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栖特种兵-第2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少杰在那个蛇三喋喋不休劝降的时候,就给麦轲发去了消息,麦轲也回话,让他自行处理;实际上,二人在分手的时候,也预计到了这种可能性。
打退了叛军以后,王少杰继续通报了麦轲;麦轲开始没有回话,过了一会儿,突然告诉王少杰派兵去占领十二连城。
这十二连城也是不久前二人看到的一处古迹,但是并没有给与特殊注意。
麦轲提醒以后。王少杰立刻把三千人马一分为二,一半交由一个团长负责继续尾追,另一半,自己带着,斜刺里杀向十二连城!
一家是全力以赴,夺取这条唯一的生路;另一家是争分夺秒。立志把这些敌人全部在当地解决,不给兄弟部队带去麻烦!
因此,两支部队,如同两股洪流,滚滚流向十二连城!
结果,两支部队同时到达!
双方不顾劳累,立刻展开的对十二连城的争夺!
实际上,两头的各四个城垛被两支队伍的洪流一下子冲面,分别落入两支队伍之手。真正争夺的只有中间的四个。
因为这四个城垛双方都进入了一部分兵力,所以激烈的战斗就此展开!
双方各有独占的四个城垛作为后备,支援中间四个城垛里的厮杀,因此,那里的打斗激烈而持久,双方各不相让。
不过,打着打着,叛军一方就后劲不足了。
天军可以一无所虑。放开手脚打!更重要的是,一旦需要。他们可以调来大量的支援!
叛军就不行了,他们这么多兵力,全部在这里,根本就没有援军,一旦力量不足,就只有等着失败了。
另外。他们也不可能专心一志地打,因为他们的根本目的,是逃离被歼灭的命运,现在占了四个城垛,正好给他们逃跑留下了一线希望。
因此。从上到校,一边打,一边实际上是在想着如何逃跑成功。
争夺城垛的同时,赵一敬也正在和蛇三紧张商议。
占领铜关是没有可能了,人能跑一些也是好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跑进东方的这条峡谷通道,也就是古时的函谷,还是有大有作为的!
因为里面关卡甚多,只要占领一处,实际上还是卡断了入关出关的通道!
二人确定了这个情况,立刻就决定放弃这十二连城,逃跑,进入函谷关!
要逃跑,就必须有人牺牲自己,掩护别人,设三沉吟了一下,自告奋勇留下防守掩护别人撤退。
蛇三也只能这样,赵一敬是不能留下的;同时,他自己的留下,保住自己的性命不是问题,必死无疑的是那些留下的士兵。
留下的士兵被蛇三一番激励,不要命地冲了上去,中间四城的交锋更加激烈,每一次交手都是拚尽全力,拼命厮杀!
蛇三亲自上阵,冲在最前线,他那鬼魅的身影,令人防不胜防,王少杰只好亲自上阵,才制止了他的杀戮。
突然,他发现了一个现象,敌人越来越少了!
以前都是死一个,增增加一个,现在是只死无加!
敌人跑了!
王少杰立刻发现了真相!
追击!
他立刻发出命令。
同时告知麦轲这个麦轲。
然后,带领他所有的士兵朝函谷关口冲过去!
可是,未能如愿。
原来是蛇三带领大约一千叛军密密麻麻地挡在那里!
杀!
王少杰大声命令到!
三千天军蜂拥而上,都是一招致命的功夫!
那些叛军个个都红了眼,不知你死,就我死!
经过半个时辰的厮杀,才终于杀透了敌人的层层阻拦!
叛军只有一个人不知所踪,那就是蛇三,其余人全部死伤带劲!
不过,天军也是死伤惨重,而且活着的,都已经累得精疲力尽,如同死狗一样,再也没有余力追击敌人了!
正在这时,一阵骤雨般马蹄声传来!
天军的骑兵到!
当头一员大将,正是李小龙!
他们马不停蹄,飘然而过。
只留下李小龙豪迈的声音!
