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起明末-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正常吗?如果谁敢说这正常的话,孙传庭能冲过去把他的脑袋给割了当夜壶,因为他的脑袋已经彻底的失去了作用,只能将就着来当夜壶了。

沉寂的中华帝国,让所有有见地的大明官员心中发毛。所以孙传庭派人潜入三省之地去探查那里的情报。

虽然有那些走私粮食等商品的商人会带出来一些信息,但是孙传庭始终不相信,他认为那是那些商人在为中华帝国唱赞歌,在扰乱大明的民心。

但是现在他不得不相信了,因为自己派除去的是自己的侄儿,一个对大明的忠心同样不庸置疑的人。

从情报上得知,现在三省之地,已经不存在占据土地超过二百亩的家庭了。即使是那些家财万贯的大商人,他们也将土地分发给了他们的亲属,以规避中华帝国的土地政策。

但就是这种在孙传庭看来是不可理喻的土地政策,却让三省之地的粮食产量变成了两年前的三倍。

这算什么?难道说老天爷也在帮着中华帝国,特意的照顾他们,使其风调雨顺?

粮食的增产,使得百姓的收入是大大增加,同样也使得他们的购买能力大大增大。

再加上在三省之地正在大规模铺开的公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断新建的各类工厂,使得三省近千万百姓的收入水平达到了人均九十元的水平。

这样的收入水平,造成了千万百姓在第二年迸发出了难以想象的够买热情。使得东南三省在年底超越了吕宋,成为了中华帝国第二大消费市场。

而且可以预知的是,东南三省的消费能力迟早会超越台湾岛的,因为他的人口数量摆在那呢。

而且最重要的是,萧明乾没有像防着吕宋,南洋各岛和澳洲大陆一般,除了东南三省实在没什么潜力的钢铁工业煤矿开采工业外,萧明乾允许任何形式的工厂在东南三省开设。这一点是东南三省的经济以后腾飞的最重要因素。

当然,要补充一点的是,萧明乾也不是要永远现在其他地区的工业的发展,只要那些地区的汉人的比例占据绝大多数,萧明乾都会将一些工业方面的限制稍微放开,如现在的吕宋岛,其上就已经建立了制糖,玻璃,橡胶,铜矿开采和初步冶炼。(未完待续。。)

最新章节 五百二十一章杨过挂帅西北

收费章节(8点)

五百二十一章杨过挂帅西北(第一更)

中华帝国的沉寂让孙传庭心中是七上八下的,只能竭尽全力的去维持对东南三省的防备。

同时,他积极的执行大明朝廷所进行的军队改革的命令,编练火枪部队。到目前为止,孙传庭已经在浙江练出了六万装备了后膛碎发枪的火枪部队,训练更是仿照中华帝国的训练方式进行。

这六万火枪部队已经是孙传庭所能够做到的极限了。火枪部队的战斗力的确强悍,六万火枪部队足以对付两倍的常规部队,或许骑兵能够同其等量对抗。

但问题是这些火枪部队的训练太耗银两了,每天的射击训练都的花费数万两。这样的耗费,足以让任何大明官员心中滴血。

但是不训练行吗?看着对面中华帝国的士兵那训练有素的作风,强大的战术技能,即使花费再多,孙传庭也不敢让那些士兵手中耗费巨资装备起来的火枪成为烧火棍。

为了维持这支火枪部队,孙传庭可以说是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倒卖粮食的利润,鼓动对中华帝国的土地政策极度反感的士绅大户例捐等等。孙传庭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他有了个要钱督师的外号了。

这绝对不是个好的外号,但是孙传庭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倾巢之下,谁都跑不了。

更让孙传庭担忧的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同东南三省交界的那些省份的关于中华帝国的舆论在渐渐的发生着改变。

中华帝国刚刚占据三省的时候,周边省份的百姓心中,中华帝国完全是个恶魔的国度。

但是现在,在普通百姓的心中,特别是那些无地百姓心中,那里已经成为了桃源的代名词。不少无地百姓都千方百计的想要逃向三省。

如果说这还算正常的话,那在那些中低层文人心中的变化就更让孙传庭为之愤怒了。

中低层的文人因为其社会地位并没有他们所认为的那么高,所以他们的思想稍微受到些冲击,便会走向对社会的不满那一面。

中华帝国在三省的所作所为,使得接近无产者的他们产生了思考,思考中华帝国同大明的不同。

很多时候,人是不能想太多的。想得太多,想得越多,那么就越能产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思想的冲击,使得不少人开始反思大明的一切。虽然这其中产生了不少以大明为立场的变革思想,但是同样有不少对大明的一切进行批判的思想。

