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希望与图腾-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罗叔叔见高来了兴致,笑着对田理麦和蒋雯雯说道:“田理麦,她雯雯姐,难得你高有如此的雅性,她可是不喜欢别人唱山民歌的,在以往,覃老三那老人唱的时候,她是恨不得拿棉花将思思和她自己的耳朵塞上。”

    “那老老年人有时候唱的是什么?不堪入耳,谁愿意听那些下流的东西!”高或许是准备说“那老东西”,见田理麦在此,才改了口的。

    “妈妈,你快念吧?!哥和雯雯姐姐等着呢!”罗思思催促道。

    高说道:“我念的时候,如果有哽咽,你们可别笑话我!”

    “右客,除了我笑话你以外,三个小辈子谁会笑话你!”罗叔叔说道。

    “那我就献丑了。”接着高就念了起来:

    《哭爹娘》(一):

    “爹呀,妈呀,

    一尺五寸盘冤家,

    把儿盘起这么大,

    不能服侍爹和妈。

    豌豆角儿弯弯绿,

    别人盘进你盘出。

    堂屋中间栽泡桐,

    盘儿盘得满屋空。

    别人栽花栽石榴,

    盘得一屋满堂红。

    橙子黄了要剥皮,

    儿女大了要分离。

    一个桔子十二瓣,

    我们娘母要拆散。

    桔子好吃难抽筋,

    我们娘女要分身。

    栀子开花叶儿大,

    你的女儿要出嫁。

    大阳出来三丈高,

    我在屋里伸懒腰,

    从今我到婆家去,

    泥齐脚背水齐腰。

    要是公婆不开口,

    你儿有脚不敢走;

    要是公婆不张嘴,

    你儿有翅不敢飞。”

    接着高又开始念了《哭嫁歌》的第二、第三、第四种哭词。

    《哭嫁》(二):

    “我的娘我的爹,

    你下贱的女儿,

    像香炉脚下的钱纸灰,

    狂风一来纷纷飞。

    像山上的鸟儿,

    长大离娘飞。

    一无歇枝,

    二无窝归,

    今朝飞去何时回?

    我流泪,

    不是因为作穷,

    不是因为没有嫁妆,

    我年纪太小,

    离不开爹娘。”

    《哭爹娘》(三):

    “我的妈呀我的娘,

    月亮弯弯照华堂,

    又离老子又离娘。

    我的妈呀我的娘,

    盘你冤家盘得苦,

    盘的女儿只享半截福。

    我的爹呀我的老子,

    你的女儿跪中堂,

    亲戚六眷站两旁。

    我的爹呀老子,

    堂屋中间烧堆火,

    望你老人封赠我。

    我的妈呀我的娘,

    冤家泪水已哭干,

    哪年哪月再团圆?”

    《哭爹娘》(四):

    “男子读书服先生,

    女儿离娘自开声,

    女儿不得孝父母,

    好比浮萍草一柜。

    娘养女儿一尺五,

    移干睡湿费娘心。

    包脚梳头娘辛苦,

    长大侍奉别人亲。

    父母恩情讲不尽,

    难报父母半点恩。

    天上大星配小星,

    世上只有父母亲,

    莫怪女儿不孝敬,

    大树脚下去为人。

    只怪女儿生错命,

    不得报答父母恩。

    我若是个男子命,

    前后左右不离身。

    挑抬治家可以替,

    也可帮助父母亲。

    可惜是个裙钗女,

    只得能讲不能行。

    常言父母盘我小,

    定要养老父母亲。

    常说父望子成龙,

    为娘望女把凤成。

    鸡抱鸭儿不认承,

    哪知今日要离分。

    女儿实在难为情,

    靠我哥嫂弟妹们。

    朝年拜节来慰问,

    空手也要走一程。

    父母恩情说不尽,

    咽喉哽哽哭不明。

    妈呀我的娘呀,

    我的苦老子呀……”

    高一吃念了好几首不一样的《哭爹娘》的《哭嫁歌》,罗叔叔笑着说道:“右客,我真没想到,你还得这么多的哭嫁歌词?!”

    高说道:“男客,年轻时候记住的东西,真的不容易忘记,再说我在读书的时候也是文艺活跃分子,上台去演过戏呢!”

