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影巨匠-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章的结论是:如果以过去一千年的气候变化为背景,那么近期气候变暖并非异常现象。
这篇文章发布之后,掀起了轩然大波,国际上的全球变暖论者很快针对德弗莱塔斯博士发起了攻击,要求撤销他的编辑职位和大学教职。
世界气象组织随即公布了相关数据,2003年目前为止,世界各地不少地方都迎来了历史上最炎热的夏天。瑞士格罗诺镇最高温度达到了四十一点五摄氏度,打破了一百三十九年来的记录;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了三十八点一摄氏度,打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样,法国巴黎晚上的最低温度为二十五点五摄氏度,这也打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再加上中/国的台/北、上/海、武/汉、福/州等地都打破了当地最高温记录……温室效应的影响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全球各地。
英国的“卫报”刊登了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在报告中显示,如果持续按照2003年的生活方式,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会上升四摄氏度。而气温一旦升高的话,这将会打乱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甚至是全球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全球发生大规模的迁徙和冲突。
一时间,克里斯…德弗莱塔斯犹如过街老鼠,几乎遭受到了全方位的打击。美国本土更是喧嚣不已。
包括“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西雅图邮报”在内的各大报纸都纷纷针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讨论,温室效应的问题在这一场争论之中再次成为了焦点。
作为北美地区影响最大的报纸,“纽约时报”自然也不会错过。不过。“纽约时报”并没有第一时间发表观点,而是经过了一系列调查之后,在十月十八日,也就是克里斯…德弗莱塔斯博士的争议暂时回落的一个月之后,以“温室效应真的那么危险吗”为标题,刊登了专业评论。
从标题来看,这篇由哈维尔…尤利尔撰写的文章,居然在为克里斯辩护,站到了克里斯这一边,而“纽约时报”居然也大胆地刊登了。这着实引起了轩然大波。
哈维尔的这篇文章提出了质疑论,“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已经十多年没有呈现变暖趋势了。”
气候科学家凯文…特伦伯斯(kevin…trenberth)表示,“事实上,我们现在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没有出现变暖现象,这无疑是一种讽刺。”不过,凯文同时也表示,只有在人们相信那些计算机模型的前提下,才可以说气候没有如期变暖。
换而言之。全球气候的确在变暖,但计算机模型显著夸大了二氧化碳增加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正如克里斯的文章所述:现在的变暖是过去一千年发展以来的自然现象,并不是所谓的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
“纽约时报”的这一篇文章刊登之后,彻底引爆了炸弹。
只有真正的业内人士才知道。气候变暖威胁论让许多人捞到了大量好处,它使政/府资金流入了相关学术研究项目,成为政/府扩大官僚机构的路由。这种论调是政/府增加税收,让纳税人为企业补贴埋单的借口。同时还是吸引巨额捐款流入许诺拯救地球的慈善基金会的诱饵。更进一步,温室效应还是西方国家用来谴责、制裁中/国的重要借口之一。
可以想象,一个简单的温室效应。却牵扯到了太多太多的利益。如果说克里斯的期刊文章,仅仅只是引发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而已,那么“纽约时报”的文章就直接戳到了马蜂窝,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全部都彻底炸锅了。
从十月十八日开始,连续一周时间之内,从气象学家到政/府官员,从世界气象组织到联合国气象变化委员会,从北美洲到非洲,从亚洲到南美洲,全部都展开了密切的讨论、
处于暴风眼的“纽约时报”不得不在十月二十四日,刊登了第一篇报道的续篇,同样由哈维尔撰写,“温室效应到底戳中了谁的利益?”