如果中华帝国是个外族的国度,那么这两种思想都会成为大明变革的动力,但问题是中华帝国也是华夏民族的政权,那么后一种思想就开始慢慢的向着接纳中华帝国开始转变。而前一种思想要是得不到施展的话,他们也会另寻出路。

这两种思想对于已经相对僵化了的大明统治阶层都是有害的。

不要以为变革思想是有利的,这些变革思想,对大明的统治阶层都是一种侵犯其根本利益的思想。他们不想有任何的变化,因为变化只能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

孙传庭虽然不是那种非常僵化的人,他也愿意让大明做出些变革,但是他有个底线,那就是大明的统治不能变,儒家的统治地位不能变。

在土地政策上稍作改变,在对待工商阶层的地位上稍作改变,对国家税收稍做改变,这些都可以接受,但是如果要改变儒家的统治地位,要让皇帝的统治发生改变,这是孙传庭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但是所有的这些,想了也是白想。因为现在孙传庭什么也做不了。他现在所担心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华帝国什么时候出兵中原。

同样为此而担心不已的还有洪承畴,虽然他率领这数十万大军将皇太极送了出去。但是他心中依然是七上八下的,因为山海关那边竟然始终没有动静。

山海关虽然现在依然在大明的手中,但是那里的十万人的兵力并不足以让任何人做到心中有底。

对面的中华帝国的军队已经增加到了四万,四万人便能够将最高峰的时候,有四十万的大明军队不敢有任何的动作。

这样的情形让很多人感到憋屈,但是再憋屈也没用。实力不如人,再怎么也没用。

现在西北地区农民军猖狂无比,他洪承畴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可以放在山海关。

“改之,我想让朝廷调你去平定西北民乱,如何?”

将皇太极送出去之后,洪承畴将杨过招了过来。通过这一年多的交往,洪承畴发现杨过真的是一个具有帅才的人物,之所以现在还是个总兵,是各种原因所造成的。

但现在大明正是用人之际,他洪承畴也没有分身之术,不如将这位享誉军中的大明名将给用起来。总是将他困在这山海关,毫无作为,实在是在浪费人才。

“多谢大人器重,卑职无不从命”

杨过早就想离开山海关了,不仅仅是出于不想同中华帝国的军队对上,更是为了心中的那种驰骋沙场的那一份激情。

他杨过已经在山海关养着有五六年了,期间除了入关同皇太极的那一仗之外,就再也没有经历过大的战阵了。现在洪承畴要调他去西北平叛,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

他还记得萧明乾说过的一句话:大明的明乱只能消耗华夏本身的实力,其他的没有任何的好处,如有可能,你到了大明之后,一定要通过剿抚结合的方式,平定民乱,将百姓安定下来。这样一来,我们进入中原之后,才能够不至于面对千里无人烟的局面。

对于大明,杨过即使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但依然没有丝毫的感情,因为同中华帝国的以人为本的政治环境来说,大明根本就是一个腐败残暴的政府,不需要人有任何的依恋。

“但是大人,卑职的品性,您也知道,到时候我不会执行大人的那种严厉的剿灭之策,还请大人能够原谅。”

洪承畴听到杨过这句话,目光凌历的看着杨过,但是随后有温和了起来。

“改之啊改之就是你这种倔脾气和什么都敢说的性格使得你始终得不到重用。放心好了,只要你能将民乱给平底了下去,任何人都不会有话说。”(未完待续。。)

最新章节 五百二十二章扯后腿

收费章节(8点)

五百二十二章扯后腿(第二更)

洪承畴向崇祯皇帝推荐由杨过全权负责西北平叛的全部事宜,也就是让杨过以武人的身份就职一方督师,以达到让自己腾出手来专门负责防守中华帝国。

这样的提议,立即在朝中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无数的朝臣站出来反对,更有甚者,以杨过的那番对孙承宗的评论来说事。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反而起到了反效果。这些人对杀袁崇焕耿耿于怀,岂不是就是在说他杀错了人

