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猛地回头,向辽阔无垠安西大地望去,一股热血在他心中沸腾起来,从现在开始,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就属于他了。

他纵马向苍茫的天地间疾奔而去。

……

耶路撒冷,这是倭马亚王朝的最后一座孤城,已经坚守了整整一年,阿拔斯王朝和倭马亚王朝的最后激战在烈火和浓烟中到达了高潮,这也是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争夺圣城的最后一战。

巨石在空中翻腾,呼啸着砸向密集的人群,巨大的火球闪动着赤亮的火焰向城中飞去,城墙内外攻城槌、云梯、投石机等残骸铺满大地,许多还在冒着滚滚浓烟,中间是不计其数的烧焦的尸体,被斩断的人头,在城西的一片湖波中,阿拉伯人特有的毒焰在水面上熊熊燃烧,仿佛人间地狱重现大地。

阿拔斯王朝的帝王艾布·阿拔斯目光冷淡地望着这座最后负隅顽抗的城池,他轻轻一挥手,下达了最后的攻击命令。

随着一阵低沉的号角声吹响,阿拔斯的大营中缓缓驶出一座庞然大物,通体黑色,长二十丈,高八丈,这是一架庞大无比的攻城槌,在大马士革攻防战中,就是它撞塌了厚重的城墙,撞塌了倭马亚王朝的基石,今天,它再一次披挂上阵,将由它来终结最后的战争。

庞大的攻城槌需要五百匹骆驼拉拽,由一千人驱动它撞击城墙,它的巨大槌体是一株两千年的橄榄树,数百丈长的比手臂还粗的铁链是在库法打造,所有的架体都是千年巨木,由一千名工匠耗时一年打制而成,耗费了三十万迪拉姆银币。

这座攻城槌被阿拔斯军称为‘魔鬼之王’,它的出现便代表战争的终结,攻城槌缓缓前进,它每走一步都惊天动地,渐渐地,城上的反抗停止了,无数倭马亚士兵跪了下来,惊恐万状地望着这种比城墙还要高大的怪兽。

倭马亚主帅阿布·拉赫曼知道大势已去,他用剑撬下了倭马亚哈里发王冠上的宝石,塞给了儿子阿卜杜·拉赫曼,大声道:“你快走,顺着密道逃出耶路撒冷,逃到西班牙去,重新建立我们倭马亚王朝。”

年轻的拉赫曼坚定地摇头,拔出长剑道:“我要和耶路撒冷共存亡!”

阿布·拉赫曼大怒,他一拳将儿子打翻在地,怒吼道:“你是倭马亚王朝最后的王族,你死了,倭马亚王朝就此绝灭,你快走!”

“轰隆!”一声闷响,耶路撒冷天崩地裂般地晃动了,阿布·拉赫曼眼睛都急红了,“你还不走吗?”

拉赫曼眼中迸射出一种在生死之间抉择的悲痛,他一转身,向城中飞奔而去,阿布·拉赫曼望着儿子远去,他拾起失去了光彩的王冠,慢慢戴在头上,一挥宝剑,厉声大吼道:“誓以耶路撒冷共存亡!”

“轰隆!”又是一声惊天动地的闷响,城墙轰然倒坍,十万阿拔斯大军蜂拥杀进了耶路撒冷。

……

阿拔斯从正门走了耶路撒冷,在正门前,阿拔斯军主帅将倭马亚哈里发的王冠献给了阿拔斯,王冠是用纯金打制,上面镶满了数百颗璀璨的宝石,但王冠正中最大的一颗红色圣石已经不见了,王冠仿佛失去了生命。

阿拔斯打量了王冠半晌,冷冷地对兄弟贾法尔道:“波斯拜火教的圣石光明之眼可以弥补王冠的生命,我需要它。”

“伟大的哈里发,我这就去为你寻找光明之眼。”

贾法尔躬身要离去,阿拔斯忽然道:“还有你和沙里克签署的协议,可以取消了,平定东方即将发生的叛乱,就由阿布·穆斯林全权负责。”

