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牧场主-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人排队等候出租车,半强制的,因为两边有铁栏,只能容纳一个人站立,所以队伍格外整齐。
路边黑板上写着“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在燕京顺利召开!
共创美好未来,办好南方运动会!”
带着红袖章的治安联防队老头,停下教育小摊贩,目光注视这个豪华车队,大喊着:“路边的人都让让,谁家孩子跑到路上来了!
家长呢!?把他们都给带回家去!”
或许这就是城管的雏形也说不定。
在没有一切向钱看之前,傍晚的胡同里挺热闹,两三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饭,许多大爷、大妈相约闲聊。
两栋楼之间的竹杆上,晾了许多衣服,被风吹着来回晃动。
这就是九十年代初,真实的沪市。
一座面貌古老,却在焕发新生的城市。
隔不远就能看见一栋新建的楼,十几、二十多层,不算高,但数量很多。
因为有警察在前面开道,混乱的交通没能影响到后面的车队。
车里静悄悄的,两位老人加上个男孩,都在看向窗外,各自感受这个城市。
沪市有从二十世纪初,流传下来的城市文化。
等再过些年,异乡人到来,只能看到这座城市的繁华,并为之震撼。
能感受到沪市奢靡的诱惑,却感受不到那种代代留在这座城市里面的内涵,从他们如今的笑脸就能看出来,生活是幸福的。
韩宣看到糖葫芦、糖人等熟悉的东西,有种亲切感,不由自主笑了出来。
等车往市中心方向开去,这几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
一大片老楼被推倒了,建起商场、广场、酒店,淮海路上,26号电车滴滴响,狗不理包子店门口,都是水蒸气,几乎看不见里面店主。
骑着凤凰牌自行车的年轻乡下人,车座上放着个大包裹,来这里进行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追求诗和远方,感受大城市的繁华。
等看见韩宣他们的车队,喃喃自语:“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当是如此。”
下车锁好后,从口袋里掏出不多的零钱,忐忑走进肯德基,打算吃次西餐……
万国建筑博览群。
依然是那个外滩,但又有些差别。
至少门前的那些电车,就是韩宣以前来沪市时候没看过的,靠近黄浦江的观景台没修好,建筑设备堆放在江边,显得有些杂乱。
那几栋打算买下来的楼,估计建国后一直没维修过,外表发黑。
大概当年西方人把华夏当成囊中之物,修建这些楼时候挺用心,近百年的建筑了,依然很坚固。
仔细看它们,从中能感受到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繁华。
以后看陆家嘴,像是在看纽约曼哈顿。
现在那边就只有一座东方明珠电视塔,还有些低矮的厂房,一部分地被卖出去了,但还没人开始修建摩天大楼。
车队开到外滩最边上的亚细亚大厦,等车停下后,保镖们过来开门,这仗势吸引了不少前来参观的游客们的目光。
一些外国人发现韩宣和老爷子,顿时惊呼!
认出他们的华夏人,也惊声叫着他们的名字,听见不明所以的同伴询问是谁,激动解释!
穿着绿警装,腰间系着白色粗腰带的警察,赶忙筑起人墙,制止游客接近。
韩老爷子笑着挥了挥胳膊,牵起韩宣的手,看向一号楼。
兼具古典和新古典主义格调的亚细亚大楼,占地1700多个平方,总共有7层,仔细算下来,比日本银座的那栋楼还贵,价格显然虚高。
这里面有三家机构,分别是冶金设计院、房地产管理局、丝绸公司,市政府正打算将一批外滩房屋进行置换,这些机构要搬到其他地方,所以想要出售。
十二号汇丰银行大楼,也是七层高,占地十四亩,有五个亚细亚大楼大。
韩老爷子见到这栋建筑,再想起之前的价格,脸色古怪问宋市长派来的秘书小王:
“这么大才卖15亿人民币,一号亚细亚大楼卖9亿,有点不合适吧?”
“嗯。。。。。。”
姓王的秘书看了看两栋楼,也发现不对劲,暗骂定价的人肯定是拍脑子来猜价格,以为外滩第一楼就值钱。
笑道:“我回去告诉市长,亚细亚大楼的价格再重新商量。
但十二号楼一直都是这个价格,差不了多少,前几年汇丰银行想要将这栋楼再买回去,价格上没有谈妥。。。。。。”
等看到十七号字林西报大楼,面积更加小,虽然有十层,但每层占地才1000多平方。
这回不用提醒,小王赶忙说道:“这栋楼也重新定价。”
韩宣伸手指着黄浦江对岸的陆家嘴,“王先生,请帮我问问那边的地,现在多少钱一亩。
我想在那边买块地建楼,面积要大一点。”
“要多少?”
