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小姐的贴身家教-第3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文日新。四个字道出了大学之道的真谛,京华大学的创校老师们,果真是最懂华夏文化的那一批人。”王庸悠悠道。
“喔~~”京华学子听到王庸这番话,顿时兴奋的嚎叫起来。
王庸这才转过头,笑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京华大学这百年来始终贯彻着这个原则,从20年代陈寅格先生跟王国维先生的治史创新,到40年代朱自清先生纳入新文学教学轨道,以及近些年京华不断开始新学科,适应时代发展,都是明证。所以,能够得到京华大学的邀请,成为京华大学的荣誉教授,我很高兴,也很惶恐。我害怕我做不好,辜负了学校领导们的期望,辜负了在座学子们的信任……”
“噫!这天底下还有你王老师害怕的东西?我们才不信!”这时,一个学子大喊道。
“哈哈哈……”礼堂里顿时哄笑起来。
没错,熟悉王庸的人都知道,王庸根本就是天不怕地不怕。
他今天竟然说害怕,谁信?
王庸也跟着笑起来:“一不小心就被你们看穿了,让我走个程序发表点正经的演讲都不行,真讨厌,你们!”
“哈哈。”学子们又笑起来。
王庸果然跟其他的演讲者不一样!
就像是网络上那句话“走程序还是直接喷?”,王庸根本不走程序,他喜欢直接喷!
这时候,校长站起来,面带笑意道:“欢迎王老师来到我们京华大学。既然王老师跟同学们都不喜欢走程序,那我们也不走程序了。聘任证书就摆在王老师座位前,王老师自己拿。下面,就请王老师直接进行咱们最期待的部分——就任演讲!”
哗啦啦!
掌声如雷,校长的话深得京华学子喜欢。他们不是来看颁奖流程的,他们是来听王庸演讲的。
谁都知道,这位曾经创下过文化类节目收视率奇迹的人,根本就是自带演讲buff!
只要是他的演讲,就没有不精彩的!
今天这么重要的场合,应该更加精彩吧?
1000多名学子,目光热烈的看向主席台,看向王庸。
王庸听到校长的话,果然就在自己面前找到了一本聘任书。
王庸拿起来晃了晃,道:“我怎么有种被校长坑了的感觉呢?”
底下学子都笑起来。
“演讲当然可以,不过在此之前我需要确认一下,现场确定没有放话要搞我的那几位同行吗?”
众人面面相觑,异口同声回答:“没有!”
确实没有,今天的现场除了京华大学的学子,就只有前排的一批记者了。
昨天在微博上对王庸质疑不断的那些人,今天却是没有一个有胆量来到现场的。
“哦,真遗憾。本来以为是群口相声,结果变成了单口。”王庸痛惜的摇头道。
“哈哈,王老师你是怼人上瘾啊!”学子们揶揄道。
就连在座的京华大学领导都无奈的笑了起来。
他们本来做好了现场有人找茬的准备的,谁知根本就是白忙活一场。那些质疑王庸的人,却是连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好,既然没人陪我,那我只能自己来了。演讲,我其实不太擅长,所以咱们今天直接——上课!”
王庸骤然道。
话音一落,礼堂所有人顿时懵逼。
什么?王庸要直接在聘任现场、在礼堂里上课?
尤其一众记者,别提多惊诧了。
他们还是头一次遇见把聘任典礼当成课堂的。
“全体起立!”忽然,一个声音响起在学子中间。
呼啦,1000多名学子瞬间起立,表情严肃,郑重冲王庸鞠了一躬:“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王庸挥挥手,驾轻就熟,俨然进入了老师角色。
校领导们惊诧莫名,对视一眼,然后同时微笑起来。
王庸这种风格他们虽然不习惯,可毫无疑问,这才是最让他们尊敬的一种风格。
教授,不管前面的前缀名号多大,本质都是授课。
王庸所做的,本就是一个教授应该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对?
