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小姐的贴身家教-第3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社会上常见的将剪彩所用的金剪刀送给剪彩人的做法,王庸没有做,也没准备做。

    王庸不需要这种行为获取曹部长的欢心,曹部长也不会要这种蝇头小利。

    而曹部长前脚刚走,后脚栗巾帼的父亲栗经纬就赶到了现场。

    得知曹部长已经离开,栗经纬有些懊恼。

    这种级别的官员来到他主政的地方,他竟然一无所知。

    “没想到,你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栗经纬盯着王庸,缓缓道。

    听不出他语气中是责怪王庸没有通知他,还是忌惮王庸竟然有这种背景。

    “栗伯父过奖了。”王庸不动声色回答。“既然栗伯父来了,那就斗胆请栗伯父也题几个字吧,我们学校教学楼跟图书馆都还没人命名呢!”

    王庸这是不准备放过一点机会,把能利用的人都利用上。

    栗经纬也不生气,而是欣然同意:“好。”

    拿起毛笔依次将教学楼跟图书馆名字题好。

    毓秀楼跟撷英楼,便是主教学楼跟图书馆的名字。

    不得不说栗经纬取得这两个名字还是颇有蕴意的。

    教学楼取“钟灵毓秀”之意,而图书馆则是希望学子们从中吸取知识,“撷英”而归。

    谢过栗经纬,王庸这次一所学校却是连得两位重量级人物题字,赚大了。

    而曹部长参与希雅学堂奠基仪式的消息,在栗经纬到来后,终于隐瞒不住,传了出去。

    网上本来等着看王庸笑话的人,全都目瞪口呆。

    这是官方在变相表示他们对王庸的态度吗?

    如果是的话,岂不意味着王庸有了黄袍马褂在身,打不死也打不得了?

    那样还玩个毛?大家弃牌认输算了!

第一千零五章 来了

    燕京。

    还是同样那家茶楼里。

    周道鲤跟李正一等人再次聚在一起,不同的是上次的那个茶艺小姑娘已经不见。

    据老板说当天就辞职了。

    这不由让李正一嗤之一笑,下等人就是下等人。他明明给了那个小姑娘一个一步登天的机会,小姑娘却这样眼睁睁放弃了,注定一辈子窝在底层当一个打工妹。

    这次的茶艺姑娘就懂事多了,李正一几次有意无意的触碰,她都没有反应,甚至还冲李正一笑了笑。

    李正一当即知道这姑娘有戏。

    只是现在正事在前,却是不方便做更过分的举动。

    “李兄,看今天的新闻了吗?曹部长竟然给王庸站台,实在有点出乎预料啊!”周道鲤道。

    李正一眼中闪过一抹既艳羡又嫉恨的眼神,回答:“一个慈善工程而已,大概曹部长抹不开面子不好拒绝。说明不了什么。再者,就算曹部长真的力挺王庸,也不影响什么。咱们不是体制内的那些墙头草,咱们是文人,是威武不能屈的人,是华夏最后一批脊梁骨。官方也不敢拿我们怎么样,只要咬住王庸一个人,官方也只能干瞪眼。”

    其他人纷纷点头:“是这么个理儿。王庸虽然借助曹部长略微扳回来一点局面,但是无济于事。就跟服用兴奋剂一样,管的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听说到现在,除了秦铮跟顾衷德,全国还没第三个人答应他的邀请。想想就心中大快,忍不住要浮三大白,哈哈!”

    “哼,秦铮是王庸师兄,自然唯王庸马首是瞻。至于顾衷德,这个老家伙一向跟我们不对付,也没指望他站在我们这边。编纂《国学正典》,仅仅靠三个人可不成,这次,王庸注定要栽跟头!”李正一恨恨道。

    周道鲤啜一口茶,悠悠道:“反过来想,咱们何尝不是在帮助王庸?他年少成名、志得意满,咱们这是在提醒他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对他的成长大为有利。恐怕十几年后他回想起此事,还得上门感谢我们呢!”

    “哈哈,周教授说的是!咱们这是在做好事!”

