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魂-第5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十三卷 前进跳板 第六十一节 大鹏展翅
罗云冲的讲话只持续了五分钟,这也足以让吴林糠等人认识到,他们将去执行一个相当重要,同时也相当危险的任务。当时,吴林糠并没有听明白要去轰炸哪一个目标,可他听清楚了一句话,那就是,他们这次的轰炸行动将不会有战斗机掩护,也就是说,目标在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外,他们将孤军深入敌人的防区后方,然后完成轰炸任务!
任务也很快就分配了下来,吴林糠这批飞行员的任务就是抓紧时间适应美洲地区的环境,尽快达到最佳战斗状态,而这只有通过不断的飞行才能够完成。具体的作战行动是由罗云冲,以及几个跟随他一起过来的陆航高级军官负责策划的,与吴林糠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很大,只是在行动之前,罗云冲才会向他们详细的说明任务。当时,罗云冲大量借鉴了英国人轰炸鲁尔大坝的经验,而且作战任务的时间性相当紧迫,他就没有邀请飞行员一起制订作战计划。
十七日的训练相当紧张,吴林糠的第一次飞行就持续了近6个小时,而且是在轰炸机携带了8吨的压载物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中有3个小时都是以最大巡航速度飞行,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轰炸机是在距离海面不到50米的高度上以最大速度飞行的。当轰炸机降落在机场上,吴林糠从飞机上跳下来的时候,他已经是满身大汗了,其他的机组成员也好不到哪里去,就连他们这批精英飞行员都在那半个小时的超低空极速飞行中感到万分的紧张,之前,他们可从来没有在超低空以最大速度飞行过这么长的时间呢,要知道,重型轰炸机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在高空飞行,根本就不需要考虑飞机撞上海面的危险,而在超低空。只要操作有一点点失误,轰炸机就将一头撞上海面,机组成员也将粉身碎骨。
其他十一个机组的情况也都差不多,甚至有一名飞行员从飞行服里拧出了半斤汗水来。而吴林糠他们只休息了不到两个小时,在下午就开始了第二次飞行训练。此时,这些飞行员只能够祈祷他们驾驶的“鹏”式轰炸机不要出故障,不然他们连向别人诉苦的机会都没有呢。
可以说,当时提供给尖子飞行员部队的这批“鹏”式轰炸机的性能绝对是最好的。而且配备给该部队的地勤人员的素质也是最好的,这是吴林糠他们能够在持续进行高强度飞行训练的情况下,轰炸机不出机械故障的主要保证。同时,“鹏”式轰炸机地优秀性能,也是当时帝国陆航所装备的其他任何一种轰炸机都无法达到的。
相对于以往的轰炸机,哈飞在设计“鹏”式轰炸机的时候,并不是摸黑前进的,而是有大量的实战经验可以借鉴。另外,根据战时的一些特殊规定,加上当时哈飞还在全力开发“游隼”与“猎鹰”两种战机。沈飞与南飞也参与了设计工作。分担了哈飞的压力,同时也集中了三架飞机制造厂的优势,这为“鹏”式轰炸机地研制奠定了坚实地基础。可以说。当时“鹏”式轰炸机的设计团队是帝国最优秀的重型轰炸机设计团队,其中有十四名帝国科学院与工程院地院士,一百多名高级工程师,以及大批曾经参加过“狼鸠”的设计与研制工作的成员,光是这个团队,就是超豪华的配制了。
可是,“鹏”的研究并不是很顺利,特别是在27年之前,帝国海军一直缺乏足够的研制经费,另外。当时陆海两军航空兵都是各搞各的,没有采用统一的装备,虽然陆航也采购了不少的“狼鸠”,但是一直在独立研制新式轰炸机,没有参与到“鹏”的研制工作中来。以及海军当时地重点研制对象是“游隼”,以及“猎鹰”等战术飞机。在这么多的因素下,“鹏”式轰炸机的研制工作也就不会快到哪里去了。
快有快的好处,慢也有慢的好处。在“狼鸠”开始大批量生产的时候,“鹏”的研制计划就正式启动。而且海军也开始投入研制经费。在接下来的三年中,“鹏”的研制工作一改再改,而且随着海军逐渐降低了投入,延长了研制时间,虽然设计团队在为此不断地抱怨,甚至得想法设法的从各种渠道获得研制经费,但是这也让工程师有更多的时间来修改设计中的细节问题,进行更多的模型封冻实验。最关键的是,在这几年中,大量的新技术诞生,而工程师都在密切的关注着各种与轰炸机有关的基础科学的进步,并且在研制过程中不断的加入了新的技术。也正是如此,“鹏”的基础设计就改了五次,期间加入了大量的新技术,采用了很多以前根本就不会用到轰炸机设计中的新方法,从而使“鹏”式轰炸机在诞生的时候就拥有了超群的性能。也因为很多新技术首先使用在了别的战机上,使“鹏”式轰炸机在正式投产的时候,其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相对而言,这些实际上都是好处,当然,因此而耽搁了几年的时间,这就是负的一面了。
