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有户农家-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梁木,要选笔直参天,枝繁叶茂的杉树。树龄倒不是越长越好,应是不长不短,合适就好。树形要从下到上大小尽量一致。所选的梁木,四周要长有许多小杉木,越多越好,寓意着多子多孙。如果是独木一根,则其他的都对上了,也不能选用。
好兆头,好盼头。
唐大海将选好的梁木,系上红布。
砍伐梁木的时候,不能破坏周围的小杉木。
“大家伙儿推着点儿,要往这个方向,南方,要往南方倒!万万不能朝其他方向倒的!否则就白费了功夫了……”夏木匠大声喊道。
“好咧……”齐齐应道。
一斧头一斧头地砍树了,快被砍断了,就由一个人朝着一个方向砍。
“感觉差不多了,朝着南方推推看,能不能推倒了……”
又砍了一斧头,“轰……”
“行了,正对着南方……”夏木匠很是满意。“大海兄弟,这红包有没有准备好?”
“喏。在这儿呢,你要是不提醒我,我还不知道有这讲究呢……”唐大海掏出红包,放在手掌上。
“放在这树桩上吧……”唐大海依着吩咐,将红包平放在树桩上。
十几人合力抬了梁木下山,浩浩荡荡地往山下走去。
招宝山的外围,没有合适的杉树,很多时候。都得进了里山,才能挑到合适的。而梁木又马虎不得,是以,一般都是十几人进山找梁木。
吕氏早在院子里准备好了,饭菜,等着唐大海等人的归来。
酒足饭饱,吕氏一个个地给了红包,送了他们出门。虽说包得不多,但是还是很客观了。一个红包包了五十八个铜板。
连动工制梁的那一天,都要挑选吉日,夏木匠要先点三支香。再放二响鞭炮。才能开始制作。
夏木匠砍掉梁木的前后部分,只留下中间。在制梁的过程中,是不允许人从梁上跨过的。
是以,近些日子,吕氏跑保国寺倒是真的勤快,香油钱也贴了不少。这选梁、制梁、祭梁、上梁都得选日子。
祭梁。是上梁前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工匠们将两端挂上红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放置好。
吕氏在供桌上早早地摆上了祭品。 供桌上摆着猪、鱼、鸡、鹅、蛋、豆腐、香烛等祭品。猪是“全猪”有些人家,就用猪头一只,猪尾一根,意即全猪。唐大海家倒是实实在在地一头猪。 毕竟,可能这一辈子就这么一次了。唐大海倒是慎重得很。
这祭品早早地开始打算了,深怕漏了什么。倒是跑村里问了好多懂规矩的老人。
祭品上,用黄纸贴了一副对联,上书“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这是祭梁常用的对联。
只是,唐家还特意请了祭梁师。这村子里的起房子,基本就是木匠、瓦匠代替了祭梁师,只是说着好话,早早地行过祭拜。
祭品摆上,只瞧见祭梁师拿了大大的酒壶,嘴里唱着上梁词。边唱边用酒壶浇酒,从梁头浇到梁尾,速度很慢,滴出来的酒倒是不多不少,匀称的很。
“一祭梁头,万里封侯;二祭梁尾,宝贵到底; 三祭梁腰,彩带飘飘;四祭梁肚,千年万富。 一祭祭上天,祭了鲁班祭神仙……房梁升至栋梁口,金银财宝贯满斗。”
村里人新奇地听着这上梁词,这倒是从没听过的。
“这还从没听到过这么好听的上梁词呢……这唱起来比说得好听多了……”
“可不是嘛,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呢。听我家公爹说了,钱举人家上梁时,也有上梁词呢……”