其后传来的两个消息,让崇祯下定了决心启用杨过。第一个是孙传庭的安徽急报,张献忠和其他几个农民军首领率领三十多万大军会合萧明仇,大举进犯安徽。

第二个消息是高迎祥,李自成等人率领四十多万人占领太原府,并将晋王一系连根拔除。

这两个消息把崇祯给彻底的刺激到了。安徽是朱家的老家,而晋王虽然已经是个不得势的宗室了,但至少还是朱家的王爷。

他一个大明皇帝竟然置祖宗基业于险地,让宗室被叛军所害,这样的事情让崇祯是毫无颜面。

各方面的压力一起聚集到崇祯皇帝的身上,让他感觉到一阵气闷。最终,他接受了洪承畴的建议,任命杨过为都督府左都督,节制大同宣府,陕西陕西等地官军,全权负责西北平叛事宜。

如此一来,大明的军事力量基本上分成了三个部分,南北两端的洪承畴和孙传庭主要负责防备中华帝国大军,孙传庭兼管南直隶附近的守备。西北大军由杨过负责统辖,专司西北平叛事宜。

杨过一到任,便迅速的统合各路大军,严惩个别杀良冒功,临阵脱逃的将领。同时将以往俘虏的十数万百姓全部安排到已经确定无主的土地上进行屯垦,以安定民心。

随后率领十六万精锐大军直扑山西太原等地,在孟县大破高迎祥李自成三十万兵马,使得农民军不得不想西南方向撤退。

杨过命令罗一贯率领当地的四万兵马四处收拢被击溃之农民军,并将其就地安置在被乱军给破坏的混乱无比的地区,让其进行耕种,并上书崇祯皇帝,请求两到三年内,不收取这些军屯之地的税收。

而自己率领十六万精锐尾击农民军,使其不得一丝一毫的安定时刻。最终在柳林县将高迎祥所部六万人团团围困在黄河边上。

经过一整天的激战,将高迎祥所部顽固分子全部歼灭,高迎祥本人也在乱军之中被击杀。

此战之后,陕西农民军元气大伤,仓皇逃窜的李自成等人,一路上是闻风丧胆。

杨过没有丝毫放松,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径直追如陕西北部。将聚集而来,想要以人数优势来击败杨过所率大军的老回回,闯塌天,混天王,满天星,混天猴等人的三十多万大军一战击溃。同时击杀闯塌天,混天王,满天星,混天猴等农民军首领,老回回等几名农民军首领率领四万多人仓惶逃出陕西,进入甘肃境内。

不到七个月的时间,一番刚柔并济的手段下来,经过大小战斗十数场将山西和陕西北部地区彻底的平定。虽然他杀的人有十多万,但是安置下来的百姓却有六十多万,使得西北局势为之一靖。

杨过虽然不愿意多杀人,但是对顽固分之也一点都不手软,凡是那些农民军首领,一经俘虏,全部击杀,不给予他们任何复叛的机会。

但是对待那些被裹挟的百姓,全部就地安置,让他们进行屯田,安定民心。

在这个过程中,杨过还杀了四个杀良冒功,骚扰百姓的明军将领,其中就有当初在辽东立有功勋,向西平堡报信的左良玉。

万不得已之下,李自成等人只能再次退向汉中地区。而杨过也在第一时间追击而来,但是被其他的农民军一阻挡,使得杨过没能追上李自成等人。

杨过并没有率军进入汉中地区,而是派遣曹文昭率领四万人封堵住汉中的李自成等部,他自己率领十万人,折向西南地区,攻向陕西东南部,并顺势进入湖北,封堵张献忠等部农民军。

张献忠等人闻听杨过在两个月来,杨过在山西和陕西所作所为,被吓得魂不附体,立即率领所部三十多万人放弃对安徽的进攻,转攻襄阳,并意图进入四川。

但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出川的官军的激烈抵抗,三十万大军围攻襄阳四天,竟然未能上襄阳城墙一步。

四川官兵的顽强出乎张献忠所料,同时也让他感觉到进入四川似乎是不可能的。而这个时候,南有官军拼死抵抗,西有杨过的十万士气正盛的大军,东有将安徽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的孙传庭大军。

虽然北边看似没有强大的军队,但是一路北上那绝对是一条死路,万不得已之下,张献忠只能祭出了他的拿手好戏,诈降。

要说这明朝的人的智力也不低,但就是会犯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在这种已经算是四面合围的情况之下,竟然有人会选择相信张献忠的投降。