一众学子落座,每个人眼睛里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王庸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风格,一下子赢得了他们的芳心。
王庸凝视着台下,道:“刚才我们提到了‘人文日新’是大学的本质,那么同学们是否想过,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
一个洗剪吹小哥告诉我:如果他的头发再多染几次,他就能永远抓住生命的色彩;一个广场舞大妈告诉我:如果她跳的足够快,她就能摆脱孤独的追逐;一个拾荒的大爷告诉我:如果他垃圾翻的足够仔细,他就能找回丢失的自己;一位环卫阿姨告诉我:她扫这条街七年了,都没扫清心中的瑕疵;一位碰瓷大爷告诉我:如果他演的足够逼真,他就能骗过匆匆流逝的时光……”
王庸满脸严肃,仿佛在朗诵一段最严肃的格言警句。
可出口的话语,却让一众学子目瞪口呆。
这……什么鬼?
这不是网络段子吗?王庸还真准备来一段单口相声啊!
刚刚还夸赞王庸的校领导,此刻也跟见了鬼一样,难以置信的看着王庸。
王庸就准备讲这种东西?
在全场的不解中,王庸微微一笑,再度开口:“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其不同的存在意义。这虽然是个段子,可段子里的每个人都在认真探寻自己生命的本质。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没有找到,不管找到还是没找到,都没关系,都可以继续活下去。但是,一个民族假如找不到她的本质,她还能继续存在下去吗?
答案是不能。从古至今,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无数璀璨文明,已经证明了这点。
而华夏民族,作为唯一一个延续了五千年文明而没有断层的民族,她存在的本质又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
第九百九十七章 如果亚历山大征服华夏
“哇!宏大的课题!”
台下学子们纷纷发出感叹。
毫无疑问,探讨一个五千年民族的本质,是一个极度宏大的课题。
只是,如此宏大的课题只用一堂课的时间,能够探讨的清楚吗?
古往今来,多少学者都试图解析这个,却都没有留下一个定论。
王庸竟然在一次聘任典礼上做这样一个课题的演讲,是否有些过于托大了?
“校长,王老师这个课题选的……有点冒失啊。”一个老教授推了推眼镜,对身边的校长道。
校长看着王庸,不知为什么心中蓦然有一股信任,道:“死人还讲究一个盖棺定论,现在急着下结论为时过早。听他讲完再说。”
有校长这番话,原本对王庸有微词的几位教授,也都把话咽回了肚子里。
王庸要是演讲成功,他们乐得吸收经验;要是演讲失败,他们也正好看个笑话。
反正王庸怎样都跟他们无关,何必多管闲事呢?
台下的记者也都若有所思盯着王庸,似乎在等待一个爆点。
果然跟王庸打过交道的同行们说的没错,有王庸的地方就肯定有新闻!
今天王庸绝对也会搞出一个大新闻!
王庸站在台上,看着台下每个人的表情,淡淡道:“似乎大家都不看好我。其实,我也不太看好我自己。因为当局者迷,我们面对从小耳濡目染的自己国家的文化,往往会丧失洞察性跟敏锐性。就像是我们娶了一个漂亮老婆,看了十年,早就看的厌烦,看的找不到老婆身上的动人特点了。可是如果这时候有个外人突然闯入,他会对我们的老婆惊为天人,彻底臣服。然后……”
“然后选择原谅她?”底下学子们逗趣的接道。
“哈哈哈……”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这是网络上最近特别流行的一句话,为此还衍生出一种绿色的原谅帽,竟然真的有人堂而皇之带着出门上街。
王庸也是一笑,随后道:“原谅她是不存在的,因为我只是打个比方,实际上该是单身狗的仍然是单身狗。”
“咳咳……王老师还真会打击人。”不少男同学都表情不自然了。
“好了,言归正传。我想说的是,在我们丧失洞察性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外人的眼睛,来重新发现咱们文化中存在的特点,或者本质。比如,在国外论坛上有这样一个很火的帖子……”
王庸说着,冲一位工作人员打了一个手势。
那位工作人员点点头,然后就见主席台上的大屏幕一闪,亮了起来。
然后出现一张国外论坛的帖子。
“如果亚历山大征服了华夏,华夏会变成什么样?”