“大哥,你也学些来,你唱得倒还真不错,可惜我是个不识字的,这些东西听着好听,我倒是一个都记不住……”夏木匠的弟弟夏瓦匠笑着说道。
“我们一母同胞,你记不住,我就记得住了?”瞪着眼。
夏竹倒是没听出来,这上梁词哪儿好听了,都是好话就对了。唱完了上梁词,接下来是拜梁请神。
“东家,可有属龙和属虎的?”祭梁师问道。
唐大海早就找好了属龙和属虎的两个后生。
祭梁师朱笔点梁的两端,为“点梁眼”。点梁之后,由两位生肖属龙与虎的人,按左青龙、右白虎的方向将梁升起,通常只是意思意思地举一下。
“上啊,大吉大利!”用绳子拉梁慢慢上柱端,梁的东端应高于西端而上,因东首为“青龙座”,西首为“白虎座”,白虎要低于青龙。
“上啊,大吉大利……”小河村大半的人都来了唐家,围着看上梁。
鞭炮齐鸣,待正梁敲进。
“大海兄弟,接好了咯……”夏木匠往下抛上梁馒头、铜钱,此时唐大海夫妇俩拉着一条红被面,把抛下的接住,意为传宗接代,财源滚滚。
唐大海也踩着桌板上了屋。
“大海兄弟,这些东西都要抛了吗?”夏木匠指了指这脚边放着的几个装满了东西的箩筐。
唐大海这兴奋劲儿还没过,“嗯,都抛了,早早地就备好的……”
这上梁馒头、糖果都是交好的人家送的。吕氏的娘家人早几日就已经过来了,一早就在镇上定了五百个馒头、五百个包子。要不怎么说大手笔。兄妹四人外加个方氏。
这不一大早,田刚刚亮,镇上的包子铺就陆续地往小河村送包子馒头来了,一路上很是壮观。是以,围观的除了小河村,附近村子的都来了,黑压压的一片。
强子一家子也送来了100个馒头,100个包子。朱掌柜比着强子家的。也送来了一样的,朱掌柜倒是没空过来,托了强子爹,一道儿送来。
村子里,老宅子也送来了100个馒头。走得近的几家,也都送了包子馒头。
唐秋月新婚也过了一个月了,新婚一月无空房。只是这半年内,还是没法子参加任何婚丧。托了田氏给送了100个馒头。
“秋月这丫头,倒是有心了……”吕氏念叨。
是以。如今,唐大海那院子里,一个个地箩筐叠得。都是满满当当地馒头包子。
“行。那你这个主人家抛第一下吧。”夏木匠也是好久没见着了,这么大的阵仗。
“这儿,这儿,往这儿抛……”底下熙熙攘攘。
唐大海捧起馒头往东边抛去。
夏木匠在一旁喊道:“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抛梁抛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
工匠们人手一个箩筐,可劲儿地抛着馒头。上面抛得欢,底下抢的欢。
“这边,往这儿……”到处都能听到这个声儿。
“大家伙儿不要抢。还有好些特意留着呢,没抢到的。等会儿到我媳妇儿那儿拿几个,也沾沾喜气儿……别伤着自个儿了……” 唐大海大声吆喝着,这人实在太多了。
抛梁结束后,众人退出新屋,让太阳晒一下屋梁,这叫做“晒梁”。
吕氏那儿也送出去了不少包子馒头,也不管哪个村子的,只要来了,多少都送了些。
最后,唐大海设了席面。村里的多多少少都送了馒头来,好多都是自家做的,倒也没拘着送多送少,但凡是送了的,都请了来坐席。
只是菜色倒比不上正经的酒席,八大碗,三道肉菜,两道豆腐,三道素菜。
唐二婶带着些村子里,厨艺好的媳妇子整治席面。
“我去河口村那儿的庄子上瞧瞧去,也给佃着咱家地的农家送些馒头包子的。这粮食都收上来了……”唐大海趁着席面还没摆上,跟吕氏打着商量,想着早去早回。
