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跃龙门-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卖,三兄弟在山里转了一阵,还是找到了两根适用的大柏木。

    以前在山里砍树是个比较轻松的活,将树砍倒、剥皮,扔在山上等自然阴干后,再去扛下山就行。现在不行了,这几年木头的价格越来越高,就有奸滑的小人开始偷砍别人家的。李家明的山离家近,晚上有人偷木头也能听得到响动,但用来做大门的贵重柏木,还是不要放在山上阴干得好。

    二伯他们锯完大门用的柏木、剥好皮,再将两根大木头锯成六段扛下山。阴干后的杉木再重,一根也不过两三百斤,可刚砍下来的木头少说也有四五百斤,何况是比杉木重得多的柏木。三兄弟把六段剥完皮的柏木扛下山、装上板车,已经是傍晚时分,人也累得不想动了,坐在马路边抽烟休息。

    四叔是这三兄弟里唯一读过初中的,又在广东打了几年工,不但攒下自己结婚、建房的钱,还可以称得上是村里非常有见识的人。今天总算是把做大门的柏木弄好了,四叔心里也高兴,趁着只有三兄弟在,开口央求道:“二哥、三哥,做完屋,我和金华想出去再打几年工,赚个起手本(做生意的原始资金)。金华家里两个弟弟还小不顶事,你们帮我照看下她家,好不?”

    这不是什么为难事,二伯随口应承道:“要的,农忙的时候我跟老三去帮几日。”

    “多谢二哥、三哥,这可是帮我的大忙!”

    四叔的客气让二伯乐了,笑骂道:“明伢不是学到你的吧?自己人都东谢西谢。老三,你是不晓得,中午等吃饭时,四嫂拿果子给明伢吃,他也是老四这样谢来谢去。”

    “礼多人不怪嘛“,四叔也笑了起来,跟三哥说道:“三哥,明伢是真懂事了,这一跤也算是因祸得福。”

    提起李家明的懂事,父亲也觉得欣慰,叭着五毛钱一包的‘芝城‘烟屁股,满足道:“嘿嘿,我觉得也是,中午出门时,我特意看了下屋里,干干净净的。”

    山里人赚钱难,靠打工结婚、建房的四叔是深有体会,又发了根烟给两个哥哥,建议道:“三哥,不是我当弟弟的说啊,你也要去外面打打工,多赚点钱了。明伢人聪明,老师说过的故事,不但能讲给文妹、满妹听,还讲得那么好。他现在会带妹妹、洗衣服之类的,不象大伢、二伢他们,看着爹娘累死累活,还装模作样地看书,这就是真正的懂事。

    我跟你说,细伢子懂事了,就会认真读书。我以前的同学,能考师范、农校、重点高中的,都是懂事早的。明伢从一年级开始就是全班第一,现在又懂事了,以后肯定也会读书,你不多赚点钱,就靠农闲时帮人打打家俱,以后哪供得起啊?”

    大伯两个儿子在县城读高中,两个小的又在镇里的中学出类拔萃,大婶平时没少显摆,二伯嘴里不说,心里也非常腻歪,见四叔说起这事,也接口道:“老三,老四说得有道理。明伢、文妹让你嫂子帮你带,你不放心的话,不要跑远了,跟我去县(城)里找个事干。我们工地上的小工都八块钱一日包吃住,你又会做木工。我去跟工头说一说,有木工活的时候你就做木工,能拿十五块钱一日。没木工活的时候,你就跟我学泥瓦,会了后也能拿十五块钱一日。吃几年苦,家里账还得清,明伢以后读书的钱也不愁了。”

    一向照顾两个弟弟的二伯,就着手里的烟屁股续上四叔刚发的烟,继续劝道:“老三,你跟我不同,我是四个妹子,还一个比一个不会读书。我现在不去想她们读书的事,以后她们嫁出去,礼金几多我就置几多嫁妆。过两年我存够了钱就做幢屋,等满妹长大了让她招个郎,给我们养老送终。

    明伢今年都十二了,明年就读初一,你要还窝在家里,以后不要说那些债,就是两个儿女的学费都够你睡不着觉的。”