亚历山大,是欧洲历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他拜亚里士多德为师。继位之后以其雄才大略,先是统一了希腊全境,接着挥兵横扫中东,势如破竹席卷埃及全境,扫平古波斯帝国,一直抵达印度河流域。
四大文明古国,被亚历山大占据了三个。仅存的那个,就是华夏。
所以,外国网友才会有此一问:假设亚历山大继续东征,连仅存的华夏都占领了,会是什么场景呢?
这个帖子标题一出现在大屏幕上,京华学子们就忍不住开口道:“不可能!从欧洲到华夏,以古代的生产力根本无法支撑起如此遥远的东征。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亚历山大对应的是华夏战国七雄时代。且不讨论距离因素,如果亚历山大真的来到华夏,单单秦国就够亚历山大喝一壶的。别忘了当时华夏的人口密度,白起一人就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亚历山大东征军连这个数字的零头都达不到,仅仅三万多人而已!拿什么打?”
“我觉得还是讨论一下东征能否实现的可能性比较好。亚历山大想要东征华夏,就得要翻过帕米尔高原,作为世界第二高原,我想其中难度不用说大家都明白。即便亚历山大侥幸翻过了帕米尔高原,然后他还得途径西域诸国。西域诸国虽然小国多,可是也不是善茬,光靠着地形之利就能把亚历山大军队消耗掉一大半。即便亚历山大不损一兵一卒过了西域,那么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他的辎重能够支撑他跟华夏作战吗?古代的生产力,可是没有能够支撑几万大军连续数年征战的可能的。所以,这个假设不存在。最大的可能就是亚历山大还没到华夏就已经死在路上了。”
“亚历山大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的马其诺方阵。这种方阵在当时的欧洲,确实堪称无敌。只是跟华夏一比,这种方阵就显得漏洞百出了。当时的秦**队,史料中有句话‘强弩在前,锬戈在后’,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那就是弩箭开路,不等交锋先来一波齐射。马其诺方阵防守有余,机动不足。面对秦军的强弩齐射,还能剩下多少人?不相信的自己百度兵马俑图片,里面有详细的秦军阵列。一个弩兵阵列是160个跪射重装俑跟172个立射轻装俑,另外还有64辆战车组成的战车方阵。马奇诺方阵要是能够顶住秦军的这种冲击,我当众吃屎!”
这个学子显然是个狂热的秦军拥趸,最后直接用一句略显粗俗的话表示他对自己意见的笃定。
听着学子们的议论,王庸没有打断,而是任由学子们各抒己见。
终于,乱哄哄一阵之后,学子们察觉王庸始终没有说话,不由静了下来。
“王老师,您不想说点什么吗?”有人问。
王庸一笑:“该说的都被你们说了,我还能说什么?不过幸好,没有一个人说到今天咱们课题的主旨。下面,继续看帖。”
“啊?这还没说到主旨?”京华学子们愕然道。
不由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看向大屏幕。
大屏幕上的帖子缓缓拖动,露出了第一条国外网友的评论。
“我认为亚历山大是不可能征服华夏的。如果亚历山大的军队这么做了,他们很快就会遭遇华夏人的反击。华夏巨大的人口数量将会以压倒性优势击退希腊人。
因为希腊跟华夏的人口、城市规模相比,都无比的渺小。亚历山大横扫欧洲的五万军队,仅仅相当于华夏一个中小型诸侯国的军力。
所以这根本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战争,亚历山大毫无胜算。”
“咦,国外网友很理智嘛。”京华学子看到这评论后道。
他们原本以为帖子下面是一堆的嘲讽跟意淫式回复,没想到第一条就这么理智。
王庸不动声色,继续下拉。
第二条评论很快呈现在人们面前。
而从这一条评论开始,似乎印证了王庸那句话,从别人眼睛里看自己。一下子给京华学子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当蒙古人征服华夏之后,他们打下来的领土成为了华夏的一部分,华夏版图空前扩大;当满清人征服华夏之后,他们的领土又成了华夏的一部分,华夏的版图再次扩大。
征服容易,统治却难。美国用四个月时间攻下了伊拉克,14年来却连一个可靠的政权都没有建立起来。
唯一能够掌控一个如此浩大文明民族的,只有适合这个民族的制度。你看华夏早就统一了两千年,而欧洲经历过亚历山大的短暂统一之后,却分崩离析变成了现在这模样。甚至建立了欧盟之后,都做不到融洽相处。
如果亚历山大真的占领了华夏,我想他只能去迎合华夏人的文化跟思想理念,不然他不可能掌控那个国家。而那时候华夏的领土,恐怕已经延伸到了地中海。”
哗!
