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攻略-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啊,自己的孩儿,能不想,能不念吗?”外婆回过了头来,捉住了娘亲的手,一脸感慨地道。“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见到大郎。”
听到了这话,听得我心头发涩,后退一步之后朝着外婆深深一礼。“孙儿不孝,还请外婆教诲。”
“你这孩子,快起来,过来过来,乖孙儿你这是什么话?老婆子可没怪你,你倒好,自个先埋怨起自个来了。”外婆慈祥地抚了抚的肩膀一脸慈容。“老身知道,那交趾之地,在孙儿的治国之策里十分的重要,不然,你岂会让你舅父在那荒蛮之地呆上这么久?”
“外婆……”我只能黯然无语,外婆如此识大体,我还能有什么可说的,想了想之后,我朝着外婆笑道。“外婆您也别太担心了,最迟明年秋末,舅父就会回长安的。”
虽然外婆很识大体,可并不代表她不想儿子,听得我这话,外婆两眼一亮,坐直了身子来。“乖孙儿这是为何?”
“外婆,因为孙儿已经定下了计划,明年,一定要把岭南之地拿到手里,打通与交趾以及东南沿海的通道。”对于家人,这样的计划实在是没什么可隐瞒的。
现如今总参谋部那帮子就成天唾沫星子横飞的在推演着南进的攻略。最早明年年初,最晚明年初夏,便会向南方进军。这段时间,已经从原本蜀地的军队中选拔了五万将士,再加上两个野战军,混编成了一个集团军,目前,正在蜀南地区进行着秘密的强化训练。
这里的气候虽然不比交趾和东南部沿海,但是却已经很相似,正是因为担心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所以,在回师之后。又悄然地将第六军和第七军派回了蜀地,进入了蜀南地区,与那五万蜀兵组成了南进集团军进行了严格的混编训练。
而南进集团军的总指挥仍旧是屈突通,没办法,自从上次屈突通欲乘着大胜归隐,以免兔死狗烹,被本公子狠狠的责备了一顿之后,老家伙重新提起了精气神,不再如过去一般想要弄什么中庸啥的,所以,原本公子担心屈突通年老,不易南行。
结果老家伙跳出来叫嚣什么南边是他开搞的,那么,就算是不能够在他的手里边终结,也必须让他再尽一份心力,所以,夺取岭南,打通与交趾和东南沿海的重任必须交给他。
原本我倒是意属于李靖,但问题是屈突通这位年长功著,三军之中,威望鼎盛的老将军一跳出来,李靖也只能灰溜溜地缩起了脖子。
不过,李靖仍旧被我委为了南进集团军的总参谋长一职,而副总参谋长,则由马三宝担当。目前嘛,除了屈大将军是在半个月之前离开的之外,其他人等已经早就赶长蜀南地区对部队进行视查和整训。
为什么摆到蜀南去训练,除了一个气候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滇北地区是属于前隋掌握,但是,滇南地区却不是,就是一帮百越遗民组成的各种大小部落,占据着滇南之地。
唯一令人欣慰的就是昆明地区如今也被本公子收归治下。但是,滇南诸部,却并不安定,时常与蜀地发生摩擦和冲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本公子才不敢让是舅母直接从滇南直抵交趾,而是绕道而行。
而南进集团军摆在那里训练,自然不是光自己比着刀子玩,而是在那里实战,一边实战,一边针对南方的环境和气候,对战斗方式进行着修正。
比如,所有南进集团军的远程打击武器,比如弓弩之类的,已然全部换装成了钢弩,涂抹上了牛油的钢弩,不但其射程和命中率不压于木质为主的弓弩,更重要的是在南方经常阴雨天气的地带,拥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并且不容易生锈。
另外,还给南进集团军增补了大量的便携药剂,以防疫病。当然,有很多准备,都是根据之前交趾传递来消息而针对性的准备的。
而目前近十万人,正在奋力地修建着蜀地的水泥直道。另外,当地的渔民船夫,经不住高薪的诱惑,纷纷加入到了河道探航队和长江水师当中。
为的自然是要加紧探索航道,以利于大批的船只的行进和停泊,因为使用了当地的渔夫和船夫,所以此项工作开展得极为顺利,目前,大多数的河段都已经给制出了船只航线地图。
有了这样的河图,可以极大的减少触礁所带来的可怕后果。现在尚未探明的,只剩下牂牁郡境内的最后一段,而目前,蜀中正在加紧修建运输船以及码头。准备把长江水系的中上游及其主要支流利用起来,以便行船,更重要的是以便转移军队和辎重。
