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捡宝生涯-第2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孟子涛这一招令小钱愣住了,摊主也有些呆愣,马上就是一喜,他能看出这对玉器的精湛,如果能够上拍的话,都算得上是抢手货,别看不大,但三十万完全有可能。

    小钱见到摊主表情变换,眼神惊喜,哪里还能不明白他的心思,这种人就是有奶就是娘的货色,所以他马上就哂笑一声:“别怪我没提醒你,上拍卖会的话,就算成交也是要手续费的,而且不确定性也很高!而我的钱可是马上就能够给你的!”

    小钱的“提醒”令摊主回过神来,有道是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现钱无疑给他的吸引力更强,但两件玉器同样也有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价值会越来越高,将来的收益应该比现金高多了。

    一时间,摊主又犹豫起来。

    “老板,愿不愿意麻烦说句话。”

    孟子涛可不想跟他浪费时间,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人过来看热闹,如果被一些人发现自己看中的是真品红定,肯定又要起一番波澜。

    老板呵呵一笑道:“小兄弟,你这玉器虽好,但不是我喜欢的啊,不知道有没有瓷器呢?”

    见摊主一幅贪得无厌的样子,孟子涛心里有些腻歪,不过他马上就调整好了心态,自己捡漏让对方占点便宜也没什么,于是又拿出那件湖田窑仿定瓷:“这件是宋代湖田窑仿定瓷,价钱多少我就不说了,如果你想换,必须再给我五万。”

    其实这件仿定瓷也就三十万左右,他这么说只是为了让摊主产生错觉而已。

    摊主一见孟子涛拿出来的瓷器,两眼都放光了,连忙问孟子涛讨要过去欣赏起来,过了片刻,他笑呵呵地说:“这位兄弟,如果你诚心想要我这件东西,咱们就这样换吧。”

    “不行,不加钱我就太亏了。”孟子涛马上拒绝了,他不拿捏一下,说不定会引起摊主的怀疑。

    摊主眼珠一转,呵呵笑道:“那我再补你五千,太多我也亏了。”

    接下来,两人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摊主再给孟子涛一万块成交。

    小钱冷哼一声,如果他手里有钱的话,非得让孟子涛再付出代价不可,现在也只能这样了,道一句:“你以后千万别后悔!”说罢,转身离去了。

    那摊主朝小钱离开的方向看了看,心道:“傻冒,真当我一点都不懂啊!”

    当下,摊主就与孟子涛交换了双方宝贝,为了以防意外,孟子涛还特意与摊主签署了一份协议,摊主也担心孟子涛反悔,当然乐意之极,喜滋滋地签下了自己的大名,小心翼翼地把瓷器收了起来,之后连生意都不做了,就开始收摊。

    孟子涛如愿以偿得到了宝贝,这个时候哪还有心情逛集市,拿着东西就走向自己的店铺。

    旁边的老牛好奇之余,也跟了上去。

    由于时间还早,胡远亮和朱新跃都还没有到,孟子涛打开门带着老牛走进店里。

    老牛盯着孟子涛手上的倒流壶说道:“我说孟大掌柜,你花那么大的代价换到这件东西,想必不凡吧?”

    孟子涛笑眯眯地说道:“具体你看看就知道了。”

    “那我看看再说。”

    老牛拿起倒流壶,越看脸上的惊色越浓,最后忍不住问道:“这难道是真品?”

    孟子涛笑道:“不是真品我花那么大的代价干嘛?”

    老牛手一抖,差点没拿稳,只觉得手上的东西重若千钧,当然,如果换成钱的话,也确实差不多。

    半响,老牛张口结舌地问:“这……这釉色,难道是传说中的紫定?”

    (28/62)(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一章 大军的消息

    孟子涛笑着摇了摇头:“紫定的颜色要深一点,这应该是红定。”

    “嘶……”老牛倒吸一口凉气,不管是紫定还是红定,对他来说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在他眼里有如金山银山一般的存在。

    良久,老牛才回过神来,问出了心中的疑问:“这颜色是怎么划分的,我怎么觉得里面夹杂着一些酱色的味道。”

    “你不会以为当时能够烧制出大红釉吧。”孟子涛哈哈一笑。

    我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在众多色彩斑斓的瓷器中唯独没有大红色高温红釉瓷,这是因为红色釉不耐高温,烧制非常困难,被喻为千窑一宝十窑九不成之说,因此烧制大红釉成为世界史上一道千古难题,更是代能工巧匠们的梦想。

