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全民大学霸-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就好!”卫国锋点了点头,接着才面带复杂的说道:“不过,还是要恭喜你,可以大展拳脚了!”
从实验室中解脱出来,对王宁的影响实在太大,不只是对王宁个人,甚至对整个华国,对整个世界都有巨大的意义。未来,会缔造出一个活着的神迹,还是恶魔,只能由时间检验了。
这才是法院以及柳女士突然改口的原因,在这件事情中,不管是柳女士还是法院,其实都只是棋子,真正的博弈一直隐藏在背后。不管是控告也好,撤诉也罢,他们全都身不由己,根本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只有当背后尘埃落定之后,他们才能在大众面前有所表示,会发出相应的声明。至于声明背后的意义,也只有少数人明白,至于参与进去的大众,他们全都被愚弄,像是牵线木偶一般,有些人让他们怎么考虑,他们就会用那些思维考虑,很少有自己的思维。
这才是舆论导向的可怕,在舆论之中,他们根本没有自己,也不可能知道所谓的真相。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他们甚至会为了结局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用力量帮助了某些人。
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不过是被愚弄的傻瓜罢了。
在一片庆祝之中,也只有少数人注意到,王宁被任命为后勤部科技部的副部长,也是第一副部长,协助后勤部部长负责整个科技部。
而科技部的部长是后勤部部长担任,作为军队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后勤部部长不可能将精力放在科研部中,换句话来说,王宁算是彻底执掌了整个科技部。(未完待续。)
第964章 科技部
科技部是军队后勤部中一个极其特殊的单位,级别虽然比总后勤部低半级,部长却是由后勤部部长兼任,同时,副部长享受着副部级待遇。
除了级别略显异样之外,管辖领域更加异常。只要是军方实验室,科技部都有插一手的权利。即便是一些大型的国家级实验室,也绕不过科技部这个部门。
从人事到财政,都需要跟科技部进行对接。除非是最顶尖,也是最绝密的任务,否者,任何实验都需要在科技部进行实验并且提出申请才可以完成。
管辖范围之大,跟后勤部相比也没有太大差距。甚至,在很多人眼中,科技部就是后勤部的后勤部,在一定程度上比后勤部还要重要。
像这种特殊的部门突然换帅本来就是一件大事,更何况,这一次出任科技部第一副部长的竟然是王宁。
在科技部之中,有部长以及三位副部长,除了正部长由后勤部部长兼任之外,三个副部长负责整个部门的管理工作。
尤其是第一副部长,就相当于整个部门的实际领导。除非正部长想要插手,否者的话,他就是整个部门的总负责人。
一般情况来说,兼任的领导很少直接插手部门的管理。
领导兼任是什么情况,通常是高级领导兼任某个比较重要的部门,比如说副市长兼任公安局局长,这种情况下,副市长的权利自然比公安局局长高,而且两则之间站的位置都不同。
公安只能管理一块,副市长主管的是全市事物,除非他的管辖范围只有公安部门,否者的话,副市长的主要精力会放在整个市,而不会局限于公安部门。
科技部也是如此,正牌部长有自己的事情,有总后勤要处理,自然不可能投入全部的精力掌管科技部。他最多会关注科技部的动向,了解一些大型的项目,却不会主动参与管理。
这也正常,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他在科技部用的精力多一点,放在其他领域的精力势必会减少。而且蛋糕就那么大,他少一点权限,就意味着别人多一点权限。
再加上科技部的专业性,管理者必定是熟悉科研领域的内行人。
华国是世界上古人类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远古时代,萌芽状态的科学技术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制作和发展。而生产工具的制造和发展也构成了早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华国的先民,到公元纪元前后,大致上依次完成了上述三个时代的过渡。
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使用打击的方法制造各种石器,而没有任何进一步加工。到目前为止,华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几百处,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用火的证据,比如京城人遗址的灰烬的堆积层厚达6米。此外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也开始制造并使用骨器、绳索。
我们的先民大约是在距今约1万年前左右,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是:出现了经过加工的、更加合用并有锋利刃口的磨光石器。由于可以在石器上钻孔而创造了绑扎得更好的带柄石器(斧、耙、锄等),还发明了制陶技术(又一种火的应用技术,熟食以及各种器皿更加多样)。此外弓箭普遍使用,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甚至已经开始酿酒。
华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已经开始出现铜器。商代中期以后华国的青铜技术逐渐成熟。青铜工具和大规模奴隶劳动的使用,使社会劳动分工进一步得以实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甲骨文、金文的出现和发展,使华国进入了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时代。文字的出现使得文明发展大大地加速。