“少杰贤弟,安心休息;些许叛军,交给愚兄便了!”
。(未完待续。。)
第919章 古道险阻泥丸
这队骑兵共有三千人,正是李小龙从嘉定带来的精锐。
这三千人本来是攻打华山的,结果华山被天军智取,活捉了九天真人,又救活了他的关门弟子,他们基本上没有使上劲。
恰好麦轲知道了赵一敬叛乱后,要从铜关逃跑,进入函谷,就派出他们来追赶逃兵。
他们虽然从嘉定过来的时候没有骑马,但是原本却是熟练的骑兵,因此,麦轲就为他们调拨了三千匹良种战马。
这样他们才能以骑兵兵种加入战场,追击敌人。
李小龙今年刚值十八,恰逢风华正茂,跃马驰骋,英武异常。
他用的武器也很特殊,左右手各持一根双节棍,左右逢源,可长可短,打起来时而大开大阖,时而小巧机变,别管敌人在远在近,都能被他一一打倒。
三千骑兵很快就进入了函谷。
虽然李小龙在东南亚长大,对这里的情况不熟悉,但是,他接受任务的时候,麦轲通过灵犀一动对他一通猛灌,让他对这条兵家必争的险道有了一定认识。
函谷关是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个函谷关是指东端的关隘,与之相应的西端关隘,就是刚才王少杰占领的铜关。
铜关和函谷关相距八十公里,整个是一个峡谷,这个峡谷就被称作函谷。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
也有诗人称其为“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
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
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
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以及数不清的战火。
函谷关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
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
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
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时候,也在这个地方
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有许多名篇流传于世。
所有这些信息,都在李小龙脑际一闪而过,但是他并没有刻意去留意那些不时出现的古迹遗址,而是谨防逃敌的埋伏。
从谷口到这里大概有十几里了,依然没有追上敌人,而且也一路顺利,但是现在路途越来越难走了。
不仅是道路崎岖,道路两旁怪石林立,而且是道路变得非常狭窄,只容一骑通过。
这样的地方,除非是傻子,否则没有不设伏阻拦追兵的道理。
这条窄窄的通道,两边几十米的高坡,道路蜿蜒,崎岖狭窄,空谷幽深,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果然是人行其间,如入函中。
看到如此险境,饶是李小龙英雄虎胆,也是头皮发麻!
而且他知道,这是唯一的一条通道,全长竟然有三十里!
只要一进去,基本上就是不胜则死!
冲到中间,即使想回头,都没有可能,在那样狭窄的地方做回头的动作,无异于自寻死路。
而且中间既然狭窄,也没有可能作大规模的调整部署,也就是说,当先锋的,就是从头到尾,三十里路,全部打头阵!
李小龙立即作了调整,让一个铁甲排打头阵;第二梯队还是一个铁甲排;然后是第三铁甲排。
这是三千人中仅有的铁甲兵种,全部压上了第一线!
然后,就是李小龙和他的卫队。
后面就是其余的士兵。
“进去!”
李小龙下令,然后那些铁甲骑兵就挺枪跃马,进入狭窄的函谷小道。
李小龙进去的时候,前面的队伍已经渗入一百多米。
这时候,这听一阵箭弦响动,无数铁箭迎面飞来!
这是追兵和逃兵的第一次接触战!
李小龙这里也有流矢飞来,他挥起手中的双节棍将其磕飞,感觉到力量很大!
李小龙放眼看去,原来前方都堵满了叛军。
他们有的我倒在地,施放大型弩箭;有的蹲伏在地,手中托着中型弩箭,恣意发射;有的站立,手中使用的是小型弩箭!
李小龙心中恍然,怪不得力量如此之大!
幸亏有铁甲兵在前,否则这一个回合就会死伤惨重!
即使是铁甲兵,也还是造成了伤亡,主要原因是人有铁甲马没有!
幸亏伏兵专心射人,如果先射马的话。损失还会更大!