    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

    孟子涛接着说道:“北宋定窑酱釉瓷的色调差异很大,窑址出土的酱釉标本中,大多数呈较浅的酱黄色,此外还有酱红、酱紫、黑褐等色,并有大量的窑变现象。这种千差万别的色调,说明定窑早期酱釉瓷的烧造工艺尚不成熟。由此推断,文献中提到的‘定红’应该是酱色釉中色调偏为红色的一个品种。”

    “你如果去故宫看过‘紫定六葵口折沿盘’,就应该知道,其表面釉色主体既不是‘紫色’,也不是‘红色’,更不是‘芝麻酱色’,确切的色泽介于红色与酱色之间。酱色中泛橘红,且较一般酱色艳丽,比熟透的枣色略浅一些的酱红色。”

    老牛听了这番解释,有些疑惑:“既然这样,为什么当时人们会称它为紫定呢?”

    孟子涛侃侃而谈道:“就像你认为的这样,一些专家学者都认为‘紫定’应是葡萄紫,‘红定’就是红色,酱釉瓷不是文献中的‘紫定’和‘红定’。但事实上,我认为这个推断是有些偏颇的。”

    “就像古人称釉下钴料蓝彩为青花,青白瓷为影青等等,这其实是古人对瓷器称谓的约定俗成,并不能光以颜色来认定。”

    “古人崇尚紫色视其为高贵的色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由此古人把定窑这类稀缺的接近‘紫’、‘红’的酱红、酱紫色釉瓷称其为‘紫定’‘红定’以彰显其珍贵,也是可以理解的。”

    老牛点头道:“你这么一说我确实明白了。”

    孟子涛笑道:“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别人到底认不认同就不好说了。”

    老牛笑道:“至少这件倒流壶以颜色来说,我觉得确实更接近红色,说它是红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另外,我记忆中,好像没有出现过这种颜色的定瓷吧?”

    孟子涛说:“我师傅那里到是有一件,不过有缺,而且颜色没有这么正。”

    “连郑老手里都只有残缺器?”

    老牛又是一怔,紧接着啧啧赞叹道:“看来你这件红定可不得了喽。”

    孟子涛呵呵一笑:“价值怎样我就不去说它了,反正我也没想着卖。”

    老牛说:“换我我也不卖啊。”

    这样的宝贝,除非是没办法了,不然怎么可能会卖掉,难道以为卖掉了还能再买回来?

    说笑了几句,胡远亮就来了,连忙跟孟子涛和老牛打了招唿,当他看到桌上的红定时,表情跟老牛差不多,等确认之后,也是羡慕不已,连忙追问是怎么得到的。

    老牛把刚才的事情简单地说了一下,忿忿地说:“小钱那瘪三,刚才居然这么做,要是我的话,非得给他两巴掌不可。”

    胡远亮说:“要我说,这种人打他也没意思,打蛇打七寸,直接让他没有立足之地就行了。”

    老牛拍了拍额头道:“对了,这瘪三要离开陵市了,难怪这么肆无忌惮。”

    孟子涛微微一笑:“别管他了,等他落脚之后,我总有办法让他尝尝别样滋味。”

    对于孟子涛现在的能耐,两人都有所了解,小钱将来命运会是如何,他们也有些期待,当然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看待的。

    老牛坐了一会就离开了,他前脚刚走,后脚朱新跃也赶来了,虽然没有迟到,但看到孟子涛在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也有些忐忑。

    孟子涛并不是苛刻的老板,对此当然不会在意,接着就了解了一下最近的生意情况,问问两人有没有困难之类,再做一些布置,他就拿着东西离开了。

    出了门,孟子涛去正一轩拜访王之轩,得知王之轩出了远门,要过几天才会回来。

    之后,孟子涛驱车返回小区,拿着东西去拜访师傅。

    “师傅,这是我刚到手的鼻烟,你看看品质怎么样?”孟子涛先拿出鼻烟。

    “哟,是大金花,这东西可相当稀有啊。”

    郑安志眼前一亮,连忙把鼻烟拿到手中鉴赏,最后面带笑容地说:“不错,确实是极品鼻烟。”

    孟子涛问道:“能值多少钱啊?”