在这篇文章之中,哈维尔更近一步的对全世界的温室效应研究进行了剖析。不同于第一篇报道,哈维尔强调,温室效应的确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是不容忽视的。哈维尔引用了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温室效应研究作为证据。
研究指出,亚马逊雨林正在渐渐消失,让危机雪上加霜。号称地球之肺的亚马逊雨林覆盖了地球表面百分之五的面积,制造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的氧气以及百分之三十的生物物种,由于遭受到盗伐和滥垦,亚马逊雨林在过去四十年之中已经消失了两成。这将会加剧全球温暖化,同时还有许多只能够生存在雨林里的生物,也将会面临灭绝的危机。
但同时,哈维尔也表示,温室效应必须得到相对应的重视,可是人们却盲目地相信科学家的研究和计算机的运算,以至于盲目地对温室效应研究进行投资,殊不知他们正在滋长**的蔓延。
话题到这里,哈维尔的话锋一转,直接把矛头对准了诸多立志于“拯救地球”的基金会,基金会的相关资金并没有投入到相对应的研究,同时也没有投入到拯救地球的真正行动之中。不管温室效应的发展严重与否,可持续发展都是必须得到重视的课题,而这些基金会正在消费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纽约时报”的这一篇评论刊登之后,整个社会一片哗然。不得不承认,作为北美第一大报,“纽约时报”的视角和立意确实令人侧目,那些基金会利用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牟取福利,贪污受贿的**正在不可抑制的滋生,拯救地球的行动已经刻不容缓了,这些人居然还在拿全人类的未来冒险。
与此同时,克里斯…德弗莱塔斯也在公开场合表示,这就是他撰写那篇文章的初衷,因为2004年总统大选邻近,温室效应的问题成为了候选人们博取公众支持的权柄,但真正愿意投入科学研究的却凤毛麟角。
这彻底激发了环境保护者的怒火。
没有人注意到一名普通的冷面律师前后拜访了克里斯三次之后,克里斯发表了这番言论;也没有人注意到,克里斯发表这番言论之后,关于他的指控都撤销了,他在大学的职位和“气候研究”的总编位置都保留了下来。
因为此时人们正在专注于示威游行之中!
环境保护者们策划着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十一月一日,纽约市政府门口;十一月八日,游行者们来到了华盛顿白宫门口,出人意料的是,绿湾包装工的当家球星高文…施特雷洛也来到了华盛顿给予支持,不仅仅高文抵达了现场,他的队友们和教练也都全部抵达了现场,绿湾包装工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克…墨菲(mark…murphy)也给予了支持。
由于知名人物的抵达现场,这使得游行的规模立刻上了一个台阶。十一月九日,nfl联盟新闻发布人也对游行示威表示了支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管温室效应导致的灾难什么时候会爆发,这都是属于我们的地球。”随后,包括佩顿…曼宁(peyton…manning)、汤姆…布雷迪(tom…brady)在内的当家球星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支持。
事情在全美第一运动的支持下,逐渐开始发酵出更加强大的力量。
当游行队伍十一月十五日来到洛杉矶市政府门口时,爱德华…诺顿(edward…norton)、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dicaprio)、茱莉亚…罗伯茨(julia…rpberts)、凯文…史派西(kevin…spacey)等人所领衔的演员阵容,集体加入了示威游行,整个好莱坞都轰动了起来,整整动员了八千多名游行者,将这一场争论推向了最高峰。
伴随着游行的推进,新闻媒体的关注也在逐渐升温,不仅仅是各位总统竞选候补人都纷纷站出来义正言辞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在环境保护方面,没有其他的选择;同时关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调查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一位匿名举报者率先揭发了一家位于硅谷的慈善基金会的内部秘辛,他们打着“保护环境”的名头进行敛财,事实上所有的慈善捐款都被他们用来享乐。这一扯就扯出了长长的一条藤蔓,藤蔓上挂着一连串的小葫芦,基金会**的内幕曝光于天下,一时间声名狼藉。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游行进一步升级,十二月五日,马里兰州银泉的美国国家气象局,这一次游行足足持续了三天,召集了超过六千名示威者,声势浩大;十二月十二日,示威再次回到了华盛顿白宫门口,超过一万名示威者席地而坐,希望政/府能够对郑重其事地面对环境保护问题。
从九月份到十二月,谁都没有能够预料到,由来已久的温室效应居然成为了总统选举开启征程之后的最火热问题,要不是伊拉克战争问题始终如鲠在喉,只怕温室效应的讨论热度还会再次攀升。(未完待续。)
ps: 今天第三更,正常更新送上!恳求订阅!
149 悄然杀青
阿尔伯特打开最新一期的“华盛顿邮报”,头版头条赫然是伊拉克战争“虐囚门”的最新进展,而头条底下则是乔治…布什在白宫例行发布会上的正面回应,“温室效应是必须给予重视的问题,毋庸置疑!”
