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魂-第5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击,继续打击佛罗里达半岛,古巴中西部地区,以及美国东南部地区的军事目。部署在墨西哥南部地区的“狼鸠”机群也将出动,对墨西哥中北部地区的美军进行袭击。部署在古巴的战略轰炸机部队也将在当十一日夜间轰炸美国东南部地区的两座城市。这样,大部分的美军防空战斗机在十二日凌晨的时候都已经返回了机场,难以再次迅速出动。而且,在混战中,恐怕美军也不会重视这些基本上是单独飞行的轰炸机了。
任务很快就安排了下去,十一日夜间十一点,第一批带着“传单炸弹”的轰炸机就起飞了。到十二日凌晨一点,执行“传单轰炸”任务的5个中队的60架“鹏”式轰炸机全部离开了机场。此时,其他配合部队已经展开了行动,战术航空兵也在积极备战,准备在天亮后发动全面袭击。
罗云冲很清楚这次特别轰炸行动产生的意义,在日本,英国,他都执行过类似的任务。而且,这次还给他运来了一整套的印刷设备,很明显,宣传攻势不会就此结束,这只是个开始。今后,会有更多类似的任务,会有更多的轰炸机去撒布传单,同时也会有更多的美国人认识到战争的真实情况,从而让更多的美国人选择结束战争,而不是顽抗到底!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陆 第三十二节 燃烧在继续
二月十二日的“传单轰炸”所产生的效果是相当显著的,可是与其他的所有宣传攻势一样,宣传效果是很难迅速表现出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积累,需要时间,更需要让接受宣传的人逐渐认清本质。因此,宣传效果不可能立即就显现出来,而是在接下来的数日,数个月之内才逐渐产生作用。
按照首相的吩咐,罗云冲在战区司令部里专门成立了一个前线宣传机构,全权负责对美的战争宣传工作。当时,后方一共送来了十台印刷机,以及相应的印刷工人。罗云冲专门安排了两名少校级的参谋军官,从陆战队抽调了一个工程营负责协助印刷传单。这十台机器如果日夜不停的运转的话,一天可以印刷大概150万份传单,大概装满四架轰炸机的弹舱,这样平均每十天就能进行一次“传单轰炸”了。
在让人加紧印制传单的同时,第二阶段的战略轰炸行动在二月十五日正式开始。此时,已经不存在战略方向上的问题,整个第二阶段的战略轰炸都以打击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的大城市为主。二月十四日的时候,第二特混舰队,以及第1支援舰队的三分之一的护航航母已经到达了预定的作战海域。在接到了郝东觉发回的电报后,罗云冲在当天晚上就下达了在次日出击的作战命令。
这次罗云冲选择的目标是纽约,在成功轰炸了波士顿之后,轰炸纽约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而且纽约是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里的核心城市,也是美国最大的城市,既然第二阶段的战略轰炸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城市为主要打击对象,那么纽约就是首当其冲的头号打击目标了。
与上次轰炸波士顿不一样,很难达到突然性。而且在波士顿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之后。美国已经加强了纽约的防空力量,同时加强了对南部与东部方向上的监视力量。轰炸机群要向直接突击纽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美国防空部队也已经知道了轰炸波士顿地轰炸机群是从海面上空进入的,因此特别加强了对东部海域的监视与巡逻力量,而庞大的轰炸机群很难避开所有的美国侦察与巡逻机。
在确定飞行航线上,罗云冲的选择余地并不大。当时,只能将航线尽量设计的离美国海岸线远一点。而情报部门提供的美国侦察与巡逻机的监视范围是250海里。罗云冲设计的轰炸机飞行航线距离美国本土至少300海里。虽然这可以避开大部分地美国巡逻机。达到隐蔽接近的目的,甚至可以避开大部分的美国防空战斗机,但是新的问题同样突出,那就是轰炸机群往返飞行的距离增加了大概800海里,如果遭到了拦截的话,那么总航程肯定还会有所增加。
纽约几乎就在“鹏”式轰炸机满载弹药时的最大打击距离上。要提高航程,就只能多带燃料,少带弹药。经过计算后,要保证轰炸机有足够的燃料返航,就只能带5吨燃烧弹。多带4吨航空汽油。而少带燃烧弹的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轰炸效率。如果同样出动1000架“鹏”式轰炸机的话。那么一次只能投下大概5000吨燃烧弹,这最多保证摧毁曼哈顿一半的地区,也就是大概纽约核心市区四分之一左右。这样就至少需要组织四次轰炸行动。