“300亩吧,更多也行。”
“我也来块。”
“还有我。”
听见这三人接连说话,小王的心一抖,想起报纸上说韩老爷子要在纽约建世界第一高楼,说道:“要盖多高的楼,才需要那么多地?
那边是商业规划区,对土地面积有要求,买到地要在五年内开始建。。。。。。”
韩宣没听说过这个消息,大概是政府为了防止别人囤地却不建楼,谁都知道陆家嘴现在被划为重点开发区了,等以后土地肯定能升值。。。。。。(未完待续。)
第522章 陆家嘴的地
韩宣和外公他们,听到这个五年内要开发的消息,并不感到意外。
华夏需要发展,需要有对外展现国家变化的窗口,用一群繁华的高楼大厦当做地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可投资者对此好像并不怎么热情。
“雪山投资公司可以在陆家嘴建一栋高度超过450的楼,加上周边建筑和休闲广场,差不多需要20万平方米,只要能买到这么多地,两年内就动工。
假如肯给我60万平方米,等工程技术成熟后,我就建六百米的楼,外加各种商业建筑群,详细情况我会写一份报告给你们。
sos集团考察完华夏后,会将市场扩展到这里来,需要的时间不短,所以我希望能将我爷爷和外公想买的那两块地,建造期限放宽到十年,期间可以自由买卖。”
韩宣思考完得失,回答王秘书,抛出个大饵吸引他们卖地给自己。
在浦东买地肯定能赚,要不了几年,这里地价就会以火箭的速度飞速上涨!
目前沪市还没有正规的商业用楼,在这里开发一栋摩天大楼出租给国内外公司当成办公地,利用其他土地再建成一个集酒店、百货公司、会展中心、休闲广场、综合性体育场等建筑群,剩下的土地以后还能卖掉,无论怎样都绝对可以大赚!
小王秘书有点为难,但听他说能建450米的楼,要说一点都不心动,那肯定是假的。
刚开工的金茂大厦预计高度420米,要是这栋楼能建起来,高度一下子又拔高了30米。
假如卖给他60万平米,建成600米的楼,或许商量完还可以加高,争取世界第一高楼的名誉,而且能带来十多亿美元的投资!
心脏忍不住砰砰跳!
这本来不归他管,今天只是陪同逛街,但要真在他手上促成了这个项目,功劳谁都分不走,上百亿人民币的大投资啊!多耀眼刺目的政绩!
顿时觉得嗓子发干,咽了口唾沫,王秘书发狠说道:“这个想法我会告诉宋市长,研究后会尽快给你们答复。
韩先生,你觉得。。。。。。”
“没事,他能够做主,说到一定做到。”
韩老爷子知道他是不放心孙子的年纪,打断他的话回答。
今天回到华夏看了沪市后,发现华夏是真的打算改革开放了,这打消了他最后一点疑虑。
只要能照现在的事态发展下去,以华夏的庞大人口基数,所能创造的价值,这个国家的崛起,势不可挡!
而且他在路边,看到很多眼熟的公司名字,这么多世界五百强同时盯上了沪市,这里想不发展都难。
企业喜欢建高楼,不只是为了提升公司的名气,而是确实能赚钱,利润丰厚!
外滩旁有家露天咖啡馆。
韩宣找了个位置坐下,这里离和平饭店不远,已经六点钟,待会儿就要过去。
郭穆州发现自己这些人,被警察拦着的游客们当成动物观赏,无奈摇摇头,陪外孙坐下。
太阳西斜,黄埔江水洒上了层金色。
装满货物的轮船拉响汽笛,随着奔流入海的江水前进。
当中还夹杂着一艘游艇,穿着西装的男人在助理陪伴下,对两岸指手划脚,颇有点指点江山的意味。
船身上一行英文写着“花旗银行”,这帮家伙果然到哪都能看见,哪有利益就往哪跑。
韩宣点了份果汁后,瞧见一位老头拉着三轮车停在路边,看车上货物,应该是卖报纸的。
从口袋里掏出钱包,走过去说道:“请帮我拿几份报纸,这个,这个,还有这个,总共多少钱?”