到时候,哪怕是水泥直道没修好也没关系,只需要把足够十万大军作战三个月的物资运抵蜀中,然后便能够利用水路的便利,直抵古之夜郎国,今日之牂牁郡境内,而从此进入岭南之地就显得便利了许多。
极大的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总之,本公子不会傻呵呵的为了作战,将几万甚至几十万百姓去当民夫,到最后闹得天怒人怨,隋朝的前车之鉴可就近在眼前。
所以,本公子大力发展交通水运,不但是为了让老百姓们的出行方便,同时也便于中央控制地方,更重要的是,使得国家进行战争之时,不再耗费大量的人力,使得国内的局势动荡不稳定。
更何况,如今的军队,可不是当初的军队,连个军饷都没有,本公子实行的是募兵制,也就是说所有的将士都是有军饷的,而不会再像过去一般,去给国家卖命连钱都没捞着一分,指不定没多久就在战场上呃屁。
嗯,古代的华夏,国家军队的召集制度有两种,一种就是征兵制,另外一种是募兵制。
所谓的征兵制就和后世的兵役没有太大的区别,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或族群,从军常为被迫性或半被迫性的选择,而在一定条件下,国民有其从事军职的必要与义务者,其制度为征兵制。
不过古代的征兵制则显得残酷许多,并且国家征兵一分钱也不会给这些被征来的士卒,最多提供甲仗弓弩,让其具备作战的能力。
但是有些朝代甚至连武器都需要这些被征来的百姓自己去准备,太穷困的,干脆提把菜刀或者是锄头上战场的甚至不在少数。
而募兵制起源于春秋,春秋吴起简募良材,以招募而不是传统征发形式组建了列国的第一只特种精锐部队:武卒。从前,春秋时代,征兵工作主要面向城市户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农村征兵工作也有声有色了,但征来的人没工资,还得自己解决武器和粮食。
有时候打仗打到半道,天转冷了,还得自己写信给老家,让老娘给做冬衣,让老爹给送过来,真是赔本又赔命啊。打完仗,征来的兵员摸摸脑袋如果还在的话,就各回各家继续从事乡间劳动。
吴起改革了这传统的征兵制,他以苛刻的筛选标准招募士兵,一旦入伍吴起就发给他们工资,成为职业军人,而不是临时征发打完仗就回家。这些人放下手中的农活出来扛戟,相当于找到一份长期工作,不但拿薪水,还“一人入伍,全家光荣”:全家免去徭役赋税,还赐给土地房屋。
第六百三十四章 部曲的消亡以及警卫的产生
吴起采取由单兵到多兵、分队到合成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使武卒完全脱离生产,专心操演,成为“常备兵”,明显不同于过于业余兼职的“征发兵”,是一种史无先例的创举,开后代募兵制的先河。
这种“募兵制”的选兵标准很高,要求全副三层衣甲——即“上身甲”、“股甲”、“胫甲”。当时没有裤子,人们下身是裙子——对于军人来说就是裙状的皮革“股甲”。裙子里边光着大腿,从膝盖以下有半截裤筒似的胫衣套在小腿上——胫衣是由从前远古时代的绑腿进化来的,未来将继续向上扩张成为裤子(但现在还没有裤子,只是小腿上的胫衣),对于军人来讲小腿上的胫衣就是皮革的“胫甲”。
穿好这上身甲、股甲、胫甲三层衣甲,脑袋上再着胄(青铜头盔),操十二石之弩,挎箭五十枚,荷戈,带剑,裹三日之粮,负重奔跑,由拂晓至日中,能奔跑一百里者,才能应征人伍。当时的一百里相当现在的41。5公里,等于全程马拉松赛,要求半天跑完,而且这些大兵背了那么多兵甲武器,可不是背心裤衩呀。
如今从预备役挑选正规军将士,也同样要采用这样的方式,另外还得通过文化课考试,因为所有的预备役士卒每个月有三次集中训练时间,每次两天。
早上先进行文化课教育,中午开始到下午才是正规的军事训练,正是因为有了文化课,使得很多原本反感预备兵役制的老百姓很是热烈响应。
不过,本公子规定的预备役只允许十八岁到三十五岁之间的青壮年参加,其他超龄或者是低龄的,预备役部门不得让其参与。
征兵制在秦代和西汉时期很是盛行了一阵,而之后,渐渐地衰败了。自光武帝刘秀实行罢兵政策后,东汉的兵役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秦及西汉的普遍征兵制逐渐取消,代之以募兵制的盛行。东汉无论中央军,还是地方临时组建的军队或长期屯兵,大多采用募兵的形式召募士卒,如象林营、长安营、雍营、渔阳营等,其士卒均系召募而来。