经过反复考虑后。罗云冲决定一次出动所有的“鹏”式轰炸机,即150个中队,1800架轰炸机,一次性投下9000吨燃烧弹,这基本上能够确保摧毁纽约一半的市区面积了。设计地轰炸时间是在下午,这样就至少要安排18个中队,超过600架的护航战斗机。当时第二特混舰队可以提供9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加上第1支援舰队里的15艘护航航母上携带的10个中队的战斗机,如果不考虑舰队本身的防空问题的话,足以满足需求了。
在得到了郝东觉的肯定答复。舰队可以为轰炸机群提供至少15个护航战斗机中队之后,罗云冲最终确定了轰炸方案。出动1800架轰炸机,编成15个小编队。这样,每个编队至少可以得到一个中队地护航战斗机的掩护。当然,要组织15个编队同时进行轰炸,这仍然是一项极为棘手的事情,可当时罗云冲找到了一个巧妙的解决办法。
第二特混舰队拥有的不仅仅是护航战斗机,每艘航母上还有12架侦察机呢。而这些侦察机都已经在实战中证明了其性能是足够可靠的,而且具备引导轰炸机对付打击敌舰队的能力。那么,能不能由侦察机引导重型轰炸机打击敌人的地面目标呢?罗云冲提出了这个想法后,就直接询问了郝东觉。
当时,郝东觉也没有多大的把握,毕竟战略轰炸机部队属于陆军编制,而舰载侦察机属于海军编制。陆海两军用的通信频道,通信密码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之前还从来没有用过舰载侦察机引导重型轰炸机作战的战例呢。不过,在经过了一番理论研究后,郝东觉也认为这个办法可行,而且这是扩大舰载航空兵任务范围,提高舰队利用率,证明舰队的位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罗云冲策划轰炸行动的时候,当时还在百慕大群岛附近活动的第二特混舰队就与战略轰炸机部队进行了几次协同训练,主要的训练科目就是舰载侦察机与轰炸机的通信联络,以及引导轰炸机进入目标上空的能力。当时训练的对象就是百慕大岛,轰炸机在距离百慕大岛大概300海里处与侦察机通信联系,然后由侦察机提供航线数据,并且由侦察机在前面领飞,在到达了目标上空后,侦察机再发出轰炸信号,随即脱离编队,由轰炸机单独轰炸。
经过了反复数次训练与演习后。最终确定了这种办法的有效性,而当时遇到的主要问题仍然是通信困难,这个问题很快就由工程师解决了。“侦察鹰”上没有足够的空间再安装第三部电台,而且战术飞机上使用的电台对体积与重量的要求很高,因此工程师就在“鹏”式轰炸机上安装了一部专门用来与侦察机通信地电台,并且留出了二十多个通信频道。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个机群都有一个单独的通信频道与引导侦察机联系,而各机群之间不存在着通信干扰的问题。
因为当时没有足够的备用电台,只能对每个机群里的三架轰炸机进行改装。而这三架轰炸机就是领队长机。按照以往的实战来看,在轰炸机群进入目标上空之前,同时损失三架领队长机的可能性为零,因此只要保证有一架领队长机能够与侦察机联系上,就能保证机群准确的到达目标上空。
这是当时的最后一个问题,而且正是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在随后的所有轰炸行动中,舰载侦察机都扮演着同样的作用。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舰载侦察机参加轰炸行动,以及由舰载战斗机担负护航工作,后来还演变出了更多的战术。比如由舰载侦察机引导舰载战斗机拦截美军的防空战斗机。最重大的一次战术变革也是在后来的轰炸行动中诞生的。那就是由舰载侦察机与舰载战斗轰炸机组成防空压制部队,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来为轰炸机群护航,而这将是航空战术地一次飞跃性发展。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二月十五日上午八点,轰炸机群陆续起飞。这次,轰炸机群要首先飞行大概3200公里,才能够到达目标上空,返航的时候,飞行距离甚至会达到3500公里。“鹏”式轰炸机在满载情况下的巡航速度是每小时480公里,而在投掉炸弹之后的巡航速度是每小时530公里。算上投弹所需要的时间,整个轰炸行动将持续至少13个小时,也就是说,在八点起飞的轰炸机。要在夜间九点才能够返回机场!