“一块二。”
老头迅速帮他拿好,手举着一卷报纸,等韩宣付钱。
可韩宣直接从日本过来,在虹桥机场又没换零钱,拿能找到人民币。
翻了翻钱包,掏出张20美元面额的纸币给他:“不用找了。”
这老头懵了。
大概是眼睛不行,用斗鸡眼迎着夕阳,贴近美元,看了半天:
“娃子,你别懵俺!
俺年纪大了没错,钱长啥样,我还是能认出来的,你给俺张纸干啥?!”
身边游客顿时就笑了,有人提醒他:“拿着吧,到银行能换一百六十多块呢!”
“咋滴!还合起伙来蒙我了?”
老头拿着纸钞抖抖:“俺数了一辈子钱,拿在手里就知道分量不一样,警察同志?”
老头靠近一位护在韩宣身边的警察,用斗鸡眼看了看,继续说道:“你就不管管?”
警察哭笑不得,从口袋里掏出一块五毛钱,“给你,一块五,多出来的再拿一份!”
“哎!还是警察公道!
娃子!看你长得这么俊,小小年纪別学坏,要碰到前几年严打,就你这行为,立马给毙了!
好好读书,争取当祖国的花朵。
现在年代好啊,俺那时候想读书都没地方读……”
嘀嘀咕咕老半天,直到警察看不下去,把他拉走才停止。
韩宣早就懵逼了,无语捡起老头丢下的20美元,重新放进钱包。
游客们一阵喧哗,似乎不相信这么有钱的孩子,竟然会捡沾了灰的钱!
在他们眼中,这种家里资产上千亿人民币的资本家,就应该能长翅膀飞上天。。。。。。
韩宣叫来服务员,点了几杯咖啡给警察们,算是回那一毛五的人情。
在爷爷外公调笑目光下,坐在椅子上,把报纸分给他们,自己留了份《华夏日报》。
三峡工程已经立项,过几天正式动工。
开国主席的诗成为现实,截断巫山**,高峡出平湖。
文章里一片报喜声,言词看得韩宣肉麻。
老爷子和外公则皱着眉,发现自己竟然看不懂报纸,字都认识,但究竟想表达什么啊……
东京地铁恐怖袭击案,引起了沪市恐慌,因为沪市第一条地铁在最近就要开始投入运行。
韩宣看到有教授发表言论,说应该关闭地铁,表情很是无奈,上百亿的投资项目,到他们嘴里跟两三块一样,说不要就不要了。
这帮在特殊年代成长出来的野路子专家,大多没受过正统的教育,都是“自学成材”,全凭一张嘴,有真才实料的嘴笨、老实,反而得不到发表言论的机会。
实在是看不下去,合上报纸,可以料想晚上的饭局是什么样子,打算让两位长辈去顶枪,但愿他们別被祖国“饭局上的智慧”给吓到才好。
韩宣对政客没兴趣,在牧场安逸生活了那么多年,心态终究有了点变化,何况他本就不是喜欢这种社交场合的人。
想到这里偷乐,开口说道:“晚饭我就不吃了吧,有点不舒服。”
老爷子没想那么多,“嗯,那你先回宾馆,別乱跑。”
“行,先走啦。”
王秘书听到他们对话,叫上四位警察跟着。
韩宣会听话乖乖回宾馆?