“你想得是,你去送吧,让几个人陪你一道儿去,咱这马上就要开席面了……”吕氏点头。其实唐大海说的,吕氏很少有反对的。
吕氏接过方氏包的红包,从祭梁师、工匠、两个属龙属虎的,人人都有红包。
席面一直吃到太阳落山了,才结束。村子里,每家都分了10个包子。抛梁的时候,大多都抛的是馒头。
几个媳妇子帮忙收拾好了,院子里总算是安静了。
“娘,今儿个河口村的那户夏家倒是也让人送了馒头包子,还有两匣子点心来。”吕氏小声地方氏说道。很多事情,吕氏还是习惯跟方氏说说,这放在心里,只憋得慌。
方氏抬头看了眼,“喏,就是这两匣子点心,我也见到了……”
“娘,你觉得他娘怎么样啊?”吕氏就是知道夏家的跟方氏聊得很是投机,来打探了。
“你不是不满意吗?这会儿这么问起来了?你不是一向中意镇上的那个,那个什么庶出的三公子来着。”也不晓得方氏是不是真忘记了。
吕氏被噎得有些不好意思。“人往高处走,人之常情啊,我不也是为了春兰好嘛……谁想到,那家的姨娘这么难缠……”
原来,镇上秋月的事儿传开了,虽说秋月就是嫁了,但是有些人始终认为“无风不起浪”,周家的姨娘就是这般觉得。
“夫人,你安得是什么心呐?你给三公子找了个乡下丫头就算了,还是个这般不堪的门风,三公子又是个心软的,这。这以后可是如何是好啊……”说着,便没完没了地哭起来。
周夫人这哭得头疼,但仍是好语劝道。“这唐家二房已经是分家出去了,那个姑娘也已经嫁出去了,听说,人家回头的时候,夫家可是送了一头完整的烧猪!可见谣言信不得。
那唐家二房,这日子可是比镇上的好多人家都好得多。我也打听清楚了,这家人都是疼闺女的,想来这嫁妆银子可少不了……”
无奈周夫人无论怎么说,周家姨娘咬定了亏待了三公子,哭着喊着要让夫人去回了这门亲事。
“母亲,替我回了这门亲事吧……”周三公子最终也被磨得没法。
周夫人倒也真心心疼三公子,只是有个不靠谱的亲娘。“你这孩子就是太心软了,你还能不相信母亲我的眼光,这必定是良配的。这镇上可找不到比这更好的了。听说人也标志,陪嫁也颇丰……”
周三公子坚持,周夫人也托了媒婆。隐晦地提了作罢。
“夏家的夫人。我瞧着倒是个爽利的,又是独子的,倒也不怕亏待了儿媳。我见她,破为喜爱春兰,倒是恨不得立刻给娶回家去的……”方氏回想了下。“这春兰也见过,你去问问春兰就好了。看她怎么想……”
吕氏拿定了主意,等明儿个有空了,就去春兰那儿探听探听,她是个什么意思。
第二日,镇上的铺子里。
唐大海一早便去了镇上。给左右几家铺子都送了包子。平日里,没什么来往。趁着这送送包子,也能混点儿熟。
“大海哥,咱西首的那家包子店也要送馒头?”唐大路出了铺子,在路上看了看,包子铺前已经摆上了冒着热气的蒸笼。
“呃,送的吧,左右铺子都送了,怎么能不送,总不能独独少了这一家吧?这样子不太好看吧?总不能因为人家卖包子了就不送吧”唐大海也没想到还有家包子铺。
“那倒也是,总不能让他吃自家的包子沾沾喜气吧,咱送去的心意不一样……”唐大路点点头。
“行啊你小子,心意啥的都懂了……”
唐大海捧了8个包子,站在包子铺外。隔着热气腾腾的蒸笼,对着老板说道。
“那个老板,这个包子……”唐大海还没说完,就被抢白了。
老板一看唐大海小箩筐里的包子,说道:“这一看就不是我家的,我家今儿个才刚刚摆出来呢……你弄错了吧?”倒是挺好的一个人,没直接轰了人。
“不是,不是……”唐大海摆着手。“喏,我是那家铺子的东家,我家昨儿个上梁了,这不,给你也送些包子……”
包子铺的老板放下一屉蒸笼,“原来是你家啊,我家从前日就在做包子了,原来是送到你家的啊?就是小河村的那个?”