李小龙大喝一声:“速速前进,不让他们发射第二轮!”
幸亏伏兵用的不是连弩,否则转移目标射马,就会造成更大的杀伤!
前锋骑兵闻听命令,立刻冲锋,两个呼吸间。就冲进了敌人的弓弩手队伍,把那些趴在地上的叛军踩在脚下!
蹲伏和站立的人,更方便行动,他们有的甚至发射出第二只箭!
这些箭都是射马的,造成了十几匹马倒下!
但是剩下的继续冲锋,很快就冲垮了这些弓弩手的队形。
一旦近身交战,这些弓弩手就只有被虐的份了。
天军铁骑呼啸而过,只剩下断臂残头。
看到前面依然有人逃逸,李小龙大喊一声:“全部杀了。一个不留!”
他可不敢让这些人逃脱,否则下面的弓箭手集中射马,估计这些铁甲兵全都失去了作用。
接下来,追兵又遇到了三处弓弩手的埋伏,他们依样画葫芦,全部冲破,斩光杀净,不留一人!
不过。三个排的铁甲兵,也是剩下不到二十人。其余全部折损!
现在李小龙已经成为第一梯队,他的精锐卫士和剩余的铁甲兵形成一个团队,继续穿凿前进!
刚才这一段路,虽然狭窄,还可容纳两三骑兵并进,死伤的敌兵、己方的死马、伤兵。都必须从道路上清楚,否则都成了阻拦。
为了保证道路的畅通,李小龙只好组织人手,都是力大无比的士兵,把这些死人死马。扔到函谷两旁陡坡上,大多挂在那里的突出的的岩石上,或者树丛中。
对己方的伤员,也只能暂时安置在谷旁的斜坡,等到战斗结束以后,再来寻找他们。
这也没有办法,带着他们走,不但又减少了一份战斗力,而且对他们也是更加危险,况且往来颠簸,还会加重他们的伤势。
又前行了大约二里多远,只见两旁怪石峭立,更加高耸,中间的路径格外狭窄,仅容一匹马进入!
而且这匹马还不能肥胖壮大;马上的骑士也不能膀大腰圆!董卓那样的肯定不行。
怎么还有如此一段路径?
李小龙疑窦丛生。
突然,他想到刚才麦轲给他的信息,中间有一段路号称“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想必就是这里了!
她开始的时候,还不懂这是什么意思,现在看到了失地,才知道如此狭窄的通道,果然是稍微大一点的泥球也能封死了这段通道!
就是不知道敌人在这里有什么花样?
不容多想,一名铁甲兵当先冲入!
接着四五名铁甲兵尾随而进。
突然,前面传来一声惨叫!
那是第一个进去的铁甲兵的声音,李小龙能够辨别,因为他特别抗打,几次危机全部抵抗下来,才坚持到现在。
接着又是三四声惨叫,显然就是后面跟进去的铁甲兵!
除了人声,还有马嘶,都是临死之前的悲声。
李小龙激怒交加,一把扽出最后一名进入泥丸地段的士兵,自己跃身而入!
他正好看到最后面的一名士兵被敌人杀死的境况!
原来是狭窄的谷道两旁的峭壁中,有两道寒光突出,一道刺入那个铁甲兵的脖子,当场站斩首!
另一道则斩向战马的脖子,也是一刀断头!
人和马都只是发出一声惨叫,就失去了生命。
李小龙怒气勃发,飞身向前,双膀叫力,把那已经死去的战马和骑士一起扽了出来,然后举过头顶,掷向后方!
扫清了道路,李小龙一个跨步向前,手中的两根双节棍同时施展了一招双龙入海,向刚才寒光出没之处打去!
。(未完待续。。)
第920章 遇到老子嫡传
啊!啊!
两声惨叫,从崖缝中传出,李小龙知道命中了目标!
再来!
二龙戏珠!
奥!奥!
又是两声惨叫,这次没有那么尖厉,但是多了一些沉闷!