不,他去上海老街和城隍庙玩了。。。。。。(未完待续。)
第523章 城隍庙奇景
华尔道夫酒店离外滩不远,去开好房间,换掉量身定做的西装,穿了件时髦飞行服。
牛仔裤更加有特点,两边膝盖处是破的,能看见里面肉,在九十年代看来,实在是惊世骇俗。
幸好家里有点钱,不在意一条裤子,不然光是败家熊孩子,拿钢刷刷裤子,被大人发现肯定少不了一顿打。
穿上能增高两厘米的登山靴,卷起裤脚,再将一顶棒球帽反扣在头上,站在华人潮流最前线的男孩,新鲜出炉了。
在侍员躬身问候下出门,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上班族开始回家,导致路上的车多了不少……
两千年历史看西京,一千年历史看燕京,一百年历史看沪市。
坐在车里走马观花,欣赏残留的老上海风情。
不同于燕京遗留下来的浓厚清朝满族文化,沪市是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京派如同大家闺秀,海派则更似摩登女郎。
这里的居民虽然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
老房子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面有一副铜环,这种式样的建筑被称为“石库门”。
一排排石库门住宅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弄堂,晾衣架遮天蔽日,好像从来看不到阳光,再加上沪市本就潮湿多雨,导致弄堂有种阴森的感觉。
随着黄浦区不断开发,这样的房子在附近已经很少了。
很快穿过它,往南边驶去。
不过几分钟时间,到达了拥有六百年历史的老城隍庙。
天才刚黑,街道上人群就已经熙熙攘攘。
整个华夏城隍庙无数,唯独这座最终被十里洋场包围,从小县城到大都市,最终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完成了它的蜕变,形成一个独特的景点。
这里在特殊时期,也遭到过摧残,神像被捣毁,庙宇被挪为它用,直到九四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落实,这里才得到修复的机会。
不过被摧毁的只是神像,在沪市居民心中,这里永远是城隍庙。
即使没有庙宇,老街文化依然在发展,成为晚上休闲的好去处。
城隍庙此时还没有经过商业开发,跟韩宣印象中复古的街道有差别,几乎像是个普通居民区,挺破旧,两边卖吃食的小摊贩很多,处在人挨着人走的状态。
加布里尔和杰森他们,特意换了普通衣服,企图不让自己那么显眼,进行便衣保护。
但他们的身高就像是将头长颈鹿,扔进了梅花鹿群里,瞬间成为游客们的观赏对象。
不由感慨西方人有钱,伙食就是好,瞧这一个个高的,而混在人群里,那些普通西方人,则被他们给惯性无视了。
资本家要分穷人和富人嘛,这些矮子肯定是吃不起肉的。。。。。。
老实说,韩宣对这里有点失望,幸好还算美味的南翔小笼包和青团等,让城隍庙在他心目中挽回了点面子。
在心里盘算起要花多少钱,才能把这里改造成复古街道,往嘴里塞了个排骨年糕,觉得预期投资应该在2000万美元左右,建房子花不了多少,拆迁安置才是大问题。
好地方,能大赚,黄金地皮!
得出这个结论,韩宣用纸擦擦嘴,打算回去跟市政府的人讨论一下。
一伙明显是混混模样的年轻男人,并排靠在墙边,大概是看多了发哥的《上海滩》,头发用定型摩丝梳成大背头,跟钢针似的,在路灯底下反光,满脸深沉与忧郁。
深深吸了口五朵金花牌香烟,呼出来,再从鼻子吸进去,缓慢吐出来。
随意将烟头扔在草地上,瞥见一位乡村风浓厚的白皙女孩,互相看了看,坏笑上去搭话,问她要不要去唱卡拉ok,或者到歌舞厅跳舞。
假如老师有教过他们要讲文明,再假如那人能有哪怕一点点脑子,怎么也不会将烟头往草里扔。
冬天不是春夏,这几天没下雨,草正干燥,油脂十足。
一点红光渐渐变大,突然冒起了个小火苗。
橘红色的火光摇曳,顺着住户窗边耷拉下来的干燥破抹布,往上爬去。
房间里没有人,老板和老板娘正在煮馄饨,卖给排队购买的客人。
等闻到一阵焦糊味,老板回过头,发现自己储物间里,已经冒出了烟,那盖着瓦片的屋顶,也在冒烟。
游客顿时惊慌跑掉了,老板娘这时候还不忘指着一位年轻学生,大骂了句:“小赤佬!还没给钱呢!”
“册那(和tmd意思完全同等)!你个婆娘,快接水灭火!”
老板跳脚,端起一盆洗碗水,向往储物间跑,脚下一滑,全倒在了自己身上,冷得直哆嗦。
连忙站起身,推门发现把手已经被烧烫,一脚踢开!
火猛地扑了出来,刚才浇在他身上的水,帮了大忙,屁事没有。
拿起盆接水,发现水龙头里只滴出来几滴,扔盆大骂:“你妈地个脑列三!
老婆!施工队又把水管挖断啦!”
老板娘听见这话,赶忙把装钱的铁桶拿起来,再跑到房间拿出一整个抽屉,里面有存折、户口本、结婚证等。
那中年男人则扛出个十七寸小彩电,看了看冰箱,感觉应该搬不动,带上除冰箱以外的全部家当,跺脚跑了出去。
火势蔓延得并不快,韩宣听见叫喊声,转过头。
嘴里塞满了烤面筋,发现一栋正冒烟的平房,眼睛逐渐睁大!
人太多不好跑,见火离着还有二十多米,有位治安联防队的老太婆,爬到石狮背上,稳稳当当站起来,大喊道:“別瞎来来!有秩序慢慢走!