    话是这么说,但扔下十二岁多的李家明带着妹妹在家,即使是二伯答应了让嫂子帮着带,父亲还是非常不放心,沉吟道:“哎,过年把再看吧,总要等明伢读完小学。明伢的性子,你又不是不晓得,犯起犟来,二嫂哪管得住。”

    二伯转念一想,明伢两兄妹也确实小了点,自己老婆要带三个小的,还有两个读初中的,也确实怕管不住,这才改口道:“也要的,等明伢小学毕业再看。他要是会读书,你就把他俩给你嫂嫂带,自己去外面赚几年钱。走,回家吃饭。”

    三兄弟回到家,去外公(婆)家玩的三姐妹也回来了,厨房里叽叽喳喳一片。一看到四叔,刚初中毕业的大妹就扑过来,扯着他的袖子央求道:“四叔,过完年,我跟你去打工好不?”

    “不行,十七岁的妹子打什么工?“(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差,学生留级的也多)

    “四婶十六岁就去打工了,我怎么就不行?”

    四叔也正是喜欢玩闹的年纪,比大侄女大不了几岁,板起脸道:“她多懂事,你能跟她比?打工很苦的,你要是能养头过年猪出来,我就带你去。否则带你出去,没几天就吵着要回家,浪费你耶耶(爸)几百块钱路费啊?”

    “真的?”

    “还煮的呢!”

    “就这么说好了,要是我养了头过年猪出来,你不带我去,当心以后你有了崽女,我往死里打。”

    旁边的李家明也高兴得象‘回到了‘孩提时代,见四叔两三句就把大姐给坑了,扭过头去直乐。

    “明伢,你笑什么笑?”

    大姐的没好气,让李家明连忙收住笑声,这可是个泼辣大姐,别看她平时对自己最好,要是惹她生气了,敲起脑壳、拧起耳朵来照样不手软。

    “啧啧,说你不懂事,你还不信。你是当大姐的,就知道欺负明伢他们小的。”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大姐就来气了,眼睛看着对面大伯家的厨房,声音大得几十米外都能听得清,“四叔,你这就说错了!我这个当大姐的,可是把弟弟妹妹当块宝,生怕他们哭。不象有些当哥的没哥样,摸摸他的笔都能吓哭个细妹子。”

    大姐的话音刚落,大婶就端着饭碗出现在厨房门口,笑眯眯地大声道:“大妹,莫这么生气。你大哥明年要考大学了,也是心里着急,才脾气不太好。等下吃完饭,我让你大哥给满妹讲几个故事,压压她的惊。”

    这话一出,泼辣的大姐立即哑火了,连喜欢跟大婶吵几句的二婶都装作没听见,黑着脸将锅里的菜铲得乒乓作响。

    九十年初期的大学生,还是很稀罕、很让人眼热的,即使大伢、二伢没考上重点高中,可在县里的二中也是年级前几名,以前在镇上读初中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远远不是班里成绩垫底、还留过级的大姐能比的。按镇里初中老师的说法,即使明年考不上,去县中补习一年还是希望很大的,大伯、大婶这才累死累活也咬着牙供。

    还嫩的大姐,被老辣的大婶两三句话挤兑得面红耳赤,四叔却乐呵呵地摸着李家明的脑袋,声音也很大道:“明伢,听到不,要好好读书!”

    大人吵架,李家明可不敢接嘴,学足了孩子样直挠头,看得四叔更乐,继续大声道:“还是我们明伢懂事、有良心,这么小就知道带妹妹、搞卫生。明伢,你要是以后能考大学,四叔就当白打几年工,也帮你耶耶(爸)供!四叔没什么本事,眼睛还是蛮好的,你这伢子以后有了出息,肯定会孝敬我这当叔叔的!”

    这话有水平,一下就把能说会道的大婶给呛住了,即使想发作四叔两句,也找不出茬子。刚被大婶两三句刺得没话说的大姐,也帮腔道:“明伢,你要是考得上重点高中,大姐也帮三叔供!”