长时间的飞行对飞行员的体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别说驾驶飞机,就连汽车司机在连续驾驶6个小时之后都极容易疲劳。而在此之前,轰炸机的飞行时间一般都控制在10个小时之内,而且还必须得由两名飞行员轮换驾驶。之前就有人提出应该安排一名额外的飞行员,三人轮换驾驶,甚至在飞机上设置一张床铺,让飞行员在飞行途中可以睡上几个小时。可是这个提议没有得到采纳,一是没有足够的飞行员。二是改装上千架飞机的工作量太大。
轰炸机群在出发后,将首先向东北方向飞行,前半程由部署在巴哈马群岛上的护航战斗机伴随飞行,在到达了百慕大群岛海域后,将由部署在百慕大群岛上地岸基护航战斗机伴随飞行。一直到达了第二特混舰队与第1支援舰队上空之后,才由舰载护航战斗机接替。也就在这里,轰炸机群将转向朝纽约飞行,这是投弹之前的最后一段航线。
第1编队的轰炸机大概在下午四点半到五点之间到达纽约上空。下午,纽约地区的风是从陆地向海洋吹的,因此将首先轰炸长岛以拉瓜迪亚机场为中心的目标,然后轰炸向西进行,最后轰炸的将是哈德孙河对岸,属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泽西城。整个轰炸行动将持续大概三个半小时,最后一批轰炸机将在天黑之后进入,而此时第一批进入的轰炸机群已经在返航线路上飞行了1500多公里了。
机群出发后,罗云冲就在焦急地等待着消息。上午十点过,第7编队里的三架轰炸机因为故障返回了机场上空。因为轰炸机都是满载起飞,而最大起飞重量肯定比最大允许着陆重量高得多,这三架轰炸机在降落之前必须要首先放掉多余的燃料。机场上也是一片混乱,地勤人员,消防队员,救护人员都出动了。万幸的是,三架轰炸机都只有一台发动机出了问题,还勉强能够在空中盘旋,不然的话就得紧急迫降,到时候很有可能机毁人亡。
收到这条消息后,大部分参谋都认为这不是好的征兆,可罗云冲并没有放在心上,每次轰炸都会有那么几架轰炸机因为故障而半途返航,如果情况糟糕的话,甚至有可能出现坠机的恶性事故,这次也只是三架轰炸机出了故障而已。可是到了十一点半,最后一批轰炸机起飞之后,已经有11架轰炸机因为故障而半途返航了,其中有4架紧急迫降,一名飞行员在迫降死牺牲,12名机组成员负伤,而且有2架迫降的轰炸机着火,机上的几十吨航空汽油,还有几吨燃烧弹,差点就导致两座机场被“烧毁”,消防队员用了近十个小时才扑灭了大火,清理出了跑道,而此时离轰炸机群返航也只有两个多小时了。
这样的事故几乎在每次轰炸行动中都会发生,罗云冲已经多次联系哈飞,要哈飞解决轰炸机上的技术缺陷,可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当时“鹏”式轰炸机的最大问题仍然在发动机上,因为发动机过热而发生的事故占到了总事故的八成以上。如果在平时,这足以让所有的“鹏”式轰炸机都停飞了,可是在战争时期,这点问题还不足以让部队停止行动。而且哈飞也正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并且承诺在29年提供的轰炸机上将解决这个最大的难题,并且陆续对已经装备的轰炸机进行相应的改进。
罗云冲不关心哈飞的承诺,他关心的是自己的部队。下午两点,罗云冲收到了百慕大群岛的航空兵指挥中心发来的电报,轰炸机群已经成功的与舰载护航战斗机,舰载侦察机会合,正在朝目标飞去。因为舰队要保持隐蔽航行,所以在完成护航任务之前不会发出电报,这将是在收到轰炸机群发回的轰炸报告之前,罗云冲收到的最后一份消息!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陆 第三十三节 百万墓碑
在波士顿早到了毁灭性的轰炸之后,美军就已经意识到,其东北部地区的所有大城市都在唐帝国战略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随时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波士顿。
在29年1月份的时候,美军就重点加强了纽约,费城,巴尔迪摩等地的防空部署。到1月底的时候,部署在该地区的高射炮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万门,防空战斗机的数量也超过了2500架,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夜间截击机。可以说,当时很多美国人都感到了恐惧,美军更是前面戒备,准备应付唐帝国战略航空兵的袭击。可是,一月份,唐帝国战略航空兵却全部在美国东南部地区活动,根本就没有去袭击东北部地区的大城市。因为美军将原本用于东南部地区的20多个战斗机中队抽调到了东北部地区,还抽调了至少50个高射炮营,结果导致东南部地区大部分的中等城市防御薄弱,遭受了惨痛的打击。
很明显,美国的本土防空能力在29年初的时候已经是捉襟见肘了。美军航空兵的实力也在29年初的时候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究其原因,这正是战略大轰炸带来的直接结果。在此时,恐怕没有任何人相信美国能够承受住唐帝国发动的全面战略轰炸。29年1月份的时候,美国维持着一支表面上依旧强大的本土防空力量。
当时,美国防空部队拥有34822门口径从20毫米到105毫米的各种高射炮,这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本土防空力量,当时,唐帝国部署在本土的高射炮数量只有仅仅4500门,而陆军与海军陆战队部署在前线地区的高射炮也只有12000余门。可问题是,高射炮不是防空的最佳手段。而且只能进行完全被动地防御。换句话说,谁部署的高射炮越多,那么谁就越没有制空能力。如果美国航空兵有足够的制空能力的话,需要在地面上部署这么多的高射炮吗?
