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捡宝生涯-第4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妈,您煲的汤很好喝啦,子涛只是不想您太累了。”何婉奕笑着说道。
“我每天在家也没事,给你煲汤还能消磨一下时光。”
徐苹打开保温罐,去拿了碗来盛了一碗,说道:“今天煲的是胡萝卜玉米排骨汤,你尝尝味道怎么样?”
“好香啊。”何婉奕喝了一口汤:“汤鲜甜可口,带着一点咸味,真的很好喝!”
见何婉奕喝的香,徐苹很是高兴:“你喜欢喝什么汤就跟我说,我给你煲。正好也给我找点事情做。”
见孟子涛要开口,徐苹说:“别说话,这里没有你的事。”
孟子涛摸了摸鼻子道:“我就想问问,有没有我的份。”
徐苹说:“你自己找大厨煲去。”
见孟子涛苦着脸,何婉奕差点笑出声来。
一起吃了晚饭,徐苹就跟孟子涛说:“你什么时候再去跟对门的钱大妈针灸啊?”
“她的脚还没有好吗?”孟子涛有些奇怪。
前段时间,钱大妈脚扭了,正好孟子涛看见了,一时心软,就帮她针灸了一次,当时脚伤就感觉好的差不多了,让钱大妈称赞不已。算算日子,照理说,钱大妈的脚伤早就已经好了,怎么还要让他针灸?
徐苹说:“别提了,她昨天腰又扭了,去医院看了,医生给她配了一些药膏,贴着感觉没多大用,见到我就跟我念叨你,想让你帮她针灸。我让她找医生针灸,她一定要找你,说你针灸的效果比医生好太多了。”
孟子涛有些头痛,他最不想的就是这种情况,别人见他治疗效果好,就一直找他,因为是街坊邻居,推掉也不好,所以今后有的麻烦。
不过,拒绝钱大妈也不好,孟子涛琢磨了一下,干脆说跟钱大妈说,他没有行医资格,让她别对外宣传应该没问题了。
“好吧,那我明天去一趟。”
“嗯。”徐苹说:“说起来,你针灸的效果为什么那么好,不可能别人医生都是庸医吧。”
“妈,我不是跟您说过了吗,我以前练出了内力,针灸也是靠着内力,所以效果出众的。不过这种事您别对别人说,不然挺麻烦的。”孟子涛说到这里,心里突然一动。
“我又不傻,说这种事情干嘛。”徐苹看向儿子,非常好奇地问:“子涛,你这个内力到底是怎么练出来的?”
异能的事情孟子涛当然不能说,于是他又搬出了之前的说法,说成是体质的原因。
徐苹对内力也是一时好奇,并没有其它想法,闻言骄傲地说道:“到底是我的儿子,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晚上,孟子涛把母亲送了回去,回到家就去地下室实验刚才灵光一闪想到的想法。
孟子涛深吸一口气,拿起那方“长生印”,缓慢地往内部输入内力,但却没有一点反应,东西根本就不吸收内力。
之后,他又换了灵气,这回“长生印”有了反应,其表面的水汽开始增加,片刻后,甚至开始云雾缭绕起来,把孟子涛的手都覆盖住了。
只不过,光是这样没有什么别的现象,随着灵气越输越多,孟子涛心里也有些着急了,只不过他的直觉相信,这回一定能够有结果,所以他不停地坚持着。
又过了一会,情况终于发生了变化,云雾开始收敛,印章冰冷的感觉,开始变得有丝热度,甚至开始温暖起来。
温度越来越高,孟子涛的手也越来越烫,终于,他握不住印章,放到了地上。
这个时候,印章表面出现了异样,有青色的光芒闪烁,孟子涛注意到,光芒每次闪烁的时候,印身上就出现用金文所写的“青乌”两字。
“这是什么意思?”
