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无悔九二-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原因很简单,要想“种下梧桐树,招来金凤凰”,这梧桐树就是关键。
而对于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来说,政策优惠是关键,而体现政策优惠、简化办事流程的典型模式就是开发区。
可现在的开发区热真的有点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梯度式开放格局。
在这种大开放格局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开发区)的出现,是最有代表性的。
最早的开发区出现在1984年,当时国家决定在大连、天津等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想让其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改革试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事实证明,这一试点模式是富有成效的。
在最开始的几年,开发区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可良好的效果也会带来副作用,那就是在全国都掀起了开发区热。
一时间,各类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出现了“竞栽梧桐树,广招凤凰鸟”的局面,兴起了一股“开发区热”。
尤其是在1992年,这种开发区热达到了**。
据统计,截止至93年3月,内地县级以上开发区已经多达6000多个,总占地已经超过1。5万平方公里,这其中大部分是各地方巧立名目擅自批准的。
这其中的名目还真的够多。
在这“一窝蜂”的“开发区热”中,除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区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开发区,什么边境合作区、出口加工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农业高新区、金融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等。
这些名目繁多的各种开发区,有些确实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这一点不可否认。
但开发区泛滥成灾后,绝大多数开发区都没有实际效益,绝大多数是为了跑马圈地。
因此,绝大多数开发区变成了荒草丛生的“鬼区”。
这样的鬼区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这些鬼区的存在,占据并闲置了地方大量土地资源不说,还会给地方带来巨额债务,让企业、银行、地方政府在开发区上被相互绑架还没办法解套,只能拖、赖、混地得过且过。
除此之外,官员数量翻番、骗取优惠政策、统计数据造假等,也已经成为了这些鬼区所带来的严重问题。
这也正是国家准备大力整顿开发区热的原因。
吴小正觉得,长市真的很不巧,在最需要成立开发区的时候,却撞在了枪口上。
想了想,他跟廖宏才说:“没有太好的办法,你真要想有所收获,首先就得成立开发区。”
这个问题真的无解。
在这个年代,各地进行大规模招商引资时,打的就是开发区的牌,开发区的牌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开发区除了办事流程简化外,在政策方面还有很大的优惠措施。
而外商们在选择落户地点时,是特别看重政策优惠条件的,如果长市在政策优惠方面竞争不过其它地方,就很难招揽金凤凰。
廖宏才却回道:“长市在去年底就申报了开发区啊,只不过只是省级开发区。”
吴小正:“……”
好吧,他承认自己有点孤陋寡闻了。
他知道,在长市是有开发区的,而且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只不过这个开发区主打的是科技牌,并不适合那些以生产加工为主的国际品牌。
他也知道,到了后世,长市还有一个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
他只是不知道,这个开发区竟然在去年就申报了。
看来,在这股开发区热中,长市也未能免俗。
吴小正也相信,这个开发区虽然申报了,但现在应该与其它鬼区并无太大差别。
“那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先把这个开发区好好整合一下,然后争取申报国家级开发区。”
虽然同样是开发区,但省级开发区和国家级开发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说在政策优惠上,国家级开发区就可以有资格向园区企业提供完整的两免三减半政策优惠。
廖宏才稍微思考了一会。
身为体制内要员,他自然知道省级开发区和国家级开发区的差别,差的可不止是政策优惠这一点,还有国家的扶持力度。
他有点担心地问道:“以长市经济开发区现在的条件,还不够资格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吧?”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国家已经准备对开发区动手了。
吴小正是知道这一点的。
他此时就在想,国家接下来的宏观调控政策,会是一刀砍还是有所甄别呢?总不能对具备条件的开发区也进行限制吧?
确实,长市的经济开发区如果不在项目和招商引资上大做文章,那别说申报国家级开发区,能不被砍掉就算不错了。
“现在的条件当然是不够成熟,可我要是告诉你,欧莱雅等几个国际大品牌都有意在国内投资建厂呢?那可是一个个投资都上亿美元的大项目哦!”
吴小正终于透露出了一些消息。
长市经济开发区现在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的条件确实不成熟,可若是带项目申报就不一样了。
投资上亿美元的项目放在这个年代,那可是了不得的大项目,吴小正不信,带着这样的大项目申报,国家还会对长市经济开发区采取一刀砍的政策。
他这是准备让廖宏才逆势而行了。
第953章 钱从哪里来?
对长市的发展而言,一个开发区就能解决全部问题吗?