高射炮的作战效率本身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战争期间,平均每2000发炮弹才能够击落一架敌机,而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恐怕用20000发炮弹也打不掉一架敌机。当时,只要有能力的国家。都更重视防空战斗机,或者是直接选择攻势防空,用轰炸机去对付敌人地机场,从而夺取制空权,而不是说部署大量的高射炮来对付敌人的轰炸机。唐帝国海陆两军采用的都是攻势航空战术,除了战舰上的高射炮之外,唐帝国当时就没有几种性能说得过去的高射炮!
同期,美国航空兵的实力也只是表面上的强大而已。当时,美国陆军航空兵拥有大概3万架作战飞机,其中战斗机数量达到了18000架以上。可问题是。这些战斗机中。真正有威胁的“野马”式战斗机大概就只有11000余架,而这其中,能够随时保持升空作战状态的只有一半左右。当时。很多美军的战斗机都因为缺乏零备件而无法升空作战,有些偏远点地机场甚至因为没有储备足够的燃料,无法让战斗机升空作战。
相对而言,人员方面的问题更大。在美国宣称有18000架战斗机地同时,却只有大概15000名战斗机飞行员!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飞行员来驾驶这些战斗机,而且这些人员的分配极不平衡。最重要的是,本土防空作战与攻势航空作战有着明显的区别,为了保证战斗机能够随时出动,一架战斗机至少应该配备两名飞行员。这样才能让飞行员轮换执勤。也就是说,如果美国真有18000架可以出动的战斗机的话,那就至少应该配备36000名战斗机飞行员。就算当时美国能够出动的“野马”式战斗机只有大概5000架左右,那么也应该配备16000名相应的飞行员。而实际情况是,部署在美国东部地区的飞行员大概只有8000名左右,加上区域性地不平衡因素之后,实际上能够一直保持待命状态的飞行员也差不多就只有5000人左右。
很明显,美国本土防空力量这种表面上的强大是经不起考验的。以当时美国的实际防空力量来看,能够确保东北部地区的安全就已经勉为其难了。而要同时在两个战略方向上进行防空作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如果不是当时美国已经在东南部地区建立起了密集的防空雷达网的话,那么美军甚至很难对罗云冲地轰炸机群进行有效的拦截,其损失肯定要比现在的大得多。
问题是,在舰队完蛋之后,雷达基地是不可能修建到海洋上的。而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城市几乎都是建在海岸线上的,其防空预警时间最多5到10分钟,如同纽约这样的港口城市,防空预警时间甚至不到5分钟,不足以让平民在防空警报拉响之后进行躲避。而且部署在附近机场上的防空战斗机也不可能及时赶到。
虽然美国航空兵在东北部地区的外海部署了大量的巡逻机与侦察机,可是这些飞机对飞行在8000米高空的轰炸机的探测与搜索能力是相当有限的,而且也就最多提供10到15分钟的防空预警时间,这仍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防空问题。
也正是如此,从一月份开始,美国政府与军队就在设法对纽约等大城市进行疏散,尽量让居民转移到内陆的小城市,或者是乡村去。当时美国政府还不敢采取强硬的疏散手段,毕竟美国宪法中没有规定政府有强行疏散平民的权利。在一月上旬,也就是在波士顿遭到轰炸之后不久,很多纽约人都听从了政府的劝告,准备前往内陆城市。可是,整个一月份,没有一架敌机出现在纽约上空,在恐惧心理逐渐消退之后。越来越多的市民不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园了。到了二月上旬,反而有不少之前已经疏散到内陆城市的市民返回了纽约。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想通过疏散的来减少平民伤亡地办法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在二月十五日之前,只有不到20万纽约市民疏散到了内的城市,这还不到美国政府预先确定的200万疏散人口的十分之一。