孟子涛不太明白个中含义,他思索了片刻,又上网查了资料,发现“青乌”所代表的意思,有可能指的是“青乌公”。
“青乌公”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传说他是彭祖弟子,隐修于华阴山中。
青乌公研究炼丹,据说一共研究了四百七十一年。在这期间,青乌公一共做了十二次大型炼丹实验,其中有三次没成功。
最后,他通过服用一种叫做金的仙药而成仙进入太极之境。
东汉末年的《太平经》将神仙分为六等: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青乌公最终只得仙人,就是因为他有三次试验没成功,影响了仙药的品级和效果,所以最终只能成为普通仙人品级,不能得到真人品级。
另外,还有传说指青乌公擅长风水堪舆,很多风水师奉青乌公为祖师,宋朝风水大师赖布衣的风水著作就叫做青乌序。青乌序则是对另一本风水著作青乌经的注释。因此,旧时行堪舆风水之术者多以青乌公为祖师,因而后人又将堪舆术称为青乌之术。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传说而已,许多人对青乌公的存在都表示怀疑,更别说相信他炼成了金丹,服用之后成仙了。
甚至还有人听了这个故事,开玩笑说,青乌公很可能只是一个搞化学实验的研究人员,最终吃了他自己研究出来的化学物质,出了问题。于是,他的亲近之人,为了掩盖事实,编了这个故事,说他成仙了。
传说对人们来说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真实性也就不会考证了,当然一般也不会当真。
然而,长生印上出现的“青乌”两字,孟子涛就不得不当真了,如果确实跟青乌公有关,那么很有可能指的是青乌公留下来的仙丹的丹方?
想到此处,孟子涛既激动,又有些遗憾,如果真如他猜测的这样,对他来说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因为这是他按部就班就能达成目的,又何必搞东搞西呢?当然,自己用不着,或许可以给亲朋好友用,也是可以的。
想着想着,孟子涛笑了起来,这一切都是没影的事,考虑那么多干嘛,步子是要一步步走的,先找到了再说吧。
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可恶的骗子
孟子涛去给钱大妈做了针灸,做完之后,钱大妈就赞不绝口:“小涛,你怎么就这么厉害呢,连针灸都会,而且比那些医生的水平高多了,我看你干脆去开个私人诊所吧。”
钱大爷不屑地说:“开什么私人诊所,你这是耽误小涛。”
钱大妈反驳道:“私人诊所怎么了,怎么就耽误小涛了,就凭小孟的水平,到时肯定财源广进。”
钱大爷说:“你这老太婆,也不想想小涛现在做什么工作的。”
钱大妈顿时无话可说,孟子涛现在正赚着大钱,开私人诊所,那不是捡芝麻,丢了西瓜吗?
钱大爷接着又对钱大妈说:“你别去跟别人说小涛会针灸的事,知不知道!”
孟子涛心中一喜,钱大爷这是帮了他的大忙了,省了他跟钱大妈说谎。
钱大妈白了老伴一眼:“我又不是没脑子的人!”
钱大爷说:“你有脑子,上回就不会想要买古董,差点被人骗去两万块钱!”
钱大妈有些不太好意思:“这不是一时想岔了嘛,再说了,最后钱不是没被骗走啊。”
“您怎么会想到买古董啊?”孟子涛问道。
钱大爷说:“还不是因为她也想捡漏,也不想想,捡漏如果这么容易,那还辛辛苦苦地工作干嘛。”
钱大妈有些恼羞成怒道:“老头子,你能耐了是吧,说,有本事你说一天!”
“得,和你没话说。”钱大爷挥挥手,闭口不言了。
“哼!”钱大妈冷哼一声,对着孟子涛说:“小涛,有件事情我想问你一下,如果有人找我卖古董,一定是骗子吗?”
孟子涛说:“**不离十,一般退休老人是最容易骗的群体,真正的收藏者一般不会找这些老人,他们手里往往不会有多少钱。就比如说我吧,我手里的藏品基本都是精品,不是几万十几万就能买下来的,如果我来卖给您,您会买吗?”
钱大妈回道:“如果一样东西要几十万,我肯定不会购买的。一般普通老百姓也不会花这么多钱买一件古董吧。”
孟子涛说:“就是这个理,而且在古玩这个圈子里,一般的藏品都是内部消化,很多都是以物换物,如果要出售古董,最多也是找收藏古董的富豪,几十、几百万对平民百姓来说是天文数字,对富豪来说没有多大压力。所以今后如果有人向您兜售古董,不管是谁,用什么理由,您千万别买。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钱大妈连连点头道:“我记住了。”
钱大妈的腰扭的并不严重,针灸一次就差不多了,孟子涛说了一些注意事项,之后就提出了告辞。
钱大妈把孟子涛送到门口,借口要去找徐苹聊天,跟着孟子涛进了他家。
飞快地关上了门,钱大妈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块玉佩,说:“小涛,你看看这东西是不是假的?”