第二百二十四章 说服大将

“什叶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因此在反对逊尼派支持的倭马亚王朝的起义中,什叶派、呼罗珊人、阿拔斯人达成了协议,推翻倭马亚王后,将由阿里的后人沙里克继承哈里发之位,建立政教合一的新王朝,但艾布·阿拔斯在呼罗珊人的支持下,夺取了哈里发之位,这就是他们矛盾的根源,阿拔斯背信弃义,什叶派爆发起义……”

龟兹的安西节度使旧府内,李庆安在听取隐龙会丞李回春对大食内乱的介绍,李庆安回到安西已经一个半月了,三天前,他刚刚从北庭来到了龟兹,这些有一些棘手之事需要他处理,不料却碰到了迁来此处的李回春。

由于李庆安的提醒,在碎叶失陷之前,隐龙会便分批迁回了安西和北庭,分散在疏勒、拔焕城、龟兹、高昌和庭州等五个地方,李庆安的回归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振奋,这将是隐龙会一个划时代的开始。

李庆安专注地聆听着李回春的讲述。他问道:“那什叶派的力量有多大?”

“势力相当强大,遍布大食各地,不过主要集中在呼罗珊北部和河中一带,沙里克的老巢便在安国都城布哈拉,河中一带的新教众基本上都是信奉什叶教派,如果什叶派要爆发起义,必定是发生在河中地区。”

李庆安点了点头,李回春告诉他的消息还远远不足以作为军事行动的信息,他笑了笑,又换了个话题问道:“隐龙会其他人可好?”

“大家都很好,多亏公子及时告诉我们撤退的消息,否则留在碎叶,必被都摩支屠杀,这都摩支在碎叶大肆征兵,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突骑施人全部要从军,听说他已有兵力三万余人,他又得到大食的支持,将是收复碎叶的一块拦路石。”

李庆安哼了一声道:“都摩支不过是个跳梁小丑,民心不附,他不可能成为苏禄第二,我关注的只有大食军。”

说完,他站起身道:“我还有别的事情,就不和你多说了,你继续替我关注碎叶的情况,随时向我报告。”

“属下一定会随时关注碎叶的情况。”

……

这次李庆安来龟兹,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来劝说封常清,高仙芝被调去剑南时带走了一大批心腹骨干。这倒不是怕李庆安清洗,高仙芝去的剑南是杨国忠的地盘,他如果手下无人,他将很难指挥军队,高仙芝带手下离去,在某种程度上省了李庆安的很多麻烦,他上任后,迅速将北庭旧部填充安西空缺,比如,他淡化龟兹和焉耆的军事功能,将安西唐军向疏勒、拔焕城和于阗三地集中,任命稳重谨慎的荔非守瑜为疏勒兵马使,荔非元礼为拔焕兵马使,愿疏勒兵马使赵崇玼调为于阗兵马使,将李嗣业调往北庭,继续任安西副都护,统帅安西陌刀军。

但安西的另一个大将封常清却没有与高仙芝同去剑南,他是安西副都护,依然留在安西,自李庆安上任后,他称病在家。

封常清是中唐名将。历史上高仙芝因怛罗斯之战失败被调离安西后,封常清接任了安西节度使一职,但现在历史已经被李庆安这个外来者打乱了,封常清便失去了成为封疆大吏的机会。

封常清和程千里不同,他不涉及朝廷的派系斗争,他之所以称病不出,很大程度上是担心李庆安报复,在李庆安京城被抓后,封常清主政北庭军事,他曾清洗贬黜了一大批李庆安的心腹,如今李庆安重回安西,又焉能放过他。

封常清的家在龟兹城北,离原安西节度使府不是很远,是一座中等宅院,封常清身材矮小,相貌丑陋,斜眼、跛脚,在极重相貌的大唐,这样的人是没有做官的资格,但封常清凭借他卓越的才能,成为中唐名将之一。

封常清本为蒲州猗氏人,因外祖父获罪被流放到安西充军,他也来到了安西,封常清少年时便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曾任碎叶南门的守军,好读诗书,常在城门楼上教他读书,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封常清饱读诗书。素有大志,外祖父死后,封常清无所依靠,从此过着清贫的生活。

直到三十岁以后,他一次次向高仙芝自荐,终获重用,封常清为人严厉正大,在安西军中威望颇高,当年李庆安为高仙芝手下斥候校尉时,和他的关系很好。

李庆安来到封常清家门前,恰好遇见封常清的娘子出门,他上前笑着施礼道:“大嫂,还记得我吗?”