时任湖广巡抚的熊文灿竟然接受了张献忠的投降,并允许他继续率领其部下作为大明的一路大军。

你说这熊文灿是不是脑袋被门给挤了,就算接受张献忠的投降,你也要将其部队打散整训吧竟然什么都不做,就这么放过了张献忠。

杨过被这个消息气得是破口大骂,当即上书朝廷,请求拒绝张献忠的投降。但是他的请求还是提晚了,那些本就对杨过不对付的文人,→文·冇·人·冇·书·冇·屋←疯狂的支持熊文灿的决定,引经据典的说杨过是如何如何的暴戾,熊文灿此举是如何如何的有功于大明。

好像杨过这半年多来所做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而熊文灿只是坐在那,摘了个毒桃子就是惊天动地的大功劳似的。

最终,杨过的建议被驳斥的是一文不值,而且还被一顿训斥。无奈之下,杨过只能退兵陕西,剿灭一些零星的叛乱,同时准备进入汉中。

但是这个时候,更让杨过无法接受的是,崇祯竟然派来了一个太监来作为西北大军的监军。(未完待续。。)

最新章节 五百二十三章一统天下的战争即将开始

收费章节(8点)

五百二十三章一统天下的战争即将开始(第三更)

太监这个职业虽然不能说就一个好人都没有,但从整体来说,大部分都是些让人恶心的混蛋。

而杨过也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分得一个好太监。这个叫王作的太监一到西安便明目张胆的向杨过索贿。

当年魏忠贤的人想拉拢杨过,杨过都没有理会,这么一个小太监竟然在杨过头上拉屎,杨过怎么可能答应,直接严词拒绝,并立即上书皇帝告状。

杨过这一手还是很及时的,如果他晚一点上书的话,他可能会就此遭殃。因为在同一时间,那个太监也以杨过滥杀无辜,私吞战利品为由告了杨过一状。

如果不是崇祯皇帝首先看到了杨过的奏折,很可能会一怒之下,把杨过给绑了。

在有了杨过的奏折的铺垫,崇祯心中这才有了些许怀疑,所以并没有偏听那个太监的话,而是派遣传令傅凡星彻查。

最终结果不言而喻,杨过从来都没有滥杀无辜,更没有私吞战利品。他所杀的人全部都是在战场之上同官军作战的农民军,而所缴获的战利品也全部登记造册,除了部分充做军粮的粮食之外,所有的财物都一点不少的上报朝廷。

就是这样,崇祯也只是将那个太监给杀了,但还是另外派遣了一个太监前往杨过军中充当监军。

这种对手下的大将毫无信任的行为,让众多军官心中像是吃了苍蝇一般。

不过不管怎么样,杨过基本上是完成了平定西北之乱的任务。到了十一月份,整个陕西除了汉中还存在农民军以外,其他地方都已经彻底的安定了下来。正当杨过想要大举进攻汉中,彻底歼灭农民军的时候,皇太极那边又有了动作,使得杨过不得不暂时停止行动。

皇太极这边在第二次的入关劫掠过程中是真正的尝到了甜头,无数的粮草使得他们过了一个非常丰盛的一年。

但是蒙古人本身是不事农耕的,而女真人更是什么生产性活动都没有。而小冰川时期的严寒,更是对蒙古草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一场雪灾过后,整个草原的牲畜冻死无数,这让皇太极不得不再次动了南下劫掠的心思。

但是当他再次率领大军想要从吉北口入掠的时候,他碰到了难以想象的抵抗。而这里的军队就是杨过特意留下来的八千守军。

这些军队都是杨过一手带出来的军人,为了防止因为皇太极的再次入掠而被打个措手不及,杨过特意将他们安排在了几个重要的地点。

皇太极的大军抵达吉北口的时候,原本以为会如前两次那样顺利突破,进入中原,但是每想到竟然在吉北口被阻挡了整整三天时间。

三天后,杨过率领十万大军入驻吉北口,使得皇太极的第三次入掠彻底破产。但是还没等大明上下松一口气,沉寂了两年多的中华帝国却又有了让整个大明都为之不安的动作。

两年来,被来自朝鲜地区,安南地区以及南洋地区从未间断过的反抗拖住了大量兵力的中华帝国,终于在将朝鲜地区的百姓移走一半的情况下,将近二十万辽东大军给解放了出来。再加上东南三省以及彻底的变成了熟地,中华帝国再次出兵的机会到了。