很显然是不够的。
廖宏才嫌不够,吴小正也嫌不够。
吴小正之前跟廖宏才说,自己准备找个地方躲起来,其实这并不是闹着玩的。
因为一心想出国,吴小正希望在出去之前,能尽可能地多帮廖宏才一些。
其实现在的廖宏才是非常满足的。
他早就预料到,吴小正这里会有大好处,可还是没预料到好处竟然这么大,几家国际知名品牌的落地投资意向,随便抓住一两家,对长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就非常巨大。
他自然知道,一旦有某品牌的加工厂在长市落户,就会有无数配套企业围绕着它来服务。
就好比说吴氏企业的食品加工厂和酒厂,这两个厂一兴旺起来,整个湘南地区的经济都被带起来了。
而从规模上相比,那些国际大品牌可不是现在的吴氏企业能比的。
可他还是不满足。
在落实了几家国际大品牌的联系方式,并得到吴小正让沈默全力配合的保证后,他又打起了别的方面的主意。
“小正,你经常跟我说想致富先修路,这方面你是不是也投点资啊?”
事实上,廖宏才在来找吴小正之前,是做足了准备工作的,他虽然还没上任,却知道长市的问题在哪里。
总体来说,长市要想发展,除了经济建设方面得提速以外,还有四大难题要解决,那就是缺水、缺电、缺路、缺房这四大制约长市发展的难题。
在这四大难题里,缺水的问题经过前几年的处理,已初见成效。
随着第三、第四水厂的扩容,第五水厂的新建,缺水的问题有望暂时缓解。
而缺电的问题,这既跟整个国家电网的供电分配有关,也跟国家及省里的扶持力度有关,廖宏才并不觉得自己一下就有能力改变这种局面。
而缺房的问题,则更不是一时能解决的。
别看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已开始房地产热,可这不包括长市。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体制问题。
整个长市现在有非农业人口130万,可国有、集体经济单位职工就有90万人,占非农业人口的69。9%。
由于这部分职工的住宅基本靠单位实行分配,住宅市场失去大半人口的潜在消费者,而剩下的那部分人,虽然有买房的需求,但因为经济的原因,支付能力却不足。
因此,商品房在长市暂时并没有太大的市场。
最后剩下的就是道路的问题。
这才是制约长市发展最大的难题。
想致富,先修路。
这话可不是说说就行的,得有钱才行。
长市的道路问题真的很严重。
据数据统计,长市拥有道路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人平道路面积只有3。5平方米,远不及国家标准人平8至12平方米的一半。
就算是市区的道路,现在既没有成环成网,也没有形成立交桥体系,而且还堵头卡口多。
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廖宏才觉得自己的主政之路十有**就会变得碌碌无为。
可问题是修路的钱从哪里来呢?
无奈之下,他只能到处打主意,而关系比较好的吴小正及他的吴氏企业就又被他先瞄上了。
他这算是尝到了甜头。
要知道,在半年多前,当时的吴氏企业才刚起步时,吴小正就大手笔地做下了投资建设响水新村的计划。
而现在的吴氏企业跟半年多前相比,境况已经大不一样了。
很可惜,他打错主意了。
吴小正直接回道:“没钱。”
廖宏才却嬉皮笑脸地说道:“别啊,现在你们吴氏企业越来越能赚了,你多少赞助点呗。”
吴小正:“……”
他真的有点服这个厚脸皮的官员了。
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欣赏这个一心想干实事的官员的,但他却不喜欢廖宏才这种带点赖皮式的压榨方式。
在他看来,主政者最忌讳的地方,就是随便向企业乱伸手。
这样真的要不得。
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一下这位父母官。
“廖老板,你这么做可不行啊!你这样会把想来长市扎根的企业都给吓跑的!”
“你别忘了,吴氏企业是民企,赚多赚少是我们自己的事,只要我们依法纳税,就已经尽了我们企业的职责和义务。”
“再说,我们吴氏企业现在正在发展壮大的关键阶段,到处要花钱,我自己钱都不够花,哪有钱来帮你搞市政建设?”
廖宏才一下就被吴小正说得很尴尬。
在这个政府到处都缺钱的年代,他之所以向吴小正伸手,确实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味。
他也知道,吴小正所说的是对的,可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他叹了一口气说:“唉,我也是没办法啊,家底实在是太穷了。”
这倒让吴小正又有点于心不忍。
一个厅级、很可能很快就能升副省级的高官,竟然在他面前倒起苦水来,估计这样的事情他以后都能难碰上。
那就再给他一点希望吧!
“钱的事情你其实不用太担心,大概到了明后年,地方政府很快就有钱了。”
廖宏才惊讶地问道:“钱从哪里来?”