    听完了高念的哭嫁歌词,田理麦对蒋雯雯说道:“雯雯,这些哭嫁歌词,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我们要好好地整理整理,看怎么融入到我们的项目文化展示中去。”

    “麦,我们今天晚上来这里没有白来,获益非浅。”蒋雯雯说道。

    高听了田理麦和蒋雯雯的对话,说道:“还有母女对哭的,我也给你们念一首?”

    “好啊,高。”田理麦说道。

    高接着便念道:

    “女:我的爹我的娘,

    我是你的女儿,

    父母养我万辛苦,

    我难报父母半点恩。

    我的爹我的娘,

    咸腌萝卜淡操心。

    我娘操的空头心,

    我娘盘的空头人。

    鸡母错抱鸭儿蛋,

    画眉错抱阴雀生,

    盘到长大各自飞,

    娘在东来儿在西。

    堂屋打伞二重天,

    亲生父母丢一边。

    我的爹我的娘,

    你的冤家从今后,

    我要头顶别人天,

    我要脚踩别人地。

    冤家脚踩是生地,

    冤家眼看是生人。

    人生要被别人欺,

    马善要被别人骑。

    十字街前杀独猪,

    三沟两岔欺独人。

    别人母子坐一排,

    冤家一个当奴才,

    服侍别人不到边,

    冷言冷语骂几天。

    娘:我的女,

    三根芭茅不能容得藏身。

    娘这阴沟的岩板,

    不是你的龙行地。

    人家的娘才是你的娘,

    别人家才是你的家。

    要顺人家老的心,

    你莫给苦娘来加气,

    你莫给苦娘来加愁。

    为人要争一口气,

    为佛要争一炷香。

    女:我争得气来气又短,

    冤家怎么得心甘?

    生就蓝衫洗不白,

    生就的脾气改不得。

    娘:铜盆打水透底清,

    十分性子改九分。

    你离了我这苦命的娘,

    脱了蓝衫换紫袍;

    你离了我这苦命的娘,

    拆了银桥换金桥。

    你苦命的娘未给你置哪一宗,

    你苦命的娘未给你买哪一样。

    你勤耕苦做样样有,

    你好吃懒做样样无。

    女:我的爹我的娘,

    你的这冤家出世来,

    除了托肩无二层,

    除了耳环无二根。

    有穿有戴高处坐,

    无穿无戴立黑处。

    爹娘看我千斤重,

    人家看我四两轻。

    十字街前一把秤,

    一样毫绳几样认。

    他只认他亲生子,

    媳妇是他外来人。

    人家老的不开口,

    冤家有脚不敢走;

    人家老的不做声,

    冤家有翅不敢飞。”

    高虽然是用口念的《哭嫁歌》词,但由于大家都听得非常认真,还是被那念出来的歌词深深地感染了,气氛显得有些沉闷,罗思思见了说道:“我们每个人来讲一则笑话如何?”

    蒋雯雯说道:“我刚才先给大家讲一则。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沿着下坡路快速前进着,有一个人在后面紧紧追赶着这辆车子。

    一个乘客从车窗中伸出头来对追车子的人说:‘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

    ‘我必须追上它’,这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是这辆车的司机。’

    有些人必须非常认真努力,因为不这样的话,后果就十分悲惨了。然而也正因为必须全力以赴,潜在的本能和不为人知的特质终将充分展现出来。”

    田理麦听了蒋雯雯的笑话,说道:“我来讲一个。这是则甲乙对话。

    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跑来勐按我家的门铃。’

    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

    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罗思思笑着说道:“我来讲一个,都是一个风格的。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电灯是谁发明的?’

    ‘爱迪生。’

    ‘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罗叔叔笑了笑说道:“我来讲一个。妻子正在厨房炒菜。

    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油放太多了!’

    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

    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高说道:“你们讲的这些笑话,都不怎么好笑,但每个笑话里都有一定的哲理。”

    田理麦看了看罗思思说道:“罗思思,今天晚上,你就象一个策划人一样,我们都在跟着你的思路走,下面我们就不闲聊了,关于女儿会,我们还想请罗叔叔给我们说一说。”

    罗叔叔说道:“我们本来说的是土家女儿会,却一下子被《哭嫁歌》给扯远了!”