封娘子只觉李庆安很是面熟,她又仔细看了看,忽然想起来了,惊喜道:“你是李七郎!”

“正是,不知封大哥是否在家。”

“在!在!”

封娘子热情地将李庆安请进门,她尚不知李庆安已经取代了高仙芝,更不知自己丈夫就是因为李庆安的缘故闭门在家。

“七郎,好几年没见你了,听说你在北庭当了大官,真是恭喜你了。”

“多谢大嫂!封大哥身体好吗?”

“他身体很好,可就是不肯出门。哎!好好的副都护他居然要辞掉,七郎,你好好劝一劝,让他别做傻事。”

“大嫂放心,我就是来劝封大哥的。”

他们走进东院,隐隐听见封常清琅琅的读书声。

“常清,七郎来看你了。”

读书声继续了几句,却忽地嘎然而止,东院里变得静悄悄的,半晌,封常清沉着脸走了出来。勉强向李庆安施礼道:“参见节度使大将军!”

封娘子愣住了,她看了看李庆安,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封常清向她挥挥手,“你去忙吧!与你无关。”

封娘子似乎明白了什么,叹了口气,转身走了。

“李使君,请进吧!”

李庆安笑了笑,跟封常清走进了屋内,房间是封常清的书房,非常简洁,四周木架上放满了各种书籍,除此之外,只有一桌一椅。

封常清从隔壁房间搬了一把椅子过来,又拿来几个茶杯,给李庆安倒了杯茶,道:“使君,请喝茶!”

李庆安喝了一口茶,笑道:“封将军怎么称病不出?”

封常清低头不语,半晌从书桌上取过一信,递给李庆安道:“这封信本来是准备今天送给你,正好你来,就直接给你了。”

李庆安一眼瞥见信皮上有‘辞职书’三个字,李庆安接过信,看也不看便刷地撕掉了,封常清一惊,“使君,你这是……”

“封将军,做大事者焉能像妇人般小肚鸡肠,你在北庭清洗我的旧部不假,但你以为我就会记仇于你,那你就太小看我李庆安了,大丈夫做事,当着眼于天下,焉能因这点鸡毛蒜皮之事耿耿于怀,封将军,我来是请你去北庭任职。眼看收复碎叶在即,正是为国效力的时候,你怎能因个人恩怨便置国事于脑后!”

李庆安的声音渐渐变得严厉起来,封常清满脸滚烫,低下头一言不发,他之所以担忧李庆安,是看到了程千里和赵廷玉的下场,深恐自己成为李庆安的刀下之鬼,李庆安今天特地来龟兹请他,既让他有点感动,但心中的疑虑还是没有完全去掉。

他沉吟了片刻,便道:“不知李将军准备怎样对付大食?”

李庆安见他问到了军事,心中便有了底,微微一笑道:“我的手法可能和高帅有些不同,我会软硬兼施,拉拢一派,打击一派。”

封常清点点头,阴沉的脸上终于绽露出了一丝笑意,道:“愿闻其详!”

“对大食对河中地区的了解,我可以自诩比高帅要深刻得多,高帅在吐火罗的失败在于轻敌,这是交权时他告诉我的,事实上他说得并不全对,是他不了解大食,我少年时曾游历西方,尤其在阿拉伯一带,深刻体会到宗教对大食人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伊斯兰教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精神,他们始终认为,应将伊斯兰教遍布天下,让天下所有人和他们一样信仰真主,这就是他们对外扩张的深层次原因,但河中地区以及天竺、吐火罗,他们信仰袄教、信仰佛教,宗教的抵触使他们必然会强烈抵制大食东扩。”

说到这,李庆安见封常清听得全神贯注,便有意停了停,封常清顿时惊觉,连忙道:“请使君继续说下去。”

李庆安喝了一口茶,又道:“所以自从三十几年前大食名将屈波底东征以来,一直到天宝年间,河中粟特诸国一直在向大唐求救,尽管粟特诸国被大食换了一茬又一茬的国王,尽管他们五成以上的人都改信奉伊斯兰教,但为什么他们依然要向大唐求救,这其中的原因,封将军想过吗?或者高帅想过吗?”