钱从哪里来?
熟知历史走向的吴小正知道,很多地方政府真的很快就会有钱了。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从明年起,国家就会开始实行分税制,将税收一分为二,形成国税和地税两个体系,其中国税上缴国家财政,地税归地方所有。
从表面上来看,分税制的实施,只能会让地方财政越来越窘迫,可实际上,分税制却会让地方政府很快就变得富有起来。
原因在于,分税制改革虽然使得“财权上移”,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事权下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央政府不再参与土地出让权益的分配,土地出让金全部纳入地方政府收入。
这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向土地要收入,后世把这种模式称之为土地财政。
这也意味着,风靡全国的土地拍卖即将开始,这也正是后世的房价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
从内心来说,吴小正其实并不赞成这种土地财政制度,因为这是后世老百姓住不起房的根源。
可是,他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的出现吗?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开始泄露天机:“你把长市的土地好好规划一下,准备卖地换钱吧!”
第954章 一个敢买,一个敢卖
不管廖宏才理解不理解,只有吴小正才知道,从现在起的二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土地经济将扮演着发动机的角色。
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对地方政府来说,土地供应包括基础设施用地、房地产用地和工业用地三部分。其中,基础设施用地占40%,房地产和工业用地各占30%,其中,房地产用地中保障房和商品房各占一半左右(15%)。
在这三部分中,基础设施用地是没有收入的,工业用地给企业的价格很廉价,而房地产用地中,保障房用地基本上也没收入,唯一能给政府带来高收入的就是用地份额仅占15%的商品房用地。
在此后的几十年内,地方政府主要就是依靠用地份额仅占15%的商品房用地的卖地收入,来推动地方的基础建设、工业发展、以及住房保障等。
而在商品房买卖中,地产商又通过高价商品房,把老百姓的积蓄掏空,然后用赚来的钱滚雪球般将自己发展壮大,成就了未来的无数房地产巨头。
因此,在未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土地经济确实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廖宏才对此确实不懂。
在这个年代的官员,恐怕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中国未来的发展竟然会严重依赖于地产经济。
廖宏才也想不明白,这个年代还不怎么值钱的土地,到底能卖给谁。
正如之前所考虑的,长市现在的经济基础还太薄弱,老百姓手里还没钱,商业地产现在根本就发展不起来。
于是他问道:“你让我卖地?我卖给谁啊?”
吴小正既然有这样的提议,自然是有想法的,他回道:“只要你敢卖,我就敢买。”
确实,以长市现在的经济基础,暂时还不具备运作商业地产的条件,但这并不包括吴氏企业。
在湘水时,吴小正为几个工厂的员工着想,已在响水新村对面规划了吴氏新城。
而对吴氏企业来说,未来的大本营肯定是在长市,不管是吴大厨集团,还是正佳集团,抑或是未来即将独立的计算机产业,主要从业人员都会在长市。
这么多人在这里,吴小正不可能不为大家考虑住房问题。
而且,因为他已经准备出去,因此这事他还得尽早落实。
廖宏才有点无语。
这小子刚才还说没钱,现在却说要买土地,这像是没钱的样子吗?
他不解地问道:“你要买地干啥?”
“在长市也建一个吴氏新城。”
廖宏才还是很不解。
按照湘水吴氏新城的规模,首期顶多也就几百上千套住房,那样的规模在湘水还行,可放到长市来说就不算什么。
而且,那样一点规模,按现在的土地价格,根本就卖不了多少钱,远远解不了廖宏才的近忧。
吴小正却说道:“你帮我找一个山清水秀宜居的地方,不用太大,有个5000亩左右就行,也不用在市中心,市郊也行,到明年,我钱能周转了,我就买下来。”
廖宏才:“……”
哇靠,5000亩!
这个数字真的把他给吓到了。
他稍稍算了一下,按照长市现在的行情,市区的土地大概20万左右一亩,就算是市郊的荒地,那起码也得10万以上一亩。
这样算下来,5000亩起码得卖5个亿。
如果真能用土地一下子就换来这么多钱的话,那长市这边的道路问题倒是有资金来解决了。
可廖宏才真的想不明白,他问道:“你要这么大干嘛?”
他心想,就算是建大型工厂,也用不了这么大吧?
“稍稍规划一下,建一个自成体系的大型生活小区,别墅洋房一起建,生活配套也全部上。”
廖宏才:“……”
你真敢想!
用5000亩来建一个生活小区,这样的规模起码相当于一个小城镇了吧!