再来!
野马分鬃!
凭手感,李小龙知道,绝对是命中了目标!
但是,没有声息发出。
既然没有了声音,估计是没命了。
李小龙这才就近观看,自己的战果如何。
一看之下,才知道两边各有一条窄缝,不知道是天然的,还是人工打凿,里面各有一人,已经死得不能再死。
粗看了一下伤势,第一棍当胸打下,胸膛塌陷,足有半尺!
第二棍打下,正中双眼眉间,打得二人双睛暴突!
第三棍,正中肚腹,只打得他二人,腹裂肠流。
看来,每一击都能把这二人置于死命。
再仔细观察,原来这岩缝极其狭窄,仅仅能够容身,却不能在里面活动,所以外面攻击的话,只能低档;抵挡不住,只有死路一条。
明白了其中的道道,李小龙不禁失笑。
知道前面那几个杀了天军的叛军士兵,也等于把自己杀死了。
因为,外面的出路被死人死马一档,他们也无路可逃了。
李小龙既然明白,就让其他士兵前去尝试,看看是不是和自己想象的一样。
四五个武功高强的士兵轮番上阵,岩缝中潜藏的杀手,果然如同第一个人,都被这些士兵杀死。
只有最后一个,武功显然高出别人一大截,竟然挡住了天军战士的打击。然后一个箭步跳了出来,把那个战士当场格杀!
他的动作很快,别人还来不及上去帮忙,他已经完事走人了。
他已经是最后一个,前面也没有死马死人阻挡,竟然被他逃跑成功!
“追!”李小龙大喝一声!
李小龙不知道这个家伙逃脱会给他的追击造成多大影响。反正已经是既成事实,尽力追赶就是。
追上最好;追不上,也可以让这个家伙带路,走的顺利一些。
果然,跟着他走了大概一二百米,没有什么异常发生,大家不禁暗叫侥幸。
可是马上就来了麻烦。
这次不是人力攻击了,而是陷马坑、绊马索、滚木、礌石什么的,反正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都是企图阻挡田军追击的步伐。
不过这些东西处理起来是比较麻烦,却对天军没有大的妨碍,队伍一直前进不止。
逃跑的叛军路途也是不熟,加上都是步卒,所以一直没有拉开距离。
到此为止,叛军已经把追兵杀死一千多人;而李小龙的部队也死了四五百人,伤得不算。
二支队伍你追我赶,终于把这段最难走的路走完。
前面已经是开阔地。赵一敬和蛇三就准备全力以赴地逃跑。
他们为此在窄谷的出口,布置了三百人。死守这个关卡,宁死不让天军过去,追赶其他人。
蛇三又一次担任这支队伍的长官。
李小龙已经看到这个局面,也抖擞精神,准备打破敌人的封锁,一鼓作气。最后歼灭敌人!
两军又一次决一死战!
突然,拐角处,一杆大旗迎风飘出,上书三个大字——老小子!
其他的天军来不及援助,惊怒交加之下。冲杀过去,想为自己的营长报仇!
没想到,敌军个个都是硬手,将不是对手,兵也占不到便宜!
而那两名杀死营长的敌军将领,更是如入无人之境,哪里打得激烈就到哪里支援,把攻击得比较凶猛的天军将士斩杀。
本来也是武功不错的天军士兵,竟然没有一合之将!
大家这才知道,那两个营长被杀不是偶然。
麦轲见势头不好,立刻加派了两个营上去支援,同时,从卫队中派出两位丄人,专门 对付那两员厉害的敌将。
援兵上去以后,原来的天军才被从敌军的包围中解救出来,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两位丄人也和敌将交了手,没有想到的是,也只战了个平局!
只是因为天军人多,敌军才撤了回去。
二员敌将在后队掩护,撤退进行的井然有序。
麦轲心知遇到了劲敌,立即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向北建立枢纽战线,另一路留下来,解决敌人。
麦轲对股敌人的情况作了一些了解,知道这个城市叫做大庸,是一个州府所在,有两胁清兵。
但是,今天来攻击的不是清兵正规部队,而是当地的团练!