封常清缓缓摇了摇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

“这是因为大唐从来没有向他们征过赋税,也从来没有干涉他们的内政国事,但大食则不同,据我得到的情报,呼罗珊总督乌拜都拉曾逼迫安国赔款一百万迪拉姆银币,这相当于安国五年的税赋收入,屈底波还强令康国一次缴纳二百万迪拉姆银币,而且年年有沉重的赋税,至于石国、宁远国更是将其国库一扫而空,如此强烈的反差,河中诸国焉能不渴望重归于大唐,但因为他们国内很多人都改信伊斯兰教,对大食有着天然的倾向,所以他们很矛盾、很犹豫,既臣服于大食,又渴望大唐来解救他们,而我们决不能像高帅那样非黑即白,而是应该打击他们亲大食的一面,再拉拢他们渴望脱离大食控制的另一面,这就叫拉拢一派,打击一派,封将军明白了吗?”

封常清深以为然,他点点头叹道:“其实我大唐的国策就是拉拢河中诸国对抗大食,为此还把和义公主下嫁宁远国,只是朝廷没有想到大食的国力竟是如此强大,再加上侧重点一直在对付吐蕃上,才导致河中地区全面沦陷,使君两手策略,我深为赞同。”

李庆安见气氛已到,便笑道:“那封将军可愿意与我一起,共同实施两手策略,将大食势力彻底赶出河中?”

封常清疑虑尽去,他起身向李庆安深施一礼,欣然道:“封常清愿为使君效劳!”

李庆安大喜,有封常清替他打理后勤,他碎叶之战将无后顾之忧。

……

李庆安和封常清约好了明日同归北庭,一件棘手的事情终于解决了,李庆安的心中大为松快,他见时辰还早,便带着亲兵们来到了当年经常光临的中原酒肆。

酒肆和从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一样的旗幡,一样的桌椅,还是从前的伙计和掌柜,伙计见有大群军人过来,无限欢喜,最近龟兹军队调动使他们生意清淡了很多,已经很难得有这么多军人一起来了,他连忙迎了上来。

“客人,你们要喝……李校尉!”

伙计一下认出了李庆安,他忽然反应过来,连忙扇了自己一耳光,自己真是昏头了。

“李使君,欢迎光临小店,掌柜的,快点来!”

李庆安的到来使酒肆沸腾了,掌柜和伙计们都和李庆安是老相识,他们簇拥着李庆安上了二楼,这里是他们从前喝酒的老位置。

李庆安让士兵们都随意坐下,对掌柜和伙计笑道:“还是按从前的老规矩,把酒和菜大碗端来。”

“李使君稍坐,我们这就来!”

伙计们忙开了,酒菜如流水般地送上,李庆安给自己倒了一杯酒,熟悉的滋味流进心中,他想起了从前的岁月,段秀实、白元光、席元庆,还有雾娘,李庆安又忽然想起高雾那古怪的心思,心中不由泛起一种温柔的怀念,也不知那小娘跑哪里去了?嫁人没有?

“李使君!”

旁边忽然有人打断了他的回忆,他一扭头,见是几名粟特商人,刚才好像见他们在一楼喝酒。

“你们有什么事吗?”

几个胡人对望一眼,吞吞吐吐道:“我们想买一些大唐的武器出境,不知能否放行?”

李庆安脸一沉道:“武器是禁运品,绝对不行!”

“等等!”

李庆安忽然想到了什么,连忙问道:“你们为什么要买武器?”

“禀告李将军,我们刚刚接到消息,安国地区发生了大规模叛乱,史国和康国也开始了,一把刀的价格翻了三倍。”

李庆安腾地站了起来,什叶派的起义开始了!