东汉的募兵制与西汉有很大区别。西汉募兵制是作为征兵制的辅助和补充,召募的士兵为数不多,但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勇之士,战斗中往往以一当十,战斗力极强。
而东汉的兵役制度由于以募兵制为主要形式,对于应募对象不再有所要求,因而士兵成分复杂,多以社会散闲人员、无业游民为主,也有农民、商贾、少数民族男子,甚至还有死刑囚徒,如度辽营即是由召募的死刑囚徒组成的,其他各要地屯兵也有不少刑徒。由这些人组成的军队素质低、战斗力差,而且军纪败坏。
东汉募兵的主要手段是以财物诱引。最先采用这种手段的是光武帝刘秀。刘秀初起兵时,因兵少问策于任光,任光建议道:可募发奔命,出攻傍县,若不降者,恣听掠之。人贪财物,则兵可招而致也。这种思想,影响了东汉历代统治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应募当兵,他们往往支持、纵容兵卒劫掠财物。而许多应募从军者,也往往意在掠夺他人财物,而无心作战。
如此,募兵虽多,但战斗力也可想而知了。东汉募兵的其他手段,还有以免除赋役为条件召募士卒的。如东汉末军阀混战时,孙策初入江东,即以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为条件募兵2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
东汉募兵战斗力差,除成分复杂、素质低、军纪败坏等原因外,还有,募兵制往往是应急性临时招兵,士卒平日未经军事训练,不习骑射,长期屯兵虽为职业军人,但终身从军,当兵时间很长,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样使军中存在着大量病老羸弱之卒,战斗力自然日趋低下。
东汉募兵制的盛行,最严重的弊病是为地方军阀的武装割据提供了方便。东汉前期,中央集权有所加强,地方官吏拥兵不多,募兵须由中央下令。
中期以后,随着皇权的衰落、募兵制的发展,各地军政长官纷纷自行召募士兵,组建军队,到东汉末,这些军队均成为他们自己的私家武装,使之得以割据称雄。
这样的募兵制自然是扯蛋的,被本公子狠狠鄙视,招募军队,只能由国家出面,任何人,不得私募军队,不然,一律按叛国论处。是的,在本公子上台之后,就对于作出了极为严格的规定。
而屈突通等人也很是心领神会的向本公子,或者说向朝庭交出了他们的部曲。而本公子自然懂得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对各级官员进行了规定。
例如,屈突通大将军这一级别的军方大员,将会拥有一个警卫队,一个队是一百人。而警卫大队中的百分之九十都是由禁卫军将士选拔,另外的十名,则是从特种兵中选拔出来。
而若是文职官员,像魏大院长这样的,是一个警卫中队,也就是五十人。另外,官员可以允许使用自己的家身子或者是役仆为自己的贴身警卫,不过,人数不得超过二十人。
另外,所有的警卫,每隔两年一个轮换。并且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够拥有警卫。而四品以下,自然是不会有这样的福利。如此一来,诸位朝庭重臣的安全获得了足够的保证,更重要的是这些兵是朝庭的,是国家的,不再是私人的。
使得这些朝庭重臣不再拥有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得他们无法使用武装力量来对付朝庭或是干啥坏事。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件隐患。
要知道,过去,本公子身为堂堂的齐国公,家里边有数百部曲,这是很正常的事,甚至在其他勋贵门阀的眼里,数百部曲少得可怜,就拿观德王杨雄来说,光是观德王,就有部曲三千,这还不算护院,庄丁。
而杨玄感这货更是了不得,私募部曲近八千,而这八千部曲,就是他的根本力量。就像当年杨玄感进进攻洛阳之时,光是洛阳城中的世家勋贵所凑出来的私军部曲数目就达到了数万人之众,占到了守城的一半还多。
也就是说,若真是有人有威望并且有心把这些部曲私兵全联合在一块,甚至有可以在杨广北征高句丽时,组织一只强大的军队从内部拿下洛阳城。
正是因为当时见到了这一幕,所以,本公子对此留上了心。所以在建国之初就立下了规定,而很多老牌的世家门阀,不管是否有家人在朝中任职,也必须按此规定遵守。
当然,你们不想解散也成,但是不得再称之为部曲,最多只能称为保镖或者是护院。并且对于人数也有了严格的限制,也不想想当朝一品的大将军也才一个警卫队,你们难道还能比大将军牛叉不成?