孟子涛一眼看到玉佩就知道有问题,拿起翻看了一下,直言道:“其实这个并不用玉制作的,而是用的人工塑料。”
“哎,我就知道。”钱大妈十分懊恼:“不过,我花的钱也不多,只用了几百块钱。”
孟子涛替钱大妈庆幸,没有什么大损失:“今后您可要记得我的话啊!”
“我记得了。”钱大妈说:“其实,这玩意我原本不想买的,那个骗子说,他认识你,这个东西原本是准备卖给你的,但你不在家,问我要不要,还说不会骗我什么的。我后来被他说的,不知怎么就稀里糊涂地买下来了。”
孟舒良和徐苹都在家,他们听到钱大妈说的这番话,徐苹就气愤地说:“那骗子太不是东西了,居然借着小涛的名义骗人,这不是故意败坏小涛的名声吗?这种人一定要抓住他。”
孟舒良也附和说,这种人不能姑息。
对于孟子涛来说,拿专家借口骗人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人你抓也抓不光,但钱大妈遇到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骗子居然打到他的左邻右舍的头上来了,这无疑突破了他的底线。
于是,孟子涛拨打电话,请人来处理,务必尽快找到这个人。
没一会,大军带着两个人来了,他们向钱大妈询问了骗子的相貌,随后画了出来。
令孟子涛奇怪的是,原本他还以为自己会认识这个骗子,但从相貌来看,自己以前根本没有见过,凭他的记忆力肯定是不会错的。
这无疑就有些奇怪了,孟子涛有这个骗子无仇无怨,对方为什么要调查他的情况,并且实施诈骗呢?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孟子涛可不相信对方无缘无故会这么做,而且他现在的仇家很厉害,调查起来容不得半点马虎。
孟子涛借口送一送大军,和大军一起下了楼。
“关于这件事情,你有没有头绪呢?”孟子涛问道。
大军摇了摇头:“暂时还不知道对方到底为什么这么做,我会尽快找到这人的。”
“麻烦你了。”孟子涛笑了笑。
“这有什么麻烦的,不过是我的本职工作而已。”
大军呵呵一笑,接着说道:“对了,去瓷都的人我已经安排好了,您想让他们什么时候出发?”
孟子涛说:“尽快吧。”
肖利凯的研究已经接近尾声,他研究出来的技术,价值非常高,担心泄露是很正常的现象,再加上还有更重要的研究任务,现在那边的保安就有些捉襟见肘了,于是孟子涛让大军派一些保安去处理。
“好的,我马上安排。”大军还是一如既往的雷厉风行,马上就电话联系,把人送上了交通工具。
安排好正事,孟子涛笑着问道:“这段时间习不习惯?”
大军说:“还行吧,只是我觉得自己没有管理的天赋,所以这方面的事情,都由您邀请的经理处理的的。”
孟子涛笑着说:“你如果实在不感兴趣,那就负责训练吧,不过一些管理方面的经验,你还是需要多学习一下,今后万一那个经理离职了,你也不用手忙脚乱。”
“好的。”大军心里稍稍松了一口气。
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完美复原
调查骗子由大军处理,孟子涛安心前往瓷都。
走出机场,孟子涛看到了前来接他的肖利凯。
上了车,孟子涛对着神情有些激动地肖利凯,说道:“试验成功了?”
肖利凯重重地点了点头:“昨天出窑了,成品非常出色,完全达到了我的研究目标!”