也就是说,麦轲想要占领湘西,终于和当地最强大的势力发生了直接的冲突!
他今天遇到的这个团练,也是曾国藩提前办团练的一个结果,而他们的根基却早就建立起来了!
这个团练使当地最大家族主导下成立起来的,就是张氏家族。
张氏家族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汉高祖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可见张良是智慧型的军师人物。
是不是和历史吻合,没有人知道,但是这张家却一直把张良墓保持在祖坟中。
张家大发展是在明代,张家出了武将,因功受封,大片山林都成了张家的产业,形成了大片专属张家的区域。
满清灭明以后,张家偃旗息鼓,执行韬晦之计,多年没有动静,但是暗中却一直养精蓄锐,直等到曾国藩倡导团练。
当代家主张天赐认定这是张家再起的机会,立即行动起来,组织了一个由三千人的团练,由他的三个儿子主导。
其中长子张龙,继承了他的军师角色。担任团练的军师,兼任中军团长。
其次和三次,张虎、张豹分别担任军和右军团长。
今天的袭击天军,就是这哥儿三个的合作成功。
首次与天军正面战斗,就取得了杀死二名军官、士兵几十人的战绩,可见这个团练武装颇有战力。
张虎、张豹有点飘飘然。说天军也不过如此。
“不得胡说!”大哥张龙喝道,“这是在敌明我暗的情况下,才有了这个结果;天军如果重视起来,我们就难以对抗的!比如,后面你们遇到的那两个人,你们能杀了他们吗?”
两个武人想了想,只好诚实地说:“不能!”实际上他们对上这种水平的敌人,只有招架之功。
“估计天军下一步就要找上门来!我们赶紧去和家主商量下一步的对敌。”张龙在大事上都是依靠当家主的父亲作拿主意。
在大庸州衙内,三个人正在聚谈。一位是知州文佐,一位是总兵赵猛,还有一位就是张家现任家主张天赐了。
三人正在议论 张家派兵袭击天军一事。
“这是犬子龙儿的主意,草民觉得早晚也拖不过去,就同意了。草民来见两位大人,就是通报一些这个情况,一切责任自然有草民独自承担。”张天赐说。见到二位军政大员,目中颇有责怪之意。赶紧解释;尤其是表示自己来承担所有责任。
见到张天赐这样说,两个人脸色好了许多。
他们也是没有办法。现在官场就是这样,头等大事就是逃避责任。
而逃避责任,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作事!
因为做起事情特别费劲不说,即使做好,也要凭空惹出麻烦来!
文佐担忧地说:“如果龙儿贤侄得胜了。一切好说,万一失败,我们需要早作准备!”
“失败得胜,没有多大区别!天军一定要来攻城的,我们都要早些准备!”一个瓮声瓮气地声音说。正是总兵赵猛。
正在议论不绝,三兄弟急匆匆走了进来,他们也是和这两位文武大员颇为熟悉,就直接走了进来。
听了二人的汇报,张天赐马上再一次提出了计划。
这个计划以前已经提出过,但是被否决了。
这回马上就真刀实枪地干了,这个计划又被提了出来。
二位军政大人,这个时候也比较识大体了,没有犹豫就同意了张天赐的谋划。
要论排兵布阵,所有人加在一起,也不如张天赐。
三个人联合修书一封,去两处催促援兵,一封送到上司长德府,一封送到省城常沙。
这些书信,不但是求援,也是通报情况,让他们知道天军的进展。
然后,主力部队,包括清兵还有大部分张家团练,布置守城。
最后,派出张豹率领一千张家子弟兵,出外执行任务。
所有军事部署,都由张天赐负责;文佐则负责安民和动员他们支援守城。
赵猛也放下骄傲,表示听从指挥,让干啥就干啥。
张天赐父子四人回到张家大院,立即召开了紧急全族大会。
待大家到齐,张天赐也有啰嗦,直接发布了族长令,把族内的第二梯队团练预备役直接提升为现役,在组织一支三千人部队!