所以,勋贵世家用来看门守院的护卫私兵数量都不得超过五十人,并且都必须要到长安警备司令部报道登记注册。
另外,在本公子治下,早在去岁末就开展了武器排查活动,所针对的,自然是那些世家门阀。对于私藏弩及甲仗的,都会有一定的惩罚,但是,对于家传铠甲,则不在此列。
毕竟,本公子是很喜欢古代的铠甲,后世,中国几乎找不到一件古代制作的铠甲,就是因为在古代,对于刀剑之物,没有太严格的管控,但是对于弩、长兵器,还有铠甲是控制得极为严格。
在我的眼里边看来,等火枪研究出来之后,再牛叉的铠甲也将会渐渐地退出历史的舞台,既然如此,还不如让那些人当成传家宝保留,让人能够在后世瞻仰到古代的军事文化和艺术真品。
从一开始我在韩城主掌军政开始。所有的军人,都采用的是募兵制,当然,预备役是强制性的,但是,只是在当地进行训练,而想要成为职业军人,自然是从预备役中挑选。
也幸好本公子会挣钱,使得国库的财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才能够养得起这么多的兵马,而给予这些将士们的军饷,每个月的月饷为五百钱,虽然不算多,甚至比不上一些技术好的工人又或者是商铺的大伙计,但是却已经足够一家子生活在半个月。
另外,每名将士退役之时,还将会获得一笔不菲的退伍津贴,最低等的就是只入伍两年便退役的普通士卒,也能够获得十贯钱的退伍津贴,十贯虽然看似不多,但是却也够买上十数亩薄田的。
最重要的是军人退伍之后所获得的那些与议员、贵族同等的特权,使得很多人都恨不得能够成为华夏帝国军队的一员。
“军队,是国家的脊梁,更是华夏能够平安的保证,必须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和严肃性,任何违背军纪的行为,都绝对不能姑息。”我拢起了眉头,冷冷地道。
跟前的一大票文武大臣都不敢吭声,嗯,主要是我刚刚发了一大通火,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新编三十军的军人,居然乘夜跑到长安来玩。
玩也就算了,反正长安已经取消了宵禁。但问题是,近二十名新编军的士兵连同一名队长并没有到他们的休假日,而是悄悄的溜来的。
而且去了啥地方,却了妓馆,因为跟人争风吃醋,在妓馆里边大闹了起来,最终被昨天夜里巡夜的警备军抓获。而有五人见机得快,偷溜走了。
第六百三十五章 闺女不包,男娃三包
不过,今天一早已然被抓获归案。而杨恭道昨天夜里就亲自赶去处理,并且于今日一早将供词交到了我的案头。
这二十名新编军士卒多来自西秦以及蜀地,而重要的是,昨天夜里,他们先是跑去酒楼吃喝了一番,然后醉醺醺的跑去妓馆找妞,结果,看到别人怀中的小姐比自己这边的小姐漂亮之后,居然去寻衅争夺。
对方自然不甘自己怀里边的妞被抢,于是,从一开始的嘴皮子战争逐渐发展成了拳脚斗殴,并且不光是在妓馆里边打斗,甚至是打到了街上来还误伤了好些的行人。
出了这样的事情,如何让本公子不勃然大怒,本公子一直都在强调军纪军容,终于使得老百姓把华夏军队视为了一家人,可是现在,居然就是长安城里,如此嚣张地弄出了这么一出大戏,老子没当场下令把那二十多人宰了就算是好的。
影响极其恶劣,他妹的,本公子气得肝尖都在颤抖,这是什么破事,难道说二十多名士兵逃出军营,军营里边连个知情人都没有?又或者是那些在巡逻或者是守夜的家伙都是聋子或者瞎子不成?