    一群人笑得虚伪而又狰狞,仿佛一群锦衣华服却生吃人肉的吸血鬼一般。

    而那个成为他们食物的人,正是王庸。

    微博上。

    因为希雅学堂奠基仪式的新闻出现,网友们才注意到原来王庸不光在不停的怼人,还在默默做着慈善事业。

    对于大部分网友而言,一个人只要是真金白银的做慈善,不管你是作秀,还是真的悲天悯人,网友们都会自发的点赞。

    像是一向以高调慈善著称的某位陈姓企业家,尽管有诸多的争议,可是大部分人对其的慈善举动还是认可的。

    王庸现在纵然也有争议,但是希雅学堂的消息一出,却帮助王庸扭转了一下普通民众心中的形象。

    尤其对于永梁地区的穷困状况略知一二的网友们。

    只有那家叫做新易的门户网站,仍旧在一刻不停的抹黑着王庸。

    “慈善还是作假?揭秘世界慈善业背后的龌龊勾当”。

    新易没有直接点名王庸,但是这个标题一下子就能让人联想到王庸。

    新闻的正文里,新易用看似客观的言论,揭秘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富豪利用慈善基金洗钱、逃税的方法,全文一句话没有提及王庸,实际上却是已经将王庸建设希望小学的行为,引导向了洗黑钱的方向。

    新闻一出,就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围观争论。

    有痛斥王庸的,有吃瓜看热闹的,也有为保持中立,表示只要是真正建设了学校,管他做什么呢!总比让这些钱流进某些**人员的腰包里好。

    下面的言论五花八门,唯独力挺王庸的被删的一干二净。

    评论区几千条评论,从头翻到尾,竟然找不出一条支持王庸的。

    可见新易在这次风波中的立场。

    只是,正当新易的编辑们暗自偷笑,觉得这一次可算好好阴了王庸一把的时候。

    新易忽然接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一通电话。

    电话内容很简单:删除此条新闻。

    上面甚至连个理由都不愿意找了,直接就是要求删除。跟往常那种“违背社会和谐、影响文明建设”的套路比,这次简单直接,不留情面。

    正在偷笑的新易编辑们,笑容登时僵硬在脸上。

    足足半天,才见新易总编有气无力的挥挥手:“删了吧。”

    负责撰写这条新闻的小编有点不甘心,道:“上面未免有点太过分了!咱们没有指名没有道姓,凭什么要求咱们删除?实在不行,就把上面这种公然偏袒的行为公之于众!让他们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啪!

    一个巴掌甩在了小编的后脑勺上。

    总编气呼呼的道:“你想死,别连累我们网站!咱们要是问心无愧也就罢了,咱们做手脚在先,然后反咬上级部门一口。要是被查出来,不光得不到大众支持,还得赔了夫人又折兵!到时候丢工作是小,踉跄入狱是大!”

    小编委屈的捂着后脑勺,问:“那就真的这样算了吗?可是有好几位学术界大佬亲口跟咱们打过招呼的,咱们完不成任务,他们以后还会接受咱们的独家采访吗?而且,咱们老板还是周道鲤的学生……”

    “谁说算了的?上面只是不允许咱们拿着慈善这个点黑王庸而已!对咱们来说,这条新闻只要发出去,就已经成功了大半,删掉也无所谓。咱们可以继续捡起之前的话题黑嘛!两天了,王庸的《国学正典》编委会召集了几个人了?为什么他人缘这么差?其中是否有不为人知的内幕?都可以拿来当素材!白带你这么多年了,这点办法都想不到!”总编恨铁不成钢的道。

    小编眼睛一亮,马上就坐在电脑前,迫不及待的写起稿子来。

    很快,一篇新稿子出世,顶替了之前慈善新闻的位置。

    而注意到这一点的网友,则再次被带进了节奏里。

    评论区再次变成质疑王庸人品的海洋。

    正如许多人都相信的那句话:一个人骂你,很可能是那个人的问题;但是一堆人骂你,就是你自己有问题了。

    现在王庸就被套上了这个理论。

    有关王庸人品的讨论帖子,甚至从新易网站蔓延到了微博跟贴吧。

    而大家热议的焦点就是:为什么编纂《国学正典》这么伟光正的事情,偏偏没有人响应王庸呢?

    看到网上热议的周道鲤等人,不由哈哈大笑。

    王庸终究还是太年轻,以为为国争光,赢了几场论学,就可以对抗整个文化圈了。

    事实会告诉他,他还太嫩!真正掌控这个国家舆论权利的,不是官方,也不是民众,而是他们这些人!