    俩叔侄女一唱一和,将李家明架到了火上烤,幸好他只是一个十二岁多的细伢子,大婶再生气也只能压住火,回过头去骂自己儿子,声音大得都刺耳。

    “大伢、二伢,你们要是考不上大学,看我怎么收拾你们!还有三伢,你明年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回来作田,晒死你们三个讨债鬼!”

    大婶大骂三个儿子,唯独漏了最小的四哥,却立刻让能说会道的四叔闭了嘴,坐到饭桌边等菜吃饭。

    要说大哥、大婶没有做哥嫂的样子,四个侄子可是一个比一个会读书,大伢、二伢考得上高中不说,正读初三的三伢也是每年的全年级第一名。关键中的关键,那个见了叔婶们从来都是笑笑而过的老四,那是个连镇上的初中老师们都承认的天才!

第六章 不甘愿的茶钱

    高三的学生没有寒暑假,大伢、二伢也不例外,在家住了两天就要回学校补课。其实初三的学生也要补课,二哥是老师都认为他不需要补,可二姐宁愿在家帮二婶在大太阳下翻薯藤也不去学校。用她的话来说,反正也考不上,还不如省一百块钱的补课费。二婶恨铁不成钢地骂了几句,也就听之任之了,妒忌地看着大伯、大婶送儿子去乡上坐车,还肉疼地摸出张两五块钱的票子,去给两侄子当茶钱,仿佛前夜的龌龊不曾发生过。

    李家明和小妹到得早,让还没消气的大姐骂了两声‘白眼狼‘,还是老老实实地去了大伯家,当着大婶的面,拿出两张还算整洁的五块钱旧票子给两位哥哥。真舍不得啊,十块钱够买三十几个蛋给小妹增加营养,够给家里买牙刷、牙膏了。

    “大婶婶,耶耶(爸)上山了,这是给大哥、二哥的茶钱。”

    有些舍不得的李家明肉疼地将钱塞给了大哥、二哥,又扭过头来跟大婶确认道:“大婶婶,你可看到了啊,钱我给了大哥、二哥,没去买糖子吃。”

    得了十块钱,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大婶,难得和蔼地摸了摸李家明兄妹的脑壳,鼓励道:“明伢、文妹也要努力读书,以后跟大哥、二哥样读高中、考大学!”

    小妹对大婶很怵,摸她的头时缩了下脖子,拉着哥哥的裤脚低着头。跟着李家明一起来的满妹与小妹不同,一贯胆大而且渴望被大人夸奖、鼓励,她抬起头希冀地看着大婶,大婶却懒得摸她的脑袋。

    李家明见小堂妹有点不高兴,连忙伸手揽着她的小脑袋,将她圈到自己跟前,笑嘻嘻道:“嗯,我和满妹、文妹一定向大哥、二哥学习,以后也要考大学。”

    背着包的大伢撇了撇嘴角,露出个不屑的笑容,嘴里鼓励道:“明伢懂事了,好好读书!”

    捏着两张五块钱票子进门的二婶,先跟大婶打了个招呼,把钱塞给两个侄子,客气道:“大伢、二伢,好好读书,这是婶婶给的茶钱,莫嫌少。”

    二婶的钱,大伢、二伢推让了一下才接,不象李家明给的时候,拿得那么干脆利落,还客气了一句:“多谢二婶。”

    二婶刚给完钱,四婶也来了,她的钱给得更讲究一些,按风俗习惯在五块钱的票子中间扎了张小红纸,以示大吉大利。大家说了几句客气话,收到了三家茶钱的大婶这才催两儿子出门。

    “时间不早了,还要去乡上赶班车。二嫂,二妹去学堂吗?正好跟她大哥、二哥一起去,省得她拿东西。”

    这话说得可真窝心,三伢前天还说他下星期不去学校补课,大婶却问二妹今天去不去学校。

    “哎,莫讲起,讲起就让人生气,那个赔钱货说反正也考不上,正好给我省几百块钱补课费。”

    初三的学生补课费要几百?不是一百吗?