2004年的一月已经过去了一周时间,但温室效应的争论显然依旧没有降温,反而事情还有越演越烈的迹象。打开报纸的内页,就可以看到关于温室效应危害的专业文章:
“在目前全球温暖化的趋势之下,冰川时代很有可能会再次来临,南极冰盖的融化导致大量淡水注入海洋,海水浓度降低。大洋输送带因此而逐渐停止:暖流不能到达寒冷海域;寒流不能到达温暖海域。全球温度降低,另一个冰河时代来临。北半球大部分被冰封,一阵接着一阵的暴风雪和龙卷风将横扫大陆。最终的危害,可能会造成恐龙时代的再次降临!”
文章的落款是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温室效应研究项目。
阿尔伯特瞠目结舌地看着这片文章,“这……这不就是我们的剧本吗?”他只觉得自己舌头都要打结了,翻到了头版,再次确认,这的确是“华盛顿邮报”,全美销量最高的十大报纸之一,而且也是最为权威的报纸之一,特别是当初爆料了水门事件的丑闻之后,“华盛顿邮报”的政/治正确性毋庸置疑。
然后再翻回刚才的页面,仔细阅读一遍,阿尔伯特还是呆若木鸡,“这就是我们的剧本啊!”
坐在旁边的珀西直接就翻了一个白眼,“同样的话你不用重复两遍,我们没有耳聋,你也没有语言障碍……等等,还是你的确有语言障碍?”
阿尔伯特呵呵地干笑了两声。“很好笑,昨天吃完饭把盘子都舔干净的人在说话。”一句反击让珀西只能当做耳旁风,又不能承认,又不能反驳。阿尔伯特也见好就收,转头看向了另一侧的兰斯,“这也是我们安排好的吗?”
“不,当然不是。”兰斯连连摆手,“我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目前兰斯只能算是无名小卒,西奥、伊恩、高文再加上二十世纪福克斯,他已经竭尽全力进行推动了。除了伊恩煽动环境保护者们走上街头示威游行的效果远远超出预期之外。其他部分呈现出来的效果都是可以预见的,没有太多增幅。
“纽约时报”的事也不是兰斯可以控制的,他做好了两套方案,一种就是“纽约时报”按照计划刊登哈维尔的文章;如果“纽约时报”拒绝,那么哈维尔将会刊登在他的博客上,然后利用“上帝之城”的观众力量,把文章在网络上炒作起来,兰斯甚至已经想好网络上怎么煽风点火了。
不过,最终“纽约时报”敏锐地捕捉到了战机。并且牢牢抓住,实现了影响最大化。比起“特洛伊”声势浩大的开机仪式来说,低调做事的“后天”不花一分一毫,却在悄无声息地将前期宣传阵线足足拉长到了五个月时间。虽然目前温室效应问题一直没有和“后天”联系起来。但一旦兰斯发力,此前五个月累积下来的影响力就将会被直接推向极致!
至于“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文章,的确和兰斯没有关系。
“兰斯,这些情况你都预料到了吗?”阿尔伯特不可思议地看向了兰斯。
坐在旁边的珀西难得一次没有和阿尔伯特唱反调。不过他还是忍不住讥讽了阿尔伯特一句,挑了挑他话语里的语病,“兰斯又不是先知。”然后这才先问到。“你怎么就确定,他们一定会坚定不移地认为,温室效应的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
“利益。”兰斯给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答案,温室效应不仅仅是“拯救”地球那么简单而已,那些真正的环境爱好者们太过单纯质朴了,他们根本不知道一个所谓的“环境问题”可以牵扯到数十上百亿的利益,甚至可以上升到国家政策方针的层面。保护环境固然重要,但比起环境来说,金钱、权利、名誉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更为重要。
“保护环境”可以成为一个利益的载体,为了赢取利益而破坏环境,同样,也可以为了赢得更多的利益而保护环境。温室效应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哈维尔的报道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真相,这个项目已经推动了将近十年,维系着太多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人会希望“真相”被发现。
事实上,到了2015年,人们猛然发现,温室效应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平均温度的上升远远没有达到当初预期的高度;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气候反常等现象相继出现,不容忽视,但也远远没有达到媒体危言耸听的高度。可是,这个“严重问题”还是必须严重下去,因为“利益”。
“只是,我也没有想到会如此热闹。”兰斯调侃着说到。
考虑到上一世的情况,兰斯认为自己煽风点火之后的结果,最多也就是让媒体关注关注,引发更多的讨论,主要还是让更多环境保护者站出来,为电影做免费的前期宣传。但现在,事情也一发不可收拾,巧妙地运用新闻媒体、舆论领袖、利益冲突的方式,将这件事彻底炒热了起来。
现在呈现出来的效果,比兰斯预期之中至少要翻三倍,甚至还把半个好莱坞都动员了起来,完全是意外收获。
“那接下来呢?”阿尔伯特迫不及待地询问到,然后得意洋洋地看了珀西一眼,显然因为抢在珀西之前提问而得意不已。这让冷眼旁观的兰斯着实哭笑不得。
不等兰斯回答,丹尼斯…奎德也走了过来,“对啊,兰斯,我们回去之后,需要配合做什么事吗?”