如果从“鹏”式轰炸机诞生后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来看,长达五年的研制时间所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好的居多,毕竟在此之前,“狼鸠”以及其众多的改进型足以承担起大部分的轰炸任务,不胳是陆军,还是海军,实际上都没有装备更好的重型轰炸机的现实要求。而在“鹏”式正式投产之后不久,战线就推进到了美国本土附近,海陆两军也开始寻求比“狼鸠”飞得更远,能够携带更多炸弹的新式轰炸机,“鹏”式轰炸机也正好赶上了这个时机,从而顺利列装。最重要的是,当时罗云冲已经正式出任陆航总司令,而罗云冲还在海军的时候,就参加过制订“鹏”式轰炸机基本性能指标的工作,对“鹏”式轰炸机相当了解,另外,当时陆军研制的新式轰炸机的进度比“鹏”式还要慢得多。罗云冲直接砍掉了陆军的轰炸机研制计划,转为与海军联合研究与制造“鹏”式轰炸机。从而大规模的提高了“鹏”式轰炸机的产量,也就有效地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后勤保障与维护投入,总总体上降低了装备“鹏”式轰炸机所需要的投入,也就让陆海两军都能够在投入同样的经费的情况下,可以采购更多的轰炸机。
陆军的加入,实际上也为提高“鹏”式轰炸机的性能提供了帮助。比如,在后期加入地全气密封闭式增压驾驶舱的技术就是从陆军的新式轰炸机中引入的。当时海军没有提出要求新式轰炸机在10000以上的高度上飞行的能力。而在这一高度上,必须要使用全气密式增压座舱,不可能依靠氧气筒来为机组成员提供足够的氧气。另外,“鹏”式轰炸机所使用的发动机上的涡轮增压机也是在陆军加入后得到了改进,从而提高了发动机在超高空的输出功率,使轰炸机能够达到12000米地最大升限,而且在10000米地高度上,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仍然能够达到海平面大概六成的水平,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地成就了。
可以说,“鹏”式轰炸机是当时陆海两军航空兵第一个重大的合作成果。这也是在罗云冲出任陆军航空兵总司令之后所带来的第一个重大改变。当时。西飞,成飞都先后加入了生产工作中来,而且先后组建了自己的生产线。第一个下达大规模订单的也是陆航。在27年中,也就是“鹏”式轰炸机的第一批验证机刚刚完成制造,工厂试飞还没有完成的时候,罗云冲就在下半年的采购订单中增加了250架“鹏”式轰炸机的购买经费,为陆航首先装备“鹏”式轰炸机提供了基础。也许,当初海军在启动“鹏”式轰炸机的研制计划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最先购买,而且最为积极的不是海军,而是陆军航空兵吧。
正因为“鹏”式轰炸机结合了帝国几乎所有大型飞机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心血。所以“鹏”式轰炸机才成为了活塞时代的终极轰炸机。当时,性能与其最为接近的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在27年开始装备的B…29。虽然B…29的装备时间要比“鹏”早了很久,但是其研制计划启动的时间却要比“鹏”晚近一年的时间。同时,其性能也要比“鹏”稍微差一点。两种轰炸机最终都有大量的改型,而“鹏”在设计的时候就预留了改进空间,因此其改型的性能更是比B…29优秀了很多。
其实,从两种轰炸机的服役时间上也能看出其优劣。最后一架B…29的改进型在战后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就退出了美国空军,同时也从此开始了美国空军长达20年的没有战略轰炸机的时期。相反,“鹏”的大量改进型号一直在帝国空军服役到了战争结束后20多年。当然。B…29过早退役,也与当时签订的条约有关系。可是,在其他一些国家,“鹏”的改进型,以及衍生型一直服役到了战后40多年,其整个服役史接近半个世纪,成为了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活塞式重型轰炸机。
