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都市大仙君-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确实够惨的。当时小鬼子真的就有这么厉害吗?”徐应龙再次问道。
“厉害,当然厉害了,你们这些娃娃不要看电视上那些胡谝,要是小鬼子真有那么弱的话,咱们华夏那还需要八年才打败他们。事实上小鬼子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比咱们华夏强多了,别看人家开战之初仅仅只有二十多万军队。但是就火力而言并不比咱们的二百万人差。”
“幸好当时打罗店的时候正赶上下大雨,**月份的江南正处于梅雨季节,那雨下的啊,到处都是水。由于大雨的阻挡,小鬼子笨重的重炮并没有都开到这一线,只能靠掷弹筒和迫击炮对付我们,不过仍然对没有掩护的华夏军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最可恨的是小鬼子的那些铁王八,咱们当时也没有平射炮,无力将其击毁。一度被装甲车压制的无法抬头。。。。。。”
看到老人说的津津有味的,徐应龙等人虽然没有从这里面听到多少有用的信息,但还是没有打断老人。
老人一直说了小半个小时才停了下来,而在此期间徐应龙一直在仔细倾听。
“老人家,我想问一下,战后小鬼子在这一带动过大型工程没有?”徐应龙再次开口问道。
老人想了想说道:“动过,好像一直干了大半年,我当时正好负了伤。大腿被打断了,所以就留在了附近养伤。”
徐应龙等人眼前一亮。当即问道:“那您知道他们当时修建的是什么东西,施工的位置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吗?”
老人摇了摇头说道:“这个我就不清楚了,当时不是腿断了吗,后来就被我老伴儿藏到了一个地窖里,这一藏就是大半年,经常听我老伴儿说小鬼子经常在这一带疯狂的抓人。很多人都是一去不回了!”
徐应龙等人对视一眼,都是一脸的失望,好容易找到一丝线索,没想到就这么断了。
“老人家,您再仔细想想。看看能不能想起点什么吗,我们现在急需知道小鬼子当年到底在什么地方修建了大型的工程。”徐应龙道。
老人皱着眉头仔细想了想,突然说道:“或许有一个人知道你们要找的答案!”
“谁?”徐应龙急忙问道。
“他叫黄广英,是罗店当时最大的布匹商黄玉的独生子,当时黄家在整个天海都是极有势力的大户人家。不过那小子不走运啊,刚娶过媳妇儿就被小鬼子抓走了,据说是去修工程去了。不过黄家有钱,而且也有关系,最终那小子被放回来了,一直活到现在!”老人为徐应龙等人提供了一条线索。
“那您老知道这个黄老现在住在那里吗?”徐应龙急忙问道。
“知是知道,只是你们不知道的是。那个老小子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自从被放回来之后就神经了,每天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犯病,只有那么一小会儿是正常的,也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你们!”老人说道。
“没关系,等一会我们过去拜访一下这位黄老!”徐应龙道。
“那好,我念一下地址你们记一下,我老头子现在是老眼昏花,已经书写不成字儿了!”
“呵呵呵,谁上了岁数也是这样的,您说我们记着就行!”徐应龙笑着说道。
老人很麻利的念出一个街区和门牌号,徐应龙以及他身边的那个张镇长急忙将弟子记了下来。
由于赶时间,徐应龙决定先告辞了,当即笑了笑说道:“王老,我们这次是带着任务过来的,所以就不在这儿多呆了,非常感谢您老和我们说了这么多!”
“谢什么谢,娃娃你不知道啊,这人一老就喜欢和你们这些年轻人聊天儿。说说当年的事情,怀旧一下。可是呢,你们这些年轻人都不愿意听我老头子说这些。就拿我家那个宝贝孙子吧,你和他说官场和商场的事情他乐意听,说孩子的事情他也不反对,但是你一和他说这些打仗的事情他就不耐烦了。”老人笑着抱怨道,不过从老人展开的眉角还是能看得出对自家孙子的满意。
“哦,那您老的孙子是干吗的呀?”徐应龙随口问了一句。
“哈哈哈,要说我那孙子还算不错,他在市里一家酒厂担任干部,好像是生产那个保健酒的,叫什么大周。。。。。。”老人家回答道。
“大周酒业!”徐应龙接口道。
“对对对,就是这个大周酒业,还别说他们生产的那种酒效果还真不错,我那乖孙给我带回来几瓶,喝了之后我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我都怀疑自己会不会有返老还童的一天!”老人笑着说道。
徐应龙心中一动,能从酒厂直接带酒回家的定然不是一般的领导,肯定是酒厂的高层,再加上姓王,一个熟悉的名字突然出现在徐应龙的脑海里。
当即徐应龙又开口问道:“老人家,您的孙子是不是叫王汉森呀?”
