院传出了一个喜讯:
由聂森主持的石墨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前面已经介绍过,所谓石墨烯,简单说就是由单层石墨原子构成的一种薄膜材料。由于其厚度只有一个原子那么大,所以也被称为一种“二维材料”。石墨稀的概念很明白,但要真正把它制造出来,就没那么简单了。最早发明石墨稀的英国科学家采用的是“撕胶带法”,是用一种特殊的胶带把石墨一层一层地揭开,最终达到只有一层原子的程度。这种方法作为实验室制备,倒是可行的,但要用于工业化制备,就远远不够了,必须要开发出其他的方法。
开发石墨烯这个想法,是由秦海向聂森提出来了,在提出这个想法的同时,他也把后世一些有效的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向聂森进行了介绍。这些方法包括固相法、液相法、气相法三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包含了若干小类,例如液相法中的氧化还原法、有机合成法,气相法中的化学气相沉积法、电弧放电法等等。
聂森原本就是一位纳米材料专家,对于纳米级材料的制备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得到秦海的原则性指导之后,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进行了艰苦的攻关。秦海交代王晓晨对聂森团队的经费支出给予全力的保障,饶是如此,他们花掉的钱也让王晓晨胆战心惊了。好在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聂森终于不辱使命,完成了两种工业制备方法的研究,并且在小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