第二百二十五章 紧密备战

在李庆安返回北庭的次日。伊吾军军使杨再成派人送来消息,第一批一万五千名天威军已经抵达了伊州,带兵主将是天威军兵马副使云麾将军李光弼,而第二批天威军一万五千人已经在路上,带兵大将是回纥人仆固怀恩。

天威军的到来对兵力缺乏的李庆安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他亲自带人去一百里外迎接第一批天威军到来。

二月的草原已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冰雪融化了,雪水渗入土中,催发着生命的种子,嫩绿的草芽已经从枯黄的冬草种探出了细嫩的小头,好奇地张望着这个崭新的世界,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已经染上了浅浅的绿色,每一天都在变化,充满了勃勃生机,在堆满了白云的蔚蓝天空中,无数的苍鹰在白云下盘旋,寻找着同样开始在草原上活动的鼠类,这时一只巨大的苍鹰展翅飞来,它那硕大的身体令无数苍鹰仓惶逃离,几名牧民遥遥望见,皆惊呼一声。“鹰王来了!”

牧民纷纷向远方躲避,鹰王的来到,意味着节度使大将军的到来。

片刻,远处传来了一阵闷雷般的马蹄声,随即一群小黑点出现了,越来越近,是一队数百人的骑兵,一人双马,李庆安一马当先,在无边无垠的草原上疾奔,另一匹白色战马紧跟着身边奔驰,步伐强劲有力,长长鬃毛在空中飞舞,这时,远处一名骑兵迎面奔来,李庆安放慢了马速,骑兵奔至他身边,勒住缰绳道:“大将军,天威军已到十五里之外。”

李庆安立刻纵马冲上一座山丘,向远方眺望,天气晴朗,使他视野格外清晰,远方,他隐隐看见了一条黑线,李庆安的脸上终于绽开了一丝笑容,“他们终于来了。”

对哥舒翰而言,将他精锐的天威军调走绝对是一件令他心情极度不爽之事。他曾经想过把精锐的天威军换成普通士兵交给安西,但在权衡一番后,他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毕竟监军就在身边,他如果为这件事惹恼了圣上,他的陇右、河西双节度使可就当不长了,得不偿失,可他又不甘心就这么白白便宜了李庆安。

在边疆各军中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叫‘借兵无归’,也就是说借出去了兵一般是回不来的,借兵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将借来的兵扣住不还,比如安禄山去年借两万河东骑兵打契丹,就没有再归还,再有他哥舒翰调朔方、河西各军打石堡城,除了阿布思部是内附突厥人必须回去外,其余朔方和河西军哥舒翰都没有归还。

所以这支精锐的天威军既有陇右士兵,又有河西士兵,还有朔方军,组成十分复杂,统帅天威军的是大将张守瑜和王难得,这两人都是他的爱将。哥舒翰自然不会给李庆安,他便从陇右诸将中挑选了一个他所不喜的中级军官李光弼,临时将他提拔为天威军兵马副使,命他带天威军赴安西效命,而第二批天威军是来自朔方的军队,哥舒翰便命朔方胡将仆固怀恩带兵前往安西。

经过近一个月的跋涉,天威军终于抵达了庭州,李光弼心情格外激动,这两年他的遭遇十分坎坷,抑郁不得志,扬州练兵后,他被调到了朔方,在节度副使郭子仪帐下效命,虽得郭子仪赏识,但节度使张齐丘却不喜欢他,郭子仪几次为他请功皆被张齐丘否决,好容易去年张齐丘被调到河东,老上司安思顺任朔方节度使,但安思顺却对他赏识得过分,竟要将女儿嫁给他,李光弼回绝了,且不论安思顺女儿品貌如何,更重要是李光弼并不看好安思顺,他不愿被这门婚姻所桎梏,这样一来,他又得罪了安思顺,被安思顺送回朝廷,朔方已无他容身之处。

去年九月,朝廷又把他派往陇右任职。可是又因他曾是安思顺的爱将而被哥舒翰忌讳,几次向朝廷置疑他的人品,欲将他弹回朝廷,被朝廷拒绝无果后,哥舒翰便一直给他坐冷板凳至今,这次他被调来安西,李光弼总算出了一口闷气。

新上司李庆安和他在扬州练兵时打过交道,关系相处还不错,而且他听说李庆安竟出百里外来迎接他,使他心中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此刻他望着蔚蓝的天空,望着堆积如小山般的白云,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他心中的激动和期盼久久难以平息,他对安西有了一种归宿之感,收复碎叶、征战大食,将军百战死,男儿大丈夫,当如是也!