    “罗叔叔,这《哭嫁歌》我们也需要,没有扯远。”田理麦说道。

    罗叔叔笑着说道:“每到‘女儿会’当天的早上,土家族姑娘们起得格外的早,她们叽叽喳喳的邀约声打破了山寨的寂静。姑娘们精心梳妆打扮,把最漂亮的衣裳穿在身上,其穿法是里长外短,让一层层镶边衣裳翻成笋壳状,这叫‘节节高’。(未完待续。。)

第四六0章 女儿会(二)

    罗叔叔继续说道:“土家姑娘们衣裳的布料通常是土家姑娘自己用老式的织布机亲手纺织的土布,然后一针一线的缝成精美的衣服,为的是在‘女儿会’上让青年小伙子们赞赏自己的心灵手巧。她们还要佩戴最好、最珍贵的首饰,穿上轻巧的绣花鞋。

    “‘女儿会’实际上是土家风采的展示会,姑娘们打扮漂漂亮亮,在集会上选一个如意郎君,是未婚姑娘们的最大的心愿。

    “土家姑娘头缠印花折叠帕,身着红绿花边衣,腰围黑色金丝绒绣花巾,首饰在晨光下闪闪发亮。她们背上还背一精致的细腰花背篓,在街场上,姑娘们将背来的土产山货、丝织锦帛摆在街道两旁,自己则稳坐一旁,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有时,嫂嫂会在姑娘边帮忙‘参谋’。土家男青年也来赶‘女儿会’,他们在肩膀上斜挎一只空背篓,看似漫不经心各处游荡,到了相中的姑娘面前就装作买东西搭话。卖东西和买东西的人,心其实都不在意货物,青年男女双方在货物交易的同时,在进行感情的对话。如果彼此觉得合意,就到街外的净林或阳坡上‘边边会’。”

    “‘边边会’?罗叔叔,先前你提到时,我没有好意思问你。什么是‘边边会’?”蒋雯雯问道。

    罗叔叔说道:“这‘边边会’就是青年男女的对歌会。在山坡丛林中对歌问答,一般是女问男答,内容包括上至星星月亮,下至峻岭深潭,大到商贾务农,小到个人爱好,对歌要随机应变,脱口而出,互诉衷情,彼此加深了解,最后约定终身。”

    听了罗叔叔的再次重复介绍,田理麦对蒋雯雯说道:“雯雯,假如我们在晨溪大寨内固定设置一个‘女儿会’的节日,那样是不是会吸引天下游客来此参加‘会儿会’?”

    田理麦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头脑里展现出的是“女儿会”已经成为晨溪大寨一次的旅游节庆盛会,唢呐队、花锣鼓队、摆手舞队、板凳龙队震得山响,还有老艺人演出的被窝戏、猴把戏,有几十号人演出的傩戏,有扳手劲、抵下巴、举重、踢毽球等传统的体育比赛,女儿们再也不必担心家人的跟踪,踏歌而来,大大方方和小伙子们跳起了规模宏大的摆手舞,戏台上,看谁的歌唱得最多,唱得最甜……女儿会这天,晨溪大寨是满寨的歌舞,满寨的欢庆。

    ……那时晨溪大寨的“女儿会”不仅是旅游节庆盛会,还是文化与物质的交流会了。背花背篓的、牵着马儿、骡儿,驮着山货特产,嘻嘻哈哈、叮叮当当,源源不断地涌进山寨来。岂止是火龙坪本乡本土的人,湖广的,川渝的,荆襄的,乃至江浙沿海和海外一带的客商也都络绎不绝地涌来。摆摊设点,就地张罗生意,街头巷尾,街心路旁,货挨货,人挤人,熙熙攘攘、花花绿绿,满寨的繁华与生机。戏台上,竹莲舞苍健有力,摆手舞节奏明快,傩戏古色古香,采茶舞歌颂着时代的新风,山寨的变化,土家儿女的自由幸福和爱情,记者扛着录相机,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捕捉着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摄下这土家风情,摄下这古老山寨的现代文明和土家妹子的欢声笑语。

    ……“女儿会”如一首壮丽的史诗,诉说着昔日土家儿女痴痴怨怨的情愫,沉淀着史的腐朽,抒写着时代的变迁!