“哎!你这娃娃认识他?”老人家也很惊讶徐应龙竟然能直接说出他孙子的名字!
“哈哈哈,真是巧了,我和您的孙子也算是老熟人,等等,我给他打个电话!”徐应龙笑着说道。
此时王汉森正在开会,由于徐应龙在一个星期内送来五批原浆灵酒,酒厂的原料顿时变的充足了,因此王汉森决定开一个临时会议,安排一下下一阶段的生产任务。
会议刚开电话就响了起来,原本他不打算接的,但是秘书告诉他是徐应龙打来的,王汉森只好接了起来。
“徐少,我是王汉森!”
徐应龙笑了笑说道:“干嘛的了,听你这语气是不是又在开会?”
“呵呵,还真是,刚开!您有什么指示?”王汉森笑着说道。
“指示没有,知道我现在这哪里吗?”徐应龙故作神秘地说道。
“这我哪能猜得到,您不会来厂子里了吧?”王汉森道。
“没,我今天到罗店拜访了一位抗战的老同志,这回该猜到了吧!”徐应龙笑道。
“您不会在我家吧?”王汉森惊讶地说道。
“行了,我把电话给你家老爷子,你和他说吧!”说完徐应龙将电话递给了王老爷子,同时徐应龙也在感慨,这个世界实在太小了。(未完待续。。)
第八百六十四章:误会(求订阅!)
第八百六十四章:误会(求订阅!)
告别王老爷子之后,徐应龙等人紧急赶往老人所说的黄广英老人那里。
按照王老爷子提供的地址,徐应龙等人终于找到了这座位于罗店西镇中心的老式院落,从外面看院子有些年代了,青砖绿瓦,门外还种着一排高大的杨树,显得郁郁葱葱。
大门是木质的,从样式看与以前的大户人家差不多,就差上面挂上一块“xx府”的牌匾了。
镇里的工作人员走到大门前发现门是从里面锁着的,当即敲了敲门,不一会儿一个六十多岁的女人急匆匆走了出来,先是从里面看了看,发现外面站了不少人,当即大声问道:“你们找谁?”
镇里的工作人员当即回答道:“您好,请问这里是黄广英老人的家吗,我们是镇里的工作人员,有事儿想见一见黄老!”
“你们有什么事情吗?”女人又问道。
“是上面的同志找黄老了解一点事情,请您开开门!”
“你们真的是镇里的人,我。。。我。。。我告诉你们,我儿子可是镇里的警察!”女人略有些紧张地说道。
张镇长知道该是自己出马的时候了,当即走上前说道:“大姐,我是咱们罗店的镇长,我姓张,既然您的儿子是镇里的警察,那您现在给他打个电话叫他回来一趟。实在不行您把他的电话告诉我,我亲自给他打电话,您看如何!”
“那你等等!”说着女人就又返回了屋里。
过了一会儿,女人隔着门说道:“我儿子马上就回来,你们先等一等可以吗?”
张镇长一脸尴尬地看着南宫鹏飞和徐应龙,人家不开门。这事儿他也没辙,只希望两位领导不要认为是他的能力不足。
徐应龙不以为意地笑了笑说道:“没关系的,等就等等吧!”
可能是镇里的派出所离这里不是很远,不一会儿一辆警车就从远处开了过来,并且在徐应龙等人不远处停了下来,接着五个荷枪实弹的警察急匆匆从车上走了下来。然后掏出枪指着徐应龙等人喝道:“全都不许动,蹲下!”
众人都被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这尼玛是搞哪样?人群中的张镇长大怒,对着不远处的警察吼道:“我是张国平,是谁让你们来的,无法无天了?”
这时,一个三十多岁的壮年警察急忙把枪收了起来,小跑过来说道:“张镇长,您怎么在这里?”