就在十五分钟之前,“后天”剧组在蒙特利尔完成了最后一场戏的拍摄,从九月份进入剧组以来。前后花费了将近五个月的时间,终于宣告杀青。
今年,蒙特利尔迎来了记录以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无论是在录影棚内,还是在户外实地拍摄,温度都冷得令人受不了,尤其是拍摄遇到暴风雪的场景,演员们即使穿着四、五层厚厚的保护衣物,但面对着人工喷雪机,忍受着时速八公里的风速吹袭。口鼻都被厚厚的雪花覆盖住,即使带着眼罩也几乎睁不开眼睛。
这几个月来,剧组上上下下都疲惫到了极致,今天总算是杀青了。
兰斯抬起头看向了迎面走过来的演员们,认真想了想,“呃,什么也不做?”这话让大家都轻笑了起来,“不,我是认真的。最近这段时间。环境保护者的情绪显然十分激动,如果这个时候宣传电影的话,只会弄巧成拙。如果遇到采访的话,你们只需要说。温室效应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地球必须得到足够的保护,否则未来的灾难是我们难以承受的。”
兰斯沉吟了一会,然后再次点点头。“对,强调灾难。按照你们自己的想法说就可以了,能言会道的。就多说说灾难会多么可怕;不太会应付媒体的,就说支持环境保护者立场就可以了。”
丹尼斯摊开双手,回头看了看其他演员们,笑呵呵地说到,“这不是难事,对吧?”大家都被丹尼斯的调侃逗笑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环境保护者的情绪会逐渐平复下来。但兰斯却不能够让这股情绪那么快冷却,现在依旧没有到演员们走向台前的时候,而是发挥预告片作用的时候了。真正出色的预告片,不仅仅是让人们对电影内容有基本的认识,更可以唤醒人们的好奇和期待,吸引人们走进电影院去观看电影。
“后天”的第一款预告片,即将登陆第三十八届超级碗。在温室效应讨论热情回落的关键时刻,点燃第二把火焰。所以,现在真正的重担在兰斯的身上,他必须和亚伦…门克剪出一款精彩绝伦的预告片——这一款预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温室效应所带来的世界末日之上。
兰斯视线余光瞥了瞥阿尔伯特手中的“华盛顿邮报”,脑海里已经有了腹稿。
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后期制作必须快点完成,否则错过了今年的暑期档,那么此前这半年多时间的酝酿就功亏一篑了,更可怕的是可能导致混沌影业分崩离析。
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演员们可以休息了,但幕后制作的繁重工作才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而已。
“兰斯。”杰克…吉伦哈尔走了上前,把兰斯的注意力重新唤了回来,“再过两个星期,就是金球奖了,我在红地毯上可以提到这部作品吗?”杰克问完之后,显得有些羞涩拘谨,“我经纪人十分迫切地希望媒体能够宣传一下。”
在外人看来,“后天”几乎是悄无声息、一片死寂,即使是电影杀青,也没有任何媒体到场。难怪杰克的经纪人如此迫切了。
兰斯不由轻笑了起来,“当然,你完全可以说,前提是,不允许泄露任何关于电影剧情的内容,你可以说你参与了‘后天’的拍摄,你也可以说剧组之内有什么演员,包括你在拍摄过程中的想法,但,唯一的一条,”兰斯虽然依旧带着笑意,但眼神却变得无比严肃,“不允许说电影剧情。明白了吗?”
