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跃龙门-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心想做好事的李家明无语以对,上届政府财政收入那么低,都能把太阳岭的隧道啃下来;这一届政府的财政收入过了亿,还要靠私人捐赠才能修花山隧道,落在上司们眼里,那只能是无能了。
可提起这一届政府的表现,同于班子成员的游学权苦笑无语。财政收入是节节攀高,各单位的办公楼也越盖越多,还正准备花五千万盖新的政府办公大楼,号称二十年不落伍。
唉,大时代过去了,将要进入浮华时代喽。以后不会再有蔡书记、郭县长,也不会再有曾书记和钟县长、柳,柳县长。强蛮惯了的李家明暗叹一声,礼貌道:“学权阿公,跟县里主要领导打个招唿,花山隧道肯定要修,县里没钱就我私人修。”
“家明?”
在阿婆屋里要有礼貌,但人不强蛮不得人敬重,李家明笑眯眯道:“学权阿公,我二哥享受正处待遇了,下一届升副厅肯定没问题。三十四岁的实权副厅级,在全国也算年轻的吧?”
“明伢!”
今时不同往日,自己已经不需要再看一帮小县官们的脸色,更不用不着体谅他们喽,李家明好笑道:“耶耶,要是二哥听我的,前两年进了京,今年就能提副厅。就我们以前班上的辅导员,今年都提了副厅,还是国家计委的。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说完,李家明隐晦道:“学权阿公,我过几日回美国,去省城送我吧?”
这外甥狗要的,热衷功名的游学权大喜。(未完待续。。)
第四十二章 积阴德(上)
时代不同了,以前家家过年都喊的杀猪饭,已经没多少人家请了,也没多少老师再去学生家吃杀猪饭了,但黄泥坪李家还严格遵循着这一传统。
今年又不同,三个最出色的子侄(女)出国求学,没有办法在家过年,在外求学的子侄(女)又不能回来。长辈们就张罗杀猪、吃个团圆饭,打发李家德三兄妹去请老师们来吃顿杀猪饭。
学生出息了,还记得当年的教诲之恩,老师们也高兴。当年的老师们坐着两兄弟的车,一齐来了黄泥坪吃杀猪饭,李家德、李家明两兄弟也如往年一样恭敬,站着替老师斟酒、双手替老师盛饭。
吃完了一顿丰厚、热闹的杀猪饭,两兄弟又将老师一一送回家,然后回家接上叔伯们去了母校。
钱赚来就是花的,钱也只是做事的工具,已经看破钱财的李家明出手就是四千万美元。以家族的名义给两个母校各捐两千万,用于兴建现代化的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老师宿舍……;却又保留那些旧有的校舍,只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让建筑成为史的见证。
这也是李家几兄弟的一点私心,没人想有个回不去的母校。以前的学生喜欢毕业多年后回校看看,现在想回去看的人越来越少,就是因为如今的母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人非物也非。
扯远了。
李家明的捐赠有点出乎意料,饶是在饭桌上商量好的事,王老师和陈校长照样被吓了一跳。现在的美元兑rmb的汇率是1:8。45,等于就是每个学校将接受李氏家族,近1。7亿rmb的捐赠。
这不是在资助教育,而是给学校惹麻烦。要是接受了这笔捐赠,从县里到教委再到乡里,还不得红着眼睛、流涎水?
快退休的陈校长,眼睛看着跟在叔伯后面的李家明,推辞道:“传勐,这也太多了吧?”
确实太多,可这是家明自己的钱,又是用在正事上,谁能管得了?连传林都管不了,自己这当堂伯的还能管?可话又讲回来,家明这伢子争气、有本事,捐这些钱也是替屋里人争面子!放眼全国,可有第二个这样回报家乡的人?