    “对爱烟人士来说,算是无价之宝,市场行情嘛,大概十万吧。”

    说到这,郑安志指着旁边的锦盒问:“这是什么?”

    孟子涛卖了个关子:“具体是什么,您打开看看就知道了。”

    郑安志精神一振,凭他对这个徒弟的了解,既然卖起了关子,那就表明盒子里的东西应该是珍宝了。

    于是,他擦了擦手,这才把盒子打开,看到盒子里的东西,脸上都露出了惊喜的神色。接着他小心地把东西拿出来,一点一点的鉴赏,都有些痴迷了。

    将近半个小时后,郑安志长舒了一口气:“东西哪来的?”

    听着孟子涛把刚才的事情又复述了一遍,郑安志哈哈一笑:“收了你这个徒弟有个好处,可以经常一饱眼福。”

    孟子涛嘿嘿笑了几声:“实在是运气好。”

    “那你可要经常保持啊。”郑安志笑道。

    “我也想啊,不过运气这种事情谁知道呢。”孟子涛挠了挠头。

    师徒俩愉快地聊了一会,孟子涛问了一个问题:“师傅,您知道大军现在是什么情况吗?他去京城都这么长时间了,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说起来,从大军去京城那天算起,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却一点消息都没有传来。

    本来,孟子涛以为大军是不是去执行机密任务去了,但按照常理来说,大军会事先联系他,现在却杳无音讯,这种情况实在有些反常。

    不过,孟子涛认为以自己和大军之间的关系,就算大军有什么意外,应该也会通知他的,所以并没有太担心。但刚才来的路上,他却突然想到,大军去京城有可能是因为那座古墓的事情,万一大军作为见证人又去探查古墓呢?

    想到古墓的危险,孟子涛心里就隐隐有些不安,现在看到师傅听到这个问题之后的反应,他就有些急了:“师傅,大军不会真得又去那座古墓了吧?”

    郑安志知道瞒不了了,郑重地说道:“子涛,你应该也知道那座古墓的价值,就算暂时不能发掘,也得有个实地调查报告。”

    孟子涛焦虑起来:“您说的我都能理解,但关键现在已经不是进入古墓的时间了啊!想要调查的话,有的是时间,等明年难道就不能进去吗?”

    郑安志说道:“对许多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有些人已经等不了那么久了,他们想要在能走的动之前,去见识一下这个奇迹。”

    孟子涛能听懂这番话的意思,他很想说,这些人死就死了,凭什么要大军也跟着去冒险?

    (29/62)(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二章 救援(一)

    郑安志当然也能够理解孟子涛的想法,说道:“大军毕竟还是军人,需要他的时候,必须要服从命令,而且你也不用太担心,一同前去的也有奇门遁甲高手,而且还有各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再加上大军丰富的经验,不会有事的。”

    话是这样,但孟子涛还是不能理解,而且心里的不安也更甚:“我知道他们去肯定会准备充分,但准备的再充分,他们那群人里面有谁能比的上我吗?”

    说到这,孟子涛拿起桌上的一只杯子,用力一捏杯子立马就碎了,又用力磨了几下,摊开手掌,就见掌心里全是粉末。

    “师傅,实话跟您说,我做到这步连十分之一的力量都没用到,就算这样,我都对那座古墓十分害怕,您能想象那里有多危险吗?”

    这令郑安志吓了一大跳,表情也严肃起来:“真有这么危险?”

    孟子涛郑重地说道:“我可以肯定,而且现在时间不对,阵法有了变化,情况可能比我想象的还要危险。”

    说到这,他心里就不禁有些埋怨,明明自己先前已经说了那里的危险程度,怎么就是不听呢?难道一定要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才好?

    郑安志拿起旁边的电话,边拨打号码边说道:“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咱们现在也只能做好补救措施了。而且这事你也不用着急,昨天我还联系过那边,那边说没有问题。”

    话是这么说,但孟子涛心里依然焦虑,而且心中的不安也越来越盛,此时的他多少也有些怨师傅不早点跟他说,不然也不会令大军一个人涉险了。

    郑安志通过内部电话联系了那边,得到的消息是包括大军在内的一些人已经在今天已经进去了,暂时还没什么消息。

    听说人已经进去了,孟子涛急了:“他们已经走进通道了吗?”