“刘副所长。快让你的人把枪收起来,你想让人扒了你这身皮吗?”张镇长大声说道。
“是是是!”说完转身对不远处的几个年轻警察说道:“是误会,都把枪收起来吧!”
随后这个刘副所长开口问道:“张镇长,您不要误会,是这样的,我刚刚接到我妈的电话说有人要在我们家捣乱,全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样子很吓人。让我赶紧回来!”
“而这段时间正有一个外地人说是要买我们家的老宅子,却被我们给拒绝了。我担心是那个家伙在搞鬼,所以就带人赶了回来,没想到我妈嘴里的黑衣人竟然是你们!”
听完刘副所长的解释,众人心里的不爽也就消失了,原来是事出有因,而不是警察仗势欺人。
“刘副所长。这里是你家?”张镇长开口问道。
“嗯!”
“那黄广英是你什么人?”张镇长又问道。
“我外公,不过我外公精神不大好,一天中有多半天神神叨叨的,要么就发疯。不过我们一家人把他看的很严,基本上都让他在我们的视线之内。保证不会对其他人的人生造成威胁,所以这些年也一直没有将他老人家送到精神病院。”刘副所长回答道。
“是这样的,这几位是市里下来的同志,有一些事情希望和你外公聊聊,希望你能配合!”既然大家都是体制里的人,那办事儿可就容易多了。
刘副所长苦笑着说道:“各位领导,我倒是想配合你们,但是我外公的情况你们不大了解!算了,你们还是进我家看看吧,看完你们就明白了!”
说完,这个刘副所长大步走到门前,掏出钥匙把门打开了。
门刚打开,就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女人怯生生的站在门外,一脸紧张地看着徐应龙等人。
刘副所长赶紧走上前去说道:“妈,他们不是来骚扰咱们的,而是真的找外公有事儿!”
女人脸色紧张地问道:“你们找我爸干嘛,是不是要把他弄到精神病院?我告诉你们,这不可能!”
徐应龙笑了笑说道:“阿姨您放心,我们没有那个意思,我们只是想拜访一下黄老这位从战争年代过来的老人,没有其它的意思!”
“真的,没有骗人?”女人犹自不相信地问道。
“真的,没有骗您,况且您儿子就是警察,我们要是骗子的话他还不把我们抓起来?”徐应龙道。
“那好吧,请进来吧!”说着女人转身带着众人向屋里走去。
看得出黄家经济条件不错,能在落点这种拥有如此一座大院儿,而且还是自带假山和阁楼的小院,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
尽管天海市郊的老院子不像京都那边的四合院那么值钱,动辄大几千万,但是价格也不菲,单单这个院子拿到市场上少说也值一千万,这差不多能在天海市区买三套房子,带精装那种的。
客厅还是以前那种老式的客厅,所有的家具,包括桌椅都是用纯实木打造的,看样子也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有时候真的很佩服华夏古人的智慧,竟然能把普通的家具打造的如此结实,一两百年还能正常使用。
反过来再同现代的那些家具商比一比,样式倒是花里胡哨的,但是那质量也就能哄哄鬼,除非是那些品牌家具,不然的话那质量绝对会让你喊出“坑爹”两个字的。
进来之后刘副所长就忙着为众人端茶送水,不说这些人绝大多数都能算是他的领导,就单说这里是他家,来了就是客人,他也得招待不是。不过招待众人的时候他也很好奇徐应龙等人到底是来干什么了,他外公的那状态怎么能陪他们聊天?(未完待续。。)
第八百六十五章:柳暗花明(求订阅!)
第八百六十五章:柳暗花明(求订阅!)
经过一番寒暄之后,徐应龙等人终于见到了王老所说的黄广英老人,当他们看到一脸怪异神情的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来到客厅,所有人都绝望了。
只见老人表情呆滞,嘴里还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脸上的神色不时一阵扭曲,也不知道是痛苦还是恐惧,给人的感觉有点恐怖,很担心他会暴起伤人。
先不说其它的,就老人这种状态还怎么和他聊天儿?看来希望是十分渺茫了!
徐应龙试着和老人说了两句话,老人一点反应也没有,看的徐应龙眉头直皱!