    二婶刺了一句,也不给大婶反击的机会,立即转移了话题:“明伢,上午带着满妹啊,婶婶去翻薯藤了。”

    “哦”

    “还是明伢懂事、有良心,满妹你要是不听话,看我怎么收拾你。大嫂,我先走了,二妹难得主动做事,我去山上看一下。”

    二婶走了,四婶说了两句鼓励的话,也前后脚走了。被二婶恶心倒了大婶,等四婶走远了,‘呸‘的啐了一口,叮嘱两儿子,“大伢、二伢,好好用功读书,钱当用就用,不当用的就省着用……。”

    叮嘱了一阵,天真的不太早了,大哥、二哥还要走七八里路才能坐车呢。一向不太爱说话的四哥扯了扯他娘的衣袖,大婶这才替两儿子理了理书包、挎包,叹息道:“哎,你俩要都跟家德样就好了。”

    前面的话听着真温馨,可惜的是大婶末尾来了这么一句,将气氛一下弄没了,起码李家明是这么认为的。

    李家明牵着两妹妹,陪着大婶、三哥、四哥,将两个堂哥送到村口,这才跟在大人后面往回走。突然看到路边的老柳树、树上怒放的凌宵花,李家明不由得心里一动,往手里吐了口唾沫开始爬树。

    见哥哥又要爬树,小妹慌了,跑到老柳树下扯着他的袖子,哭叫道:“哥哥,莫上去,莫上去!”

    小妹一哭大婶回头一看,随手从路边扯根篱笆上的小竹梢,跑过来怒吼道:“明伢,你还爬还敢爬,看我不打断你的脚!”

    大婶发火了,李家明连忙松手跳下来,站在旁边陪笑,“大婶,这树矮,摔不到人的。”

    大婶扬起小竹梢,最终还没落到李家明身上,斥喝道:“矮也不行!”

    “我就摘几朵花,给妹妹编个花环玩。”

    “那也不行,小妹子戴什么花?给我死回去!”

    不行就不行,等下我自己不会绕回来啊?李家明讪笑着,牵着被大婶吓倒了的满妹、还有脸上带着泪痕的小妹,在大婶的监督下回了家。等大婶走了一阵子,估摸着已经回了家,李家明又拉着两小不点回了村口。

    可让李家明想不到的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四哥,已经摘了一大捧凌宵花和几根柳条,正坐在老柳树下等。

    “四哥,多谢四哥“,李家明硬起头皮,说了句感谢的话。这位比自己大两岁的堂哥,就是一个妖怪,而且以后还会成大妖怪。凡人可以拜菩萨,但要给妖怪道谢,怎么都觉得心里别扭。

    “嗯,满妹、文妹过来“,四哥嗯了一声,难得脸上有个笑模样,跟李家明比划着两人的小脑袋瓜子,编了两个小花环。

    “好看吗?”

    “好看!”

    两小不点看着对方脑袋上的小花环,高兴得‘格格‘直笑,牵着手就跑回村里找小伙伴们炫耀去了。

    “回去“,难得说两句话的四哥,居然摸了下李家明的脑袋瓜子,还手搭在他肩膀上,这可真让他受宠若惊。

    …………

    把两妹妹哄高兴了的李家明回到自己家,开始淘米、洗薯丝准备煮饭,成了大人眼里的懂事孩子,就更得干这些。这几天在二伯家吃饭,那是爸爸要帮四叔砍树、平地基,帮完了忙就要回自己家吃饭了。

    农村里煮饭和城里不同,先得把米煮出米汤,再放到木饭甑里蒸熟,这样的好处就是米汤能喂猪。

    等李家明将水烧开、米淘好、薯丝洗好,正准备将米下锅时,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自己家又没养猪,要米汤干嘛?在他的印象中,好象米汤里有大量的维生素,这不是白白浪费了?可看到二婶放在灶旁的泔水桶,李家明恍然大悟,继续把洗净的米下锅、盖锅盖。

    做完这些事,李家明赶紧出门,在一个屋檐下看到小妹、满妹正跟几个小妹子煮家饭(过家家)玩,小花环也戴到了别的小不点头上,这才满意地笑了起来。自己这两天对小妹的指点很有效果,她知道主动与人分享东西了。呵呵,知道与人分享的人,在哪都不会人缘差。

    “笑笑,笑个屁啊!跌了一跤后,我怎么越看你越不顺眼?”