你个王蛋!就你!再敢推人抓你去警察局!”
这年头警察局威信十足,八三年严打时期的情况,还历历在目。
当时有人喝完酒,尿急,在路边就地解决,然后被发配到哈密瓜,还有个因为偷看女人洗澡,脑袋吃了颗铁瓜子。
被老太婆指着的那人,顿时把手环抱在胸前,万一没注意碰到什么不该碰的,我的天呐……
被保镖们围在中间,韩宣惊奇发现到处都是扛着四大件的人,电视、冰箱、洗衣机、收录机,还有就是存折等等,其他竟然什!么!都!没!带!
有些人的家,明明就离失火地点三十多米,竟然还有闲心点评那火烧得像莲花,肯定是城隍爷显灵了之类,笑骂谁谁谁家面积大,这次赚大了。
搞不明白状况,但等听周围人说希望烧到自己家,政府这回肯定要分新房子、至少要重建、拆建计划能提前了、谁家谁家拆迁成了万元户、等这么多年,终于等到这天……
韩宣顿时吃瘪,这思维方式,可真奇特啊……
消防员一年到头训练,闲得蛋疼,偶尔沪市能发生次火灾,还不一定能轮到自己管的区。
刚才接到电话,立马一路飞奔,轻装上阵,开着空车过来,前后不过花了十分钟不到。
等打开消防栓,没水。
集体傻眼。
刚停下一分钟出头,这辆消防车又开走了,半天没回来,不知道去哪找水了。
韩宣和城隍庙周围的居民们一起,看一栋栋房子冒起了烟,轮到谁家,就有人惊喜大笑。
让乔治去买几份条头糕,盘腿坐在豫园的桥上,欣赏这怪异景象。
杰森不解问道:“这是怎么回事?疯了?”
“不,他们在等拆迁分钱,房子老了,想要政府分配新的。
你应该知道,计划经济。”
韩宣抬起头,继续看这幅火光冲天的景象。
拿起个头条糕塞进嘴里,心想这回拆迁改造,肯定不麻烦了。。。。。。(未完待续。)
第524章 城隍庙火灾后续
火光冲天而起,浓烟被北风吹拂,斜斜飘去。
今年十一月,城隍庙附近被市政府划为商业开发区,拆迁计划就在这几年进行,隔壁街道已经拆了一部份,剩下的这些房子被拆,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除了一些上年纪的老人们,对居住几十年的老房子有感情,其他年轻人并没有为此难受。
现在居民还淳朴认为地是国家的,只要给补贴和房子就行了,将老房子换成新房子,还占了便宜,没意识到自己家的地,以后会有多大价值。
偶尔也会碰到几个钉子户,一顿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聊完,再谈谈伟人对这种做法有多痛心疾首,多给两三个小钱,也就搬走了。
因此,九十年代拆迁的沪市居民,并没有落到什么实惠,但因为分到的房子在不断升值,比起其他地方的人,依然更加有钱。
城隍庙房子燃烧后的烟雾,已经飘到韩宣这边,大概是知道这片地方没救了,四面八方赶来的消防员,开始拆除靠近豫园的房屋,不让火势影响到这座历史悠久的老园。
有位老头坐在石墩上,跷起二郎腿,手抓着二胡,拉起《二泉映月》。
声音婉转动人,或许是因为居住几十年的老房子被烧了,有感而发吧,配上脸部悲天悯人表情,有种莫名的情绪在弦声里。
加布里尔他们第一次见到这种华夏乐器,原理类似小提琴,只不过做工粗糙了点,人种不同,但情感相同,他们也能体会到那种哀伤。
随着远处的一声轰响,二胡声停止了,老头愤愤不平,指着那边,笑骂小赤佬。
随之而来的,是叫卖爆米花的声音。
韩宣看了看白雾里,那个跟小钢炮似的东西,好长时间没看到了,走过去蹲下来,递给他两块钱,“我要大米的,不要玉米。”
“好嘞!我重新做,这些有人买了,你等等!”