    郑安志说:“是的,连同大军一起,一共进去了九个人。”

    孟子涛坐不住了,起身道:“不行,我得过去看看。”

    郑安志劝道:“子涛,你的心情我能够理解,不过,这次去的专家并不少,就算他们遇到事了,你又不是超人,能解决多少问题?”

    孟子涛信誓旦旦地说:“至少我对那里比其他人熟悉,而且我也有能力保证自己的安全。况且,我既然知道这件事情了,坐在这里实在放心不下。”

    郑安志了解孟子涛的性格有些倔,决定的事情不会放弃,于是叹了一声道:“你想去就去吧,但一定要记得注意安全。”

    孟子涛看着师傅,突然感觉有些忏愧,就像自己不准备把去古墓的事情告诉家里人一样,师傅不告诉自己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呢?

    “师傅,对不起。”

    郑安志笑了起来:“你这孩子,跟我说什么对不起的,硬要说的话,我也有问题,有些马虎大意了,应该提前问一下你的看法。行了,多余的话就不说了,你去收拾一下,我派人马上送你过去。”

    “好的。”

    孟子涛返回自己家,整理好必要的衣物,考虑了一下,他又去拿了那把万仞剑,此时的万仞剑看起来寒光凌冽,没有准备的人,光是看一眼就会被吓得噤若寒蝉。

    不过,孟子涛觉得宝剑还差了那么一层意思,可能还没有完全恢复,如果不是因为今天这件事情,他肯定不会拿出来。

    另外,孟子涛又把那颗融合的珠子带了过去,本来他并没有准备带它,不过走之前他阴差阳错的走到放置这颗珠子的保险箱前,灵机一动,觉得可能有用,也一同带走了。

    由于这颗珠子的特点,孟子涛干脆就叫它阴阳珠,也好记一点。

    另外,那幅关公画也是少不了的,到时如果又遇到诅咒,这幅画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出发之前,孟子涛跟父母以及何婉奕,还有一些关系好的朋友打了招唿,说自己有急事要出去一趟,估计要过几天才会回来。

    打完电话,孟子涛又来到师傅那。

    “都准备好了?”

    “是的。”

    “那好,一会就有人过来接你。”

    说到这,郑安志把一只长匣推到孟子涛面前:“你带着它一起去吧,到时或许可以帮你的忙。”

    孟子涛打开长匣,发现里面是一把宝剑,此把宝剑白玉为柄,其上打孔以为剑眼,用以穿系绳坠。圆剑首,剑格镂空阴刻而成,白玉晶莹润泽,温润若脂。剑颚吞口包银,其上錾刻面面相对的草龙纹。

    抽出剑身,也不知是用何物制作而成,表面散发着乌光,通体布满细密自然的花纹,如行云流水,曼妙绝伦,另外,剑身之上还刻有“大梁”两字。

    郑安志介绍道:“这把剑有可能是传说中的“大梁氏剑”,其它作用暂时没有发现,但之前证实它可以削铁如泥。”

    大梁氏剑,即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命陶弘景所造的13口神剑。其中《剑记》有云:“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剑十三口,以象闰月。”而《水经注》中则说:“梁国多沼,时池中出神剑,至令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剑。”

    不过此套神剑没有更多详细的记载,所以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又流传到哪去了,都没有记载。

    这把剑到是有皇家气息,而且包浆也很醇厚,但到底是不是大梁氏剑那就不得而知了,孟子涛使用异能鉴定,发现时间到也对得上,但价值和传说相比却差了一些,可能并不是大梁氏剑。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也已经非常珍贵了。

    可惜自己已经有万仞剑,这把剑就不需要了,于是孟子涛把剑推了回去,说道:“师傅,我已经带了一把宝剑,这把剑您收起来吧。”

    “什么剑?”郑安志顿时有些好奇。

    “万仞。”

    “什么!许逊的那把万仞剑?!”郑安志当即目瞪口呆。

    “是的。”孟子涛把剑拿了出来:“这把剑有些凶,看之前您要有个心理准备。”

    郑安志郑重地点了点头,不过就算有了准备,当他抽出这把名剑时,还是多少吓了一跳,半响才回过神来,不禁赞叹起来:“这样剑才能称得上是宝剑!你是怎么得来的啊?”