所有京华学子都发出一声轻笑跟惊叹。
华夏版图扩展到地中海?真的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啊!而这个评论中对于华夏文明的看法,似乎带着一针见血的凌厉,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个外国网友之口。
“这人蛮厉害的。”有同学赞叹道。
再往下看,评论愈加精彩。
“华夏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可以包容所有不同的地方口语。即便天南海北的人说着不同的话,却都保持着同样的文化跟思想熏陶。这就是华夏能够统一而欧洲不能的原因。”
“华夏拥有被称为仁政的执政理念,不以族群而区别对待,不以宗教为主体,他们只信仰自己的文化制度,这跟那时候的西方是完全不同的。我敢肯定,如果古代华夏征服了西方,西方就会从此覆灭;而亚历山大征服华夏,那么希腊文明就会被华夏文明所替代。”
“在华夏,一个皇朝的统治可能会被终结,但是这片皇朝的土地上,文明依旧会完整的传递下去;在西方,一片土地被征服,就是那片土地上的文明灭绝之日。西方国王的权利来源于血统,华夏皇朝的权利则来源于民意。这在华夏文化中叫做‘人心向背’或者‘王道’。
如果亚历山大真的征服了华夏,那肯定不是亚历山大的军队实力足够强大,而是当时的华夏皇朝已经不再拥有华夏人民的民心。亚历山大想要统治华夏,就必须去做符合华夏人民民意的事情,这就是文明的反向传播。所以即便是在被征服的情况下,华夏文明也能够如薪火一般传播不灭。
西方人会被武力统治,但是华夏人不会,而这就是历史跟文化的差异。”
第九百九十八章 又搞了个大新闻
……
评论还在继续滚动。
初始还有学子发出轻笑声音,到得后来,再没有一个人发笑,全都面色凝重的看着帖子里的评论,有不少人的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就连主席台上的校长跟几个老教授,也都讶异的看着大屏幕,若有所思。
“从别人的眼睛里看自己”,王庸无疑提供了一种绝佳的认清自己的办法。
原本大家都以为外国人对华夏古代历史知之不清,更别说探讨华夏文明的本质了。
谁知道,这个外国网友的即兴讨论帖,竟然会诞生这么多让人醍醐灌顶的言论!
在此之前,似乎从来没有人产生过类似的念头。
一页又一页,全都是王庸精心挑选的评论。
那个外国论坛里的网友似乎对此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全都围绕着华夏文明的同化性,进行了发言。
其中不少发言都切中要害,值得人神思。
很难想象这只是一群普通外国网友们的讨论帖,堪比华夏专业研究人员!
“刷”,所有评论看完,大屏幕暗了下去。
而台下的京华学子,全都脸上带着若有所得的神色,似乎抓住了华夏文明的重点。
只是,一时间无法清晰的总结出来。
王庸重现出现在所有人的视野里,道:“怎么样?看完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
“唯一的感受就是这帮外国人太厉害了!对华夏历史研究的比我们都透彻。应该每个人都拉去灌一碗恒河水!”
“仔细想想,华夏文明两千多年来经历了无数的动荡,有好几次都差点濒临亡国亡种,但是都挺了过来。不得不说,华夏文明的同化性功不可没。”
“是啊,同时期西方的中世纪就没法提了,硬是形容的话,只有一句话——真tm黑暗!只是西方在近代迎来了契机,而我们华夏反倒是倒在了对自己文明的骄傲上。不得不说,里面有太多东西值得反思,足以写一篇论文了。”
“不要跟我抢!我的毕业论文就准备写这个了!题目我都想好了——华夏文明的本质。”
“你这照搬王老师的讲课题目,未免有点太卑鄙了吧?”