那中年人擦擦黝黑的手,忙活完拿起铁杯,从袋子里挖出满满一杯米,再从小药瓶里倒出点糖精,一起装进黝黑的
葫形压力锅当中。
关上阀门,架在火炉上开始用手摇,另一只手拉风箱、扇扇子,一刻没停下,被烟雾呛得直咳嗽。
华夏老式爆米花机,有个格外霸气的全称:大炮手摇式爆米花机。
转动时候有节奏咯吱咯吱响,不过几分钟时间,他停下了动作,站起身,弯腰拿个渔网那样的细密长网兜,套在小钢炮上。
韩宣赶紧往后退出几米,捂住耳朵,杰森和欧文他们兴趣十足,也照着他的动作学。
那位师傅找出根铁棍,套在阀门上,下一秒,轰得声!白雾蒸腾!
周围的孩子们开心大笑。
网兜里那些喷出来的大米,和进去时候相比,胖了两圈,米香味很好闻。
中年师傅找出个牛皮纸袋,拎起网兜抖抖,解开前面的绳子,装了两袋才装完。
韩宣抱着一袋,抓起把炒米塞进嘴里,还是原来的味道,嘎嘣脆,有点甜。
另外一袋被加布里尔他们分了,今天晚上跟着男孩混,着实吃了不少东西。
沪市居民如今平均工资四百七十一块,这几个人就吃了三百多,但平均工资要是有用,那就没那么多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了,如今沪市大多人的工资,还不到四百块。
精致的木笼里,装着只胖喜鹊,应该和企鹅是亲戚,都是黑身白肚皮,拖着长长的尾巴。
笼子的门开着,一位老头正在拿草棒逗弄它,这种鸟养得时间长了会认主人,而且不到处乱跑,很好养。
它歪头看向韩宣,跳在地上快步跑了过来。
韩宣见到站在自己鞋子上的喜鹊后,笑着抓起一小撮炒米喂给它,摸摸喜鹊光滑的身子,那老头怕有人踩到它,笑眯眯在近处守着。
几位包租婆打扮的妇人,趁火没烧到自己家,搬了张方桌出来,开始洗牌打麻将,嚷嚷着晚上去豫园凑合一晚,决战到天亮……
老房子烧起来很慢,不知道用了什么劣质建材,一些黑烟味道难闻。
韩宣记不得晚上吃了多少东西,反正感觉再吃就要吐了,把牛皮纸袋扔给欧文,接着对加布里尔说道:“走吧,我们回去了。”
“车停在路那边,着火了怎么过去,我不认识路。”
“找呗,压马路,逛逛。。。。。。”
晚上九点多钟,九十年代初的沪市,已经率先有了夜生活。
霓虹灯招牌闪烁,电影院门口张贴着《真实的谎言》预告海报,要等明年才能正式上映。
这是华夏首批引进的美国大片,黑蕾丝的艳舞,让全华夏人民见识了资产阶级的腐朽。
施瓦辛格特工的高科技工作,让全华夏人民产生美帝科技不可战胜的错觉,直接对华夏封闭的电影业,产生了致命冲击。
人们在唾弃却又羡慕的心态中,一次次前往电影院,就为了看那短短几分钟的艳舞……
回到酒店上楼,进入房间时候,发现老爷子和外公,脑袋上都敷着个冰袋。
外公郭穆州还抱着个垃圾桶,随时准备吐,面色通红,在酒精影响下呼吸沉重。
韩宣顿时就笑了,脱掉外套躺在沙发上,舒服呼出口气:“你们怎么喝那么多?”
“两桌人,轮流喝,你去试试。
他们都一杯干,又不好意思不喝,我晚上喝了一瓶。”老爷子无奈说道。
“人家来敬酒意思一下就行了,华夏这边有劝酒的习惯,认为没喝多,就是没喝好。
你一直喝,别人肯定继续倒,就说不行了呗,又没人会逼你。”
韩宣好笑摇头,他们以前大多喝香槟和红酒,换成白酒后可不是一般的上头。
“下次就不会了,吃饭真受罪,到后面没人吃饭,光喝酒。
连宋市长都喝了不少,被人抬着回去的。”
“我看你们也差不多。”韩宣起身泡了壶茶,没那么多讲究,撕开装着茶叶的袋子,倒进壶里,用开水泡好就完了。
将杯子放在他们面前,盘腿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里面正在播放甄仔丹主演的《洪熙官》。
没什么兴趣,继续换台,直到听见一阵熟悉的音乐,跟着鬼哭狼嚎唱了起来:“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小小树藤是我家,啦啦啦啦~
叮当当咚咚当当,浇不大!叮当当咚咚当当,是我家!啦啦啦啦~”
他外公很给面子地跑到卫生间去吐了。。。。。。(未完待续。)
第525章 东台区老琉璃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