代理国防部尚书,总参谋部负责人杨恭仁一脸惭色地拜倒在地。“陛下息怒,臣一定会严惩这些害群之马。”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按捺住内心那股子想要杀人的冲动,想了想,冷冷地道“不光要严惩,更要严格审理,嗯,此事,必须公审。由魏院长负责此案,务必要给天下百姓一个交待,更要给那些军人提个醒,别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另外,大批的军人能够离开军营进入长安城,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上官的不作为,代表着宪兵的不作为。”本公子阴森森地道:“传朕旨意,新编三十军的所有军官,一律降职两级,所有涉事者,还有那些包庇者,一律交送军事法庭。其二,新编三十军的宪兵全部免去其职务,编入预备役,三年之内,不得加入警备军和野战军系统。第三,这些士兵的直属上级就地免职,朕的军队里,不需要这样的人。另外,新编第三十军取消番号一年,降为警备五十五军,以观后效,若是他们再出什么事。所有三十军的全体将士都勒令退役。”
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就连主张严加惩治的魏征眉头也不由得跳了跳。如今的一个军可是近三万人,三万人被勒令退役的话,这绝对不是什么小事情。
杜如晦揉了揉自己鼻尖站了起来小心地道:“陛下,臣觉得,是不是处罚太过了,毕竟……”
“朕知道这样的做法太过严苛。”我打断了杜如晦的话,看着厅中的文武重臣,语气仍旧显得凝重。“朕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华夏帝国的军队,绝对不能干出欺负老百姓的事。日后有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你等可听明白?!”
“若是今日的尺度不拿紧拿严,日后,怕就不单单是二十人为了嫖妓而跟人发生争执,而是成百上千乃至上万的将士就像是一群恶狼在城市里边烧杀抢劫了。朕意已决,尔等不必多言。”
“诺!”过百文武臣工齐齐下拜,大声应诺。
等大多数人都离开之后,我揉了揉眉头,朝着被我留下来的杨恭道笑了笑:“昨个你做得对,若非如今,真不知道等到了今日,会被谣言传成什么模样。”
“这是臣的职责所在,再说了,陛下您可是将长安的治安与稳定交到了臣的手上,岂敢有懈怠之时。”杨恭道笑了笑答道。
“嗯,这几年来,你做得不错,长安宵禁被取消后,却没有出过一次大乱子,可见你还是动了心思的。”我点了点头,很是满意地道。“你既是长安警备司令部的头,又是长安太守,这副担子可是不轻的。”
过往,大兴城称为大兴县,由一名县令主掌政务。不过,也不想一想,长安是啥子地方?勋贵多如狗,世家子遍地走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县令能够干出啥成绩来?
记得过去,但凡是在这样的地方当县令的,要么就默默无闻,要么就会声明显赫。为啥?还不就因为长安洛阳这样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身为帝都的地方,达官贵人太多。
县令不敢管,自然是没有啥事,而若是县令管了,那么必然会成为大事甚至是传说。比如东汉初期的强项令董宣,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仆人杀人后藏匿在湖阳公主家,董宣乘公主外出的机会将这个仆人正法。湖阳公主企图借弟弟光武帝的威势压倒董宣,可董宣不买账,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坚持原则,不肯违心认错,被光武帝封为“强项令”。
而之后,曹操在洛阳北部尉的位置上也因仗责杀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而声蛮天下。所谓的洛阳北部尉,也就相当于是后世的副县级的公安局长。
可以想见,作为帝都,会是怎么样一个场景。所以,为了保证长安的治安,本公子不但任命其为警备司令部的负责人,更任命其为长安郡太守,主管长安的一应政务。
有了这位当朝三品大员手握军政威摄,长安极少会发生什么欺南霸女之事,就连刘宏基这货都来信告之俺,当年他在长安收的一票小弟日子都不太好过,想要回洛阳投奔他来着。
弄得本公子啼笑皆非,但也份外的满意。不过现如今,本公子觉得杨恭道该挪一挪窝了,自然不是他不好,而是做得相当不错,文武都能够拿捏得住。
最是适合镇抚一方。而今巴蜀之地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说来,皇甫逸的功劳可不小,不过,在明年开始,本公子想要夺取岭南,打通与交趾的联系,新占之地的治理,怕是唯有皇甫逸方可担此重担。
所以,我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过坐镇巴蜀之地,而杨恭道正是我心目中的人选。
“……怎么样?不知恭道兄可愿往之?”说罢了我的想法和理由,朝着凝眉苦思的杨恭道问道。
“陛下既有此意,恭道岂敢不遵?”杨恭道笑道。“在这长安呆了好几年,也想活动活动了,不过,恭道自知自己不是大将之才,但是守备巡抚地方还是有自信的。”
“那就好,我还担心你不愿意离家呢。”我满意地点了点头。杨恭道虽然果决来足,但是守成绝对有余,而且善于调解关系,放在巴蜀之地的话,我很放心。
“巴蜀之地,其重要价值,绝对不亚于关中,放其他人的手里,我实在是放心不下。所以,只有来寻恭道兄你。”
听得此言,杨恭道挑了挑眉头。“看来陛下是准备对岭南动手了吧?”