二月十二日,轰炸机在纽约上空洒下了近千万张传单,恐慌如同瘟疫一般的迅速蔓延开了。这时候,很多纽约人才知道。灾难即将到达,可是,要在两天内疏散几百万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上当时因为恐慌而导致的混乱更严重的影响到了疏散的速度。十三日上午,美国总统下达了戒严令,这道命令主要就是控制恐慌,防止恐慌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可同时,这道命令也堵死了几百万纽约人的求生之路。当军队控制了哈得孙河,以及纳罗斯海峡上的大桥之后,大部分纽约市民就被困在了曼哈顿岛与长岛上。根本就不可能离开这座即将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城市。
当时。罗云冲是在十六日的凌晨拿到了轰炸的第一份评估报告的。大部分轰炸机群都完成了轰炸任务,大部分目标都标上了红色,最低限度也是蓝色。这就表示。确定打击的目标都已经被摧毁。到十八日的时候,罗云冲才拿到了十五日轰炸行动的最终情报。在这次投下了9000吨燃烧弹地大轰炸中,近一半地纽约市区遭到了轰炸,大部分民房被烧毁,死伤人数超过了50万,这是战略轰炸开始以来的一个新的伤亡纪录了。
在罗云冲拿到地轰炸报告中也提到了轰炸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一是燃烧弹并不完全惯用,特别是在对付曼哈顿岛的时候,燃烧弹无法彻底摧毁曼哈顿岛那些钢筋混凝土建筑,需要使用高爆弹,甚至是重型穿甲弹。其次。长岛的居民区比较分散,如果继续采用十个中队一群的编队方式的话,就将浪费不少的燃烧弹,而且打击效果不见得会好到哪里去。只有针对贫民集中的布鲁克林区的轰炸行动中,燃烧弹的作用非常明显,而且集中轰炸地效果很不错。
侦察机在十七日去纽约上空拍下的航空照片也证明了这些问题。当时,布鲁克林区的大部分建筑物都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投在长岛的很多燃烧弹实际上没有发挥作用,因为都投到了无人居住的荒地,或者是公园里面。只有布鲁克林区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大部分死伤的市民都集中在布鲁克林区。另外,侦察机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连接着纽约与宾夕法尼亚州的几座大桥没有被炸毁,大量市民正在向内陆疏散。当时参谋就建议立即出动轰炸机摧毁这几座大桥。
罗云冲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了,毕竟杀伤平民不是一件值得高兴,值得炫耀的事情,而且美国人也只是在逃生,需要将他们赶到绝路上去吗?可是很快一份情报就送到了罗云冲的手里,美国正在向内陆地区转移工厂,同时将工人向内陆疏散,也就是说,大部分逃到内陆去的美国人将继续为战争服务!这下,由不得罗云冲犹豫不决了。十九日,200多架轰炸机出动,这些轰炸机上携带的全是重达500公斤,专门用来对付桥粱的航空炸弹!同日,第二特混舰队也接收了三个中队的“猎鹰”式战术轰炸机,并且参加了袭击桥梁的轰炸行动。
当时,一共有两座桥梁,一条海底隧道将曼哈顿岛与长岛与大陆相连。在十九日的轰炸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舰载战术轰炸机,罗云冲出动的重型轰炸机只炸掉了海底隧道两端的出入口,两座桥梁都是被战术轰炸机炸断的。到此,仍然留在纽约的美国人就只能够通过渡轮等水上交通工具离开城区,而水上交通工具的输送能力是相当有限的。
针对港口,渡口,渡轮,以及浮桥的轰炸行动主要由第二特混舰队,以及支援舰队承担。当时郝东觉不得不让第二特混舰队与支援舰队逼近美国本土。在轰炸行动中,美国航空兵对第二特混舰队与支援舰队发动了几次反击,可是除了损失数百架轰炸机之外,并没有收到别的效果。特别是在二十二日,第2支援舰队的33艘护航航母到达之后,美军航空兵就更别想赶跑在近海活动的帝国舰队了。
因为第一次大规模战略轰炸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二十一日,二十四日,以及二十七日,罗云冲组织了三次针对纽约的大规模战略轰炸,分别出动轰炸机1721架,1833架,以及2144架,投下燃烧弹8600吨,9100吨,以及10600吨。在这三次轰炸行动中,一共损失轰炸机108架,其中在轰炸行动中被击落的只有47架,战损率控制在了1%左右。
经过了四轮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之后,纽约几乎变成了一座死城。当时到底有多少人死于轰炸,战后一直争论不下,美国方面公布的数据是死亡554218人,伤1832144人。而唐帝国公布的数字是死亡314287人,伤875321人。这两个数据之间的差距很大,也许美国是将因伤死亡的平民,以及部分轻伤人员都算了进去吧。