当时,“鹏”的一些性能不仅是别的轰炸机所不具备的,甚至是同时代的活塞式战斗机所不具备的。比如,其最达达到了12000米的升限(在进行军队试飞的时候,甚至在空载的情况下飞到了13674米的高度),当时就没有一种活塞式战斗机的动力升限能够达到这一高度。另外,其最大97吨的载弹量(军队试飞时的极限载弹量曾经达到了13。5吨)也超越了当时所有的轰炸机,就连美国人骄傲了好几十年的B…29也最多只能带9吨的炸弹而已。还有,其在8500米高度达到的每小时620公里的速度更是比当时的所有重型轰炸机都要快,甚至很多战斗机在这个高度上也无法达到这一速度。
这些极限性能赋予了“鹏”式轰炸机极为强悍的战斗力。另外,一些细节上的优秀设计也让“鹏”式轰炸机具备了执行特种任务的能力。比如,其超大容量的弹舱为后来挂装超大炸弹,乃至原子弹都提供了改进的基础。同时,巨大的机体内部空间,为后来改装为空中加油机,甚至是预警机打下了基础。采用全盒式机翼承力结构,可以让轰炸机在机翼下挂载大型炸弹,或者是其他的负荷,从而诞生了好几种专用的实验机型。后来,第一种在平飞中突破音速的实验机就是挂在“鹏”式轰炸机的机翼下升空的。可以说,“鹏”式轰炸机后来能够衍生出几十种机型,德国空军甚至秘密扣押了几架被迫降落在其机场上的“鹏”式轰炸机,然后仿制出了类似的重型轰炸机,都是因为其优秀的基础设计,以及一些超前的设计理念,也正通过“鹏”式轰炸机的设计工作,帝国获得了一大批优秀的轰炸机设计工程师,从而为后来研制更多,更好的轰炸机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作为首批驾驶“鹏”式轰炸机的飞行员,吴林糠是比较荣幸的,而且在他首次驾驶着新式轰炸机飞上天空的时候,吴林糠就意识到,这架轰炸机将改变整个空中战争,乃至今后所有战争的面貌。当然,当时他并不知道,真正让“鹏”式轰炸机成名的是那次将永远留在战争史册中的特殊轰炸行动。作为一名资深飞行员,吴林糠是通过直觉感到这种新式轰炸机将对战争带来多大的影响。
数个月的高强度训练,让吴林糠掌握了新式轰炸机的所有性能特点,可是相对于这次的任务而言,这还是不够的,他不但要掌握新式轰炸机的性能,而且还必须要具备在特别环境下熟练控制轰炸机的能力。这不但是对吴林糠的要求,也是对其十二个机组所有飞行员的要求,可是,当时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相当的有限,甚至可以说已经没有训练的时间了!
第二十三卷 前进跳板 第六十二节 果断出击
一个偶然的因素让罗云冲在十七日下午就决定立即展开行动,当时包括罗云冲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们不得不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展开行动。
十六日夜,墨西哥政府的反情报部门逮捕了几名为美军服务的叛徒,通过连夜的审讯与秘密逮捕行动,在十七日凌晨,墨西哥政府军,以及指挥政府军行动的内务部门就捣毁了一个潜伏在古铁雷斯的美国谍报组织,并且在行动中逮捕了两名墨西哥裔的美国谍报人员。在经过了严酷的审问之后,这两个谍报人员交代了他们知道的事情。同时,墨西哥的情报机构在查获的一些资料中找到了一份与远征军有关的文件,并且在十七日的中午就将这份文件,以及那两名谍报人员交代的事情一起送到了古迅雷的手里。在拿到了这份文件后,古迅雷立即就直接飞到了圣佩德罗苏拉的机场,找到了罗云冲。
这份文件里有几张“鹏”式轰炸机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上甚至有“圆桶”炸弹。而根据那两名谍报人员交代的情况来看,他们已经知道了秘密部署在圣佩德罗苏拉的轰炸机部队,而且知道这些轰炸机携带的炸弹,万幸的是,这两名谍报人员还来不及将这些情报送出去,他们就被墨西哥的秘密警察给逮捕了。
当时,不管是古迅雷,还是罗云冲都无法确定美国的情报人员有没有通过别的渠道获得相同的情报,同时,那两名交代了情况的谍报人员说的是不是实话。也就是说,美军也许已经知道了这支轰炸机部队的情况,或者是即将知道。这样一来,美国的情报部门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支轰炸机部队的目标是新奥尔良地拦河大坝。因为美国也掌握了英国人摧毁鲁尔大坝的行动经过,只要让美国的情报人员看到那张拍下了“圆桶”炸弹的照片,那么这次行动就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了。也就是说,美军肯定会迅速加强对新奥尔良拦河大坝的防御力量。特别是防空力量,如果在此之后再发动攻击的话,12架轰炸机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而且损失将会相当惨重。取消行动就不可能达成目标,古迅雷就必须得在墨西哥战场上面对潮水般涌来的美军的面部队。因此,罗云冲没有别的选择,必须立即开始行动,在美国人组织起更严密的防御之前摧毁大坝!