他让张龙率领这些人,然后做一些准备,等待招呼的信号。
张家人也确实是训练有素,族长令一发出,这三千人立刻就集合在一起,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事力量已经形成。
张天赐自己则登上了城墙,到第一线去指挥。
这时麦轲率领大军已经尾随而至,共有八个团,外加特种部队二千人,包括各种原素和各种智慧要素的专家。
按麦轲的策略,就是杀鸡用牛刀!泰山压顶,速战速决!
。(未完待续。。)
第921章 道德考试三题
老小子一边领着人去他们家族聚集的地方走去,一边给麦轲等人讲述他们的风俗习惯。
几个人听得,一边津津有味,一边瞠目结舌!
心道,这肯定是李聃的后代了,否则,怎么会如此的不拘一格?如此的独具特色?如此的与风俗习惯格格不入?如此的对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遵循的的东西不屑一顾?
比如,他们的倒骑青牛,就有说头,说头还不少。
张果老倒骑毛驴,就一个人及惊世骇俗,大众以为只有仙人才这样倒行逆施。
可是老小子家族呢,人人都如此。
听老小子说,他们的家族有青牛十万头,这些青牛都是和老子骑的那头一样,从来就没有和其他牛种混杂过。
所以老子的后裔,人人骑青牛,这既是他们的代步工具,又是他们的伙伴。
为什么倒骑呢?
据老小子讲,这是老祖宗老子思想和行为的集中反映。
老子骑牛西去,实际上是一种返古的集中体现,因此,倒骑牛代表了思想和行为都要与古代的标准看齐。
为什么要返古呢?那是因为老子认为人类在古时候,生性纯朴,最接近那种没有污染的自然状态,而人类发展的结果,就是越来越败坏,而老子所处的那个朝代,函谷关东的中原地带、以及他自己曾经当官吏的楚国,都是**奢华,远离了他所崇尚的道德标准。
因此,他就毅然弃国而去,出函谷,反而去那些没有开化的胡夷之地。
听老小子这么一讲,麦轲才知道。老子本人,老子以降的老子家族,所有人的思想和标准,都是和后人、尤其是近现代人不但格格不入,而且正好相反!
后人认为是越现代化越好,老子则认为越现代化越糟糕!
怪不得老子逃离那些俗世的繁华;怪不得老子后人全都倒骑青牛!
这个简单的怪异行为。原来隐藏着如此之深的思想和标准。
麦轲和老小子谈得投机,浑然不觉到了一处地方,已经远离函谷,有一片场地,四周围绕山岭,上面松柏茂盛,哪怕是初春各处都是枯黄的野草,那些树林毅然郁郁葱葱。
又走了一会,前面又是一亮。一片辽阔的原野。
靠山根的地方,有左右两片茅草屋区,右边有一个高大石碑,上面刻有四个大字——尹氏家族。
老小子说,这个住宅区,都是老子出关的时候,时任关长得尹喜家族。
尹喜就是那个坚持留住老子,一定要洗出他的思想和观点。否则就不放他出关。
结果老子就来了个急就章,凑合了五千多字。急急出关去了。
这个临时交出了的卷子,就是后来脍炙人口的《道德经》,据说成了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读者第二多的书籍。
所以《道德经》如果是一本书的话,作者老子固然是关键,因为这些思想都是出于它独一无二的脑袋;但是。如果没有尹喜,《道德经》就会永久地留在来自的脑袋里。
他的脑袋再独特,他的思想再高端,也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无法传给别人。甚至不能传给他的后人。
因此,尹喜就如同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就如同发掘出明星的星探,对老子的思想的保存、传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因此,老子的后裔非常感激这位关长,当然他本人成了老子的学生。
因为有这层关系,或者二个家族世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