春秋战国时代,对中华文明史讲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同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等等都在快速的发展。社会思想方面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说争论的重心,乃是社会秩序如何变革以及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等等如何规范。在诸子百家思想当中,涉及到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内容则不是很多,例如对后世曾经具有长期影响的儒、道两大家,他们的思想并不很重视科学和技术。相反,我们却可以说他们大都是轻视甚至可以说是反对科学技术的。
首先儒家讲的“六艺”,道家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虽然他们都谈到了“天人关系”,但他们大都是要人们顺从天意,很少要求人们应该对天、地、自然界的实质进行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实际上,也可以说先秦诸子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关心都是比较缺乏的。虽然在《孟子》那里可以看到“苟求其故,虽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之类的话,但是《孟子》思想的中心并不是提倡人们应该利用“苟求其故”的精神去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孟子》思想的中心还是讲究“性善”、“性恶”的伦理学说,以及讲究“王道”、“霸道”、“民为贵”等等政治思想,探讨人们应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其次,在诸子百家的显学之中,特别是儒、道两家,不仅缺乏关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而且可以说他们对此都是持比较反对态度的。儒家把它们看成是“奇技淫巧”,认为纣之所以失天下就是因为他“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还说“作****、异服、奇技、奇器,杀”,并认为“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二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由此可见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是很卑贱的,而且不时还有被杀头的危险。而道家则认为:“人多利器,国家兹昏;人多技巧,奇物兹起”;“常使民无知无欲”;“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再次,儒家认为“玩物丧志”、“君子不器”,鼓励君子要追求“大学之道”,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等说法。道家也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等等。他们所追求的“道”,大都属于精神境界、伦理道德的范畴。
第四,战国以后的华国社会,儒家一直处于统治者的地位。统治者心里也明白,在治理国家方面,单单只是一味的追求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也还是不够的,也还有必要解决国计民生的问题。这也就是儒家传统思想中“经世致用”的思想。而“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倡,又在于是为了统治者“长治久安”状态的维护。这一思想并不能形成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推动。虽然如此,但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终归还是有好处的。但是单单是依靠“经世致用”的思想来发展科学技术,那恐怕还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春秋战国时期,诸家蜂起,百家争鸣,名家辩学很是发达。这种争鸣对学术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在内)是有利的。在其后的华国历史进程中,也是如此。
在先秦诸子百家之中,相对的说,墨家则是比较重视科学和技术,而且同时墨家还对古代的逻辑学方面的发展有所建树。但是墨家的这许多建树,其目的也并不是为了自然奥秘的探索和对各种技术的深入研究。它们乃是为了贯彻墨家的政治主张——“尚贤”、“上同”,“节用”、“节丧”,“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等五组、十大主张(“十事”)来服务的。而且墨家并没有像儒家和道家那样得到持续的发展,秦汉以后几乎成为“绝学”,在社会上也较少具有什么影响力。当然这并不排除它的某些思想、它的某些论辩方法被儒、道两家所吸收。
总之,在战国时期形成的上述思想长期地影响着其后的华国社会,中华文明对社会伦理、秩序等问题的关心,超过了对自然现象的理论探求。