“我外公就是这样,已经七十多年了,诸位领导不要见怪!”刘副所长无奈地说道。
“你外公这是怎么了,是得了什么病吗?”徐应龙皱着眉头问道。
“这个我就不大清楚了,不过好像是受了什么刺激,等一会儿我妈过来我给您问问!”刘副所长回答道。
正说着,刘副所长的母亲端着一盘子水果从外面走了进来,刘副所长当即说道:“妈,您先不要忙这些了,我来做就是了,这位小兄弟有事问您,您过这边来!”
刘所长的母亲走到徐应龙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然后问道:“你想问什么?”
徐应龙当即说道:“我想知道黄老这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哎,自我生下来我爸就已经这样了,只不过以前没有现在这么严重。据我妈生前说,我把这事受了大刺激。一时间受不了所有才疯了。”刘副所长的母亲叹了口气说道。
“哦,那您知道黄老到底是受了什么刺激吗?”徐应龙再次问道。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我爸从来都没有和我们说起过。嗯,我爸其实也不是每天都这样,年轻的时候他每天会有一半的时间是正常的,只有到了晚上才会发疯。但就算是他不发病的时候也不和我们说以前的事情,谁要是敢胡乱问话的话,很可能一下子就会让他犯病,久而久之家里人也就不再问了。”刘母回答道。
“原来是这样,那你们没有带老人家去医院看过吗?”徐应龙又问道。
“看过了,但是没什么效果。医生也说是受了刺激,也给开了不少药,但是依然不能控制病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我爸犯病的时间越来越长了,现在每天至少20个小时是处于糊涂状态,只有天刚刚亮的时候或许还好点。”刘母语气沉重地说道。
徐应龙悄悄用神识查看了一下老人家的身体,情况比外表看起来更加的严重,全身绝大多数的器官都衰竭了,基本上属于那种油尽灯枯的状态。而且浑身死气沉沉。几乎可以断定老人的日子不会太长了。
另外老人的大脑就像是一锅浆糊,纷乱的思维基本上形不成连续的逻辑,就算是以他现在的能力也不敢说一定能救得了。毕竟修士只是比普通人强大一些,但是却不是万能的。这种自然状态下的衰亡就算是阎王老子来了也没辙。
“实不相瞒,我们是市里的文物工作者,前段时间破译了小鬼子一批文件。里面涉及到一些机密问题,也涉及到咱们罗店甚至是天海上千万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想找当年还存活的老人们了解一下情况。据我们调查的结果,黄老可能对这件事情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就过来问问,没想到老人家的情况这么糟糕!”徐应龙无奈地说道。
“关乎一千多万人的生命安全?这么严重,还和小鬼子有关,难道是化学武器?”一旁的刘副所长忍不住说道。
徐应龙摇了摇头说道:“不是化学武器,但比那更加的严重!”
“那你们想要从我外公这里了解什么,说出来看看我们又没有什么帮助?”刘副所长继续说道。
“我们想知道当年小鬼子在占领罗店之后有没有在附近进行过什么大的工程,这个我们基本上已经确定了,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想知道的是他们当年到底是修建了什么,具体的地点又在哪里?”徐应龙道。
“那这些又和我外公有什么关系,你们怎么就这么确定我外公能给你们提供准确的答案?”刘副所长继续问道。
“根据我们的了解,小鬼子为了修建那处大型工程,曾在罗店周边进行了大规模的抓人行动,包括落点本地人在内的很多老百姓都被小鬼子抓走了,而你外公就是其中之一。而那些被抓的老百姓最终全都消失了,只有你外公等有限的几个人凭借着家里的财力以及关系才侥幸被放了出来,而且你外公还是我们所知的唯一还活着的人!”徐应龙道。
“原来是这样,不过看我外公现在的状态似乎也给不了你们什么帮助,就算是他每天清醒的时候也不大愿意和人说这些,一说就犯病!”刘副所长无奈地说道。
突然刘副所长的母亲想了想说道:“或许有点东西能帮到你们!”
徐应龙急忙问道:“什么东西?”