    孟子涛把万仞剑的情况简单说了下:“不过我觉得它还恢复,要不是有用,我还不会把它拿出来。”

    郑安志点了点头,看了看时间,就有些不舍地把宝剑还给孟子涛:“接你的人应该快来了,你准备一下吧。”

    “等我回来了,再给您鉴赏。”

    “好,走之前再提醒你一句,到那之后千万要小心,别逞强。”

    “我会的。”

    来接孟子涛是一位军人,他开车带着孟子涛直接去了机场,先坐运输机,之后换乘直升飞机。

    直升飞机停在原始森林旁边,孟子涛跟着接应他的工作人员,前往古墓的所在地。

    “现在是什么情况?”孟子涛问道。

    工作人员客气地回道:“现在还是老样子,并没有什么消息传来,不过按时间来说,应该也快了吧。”

    孟子涛又问:“能否说一下你们原先的计划吗?”

    这位工作人员有些地位,知道详细的计划,就跟孟子涛简单说了一下。

    按计划,先期一行九人主要下去主要是查探环境,了解阵法的运转,到了阵法的出口,他们就会返回,之后再汇集信息,试着破解阵法,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人进入古墓探险。

    这个计划说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些人偏偏没有考虑到古墓的危险程度可能超过他们的预料,结果可能就大相径庭了。

    由于担心大军的安危,孟子涛前进的速度比较快,但就算这样,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已经是夜间了。

    孟子涛到了营地,就有坏消息传来,下去的九个人一个都没有出来,而按原计划,他们早就已经出来了。

    因此,发现没有一个人出来,所有人都开始紧张起来,生怕进去的人都出了问题,那损失可就太惨重了。

    现在营地的负责人姓申,是位考古学教授,已经参加过好几次比较秘密的行动,经验十分丰富。

    孟子涛找到申教授:“我要进去。”

    申教授皱着眉头说:“孟先生,不是我不同意让你进去,现在情况不明,你进去的危险性实在太大了。”

    孟子涛可是郑安志的关门弟子,万一出了事情,他可担待不起。

    孟子涛说:“申教授,你的想法我能够理解,但咱们在上面光等着又有什么作用呢?古墓里的情况非常复杂和危险,也许咱们在这里多等一分钟,就意味着里面一个生命的凋零。”

    申教授说:“但你进去又能做什么呢?而且我们也不是没在想办法,你要对我们有信心。”

    “现在一个人都没有出来,你居然还在谈信心,信不信我啐你一脸!”

    孟子涛真想这么刺他一句,好在他还有理智,说道:“别的不提,至少里面的情况我比你们熟悉!”

    见申教授还在犹豫,孟子涛直接说道:“你如果不放心,我让我师傅跟你联系,之后如果出了问题,和你没有半分关系。”

    孟子涛要过一台卫星电话,跟师傅联系上了。

    郑安志得知这个情况,也倍感焦虑,听说孟子涛想要进去,马上劝了几句,孟子涛还是坚持己见,反过来还对郑安志做了一番解释。

    想到毕竟是九条人命,郑安志也不可能无动于衷,而且孟子涛又异常坚决,只得依了孟子涛,但还是叮嘱孟子涛要小心谨慎云云。

    既然郑安志都同意了,申教授也不好再反对。

    顺着熟悉的楼梯下到八门前的广场,孟子涛看到地下的阴阳鱼时,微微一怔,因为此时的阴阳鱼和当初见到的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已经转动了一个角度。

    想想,这可是两百多平米的空间,下面铺的还都是地砖,这种情况又是怎么办到的?

    先不提这个,现在阴阳鱼有了变化,阵法肯定也发生了改变,如果再以伤门进入的话,很可能会出问题。

    正在这个时候,孟子涛又看到了一位熟人,正是那位一直帮盗墓贼寻找古墓的汤老师汤忠显。

    “汤老师,你怎么也在这里?”孟子涛好奇问道。

    汤忠显有些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孟子涛,不过他到没有对孟子涛摆脸色,呵呵一笑道:“我这也算将功赎罪吧。”

    孟子涛表示理解,不过今天这事这对汤忠显来说并不是好事,他参与进这件事情里,估计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见光”了,毕竟这座古墓牵扯太大。

    孟子涛现在没心情管这件事情,说道:“汤老师,这里的情况想必你应该很了解,他们先前是从哪个门进入的?不会还是选择的伤门吧。”

    “不是,他们选择的是休门。”