扩张战争使得中华帝国各界得到了难以想象的好处,不管是大商人大工厂主,还是普通的百姓,都因为中华帝国领地的扩大,人口的增多,使得他们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一千多万的百姓对于那些农业国家,或是对于那些土地资源缺乏的国家来说,或许会成为巨大的负担。但是对于不缺土地,但是却人力的中华帝国来说,无疑是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两年半的发展,使得中华帝国在南洋地区再次扩张土地上百万平方公里,占据了众多资源丰富的土地。

现在,只剩下苏门答腊岛西北部地区还有些许较大的未接受中华帝国统治的土著国家之外,整个南洋,只有那些深山老林当中还存在着极其零星的土著逼退其中。

这就是人口的力量,这就是萧明乾十数年来,坚持不懈的将近两千万人口迁徙到南洋各地所取得的成果。

这么多的人口,即使是那些原来的朝鲜人和安南人,也彻底的融入了中华帝国,成为了中华帝国的一份子,因为再南洋地区,他们都是外来者,如果不接受中华帝国的统治,不使得自己融入华夏的文明当中,他们就连一天都生存不下去。

而在这些好处的推动下,中华帝国的年财富总量已经达到了七十亿,是五年前的近三倍。以至于中华帝国上下,即使是那些闲在家里的老人都开始讨论中华帝国什么时候会出兵大明,需要多长时间会将大明给彻底的占领。

民意如此,舆论更是沸腾一片,这里面有着帝国各个阶层的意志在其中体现。工商业阶层希望能够有更大的市场,东南三省所爆发出来的市场潜力,让所有的资本都对大明是充满了期待。而不少普通人,则本着回归家乡的想法,想要中华帝国经快占据大明天下。

而此时各地逐渐稳定的局势,也使得中华帝国能够抽调出更多的兵力投入到接下来即将进行的大规模的战争当中去了。

在其后的对大明的军事行动,萧明乾不想再做停顿了,他想要一鼓作气的将大明给灭亡了,然后再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整个世界的布局当中去。

为此,他在辽东正式建立了一座八十万吨产量的钢铁厂,两座军工厂,两座被服厂以及无数的其他的以军队为主要市场的配套工厂。

这些工厂虽然不同于台湾地区的那种自由发展而产生的工厂具有跟随市场而灵活安排生产的能力,但是作为同军队的配套工厂,他们的优点在于更加的具有针对性。

同时在年初的时候,在去年财政收入达到两亿四千多万的时候,萧明乾便下令大规模的向辽东和东南三省囤积大量的军用物资。

到年底的时候,已经在囤积了足够中华帝国百万大军进行五场大烈度战场需要的各种物资了。(未完待续。。)

最新章节 五百二十四章思绪万千的陈元贇

收费章节(8点)

五百二十四章思绪万千的陈元贇(第一更)

积极调集物资的同时,萧明乾还下令调集十五万大军进入辽东地区,使得辽东的驻军达到了四十万人。另外调集十万人进入东南三省,使得那里的驻军也达到了三十万。

这些军队抵达目的地之后,便迅速的开始适应性训练。其中进入辽东地区的军队最需要这样的适应性训练。毕竟这些军队大部分都是在台湾以南地区募集和训练的。

也正是这些军队的大规模调动,引起了大明的极度恐慌。他们对宁远和锦州的中华帝国军队突然增加道十八万,非常的恐慌。

洪承畴甚至请求大明朝廷能够调集守卫京城的十万装备新式火枪的部队前往山海关负责防守。

但是崇祯皇帝拒绝了,他对北京城的守卫还有些不放心呢哪有可能将他花费了重金组建出来的火枪部队调往山海关。

“终于到这一天了”

身处锦州的陈元贇看着地图,心中是感慨万千。

他来到中华帝国也已经二十年了,见证了中华帝国如何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发展成为现在的这个地域辽阔的强大帝国。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所有人都是殚精竭虑。特别是刚刚开始的时候,整个台湾岛上连识字的人都不多。

他们这些官员,白天要处理各自的公务,晚上还要抽出时间,为那些学生上课。当真是幸苦异常,有些人就是因为这样,把眼睛给熬坏了。但正是因为他们这样辛勤的浇灌使得中华帝国才有了今天的强大的实力。

陈元贇感到自己很幸运,在他对大明已经失去了信心,想要离开大明那个黑暗的政治环境的时候,中华帝国的皇帝萧明乾找到了他,将他带到了那个在当时还没多少人口,但是却激情飞扬的台湾岛。