已经回家作田、种菜的李传勐将身后的李家明、李家德、李欣华拉出来,自豪道:“陈校长、王校长,这些事我们作田的人哪晓得,你们去跟他们三个商量。”
也是只能跟他们三个商量,确切的说,应该是跟李家明商量。叔伯们喝茶抽烟,自豪地看着自家最得意的两个子侄展开设计图,听他俩讲解由李家道设计的未来中、小学。
2000年的钱很值钱,虽然工资涨了,可老师的平均工资也才七八百块钱,3。4亿的捐款即使把这两座现代化的学校建完,还能剩下两亿多。
“大家放心,工程由我二伯负责施工,学校里帮着跑跑手续就行。剩下的钱用于成立李氏教育基金,全部注入这个基金,不会放在学校账上,给学校添麻烦。
以后只要是崇乡的伢子、妹子能考上本科以上的公立大学,教过他们的小学、初中、高中主课老师都将获得适当的奖励。我们乡里的伢子、妹子考上重点大学,将由李氏教育基金负担全部学费;如果能出国留学,同样由这个基金负担全部学费。”
这样好,钱不由学校管,当官的就打不了歪主意。可两位老师又皱起了眉头,再转念一想又释然,崇乡人不照顾崇乡人,难道还去照顾高桥、港口人?有了这个奖,以后中、小学的师资就不愁了,哪还会有好老师都想往县城调?
高兴的师长们高兴了一阵,好奇道:“家明,标准呢?”
标准当然不能太离谱,但一定要让老师们过得体面,否则这笔钱捐得就失去了意义。
这几年县中的优秀老师流失严重,除了体制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收入、前途、社会地位的问题。这是个小县城,干点什么事,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找熟人、走关系。老师的圈子相对封闭,以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老师的收入虽不高但社会地位不低,也能安于清贫、教书育人。如今经济大潮一冲刷,人们开始羡慕有钱有势的人、鄙视穷人,收入不高的教书匠们怎么办?
老师又不是圣人,能象王老师、陈老师他们这样安贫乐道的有几人?那些感到社会不公的老师们只能抗争,要么改行进官场,把自己的干部身份变成真正的官员;或者离开这个小地方去外面发展,到发达地区的私立学校任教、拿高薪。
要想让那些优秀老师安于教书育人,就得给他们体面的生活。如果这笔钱能让老师们安心教书,李家明觉得花得值,教育对山里的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我哪懂这些?除了我传勐伯、大伯代表我们家外,您二位老师再加上县中的温老师、雷老师、政协的胡师公,你们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基金会每年的奖金发放审核,然后让美国的总部拨款。
剩下的那些钱,我会投资到我姐夫的生意里去,每年应该会有两三千万的分红,到时候你们看着办就是了。”
更圆通的陈校长吸了口凉气,崇乡这几年考的大学生多起来了,但一年也就是七八个人,考上本科以上的更只有三四个人。两三千万的奖金分给教过他们的老师,恐怕连省城里的优秀教师,都会到大山里来任教。这几年县中的好老师都往外面跑,不就是冲着待遇去的?
“家明,我觉得你这捐款有点变味,太市侩了!”
这话也只有一生方正的王老师才说得出来,可也只有斯文有理的李家德来反驳、解释才有说服力。别看李家明现在有出息,但在师长们的眼里,这伢子有本事、也仁义,就是心机太深沉,有些工于心计。
“王校长,现在的人已经不尊重知识,开始崇拜权力与财富。我们无力改变整个社会风气,但保持我们崇乡学子的向学之心也是好的。老师们太清苦了,这个社会又太现实,如果没有体面的生活,又如何让老师们安心地教书育人?”
体面的生活?方正的王老师脸上泛起苦涩的笑容,他一家四口三个当老师,可连给王磊在市里买套婚房都得四下借钱。自己家尚且如此,那些家在农村的老师又会如何拮据?
居都安不了,何来的乐业?
两位校长相互看了一眼,接下了这个好事,一直没出声的李欣华也连忙将翻译好的一些国外教育基金会的管理办法,交给二位师长进行参考。
办妥了这件回报桑梓的大事,李家明他们也回家收拾行李,准备继续去国外求学。当然,李家明还得去县里一趟,一来是给领导们拜个早年,礼不可废嘛;二来是商量下花山隧道的事,利县利民的大好事,即使要照顾县里的脸面,大家也可以拐着弯来办,既保全领导们的脸面又把事情给办了。
可两阿公、外甥再加上几个叔伯一商量,李传林就首先反对,既然是崽出这笔钱,哪有不要名声的道理?就算是崽不要名声,屋里人还要名声呢!
传林反对了,也觉得这样不妥的传勐伯才好说话,也反对道:“没错,大家晓得是我们李家修的隧道,百年之后都有人念我们的好!”
传勐伯出了声,大伯也帮腔道:“明伢,传勐哥没讲错,你们有出息可以出国,以后祖坟总迁不走。办了这件大好事,祖宗菩萨面上都有光!”