两汉时期,从社会经济形态、国家型制到官僚体系,甚至它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政策,都无不成为其后持续大约二千年历朝历代封建帝国所效法的模式和样板。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是如此。科学技术的许多门类,大多是在两汉时期,定下其后影响悠久的模式并且出现了实际上是为后世树立了样板的各种著作。
汉武帝时期编制的《太初历》,通过西汉末年刘歆编制的《三统历》,在《汉书·律历志》中记录流传下来。《汉书·律历志》以及其中所录载的《三统历》便成为其后历代《律历志》以及历代各种历法的模式和样板。阴阳合历的模式,其中包括了气、朔、闰、交食、五星、晷漏等完备的具有华国特色的体系。这种历法的基本模式、框架一直被遵循下来,甚至在西方近代历法已经传入的明清时代(《大统历》、《时宪历》),也没改变。数学方面则出现了以算筹为主要计算工具、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主要目的、以《九章算术》为模式范本的体系。医药学方面,形成了以《内经》、《伤寒论》为代表经典的医学理论,和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传统药物学体系。地理学方面形成了以《汉书·地理志》代表的疆域地理志的体系,成为后来历代正史中的《地理志》所遵循的模式。此外在地图绘制、建筑,还有制瓷和造纸,这些造福全人类的发明,也都在汉代形成其基本模式的。
对华国后世产生久远影响的各个学科的体系大都在汉代形成,这与汉代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虽然还不能说其间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大一统作为时代的潮流,时代的趋势,也不能不对各个学科体系的形成施以时代的社会影响。人们开始总结先秦以来各个学科所积淀下来的知识和经验,继往开来,形成了诸多学科自身发展的体系。正如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所说:“汉兴以来,承用秦法,一至今日者多矣。”
秦汉以来,由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设置了天文、农、医、建筑、水利、冶铁以及各种手工业的管理机构和各级官员。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完全被控制在这些机构和官员的手中,形成了官办、官营的局面。
这些管理机构和管理官员的设置,对新技术的快速推广起到良好的作用,它可以使农耕、钢铁、土木建筑、漆器制造等技术迅速在全国各个地方推广开来。由于财力、物力、人力都“雄厚”,这时可以兴办比较大的项目和工程。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曾经议论道:“在技术创造性方面,古老的华国官僚社会当然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但它却要大大胜过欧洲封建社会或希腊奴隶社会。”汉初的数学家张苍、耿寿昌,著名科学家张衡以及对造纸术进行过重大改进的蔡伦,都曾是这样的官吏。其他如天文仪器的制造、水利工程的修建、东西两京的都市建设、宫廷和皇家园林兴建、两汉长城的整备、隋唐时期南北大运河的开通等也都无不仰仗官办官营的优势。
但是官办官营的缺点也是十分显然的。其最明显的缺点便是不计成本,形成对材料、资源、人力的浪费,甚至虚报产量,或是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再有官办官营往往是产生贪官污吏的温床。西汉中晚期,在冶铁官营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不少的弊病:“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敝,割草不痛。”而且还会出现“铁器苦恶,价贵,或强令民买卖之”的情况。(未完待续。)
第965章 科技部(中)
“吴帅,今天怎么能麻烦你陪我一起上任,让刘主任陪我过去就好!”
赶往科技部的路上,王宁对身边的老人说道。
老人精神矍铄,身材高大挺拔,头发打扮的一丝不苟,如果不知道的人,肯定不会想到眼前的人竟然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而且还是一位执掌华**区的最高负责人之一,吴副帅。
在华国这个体制高于一切的国家,最高领导的权利至高无上,拥有最大的权利,执掌军队与国家。当然,这个权利是最高领袖的,但是,最高领袖不可能参与到各个部门的建立之中。
尤其是军队,军队是一个很严肃的部门,即便是最高领袖也不会随便参与,他除了掌握整个军队之外,领袖不会参与日常管理。
在平常,军队自然由其他负责人管理。
除了最高领袖这位领导之外,军队还设有一正三副的元帅职位,四位元帅则是整个军队实际上的最高负责人,而吴副帅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军队的负责人之一,不管是军队中,还是在华国整个体制中,吴副帅都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影响力。
吴副帅这么高的职位,主动要求陪着他一起上任,王宁还是有点紧张的。
能不紧张吗,自己不过就是去新部门报道,随便跟原部长进行一下交接事宜,按照惯例,他这种副部级别的领导,一般是正部领导陪同上任,比如说总部中的刘主任,他应该陪同王宁上任,结果临出发之前,刘主任换成了吴副帅,即便一下子达到了顶点。
这种情况相当于出三个一,对方直接用王炸压死一样。虽然不算大炮打蚊子,确实还是有点浪费。
“怎么能说麻烦呢,你可是要执掌咱们的科技事宜,是咱们国家科技崛起的希望,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吴副帅笑呵呵的说道,没有一点身居高位的威严。