“日记!我年轻时候到国外留过学,从那时起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并且一直都坚持了下来。就算是发病这么多年,只要是还清醒着就要提笔写。这么多年下来,虽然不是天天写,但是也写了几十本子。不过出于对他老人家的尊重,我们一家人从来都不翻看他的日记,哪怕他在发病的时候。”
接着刘母继续说道:“我爸喜欢将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如果说他真的是知道一些重要的东西,那么他一定会写在笔记本里的,或许那些笔记会对你们有所帮助。”
徐应龙眼前一亮,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真的像刘母说的那样的话,那黄老的那些日记真的有可能对寻找祭坛七道决定性作用。
“那黄老的日记现在都在那里?”徐应龙急忙问道。
“在后院的书房!”刘母道。
“那我们能不能看一看?虽然这样做有窥视黄老**的嫌疑,但是请相信我们,我们真的是为了天海上千人人的身家性命来的。”徐应龙再次问道。
或许是徐应龙的真诚打动了刘母,也或许刘母本就是一个善良的人,没有考虑太久,她就点了点头说道:“可以,但是你们必须保证,不管看到什么东西,除了那些对你们有用的以外,其余的都不能对外公布。”
“这是应该的,我们保证不会外传!”徐应龙沉声说道。
“那请跟我来吧!”刘母说道。
张镇长等人虽然也想知道那个事关千万人性命的秘密但是他们更清楚,有时候知道的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儿。知道的越多风险越大,保不住那天就会因为这事儿被关了号子,因此很识趣的都留在了客厅。
后院面积也不小,除了两排厢房之外,竟然还有一个两三百平米的人工湖,湖里生长着一些荷花,水里还有不少红色金鱼。听到人的脚步声,湖里的金鱼一窝蜂的游向这边,看样子是经常被人喂惯了。
徐应龙等人没有在院子里停留,直接来到了黄老的书房。
书房没有半点现代气息,仿佛是古代秀才举人的书房,后面摆满了各种书籍,中间一张漆着朱漆的大书桌,书桌后面则是摆着一把椅子,或许只有房梁上悬挂的那个拳头大小的白炽灯与房间格格不入吧。
而在整个书房里,最惹眼的就是摆在书架上的一大摞日记本,能不能找到倭国人修建的邪恶祭坛就看这些日记本了。(未完待续。。)
第八百六十六章:线索(求订阅!)
第八百六十六章:线索(求订阅!)
民国二十二年农历八月初七,大英帝国伦敦,小雨。
经过一个多月的恐怖航行,我们终于来到了这座世界工业革命的始发地,尽管旅途的劳顿几近让人崩溃,但我们还是忍不住想要提前见识一下这座享誉世界的大都市,以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个弹丸小岛为何被称之为日不落帝国?
在伦敦街头看到的一切都令我们感到好奇,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英国人看向我们的眼神似乎并不是很友善,最起码我们能明显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轻蔑和不屑。用我们的英国翻译劳伦斯的话说,在西方人眼中,华夏人有很多被称为所谓“怪癖”的东西,例如猪尾巴一样的辫子以及裹着长长丝绸的小脚。
只是我想说的是,我们其实和正常的民族没什么区别,更没有什么所谓的“怪癖”只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不同民族的“怪异”风俗和特性只不过是由生长环境不同而造成的。。。。。。
当然了,在我们眼里,英国人的很多行为也同样透着怪异。来英国之前国人一直在说洋鬼子的国家如何有钱,建筑如何宏伟,老百姓生活如何富足。但当我们真的身临其境却发现,事情并非是这样的,其实和华夏一样,绝大多数的英国人也都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计而奔波。即便是在他们的首都,我们依然也能看到很多衣衫褴褛的流浪汉,难道他们就不代表英国吗?