唐大海点点头,说道:“是啊,就是那户呢……”
唐大海夫妇俩人都很少到镇上来,是以这周围的几家铺子老板都不怎么熟悉。
包子铺老板这才接过包子,“那多谢你家的包子了,让我也沾沾喜气……你家那排场可真大,怕是有好几千个馒头包子了吧……我家做不及,这西市的好几家包子铺都多少接了生意……”
“没有,没有,都是亲戚朋友捧得场……”寒暄了几句,唐大海就回了铺子。挡在人家铺子门口,总是不好。
铺子里。
“咱东家昨儿个上梁了,这些个包子馒头都免费送,都沾沾喜气……”
“哟,还有这等好事儿呢,昨儿个你们铺子关门,我今儿个特意来早, 看来我倒是来对了。”
“可不是嘛,这天气凉了,你家铺子里的吃下去怪凉的,你家东家可要上点儿什么新鲜吃食不?我也就馋了这味儿,来解解馋儿。”
“是啊,咱都是老顾客了,来这儿吃饭倒是自在,这么一坐,倒是能说说话儿,倒也乐呵。只是这吃食怕是得换换了吧,面条也好啊……”
这几日,铺子里的生意明显一日不如一日了。这渐渐地冷了,这凉皮、仙草冻吃着凉飕飕的,凉拌面也没啥胃口了。
吃下去,都是凉的。这会儿虽说还不冷。但是总归还是热点儿的,吃着舒坦。
后院,唐大柱也很是空闲,有些忧心。“大海,这割了稻子后,这生意一日不如一日了,上回我跟你说的,你说回去好好想想的。可有想过?”
“倒是我的疏忽了,这些个日子尽忙着地里的起房子的事儿。这事儿我都忘了说了……我去我跟你嫂子去商量商量……”唐大海有些不好意思,他将这事儿忘在了脑后。
唐大柱还以为没啥法子,倒不好一直催去,这才耽误了近半个月的生意。
“那你赶紧地回去啊,这会儿也没什么事儿了,你回去跟嫂子商量商量。赶紧的啊,这一日日地都亏银子了,免得到时候连工钱都发不出来了……你不急。我们瞧着都急死了……”催着唐大海赶紧地回去。
唐大海看着这铺子里冷冷清清的生意,也不敢耽搁,赶紧地回村子去了。
吕氏娘家人得了信儿。来了大舅和大姨。不过今儿个都得回去了,毕竟也住了好些天了。
“娘,这银子给你,给你的家用……”大舅拿出一个荷包,往方氏手里塞。
吕氏见状,不等方氏拿了荷包。就伸手夺了过来。“大哥,哪能要你的银子呢,你这银子留着给侄子侄女娶媳妇儿,当嫁妆的。你也瞧见了,我也是嫡亲的闺女的。可委屈不了娘……”
吕大舅推拒,“这儿子是儿子给的。都吃穿住都在你家了,这点银子给娘用用还是要的……”
“行了,你们也别推来推去了,小妹这儿也不差这么点儿银子。你没瞧见吗,咱这几兄弟姐妹的,现在可就是小妹过得最好了。”吕大姨是个利落的,也不在乎这些虚的。
方氏点点头,“听你大姐的,我这儿也没什么要花银子的地方,这私房银子还越来越多了,可是小竹子他们给了我一点儿股……我这私房银子比你们都要多了……”
方氏说起自个儿的私房钱,很是自得,要不是时间不允许,她倒是很想拿出来显摆显摆。有时候方氏也和夏竹一道儿,倒出自个儿的私房钱,数上一数。
数完,果然心情愉快。吕氏经常笑道,“一老一小,两个财迷……”
只是吕氏不知道的是,文佑他们则都是夜深人静,点着灯,偷偷地数。
吕氏也没什么好送人的,无非就是装了些自家产的东西,不怎么值钱,倒胜在这片心。吕大姐倒是很欢喜这些,每次都被吕小舅给分走了大半。
“来年,等屋子造好了,有个住人的地方了,让嫂子侄子他们都来……”吕氏笑着说道。
“行,娘,大海,我们走了啊……”上了马车,走了。
住了这么多年,方氏也渐渐地习惯了,吕大舅他们,每月总会来一二个人,住个几日。
唐大海一回村子,就忙着送吕大姨她们走,这会儿坐下来,才想起了镇上的铺子。
“这铺子里的吃食,可真没啥生意了,我瞧着都冷冷清清的。你们想想这卖什么好了,这铺子是你们的,我话儿传到了,你们想办法去吧?”