孟子涛闻言相当惊喜:“肖师傅,辛苦了。”
肖利凯哈哈一笑:“这有什么好辛苦的,本来这就是我的爱好,而且从开始研究到现在,花费不少,如果不是你舍得投入,凭我自己根本不敢想象。我的技术水平虽然还不错,没有钱也是枉然。”
肖利凯说的这番话,可不只是客气,现如今想要用柴窑烧瓷可不容易,一是一窑下来,烧掉近2000斤松柴,成本相当高;二是烧一次窑要有一整套经验丰富班子集体协作,特别是把桩师傅,没几十年成功经验是不行的,决不是凑合几个人就行的,如果没有专门的资金保证和目的,谁也不敢轻易动火。
最关键的是,政府明令禁烧柴窑,没有松柴供应,如果不是孟子涛有关系,凭肖利凯一个人,很难搞定。
肖利凯也有自知之名,他在烧瓷方面的技术虽然高超,但像他这样的人,孟子涛并不是找不到,并且,之前的事情,让他知道了自己的短板,如果没有人保他,将来他研究出新的技术,很可能人身安全都会保证不了。
因此他把自己的姿态摆的很低,功劳什么都在其次,他只要享受研究的乐趣就行了,而且孟子涛给的钱也不少,还有什么不安心的。
也正是因为肖利凯这样的态度,孟子涛才会对他放心。
两个人直奔窑厂,虽说有孟子涛出马,但柴窑因为烧起为有污染,不方便建设在离密集居住区近的地方,现在的窑厂就靠近山区,取材也方便。
进了窑厂,孟子涛和肖利凯向大家问好,随后在肖利凯的带领下来,前往储藏室。
“你看这些都是这一窑出的。”肖利凯指着货架上的几只茶盏。
孟子涛看了过去,发现这几只茶盏,没有一件釉色是相同的。
这其实是正常现象,“出窑万彩”,是柴烧建盏的最大魅力,同样也是其烧成难度的体现。任意一个柴烧盏,都是“无双”、“无对”的。建盏在同一窑内,釉色变化都极其夸张,哪怕是装在同一匣钵内的盏,其釉色可能出现天差地别。
建盏有着丰富的釉色变化,使得建盏的釉色品种几乎难以分类,从而导致了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的釉色名称,哪怕是古陶瓷专家、学者都难以下手,他们对建盏都有自己不同的釉色分类和称谓。因此,就算是已有建盏的专业书籍,也都没有系统地去论及建盏的釉色品种和分类。
很快,孟子涛被其中一只茶盏吸引住了,他快步走到茶盏跟前,小心地拿到了手里欣赏着,不过片刻,他便沉迷其中了。
曜变天目茶盏,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独特的釉色纹理,就像孟子涛手里的这只茶盏,因自然窑变而产生的纹理就好像让人在深夜的大海边望见了璀璨万端的星空,而那星空中则深藏了万千奥秘,宛若不可知的浩淼宇宙一般。
手中的曜变天目茶盏,令孟子涛对肖利凯深感敬佩。
要说现代的制瓷专家是不想制作曜变天目茶盏吗?很明显不是,许多人都曾勤奋过,却一直没法制作出精巧的曜变天目茶盏。
这是因为在南宋期间,“曜变”的手艺就是一种秘密,常人压根就没法接触到这类高明的手艺。跟着南宋的沦亡,这类手艺就失传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而且,因为建窑瓷的特性,曜变也很难制作出来,不然这世界上的曜变天目茶盏也不至于屈指可数了。以至有人说,即便重现这类手艺,都很难造出如出一辙的曜变天目茶碗,除非运气爆棚。
然而,肖利凯却重现了这门技术,并制作出了一件相当出众的曜变天目茶碗,虽然,在这件曜变天目茶碗上,孟子涛还能够看出稍许的瑕疵,但和东瀛的那几只相比,也已经没有多少差距了。如果出现在市场上,肯定会造成相当大的轰动。
孟子涛的目光从茶盏上移开,他先是称赞了一番,之后问道:“这种曜变天目的成功率,有多少?”
“我之前可能没有说清楚,这种品相的曜变天目还是可遇不可求,技术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靠的还是运气。”
肖利凯解释说:“建盏的釉是窑变釉,在柴烧窑内,不同窑位的温度、气氛、升温速率、保温时间都有所区别,这导致同一柴烧窑内的同一釉水,会产生‘万彩’的釉色。我现在已经用了新发明的的技术,能够保证,五窑里面至少出一件曜变天目,但能否有这等品相,还是只能由运气决定。不过你放心,我会再接再厉,争取更高的成功率的。”
孟子涛对此表示理解,要是这么容易烧成,仿品早就已经满天飞了,他笑着说:“不用急,慢慢来。”
“慢不了啊,总不能一直光投入没有产出吧。”肖利凯语气有些焦虑。
孟子涛了解肖利凯的性格,知道不解决这个问题,他不能安心研究,便说道:“这个问题很好解决,现在团队应该有把握仿制一些明清官窑瓷器了吧?”