京华学子们抢着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王庸静静倾听,完全没有任何不耐烦的样子,把每一个同学的发言都听完。
确认没人再要求发言了,才道:“感谢大家的发言,正如京华的校训,兼容并包,才是治学之道。每个人都应该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真理是越辩越明的。下面,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华夏文明一直得以存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华夏文化。
华夏文化,同时也是整个华夏民族跟文明的存在本质。
从华夏民族形成开始,这个民族的所有人骨子里都带着强烈的统一意愿。无论是纷乱的春秋战国,还是后续的唐宋元明清,无论是起义的农民军,还是自诩正统的皇室军队,都以统一为目标,进行着努力。如果换成西方起义军,恐怕在起义有了一定成果之后就会立马宣布占领地区独立,而不是继续打下去。
正是这种统一基因,促使着华夏文明不断的融合,华夏文化不断的发展。
书同文,正式将华夏文化变成了一种信仰,从此华夏人民拉开了长达两千年的文化崇拜,而非宗教崇拜。
纵观华夏历史,你就会发现几乎每一处细节里都充斥着特殊的华夏文化崇拜:我们祭拜祖先,而不是上帝,在华夏人的宗教里,神灵也都是具有人性的,神灵也不是至高无上,不可亵渎的,对神灵破口大骂的村妇有的是。这里面体现的就是华夏文化里的‘以人为本’,人才是华夏文化最看重的基石,除此以外,任何信仰都不可逾越或者取代;
我们设立法治,却又将仁义道德当成比法律更高一级的行为准则。即便现在,我们多数人心里对于道德的要求仍旧高于法律。法律上允许的行为,一旦违背了传统道德,仍旧会遭受我们的指责;
我们几番遭遇外来文化的入侵,最终却都像是一个黑洞一样将其吸收,发展成为了华夏文化的一部分。真正做到了‘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
所以,华夏文明想要继续延续下去,仍旧要从华夏文化中寻找底气,寻找力量。而不是单纯的接受外来文化,不加任何改变的直接覆盖本国文化。
那样做法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新文件彻底覆盖源文件。连电脑程序都知道在面临这一步操作的时候,提醒你谨慎操作。那身为人类的我们,为什么还不如一个小小的电脑程序呢?
保护本国文化,迫在眉睫;华夏民族复兴,刻不容缓。
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王庸说完,郑重朝着台下一鞠躬。
哗啦啦!
随着王庸鞠躬,如雷般掌声瞬间响起。
不止京华学子,主席台上的一干学校领导也在鼓掌;不止学校领导,旁边本来打算寻找大新闻的记者们也在鼓掌。
整个京华大学礼堂,都成为掌声的海洋,如轰鸣的海潮,经久不息。
或许觉得不过瘾,大量的京华学子直接站起来,眼睛闪烁着晶亮的光芒,冲王庸吹着口哨,欢呼着。
主席台上。
校长感叹着:“百闻不如一见,这个王庸确实厉害啊!用一个外国人的帖子就阐明了华夏文化的特质,我还是第一次见,咱们其他教授可以学学这种新思路。”
一个研究华夏历史的老教授也道:“我研究了大半辈子历史,竟然被一群外国网友教会一个道理,真的是意想不到。王教授这堂课讲的很生动,给了我很多启发。这个人就像是天生为了传道授业而生,未来绝对不可限量。聘任他当咱们京华的荣誉教授,学校绝对走了一步好棋。我建议校长尽快跟他约好课程,一个月两三节这样的公开课,就足以。”
校长点点头:“自然,典礼结束我就会跟他谈下课程问题的。有这样一个大师在,咱们怎么能暴殄天物,弃之不用呢?”
“哈哈,还是校长您有战略眼光啊!”
此刻王庸似乎成了下蛋的老母鸡,被校长设计着怎样才能多下几个蛋……
很快,经过一番寒暄之后,校长宣布今天的聘任典礼结束。
京华学子们则有些意犹未尽的起身准备离开礼堂。
不少人则发出询问:“王老师,您下次什么时候开课?能不能还是像今天一样做成公开课?我们都喜欢听您的讲课!”