    一天过去。

    王庸编纂委员会仍旧毫无消息,相反微博上倒是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跳出来,声称王庸邀请了他们,但是被他们拒绝了。

    他们不想跟一个没有私德的人共事。

    无形中坐实了传言,王庸似乎真的在个人品德方面有大问题。

    原本摇摆不定的网友,此刻都忍不住倾向于了周道鲤等人一方。

    就连顾衷德都打过电话来,担忧的询问王庸怎么了,实在不行,他可以拉下这张老脸替王庸说和说和。

    只是顾衷德的提议当场就被王庸拒绝。

    投降?可从来不是王庸的风格。

    谁能笑到最后,马上就可以见分晓!

    翌日。

    又是一天过去,许多人都对王庸丧失了信心,认为《国学正典》肯定要流产了。组织不起人手,拿什么编纂?

    没有人知道,此刻在燕京机场,王庸跟秦铮、顾衷德三人,正在等待接机。

    秦铮倒是还好,一直保持着冷静,一句话不说。

    顾衷德却是从一来机场,就在不断问王庸,到底要接谁。

    “臭小子,你就直接告诉我谜底有那么难吗?非得让我猜?国内一流的国学大师都明确拒绝了你,二线的学者倒是还有几个,可昨晚也都发表微博说不会参与你的编纂工程。我实在想不出还有谁会在这个关口雪中送炭了。”顾衷德抱怨道。

    王庸微微一笑:“顾爷爷,您看着就是,反正绝对不会让您失望。我只能跟您透露一点:来人不是二线,也不是一线。”

    “什么?一、二线都不是?那只能是三线学者了。我带过的几个学生都是三线,你早说,何必费这劲,我直接把我学生带过来就完了!”顾衷德叹息道。

    心中也是有点心疼王庸。

    这小子太倔强了,跟他爷爷王鸿瑾一模一样。明明这件事情只要低个头,就有机会化解的。可他偏偏不低头,最终只能沦落到邀请三线学者的地步。

    三线学者固然可用,但是会大大降低《国学正典》这本书的权威性的。

    一群一线学者编纂出来的书,跟三线学者编纂出来的,能一样吗?

    就好比好莱坞大制作电影跟国产的手撕鬼子片,观众们会选择收看哪一个?

    答案不言自明,想都不用想。

    顾衷德正感叹着,却听到机场广播声音响起:“接机的朋友请注意,由江户飞往燕京的xx航班已经抵达,谢谢。”

    王庸眼中闪过一抹笑意,身体往前靠了一靠。

    来了!

第一千零六章 超级阵容

    十分钟后,只见络绎不绝的人群从安全通道中走出。

    早就等候在旁边的接机亲朋,纷纷上前拥抱自己的朋友跟亲人。

    只有王庸,始终站在原地无动于衷。

    顾衷德有点崩溃了:“这一批旅客分别是从海南跟蓉城过来的,难道还没有我们要接的人吗?”

    王庸摇摇头:“没有。我们要接的人不在这个方向出来。”

    “那从什么方向?国内航班只有这个通道口啊?”顾衷德一愣。

    王庸没回答,而是看着远处另一条国际航班通道口,笑起来。

    “从那里!”

    王庸朝着走在最前面的一行人一指,然后快步迎了上去。

    噗通,一个壮硕的年轻人猛地扑上来,狠狠抱住了王庸。

    “师父!想死我了!”

    王庸一脸嫌弃的推开年轻人,道:“才几天不见,你这话也太假了点!”

    “华夏有句话叫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们都四五天没见了,十好几个秋了呢!”年轻人辩解道。

    身后的顾衷德看看年轻人,再看看王庸,有点不解:“这就是我们要接的人?”

    不是顾衷德看不起人,而是眼前这个年轻人身上实在感受不到一丝的人文气息。从他那句如隔三秋的话语里,也能听出这家伙文化造诣不深。

    王庸就准备招收这种人进组?

    未免太儿戏了吧?

    顾衷德瞬间对王庸有点失望。

    可谁知,王庸却否认道:“当然不是。我们要接的人在后面!”

    “后面?”顾衷德看过去。

    然后眼睛就瞪大了。

    他再反应迟钝,再老眼昏花,也认出了年轻人身后的那个老人是谁!

    千叶真昔!

    王庸竟然把千叶真昔邀请来了!

    怪不得王庸说来人不是一线,也不是二线。千叶真昔当然不是一二线了,他是货真价实的超一线学者!