夏竹才猛然发觉这也入秋了,难怪最近的银子越来越少了,再这么下去就要掏老本付工钱了。
“爹,咱收上来的稻子都卖了吗?”夏竹想到了之前就打算好的“盖浇饭”。
“没呢,这稻子刚刚收上来,这价儿都不高,咱这百来亩收上来的,肯定被压价。我跟你娘商量了,想着过了年再说。”唐大海想也没想,回答道。毕竟,不指着这些稻子换银钱,唐大海倒也不急着卖出去。
夏竹谄媚地拉着唐大海的胳膊,说道:“爹,那你便宜点卖给我们吧,我们铺子里收。咱这是什么情分,怎么都得比粮铺里便宜吧?”
“别忽悠你爹的,一码归一码,平日里都没向你们要伙食费,就是仗着那什么情分。你们开铺子赚钱,就想着坑我们这些庄稼人啊?没这么便宜的事儿……”吕氏不等唐大海点头答应,干脆利落地拒绝了。
“其实也没必要这么计较了,这不是从一个口袋到另一个口袋,咱有用处,几个孩子还能不拿出银子来啊……”唐大海是个实实在在的“孩子奴”。
其实,盖浇饭啥的,也赚不了多少钱,但是胜在方便。这铺子空着也是空着,一个月赚一点儿倒是还是有的。毕竟,老主顾倒是不少,倒是挺多人愿意来铺子里吃饭,闲话的。
ps:
谢谢mcj221的打赏。
谢谢所有订阅了,和关注有户农家的书友们。
小时候,我家造房子也要祭梁、上梁,那时候印象最深也是满屋子的馒头,亲戚朋友邻居都送馒头。。。
第一三五章 蒸蒸日上
自从唐秋月出了门子以后,唐有根的身子也渐渐地好起来了,只是右手还是不怎么利索,到底没办法像以前那样了。
特意挑了个好日子,艳阳高照,唐大仓去了趟镇上的做活的铺子。
只是那日子确实是好日子,但却不是算不上唐大仓的好日子。
总之,唐大仓这个账房先生失业了。原来的铺子里,早已经有了个新的账房先生坐堂,唐大仓被炒了“鱿鱼”,还是在没人通知他的前提下。
要说只是被炒了“鱿鱼”,唐大仓心里也有底,毕竟做下了得罪了李家二夫人的事儿,想这么地了了怕是难的。现在秋月也已经嫁人了,他如果还能进李府的茶楼做工,难保以后的日子,会被穿小鞋。
听到了有了新的账房先生,唐大仓也是松了一口气。拿了结掉的工钱,唐大仓也没多少留念。转个背,就在东市找起了活儿。
不过,那也只能是松了一口气,接下来的几日,唐大仓几乎快跑遍了整个沛河镇,从最初的东市,到西市。可以这么说,几乎没有一家店是要账房先生的。
什么时候,账房先生也如此地不吃香了?
如果现在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儿,唐大仓就真的有些呆傻了。
这怕是就是李家的后手吧,唐大仓也没再纠结,退而求其次,小二的也行。
“呸!这镇上的谁家敢要这么个账房,哪怕是跑堂的也不敢要了。现在闺女是嫁出去了。可家里还有个儿子呢。说不准,哪家的小姐被设计了,那可真的就只有上吊的份儿了……”等唐大仓出了铺子,铺子里的账房,呸了一声。
同行相见,分外眼红。
跑了几日,才发现,那同行的账房还算是厚道。至少还是背后“呸”。有些脾气差的,直接被赶了出去,说了好些不好听的,引得路人指指点点。
“唉……回家种田吧……”唐大仓也终于死了心,一心在家学着唐有根,伺弄庄稼。
田氏日日以泪洗面,一步错,步步错。今日终尝苦果。
“这可如何是好啊,文伟都还没说上亲……如今我也不要给文伟说个怎么样的媳妇。只要能管得住文伟,孝敬长辈的就好,娘家穷些也不打紧……”
田氏倒是也算得上大彻大悟了。只是时间不等人。唐大仓失了账房先生这份工。文伟这亲事又要不好说了……总不可能真去买个媳妇来吧?