“嗯,皇甫无逸将会在动手之后,去安抚新占之地,而你的任务,就是替朕看好巴蜀之地,特别是西边和南边,切切不可有失。不论是南诏,又或者是西边的山岭之上,这些异族皆是贪婪噬杀之辈,切切不可大意才是,你的任务,不但是要守好巴蜀之地,更要设法的缓和与南诏六部的关系。至于西边山岭之上的异族,原来你麾下的野战军,就摆放到这一线,不光是让他们防守,更是要让他们在此练兵,最好能够适应高原的气候,未来,这片土地,朕也是不会放过的,明白吗?”
“陛下放心,臣定当谨记。”杨恭道郑重地点了点头答道。
正事说完,坐下了喝着茶水开始聊起了闲事,杨恭道告诉俺,他的表姐杨氏,也就是嫁给武士彟的那位,如今已经怀上了。
“这么快?”本公子不由得砸舌道,靠,想不到武士彟这杆老枪居然如此得力。不愧是能够跟四十出头的杨氏生下三个闺女的老流氓。
“这家伙怎么这样的喜事也不跟我说说,难怪这几天看他一直合不拢嘴呢。”我不由得摇了摇头笑道。嗯,希望这家伙生的是闺女,到时候,俺就替俺未出生的儿子预订一个。
虽然俺反对替俺女儿包办婚姻,但是我并不介意给自己的儿子包办婚姻,很奇怪的心理,或者是因为男娃再怎么吃亏也吃不到哪去的原因。
杨恭道干笑了声:“到时候,怕是有一事得劳烦陛下您。我表姐如今年过四旬,怕是有什么,前些日子,去请孙真人,却为真人所拒……”
“这事啊。”我砸了砸嘴。“这样吧,你想必也该知道,我的两个婆娘都是我家的李氏所接生的,她不但会接生,更是精通医理,这一年多来来,更是一直在孙真人身边修习医术,如今别的不敢说,但是在妇人的病患方面,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说到了这,本公子又顿了顿,凑到了杨恭道耳边道:“重要的是李氏还是孙真人的记名弟子,若是有个万一她处理不下,孙真人岂能不出面?”
听到了这话头,杨恭道不由得面露喜色连连颔首不已:“那恭道可就多谢陛下美意了。”
第六百三十六章 怎么攻略中南之地
“嗯,对了,你觉得你空下来的位置由谁来接手比较好?”这时候我想到了这件正事,杨恭道一走,那可就相当于空出了两个位置,一个是长安太守之职,另外一个自然是警备司令部的位置。
“恭道以为,世谔兄可担此重责。”杨恭道想了想之后提出了一个人选。世谔兄自然指的是韩世谔,不过,这哥们目前正驻扎在韩城,毕竟上次险些让王世充打个措手不及,本公子对韩城的安全也是留上了心,在韩城县的水师未有足够实力保护之前,有韩世谔这位军中大将坐镇,我民能够放心一点。
而韦云起如今又回到了长安继续干国防部尚书。关北地区的镇守任务,转交给了裴元庆这哥们,至于西秦之地和河西,则继续由裴仁基主持军务。
“……所以说世谔兄现如今身上的担子不轻,最少在这两三个月内,都不能擅动。还有人选吗?”我将自己的顾虑告诉了杨恭道。不过再过两个月,该把这哥们给调回来了。
等拿下了岭南之地,本公子就差不多可以向中原用兵了,韩世谔这样的猛将自然不能呆呆的蹲在韩城数蚂蚁。
杨恭道皱起了眉头,苦思了半天苦笑道:“陛下,朝中能臣武臣不少,但是,多是身兼数职,这个人选……”
杨恭道的话也没错,我考虑了一番之后做出了决定:“这样吧,原韩城特区太守杨琼调任长安太守,原关北地区警备司令韩雄调任长安警备司令部司令。而韩城特区太守之职,由杨琼举荐,由给吏部审核,至于关北地区警备司令人选,由国防部举荐。恭道兄以为如何?”
杨恭道不由得朝我一礼笑道:“陛下英明。杨琼此人把韩城打理得井井有理,可算是能臣,而韩雄也颇有才干,有些二人赴任长安,那恭道真的可以走得放心了。”
“嗯,杨琼在韩城都呆了不少年头了,是该挪挪窝了,有了治理韩城的经验,想来,长安到了他的手里,应该出不了乱子才是。”我笑着答道。
杨琼和韩雄可是本公子的老班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