    李家明不用回头,都知道骂自己的人是大姐,挠了挠头讪笑道:“大姐,我不就是给大哥、二哥送了茶钱,耶耶(爸爸)让我去的,我敢不去吗?再说了,二婶也拿了的。”

    “哼,她就是个蠢牯!那俩个没良心的,对他们好有个屁用!三,走啊,回去煮饭,要等三叔回来煮饭,饿都饿死你!”

    面容秀丽的大姐热得满头大汗,虽然她咽回了那个‘婶’字,却也让李家明有些怨恨。娘在世时,对大哥、二哥可真不差,可她过世后,那俩没良心的就取笑小妹是扫把星,全然不记一点娘的恩情。

    “嘿嘿嘿,我把米都下了锅,就等大姐来教我蒸饭。大姐,都快吃饭了,你还背个空背蒌干嘛?”

    “要你管?”

    ‘嘿嘿嘿‘,李家明陪着笑,跟着刚摘完猪草回来的大姐,回了自己家厨房。几个堂哥、堂姐里,李家明打小就跟大姐最亲近,挨她打骂也最多。二姐、三姐要是骂了李家明,他能记仇个把月,可大姐在他脑袋上敲几下、耳朵上扭几下,隔夜就忘。至于那四位会读书的堂哥,大家仅仅是共一个公公的熟人而已。

    回到自家厨房,两姐弟择完菜,等米煮得半熟,大姐麻利地舀起来用筛箕滤好,将半熟的米饭和上薯丝,放进木饭甑里蒸。

    “明伢,四叔总说你懂事了,问你个问题。”

    大姐的问题,可不一定是好问题,李家明连忙道:“大姐,我下半年才读五年级,你都不晓得的事,我哪会晓得?”

    “我晓得,我就是问一下。”

    “哦”

    “你说大伢、二伢,明年能考上大学吗?”

    得,大姐记仇了!看来,前夜大婶的话,真的伤到了大姐。

第七章心生怨怼的大姐

    九十年代初期的偏远山村里很苦,特别是象崇乡这样山多田少的地方,想吃口白米饭都要等到过年过节,平时吃的菜更是难见荤腥。就连二伯经常去县城里做小工,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四五百块活钱,家里吃的也无非是米多点、薯丝少点而已。

    李家明家里就爸爸一个劳动力,还被两小孩拖住了手脚,只能守着一片山、几丘田过日子,家里的伙食能有多好?

    大姐麻利地择完菜看了眼门外,见晒谷坪里连鸡都没一只,这才做贼样从背蒌里拿出包明显是鸡蛋的东西,塞进旧碗柜的抽屉里。藏好了鸡蛋,大姐惬意地拿了三个放进饭甑里带壳蒸,横了眼正想说话的李家明,愤愤不平道:“哼,我娘也是,被人骂成那样,还想着给那俩小没良心的去学堂里吃。她也不想想,我跟二妹、三妹读初中,大婶给过什么?”

    这怎么能比呢?那四位堂哥会读书,二婶妒忌归妒忌、吵归吵,可心里还是希望那四个侄子能替家里争光的!

    “大大姐“,李家明结巴了一下,迟疑道:“这蛋不是准备给三哥、四哥的吧?”

    “是又怎么样?我就说我偷吃了,她还能到我肚子里挖啊?你算是有点良心的,给文妹编花环,还晓得给满妹也编一个。前天满妹碰了下大伢的笔,就被他骂哭了,他们一家除了四伢,就没个好角色!”

    到大姐肚子里挖是不会,但她挨顿臭骂是肯定的,李家明苦笑着道了声谢,却又被她呛了回来,“刚才我那问题呢?我晓得你年纪小,你就凭感觉说!”

    凭感觉?大姐肯定受了港台流行歌曲影响,可这事让李家明怎么凭感觉说?难道告诉她,大哥、二哥即使补习一年,连师专都没考上?这话要是传到大婶耳朵里,非得让她咒死不可。可要是说能考上,大姐心里的气更不顺,大哥、二哥虽然也是堂哥,但比起大姐来说,屁都不算一个!