唐大仓被哭地心烦,做惯了账房先生,每日拨拨算盘,喝喝茶。如今顶着日头,挥着锄头,到底还是做不太来。”哭哭哭。就知道哭,我难道不心烦?”
这两日,吕氏陪着夏竹在试菜,一家子日日吃得油光满面的。说是试菜,也是夏竹说。吕氏试着做,总到满意了为止。
唐大柱更是心急。每日从铺子里回来后,也日日赶过来来学。不得不说,男子学厨的天分不低。唐大柱学得很快,有时候不用多说,干脆利索。
学了几日,今儿个就轮到唐大柱子做菜了。利落地将五花肉切成比铜板小些,四方的。锅里放油,热后放入糖一勺,炒到糊为止,锅里已经冒了烟。倒入切好的肉和调料,大火爆炒三分钟,肉也变成了深红色。加入盐、酱油、醋、酒等调料,冷水没过肉,炖。
行云流水。只是待在灶旁有些热了。
唐大柱很紧张,虽说已经练过手了,这会儿真轮到自个儿煮,还是怕糟蹋了东西。
“大柱,行啊,这手艺不错嘛,我瞧着很是熟练嘛,是不是回家偷偷练过了啊?”吕氏在一旁看着,倒也没啥可挑剔的。说着闲话,打趣着。
唐大柱被这么一说,也有些不好意思,“哪能呢,我就是日日记着步骤,这铺子里现在也没啥生意,我就有空就背。自然,我这榆木脑蛋也都会背了……”
小火慢炖了,半个时辰不到,就出锅了。
油而不腻、味道香浓、软烂滑润。
“咱家也没煮热水,这到时候炖肉要记得用温水,这肉就不发紧了……”吕氏也夹了一筷子的肉尝了尝。“这糖还是得多放点儿……”
“这又是肉,又是酒、糖的,这能赚回来吗?”唐大柱有些担心,生怕亏了。
夏竹吃了一块肉,就放下筷子不吃了,这两日,不管吃饭闲着都在吃肉……虽说红烧肉好吃,但是也抵不住这醒了就能见到红烧肉,连晚上做梦都在试吃红烧肉。
生在福中不知福。
“大柱叔,咱这肉煮着费功夫,又得提前煮上了,这个肉煮的慢,早来早得,卖完就得等明日趁早了,这价儿自然高些,二十五文,自然算上饭的的价儿,另外搭送一份蔬菜。这样可行?”
唐大柱想了想,“对这我也不太懂,不过确实是烧不了多少……”唐大柱一直只在厨房忙活,对这个还是懂得少。
吕氏也一向不怎么管铺子里的事儿,至于这价儿她就觉得高了。这要是她,到镇上,吃个包子就好了,还吃什么肉……别说这二十五文了,就是十文都嫌多,宁愿买了肉自家做去,一家子都能吃得上。
“今儿个这鱼丸和这豆腐也做了吧,这两样菜倒不像那肉那么复杂。这早日做好,还能早日卖上。”吕氏取了木盆子过来,里面放着嫩豆腐和鱼丸。
唐大柱将嫩豆腐划小块,倒在在盐开水里泡一下,捞起沥干。肉末加1勺酒腌制10分钟。油锅烧热,入姜,蒜爆香。入肉末煸炒,倒入自家制的酱、辣子酱炒。
倒入嫩豆腐,颠翻匀。加盐、糖、水、酱油。煮开后继续煮一会儿。倒入半碗搅拌了生粉的水。勾芡。
“煮这个嫩豆腐,我都不敢花力气,生怕弄碎了这豆腐。”唐大柱的额上都流汗了,也不知是热的还是给紧张的。
“噗嗤,大柱叔,你只要不是一铲子给这豆腐压扁了,倒是都能卖的。”夏竹笑着说道,这天气冷了。吃着麻婆豆腐,倒是真的很流汗啊。
“嘿嘿,我就是怕我这手没轻没重的,这豆腐糊了,卖相就不好了……”唐大柱小心地盛出豆腐。
看来这嫩豆腐,真的很考验人啊。
自从学了做菜,唐大柱觉得自个儿越来越细腻了。
唐大柱接连试做了几日的菜,倒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儿了。直到吕氏也挑不出问题,吃着都差不多了。才放了行。