肖利凯信心很足:“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仿制精品已经有把握了。”
孟子涛说:“那就先仿制一些明清精品官窑瓷器,开始建设咱们的品牌,慢慢打响名气。不过,你的工作重心还是在研究上,管理人才我会再派过来的。”
肖利凯表示没有问题。
“肖师傅,我有件事情想询问一下你的意见,希望你好好考虑。”孟子涛把还原配方的事情讲了一遍。
肖利凯眼前一亮,忙道:“这事还用考虑吗?我答应!”
孟子涛说:“肖师傅,这事我觉得你还是多考虑一下。”
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柴窑配方?
前文说过,如果肖利凯同意这项工作,他和人身自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包括他的家人也会受到监视,甚至有可能会遇到危险。
孟子涛说了一些可能会出现的严重后果,希望肖利凯好好考虑,不要急于决定。
肖利凯笑着摆摆手,只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你。”
简单的四个字,表达了肖利凯对自己的信任,孟子涛心中很是感动,笑着说道:“肖师傅,我很感谢你的信任,不过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我建议你还是跟家里人商量一下,至少让他们有些心理准备。”
肖利凯没有同意:“这种事还是别告诉他们了,跟他们说了反而会胡思乱想,有时候无知反而是一种福气。我就想问一下,我答应之后,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影响吗?”
“并不会,一般只会监听他们的通讯之类,他们很难察觉,有可疑情况才会动用人员跟踪。”
孟子涛说:“还有,事先提醒你,到时候窑厂这边的管理就会更加严格了。”
肖利凯笑着说:“我这没有问题。”
孟子涛也很高兴他不用浪费时间,之后跟肖利凯重新签订了一份协议。
“孟总,我现在能不能看到资料了?”肖利凯有些迫不及待了。
“可以。”孟子涛拿出随身带着的资料,递给了肖利凯。
肖利凯擦了擦手,这才郑重地接过资料,仔细看了起来。
片刻后,肖利凯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照资料上的记载,烧制这种瓷器可能要用到龙窑。”
柴窑一共有四种典型的瓷窑,龙窑、馒头窑、葫芦窑和镇窑。
首先说龙窑,龙窑的特点就是长,它是依山坡而上来建筑的,它的形状像一条龙,所以叫龙窑,它最长的有五六十米,所以它装烧量很大,升温快,热量利用率高,在宋元时期普遍使用。
不过,因为资源等方面的原因,孟子涛和肖利凯当初商量的时候,并没有使用龙窑,而是明代时期改良的葫芦窑。
葫芦窑它的全称应该是葫芦形窑,葫芦形窑在明代,明代有个很出名的科学家叫宋应星,他写了一本书,在我们中学的教科书中都提到了,叫做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这本书里面就有瓷都葫芦窑的插图,并且葫芦窑插图上而且作了一个文字说明,它怎么说呢?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古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就是要烧二十四个小时,先发门火十个时,就在窑门、火膛烧火二十个小时。
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它这个烧成方式既具有馒头窑的特点,又具有龙窑的特点,因为龙窑也是在窑身两旁的投柴孔投柴,它两个葫芦形一大一小,又像两个馒头窑连起来,因此叫做葫芦窑。
葫芦窑是瓷都窑工的独创,而且这个葫芦窑从元末明初一直延烧到明末清初,三百多年的历史。从发掘出的窑址来看,御窑厂在用,民间也在用,遍地开花,到处都在使用这个葫芦窑,为明代制瓷的成就作出杰出的贡献。
至于为什么后来有了镇窑?则是由于镇窑内部空间大,像葫芦窑只有40多立方,只有它的八分之一、七分之一那样大。如果要大量烧制瓷器,当然还是镇窑好,所以镇窑取代了葫芦窑。
当初孟子涛和肖利凯之所以决定建设葫芦窑,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想法是制造精品,一次不用烧制太多的瓷器,污染少,再加上葫芦窑的特点,这才决定使用这种窑型。
现在资料上用的是龙窑,但除非无法可想,孟子涛不可能再建设一座龙窑。
孟子涛说:“先用咱们的葫芦窑,实在没办法,再改成龙窑。不过,这得靠你了。”
“这个问题不大。”肖利凯笑了笑,信心很足:“另外,我有一个问题。”
“什么?”
“你知道,我之前对官窑和汝窑也有过研究,也得到过一些配方,但那些配方和这份配方上的内容相比,在重要的地方有很大的差别,照理说,一种瓷器的配方,就算有差别,也不可能这么大,这一点让我很疑惑。”
“哦,哪几个地方有差别?”孟子涛问道。
“就这几处地方。”
肖利凯指出了问题所在,说道:“或许真正的配方就是这样吧。”
孟子涛看了之后,说:“差别很大吗?”