两人商量妥当之后。罗云冲就去组织飞行员,准备部署作战行动。万幸的是,当时相关的准备工作基本上都已经到位了。作战计划几乎是现成的,英国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而这12架“鹏”式轰炸机都是做测试与训练用的,出厂的时候,飞机上就预留了安装各种设备的接口,而且在离开瓦胡岛之前,就已经安装上了轰炸与英国人当年使用的类似地轰炸瞄准仪。飞行员地训练也早就在进行,吴林糠这批飞行员基本上掌握了各种高难度飞行与轰炸的技巧。弹药也准备妥当,而且还带了12枚备用的炸弹。当时。只有三项准备工作没有到位。一是飞行员还不熟悉飞往新奥尔良地航线,二是没有确定具体的作战时间,三是新式炸弹能否炸毁拦河大坝还是个未知数。
吴林糠等人是在完成了下午的飞行训练。于傍晚降落到机场之后,就接到了命令,然后去了飞行员休息中心,罗云冲已经在这里等着他们了。战前会议立即开始,对当时的十二个机组里的108名成员,以及罗云冲来说,他们仍然对这次行动能否成功没有太大的把握。罗云冲首先给这些即将出发的飞行员介绍了任务,随即让他们提出心中的疑问。
“航线应该不是大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在大海上飞行,这与我们进行的训练相差不大。”一名少校机长首先提出了问题。“有一点对我们的影响很大,那就是海湾的天气,如果有风暴的话,那我们就得设法绕过风暴区。”
“这个我已经安排了下去,气象侦察机在你们返航之前就已经出发了,天气预报也将很快发回来,到时候,我会亲自确定具体的航线。”罗云冲迅速的回答了这个问题,然后用目光询问其他人。
“我们在什么时候行动?”另外一名机长提出了问题。
“现在我初步认为。轰炸机群在黎明前到达最为合适。”罗云冲靠在了后面的桌子上,“黎明是人最疲惫的时候,而且美军在夜间反而会加强防御。从我们获得的情报来看,美军的换班时间在7点左右,而在此之前,执勤地官兵已经非常疲惫了,或者是正在开小差,我们的轰炸机群争取在六点十五分到六点半之间进入,也就是说,在天色蒙蒙亮的时候就投下炸弹。这样,在返航的时候,也可以避免遭到美军的拦截。”
“那么,我们就得在凌晨的时候出发。”
“具体的出发时间现在还没有确定,在我设计好了航线之后,会将出发时间告诉你们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投弹?”吴林糠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这正是我们最为棘手的问题。”罗云冲也一直在等着飞行员问出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对新式炸弹进行任何测试,谁也没有把握这种炸弹能否炸毁新奥尔良的拦河大坝。另外新奥尔良的拦河大坝是重力坝,而不是当年英国人炸毁的应力坝。你们都学过基本的力学,应该知道重力坝与应力坝的区别。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次成功炸毁重力坝的战例。现在,我们手里仅有工程师计算出来的结果。”
飞行员的神色都严肃了起来,罗云冲这番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他们只能够依靠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行动,而且在投下炸弹之前,没有人知道这次行动是否成功。这时候,罗云冲也让他的助手将黑板拉了过来,上面画着新奥尔良拦河大坝的示意图。
“通过理论计算,我们至少要保证两枚炸弹命中同一点,而且之间间隔时间在半分钟以上。最好是三枚炸弹,以一分钟的间隔时间连续命中同一点。另外,我们只需要在大坝上炸出一个缺口,就足以让海水涌入新奥尔良了。”罗云冲在大坝的示意图上标出了三个点,“因此,我们的轰炸机分成三批,每一批四架。也就是说,轰炸机分成四个批次进入。每四架向同一个瞄准点投弹。这样,只要这三支机群里有一支机群能够有三架轰炸机将炸弹扔到同一点上,就可以确保摧毁大坝。从概率上计算,我们只需要保证有四分之一的成功率,就能够摧毁大坝了。而从你们以往地训练来看,投弹命中率都在二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按照训练时的水平投下炸弹,那我们就必然获得成功。”