传勐伯和大伯这一开口帮腔,二伯他们也附和,这事就没办法拐弯了,李家明不可能为了几个官员的脸面,与要脸面的家人对着干。(未完待续。。)
第四十三章 积阴德(下)
有人说,没有故乡的人是可怜的,从未离开的人亦是可耻的。为了梦想也好,为了理想也好,为了爱情也好,为了生活也好,很多人选择踏上开往异乡的列车,转身将故乡变成牵绊的身影。
这是谁说的来着?好象是在哪个论坛里看到的帖子,当时还被很多同学说酸,可李家明知道人家那是真实的情感。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摧枯拉朽的城市化,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纵使自己每年都回来,也越来越找不到故乡了。
巨大的名望就是个耀眼的光环,陪同李家明爬山的书记、县长,能跟他的父亲称兄道弟,却无法再象以前样,在他本人面前谈笑风生。这二位大腹便便的县领导,见这位名满天下的青年才俊、大陆地区华人首富,突然看着山下的县城发呆,并不觉得无趣,也不打扰人家,两人喘着粗气地站在那一起眺望。
‘哎,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衣着简单的李家明突然长叹一声,扭过头来歉意道:“让二位见笑了,染上了多愁善感的穷酸气。”
“哪里哪里,李先生出口成章,不愧是燕园才子。”
“呵呵,人家叫我狂生,狂妄无知的意思。”
“可事实证明,您是对的。您对股市泡沫的界定理论,已经成了经济领域的基石,我上次在省党校学习,教授们都对您的理论赞不绝口。”
或许吧,那套理论不过是对着上次股灾,用数学模型推算出的标准,其实对以前、未来的股市泡沫并无多少参考价值。用一个肯定的未来去寻找现成的数据作论据不难,用现有的数据去推导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却是非常不容易。
成为了真正的专业人士的李家明,无意与这二位半桶水的领导讨论学术,应付了几句后建议道:“二位领导,建筑是凝固的史,其实我们县里的很多建筑是可以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比如我们的大礼堂、新华书店、电影院、纪念馆、文化馆等等,那些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还比如街上的法国梧桐树,那些都代表着很多人的童年、少年、青年,可不可以保留下来?”
这?两人为难了一会,歉意道:“李先生,很难。改造旧建筑的成本,比新建一幢建筑还高,即使我们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也与我们的整体规模不谐调。”
口是心非!
关键还是政绩,一个崭新的城市,会在上级那加分,有利于大家的进步而已。
是人都有私心,李家明也不说破这二位的小心思,即使那些小心思正在破坏这座小县城的史。黄泥坪都成了高档别墅区一般,何况是这县城?
“领导,我搞了个教育基金会,教委给二位汇报了吧?”
终于谈到正事了,黄县长为难地商量道:“李先生,这是好事,但不太符合政策,能否由教委出面进行管理?您放心,只是名义上的管理,实际上还由崇乡小学、中学的校长及您的家人管理。”
本事越大,架子就要越小,那是分时候和场合的。对于官场中人,如果一点架子也没有,人家就顺杆爬喽。
身材高大、挺拔的李家明笑了笑,摆手道:“黄县长,您误会了。王校长与陈校长不过是知会教委一声,并无请示报告的意思。李氏教育基金会将在加州韦尼尔森市注册,受美国法律制约与保护,如果有法律上的问题,lj投资有限公司会派出律师与洛杉矶总领事馆交涉的。”
这?这年轻人怎么不象以前好说话?
不,不是李家明不好说话了,而是基金会由谁管理是个原则问题。哪怕是由教委名义上管辖,也会损害李家明的声望,他是以强硬闻名的,若是在这问题上妥协、退让了,以后在商场上、名利场上如何与人争斗?
两人为难地相互看一眼,对方将美国法律、洛杉矶总领事馆都搬出来了,大家还能怎么怎么办?难道真把一件好事,变成国际纠纷吗?
“呵呵,我也知道这事不太合规矩,但我也有我的顾虑,还望二位领导多多谅解。”
两人相视苦笑,连忙道:“言重了,言重了”。
“还有件事,古人说‘衣锦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小子得祖宗庇佑,有了点小成就。这次回老家,想回报桑梓一二,捐修花山隧道,不知二位领导有何指教?”