另外他们可以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不吃一口米饭。都是以牛羊肉作为主食。这或许就是他们为什么气味难闻的原因,他们把自己身上的味道弄得像绵羊的一样。他们每天都洗澡。希望可以去掉那令人讨厌的味道,但是去不掉。
他们不把肉切成小块做熟了吃。而是很大块地、半生不熟地就端上桌子,又是拿刀切,又是拿刀砍,又是拿手撕着吃。他们吃饭离不开刀叉,这让一个文明人神经紧张,一个拿着武器吃饭的人坐在对面太让人吃惊了。他们甚至与女人同桌吃饭,而且女士优先,这真是颠倒了乾坤。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相互嘲笑对方的民族特性,并不能让任何一方信服。世界各国的民族性都是各有特色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民国二十二年农历八月十三,伦敦剑桥,晴。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我们已经待了整整一个星期了,费尽周折之后我们得到了剑桥方面的许可,可以成为他们的旁听生,只是在入学的时候,那位穿着绅士服的校长很郑重的告诫我们。禁止我们在学校惹事儿,同时也禁止将我们华夏的愚昧的行为方式带到学校,他们甚至拒绝我们在学校居住。
这样的行为让我们很愤怒,但是却又无可奈何。在这个西方强国眼里,拥有浩瀚五千年历史的华夏古国是一个落后且野蛮的地方,勤劳勇敢的华夏人竟然是最难捉摸。最没逻辑最矛盾的民族。
民国二十二年农历八月十四,伦敦剑桥。雾。
今天我们旁听了约翰教授的世界历史,这一节讲的内容是华夏古国。来之前我们其实已经有一些预感了,毕竟在他们所有的人眼里,华夏两个字似乎从来都不是什么高贵的名词,与华夏沾边的一切,除了黄金之外都是邪恶的落后的。但我们还想看一看,在约翰这样的史学家眼中,华夏是不是依然是那种邪恶和卑劣的代名词。
结果让我们很失望,在整整两个多小的是课程里,约翰这个穿着绅士的秃顶英国佬都在以一种轻蔑的口气在数落着华夏的落后,同时也以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语言形容着华夏人。
在这位英国史学家兼大学教授的眼里,华夏人的很多行为都是难以让人理解的,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华夏人常用的报仇方式竟然不是杀死对方,而是在对方面前或者是家里自杀。他说西方人从来不会为了诅咒别人而自杀,但是在华夏这样的行为每天都在发生。中国人好像相信死在别人家里,是对屋主永远的诅咒。所以,中国经常有某某跳到仇家的井里或者跑到仇家门口服毒自杀的新闻。
民国二十三年;农历十月初四,伦敦剑桥,晴。
在这个国家呆了已经一年零两个月了,一起来的同窗有一多半回国了,尽管大家回去的原因并不一样,但是看得出每个人都是满怀着希望回去的。我选择了留下,我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回去,但是史密斯老师今天关于华夏政府的教学内容让我很是震惊。
史密斯教授讲了一下他眼中的华夏政府,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诉说了当下华夏的当权者们,发人深省。
在史密斯教授眼里,华夏的人民是世界上最好的国民,他们节俭、忍耐、勤劳,而且不像美国人那样,他们懂得尊重父母。在亚伯拉罕离开乌尔城之前的200年,他们的祖先就有了确切的记录;在基督教时代开始之前,他们就已经在使用火器;他们最先种植茶树、制造火药、烧制陶器、提炼漆胶;当我们的祖先还穿着兽皮睡在山洞里的时候,他们已经穿着丝绸住在房子里了;他们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人早500年;他们发明了航海用的指南针,没有它,大海难以安全穿越;他们构想出人工内陆航运体系,成功开凿了600英里长的大运河。。。。。。
但同时,在史密斯教授眼里,华夏也是贪官的天堂,这个统治集团与已经灭亡了的大清王朝一样,差不多已经集体腐朽了。在华夏,几乎所有的官员都**。他说私自增加税种在华夏已经成了惯例,什么剿匪税、抽丁税,种类繁多。尽管任何一种新增税都不是很多个人的一份不超过1英镑,而全县征收的这笔小钱加起来就是个大数目,县里的官员与市里的官员,甚至省里的官员都是要分成的。
史密斯教授还说,华夏的整个公共服务体系都因贪污而腐朽了,官员们不管是应得的薪俸,还是可拿可不拿的、拿了也不算犯法的灰色收入,都照单全收,官员受贿成风,向上贿赂成风。官场上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意思是,即使是当一个清廉的知府,三年时间也有十万两白银的回报。
很多官员的职务是通过公开的买官或者秘密地行贿“跑官”得来的,他们为了当官支付给政府或者上级官员大笔钱财,为了尽快收回成本,为了继续往上爬,把官做得越来越大,各级官员想方设法地聚敛钱财,他们想出来的匪夷所思的刮地皮的名目繁多得超乎我们的想象,乱七八糟的没有来由的苛捐杂税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听完史密斯教授的课,我整个人的感觉很不好,羞愧或者说是愤怒,我分不清。
。。。。。。。。
前面几个笔记本记录的都是黄广英老人年轻时候在英国留学的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