这时,远处一队人马如风驰电掣般驶来,李光弼立刻下令停止前行,他已经意识到,这一定是李庆安来了。李光弼立刻催马迎了上去,马队飞驰即到,“光弼兄,别来无恙乎?”果然是安西节度使李庆安到了,李光弼激动异常,立刻翻身下马,半跪行一军礼,“末将李光弼,参见节度使大将军!”

李庆安跳下马,上前几步将他扶起了来,笑着捶了他肩膀一拳道:“京城比武一别。我们几年未见了。”

李光弼也笑道:“这几年大将军春风得意,令人羡慕啊!”

“有什么春风得意,去年我还在大理寺的地牢里睡了几晚呢,小命都差点丢了。”

“那倒也是,人生总有坎坷起伏,我这几年也好不了哪里去,先后得罪了三大节度使,也算是背运到家了。”

李庆安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俗话说否极泰来,现在你调来安西,相信在我这里,你一定能充分发挥你的才能,建功立业!”

李光弼心中感动,他一抱拳,诚恳地道:“光弼愿为使君效命!”

这时,大群天威军将领纷纷上前向李庆安见礼,“参见大将!参见使君!”

众人都一起参加过石堡城战役,此番在北庭相见,好多人李庆安都还认识,他捶了这个一拳,又捏捏那个的胳膊,显得格外亲热。

“罗清平,你母亲子给你生的是儿子还是小娘?”

“回禀使君,是小娘。”

“那还得努力耕耘,若你实在不行,我来帮你。”

众人一起大笑起来,那个叫罗清平的大胡子将领嘿嘿直笑,李庆安又摆摆手对众人笑道:“好了,不啰嗦了,现在大军随我进北庭,我给你们接风洗尘!”

他翻身上马,望着威武雄壮的天威大军,高声下令道:“大军启程,赴北庭城驻营!”

众人心情激动,纷纷上马,一万五千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庭城开去。

……

布哈拉。阿拔斯的再次背信弃义使什叶派愤怒了,什叶派领袖贾布尔·沙里克大声疾呼,呼吁发动反对阿拔斯的圣战,布哈拉、撒马尔罕、佉沙、那色波等河中主要城市都爆发了反对阿拔斯的大规模武装起义,起义迅速蔓延到了呼罗珊,声势浩大,驻扎在河中地区的大食军无法阻止起义的势头,节节败退,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下令呼罗珊军队残酷镇压什叶派的起义,他分兵三路,一路命大将达乌德率一万呼罗珊军进军那色波,一路令大将齐雅德率一万精锐进军撒马尔罕,他自己则亲率两万大军进军沙里克的老巢布哈拉。

与此同时,阿拔斯的中央区战役已经结束,除了需要远征埃及外,他已有足够的兵力派去和阿布·穆斯林共同讨伐什叶派起义,阿拔斯命兄弟贾法尔和叔父阿里率六万大军前去增援呼罗珊。

黑压压的呼罗珊骑兵在著名的呼罗珊大路上疾速行军,这是一条宽阔平坦的大路,也就是丝绸之路的西段,沿这条道路可以一直走到大唐的都城长安,大路上,数万军队一眼望不见边际,黑色的大旗在风中飞舞,笨重的弩炮、射石机和攻城槌由骆驼运载,浩浩荡荡地跟在队伍的后面,阿布·穆斯林目光冰冷地望着道路两旁,镇压起义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呼罗珊大路两边的大树上挂满了被绞死或杀死的什叶派起义者尸体,在扑面的风沙中摇曳。