终于来了,两位领导眉头紧锁,却又不好明言各自的难处。
前面两届政府的政绩太耀眼了,耀眼得这一届无论如何做,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两人上任之初,因为上届班子的威信犹存,他们不得不大兴土木,用实质的利益当诱饵,将各个派系分化瓦解。
现在好不容易将权力抓到了手里,解除了被架空的危险,又去做得罪所有干部的事?说是捐赠,政府不要征地、不要勘探、不要做前期工作?更关键的是这条隧道由私人捐建,那政府的报告里如何写?
即使是再妙笔生花,也无法解释政府有钱给各单位建新办公楼,却没想到先改善几万人的出行问题。这些话,不但得利的本地人会说,同僚们、竞争对手们更会说,而且会在能决定他们前途的领导面前说。
大冬天里,虽然阳光熙暖,两位领导也是冷汗涔涔。如果李家明只是他们治下的子民,或者是稍有出息的学子,他们都可以置若罔闻。人家头上有知名经济学家、着名企业家的帽子都唬不住人,但大陆地区首富的光环和对方的人脉,就由不得他们不害怕,哪怕他们是官、李家明是民。
这是个gdp为王的时代,各地都在招商引资,这年轻人没那权力提拔他们,但在上级领导那说几句不中听的话,甚至利用他的关系网为难自己,却是非常简单的事。不说别的,市委宣传部的曾部长升任了副书记,原钟副市长成了组织部长,丁秘书长又成了副市长,那三位都是这年轻人的世叔。听说以前这年轻人读高中时,去那三位领导办公室里,就跟进菜园子一样方便。连市委黄书记去首都开会,都不住驻京办,住在这年轻人的四合院里。
李家明见两人面色不好看,知道自己今时今日的名望和人脉起作用了,也懒得把话说婉转一点,就这样熬着他们。这事必须办,而且必须是以李家的名义修,否则就让县里挤出这笔钱来修。自己已经在阿公、母舅们面前把话说出去了,就一定要把这隧道修通,这不但关系到自己的脸面,也关系到家族的脸面。
小时候吹个牛皮没关系,长大了还能讲话当放屁?(未完待续。。)
第四十四章 正好凑巧
官场有派系,本地人游学权就是班子里的本地派,也是高升了的曾书记、钟县长、丁常务他们的眼线、代言人。当初向地委、行署推荐他,除了政绩突出外,还因为他是李家明的堂外公,提拔他能与李家明这只潜力股保持联络。
事实证明,大家的安排无比正确,李家明到了京城后依然耀眼,不但干事业干得风生水起,还能结交上大领导的子侄。比如市委宣传部的曾部长突然由原定的组织部长变成了曾副书记,就是因为去京城开会邓灏夫妇宴请他时,遇到了贵人相助。
要不是省委孙部长找他谈话时点了一句,曾书记哪知道那个在邓灏家蹭饭的小姑娘、李家明的死党,居然是孙部长嫡亲的侄女?有了这根线,钟副市长和丁秘书长也获得了提拔重用,变成了市委组织部钟部长、丁常委副市长。
然而,官场上的关系,哪个会张扬?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邻省的蔡书记发了力,在大力提拔他的老部下。对于他们那种省部级高官,而且是入了常的省部级高官,隔省提拔老部下,虽然不容易但也不难。
扯远了,去市里拜访世叔、世伯们的李家明依然礼数周全,但世叔、世伯们可不敢怠慢。刚被省委任命的曾副书记,叫上刚被列入副处级干部考察名单的李家仁,以及当初的两个老伙计,大家一起去他家吃饭、喝酒,回忆六七年前的光荣岁月。
几杯酒下肚,本就不把李家明当年轻人的曾副书记主动道:“家明,家仁这次准备到区里任职,你跟上头关系好,有更好的安排吗?”
“谢谢曾叔关心,我哪懂这些?”
通家之好的丁副市长觉得这小子太狡猾,调侃道:“是不懂,你二哥都差点进京了!上次我在江城,老书记请我吃饭,说你小子差一点就挖墙脚成功。”
“丁叔,莫笑我,我哪懂你们这一行?要是我二哥听我的,搞不好现在还是个正科,哪能这么快升正处?”
这家伙跟以前一样狡猾,钟部长好笑道:“正处?省委常委的秘书、江城市委的副秘书长有正处吗?过两年,最多三年,起码老书记调离之前肯定安排实职!”
又提了?九八年的副处,两年后就提副厅?