众人都笑了起来,却都笑得有点苦涩。训练的时候,在航道两侧可不会有美军的高射炮。而且天上也绝不会有美军的战斗机。更重要的是,训练时,飞行员不需要害怕被击落。而在战斗中,谁都有可能成为牺牲品。
“为了协助我们的行动,远征军,以及海航将提前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采取行动。”罗云冲让人搬走了黑板,“海航将在凌晨五点到五点半之间轰炸大安德烈斯群岛上的美军目标,海军战略打击部队的重型轰炸机还将同时对美国本土的一些重要目标进行骚扰性轰炸。同时,古迅雷将军的远征军航空兵也将对墨西哥战场上的美军进行大规模的战术轰炸。这些行动都将分散美军的注意力,有效的掩护我们的行动。”
“将军,如果我们被击落了的话,那该怎么办?”一名机长提出了其他所有人都不想提。可又不得不问出来的问题。毕竟,在飞行员看来,“被击落”这三个字都是最为不吉利的。
罗云冲迟疑了一下,说道:“那你们就要尽量向南飞,海军有潜艇在墨西哥湾活动,你们要尽量将迫降地点报告回来,当然,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尽量呆在海面上。我会尽快安排潜艇,并且出动远程水上飞机去营救你们。”
“可是,如果我们无法飞到外海的话,那该怎么办?”又有人追问了一句。
“这……”罗云冲很是为难。“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尽量潜伏下来,并且寻求帮助。如果被美军发现的话,我不会做盲目的反抗,至少到现在,美军仍然没有迫害俘虏,只要你们投下了炸弹,就已经完成了任务,没有必要再以命相搏了。”
飞行员们都沉默了下来,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在美国本土迫降的话,那么在战争结束之前,他们就很有可能在战俘营里度过。
“还有别的问题吗?”罗云冲站直了身体,如果有得选择,他不会让这些尖子飞行员去冒险,要知道,他们是帝国陆军航空兵最优秀的重型轰炸机飞行员,说不定几年,十几年之后,他们都会成为帝国新成立的空军的将领。
“如果没有别的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到这里吧。”罗云冲长舒了口气,“你们都抓紧时间休息,大概六个小时之后,我会派人来叫醒你们,到时候,将安排具体的航线与作战任务,在此之前,你们的任务就是养好精神,不要在半路打瞌睡!”
飞行员们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散会后,全都回自己的宿舍去睡觉了。
罗云冲并没有松懈下来,如果不是存在情报泄露的危险的话,他不会急着展开这次行动,毕竟飞行员们连美洲地区的环境都没有适应呢。更让他感到有点头痛的是,很多事情还没有安排妥当,而这都需要他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准备好。
地勤人员开始检查轰炸机的时候,罗云冲与几名随他一起前来的高级参谋开始设计飞行航线。这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从圣佩德罗苏拉到新奥尔良的直线距离为1550公里,这完全在“鹏”式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可是轰炸机不能直线飞行,中途必须要修改航线,比如要设法经过几座没有人的荒岛,以此确定航线是否正确,还得设法避开美军监视的地区,以及避开有可能出现在墨西哥湾内的美军船只与战舰。在逼近新奥尔良的时候,机群更得降低高度,同时做大范围的机动飞行,避免被过早发现。这些都需要在设计航线的时候确定下来,属于非常细致的工作。
设计航线的工作由那几名参谋具体负责,罗云冲主要确定最后的轰炸地点。新奥尔良城位于密西西比河与北面的庞恰特雷恩湖之间,平均海拔仅1。5米,市区大部分地区低于密西西比河的水平面,而保护城市的就是修建在密西西比河畔的,畅达200多公里的拦河大坝。另外,市区内有数十台抽水机,将水引入庞恰特雷恩湖。这些抽水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如果大坝被炸毁的话,那么汹涌而来的河水是不可能被完全抽出去的。重点是,要在哪里投下炸弹,才最可能摧毁大坝,同时能够让涌入的河水造成最大的毁伤,还必须得减少轰炸难度,避免飞行员承担更大的风险。