杰克胡乱地点点头,扯嘴笑了笑,“当然。当然!”
颁奖季,他几乎都忘记了,他人生里第一个真正的颁奖季,已经徐徐拉开了帷幕。(未完待续。)
ps: 今天第四更,依旧是正常更新,恳求订阅!过了十二点,就是三月份了,对于七猫来说,这就是新书月,所以,恳求大家的订阅和月票支持,然后爆发章节明天将陆续送上!其他的话在上架感言里都说过了,千言万语就化作一句感谢了,谢谢大家!
150 颁奖季临
颁奖季的概念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事情必须从档期的概念说起。
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将近一个世纪,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这才形成了如今繁荣鼎盛的景象。1975年“大白鲨”和1977年的“星球大战”先后掀起了票房浪潮之后,好莱坞正式进入了类型片繁荣的商业电影时代,特别是后者,不仅创造了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文化现象,而且自其之后,暑期档的概念第一次问世。
在那之后,一年四季就被分为了春季档、夏季档、秋季档和冬季档。因为好莱坞发现,不同的档期适合不同的电影类型,一部普通的电影放在正确的档期可以取得超出预期的成绩,一部出色的电影放在错误的档期则可能导致滑铁卢。于是,档期的概念正式形成。
1998年,一部叫做“莎翁情史”的电影横空出世,在所有舆论都看好“拯救大兵瑞恩”的情况下,依靠着十二月、一月和二月的密集宣传,以及正确的公关策略,最终在奥斯卡上掀翻了世纪末最出色的一部战争电影,最终站在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领奖台上,引起一片哗然。
历史证明了,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当“拯救大兵瑞恩”那史诗般写实的诺曼底登陆长镜头载入史册时,“莎翁情史”却已经被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不过,“莎翁情史”却作为“颁奖季的起点”,另类地载入史册。
人们通过“莎翁情史”意识到,档期效应对于志在得奖的作品来说也是适用的,正确的档期加上正确的策略,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一场以冲击奥斯卡为核心的宣传公关战逐渐形成,一大批电影为了混一个眼熟、为了更好地进行宣传、为了冲击小金人,将上映档期安排在十一月、十二月,然后在一月和二月展开密集公关行为,最终实现奥斯卡上的大获全胜。
这,就是颁奖季的来源。
颁奖季的出现不仅仅将奥斯卡推向了全新的高峰。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最具商业价值、最具权威性的颁奖典礼,同时还带动了北美电影市场的繁荣。
自1998年以来,一年的档期被重新划分为五个区域,一月和二月是冬季档,三月到五月是春季档,六月到八月则是万众瞩目的夏季档,九月和十月是秋季档,十一月和十二月被称为假日档,同时也被称为颁奖季。
一般来说。颁奖季从十一月开始,持续到次年的三月,但伴随着奥斯卡影响力越来越大,全球范围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现在颁奖季已经延伸到了九月份的威尼斯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一些颁奖季作品出于战略考量,也会提前到十月上映,避开十一月和十二月的密集轰炸区。
商业方面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就甚至衍生了颁奖季经济。这使得颁奖季的影响力冠居全球。
九月的威尼斯和多伦多率先拉开帷幕,电视领域的最高奖项艾美奖随后登场;进入十一月之后。独立精神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等等将会为颁奖季徐徐预热,准备迎接十二月的狂轰乱炸。
美国公告牌音乐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旧金山影评人协会奖、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相继在十二月粉墨登场,其中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与北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金球奖被并列称为“奥斯卡风向标三巨头”。