    “这个这个“,李家明苦恼地挠了一阵头,才把自己老师拉出来当挡箭牌。

    “大姐,我们王老师是师范毕业的,他跟其他老师聊天的时候,我听到一耳朵。有没有道理,我就不知道了啊。”

    一个十二岁多的小家伙,象个大人一样说话,粗心的大姐也只觉得有点怪而丝毫没有疑心,反而盼望道:“说”

    “哦,他说啊,考大学就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他还打了个比方说,就象你们学校后门口的小木桥,要是上百个人要同时过,跌下桥的人肯定比桥上的人多得多。”

    大姐想想乡上初中后门那座用两根杉木搭的桥,不满道:“还过上百人,迎面过人都要侧身走,你不是白说了?”

    说完了,大姐才后知后觉,快意地嘲讽道:“哼,大婶成天得意洋洋的,好象大伢、二伢已经考上了大学一样。要是考不上,我看她还能得意不?”

    嘲讽完了让大姐怨气冲天的大婶,又想起了什么,关心道:“明伢,大伢、二伢都考不上,你能考得上吗?”

    “我?”

    李家明指着自己的鼻子哭笑不得,问一个刚读完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大姐的脑子得有多糊涂啊?可看着大姐希冀的眼神,李家明挺起胸脯,保证道:“肯定能考上!”

    反正一个细伢子吹牛皮,大人最多哈哈一笑,自己还能少块肉啊?

    这样的保证,神经比一般人粗得多的大姐居然也信了,高兴道:“那就好,那就好!你要是考得上大学,三叔供不起,大姐帮得供!”

    “嘿嘿嘿”

    “笑什么笑?最看不惯就是你这样笑!去看下文妹、满妹,等下带她们过来吃蛋。”

    “哦“,李家明连忙出门,去找那俩个小不点。

    小孩都好奇心重,李家明找到那几个小不点时,她们正蹲在地上,开心地看一大群蚂蚁搬一只小指头尖大的死青蛙。

    “哥哥,哥哥,金姐说蚂蚁会吃蛤蟆,是真的不?”

    “嗯”

    “那它们为什么不现在就吃,还要搬回去啊?”

    这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李家明总不能找个蚂蚁窝捅开,给这帮小不点解释‘蚁后‘、‘工蚁‘、‘兵蚁‘吧?

    略略想了下,李家明才解释道:“蚂蚁也有耶耶(爸)、姆妈(妈),它们年纪大了,这些蚂蚁就要帮它们找吃的啊。你们想想,大家的耶耶、姆妈不都要做事、作田,供养公公婆婆啊?”

    跟大家身边的事对应起来,小不点们一下全懂了。解释完了,李家明看眼被小蚂蚁爬得密密麻麻的青蛙,突然拍了下自己的脑门子。小妹营养不良,田里到处都是青蛙,不就是最好的肉食?想到这,李家明拉起小妹和满妹就走,“先回去吃饭,等下再来跟大家玩。”

    “哦”

    李家明带着两妹妹回到厨房,大姐连鸡蛋都剥好了,小声威胁道:“满妹,吃完不准回家说。你要说了,明天就不给你吃了,听到没?”

    “哦,我保证不说“,满妹用力吹着滚烫的鸡蛋,立即答应下来。她是家里最小的,三个姐姐都让着她,可想吃这样好吃的鸡蛋,也是不常有的事。家里的鸡蛋,要不是让二婶用来送礼,就是攒起来卖钱了。

    小妹更懂事,知道自己家里没养鸡,看了眼哥哥见他不阻止,才也学着满妹吹。李家明吃蛋,没那么小孩子气,随手拿起筷子一夹将蛋一分为二,夹起一块塞进大姐嘴里。

    大姐没注意,鸡蛋就进了嘴。反正就半个蛋,她也没吐出来,自己吃了下去,摸了摸李家明的脑袋瓜子,夸奖道:“还是你有良心,难怪四叔总夸你。”

    她这么一说,两小不点停住了吹气,舍不得地看着碗里的蛋,大姐一人赏了个脑崩,笑骂道:“吃你们的,明伢读书了,你俩才多大啊?”