他有所不知的是,在未来后不久,这样的大型小区在粤省到处都可以看到。
一些稍大一点的小区,往往会有几万套房、十几万常驻人口,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也一应俱全,封闭起来确实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镇。
吴小正既然要在长市建根据地,自然不想小打小闹。
而且,他既然已经有心进军地产行业,那他要建的吴氏新城,自然不只是建给自家员工住,还得预留未来的商业地产。
凭他前世的见识,他自然可以在长市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把后世那些花园式小区的概念引进来,来弄一个安全、舒适、独立的宜居之地。
这下两人有得谈了。
在弄清楚吴小正的意图后,廖宏才打起了小算盘。
在这个年代,长市郊区有的是未开发的荒地,弄个5000亩地出来自然并不难。
可廖宏才想的可远不止帮吴小正弄地卖钱这么一点点。
对一个大城市来说,整个城市是需要进行很好的规划的,比如说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要规划有序。
他现在就在想,既然吴小正要建大型居住小区,那可不可以干脆划出一大块来,作为长市未来的宜居区?
如果吴小正真把小区给建成了,那应该可以把周边一大片都给带动起来吧?
这个想法应该是可行的!
廖宏才先确定了这一点。
接下来,他得算计吴小正了。
“地肯定是有的,我可以包你满意,只不过地找好以后,城区到那边的交通问题怎么解决?”
他的言下之意,就是地我可以帮你找,但道路建设的事情你得自己解决。
还是那句话,想致富,先修路。
可这个路廖宏才却不准备掏钱来修。
吴小正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发现,若是打小算盘,还真没几个能打得过眼前的这位大老爷。
太会算了!
不过吴小正倒不太介意。
在卖地这事上,他原本就没有占政府便宜的想法,真要把这个项目弄起来的话,交通问题确实也得解决。
而且,修路这事如果交给政府去弄的话,他还不一定放心。
按照体制内的毛病,凡是都有拖的习惯,稍微拖一拖,就会影响他的大计。
这样一来,还不如自己来把握修路这事。
“你先把地给规划好,交通的事咱们打包一起来谈。”
没有什么事是谈不成的。
第955章 未进先思退
制造业、服务业、零售业、酒店业、地产业,再加上一个未来前途无量的计算机产业,以及一个连起步都还算不上的娱乐业,吴小正觉得,自己的步子迈得似乎有点大。
这样会不会扯到蛋?
他在很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
对于一个有梦想的企业家来说,一个未来的企业王国,是要做很好的规划的,而且这种规划还得跟随大势。
在他现在所涉足的这些行业中,制造业、服务业、零售业、酒店业,以及正在快速起步的计算机产业,是他未来企业王国中的核心,唯有地产业有着太大的不稳定性。
房地产业很容易就崩盘!
在这方面,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的。
教训首先来自于日本。
80年代中期,随着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日本地价开始疯狂飙升。
自1985年起,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每年以两位数上升,1987年住宅用地价格竟上升了30。7%,商业用地则跳升了46。8%。
1990年,六大城市中心的地价指数比1985年上涨了约90%。在东京都市圈,从1986年开始,出现了几乎是垂直式的地价上涨,高峰期1990年的地价大约是1983年的2。5倍。
可从91年开始,日本房价开始暴跌,当年就降了70%。
跌的结果就是那些充当了接盘侠的穷人连租房、吃饭都成问题,很多人选择了跳楼。
而对于从事房地产业务的企业来说,没有及时撤离的,则立即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91年日本的房地产崩盘,遭殃的可不止是那些充当接盘侠的老百姓,还有大量撤离不及时的房地产企业。
第二个教训来自于超级大国美国。
2008年,因为次贷危机,美国的房地产一下就崩盘,这不仅使得美国大量中产阶级一下就变成穷人,还让房地美和房利美这样的排名世界五百强前列的大公司也在一夜之间倒闭。
除此之外,中国的香港在未来几年的金融危机时,也曾造成过房地产崩盘。
……
一个国家的房地产业一旦崩盘,对于炒房的老百姓,以及那些未能及时撤退的房地产企业都是致命的。
吴小正自然不希望这样的命运发生到自己头上。
因此,对于房地产业,他就算要涉入,那也只是当作发横财的产业来玩一阵,到了关键时候肯定是要跑的。
他现在就在考虑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旦真正开始涉足这个行业,那什么时候跑合适呢?
也许,未来的这股房地产业,最多能延续至2020年!