    “顾老师,我认识你。”千叶真昔首先走向了顾衷德,伸出手。

    顾衷德伸手跟千叶真昔一握,感叹道:“我怎么都没想到王庸能把你邀请来,你能入组,对我们而言不啻于如虎添翼。我对这本《国学正典》的未来,又多出几分信心。”

    “你过奖了。有顾老师在,不会差的。”千叶真昔客气道。

    两人正寒暄着,却见王庸撇下徒弟英朗,挤了过来。

    “呵呵,千叶老师还是有点记仇啊。第一个寒暄的对象竟然不是我这个邀请人,而是顾爷爷。”王庸打趣道。

    千叶真昔则板着脸,扫了王庸一眼:“我可不像是你一般小家子气!后面是我带的十个学生,你负责安排食宿。”

    “没问题!”王庸拍胸脯保证。

    众人又聊几句,以为可以走了的。

    谁知王庸却一动不动,仍旧看着远处的国际航班通道,似乎还在等什么人。

    千叶真昔见状,也不多问,也站在原地静静等待。

    秦铮坐在轮椅上,就像是早就猜到了王庸邀请的两人是谁一样,一脸淡定。

    只有顾衷德,盯着王庸看了好一会,蓦然一个激灵:“臭小子,你不会把南韩那个也请来了吧?”

    王庸呵呵一笑:“为什么不呢?”

    “我x……”顾衷德差一点没忍住,骂出一个脏字。

    确定了要等的人是谁之后,顾衷德不由变得兴奋起来。

    千叶真昔、李在先,再加上他跟王庸、秦铮,这已经是一个银河战舰式的豪华编委会了。

    什么周道鲤,什么李正一,全都相形逊色!全都不值一提了!

    “好小子,瞒我瞒的好苦!”顾衷德假装生气拍了王庸后脑勺一下,道。

    王庸则嘿嘿一笑。

    终于,在机场广播的通知下,王庸等人迎来了李在先。

    李在先同样带了十个学生,他跟千叶真昔在这点上倒是不谋而合。

    “你会来,是我没想到的。”李在先看见千叶真昔,直接道。

    千叶真昔则针锋相对:“你不也来了?”

    “要不是得知你先放下脸皮非要蹭进来,我才不来。”

    “呵呵,怎么跟我知道的相反?不是你先答应了王庸来的吗?”

    旁边,王庸听到两人对话,脸色不由变了。

    心中暗叫着糟糕,转身就想溜。

    只是为时已晚。

    千叶真昔跟李在先同时堵住了王庸退路,气势汹汹看着王庸。

    不需要开口,一个眼神足够。

    “咳咳,两位来都来了,就不要在意到底我先邀请的谁了。重要的是咱们从现在起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相信用不了半个小时,两位进组《国学正典》编委会的消息,会传遍整个东亚地区。整个东亚区域16亿人口都会眼巴巴看着我们,等待我们的成功或者失败。我想两位也不想被16亿人看笑话吧?”王庸眨眨眼,道。

    “哼!这笔账先记下,等工作完成再找你细算!”千叶真昔跟李在先同时冷哼一声,不再追究。

    王庸则抹抹额头上的冷汗,赶紧领着这一批人赶往预定好的酒店。

    为了编纂《国学正典》,王庸特意租借了一整层办公楼,相应设施已经全都弄好,就等人员进驻了。

    只不过今天就算了,毕竟别人长途跋涉而来,总要休息一下。

    另外王庸跟千叶真昔、李在先等人也需要沟通一下,确定编纂的基本原则。

    王庸这边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外界,在一个网友无意中拍到王庸跟千叶真昔、李在先机场碰面的照片之后,就已经炸了。

    “卧槽,王老师怎么会跟千叶真昔、李在先一起?这三个人不是水火不容,见了面就得当场分出生死的那种吗?这画面太违和了!”

    “我隐隐约约感觉到王老师又要搞个大事情,之前孤立王老师的那些人可能要倒霉了。”

    “抛去国籍偏见,这三个人可谓是东亚文化圈最牛批的三个学者了吧?真的不敢想象他们三个要是合力干一件事情,会是什么结果。总之很惊天动地就对了。”

    “我怎么觉得千叶真昔跟李在先是来报仇的呢?看这张照片上两人面对王庸的表情,气势汹汹啊!这种表情可不像是来合作的,分明是来找事的!”

    “不会吧?难不成又要来一次三国大战?哇塞,想想就兴奋。这次王老师能不能捍卫华夏的尊严呢?真的好期待哦!”