不管到底有多少人死在了这四次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中,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在遭到了近4万吨燃烧弹与炸弹的轰炸之后,纽约已经由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坟墓。包括帝国大厦在内的大部分建筑都在轰炸中被摧毁,据美国在战后公布的数据,当时纽约有八成以上的房屋被摧毁,总数量超过了180万栋。最神奇的是,位于上纽约湾里的自由女神像却在四次轰炸中安然无恙,而且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遭到轰炸。大概当时的轰炸机飞行员也没有对这个没有生命的雕像产生兴趣吧。
战后,纽约修建了一座战争受害者纪念馆,其中的标志建筑就是一条刻着数十万个受害者名字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被称为“百万墓碑”,以此让后人永远都记住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与巨大的损失!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陆 第三十四节 沸腾的钢铁之都
自波士顿之后,纽约再次成为了敦促美国投降的警钟。二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在收到罗云冲的最后战报之后大概四个小时,薛希岳就代表同盟国集团,发表了一份敦促美国无条件投降的宣言。同时,驻哥伦比亚的帝国大使通过哥伦比亚外交部向美国大使转交了敦促投降的书面文件,在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任何答复之后,当天晚上,薛希岳给罗云冲发去了电报,让罗云冲继续发动大规模战略轰炸。
此时,罗云冲已经选定了下一个打击目标,那就是素有“美国钢铁之都”称誉的巴尔迪摩。
在芝加哥成为了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城市之前,巴尔迪摩一直拥有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其中以坐落在帕塔普斯科河北岸,斯帕罗斯波因特的伯利恒钢铁公司为主。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钢铁公司之一,在第二次全球战争期间,还是向美国海军与陆军最大的特种钢材供货商,是名副其实的战争机器。
早在28年底的时候,罗云冲就收到了海军司令部的请求,希望他能够尽快安排轰炸机去炸毁伯利恒钢铁厂,可是当时罗云冲根本就没有办法安排针对巴尔迪摩的大规模战略轰炸。
在谈仁皓的联合舰队歼灭了大西洋舰队之后,帝国的情报部门很快就获得消息,美国正在加快两艘“蒙大拿”级战列舰,以及第二批三艘“中途岛”级航母的建造工作,如果不加以阻止的话,这些战舰都有可能在29年中期服役。很明显,当时这份情报并不完全准确,就算美国有足够的资源来建造这些战舰,其服役的时间也不可能在29年中期。能够在29年底建成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可问题是,不管是29年中期,还是29年底,对帝国海军来说,这绝对是件不能容忍的事情。
也正是在这一情况下,甘永兴才给罗云冲发去了请求。当时,这五艘主力舰所需要地绝大部分钢材都是由伯利恒钢铁厂提供的,而且美国东海岸地区没有第二家钢铁厂能够提供建造战舰所需要的大型装甲钢板。虽然芝加哥与底特律都有钢铁厂可以生产战舰用大型装甲钢板。但是通过陆路是很难运送这些大尺寸的货物的,不管是铁路,还是公路,都无法直接运送,而当时的运输机承载能力也达不到要求,货舱的尺寸更是达不到要求。也就是说,只要炸掉了伯利恒钢铁厂,就算美国可以设法把芝加哥与底特律生产的装甲钢板运送到造船厂去,也会极大地延迟战舰的建造进度,让这几艘主力舰无法在战争结束前完成建造工作。
罗云冲很清楚轰炸伯利恒钢铁厂的战略价值。而且巴尔迪摩还有另外好几家钢铁厂。化工厂,另外还有美国海军的一家大型造船厂。在市区的西北部,还有一家车辆厂与飞机厂。当时。部署在美国东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