“有些南辕北辙的味道。”肖利凯回答。
“你说,会不会这份配方并不是汝窑或者官窑,而是柴窑?”孟子涛说出了自己很早就有的一个想法。
肖利凯怔了怔,紧接着,他精神一振,又重新看起了配方,眼睛瞪的就跟牛眼珠一样。
片刻后,他兴奋地说:“有可能,有可能是柴窑!”
孟子涛也很激动:“肖师傅,咱们能不能按照配方烧制一次试试?”
肖利凯闻言后,从兴奋重新变为了冷静:“不行,这份配方确实是不全的,烧制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孟子涛心里微微有些失望,他其实也知道肯定是相同的答案,毕竟他师傅请的专家可并不会比肖利凯差,一些问题在烧制前肯定也会想到。
肖利凯接着说:“而且这个配方上,有的关键步骤也没写,复原起来很麻烦。”
孟子涛说:“我要了一些资料,对复原配方有所帮助。不过,这事你不用急,饭要一口一口吃,咱们先把天目盏的问题解决好,再来解决配方的问题。”
肖利凯笑着说:“这点我明白,不过配方的事也给我了很大动力,说不定能加快解决天目盏的进程。”
孟子涛笑道:“我还是那句话,慢工出细活,而且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可千万别因为工作把身体给搞垮了。”
“你就放心好了,我心里有数。”肖利凯做了一个让孟子涛安心的手势。
俩人讨论了一会配方,之后又商量了窑厂的工作,孟子涛让肖利凯安心做好研究工作,他会马上派合适的管理人员过来,到时如果有问题,可以跟他说,他会尽快解决。
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农家乐偶遇
解决了工作上的事情,肖利凯陪着孟子涛一起去附近的一家农家乐吃饭。
农家乐现在已经是比较普通的休闲方式了,形形色色的农家乐不少,竞争也很激烈,一家农家乐想要有生意,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最关键一点,菜肴好吃是必不可少的。
肖利凯说的这家农家乐,生意就很不错,一进门,就看到农家大院里根本上都坐满了人,人们去农家乐饭店吃饭,就是要找在露天大院吃饭的感觉,所以大院里的位置比拟抢手。
除了大院之外,农家乐里还建了几个亭子,相当于普通饭店的包间,亭子大部分已经有人了,好在肖利凯已经提前预定了,到了之后,就由服务员带着他们来到一个亭子。
点了菜,肖利凯给孟子涛倒了茶,笑着说:“这里的特色就是菜新鲜,味道好,不贵,周围自然风光也不错,所以每个星期都有不少游客过来,中午要是不提前预定,肯定没位置了。”
孟子涛点了点头,其实开农家乐饭店菜的品种都差不多,饭店的环境也差不多,区别就是价钱和滋味,像这家店敢把菜的价钱标出来,大家看到菜不贵,自然就乐意来这了。
这里的上菜速度很快,没一会,所有的菜都上齐了,大火爆炒,小火慢炖,每一道菜都有滋有味,你要说和孟子涛一直去的私房菜馆比肯定比不了,但也算是中上水平了,关键价格不贵,火爆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老肖,你也在啊?”
俩个人刚刚吃了没一会,旁边传来了一个声音,肖利凯回头看去,笑着说:“是老邢啊,我还想问你,怎么有空到这里来玩。”
“带一位朋友来玩。”邢质林笑着说。
肖利凯见邢质林一个人,有些奇怪:“你朋友呢?”
“上卫生间去了。”邢质林看向孟子涛:“老肖,你这位朋友看着有些面熟啊。”
“你应该是在电视上见过他吧。”肖利凯笑着说。
邢质林微微一怔,惊喜道:“原来是孟老师,我说怎么眼熟呢!”
说着,他忙上前跟孟子涛热情地握了握手。
寒暄了几句后,邢质林说道:“老肖,你真不够意思,既然认识孟老师,怎么也不给我介绍一下。”
肖利凯笑着说:“其实我早就跟你提起过吧,孟老师可是我的老板。”
“算不上。”孟子涛摆了摆手:“我和肖师傅是合作关系。”
邢质林听了这番话,惊讶之余又有些恍然。
“老邢。”
这时,一位三十多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