吴副帅确实不可能会在王宁面前保持威严,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王宁此次去可不是走马上任那么简单,成为科技部的实际负责人之后,王宁的身份有了根本上的不同。
走出这一步,王宁就从科研工作者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实际上的级别,在整个体制中就有了地位。
确实,王宁原先享受着很高的待遇,可能连一些国家领导人都比不上他。但是,他所拥有的权利跟很多大佬相比是没法比较的,撑死了,原先的王宁也不过是普通科学家,即便他的成就再多,在很多人眼里也只是技术人员,根本没有太大的权利。
为什么他让人害怕,让人担心,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王宁,而是在王宁身边慢慢聚集的一群大佬,以及在身后支持他的人,那些才是让很多人担心的根本。
至于王宁,抱歉,不过就是一个技术人员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而走出这一步之后,他就正式拥有了级别,在整个体制之中有了一席之地。这才是对王宁最大的改变,好比普通人突然从白身变成高官一样,王宁的身份顿时截然不同。
当然,王宁级别的变化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惊人,从白身到高官确实是很大的蜕变,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而对于吴副帅来说,级别的变化还真的不算什么。
以吴副帅的级别,整个体制中超过他的屈指可数,算一算估计也只有坐在主席台第一排的几个人的排名在他前面,如果算上某些潜在影响力的话,他的影响力绝对是前十的存在,不管在哪个体系中,都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佬。
在这种大佬面前,副部级只能算是刚刚进入他的眼睛,可以被他认识,还达不到被他重视的程度。他之所以愿意陪着王宁上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王宁掌握的部门很重要。
领导上任也是有级别要求的,基本上不会超过职位的一个等级。比如说处长,一般是副厅长陪着上任,市长是副省级别的领导陪着上任,按理来说,王宁这种副省级别的部长肯定是正部级别的领导陪同上任,根本用不到无法这尊大神。
吴副帅之所以愿意出马,还是因为王宁以及科技部的原因。
科技部这种部门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没有太大意义,甚至对体制中很多领导来说也没有太大意义,他们平常处理的都是地方上的事情,跟科技部之间打交道的机会很少。最多遇到某些事情,项目的时候,会从科技部借调几个人担当顾问或者专家,平常基本上不接触。
军队不同,如果说军队四个部门是军方重要组成的话,那么,科技部无疑是整个军队的长矛,盾牌。没有科技部支持的话,他们就无法获得强大的武器。
就好像一名骑士,他拥有强壮的身材,高超的武技,强大的意志,然而,他却没有合适的战马,没有锋利的长矛跟坚固的盾牌,让他跟一位全副武装的骑士战斗,被打趴下的可能太大。
科技部对于军队来说就是那些装盾牌跟长矛,是整个军队最重要的组成,缺一不可。
不管是谁,都需要跟科技部负责人打好关系。科技部可不是简单的部门,他负责整个军队的军事科研计划,没有他们的允许,某些科研计划会被停止的。
整个华国的资源有限,最高端的人才更加有限,他们投入到某个项目之中,势必会减少另外一些项目的支持。这些减少,对于科技部来说不过是一次适当的选择,而对于军区来说就是灾难。
意味着他们会更晚一些才能获得优秀的装备,最后才能进行换装。
换装早晚对于军队来说就是战斗力的改变,早一点掌握哪些设备,就能早一点形成战斗力,就能碾压其他军队,他们自然在意。
现在,作为科技部的实际负责人,王宁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华国科技界的扛把子,对于这样一个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除了王宁的重要性之外,吴副帅愿意陪同王宁上任,还要跟吴副帅的经历有关。(未完待续。)
第966章 科技部(下)
每个国家都有所谓的阶级存在,华国自然也是如此,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二代天生就比平民家庭的孩子获得更多资源与机会。
当平民之子努力学习,就为了获得进入某个知名大学,获得一个不错起点的时候。二代们已经开始在世界上游历,参与到某些重要的事情之中,见得越多,他们的经验自然也就越丰富。
即便不考虑家庭的原因,二代们比平民之子要优秀许多。更何况,在二代们进入社会之前或者之后,他们的家庭怎么可能不出力。
最明显一点,二代们在上学之前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家庭也在为他铺路。从进入体制中来说,一般的家庭在孩子进入大学之前就获得了内部资格,进入了体制之中。
进入大学之后,很快就能够进入到学生会,甚至某些优秀的学生可以成为某些大学某个系的团委成员,不要觉得学校的职位不重要,对于想要进入体制的人来说,那些位置相当重要,尤其是进入到团队之中的经历。
大学生职位或许只能增加他们的经验或者光环,而团队职位却可以增加他们的级别。熬个三四年出来,级别会超过很多人。
一些家庭背景深厚,自身优秀的二代,大学毕业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团队,获得领导级别,甚至直接从正科,副处起步,继续在团队中熬几年,以正处为起点下方到某个县,某个城市,担当主要当地的只要领导人。
几年之后,他们就可以继续进入到某个部门之中,几次往返之后,他们可以轻易的跨越副部的门槛,成为高级领导人之一。
对于那些平民之子呢?