    “麦,你的这个想法非常好,不过我与你有不同的看法,设置‘女儿会’固定的节日没问题,可是地点我认为要放在你们上四台去,因为,我感觉,晨溪大寨那里面按照规划已经有许多的内容了,而上四台我们只考虑了百家竹林至上四台的旅游廊道建设,而上四台作为一个小山寨却考虑得不是很多。”蒋雯雯说道。

    “雯雯,我也想过上四台,可是,日前的交通让人望而却步。”田理麦说道。

    “哥、雯雯姐,我觉得还是让我爸将土家节庆日介绍完毕了,你们两人再讨论,说不定你们的思路将会更开阔。”罗思思说道。

    罗叔叔说道:“先前我已经说过,土家族的许多节日与别的民族节日是差不多的,只是传说不一而已,比如农六月初六晒龙袍这个节日,土家族是为覃土司在与外来敌人战斗时遇难血染战袍之日,为了表示哀悼,土家人家家户户都翻晒衣裳。还有歌谣这样唱道:‘唐崖寂寂水滔滔,米酒芳香胆气豪。长记土王征战血,今朝处处晒龙袍。’‘土王血染战袍红,把酒祭奠祖先功。翻晒龙袍寄哀思,雅韵新歌颂年丰。’”

    田理麦听了,说道:“罗叔叔,你对这些民族文化怎么知道得这么多?那请你给我们说说这‘六月六’其他民族的传说!”

    “那好吧,我先说汉族的‘六月六’。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在六月六日那天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日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日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这之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日跑回娘家把丈夫的计划告诉了母亲。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日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万分危急,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

    “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均相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便将六月初六日称为‘姑姑节’。

    “据说六月六日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其传说是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这是汉族人传说的六月初六日节庆。”

    田理麦和蒋雯雯包括罗思思听了之后,均感这六月六日的传说有其故事性。罗思思问道:“爸爸,还有其他民族的呢!”

    罗叔叔笑着说道:“对于‘六月六’这个节日比较重视的是布依族了。‘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差异,他们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每逢‘六月六’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

    “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顾长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人们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

    “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

    “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要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罗叔叔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六月六日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古代称‘回星节’,它史悠久,最早见于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明。’

    “节庆期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仪式和游乐方式,但点燃火把这一点是毫无例外的。节日之夜,村村寨寨处处火把灿烂,又如繁星降地,令人眼花缭乱;大小山寨歌舞狂欢,热闹非凡,常常通宵达旦。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更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纳西族传说,玉帝嫉妒人间的美好生活,命掌火天神去人间放火,天神不忍毁灭人间,于六月六日这天开始教人们连点三夜火把,以瞒过玉帝。火把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保全人间的天神而流传下来的。

    “而撒尼人说,天上阿育神把五谷撒到地上,人间丰衣足食。天王对此不满,派大力神去毁坏庄稼。英雄朵阿惹与大力神摔跤而获胜,大力神撒下香炉灰,变成各种害虫,人们于六月六日便点火来趋害虫。于是便有了六月六的火把节。

    “拉祜人说,世上出了专吃人眼的恶人,善人用蜂蜡裹羊角,点上火,找到恶人,并在六月二十四日制服了他。于是人们便定这一天为火把节。

    “撒梅人说,在保卫撒梅人家园的战斗中,撒梅王被入侵部落的人杀死,点火是为了寻找他的灵魂。

    “傈僳族的传说更有趣:诸葛亮南征到维西,帮助百姓开田种稻,派兵回四川运稻种。路上遇勐虎、瘴气,老百姓点火驱散瘴气,赶走勐虎,于六月二十四日接回运稻的士兵,后来这天就定为火把节。

    “这种种美丽的传说,就像火把节本身那样丰富多彩。”

    罗叔叔说道:“‘六月六’节在布衣族已有悠久的史。据清干隆年晨李节昌纂的《南龙志/地理志》记载:‘六月六栽秧已毕,其宰分食如三月然,唿为六月六。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

    (未完待续。。)

第四六一章 节日传说(一)

    “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农在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登,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

    “六月六节还有一种说法是,也是关于布依族,说从前有个叫抵师的布依族后生,聪明能干,开朗乐观,而且有动人的歌喉。他常在农活之隙,引吭高歌,他的歌声和人品感动了玉帝的一个女儿,她下到人间与抵师结为百年之好,夫妻百般恩爱。谁知好景不长。不久,仙女下凡的事让玉帝知道,他不允许自己的女儿与凡人婚配,就派天神下凡拆散了这一对恩爱夫妻。离别时,仙女含泪送给抵师一只宝葫芦,告诉他,每年的六月初六她将在南天门与他遥见一面。抵师遵嘱不再续娶,并于每年六月六到河边与天上的妻子相望,直到享尽天年为止。