“总督阁下,我们兵力悉数调往河中,我很担心东方的局势,唐朝的军队会不会趁虚而入?”大将齐雅德忧心忡忡道。

齐雅德是阿布·穆斯林手下第一心腹大将,在推翻倭马亚王朝的一系列战役中战功卓著,去年就是他率一万五千大食军在两万石国军和一万都摩支突骑施军的协助下,攻破了唐朝在和河中地区的基地碎叶,在那次战役中他见识到了唐朝军队的犀利,一千唐军最后竟能杀透两万石国军队,逃回唐朝,现在大食军全部调至河中平叛,东方空虚,唐军会不会趁势夺回碎叶,令他担忧不已。

齐雅德的担忧并没有引起穆斯林的共鸣,他瞥了这个只知道打仗的下属一眼,淡淡道:“事实上我在给哈里发的报告中已经提到了,什叶派的起义远比意料的要小得多,只须呼罗珊的军队镇压便足够了,但哈里发为什么还要派贾法尔和老阿里率六万军来协助平叛,这其中的暧昧你想过吗?”

齐雅德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但在政治上却比较单纯,他呆了一下,没有明白穆斯林所说的话和唐朝出兵有什么关系。

穆斯林见他没有明白,便笑了笑,不再解释了,事实上他之所以支持阿拔斯取代阿里后裔为哈里发,是有他的深思熟虑,什叶派是单一的伊斯兰教派系,且缺乏宽容性,它的上台必然会苛待其他派系,会导致各派系间战争的爆发,不利于建立一个强大的伊斯兰帝国,而阿拔斯派则属于不涉宗教的世俗力量,它的上台更能够平等宽容地照顾各方面的利益。

另外什叶派主要集中在呼罗珊一带,什叶派的壮大又必然会削弱他阿布·穆斯林在呼罗珊的影响力,因此他和阿拔斯达成秘密协议,他支持阿拔斯为哈里发,反过来阿拔斯保证他在呼罗珊的利益,这其中也包括他在河中地区的势力范围。

但阿拔斯的易变和反复也让穆斯林深为警惕,这次他已经以书面形式保证呼罗珊军队能够平息什叶派的叛乱,阿拔斯还是把他的兄弟贾法尔和叔叔老阿里派来助战,这其中的意思就显得有些微妙了,尤其贾法尔已经被阿拔斯指定为哈里发继承人,并准备正式更名曼苏尔,而老阿里是阿拔斯王朝的第四号人物,派他们二人来助战,阿拔斯的真实意图已经呼之欲出。

所以镇压什叶派的起义,他绝不能容许阿拔斯插手。

想到这,穆斯林又对仍然有些不甘心的齐雅德道:“碎叶那边有都摩支的三万军,他自诩苏禄第二,如果唐朝不是重兵来袭,我想他应该能抵挡几个月,什叶派的叛乱远没有我们想象的浩大,最多四个月我就能平息,平息了叛乱我们再转过头对付唐军,唐军进攻碎叶也需要准备,所以时间上应该来得及,信德那边伊布拉欣有一万多军队驻守,问题不大,关键就是时间,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用最果断的方式平息叛乱,不惜杀戮,齐雅德将军,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属下明白!”

“好!你只要能在三个月内镇压撒马尔罕的叛乱,我就让哈里发封你为撒马尔罕总督。”

……

就在大食军急于镇压河中地区叛乱的同时,北庭的李庆安也同样明白时间上的紧迫性,他已得到了正式消息,康、安、史、小史、何、东安、米等粟特诸国都爆发了什叶派沙里克的起义,有十几万人参加,许多粟特国也把这次起义看作是摆脱大食人控制的一次机会,因此各国的军队也参与的起义,但民间却没有那么高的响应,尤其是袄教徒和佛教徒不愿替什叶派卖命,纷纷躲藏起来。

这个情报让李庆安意识到了起义的时间不会太长,摆在他面前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尽管他给李隆基的承诺是一年拿下碎叶,但李庆安却知道,一旦大食军真正进入碎叶,唐军劳师远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