“括号,懂吗?享受副厅待遇,两年时间一满,就把那括号去掉。”
人生际遇真奇妙,一个山里伢子,居然三十岁就成了带括号的正处。更奇妙的是,自己以前嫌得死的孙慧,居然有个如此有实力的伯父,不但能在京城帮姐夫把企业用地改成商业用地,到了老家任职还如此提携自己这些世叔伯。
可不是奇妙?
连落后同胞弟弟这么多的李家仁,也觉得人生真奇妙,眼看着高考落榜,眼看着被堂弟狠揍,又眼看着读大学、分配进行署,几年后就成了常委副区长,治下三十多万的老百姓。以前羡慕那个姓宋的,如今回同古,自己可以坐在他领导办公室里,让他端茶送水。
敬了一圈酒,酒量不好的李家明红面涨颈,趁着现在还清醒,也说起自己的来意。县里妥协了,准备明年安排修隧道,但官员的提拔、调动每年都会搞,可别万一明年换了人又不算。
“那倒”,老辣的曾副书记话说到一半,将后面的‘不可能’改成了:“有可能,老罗和老黄一直在黄书记那活动,想再往上走走。哎,家明,你真想捐修隧道和全乡的公路?”
“呵呵,我已经捐了四千万美元做教育基金,注册在我读书的地方。前两年就想修那条隧道,一直手头上太紧,今年逮了只大羊牯,就想回来做些事。
曾叔,衣锦不还乡,做人还有什么意思?”
那倒也是,电视上说这小子在美国搞了家上百亿市值的大公司,有钱到了这个份上,捐点钱给老家也应该。
“行,这事我去帮你办。这一届班子确实没选好,光顾着坐好车、盖办公楼,一点正事不干!不过,家明,县里那些摊子已经铺开来了,估计财政已经用得差不多了。现在不比以前,想再借债修路不太可能。”
“没事,我本来就是准备捐的。隧道、包括乡上到县里的路,还有全乡的公路都修。其余乡镇的路,那就是政府的事了,我一个崇乡人管不了。”
同是同古人的丁副市长嘿嘿直笑,“你私人都掏了这么多钱,政府好意思?放心吧,我估计明后年,全县都会修路。也好,有钱不做正事,还有脸买车、盖办公楼?
书记,你们这些大领导也得管管。处级干部坐皇冠,还是高配的,全省也就我们县吧?”
“是得管管了。”
这些官场倾轧就不关李家明事喽,在曾副书记这吃完饭,没喝酒的大狗伢开车带着二哥,再到宾馆里接上学权阿公,大家一起去省城机场。
正好凑巧,一行人在机场碰到了孙慧,还有送她回北平的孙部长。这下可就热闹了,惫赖的孙慧硬说长得漂亮的李家军是她男朋友,李欣华硬说她想得美,认识她还在京城跟她去看过明星的大狗伢、毛伢他们又掺进来,几个年轻人闹成一团。
最后,孙慧拉着她伯母过来,隆重介绍道:“欣姨,别老说我没出息,看到没?这是我们班头,李家明同志,着名经济学家、企业家、慈善家、斯坦福的大学者、我们公司的董事长!”
“李先生,我家小慧没少烦你吧?”
李家明在桂铭他姐家见过这女人,连忙微微躬身,恭敬道:“秦阿姨,您言重了。小慧不太懂事,但干的事业很有前途,否则我也不会给她投资。”
名声好就是好,已经名满天下的李家明谦恭,又不遗余力地提携同学,很得这位风韵犹存的妇人欣赏。见李家明执晚辈礼节,阿姨也连忙冲正过来的丈夫招手,“宏生,快过来,你们最优秀的校友在这呢。”
身材魁梧的孙部长乐呵呵地走了过来,重重拍了李家明肩膀一巴掌,大笑道:“可算见到真人了,干得不错,替我们这些校友争光了。”
校友?没听孙慧说过、也没听萧大人提过的李家明连忙改称唿,给大家做介绍:“孙学长好,这是我父亲、阿姨,我堂外公、大伯、二伯……呵呵,冬学季开学早,不能在家过年,他们来送我和我四哥、三姐去京城坐飞机。”
大家握手寒暄一番,看着三位小校友都出国求学,孙部长赞叹道:“传健、传林、传民,你们的家教好啊!”
“孙先生过奖了,都是孩子们自己争气。”
搂着李欣华脖子的孙慧插嘴道:“大伯,看到没?这就是我姐,燕园李莫愁!”