转眼进入一月份之后,美国导演工会奖、北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美国演员工会奖、美国电影学会奖、金球奖、美国剪辑师工会奖、美国制片人工会奖、全美音乐奖等十几个颁奖典礼齐齐登场,以目不暇接的方式将颁奖季推向高/潮,几乎是每周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颁奖典礼进行。甚至于一个周末的时间,周六是某个影评人协会奖,周日就是金球奖,让人忙碌得脚不沾地。
坐落在帕克城的圣丹斯电影节也总是能够成为颁奖季的热点——不过是为明年的颁奖季提供种子选手。
在进入二月份之后,热潮不仅没有减弱。还在持续升温,美国演员工会奖、全英音乐奖、格莱美、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柏林电影节等重量级颁奖典礼都将一一揭晓得奖名单,最后回到三月底的奥斯卡,为整个颁奖典礼落下帷幕。
恰恰是因为颁奖季的喧闹和繁荣,在五月份登场的戛纳电影节独树一帜,反而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可以看得出来,颁奖季已经形成了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从九月份开始,到三月份落幕,宣传公关计划徐徐加温,逐渐爆发,在一月和二月迎来高/潮,等待着三月的胜利果实。
以前在西洋镜影业的时候,兰斯就目睹过颁奖季的盛况,“死囚之舞”甚至还顺利地赢得了那一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但客观来说,那一年的整体竞争水平就不太激烈,再加上历史原因——种/族问题再一次爆发出来成为了瞩目焦点,所以最终哈莉…贝瑞(halle…berry)和丹泽尔…华盛顿两位黑人演员的胜出,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太多悬念的。
这一次,兰斯将亲自加入到颁奖季的喧闹之中,“上帝之城”将作为混沌影业的代表作品,第一次参与到颁奖季的争夺之中。不过,“上帝之城”的情况显然有些特殊。
作为一部葡萄牙语作品,“上帝之城”主要还是参与最佳外语片的争夺。这部电影在巴西国内引起了交口称赞,巴西也正式确定由“上帝之城”作为代表参与这一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争夺。
所以,“上帝之城”和颁奖季其他作品的宣传路线也不太相同。因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选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外语片评选委员会投票选出。
不同于奥斯卡大部分奖项都是由学院六千多名成员集体投票选出,最佳外语片依旧是少数评审委员选出入围名单,再由参与外语片放映活动的会员们来选出得奖影片,相对而言,这依旧是一个少数评审委员选择出来的奖项。
所以,颁奖季的学院攻略自然也有所不同。用韦恩斯坦兄弟那一套方式,显然不太适用——当然,除非兰斯希望“上帝之城”能够跳出最佳外语片的桎梏,去冲击最佳影片,那又另当别论了,不过从历史发展轨迹、从学院成员的国籍、从奥斯卡的国籍属性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提名,也许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但得奖,几乎是不可能的——把“几乎”去掉也是成立的。
颁奖季的纷纷扰扰与“上帝之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几乎全部都只是间接联系。作为一部冲击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更多还是以实力说话,所以还是需要在影评人口碑、观众口碑上着手,没有捷径,也很难套交情。这对于兰斯来说是好事,毕竟,这才是他第一次加入到颁奖季之中,人脉的缺乏和技能的生疏,注定了他不可能“大展拳脚”。更多的,“上帝之城”还是要看派拉蒙的能力了。
由于“上帝之城”在年初就登陆了圣丹斯电影节,并且早早地在二月就举行了公映,继而强势赢得了赞誉和关注,票房方面也赢得了不俗的回报。进入十一月之后,“上帝之城”显然早就已经被遗忘了,所以派拉蒙影业不得不安排了电影的重新放映,虽然仅仅只是在七十一间院线放映,但至少可以重新唤醒人们的注意力。不过,点映票房仅仅维持在五千到七千美元左右,成绩不能说差,但也不能说好。
兰斯在蒙特利尔专心致志地拍摄“后天”时,最佳外语片的前哨战就已经打响了。
如果真的要像韦恩斯坦兄弟那样开展学院公关,兰斯还真是茫然地无从下手,一方面以前在西洋镜影业,他们这方面的人脉就不多;一方面兰斯离开西洋镜影业时,几乎是净身出户,珀西此前整理过那些资料,可以派上用场的屈指可数。所幸,“上帝之城”不用走寻常路。
圣诞节前夕,派拉蒙影业在洛杉矶位于伯班克的地标院线举行了一场小型观影聚会,邀请了三百名资深影迷进入电影院,一起观赏“上帝之城”这部作品。在这群影迷之中,有两位特殊的影迷,罗杰…埃伯特和劳伦斯…托普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