    “后来,布依族人为歌颂他们坚贞的爱情和表达对仙女赠送宝葫芦的谢意,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而侗族人对于‘六月六’仅次于过年。这一天,甲寨的姑娘要在寨门前拦一道绳子,上面插上一些巴茅,地上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酒具。乙寨的小伙子要进甲寨,姑娘们便唱拦门歌:‘标致小伙哪方来?是鹰远飞或来玩?借问哥哥哪里走?未进侗寨先歌盘。’小伙子答唱:‘后生有缘来做伴,双燕远飞有家还。屋檐楼下把窝做,早出晚归要团圆。’就这样,小伙子要被姑娘们盘唱许多首歌才准进寨子。

    “到晚上吃饭,盘歌继续,每饮一杯酒就必须对一首歌,小伙子如果对不上,就要被罚喝酒,称为‘哑杯’,后来,姑娘小伙们聚在一起,姑娘们或绣花、或纳鞋垫,小伙子们则弹着琵琶,拉着牛腿琴,与姑娘们低声吟唱着情歌。这种对歌,就叫‘行歌坐月’,侗语的意思就是‘月下对歌交流感情’。等到歌唱完,天也差不多亮了,姑娘们拿出油茶招唿小伙子,大家吃完才散去。临行前,姑娘们将小伙子们送到寨门,唱着歌送小伙子远去。

    “六月六,这个日子对于每个民族来说,它都有一个节日的来,这或许与六这个数字有关,因为‘六六’两字表示着大顺的意思。”罗叔叔说道。

    “罗叔叔,还有些什么节日传说和它的来,特别是少数民数的,请你都给我们讲一讲!”田理麦说道。

    “田理麦,要都讲,恐怕有些困难,我还讲两个节日,那就是中秋节和三月三这两个节日,别的今后有时间了再讲。”罗叔叔说道。

    “爸爸,你先讲中秋节吧,我们小时候常听人们讲,八月十五开天门,这中秋节与开天门是怎样的一个传说?”罗思思说道。

    “思儿,八月十五开天门也是传说。据说,农八月十五的晚上,天门要开。天门开的时候,要是看到办喜事的话,你的运气就好。要是看到办丧事的话,你一定要背时。

    “从前,有弟兄俩,哥哥是个老好人,弟弟则奸猾些。弟兄俩分家各过各的。这天,哥哥去算八字。八字先生见他老实巴交,就说:‘你这八字不好哦!你看嘛,你这里犯煞,这里也犯煞,好几重煞!常言说,七煞八煞,疙疙瘩瘩,牛事不发马事发。今年你做事不顺,病痛也不少,可要小心点!’哥哥听了八字先生的话吓坏了。回去后,一天到晚都提心吊胆的。

    “弟弟也去找那个先生算八字。先生见他精灵,尽说好听的,说他八字好,红运当头,要是去做生意,一定赚大钱。弟弟听了欢喜极了,丢了庄稼去做生意。

    “八月十五那天晚上,哥哥在床上睡着了,恍恍惚惚的,有个老婆婆喊他起来。那老婆婆对他说:‘你生气做什么,八字先生说的话信不得,他算得不准!你快点来,看你的命到底好还是坏,像不像八字先生说的那样。’哥哥赶忙爬起来,跟老婆婆跑出门。老婆婆朝天上一指,叫哥哥看。哥哥抬起脑壳朝老婆婆指的方向一看:嗨哟,天门大大开着,一串串人从里头走出来,抬着大红花轿,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是在接新媳妇!哥哥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问老婆婆。老婆婆对他说:‘今天是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南天门要开。你不是看到了吗?你看到的是在办喜事,看到办喜事运气就好。你切莫相信八字先生的鬼话,你只要多谢谢南天门的土地,多给他烧炷香,多敬他好酒好菜,保你往后年年八月十五天门开的时候,都看到办喜事。’

    “原来,那老婆婆是南天门上的土地公公的老婆,也就是土地婆婆。说起南天门的土地公公,他虽然管得宽,殊不知个个菩萨都有人敬,唯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