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他记得在前世,大概从2000年左右开始,国内的房价就连续十几年的疯狂上涨,这不仅淘空了太多人的精力和财富,还透支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毫无疑问,中国楼市在在那一轮长时间的疯狂中,已经形成了比现在的海南房地产泡沫更大的楼市泡沫。
泡沫总是要破裂的!
有人根据日本和美国的楼市崩盘,总结出了导致泡沫破裂的四个条件。
一是房地产开发进入饱和状态。
二是房价持续高涨,泡沫化严重。
三是货币政策从宽松放水突然转为紧缩。
四是爆发或者发生经济危机。
吴小正觉得,这四个条件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比如说即将崩盘的海南楼市,崩盘的原因就跟前三个条件特别吻合。
而在前世,到了2017年2018年左右,中国的楼市基本上已处于这四个条件都符合的境地。
特别是到了2018年,当中美开始大规模的贸易战时,很可能会发生一定的经济危机,从而成为楼市崩盘的导火索。
吴小正心想,到了2017年左右,吴氏企业就得考虑从房地产业大规模撤退了。
说句实在的,如果可以的话,吴小正真的不想涉足房地产业这滩浑水。
在他看来,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房地产业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可它更像是中国经济的“ya片”,明知危害极大,但又很难戒除。
到了最后,它就会像中国的股市一样,在把普通老百姓当成韭菜在割。
危害极大!
可是在无法改变大势的情况下,他拒绝得了这种诱惑吗?
真的很难!
因为他知道,当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因为地产经济的兴起,能和地方政府站在一起,扮演中国经济的主流玩家和最大得利者的恰恰就是房地产商以及金融和资本玩家,那些从事实业的真正的产业者,以及绝大部分的科研技术人士,都会因为离权力和资源太远,而只能喝点汤。
他也知道,当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升、竞争愈加激烈后,实体企业的利润会越来越低,很多甚至会关门倒闭。
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吴小正很清楚,别看现在的吴大厨食品加工厂、连锁餐饮很能赚钱,可到了十几年之后,利润就会比现在小得多。
基于这种情况,他不可能放弃房地产业这一具有巨大钱途的行业。
只有赚足够多的钱,把资本掌握在自己手里,他才有资格去参与未来的游戏,或者亲自来定游戏规则。
唉,商业领域也是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吴小正叹了一口气,开始撵人:“廖老板,我能答应的都已经答应你了,你是不是该走人了啊?”
廖宏才:“……”
你可以不拿村长当干部,我好歹也是个上了级别的领导好吧,你怎么可以说撵人就撵人?
唉,有钱真的了不起!
谁让现在的政府既缺钱又缺投资呢?
谁让自己要急巴巴地来抱吴小正这条大腿呢?
他只能如此感慨。
不过对于今天这场会面,他是十分满意的,数个国际知名品牌的潜在巨额投资,以及巨额的卖地费用及一个未来的城市宜居区,这样的收获不可能不让他满意。
不过临走前,他决定不厚道地给这小子添点堵。
“小子,你那混账老爸又关进去很长时间了吧?你不找个时间去看看他?”
吴小正:“……”
第956章 真是个人才
廖宏才确实给吴小正添堵了。
自重生以来,要说吴小正有啥遗憾,最大的遗憾就得数吴敏青这个奇葩老爹了,自从出了上次的事之后,吴小正就已经有了放弃之心。
正因为如此,他才毫不留情地把吴敏青送进了监狱,至今为止都没有去看过他。
可真的能说放弃就放弃吗?
根本就不可能。
再怎么说那也是他老爹,吴小正顶多是让他去里面吃点苦,让他好好反省一下。
不过说实在的,如果不是想着要出国,吴小正根本就不会再去想吴敏青的事。
以他现在的关系,加上又通过人跟监狱那边打过招呼,吴敏青在里面的话,小亏是会吃一点,但还不至于有什么大问题,就算有问题,也会有人及时放消息给他。
因此,他就算不去看,也不用太担心。
可出国后就不一样了。
在这个通讯还不够发达的年代,如果吴敏青真出了点什么事,他还未必能及时收到消息,就算收到了,大老远跑回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看来,是该找个机会去看看他了!
想了想,他给吴力华去了个电话,要他帮忙联系一下监狱那边,安排时间让他父子俩见个面。
这事对吴力华来说不算大事,他一口就答应了。
在挂了吴力华的电话后,吴小正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自己要真是出去了,那吴敏青的事怎么办?
这真的是个大问题。
上次被抓后,吴敏青因为犯数额巨大的赌博罪,再加上原来的案底,这次又被判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