听到同学们的询问,王庸面带笑意,回答:“谢谢同学们的厚爱。只是近期恐怕不行了,因为我有一件大事情要做。”
“大事情?”一听到这三个字,所有在场的媒体记者眼睛全都放起光来。
从王庸嘴里说出的大事情,绝对小不了!
这家伙天生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主儿!
本来已经离开礼堂的一些学生,听到王庸的话以后也是蹭的就蹿了回来。
“大事情?王老师不会真的要去美国吧?太牛批了!”
“这么快?我以为王老师要休息两天呢!没想到根本就是马不停蹄啊!美帝这下子要倒霉喽!”
“最先倒霉的应该是n吧?毕竟王老师说了要亲自怼它的。这下又有好戏看了。”
大家都兴高采烈,你一言我一语,想象着王庸去美国以后的场景。
没有人注意到,王庸正面色尴尬的站在台上,欲言又止。
好不容易,现场安静下来。
王庸这才有机会开口道:“咳咳,各位想多了,近期我不打算再出国。”
“什么?”所有人顿时神情黯淡下来。
尤其一干媒体记者,最为失望。
纵然他们今天听了一堂好课,可是,他们想要的大新闻仍旧没有出现啊!
本以为末尾终于要出现了,谁知竟然是空欢喜一场。
“算了,走了,走了。”有媒体记者摆摆手,开始收拾东西。
“除了去美国,也不可能有什么大新闻了。散了吧,大家!”一个学生也遗憾的说着。
王庸面色一黑,感情自己在这些人眼里,必须成天怼人才行。
除了怼人,其他都不能称为大新闻。
“我这做人也太失败了!”王庸不由检讨自己。
不过,王庸仍然觉得自己接下来要说的是一件大新闻。
哪怕不是怼人。
“我决定……”王庸看着正在立场的众人,拉长音调,道。
“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编写一本真正的国学正典!”
话音一落,往外走的人群全都如遭雷击,愣在原地。
编写国学正典?
王庸确定不是在开玩笑?
即便王庸获得了巨大声望,即便王庸已经成为京华荣誉教授,但是编写正典这种事情,仍旧不是王庸可以随便染指的。
在古代,只有孔子删述六经,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本书整理出来,确立了这六本书的正统地位。
除此之外,没有哪个人再有胆量去做这种事情。
而现在,王庸竟然脸不红心不跳的提了出来!
“尼玛,真的是大新闻!”一个记者咽了口口水,激动的道。
第九百九十九章 遇见你们,三生有幸
“王老师……有点玩大了吧?”一众京华学子也是嘴唇半张,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
台上的京华校长跟老教授,更是面面相觑,愣在当场。
“胡闹!简直是胡闹!如果是京华大学授予你荣誉教授称号,助长了你这种自大心态,那么我们京华应该收回这个称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霍然起身,指着王庸鼻子就骂道。
在老教授看来,王庸这种行为简直就是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典范。
王庸有什么资格编写国学正典?有什么资格裁定哪一类国学才算是正统国学,哪一类算是歪门邪说?
王庸真拿自己当孔子了?!
孔子删述六经,古人评价“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意思是孔子这种行为堪称古往今来第一人,其丰功伟绩与天地齐同,与日月同辉,为后世树立了榜样,绵泽万世。
这种事情,如今却从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嘴里说出来,这不是不知天高地厚是什么?
面对老教授的指责,王庸表情平静,道:“如果我做一件事情需要别人授予的称号来支撑,那我宁愿不要这个称号!”
两人却是谁也不服谁,针锋相对起来。
“你……你……”老教授忽然身体颤抖,跌坐在椅子上。
惊的周边的学校老师赶紧上前扶住,喂了一口水,才算缓解。
只是,这些老师看向王庸的眼色,已经有了丝丝不对劲。
在他们看来,王庸就算不赞同老教授的话,也不应跟老教授当众争执,这是最起码的尊重。
“王老师,您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呢?扬名立万,流芳百世?”这时,终于有记者反应过来,提问道。
王庸回答:“庄子曾经说过:**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所以我只关心活着时候的事情,死了能否扬名立万,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人都死了,再大的名气有什么用?能够起死回生吗?”
记者依旧不甘心,继续问:“那么您为什么要突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