    网友们的脑洞大开,从偷拍者拍摄到的照片分析出一大堆可能性。

    而最受欢迎的无疑是三国大战这个版本。

    只是,王庸随后的声明让一众喜欢看热闹的网友们失望了。

    因为王庸宣布:《国学正典》编委会正式成立!成员包括王庸、秦铮、顾衷德、千叶真昔、李在先以及两人学生等人。

    这微博一出,虽然不如人们设想的三国大战爆炸,可也着实把所有人都惊到了。

    “天呐,我没看错吧?最后两个人竟然是千叶真昔跟李在先?这两个人怎么可能会进入王庸的编委会,他们之间不是生死仇敌吗?”

    “这世界怎么了?前一秒还打生打死的人,后一秒就笑嘻嘻坐在了一起。我的三观有点崩塌,容我缓一缓……”

    “牛批!王老师真的牛批!国内学者孤立他,他就干脆从国外请人!这下《国学正典》摇身一变,要成为整个东亚的汉学范本了!恐怕这就不是那些孤立王庸的人所能想到的了吧?”

    “平心而论,这个阵容确实超一流豪华。国内的周道鲤、李正一等人在华夏或许还算有名,但是拿到东洋跟南韩,就一般了。完全比不上千叶真昔跟李在先的名望。而王庸又是华夏国学第一人,三个国家的第一人汇聚一起,要编一本正典,没有比这更具备权威性的了。我忽然期待《国学正典》的诞生了。”

    “我也是!这尼玛就是国学圈的银河战舰啊!无敌!”

    消息先是在国内传播,然后很快传到了南韩跟东洋。

    南韩方面。

    “李老师怎么跟王庸混到一起去了?太不可思议了。不过说实话,经过东洋事件之后,我有点喜欢王庸了。他能够跟咱们南韩的学者交好,我心底还是挺高兴的。”

    “这次可是个大事情,建议南韩政府抓住机会,以即将诞生的《汉学正典》为契机,重建南韩传统文化生态体系。”

    东洋方面。

    “世事如棋,真的想不到千叶老师能跟王庸走到一起。我想这是一个华夏、东洋友好交流的开端,希望这次他们编纂的书籍能够成为真正的经典,流芳百世!”

    “三国汇编,光是听这个词就很厉害了呢!虽然三个国家之间仍然有着各种矛盾,但是大局上讲三国都是华夏文化圈的传承者,在抵御西方文化入侵上,应该同心协力。所以我对此事举双手赞成!千叶真昔老师加油!王庸加油!李在先……也加油吧!”

    “期待一本通行三国的文化典籍诞生!这必将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件,可以在三国的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论是华夏,还是东洋、南韩,三国的网友对此反应都差不多。

    一致认为是一件好事情,有益于日渐游离的三国文化再次交融相会。

    而另外几个受到古代华夏文化辐射的亚洲国家跟地区,此时也掀起了讨论热潮。

    纷纷要求本国也派出学者参与此次编纂。

    南越、新家坡、湾湾、香江,全都在本国家/地区人民建议后,向王庸提出了入组请求。

    这种文化盛事,没人想甘居人后,都想加入进来,青史留名。

    而王庸接到这些国家、地区的申请之后,跟组委会的人紧急商议一番,同意了他们的入组申请。

    于是,原本三国汇编的组委会阵容,再次扩大,变成了五国两地的多国盛事!

    此时,之前质疑王庸人品不行才被孤立的网友,只剩下目瞪口呆,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第一千零七章 出个英文版

    “是谁说王老师人品太差,所以学术圈内没有一个朋友的?连千叶真昔跟李在先都接受了王老师的邀请,这俩人可是跟王老师有仇啊!这就足以证明王老师的人品了!”

    “光是两个人也就罢了,关键其他国家跟地区的学者也要求加入,这就耐人寻味了。为什么别的国家学者对王老师毫无芥蒂,反而信任有加。咱们华夏的学者却对王老师百般抵制呢?这到底是王老师有问题,还是他们有问题?”

    “还用说吗?这些人分明就是嫉妒王老师年纪轻轻就取得了远超他们的成绩!就跟咱们工作中忽然来了一个新同事,结果第一个月就做出了老同事一年才能做出的业绩。这种情况下老同事是仇视他还是奉承他?尤其那些担心自己地位受到威胁的老同事。答案显而易见嘛!”

    “+1,有理。我也觉得这里面有猫腻。不过不管怎样,这次王老师又赢了,而且赢得有点惨无人道啊!那些抵制王老师的学者,得有多少哭晕在厕所。一个千古留名的机会就这样没了。”

    网友们的评论渐渐触摸到了真相。

    而周道鲤等人,此时聚集在茶楼中,一个个面色难看,无心饮茶。

    就连李正一也没心情骚扰茶艺小姑娘了,板着一张脸,忽然拿起茶杯,狠狠摔碎在地上。

    咔嚓!