    看着大姐如此爱护弟妹,李家明突然想起了一句老话……长姐如母,难怪自己和小妹,一直都最亲近大姐。自己醒了后,她老说看不惯自己,或许很大成分是因为自己表现的懂事、早熟,让她失去了那种习惯性照顾弟妹的机会,而她这种照顾弟妹的习惯,却不知不觉中填补了自己和小妹最缺乏的母爱空白。

第八章 青蛙与牛角尖

    钓青蛙这事,李家明从没干过,但他知道怎么钓。

    吃完午饭,等父亲出门去做事了,李家明牵着小妹去了二婶家。给两妹妹讲完一个故事,交待她们自己去找小伙伴玩,李家明跑回家找了个尿素袋、一根锈铁丝,做了个有把手的口袋,又兴冲冲地去准备其它工具。

    找一根米把长的木棍,绑上一根米把长的白棉线,再抓只小青蛙摔死绑在棉线上。李家明试了试手感,觉得应该差不多就是这样,这才拿着口袋去了门前的田里。

    盛夏的太阳很毒,晒得李家明刚到田边就满身大汗。田里的青蛙也跟传说中的一样傻,死青蛙腿在禾苗中间上下抖动几下,一只肥硕的青蛙就跳起来咬住死去同伴的后腿。

    第一次钓的李家明还很不熟练,手忙脚乱地扔下口袋抓青蛙,生怕它松开嘴巴跑了。当李家明抓住青蛙从死去的同类尸体上扯下来时,才暗自笑自己经验不足,这蠢货咬得这么死,真是要吃不要命了。

    山里人没吃青蛙的习惯,门口田里多的是大青蛙,李家明十几分钟,就钓了足足二十只大青蛙,估摸着够三人吃一餐了,这才拎着战利品回家。青蛙是益虫,涸泽而渔要不得,这个常识李家明还是知道的,所以他只留下大的不要小的。

    回到家里,李家里从口袋里抓出一只大青蛙,按印象中的办法:左手将青蛙按在砧板上不让它动,右手拿菜刀划破青蛙颈部的皮,再用菜刀压住它,松开左手捏着它的皮往后扯,刚才还活蹦乱跳青蛙瞬间就皮肉分离,露出白嫩精壮的蛙肉。

    简单!李家明高兴地暗道一声,右手稍一用力切掉青蛙头、扒掉腹腔里的内脏,满意地将白嫩的蛙肉扔进菜碗里。

    一会工夫,将二十只青蛙变成了两大菜碗雪白的蛙肉,李家明才想起一个严重的问题。

    穷人对肉的渴望,可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村里人不吃青蛙,那是习惯成自然。要是知道这东西好吃,别说门口几丘田里的会抓光,还会跑到别的地方抓。这风气要是传开,别说银子滩的青蛙会遭殃,整个崇乡、同古县的青蛙都会倒大霉。

    田里没了青蛙会怎么样?想到蚱蜢、稻虱到处飞、家家户户买农药、想不开的小妹喝农药,有心理阴影的李家明不禁打了个冷颤,看着碗里的蛙肉发愣。

    钻进了牛角尖的李家明,站在砧板前很久,最后还是小妹瘦削的小脸、枯黄的头发占了上风。留下四只剥好皮的青蛙,其余的连同蛙皮、内脏等垃圾,被李家明扔回了门前的稻田里。

    李家明回到家里,又把钓青蛙的工具藏到阁楼上去后,这才拿起四只剥好皮的青蛙剔骨、斩断、切碎,剁成了一堆白肉末才住手。

    打开看不出油漆颜色的碗柜,李家明端出中午特意留的米汤,倒了一大半菜碗,再将白色的肉末混进米汤里,又加了点薯丝饭拌匀煮成肉粥,放在小饭桌上盖好,出门去找小妹回来吃。蛙肉这东西好,不给爸爸、大姐吃是不对的,但自己也没吃,李家明就不再觉得心有不安了。

    顺着小不点们的笑声,李家明在房屋间转了几个弯,就在一个房叔家的晒谷坪里,找到了正在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