    “休门?他们怎么会选这道门进入的?”孟子涛有些想不明白了。

    休门属水,旺于冬季,特别是子月,相于秋,休于春,囚于夏,死于四季末月。休门居坎宫为伏吟,居离宫反吟,居巽宫入墓,居坤艮二宫受克,居干兑二宫大吉,居震宫次吉。

    休门为吉门,利于求见领导和贵人,上官赴任,嫁娶迁徙,经商建造,但不利行刑断狱。

    虽然休门同样也是吉门,但以孟子涛原先的判断,这座阵法是不能光以八门的吉凶来判断是否可以进入,而是要结合着季节来判断。

    更何况,休门相于秋,如果结合季节,现在正好是秋季,就算不是死门,也差不多了!

    这时,就听汤老师苦笑一声:“其实我原本也建议他们选择生门进入,但他们并没有采纳我的意见。”

    就像孟子涛想的那样,生门旺于四季末,特别是丑、寅之月,相于夏,休于秋,囚于冬,死于春。

    以季节来判断,生门是比较符合的,而且生门大吉,利于求财、征战出行以及嫁娶建造,孟子涛实在不明白,对方怎么会不同意从生门进入。

    (30/62)(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三章 救援(二)

    孟子涛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难以理解,于是又问了汤忠显。结果汤忠显的回答让他有些无语。

    对方居然是因为生门有“不利埋葬治丧”一说,再加上古墓这里的八卦阵很古怪,从生门进入危险很大,所以他们宁愿进入利于“求见领导和贵人”的休门。

    不过,汤忠显也说了,对方应该有其它考虑,不过因为他的身份,也没有细说,不然的话,应该不太可能单单因为这样的理由,就选了休门。

    孟子涛觉得应该是这样,他也懒得问其他人,接着思考了起来,自己应该从休门进入呢,还是从生门进入?

    半响,他决定还是从休门进入,道理很简单,既然大军他们是从休门进去的,自己去营救他们,那肯定也要从这个门进入,不然又有什么意义呢?

    孟子涛做好了准备,走到休门前,想要独自一人进入。

    其实,申教授本来是想要让人跟着孟子涛进入,不过孟子涛并没有同意,因为人太多,对带着万仞剑的他来说并没有多少意义,反而会影响他的精力。

    孟子涛头戴矿灯,照向休门内部,里面的情况和伤门一样,一条笔直的通道,在尽头处有拐弯,不同的是,一个是向左拐,一个是向右拐。

    孟子涛深吸一口气,当即就走进了休门,沿着通道向前出发,没走几步,他突然感到一丝异常轻微的震动,眼睛也有些恍惚。他马上反应过来,回头一看,发现入口处就像当初进入伤门一样,毫无征兆的变成了一堵石门。

    由于记着进入八门中任何一扇门,都不能按原路返回,不然的话,将会遭遇不测,孟子涛不敢回去,但以他的观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都是真的石门,实在难以想象这是怎么做到的?

    孟子涛有些懊恼,先前自己进来之前怎么没有想到,在外面向里面看,能不能看到这扇石门,虽说答案对救援没多少帮助,但自少可以知道,自己到底还在不在刚刚那条通道里。

    也许有人要问,不过是一丝震动就换了空间,那怎么可能?如果按正常思维,确实不太可能,但在这里连穷奇都存在,瞬间变换方位也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了。

    另外,在古墓之中还有鬼打墙这种现象,当然,这个法子是让人在一个空间里来回停循环,永远都走不出去,但这种方法只是用视觉和错觉等方面的错误思维,和现在这种情况明显不同。

    那么,造成现在这种情况的,就只能用能够造成干坤变换的阵法来解释了。

    这种情况对孟子涛来说虽然很匪夷所思,但想要验证也比较容易,他拿出仪器,果然现在的海拔高度有了变化,应该不是刚才那条通道了。

    孟子涛没有感慨这里的神奇,因为他突然感到了一股倦意传来,虽然这股倦意还很微弱,但也已经引起了他的警惕。

    至于为什么会有倦意,孟子涛觉得和休门有关,休门时令东藏,藏有休养之意,所以也为休养生息,最好的休养方法不就是睡觉吗?因此有倦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这份倦意在现在可没有什么好处,而且孟子涛还感觉到,这份倦意在不断的加深,虽然加深的速度小的可怜,但时间长了可就很可观了。

    况且,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孟子涛的感受,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