考虑再三后,罗云冲最后决定,分成三个纵队的轰炸机全部集中攻击位于市区西南部的大坝。这样,轰炸机群可以直接从西南方向进入,从人口稀少的沼泽地上空飞过,而飞行员还可以根据沿途的地貌来精确控制航向。另外,这边的河道也宽达数公里,给了轰炸机足够的平飞距离,减少了投弹的难度,也就增加了投弹的命中率。而美军设在这边的高射炮阵地并不是很多,只要轰炸机迅速进入河道上空,就能够避免遭到高射炮火,特别是小口径高射炮的打击。在完成轰炸之后,还可以沿着河道撤出,避免从市区上空经过,这也能让轰炸机避免穿过美军高射炮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确定下来后,罗云冲心里也大概有数了,而剩下,就要看飞行员们怎么去完成这次的轰炸任务了。
第二十三卷 前进跳板 第六十三节 跨海奔袭
吴林糠是在凌晨一点左右登机的,他的座机在机群中编号07,是第二个四机编队中的第三架。飞机的发动机已经开始运转,地勤人员正在做最后的检查。上飞机前,一名机场的勤务人员给吴林糠他们每人都送来了一袋热乎乎的纯咖啡,大概是考虑到这些飞行员一直没有休息好,为他们准备点咖啡,好让他们提神吧。
“这是才发下来的飞行线路图。”副驾驶将已经用塑料包裹起来的防水飞行线路图给了吴林糠。“我们只需要跟着前面的06号飞行就没有问题了,这次是由老王带队。”
“那就好,他比我们的经验丰富,跟着他飞,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吴林糠扫了一眼飞行线路图,就大概算出了飞行距离。因为需要绕过几个危险区域,还得在中途经过两座无人的荒岛以确定航线,最后还需要规避美军的高射炮阵地,所以最终的单向航程达到了2400公里。轰炸机的平均飞行速度为每小时520公里,也就是大概需要花上四个小时三十七分钟的时间才能飞到目标上空。
飞行航程不是问题,“鹏”式轰炸机在携带8吨的炸弹后,能够飞行5200公里,而现在携带的只是一枚重7。5吨的炸弹,还多带了500公斤的燃料,航程应该超过了5500公里,足以飞一个来回了。主要还是持续飞行时间,就算不计算投弹时间,来回飞一趟也有九个多小时,这对飞行员的体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许,当初就应该考虑为“鹏”式轰炸机配备三名飞行员,好让飞行员在飞行途中轮换。
其他的机组成员也陆续登机,随即就开始检查轰炸机的状态,以及随身携带的必备物品。一点二十五分。01号轰炸机率先滑向了跑道的尽头,第一批四架轰炸机将分成两组起飞,然后是第二批的四架,吴林糠的轰炸机派在了第四批,他将与08号轰炸机一起起飞。一点三十五分,吴林糠地轰炸机滑行到了跑道的尽头,他首先踩死了刹车,同时让发动机达到了最大转速。吴林糠没有立即松开刹车。而是先让发动机空转了近两分钟的时间,在此期间,他与副驾驶轮番检查了四台发动机的工作状态,确定没有问题之后,吴林糠这才松开了刹车,随即重达70吨的轰炸机就如同一头大笨鹅一样,在跑道上滑行加速,当速度表指向了125节的位置时,吴林糠拉起了操纵杆,轰炸机腾离了地面。朝着夜空飞去。
在飞了几个月之后。吴林糠仍然有点不适应轰炸机上按照海军标准安装的速度表。当时帝国陆军采用的是公里刊、时的速度单位,而海军则采用的是节。因为“鹏”式轰炸机最初就是为海军研制的,因此上面用的是海军的标准。第一批出厂的生产型上的速度表就是海军的,这让陆航的飞行员很是不适应,因为他们总是想把节换算成每小时多少公里,这很是麻烦。
“老吴,8号机飞回去了,该死,他的4号发动机出了问题,快看,都冒出火星了!”
吴林糠立即回头,跟在他们左后方的那架轰炸机刚刚升空。就猛地向左转去,而且飞机的倾斜角度很大,位于右边外侧的4号发动机上不但冒出了火星,还很快就窜出了火苗。很明显,发动机出了故障,轰炸机不但无法参加行动,还得设法在机场上迫降。
后面的四架轰炸机没有立即起飞,而且已经起飞的七架轰炸机也开始在机场上空盘旋,所有的飞行员都紧张的注视着正在准备迫降的8号轰炸机。因为轰炸机是以最大重量起飞的。而其允许的最大降落重量要比起飞重量低很多,如果超过了最大降落重量,起落架就无法承受,必然会折断,最终导致机毁人亡。也就是说,8号轰炸机只有两个选择,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