当时的台湾岛,几乎是什么都没有。除了萧明乾在长岩村和淡水镇所建立的几个钢铁工厂和几个糖厂之外,就只有两个正在建设当中的城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几乎是一穷二白。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几乎是村落般的地方,却以其强悍的海上力量击败了所有的海盗,统治着整个台湾。

如果当时有什么人会说,这样的一个政权最终能够成为一个统治如此大的地域的强大帝国的话,肯定会被人给讥笑的。

但是陈元贇知道,在中华帝国皇帝萧明乾的心中,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蓝图。

这让当时的陈元贇为之惊愕不已,但是在惊愕之后,他心中却莫名其妙的升起了一种激动的情绪,他告诉自己,不管是不是能够做到,他陈元贇至少要参与进去,因为这才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该做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陈元贇最为佩服的人就是萧明乾了,因为他所做的一起,即便是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但是最终都证明他的决定是多么的英明。

有人质疑萧明乾为何要花费那么多的钱去移民,但是最终的事实却证明,只有有了人才能够有一切。

有人质疑萧明乾为何要给予那些工匠如此高的待遇,但是最终的事实却证明,正是有了极高的待遇,让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技艺传授出来,共同改进技艺,台湾才能够快速的建立起庞大的工业,才能够在短短五年内,将一座造船厂变成三座造船厂,才能够将钢铁厂,水泥厂,玻璃厂,肥皂厂等等开遍整个台湾。

更有人质疑台湾为何要花费重金建立如此庞大的两个舰队,但是最终的事实却证明,正是有了庞大的舰队,台湾才能够以一个刚刚发展五年时间的势力,击败盘踞在南洋数十年的西班牙人,最终取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陈元贇有时候会在想,如果统治台湾的不是萧明乾,而是另外一个枭雄人物,现在的台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这种假设,陈元贇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萧明乾,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拥有百万强兵,千万领土,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的中华帝国。

所以说,陈元贇感到自己非常的幸运,整个中华帝国政府中的官员都非常的幸运,因为他们遇到了萧明乾这个具有远见卓识而已志向远大的领路者。

中华帝国是年轻的,不仅仅是因为它刚刚建立两年多,而是因为管理它的那些人都是些富有朝气的年轻人。

当初的那些老人,如吴运东,在中华帝国成立之后,便辞去了中华帝国外交部总长的职务,而卢远志也有了这样的想法。甚至是中华帝国政府总长唐洪生也有了这样的想法。

现在还在政府当中的老人已经不多了,上位的全部都是第一批接受教育的年轻人,他们的年龄普遍都只有三十岁左右。这样的年龄层,是中枢充满着一种腐臭气息的大明所无法比拟的。

如果不是因为萧明乾担心年轻人把持不好尺度的话,早就答应唐洪生等人的请辞了。但即使是这样,唐洪生也开始培养自己的接替人了。

现在想来,这真像是一场梦幻,当初在西湖边的一场对话,便将自己的人生给彻底的改变了。

有时候,陈元贇都在想,如果当初萧明乾没有找到他,他陈元贇会怎样。

虽然这是个无解的命题,但是已经接近五十岁的陈元贇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的想着这个问题。

仰望天空,陈元贇是思绪万千,他已经决定了,等到覆灭了大明,统一了天下,他便辞去总参谋长的职务,去享受天伦之了。

自己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想这些,难道自己真的老了呸,老子永远年轻,一夜几次郎都可以。

陈元贇甩甩头,将这些思绪给抛到脑后,开始审视地图,为即将到来的军事行动做着最后的准备。

“参谋长,现在所有的军队均已到位”不一会,郭勇便从外面走了进来,拍了拍身上的积雪,想陈元贇汇报道。

“好,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给予皇太极以最后一击”(未完待续。。)

最新章节 五百二十五章皇太极死了

收费章节(12点)

五百二十五章皇太极死了(第二更)

“大汗,大事不好了”

身处大宁的皇太极正在为今年的粮食而担忧的时候,莽古尔泰突然从门外冲进了大声的叫道。

看到莽古尔泰的表情,皇太极的心中猛然间是咯噔一下。

“出了什么事?”

“北边有超过八万的中华帝国的骑兵正在向这攻来,同时东边也有六万人马”

莽古尔泰是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