“大柱叔,你这菜上面放些葱,是不是看起来就舒服多了?”春兰最近跟着方氏学配色。这看到菜。也不由地想到了配色。
“大姐,行啊,这学得可真是够快的,姥姥听到了肯定得夸你了……”夏竹揶揄着。如今,春兰已经能乖乖地坐下来做针线活了,性子愈来愈沉稳。
只是私底下。性子倒是没变多少,只是变了对女红的态度。
也不晓得到底好卖不好卖,暂时就定下来了红烧肉、糖醋鱼丸、麻婆豆腐、 红烧排骨这几个主菜。两个时鲜的蔬菜,蔬菜都是在村子里买的,谁家的菜园子有新鲜的蔬菜。就会买上一些,倒是新鲜极了。
红烧排骨。这排骨上特意让老板给带了些许肉的,肉铺老板也是估摸着肉价给算的,贵上了几文钱,皆大欢喜。要说这肉铺老板,倒是实诚得很,唐家与他合作很是愉快。这红烧排骨的价儿自然比不上红烧肉。十五文,红烧排骨加个素菜,加一大碗饭。
糖醋鱼丸、麻婆豆腐倒都是十二文。
“做活的都喜欢吃咱家的大肠、猪肝的,咱弄个小碟子装,收个三文一小碟的,可好?”自家菜式的花样确实少了,不过唐大柱也刚刚学,多了也不容易做,差不多就行了。总比空着铺子好,多少还是能赚些的。
“这个倒是挺好,我也挺喜欢吃那什么大肠的。便宜又实惠……”对于吃的,文佑总是特别来劲儿。
春兰白了眼文佑。“你可别指着我给你去洗,这东西得洗上多少遍呢……我这一天就在那儿洗猪大肠了……”再说了,这洗大肠了,总感觉都是猪粪的味儿。
文佑倒是没想到这个,只觉得吃着好吃。“姐,你哪能整天的洗这个呢,娘还不骂死我啊……”
如今,春兰很少做活了,用吕氏的话说,就是得“娇养着”。吕氏正上心着给春兰找婆家,说不准那日就得相看相看了。
“这要不给三婶去洗?不过也怕他们不喜这个味儿……”春兰开口说道。
这些日子下来,田氏倒也是变了一番模样儿,只埋头干活。自从唐大仓镇上的铺子里找不到活儿做了后,也安心下地做活了,以前的翩翩作态,早已经换成了,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文伟的亲事还没个着落。
唐大山一有空,便去镇上找活儿做,虽说不是日日有活做,但是也赚回了百来个铜板。老宅子很和乐,过得都很知足。
只是,谁也没有上门来让唐大海给安排个活计。这要是放在以前,唐大海就别想出门了,日日被堵在家里。
“爹嘴上没说什么,心里指不定多少难受了……毕竟这老宅子里的人好了不少了,没像以前那么不靠谱……”春兰接着说道。
只是夏竹还是不放心,皱着眉头说道:“这要是还是臭烘烘的,洗没洗的,都差不多呢?虽说现在变好了些,这要是又跟以前一样……”
“我们又没欠着他们,跟以前一样就不让他们洗了呗……这给别人做也是做,现在这样不给老宅子的做,爹那儿都说不过去……”这不一回来就被拉着说事儿,文佑可是急着去抓鱼去。
又问了晓晨的意思,“就这样吧,就算做得不好了,咱也是没先付银子的。这不好,银钱不给不就行吗?哪怕被揪着烦了,也就几个铜板。咱也让爹舒服点儿了,毕竟都是一家人……”
“那鱼丸也让他们给做了?”夏竹不放心地再问了句,既然大家伙儿都同意了,她也不多说什么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