想要进入体制就是罪大的难题,怎么才能加入体制,怎么才能在体制中获得一个位置,获得位置之后,怎样才能获得级别。
级别这东西看起来不怎么样,实际上对于想要在体制中有发展的人来说,是一张最最重要的门票。没有相应的级别,他们只能游离在体制之外,根本没有向上的阶梯。
经过千辛万苦的研究,考试,跟对了老大,做出某些事情之后,他们或许获得了级别,从科员变成了副科。
副科在很多人眼中就是小不点职位,根本什么都不算。而对于平民之子来说,获得这个职位之后,他们才有了更进一步的可能。
否者的话,他们只能在股级,科员这种级别徘徊,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前进一步的机会,在退休的时候,才能获得副科级别的待遇。
获得副科之后,一段时间之内不会有太大的阻碍,从副科到正科之间其实没有太大的阻碍,只要不是在任职期间得罪了人,或者做错事情,基本上能够平安过度到正科,成为基层领导人之一。
达到正科之后,基本上是某些县级市某些部门的负责人,或者是某个镇的负责人,也算是有了一定的权利。然而,接下来则由一个重要的关卡,从正科到副处。
从正科到副处别看只是一步之遥,对于平民之子来说,可以说犹如登天。
正科基本上算是镇长或者某个县级部门的负责人,进一步就是副县长,或者是处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全国那么多正科,那么多镇长,没有人不想升一级,都想获得更多的空间,而位置就那么多。没有机遇,没有上级的允许,平民之子根本不可能获得肯定,更别想直接升职。
为了提升,为了机遇,很多人做了不少的事情,才总算是获得了某些人的认可,有了机会。
在整个体制中,从正科到副处拦住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平民之子,根本没有提升的机会。不知道多少优秀人才在这个级别中一困就是几十年,从青春熬到了老迈,从野心勃勃熬成了老油条。
进入到处级门槛之后,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背景,即便某些比较单纯的人,身后也有一些欣赏他的领导,否者的话,他们也不可能获得提升。
既然有人在背后,只要表现的好一点,不出什么差错,再升一步的可能性很大,只要熬时间,找到合适的机会就行。
开始主政一县,或者在体系中开始有了名声,这个时候,领导们的目光自然看上了副市长的级别。提升到副市长之后,才能真的算是进入到中级领导行列,正处以及正处以下,基本上都只能算是低级领导,还不值得太多人注意。
只有进入到副市长级别,手中的资源,权利才会被人重视。而想要更进一步的话,简单的背景根本不够,只有来自省一级的背景才能够帮助到平民之子。
平民之子想要认识省级领导,甚至要获得他们的肯定,并且他们愿意帮助平民之子。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比中彩票的机会都小。
副市长级别是一个很重要的门槛,有大把人愿意交换,他们为什么要把机会让给外人?除非,你可以让领导们满意,让他们愿意为你说话,否者的话,想要升上去根本不可能。
平民之子必须学会改变,不管是厌恶也好,拒绝也罢,他们都必须要更进一步的融入某些人,某些团体,只有成为他们的核心之后,才能获得更多的帮助,才能获得他们梦寐以求的机会。
付出了一切代价之后,平民之子总算爬上了副市长级别,这个时候,他们基本上也已经三四十岁,继续蹉跎十年,他们有可能真正的主政一方,成为整个城市名义上的负责人。
当然是名义上的,背后同样有一定的利益交换,有相互之间的制约,根本没有那么大的权利。
至于副省级别,平民之子根本没有机会触碰,除非发生意外,否者的话,他们只能一生待在正厅级别,根本不可能前进一步,这才是各个级别之间的制约。
也不怪很多领导会打趣的说,厅级都是喝出来的,而副省级都是生出来的,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
作为平民之子的吴副帅能够走到今天,自然对平民出身的王宁有很大好感。(未完待续。)
第967章 走马上任
生于五十年代的吴副帅从二十多岁进入军队,经过四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才有了今天的位置,他知道一个平民之子想要走到高位需要多大的困难。
在成长过程之中,他也遇到过很多二代们抢位置的事情。所幸,当初的体制跟现在不同,没有那么多的规则,只要有能力就可以上位,所以他走到了今天。
现在不同,体制正在一定程度上的固化,二代们的资源比平民之子好太多。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二代们正在抢占平民之子的上升空间,将他们排挤在最基层。
这是吴副帅最看不惯的一点,十几年前他就开始培养以平民为主的军官,在相等条件下,他选人的标准会以平民为主。
当然,他愿意给那些优秀的平民之子机会,却不会无视那些优秀的二代们,他选择的条件永远是看对方优秀与否,是不是合适那些位置,第二点才会考虑对方是不是平民之子。
即便如此,吴副帅一样制造了某些对手。
还是那句话,位置就那么多,尤其是最顶端的位置,你想要,我也想要,这个位置给自己人,就意味着其他人需要放弃。位置让二代们占据,平民之子就会少一些机会。
相应的,平民之子获得了机会,二代们就会少一些位置。这种敌对是不可避免的,也算是简单的阶级敌对。
所幸的是,吴副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体制中同样有力量在帮助他,否者的话,他自己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