“胡说,读书人就要以学业为重!你要是有欣华一半用功,我跟你爸就烧高烟喽。”
大家相谈甚欢,也不问对方身份。等飞机来了,送走了李家明他们,孙部长又热情地请大家吃饭。知道对方身份的李传林和游学权,也装作不知道,告别时还奉上名片,请孙部长一家去同古玩。
“孙先生,有空到我们那去玩,我们那地方小是小了点,但正是泡温泉的好时候。”
“一定一定,家明是我们学校最出色的校友,以后一定会去叼扰的。”(未完待续。。)
第四十五章 太恶
春节快到了,小小的同古县城沉浸在欢乐之中,街上的人流熙熙攘攘,买年货的、给孩子买玩具、给家人添置新衣服的人络绎不绝,所有的店主都笑得合不拢嘴。不缺钱的县政府还在政府大楼、各单位门口摆上了鲜花,在街道边的路灯杆上挂起了红灯笼,一派过年的祥和与喜庆。
这几年的日子好过啊,县里的药厂、地板厂、模板厂、食用菌厂都开足马力生产,换回来数不清的钞票,让县里的财政收入不吹牛皮都轻轻松松过亿,也让以前去粤省打工的年轻人们一**地回流。
出门打工赚钱,哪有在屋门口上班好?
县城里的工厂生意好,工人的工资就开得高、拿得现,年轻人恋爱、成家,又带动了建筑业、装修、服装、百货……。短短三四年工夫,小小的县城人口从三万左右膨胀到了近十万,把小县城变成了大工地,到处都是手脚架。
县里的经济发展迅速,县里的官员们就弹冠相庆,盼望着市委组织部的考察组来,盼望着领导们给大家惊喜。呵呵,新任分管党群的曾副书记可是大家的老领导、老书记,能不照顾照顾老部下?虽然今年还不是换届年,但哪年不提拔干部?
听说罗书记会重用当市委秘书长、市委常委,黄县长也会高升到袁州当书记,这些都是早听到风声的。又是两个副厅啊,这一届班子比上一届提拔得还更快!
呵呵,惊喜,确实是惊,但没有喜。
突然从市里传来风声,罗书记拟平调至市史志办任主任、黄县长拟平调至市档案局任局长,副厅、常委、一把手变成了平调暗降,两大巨头不禁满头大汗。
为什么?两大巨头连夜去市里,找各自的领导、朋友打听。
不知道,组织部门有两位领导的朋友,可他们都无奈地苦笑。方案报到曾副书记那里去,其余县区都没动,就是在同古的人事方案上大笔涂改,他们哪敢问?各自的老领导也是苦笑,更让两人寒彻心骨,这不是曾副书记惯有的作风,肯定是有更大的领导发了话。
倒是一干本地领导猜到了原因,老书记是干实事干出来的,曾书记也一样。尤其是老书记前年特意来参加李传林新厂奠基的时候,曾书记当宣传部长的时候,两人都说过要修花山隧道,结果县里决定先修办公大楼。
完了,两大领导如丧考妣。
可更大的惊在后面,班子里排名最后的游学权常委副县长,突然被列入正处级领导干部考察名单,而且拟任市府办公厅秘书长,半只脚踏进副厅级别。县里城关镇的游小红书记,也是突然被列入副处级领导干部考察名单,拟任县政府常委副县长分管全县林业、交通。
怎么会这样?
两位领导这才回过神来,上两个星期来拜访自己的李家明出手了,就是因为县里没答应立即修花山隧道、全县的公路,他就翻脸不认人。
对了对了,江城蔡书记、市里的曾副书记、钟部长、丁副市长,这些领导都与他叔侄相称。邻省的省委常委加上市里的三把手、四把手,想联手处置几个处级干部,哪怕各自的老领导再有实力,也会退避三舍。
错了错了,很快从省城传来消息,真正发力的是孙部长。用孙部长的原话说,‘好不容易成了全省数得着的富裕县,不想着改善交通状况、不想着改善人民生活,只想着改善自己的办公条件,这样的人能提拔重用?这样的干部都能提拔,市委班子的党性在哪里?’
消息不会错的,问题是谁能在孙部长面前告状?
李家明!
有人看到李家明他们在机场与孙部长谈笑风生,孙部长还主动请他的家人吃饭。
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