    声音传出去,惊得门外路过的茶楼经理推门而入。

    “李教授,您这是……”经理问。

    李正一冷冷扫了经理一眼,道:“看什么?担心我赔不起?一个破茶碗而已!今天我不光摔茶碗,还要摔茶壶!”

    说着,李正一摸起茶壶,又狠狠摔在地上。茶汁溅了经理一身,好像风干的褐色血迹。

    经理眼中闪过一丝厌恶,却随即收敛,根本没被李正一看到。

    “李教授严重了,您几位是我们茶楼的贵客,一套茶具而已,我让人再送一套新的来。”

    经理说完,出门让人送茶具了。

    李正一见茶楼经理不接茬,他心中一腔怒火没能趁势发泄出去,不由轻蔑的扫一眼经理背影,道:“懦夫!”

    旁边其他几个学者都神色尴尬,不知道说什么好。

    只有周道鲤,比李正一年龄大一些,地位也高一些,不紧不慢的劝道:“李老弟,我们这把年纪可不能随随便便生气了,且不说损身体,一旦传出去,又是一场风波。”

    “哼!谁敢往外传?”李正一扫视一圈,最后目光落在茶艺姑娘的身上。

    茶艺姑娘忍不住一个颤栗,低下头道:“我什么都没看见。”

    李正一这才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只是一想到王庸,心中就忍不住再次心烦意乱起来。

    “周兄,你怎么这么淡定?王庸这个混蛋请了一批外国学者,已经把编纂《国学正典》炒作成了一场五国两地的跨国文化盛宴。而咱们,偏偏成了他的背景板,被人无情的嘲笑。这口气你就能忍?”

    周道鲤表情淡然,回答:“不能忍又怎样?难不成你还跑进他们的编委会把他们的摊子砸了?炒作嘛,谁都会,但是没有真正的成绩支撑,炒作的再热也没什么大用处。咱们不是早就布置了后手?”

    李正一眼睛一亮:“你是说……古籍的事?”

    李正一跟周道鲤等人,早就吩咐学生将燕大图书馆跟国家图书馆的相关古籍借走。而且还是借的长期,在王庸完成《国学正典》之前都不会归还。

    这一招被他们称为“釜底抽薪”。

    《永乐大典》跟《四库全书》编纂的时候调用了多少典籍?数不胜数。

    没有这些典籍依托,王庸编选的《国学正典》就无法做到严谨。

    一部不严谨的书籍凭什么流芳百世?

    做梦呢!

    这就是周道鲤的底牌。

    “我觉得,咱们不如做的更狠一点!提前找关系把全国范围内仅存的那些孤本典籍都借调过来。哪怕是影印本,也一本不少的拿走,坚决不给王庸留下。彻底切断王庸查阅这些孤本的源头!”李正一脸上凶光闪烁,道。

    “还是李老弟心思缜密啊!事不宜迟,那就立即去做吧。至于这个茶碗跟茶壶,记在我的账上,一块赔了就是。咱们什么身份,没必要跟人家一个开茶楼的小老板计较这点得失。”

    “周兄所言甚是,那就多谢周兄了。”李正一拱手道。

    目送周道鲤离开。

    直到周道鲤背影消失,李正一才用微不可查的声音骂道:“沽名钓誉!你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侵吞经费的时候,怎么没想到体谅一下国家财政的不容易呢?”

    …………………………

    燕京一栋写字楼六层。

    王庸跟千叶真昔、李在先等人齐聚一堂,坐在临时会议室里进行着誓师大会。

    因为南越、新家坡等国家的加入,现在的《国学正典》编委会已经扩大到了十二个人,至于下面负责琐碎事情的人手就更多了,足足五十多人。

    这么一个庞大的团队,必须协调好分工,不然只会拖累进度。

    “首先感谢大家的参与。”王庸坐在最前方,站起身冲所有人郑重一鞠躬。

    “此次《国学正典》的编纂,对我们而言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做好了,或许我们可以借此完成三不朽中的‘立言’;做不好,咱们将会成为整个东亚地区的笑柄。当然,因为有我的存在,或许届时嘲笑我们的人还要多一些。”

    听王庸说到这里,所有人都笑起来。

    确实,王庸得罪的人可不算少。除了东亚地区,美国也是王庸得罪的重灾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